第一篇:加强新员工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加强新员工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是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社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推动。青年是生产的主力军,是企业发展的栋梁,苦练操作技术,提高操作技能是我们对单位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个人成长的标志。社会的发展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一支技术素质过硬的青工队伍是市场竞争和稳定发展的需要,随着采油厂新员工的逐渐增多,青年技能人才作为油田后备技术力量的重要部分,如何使新员工快速成长已成为了重要的问题。
一、新员工现状
1、新员工所占单位比率逐渐增加,在采油厂大部分的基层队35岁以下新员工中基本都以初、中级工为主,缺少高级、技师等专业级别的青年,技能人才少、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更是匮乏,结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基层队后备技能人才的补充。
2、新员工人员虽文化水平普遍较高、一般都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知识基础、学习能力较强,能满足素质提高的前提条件,但主动学习技术的积极性不高,专业知识比较薄弱,被动的接受各种的培训和考试,没有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贯穿到工作中。
3、部分新员工思想不到位,离开了学校,来到了工作岗位,从天之骄子成为一名普通的工人,心里落差较大,容易影响新员工的成才发展。
二、如何做好新员工岗位成才
1、健全新员工岗位培训网络,延伸岗位培训深度。以系统培训为主要途径,注重岗位培训的针对性。充分利用现有的培训资源,有针对性的建立和完善新员工岗位技能培训的理论基地和实习基地。以此为依托,针对本单
位工种、技能水平相对较低的新员工进行强化训练,分级分类组织新员工进行系统培训,尽快提升新员工技术水平。
2、开办“新员工技能人才班”,组织新员工学习岗位应知应会知识和安全生产新工艺新技术的原则,员工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达到培训的目的。对每一个学员建立档案资料,各项学习情况和时间都做相应的记录,适当增加员工的自主权,在一定程度上有选择专业和课程的机会,青工有通过学分积累选择学习时间和提前申请技能鉴定的自由度。
3.营造员工高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
引导广大新员工正确看待学历、资历、职称与人才的关系,确立正确的人才观,走出文凭就是水平、高学历、高职称既是人才的误区,确立有真才实学、适应企业需要就是人才的新观念,加大对新员工职业发展的引导。引导广大青年职工立足本职岗位,学习业务知识、提高岗位技能,争创一流业绩,从而在广大青工中掀起学技术、钻技术、比技术的高潮。加大对新员工的思想教育和行为指导,帮助企业的青年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激励新员工立足岗位,勤奋学习科学文化和专业技术,钻研本职业务,普遍提高自身素质。根据员工自身的实际情况,根据“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强本岗位、本工种应知应会业务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满足员工实际需求上下功夫。
5、各基层重点围绕职工学习兴趣点、知识需求点、操作薄弱点做文章,制定创建学习型团队的规划,培训形式和内容上也应灵活多样,建立适合不同岗位、不同工种的培训体制。培训形式上,改变传统的讲授为主,转变为学练结合、现场答疑、岗位比武等多种形式,在培训内容上,从以技术鉴定、参加竞赛为主要目的,转变为注重职工生产现场处理和突发事故的能力,建
立青工讨论室,定期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活动,在讨论中共同学习理论操作知识,解决青工在日常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新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提出来,大家能够一起交流,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促进大家学习技能操作的热情,从而多渠道、多方面注重青工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的结合。
通过以上方式,能够逐步有效地提高新员工整体技术水平,加快培养一大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为企业发展积累青年后备技术人才。
第二篇: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心得体会
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心得体会
工匠常怀“传世之心”才能称之为大国工匠,在大国工匠身上必然都会有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爱国情怀,正是这种高尚的情怀激励一代又一代大国工匠为了祖国的前途命运而不懈奋斗。“这辈子没有虚度,一生都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我无怨无悔!”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把个人的人生志愿同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了一生。“航天精神的核心就是爱国,用汗水报效祖国是我的追求。”神技天焊高凤林始终怀揣着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坚守一线、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突破,为祖国科技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就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第一课、必修课,把爱国主义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引导广大人才把家国共荣辱的价值观镌刻心中,发扬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玉不琢,不成器。”从某种意义来说,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就是国之重器,需要进行一番“精雕细琢”。眼下,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重大颠覆性技术层出不穷,能否抓住和用好这一重要机遇,人才起决定性的重要战略资源。因此,必须加快健全完善技能人才培训培养体系,积极打造有利于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工作局面,让技能人才工作出色、人生出彩。注重培养专业精神,推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进企业学校、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引导各行业各领域技术人才自觉用心钻研技术、追求提高技能。
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加强一流技工院校建设,深化校企合作,让更多人能够端上“技术碗”,吃上“技术饭”。同时,在惠及“绝大多数”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培养一批“顶尖少数”,为那些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过硬的技能人才“开小灶”,实行一对一的“师徒制”,让名师带出高徒。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必要的激励关怀有助于激发高技能人才建功立业的活力动力。坚持为人才搭建干事的舞台、畅通上升的渠道、完善评价的机制,努力营造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氛围。精心为高技能人才搭建实现价值的广阔平台,进一步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无缝衔接,提供与高技能人才专业相匹配的项目或产业,让其有所学、有所为、有所为,真正做到一展所长、成就自我。
进一步优化评价机制,推动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增强评价工作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切实把高技能人才考准评实。健全容错机制,厘清人才在推动工作过程中失误与错误的界限,旗帜鲜明地为大胆创新、踏实干事、不谋私利的高技能人才撑腰鼓劲,让他们放下包袱放心干、放手搏。
第三篇:县人社局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自查报告
**人社局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自查报告
今年以来,**人社局围绕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开展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通过开展技能人才培训,举办技能大赛,做好人才服务等举措,不断促进我**人才工作。根据国务院大督查工作要求,现将我**上半年人才培养工作自查报告如下:
一、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领导
**人社局作为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牵头单位,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一是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根据省、市技能人才工作要求,出台了我**《“**工匠”培养行动实施方案》、《农村实用技能人实培养计划》、《****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校合作推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二是加强部门协同。“**工匠”工程由**委组织部和**人社局共同组织实施,人社局主要负责统筹协调、具体开展工作。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人社局积极配合**委组织部,今年共接收报名41人,通过资格审查后进入面试32人,共有13个岗位16人进入考察、体检环节。三是强化舆论宣传。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和微信等媒体的作用,广泛宣传技能人才培养在我**创新创业行动和经济转型升级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技术创新、爱岗敬业和岗位成长的舆论导向,努力构建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氛围。
(二)健全培养机制,全方位开展技能人才培训
1.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重点支持就业培训中心、淋山河职业培训学校、企业培训中心硬件及师资力量建设。今年为**就业训练中心添置电脑30台,焊接培训车间设备3台。
2.加强技能人才培训。一是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培训。制定出台了我**精准扶贫技能培训计划,截止目前,在10个乡镇开展了19期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培训,内容涉及电子商务、育婴师、农业技能等,共培训2600人。二是深化“劳务品牌”培训。在**内钢构、建筑行业开展电焊工、砌筑工、钢筋工等岗前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为打造“**钢构技工”、“建筑鄂军”两大劳务品牌,提供技术支撑。截止目前,全**共有2万余人在山河建筑集团就业,人均年纯收入5万元以上,从事钢构及相关产业的技工达到3万人,创造的劳务收入在10亿元以上。三是开展联合培训。与市技师学院、鄂东职院、中职集团达成了高级技能人才联合培训协议,共有220名**籍学员在各类技校接受培训。整合师资力量,积极与**教育局、**农业局开展联合培训。今年6月份与**教育局联合组织了两期育婴师培训班,共培训学员324名,均取得了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3.加大高技能人才引进力度。出台了《****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校合作推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实施意见》,鼓励高校毕业生、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并在在贴息贷款、融资渠道、房租补贴、职称评定、人事关系代理、社会保险待遇、资金奖励、亲属安置、子女就业就学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三)完善评价机制,做好技能人才服务工作
1.完善人才评价机制。职业技能鉴定全面实行网上报名、网上缴费,上半年组织各类职业技能鉴定发证362人,新增高技能人才17人。按照“常规人才正常评、实用人才放宽评、急需人才特殊评”的思路,主动服务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共有202人通过评审取得了初级职称任职资格,计划8月份组织一次非国有中级职称评审,目前已经收到560人报名。
2.开展职业技能竞赛。通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激发技能人才活力。上半年组织就业训练中心培训学员参加的育婴师、焊接技能大赛两次,有效的激发了技能人才比、学、赶、超的动力。
3.扶持技能人才创业。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为符合条件的技能人才发放创业担保贷款。上半年组织了创业培训一期,培训学员121人,带动就业280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不同层次人才的待遇差别不明显。特别是**内企业的管理人员、工人取得技术职称后,工资待遇没有相应的调整,导致的他们提升技能的积极性不高,也不利于吸纳人才。
二是人才结构不合理。从调查情况看,企事业单位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高层次人才占全**人才比例较低,已成为我**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三、下步工作计划
1.加快人才交流平台建设。一是加快智库人才信息收集。通过深入开展**校合作,完善与对口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络渠道,搜集并编制联系信息手册,主要包括对口高校科研院所相关处室、重点院系以及**籍**籍领导、重点专家教授的联系方式等,定期开展走访对接。二是推进人才超市建设。高标准规划好、建设好**创新创业人才超市,推进资金、政策、人才等深度融合,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要素服务。三是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与移动、电信、联通共建人才交流信息发布平台,定期发布人才信息。
2.健全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各项人事制度改革,研究探索岗位管理备案、核准办法,推进分级分类科学设岗,完善岗位设置动态调整机制。
3.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培养。一是结合“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大力开展扶贫技能培训,完成3000人的培训目标。二是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结合我**实际,适时组织一到两次**内企业职工、职业培训学校学员参加的职业技能竞赛,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
第四篇:关于国有企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
关于国有企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
摘要:高技能人才是我国技术工人队伍的骨干,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但是近几年来我国出现了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短缺的现象,我国正处于经济的转型期,由制造业的大国向制造业的强国迈进,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本文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关键词:高技能人才 国有企业 存在问题 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再加上国际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制造业已成为我国极为重要的经济支撑和提高综合国力的有效途径,制造业的发展对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日益强劲的势头,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测算,到“十五”末,我国技能劳动者的需求量将增长20%--25%,其中,高级以上技能劳动者所占比例预计增长15%--20%,特别是技师高级技师的需求将翻一翻。但是根据劳动部的最新调查发现,在全国 40个城市技能人才中,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不到4%,而企业需求的比例是14%以上,供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这种状况完全不能适应我国科技进步和建设制造强国的要求,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
一、高技能人才的定义及其社会作用
所谓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可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三类人员。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指在企业生产加工一线中从事技术操作,具有较高技能水平,能够解决操作性难题的人员。主要分布在加工、制造、服务等职业领域。比如高级钳工、中式烹调师等。复合技能型人才是在企业生产加工一线中掌握一门以上操作技能,能够在生产中从事多工种、多岗位的复杂劳动,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比如:数控加工中心技术师、机电一体化人才、综合服务一体化人才,以及新兴的创意和操作一体化的人才等。知识技能型人才是指既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又具备较高的操作技能水平的人员。能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生产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主要分布在高技术产业和新兴职业领域。比如:网络管理员、信息安全员、电子仪器制作师、IT硬件维护技术师等。
高技能人才在推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联合国经合组织在对我国的企业技术环境研究后认为:“我国企业技术能力落后的第一原因是在产品再生产和研究发展中没有充足的、高水平的从事设备操作、维护、改进和更新的生产技术人员,以及科技人员的结构不合理”。高技能人才在企业技术创新链中已经成为重要的一环,他们通常工作在生产、技术服务、管理第一线,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虽然不属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但他们在企业技术创新中却起着其他人才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他们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贡献,最易集中在基层的如工艺创新、经营管理创新、生产与服务创新(如营销)等活动方面,其内容遍及提高技术、节约原材料、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改善生产组织与改进管理等各个方面,从而使企业获得较好经济效益。因此,高技能人才与学术型、工程型人才在企业中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二、国有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数量短缺,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很多企业已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大批低技能岗位正日益转化为高技术含量的岗位,急需一大批适应新要求的新型技能人才。而此时我国的人力资源结构出现了和其他工业化发达国家同样的发展轨迹,劳动力结构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大批决策管理层人才被培养出来,下面的操作层也仍然很大,而中间层即高技能人才却出现严重短缺。
2、“重学历,轻技能”的人才观,影响了工人从事技能劳动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企业中存在着“重学历,轻技能”的片面人才观念,把学历作为人才的唯一衡量标准,很多企业在人才队伍的建设上,也把学历结构作为很重要的一项指标,却没有意识到技能人才也是人才。很多国有企业用人身份界限没有完全打破,“干部”和“工人”之间的身份差别仍然是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员之间收入悬殊的重要原因,技能人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有学历或有干部身份的人员可以有多种晋升的渠道,而技能人才只能干一辈子工人。社会和经济地位的低下,严重影响了技能人才的积极性,许多青年人不愿意从事技能劳动,从事技能劳动的人员队伍也很不稳定,难以形成高凝聚力的技能人才群体。
3、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培训重视不够,只使用,不培养的做法造成工人技能水平偏低。
和外资企业相比,我国国有企业的培训经费投入明显不足,而有限的培训经费用于技能人才身上的特别是高技能人才身上的更是微乎其微了。在国有企业普遍存在只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忽视对技能人才的培养的现象,对专业技术人员有规范的职称评审机制,每年专业技术人员都有进修和继续教育的机会,而技能人员的评聘工作却做的很不够,没有形成正常的技术等级的晋升机制,对技能人员的培训工作非常薄弱。
4、对高技能人才的使用缺乏强有力的激励机制,工人学习技术的积极性不高。
在五六十年代,国有企业普遍实行等级工资制,工人按不同的技术等级确定工资等级,对工人学习技术、提高技能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后来由于缺乏科学的技能评价机制,逐渐演变成论资排辈,以工龄、资历和比例作为确定等级的标准。很多企业意识到等级工资的弊端,开始改革工资分配制度,以岗位作为确定工资的标准,岗位工资制的原则是同工同酬,岗动薪动,岗位工资制没有对高技能人才所拥有的潜在的劳动形式“技能”给予应有的重视,造成学不学技术,工资一个样;另外,企业在福利待遇上专业技术人员有书报费有职称津贴,而技能人员却因为是工人,享受不到相应的福利待遇;对技能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样缺少激励措施,造成企业的技能人员学习技术的积极性不高。
三、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建议
1、要把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重点
技能人才也是人才,高技能人才更是企业宝贵的人力资源,要从企业战略的高度,注重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应把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纳入企业的人力资源总体规划,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2、建立健全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机制
企业应抓紧建立“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的激励机制,为高技能人才创造一个成长快,使用好,待遇高的良好环境。通过用工和薪酬制度的改革,推行体现技能价值的岗位工资制,实现岗位分级,不同技术复杂程度的岗位,待遇不同,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引导工人树立“上岗靠技能,分配靠贡献的新观念”。
3、改进技能人才评价方式,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企业应突破以工龄、资历、比例等条件作为技能人才评价方式的做法,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目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经对66个通用职业制定了从初级工到高级技师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企业应对技能人才积极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把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作为技能人才培训的重点,提高技能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改变培训工作的方式方法,由简单培训向高技术含量培训转变,切实增加经费投入,提高培训效果,为高技能人才的选拔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4、组织开展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完善高技能人才选拔机制
目前,从中央企业到地方企业很多都开展了技能大赛活动,把技术比武、岗位练兵与竞赛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比赛与生产互相促进的局面,对鼓励工人学习技术,为企业选拔人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企业应将技能大赛常态化,不要搞成“抽风运动”;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表彰奖励,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在企业内部营造崇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引导更多的工人走技能成才之路,激发工人学习技术的积极性。
第五篇:2010年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总结汇报
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加快推进幸福xx建设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国家、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实施新兴产业“445”计划,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全力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05年至2010年,全市共组织各类职业培训xx万人,培养高技能人才xx万人;组织各类职业技能鉴定xx万人,xx万人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至2010年12月底,全市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劳动者达xx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含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达xx万人,初、中、高级技能等级结构比例从“九五”末的xx优化到目前的xx,为我市产业与城市同步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技能人才保障。
高技能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加快培养一支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我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为重点,加强领导,创新思路,落实责任,着力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协调配合,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
“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经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整个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规划,统一部署。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全力做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2008年,市委专门研究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工作目标和具体工作措施,高
— 1—
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在市科技和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设立“高技能人才工作办公室”,成员由市委组织部、人保局、发改委、经信委、教育局、财政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建立多部门联动、全方位协调的责任机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安排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建立目标任务考核评价制度,将高技能人才培养等人才目标任务列入各镇(街道)党委、政府和部门重要考核指标。各镇(街道)成立由分管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明确目标、制定计划、落实专人,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城乡一体、全社会广泛关心支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格局。
二、创新校企模式,拓展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平台载体
我市以实施“千名高技能人才培养资助计划”(即每年由政府出资培养3000名高技能人才)为抓手,积极利用现有教育培训资源,充分发挥企业和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作用,构建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
一是确立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在全市大中型企业广泛开展高技能人才评价试点工作,指导企业广泛开展在岗职工技能培训鉴定工作,鼓励企业通过技师研修、名师带徒和技术交流等制度促进高技能人才成长,逐步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重视、广大职工积极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新机制。全市有近30家企业列为高技能人才评价试点单位,具体负责组织实施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和鉴定工作。
二是确立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作用。在各类职业院校毕业生开展职业资格鉴定工作,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为促进初、中、高级技能人才梯次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同时,积极指导市高级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有步骤地组织开展高级技工和
— 2—
预备技师培养,为我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确立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重点职业院校,经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认定,在全市设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10家,基本形成了符合我市产业结构特点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网络。在培养目标上,各类职业院校深入企业调研,按照企业生产、技术岗位特点调整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建立订单式培养制度,为企业量身定制培养高技能人才。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主动派遣专业讲师到企业担任“星期天工程师”,同时选聘企业优秀工程师、技师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校企互动、资源共享,培养了一大批生产一线优秀技能人才。
三、服务转型升级,畅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绿色通道
目前,我市正处于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转型过程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不仅需要一流的管理人才、一流的科研人才,还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因此,我们着重在畅通新兴产业领域高技能人才培养渠道上做文章。一是建立柔性高技能人才库。按照“不求所有所在、但求所用有用”的原则,建立特色高技能人才引进机制,努力打造高技能人才特区,充分利用国内外新兴产业领域优秀高技能人才,通过承接课题、开发项目、开展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入股、兼职等形式柔性参与我市新兴产业发展,在服务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培养本地优秀高技能人才。二是实施新兴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专项计划。按照我市新兴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情况和特点,及时调整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向,制定专项培训计划,重点打造低碳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现代物流业、生物医药等领域尖端高技能人才,为实现“445”计划提供坚实的高技能人才支撑。三是加强职业院专业与新兴产业领域岗位对接。指导职业院校根
— 3—
据新兴产业发展特点和岗位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培训内容,实行委托式培养模式,为企业培养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的高技能人才。
四、完善促进机制,放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激励效果
完善的激励机制是做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因此,我市着力在建立完善促进机制,提高企业、学校、劳动者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积极性上下功夫。一是完善竞赛选拔机制。从2003年开始,我市每两年举办一届全市职业技能大赛,每届大赛都特色鲜明、精彩纷呈,主要体现在“广、高、好”三个字上。“广”:即涉及范围广。每届大赛都设有10个以上竞赛工种,涉及现代制造业、服务业、国际贸易和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参赛选手均由各镇(街道)经过岗位练兵,层层选拔而出。“高”:即竞赛要求高。竞赛内容都按照国家高级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设置,对获奖选手由上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高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好”:即比赛效果好。通过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促进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激发了劳动者学习业务、钻研技术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全社会形成了尊重技能、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二是完善培训补贴机制。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补贴制度,对参加高技能人才培训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的人员,给予培训补贴,最高标准每人3000元。今年,专门研究制定关于实施政府购买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成果的政策文件,向社会公布30个紧缺型职业(工种),按我市实际提高培训补贴标准,并对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著的用人单位、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表彰奖励。三是完善表彰奖励机制。2008年,制定下发《xx市高技能人才评选奖励办法》,建立实施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制度,设立xx市高技能人才成就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五人,每人奖励5万元;评选“xx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每三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20名,每人每年发放地方政府津贴1800-3600元。去年,评选出
— 4—
“xx市高技能人才成就奖”x人、“xx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xx人,在全市迅速掀起了学技术、比技能的热潮。
我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为:我市技能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与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还不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用人单位对技能劳动者重使用、轻培养的传统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下阶段,我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将以这次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千名高技能人才培养资助计划”为重点,统筹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更新观念、完善政策、创新机制、优化环境,加快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适应我市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为加快推动我市产业和城市同步转型、建设幸福xx提供坚实的技能人才保障。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