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中小学教育综合教育学部分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3 09:47: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福建中小学教育综合教育学部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福建中小学教育综合教育学部分》。

第一篇:福建中小学教育综合教育学部分

郑重声明:

以下是我从教育学的角度来整资料,由于教育学有些概念提法不太统一,此稿是初稿,还有一些地方不成熟,仅供参考。

以下几个部分我个人认为是教育学的重点应掌握,但注意重点并不一定必考的,仅供参考。

1.基础教育课程部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一个总目标六个分目标 新课程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师生关系 课程标准 课程三维目标 2.教学部分: 某一原则方法的应用 备课上课评课说课

某一教学理论估计应会结合具体学科 3.教师职业道德

2008年教师职业道德24个字,及加强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素养(素质)4.教育法规部分 新义务教育法的特点

二、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模块 考核内容

1、教育法律、法规见我发给你的文件《招聘考试》,教育法律法规内容相当多,注意其颁发时间,以及主要内容(我已标示,来不及的话可把这些内容处理成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修订)(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5)《教师资格条例》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必考-----此总目标和具体分目标一定要掌握,出大题可能性很大,至少会出个简答题)

2、教师职业道德

(1)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

一、师德对教师起调节和教育作用

二、师德对学生起榜样和带动作用

三、师德对社会起影响和促进作用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1)教师的教育思想道德(2)教师的教育教学道德(3)教师的语言道德(4)教师的交际道德(5)教师的个人生活道德 2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方法

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1)努力学习教师道德理论,树立人民教师道德的理论人格。学习教师道德理论,主要是个人自学和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师到的学习。(2)参加社会实践,做到知行统一。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进行教师道德修养,视角是修养的根本办法。

加强师德修养的方法:(1)加强理论学习。①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理论修养,提高自身觉悟水准。学习政治,学科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等。要不断用学习来充实自己,以适应新形势教育的需要。②注重内省慎独,通过自己不断的反省,回顾和总结工作中的得失,“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计个人的事和忧患,以坦荡、无私的心境干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2)用于时间磨练,增强情感体验。(3)虚心学习他人,相互砥砺提高,学习先进教师的优秀道德品质。学习先进教师的优秀品质,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多读教育界名人的传记和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而是学习身边的模范教师。(4)却立刻性目标,坚 2

持不懈努力。

3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必考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4《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 见我的文件《招聘考试》

三、教育学模块 考核内容

1、教育及其发展

补充:教育的本质的特点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培养人”的具体解释就是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

教育: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广义考的可能性不大,3

注意题目)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一般指狭义的教育)

教育的发展:1.古代的教育:古代中国;古代印度;古代埃及;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的西欧;2.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

3、近代教育4、20世纪后的教育:①教育的终身化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欧洲,由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②教育的全民化;③教育的多元化;④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不确定)

2、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的要素

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包括三种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1.教育者

“教育者”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2.受教育者——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3.教育影响

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A教育内容(从内容上说)B教育方法(从形式上说)

上述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3、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有可能是大题,有可能转化为选择题)(1)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关系 1.教育与政治:

政治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和领导权;政治制约着教育制度;政治决定了受教育者的权利和机会

教育的政治功能:促使受教育者的政治社会化;通过教育培养一定政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系统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对政治的变化产生直接的影响。2.教育与经济:

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经济发展水平及结构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结构的变化

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杠杆;教育通过影响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对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2)教育与社会的科技、文化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

教育是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按其自身特点和要求作用于教育

保存、传递文化,创造、更新文化,传播文化

4、教育与个体发展关系

(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是指作为复杂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内发论(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

2、外砾论(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1重点掌握)(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答:

(一)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作用:

1、遗传因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2、遗传因素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3、遗传因素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及阶段;

4、遗传因素仅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的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二)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作用:

1、环境是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2、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体差异。

(三)学校教育因素;(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教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2)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的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喝发展个性的功能。

(四)个体在社会实践中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5、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1教育目的概念、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概念:广义的教育目的是只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的功能:

1、导向功能

2、选择功能

3、激励功能

4、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即不同的教育目的论)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6

(1.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2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认为个人的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应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标 3.教育无目的论)

2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答: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精神实质)

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虽几经变换,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总的来说,包括这样几个基本点:A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B从身心素质来看,德、智、体等方面,是我国人才应有的基本素质。

我补充: “五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其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

首先,“五育”中任何一育都有自己的任务、目标与内容,在整个教育体系中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其次,“五育”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各自在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中,为提高教育对象的整体素质结构水平,共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德育的导向作用(“五育” 中的灵魂),智育在知识、智能方面的基础作用,体育在体力体质方面的保证作用,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辅德、益智、促体作用,共同要求我们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时要坚持“五育”并举,彼此配合,整体优化,防止偏颇,杜绝偏废。

C 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D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我补充:当前我国教育目的表述

总的教育目的:2001年6月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 7

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目的:2006年6月29日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目的为: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我国的教育方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3素质教育的内涵及组成

• 答: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 全面发展的教育 • 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 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 1999年《中央中共、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

• 1)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 2)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 8

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进。

素质培养目标体系:身体素质 心理素质 智能素质 品德素质

劳动素质 审美素质

素质教育的特点是多种素质的综合,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4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要点及其特点

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要点:公民意识;价值观念;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新课程培养目标具体表述,很重要!!要点及特点从这段表述进行提炼

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特点:(1)着眼学生个性的整体性发展。(2)强调终身教育的基础性。(3)突出素质教育的重点。

6、教师与学生 1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

答: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

(5)、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2教师的素养、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答:教师的职业素养:(即教师素质)这部分可能概况不大一样,但基本围绕这 9

几方面论述

(一)、职业道德素质

2008年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定的24个字

(二)知识素质

1.具备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2.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

(三)教育能力素质 1.教育理论知识

教育具有科学性,应掌握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教育学、心理学、各科教材教法知识,把理论应用于实际

2.教育实践能力(1)语言表达能力(2)教学实践能力

•了解学生和研究学生等能力

•具有研究和掌握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能力,备课,上课,评课,(3)教育和组织管理能力

一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管理,教育机智二是学生集体的组织管理。(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5)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四)身体心理素质

身心健康是小学教师必备的重要条件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教师观是指教师对自己教育者身份的认识和基本态度。首先,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其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再次,教师不再是静态知识占有者,而应该成为动态教育活动的研究者。

教师观: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

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

3学生的特点、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学生的特点: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完整的独立的人(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学生具有生物特性,社会特性;独立:独立的生理和心理系统,独立的思想意识,独立的思考能力,独立的情感、兴趣,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生活、学习方式,随着身心的成熟日益凸显。)

2、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所谓主体性,就是指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对教师施加的教育影响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不成熟性—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可塑性强---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学生观是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认识和基本态度,主要包括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权利、地位及其发展规律的看法。学生观:学习的主体,人格独立的人,有个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

(4)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意义:第一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身心将康发展,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第二,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校集体凝聚力的形成,促进教育任务的有效完成。第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师生学校生活的质量,建立良好教育教学秩序的基础。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三)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教师在师生关系建立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所以要建立民主、和谐亲密、充满活力的师生关系,对教师来说,有以下几种策略:

1.了解和研究学生  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了解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兴趣、需要、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方法、个性特点、身体状况和班集体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尊重、发展儿童的独立自主性,承认其发展的可能性,使之成为独立的人,成为能动的主体。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教师掌握沟通与交往的主动性,掌握与学生交往的策略和技巧 

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教师的师德修养、知识能力、教育态度、个性心理品质无不对学生发生深刻的影响。教师必须:①加强学习和研究,使自己更加智慧;②经常进行自我反思,正确评价自己,克服个人的偏见和定势;③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④学会自我控制,培养耐心、豁达、宽容、理解等个性品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新型师生关系建立在以促进学生主动、健全发展的现代教学价值观基础上,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和谐相融、教学相长、共享共创的新型师生关系必将成为时代的主题。 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

 尊师就是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和教师的人格与尊严。

 爱生就是爱护学生,它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重要体现,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感情基础,是教师的基本道德要尊重和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并公正地对待学生。

 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 体现了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相互尊重人格和权利、相互开放、平等对话、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等关系。

 民主平等要求教师能向学生学习、理解学生,发挥非权力性影响力,并一视同仁地与所有学生交往,善于倾听不同意见;也要求学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学会合作和共同学习。 和谐亲密体现了师生的人际亲和力、心理融洽度。

3.教学相长,共享共创

 《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

共享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体验和分享教育中的欢乐、成功、失望与不安,它是师生情感交流深化的表现。共创就是教师和学生在相互适应的基础上,相互启发,使师生的认识不断深化,共同生活的质量不断跃进。

共享共创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动态性和创造性,是师生关系的最高层次。

7、课程 1课程内涵

课程内涵: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法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狭义的课程也可以理解为某一学科。(此概念界定不统一)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其中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的环境和氛围的影响。狭义的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之中

2课程的类型

课程的类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二、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

三、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 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新课程结构的特征:

一、均衡性

二、综合性

三、选择性 《纲要》第二部分对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

①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完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应加强写字教学。

②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至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③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④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设职业技术课程。

4课程标准

•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 是国家对学生在某一方面或领域应该具有的素质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5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此部分属于校本课程开发,要具体结合运用,•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就是改变国家对课程的统一设置和管理,将课程设置的权力适度的下放给地方和学校,使地方和学校对课程的设置和安排有了决策权。

• 课程的开发是指地方教育机构和普通学校结合本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特点,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对学校实施的课程予以调节、安排和整合,以满足教学需要的活动。• 课程开发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地方课程开发和校本课程开发

8、教学(!!1此部分出大题的概率大,案例分析题,集中在教学方法、教学原则、教学理论,案例分析题必须联系题目来阐述,否则会被扣分,实在不懂就多写点,但字迹要清楚,不要涂得软七八糟)

教学的含义: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1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教学的意义:教学与学校其他工作相比(如课外活动、少先队活动相比)教学处于核心地位,起决定性作用。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全部工作的中心。在整个学校教育活动中,教育目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凭借教学活动实现。

(一)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

(二)教学时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三)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

教学的任务:

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来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规律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1.学与教双边活动的统一

教学过程既不是单纯的教授过程,也不是单纯的学习过程,而是教师教授活动与学生学习活动统一

2.认识与实践统一

教学过程作为一种认识过程和一种实践活动,具有特殊性,只有把教学作为认识与实践统一过程,努力把两者整合一起,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统一 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中。

4.教学与教育的统一

教学不仅仅是针对知识和智力的活动,所有的教学都具有教育性,在传授知识、发展智能的基础上,应积极挖掘其中蕴涵的内在价值,把教育与教学自然地同时又是有意识联系起来。

教学过程的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常用的教学原则及其运用(!注意联系大题的应用,这是我教案内容,你再精简一下,注重掌握各原则应用及具体要求)答:1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 程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二、教学原则及应用(结合案例)

(一)直观性原则

1.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

2.由于书本知识与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距离,学生们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直观性原则的意义在于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通过提供给学生直接经验或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帮助他们掌握原本生疏难解的理论知识 3.基本要求

•直观手段繁多,一般可分为三类:一为实物直观,包括各种实物、标本、实验、参观;二为模象直观,包括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录像带、电视、电影片、多媒体和网络等;三为语言直观,教师语言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可以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

•选择和应用直观手段,要根据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第一,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针对内容的重点、难点来选择。第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低年级,直观手段多,且偏重于实物、模像;高年级,倾向于语言直观,而且实物、模像的手段不宜太多。第三,根据直观材料的特点。第四,根据教师自身的素质。

•要与讲解相结合 •

(二)启发性原则

1.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2.基本要求 •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三)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1.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系统地进行。2.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 •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 •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要善于从自己面对的实际出发,适当地调整速度,增删内容。(链接案例2)

(四)巩固性原则

1.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牢固地掌握和保存。2.基本要求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善于运用记忆和遗忘的一些规律,保证巩固的科学性

•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除了常见的各种书面作业外,配合调查、制作、实践。

(五)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1.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教学难度超过学生的实际接受程度,学生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教学难度低于学生的实际接受程度,学生会因为缺少必要的注意和紧张而难以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印象 2.基本要求

•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 •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六)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1.知识的传授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

2.对于理性和逻辑思维能力尚处于十分稚嫩阶段的小学生来说,认识水平和分辨能力都是有限的,教师要主动、适时、适当地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形成和提高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讲究教学艺术。要善于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任务的具体特点,自然地将思想性与科学性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七)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学生主要学习理论知识,而且是在相对封闭的学校和课堂里通过教师的讲授和书本学习的。这种状况很容易导致学生所获得的理论知识与其来源和去向脱节。所以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八)因材施教的原则

•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教学,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是教学要适应并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的反映。学生的身心发展在一定年龄阶段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这是统一要求的基础。但是,儿童的身心发展必然具有差异性,要求教学因材施教。因此,教学要充分考虑这些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把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班级授课制的优点,同时又要以个别施教作为集体教学的必要补充。(链接案例1)

第二部分 教学方法(注重掌握讲授法的运用及具体操作)

1.讲授法所谓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直接向学生系统连贯地传授知识的方法。从教师教的角度来说,讲授法是一种传授型的教学手段;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说,讲授法是一种接受型的学习方式。它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讲评五种方式。具体要求:………

第一,讲授的内容应注意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结合。

第二,讲授要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第三,讲授要理论联系实际。

•第四,讲授要富有启发性,要讲究语言艺术。

• • 第五,讲授的同时要注意学生的学,注意思路的诱导性。

2.谈话法

谈话法亦称问答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师生间的问答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3.讨论法

教师要提出讨论的具体题目,充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他们各抒己见,教师要耐心倾听,让更多时间留给学生,教师要适时介入,以确保讨论不离题。((二)直观性教学方法

(1)演示法

演示法的涵义和类型。演示法是教师配合讲授或谈话,通过陈示实物、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而使学生在观察中获取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种类很多。按演示教具分,有实物、标本、模型.照片、图画,幻灯、录像、教学电影以及具体实验的演示等。按演示对象分。有单个物体或现象的演示;有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演示。

(2)参观法

(三)实践性教学方法(1)实验法(2)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根据教师的布置和指导,通过课堂及课外作业,有意识地反复完成某一活动,借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练习的类型和方式多种多样。按练习的任务分,有说话练习、解题练习、绘画制图练习、作文和创作练习、文体技能技巧的练习等;按练习的形式分,有口头和书面练习、问答和操作练习、课内和课外练习等;按练习的方法分,有重复练习、变换练习、循环练习、综合练习等;按练习的特点分,有模仿性练习、训练性练习和创造性练习等。运用教学方法的要求:(1)提倡启发式、坚持联系实际(2)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

(具体落实为实践操作部分)答:(包含要求)

一、备课 1.备课分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两种。

2.备课的要求:a.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b.教师要在完成上述三项工作的基础上制定出三种计划,即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或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正所谓“有备而来,有备无患”,“只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实现精彩的生成”。

•所谓备课,实际上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设计准备工作,即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作教学法上的加工和处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规划教学活动。

(二)备课步骤 •1.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对备课的作用

•课程标准对每一学科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作了定性描述,阐述了本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作了详细的说明,便于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整体把握课程。2.备教科书

•在备课活动中,备教科书是一项最基本的工作,相对于教师而言,备教科书是一项基本的技能。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从以往照本宣科式的“以本为本”,“教教材”,到今天的“用教材教”,备教科书的技能成为当代教师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功。

•首先,教师理解、研究、分析教科书及课程标准,是借助教科书实现课程目标的首要前提。

其次,教科书的选择直接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如何选择教科书,可以说教师的责任重大。选择教科书则要依据评价的结果作出决策。

再次,教师要有能力深入研究教科书,并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最后,教师能够结合教科书的使用效果,主动对教科书进行评判,积累进一步使用教科书的有关资源。 备学生的基本原则

主体性原则

• 在备课中教师应多创设让学生自由活动和展示自我的内容,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欣赏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不断弘扬学生主体精神的过程。

差异性原则

•教师要做到尊重差异,承认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备课。

•发展性原则

•教师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主体的能动性。要客观地分析、研究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用“你能行”的期望来激发学生“我能行”的自信。小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教师不能一味地重视学生成绩的高低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忽视一些学困生身上隐含的潜在能力。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和非智力潜能,并据此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能“跳一跳就摘到果子”。

备学生的具体工作内容

•备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

•学生原有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对他进一步学习新的学科内容、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备学生的知识基础

•备学生的经验、思想和生活关注点 •备学生的能力

•备学生的情感因素

•备学生的身心特征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各有其特点

教案的主要内容(具体落实到撰写一份详案)一份优秀的教案包括

•全面具体的教学目标 •定位准确的教学重点

•实用必需的教具学具 •切中要害的学情分析 •突出活动的教学过程 •务实灵活的练习设计 •美观助学的板书设计 •有利成长的教学反思

二.教师如何评课?(可结合一些教学课堂教学实录进行评课)(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二)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1.看教学思路设计、2.看课堂结构安排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1、看是不是量体裁衣,优选活用

2、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3、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1.看板书2.看教态3.看语言:4.看操作

(六)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三是有效利用40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二、上课。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一节好课的要求有如下几点: 1.教学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结构合理 4.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 6.板书有序 7.态度从容自如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课外作业的形式四种: a.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 b.各种口头作业和口头答问 c.各种书面作业。d.各种实际作业

2.学业成绩检查的方式a.平时考查: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和单元测验。b.考试:口试、笔试和实践考核。

3.学业成绩评定的方法:百分制记分法和等级制记分法 6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二、教学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1.班级授课或班级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课程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间,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2.主要特征 

课 

时 2.优越性

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效益 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作用

3.主要局限性

强调统一性,难以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学生缺乏分工与合作

7说课的基本程序与要求(会落实到说课具体教学实践环节,体现在面试步骤,)说课的基本程序:

1、说课标 2 说教材

3、说教法

4、说学法 5说教学过程 要求:

1、切忌把说课变成上课

2、切忌把说课变成说谎课

3、说课的重点放在教学过程

4、说教材强调一个“准”字;选择和运用教学突出一个“活”字;说学法指导突出一个“会”字

5、语言优美、语速适中。抑扬顿挫。自然大方,充满激情;

6、基本功扎实,最大限度表现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体现现代教学思想和观念。

•1.什么叫说课?

•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就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 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

•2.说课的方式:

1)讲说法:运用露头语言作媒介,辅之以板书、教具使用、操作等手段,按准备好的内容向听课者述说;

2)演说法:主要是借助教具(仪器)、实际板书、绘画等手段,辅之以语言说明的说课方式;

3)对说法:说课者和听课者采取对话的方式进行交流。

4)论说法:说课者和听课者针对同一问题,采取讨论、议论、辩论的方式进行的说课。

•3.说课的内容――实践型说课 •1)说教材 主要是说说教材简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课时安排、教具准备等

•2)说教法就是说说你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准备采用哪种教学方法。•3)说过程这是说课的重点。就是说说你准备怎样安排教学的过程,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一般来说,应该把自己教学中的几个重点环节说清楚。如课题教学、常规训练、重点训练、课堂练习、作业安排、板书设计等。在几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把自己教学设计的依据说清楚。

8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非常重要

①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交流,是沟通,是对话;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是师生与教材的对话。

②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与方法。

③教学应是认知与情意的统一,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有机贯串于教学全过程。

④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9、教育评价

(1)教育评价的内涵与作用:①内涵:教学评价是指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2)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和方法主要类型

1、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2、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方法:

1、建立评价目标

2、选择评价样本

3、收集评价信息

4、报告评价结果(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体现新的教育评价理念,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体现尊重与爱护,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突出发展与变化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教育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陈旧的教育评价方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评价指标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为核心忽视对实际能力、学习态度的综合考察,以书面化、标准化的答案作为评价标准,用分数、排名分出学生名次的高低,进而来评价学生的优劣、教师教育教学效果的好坏;这种评价方式,一方面过于注重量化,使学生基本处于被动状态,评价技术落后;另一方面,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对过程的考察,影响了青少年整体素质的发展,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推进。一味的追求书面成绩,使学生忽略了实践,以这种方式选拔出的优等生,缺乏生存能力,自私冷漠,人际关系差;集体意识淡薄,不善于交流与合作;心理障碍大,缺乏吃苦耐劳、知难而进的精神。由此看来,基础教育评价的尝试与改革具有非常的必要性。教育评价的指导思想,应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全面发展,体现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的不同需求;既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又要激励他们进行科学探究和科学制作;淡化书面成绩,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能够健康的成长与发展。切实将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转变为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教育评价的内容除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外,更要注重学生的潜能与发展。一般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 27

守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尊重和理解他人;能对个人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和兴趣,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能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究方法和创新精神。

教育评价的方法要具有开放式性和灵活性,可建立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面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改变单一的由教师评价学生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收集和分析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是全面评价学生的关键。这些资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同学的观察与评价,来自家长的相关信息,兴趣与潜能,各种成绩记录,学校考试、检测的信息等等。

进行教育评价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尊重学生自尊心。要从正面评价,始终保持积极、鼓励、赞许的态度,最大程度地挖掘其潜能。(2)尊重学生个性,要善于掌握来自学生家长的相关信息资料,找准接纳学生的切入点,通过侧面鼓励促其发展。(3)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而他们又各有其优点,切记以一个学生的长处去影射另一学生的短处。}此部分看看即可

10、德育与班级管理 1德育的概念、构成及意义。

德育的概念: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收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德育的构成:

1、道德教育

2、政治教育

3、思想教育

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2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德育的目标:(1)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

道德意识。(2)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3)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德育的内容:

一、爱国主义教育

二、理想教育

三、集体主义教育

四、劳动教育

五、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六、民主与法制和纪律教育

七、正确人生观与科学世界观教育 3德育过程的规律

德育过程的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多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4常用的德育原则及其运用

常用的德育原则:(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 常用的德育运用:

5常用德育方法及其运用(!!注意联系案例分析)

常用德育方法及其运用:(1)说服法(2)榜样法(3)锻炼法(4)陶冶法(5)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常用德育方法运用:(1)运用德育方法要树立联系、整合、系统观点,注意方法的组合。(2)德育方法的运用以及灌输为特征,要求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己积极思考,发展其道德思维,提高其道德判断力,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3)认识规律,遵循的与方法选择,运用的基本准则。6德育的途径

德育的途径:

一、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二、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三、劳动

四、少先队活动

五、班主任工作 7班级管理的功能、内容及方法

班级管理的功能:(1)有助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治自理

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方法: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怎么协调:a.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b.协调和指导班级团队活动c.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d培养和组织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中心环节 8班级集体的组织与建设(如何做?简答或论述)

班集体的组织和建设

(一)认真做好班情分析

班情分析,是组织和建设班集体的一项基础工作。班主任只有对班情作较全面的了解,才能制定组织和建设班集体的规划。班情分析应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第一,班级学生的构成情况;第二,班级学生的家庭情况:第三,每个学生的爱好及个性特长;第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学习情况;第五,班级任课教师授课情况;第六,班集体建设的历史;第七,影响班集体建设的社会环境、信息等等。

(二)提出明确的班级目标

班集体的形成和巩固是以共同的奋斗目标为前提的。班级中有了令人鼓舞的共同目标,就能把所有学生吸引到集体中来,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强烈愿望,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共同奋斗中逐步形成坚强的班集体。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达到共同目标的愿望是一股把学生结成集体的强大力量。”一个班集体如果没有正确的、具体的、吸引学生的奋斗目标,学生就不会有统一行动,集体就失去凝聚力和前进的动力,就难以向前发展。

(三)健全班级组织机构形成班集体核心

一个班集体,都有一个健全的班级组织机构(小学是中队委员会,中学是班委会、团支部),一般由班长(中队长)、学习委员、宣传委员、文娱委员、体育委员、劳动委员组成,有的班级还设有纪律委员,它直接对班级纪律、班级活动、班级环境卫生、生活福利等进行管理和服务,在班级与教师、学校之间起一个桥梁作用。因此,组织和健全班集体必须健全班级组织机构,而要健全班级组织机构最主要的是要选拔和培养班干部,从而使班集体形成坚强的核心,有力地带动全班同学为实现共同奋斗目标而努力,这是组织和健全班集体的不可缺少的议程。

11、课外活动(此部分一般可作选择 题处理)1课外活动的含义及特点

课外活动的含义: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课外活动的特点是:

(1)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课外活动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选择、自愿参加的活动。

(2)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灵活多样性。从内容和组织形式上来看,课外活动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3)学生在课外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与课堂教学相比,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具有更大自主性。(4)活动的实践性 2课外活动的意义与任务

课外活动的意义: 课外活动因其自身特点,有其独特教育作用。①充实学生的生活,扩大学生活动领域,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②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③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索意识和创造才能。

课外活动的任务:课外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它的任务在于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余生活,积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独创性。3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课外活动的内容:

一、科技活动

二、学科活动

三、文学艺术活动

四、体育活动

五、社会活动

六、传统的节假日活动

七、社会公益活动

八、课外阅读活动 课外活动的形式:

一、群众性活动

二、小组活动

三、个人活动 4课外活动的组织:

开展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注意发挥学生集体和个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第二篇:教育综合—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

1.学前教育及其发展

(1)学前教育的内涵:学前教育工作者整合儿童周围的资源,对0-6岁年龄阶段儿童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活动。

(2)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与发展:①学前教育机构首先产生于欧洲,世界上的第一所幼儿园创办于德国布兰肯堡创办人福禄贝尔(1837年)

②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创办幼儿学校。

2.著名幼儿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

(1)福禄贝尔的学前教育思想:

1、幼儿自我发展的原理:他认为幼儿的行为是其内在生命形式的表现,命令式、强制的、干涉的教育方法对幼儿的发展是无效的,而必须尊重幼儿的自主性,重视幼儿的自我活动。

2、游戏理论:他认为幼儿是通过游戏将内在的精神活动表现出来的;他强调游戏对幼儿人格发展、智慧发展有重要意义。

3、协调原理:让孩子和周围的环境、社会、自然结合,协调一致。

4、亲子教育:他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为母亲们开办的“讲习会”,后来还专门写了一本《母亲之歌与爱抚之歌》【

1、教育应当适应幼儿的发展。

2、教育是以儿童自我的活动为基础

3、游戏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2)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

1、幼儿自我学习的法则:每个儿童都是一个遵循自身内部法则的生物体,都有各自不同的需要和发展进程表。

2、重视教育环境的作用(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一个有秩序的环境,一个生气勃勃的环境,一个愉快的环境。)

3、教师的作用:教师是一个环境的创设者、观察者、指导者、(3)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3.我国幼儿园教育

(1)我国幼儿园教育的性质:幼儿园是对三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它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 2)我国幼儿园教育的任务:1.幼儿园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第三篇:《福建教育研究》(综合)征稿启事

《福建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福建教育研究》是福建省教育厅主管、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用于教育交流的学术刊物(福建新闻出版总署出版许可证第K044号)。《福建教育研究》杂志以关注中外教育、研究教育理论、交流教学经验、推广教改成果、促进教育创新、开展学术争鸣为办刊宗旨,力求体现学术性、综合性、实用性、导向性的办刊目标。

根据“关于中学教师职务评聘工作实施意见”(闽教职改„1998‟020号)、“关于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职务评聘工作实施意见”(闽教职改„1998‟021号)、“福建省高等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评聘(教育管理)研究职务经常化工作的实施意见”(闽教职改„1998‟012号)等文件精神,在本刊上发表的论文均可作为教师职称晋级等方面的依据,且可作为福建省规划课题研究阶段性及最终成果认定。欢迎广大教育工作者踊跃投稿!

征稿对象

全省各级各类大、中专院校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普通中小学、幼教、特教等学校教师及行政管理人员;青少年宫及校外教育单位的教育工作者;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等等。

征稿范围

国内外教育动态介绍,有关国内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教育创新、教育理论、教育管理,以及教育现代化等专题的研讨;有关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德育、美育等探讨,以及实施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方面的研究和探讨;课题研究、设计、成果等等。来稿可直接采用电子邮件形式以Word格式发至本刊电子信箱(fjjyyjzbb@qq.com),未收到任何答复者,请及时来电来函查询。

本刊可为作者加急发表论文,投稿时请在论文的首页注明“加急”,其在同等条件下可享受优先发表。

编委会主任:鞠维强副主任:杨辉

总编:林斯坦

联系 人:冯云、郑芳、杨清联系电话:0591-***7*** 投稿邮箱:fjjyyjzbb@qq.comQQ:1357662110

微博:福建教育研究腾讯微薄 http://t.qq.com/fjjyyjzbb或新浪微薄

http://weibo.com/2453910500

网址:福建教育科研网 http://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五四路217号14层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福建教育研究》编辑部(邮编350003)

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福建教育研究》编辑部

第四篇:中小学教育网站部分汇集

中小学教育网站部分汇集

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中小学教育信息。

安徽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含小学安全常识教育、心理健康、卫生保健知识等。

百分网主要提供中小学教育资讯服务。

北京教研网面向青少年个人发展、家教辅导、心理咨询、移民留学、国际交流的教育咨询公司。

北仑教育网青少年网站,含少年文学、青少年论坛等。

彩亭桥教学资源网中小学教学资料参考,提供大量中小学学科论文,课件下载等。

昌平教育信息网基础教育教学综合论坛。

成长网含各科试题、教案、论文下载、课改资料、课件等。

初中生天地提供中小学教育信息、教师培训、教育图书在线订购、教学研究讨论、课件。

当代女生教育网提供校园新闻、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电脑网络、奇思妙想、日积月累等内容。

东方网上家园-小学生(New)提供基础教育资料、信息。

二呆教育在线提供编写教案、生成板书、素材资源、课件资源、个人设置等栏目。

广州教研小学生教学网。

海浪时空含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教案、课件、试题等。

湖北教研网面向中小学教育的网站,含各类教育资源。

华慧网络教育关于基础教育的相关政策方针的综合网站。

基础教育网中学教育教学资源。

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提供教师及相关学科主页。

教师中心中小学教育教学信息。

教之初-启蒙教育网参与和组织国家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编写工作。

第五篇:333教育综合《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1、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2、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等。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18、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19、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

20、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21、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22、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3、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4、智育: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能力的教育。

25、体育:是使学生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卫生习惯,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的教育。

26、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27、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28、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29、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30、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31、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32、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33、学科课程:是按照不同的学科划分门类,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加以设计的课程。它是使用最广泛的课程,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的文化精华。

34、活动课程:也称经验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生的活动经验为中心设计的课程。其主导价值是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35、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基础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

36、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拓展型课程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37、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

38、地方课程: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可安排必修课,也可开设选修课。

39、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显性课程:也称公开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其主要特点是计划性。

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40、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41、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42、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对学校的教学、生产活动和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具体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43、课程标准: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有关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44、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45、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用书。它以精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等,明晰而系统的阐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46、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包括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和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具体包括教材、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

47、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48、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

49、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计划及其实施实际达到教育目的的程度的价值判断活动。

50、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发展体力、智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个性的活动。

51、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52、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53、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用生动形象是语言描述所学事物,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发展认识能力。

54、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5、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56、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7、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58、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59、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60、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

61、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62、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63、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64、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65、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66、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67、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间分配和相互关系。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68、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69、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70、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71、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72、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73、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74、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主要类型有:能力分组、作业分组、学科分组。

75、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其基本作用是调节、改善和提高教学活动本身。

76、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评价。

77、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评价。

78、总结性评价:是在一门课程或某段教学活动结束后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的评价。

79、相对性评价:是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它依据学生个人的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中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80、绝对性评价:是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它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别为目的

81、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82、狭义德育:即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使其形成一定阶级和社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83、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的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其本质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84、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85、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关系到用什么道德规范、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来教育学生的重大问题。

86、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87、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88、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89、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它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90、奖励与惩罚法:是通过对学生思想和行为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已引起学生愉快或痛苦的体验,进而强化或纠正学生某些行为的方法。

91、班级:是为实现教育目的而由学校按照学生的发展水平所组成的、进行教育教学和学校生活的基层学生组织,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92、班集体:是由班主任带领学生有意识创注的并具有积极作用的集体,它是在学生群体的基础上组成的。

93、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领导者,是学校教育思想的贯彻者,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

94、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各种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95、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96、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97、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98、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99、班风:是一个班集体在长期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共同倾向和精神风貌。它对班集体的每个成员具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

100、非正式群体:是学生以情感为纽带自发形成的群体。

101、教学重点: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教学重点也是书写教案的必备要素之一

102、难点:是学生难以掌握、教师不易讲授的那部分学科内容。

103、关键:是教学中最关紧要的部分,对讲授和学习的进行起决定作用的环节

下载福建中小学教育综合教育学部分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福建中小学教育综合教育学部分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教育基础知识考试说明教育学中学部分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说明 (中学) 《教育基础知识》 Ⅰ.考试性质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是为全省教育行政部门招聘教师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 其目的是为教育行政部门......

    2012年高考试题福建卷文科综合地理部分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 文科综合 地理部分 第 I 卷(选择题共 144 分) 图 1 示意近8 年来中国对美国投资总额分布。读图完成 1-2 题。 1. 中国对美国投......

    福建师大网络教育2013秋教育学作业答案

    请结合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谈谈新时期教师应具备哪些素养 答: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应具备以下六个素养: ①教师应具有高尚的思想政治品德,科学的世界观和积极的......

    教育与教育学部分知识点记忆口诀

    教育与教育学部分知识点记忆口诀 目前,广大考生在备考时会出现理论观点存在记不住的现象,尤其是针对于初学者在学习教育与教育学这一章节的内容,对于琐碎细小的考点易混淆。故......

    现代教育学部分笔记

    1. 苏联的主要德育思想 马可连柯:关于集体教育的原则;关于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教育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关于集体主义教育和道德信念的......

    教育学部分阅读书目

    教育学部分阅读书目 1.现代教学论钟启泉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2.10 2.教育学凯洛夫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7 3.大教学论夸美纽斯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4.普通教育......

    教育学部分试题11(模版)

    教育学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共10分) 1. 我国的____ A ____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 .《学记》 B.《中庸》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论语》 2. 在近代教育史上......

    教育学练习题部分答案

    《教育学》练习题部分答案要点 (仅供参考,有些还应作相应补充) 一、辨析题 1. 教师专业化是指获得教师资格证。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师专业化是指把教师视为一个持续发展的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