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建师大网络教育2013秋教育学作业答案
请结合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谈谈新时期教师应具备哪些素养
答: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应具备以下六个素养:
①教师应具有高尚的思想政治品德,科学的世界观和积极的人生观;具有坚定不移的政治信仰和理想,自觉拥护和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具有政治理论修养和科学的教育思想;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依法治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②教师应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关和质量关。教师既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质量,又要提高学生能力;既要发展学生个性,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人才。
③教师应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宽厚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能深入理解和熟练运用教育科学理论,不断研究问题,发现新问题,深入钻研教材,掌握跨学科联系的本领,探索新规律,使教育改革结出丰硕的成果。
④教师应具有吸收新的科学信息和更新知识的能力,还要有创新的能力。
⑤教师应成为在课堂教学中即有创造性、灵活性,善于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的“创造型”教师,又要即会教又会科研,又懂生产的“全能型”教师,同时也是学者、教学者、交往者和决策者的“完整型”教师。
⑥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
第二篇:2012年福建师大网络学习作业
2012年网络学习作业
第一次作业
1。什么是德育目标?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是什么?如何理解其基本精神? 答:①一般说来,德育目标是教育者通过德育活动在促进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规格要求或质量标准,亦即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所要达到的规格要求或质量标准。简言之,德育目标是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标准。②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③如何理解基本精神:德育目标的组成部分更加完整、具有层次性、注重按中小学生道德心理发展水平提出要求。
2。什么是德育过程?现代德育过程有哪些特点?
答:①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心理内部矛盾运动,而使其养成一定的思想品德,也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
社会主义学校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社会主义社会对年轻一代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及社会主义条件下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要求和思想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从而使受教育者形成社会主义思想品德规范,发展思想品德心理,培养思想品德能力的教育过程。
②现代德育过程的特点:
1、现代德育过程是科学理论指导下的过程
2、现代德育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作为主体思想品德完整发展的过程。
3、现代德育过程是师生德性共进的过程。
4、现代德育过程是对环境开放的过程。
3。什么是德育课程?如何理解认识性德育课程的地位,特征和功能?
答:德育课程是指根据教育者根据德育的目的、计划、德育的原则为受教育者开设的一门课。包括认识性德育课程、活动性德育课程、隐性德育课程。
认识性德育课程是学校于正式课程之中,规定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是系统传授和学习有关道德的、思想政治的知识、观念、理论,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认识、观念、理想乃至道德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课程。传统认识
性德育课程与现代认识性德育课程的区别:传统认识性德育课程的基本特征是灌输,道德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顺从性和德育活动的纪律性、惩罚性,强调德育内容的传统灌输,以权威管理和灌输行为规范为主要特征。现代认识性德育课程的基本特征是探究,道德教育的过程是鼓励儿童不断进行了批判性探究的过程,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道德分析,促进思考的自主性、自我制约或精神自由的获得,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理解力,更加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现代认识性德育课程彻底改变了传统认识性德育课程只注重道德知识传授,忽视学生道德判断、思考能力的做法,客观上实现了从灌输向促进认识能力发展的转变,确立了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第二次作业
1。如何认识活动性德育过程的特征和功能?
答:活动性是活动性德育课程的基本特征。活动性德育课程的组织和编排原则:活动的完整性,个性的成长具有完整性和多方面性,个体的一切特征和品质都是在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中同时发展和形成的,不仅要增强道德意识,还要培养相应的道德行为。活动的积极性,活动课程对儿童道德发展的效果大小取决于儿童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取决于对待活动的积极性和态度,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客体,也是教育的主体。
2。什么是德育网络?德育网络的功能是什么?
答:①德育网络是整合各种力量,由各种社会组织及其沟通渠道构成的组织体系。建立德育网络为的是将学校家庭,社会各种教育力量有机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化的教育力量,故又称德育一体化网络。
②德育网络的功能:
(一)能增强家长及社会各界培养教育青少年学生的责任感。德育网络将家庭和社会上有关方面的人员都组织到青少年的德育网络之中,赋予他们一定的教育任务,促使他们将家庭社会中的一些自发影响,纳入到自觉的德育计划之中,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效率,而且有利于增强家长及社会各界培养教育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
(二)保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影响一致。德育网络可借助各种组织形式和沟通手段,统一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如家庭和学校在对学生素质发展要求上能处理好智与德的关系;在教育的责任上,家庭,学校,社会各明确其职责;在教育方式,方法上,身教,言教上取得共识,互相配合。通过德育网络的整合作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避免教育要求上互相矛盾,工作步骤互不一致,这样才能提高德育效果,有利德育目标的实现。
(三)开发,利用社会德育资源,加强德育力度。一体化德育网络的建设有助于充分挖掘,开发,利用社会(社区)的德育资源,即社会上所具有的能用作德育的人力的,物力的,精神的资源。这些资源中有的是潜在的,有待人们的挖掘,开发,而后加以利用。
(四)优化学校德育的外部环境。德育网络的建立,便于动员各单位力量齐抓共管,全面优化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
3.什么是现代学校德育管理?现代学校德育管理的作用是什么?
答:①现代学校德育管理是指现代学校组织系统中的管理者根据现代社会需要,在现代管理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管理科学方法,对德育工作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和评价,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人、财、物和信息等),不断增强学校德育系统功能,使德育活动顺利进行,实现德育目标的活动过程。
②现代学校德育管理的作用是
(一)调动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二)发挥德育组织的作用德
(三)发挥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效能
4。现代班级德育管理有哪些基本要求?
答:现代班级德育管理基本要求:在班级德育管理的实施中要特别注意制度、环境、氛围的管理,良好的制度生活与环境氛围本身就是强有力的教育力量,班集体德育工作除应遵循德育原则外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全面负责、全面安排
1、应对班上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全面负责;
2、以学为主全面安排学生的活动
二、面向全班照顾个别
1、要面向全班同学
2、要面对班集体
3、要根据本班学生的身心特点、思想特点和班级特点等共同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4、要照顾班上学生的不同部分、类型和层次。
5、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思想特点因材施教,长善教失
三、善始善终、循序渐进
1、抓好起始班的工作
2、做好毕业班的工作
四、协调一致、互相配合1、协调班级内各种教育力量
2、协调班级和家庭及社会有关方面的教育力量
第三篇:福建师大网络教育学院刑法学作业1
刑法学第一次网络作业题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犯罪预备
2、犯罪集团
3、自首
4、正当防卫
5、累犯
6、重婚罪
7、贪污罪
8、受贿罪
9、滥用职权罪
10、徇私枉法罪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区别是什么?
2、减刑的概念和适用条件是什么?
3、罚金与罚款的区别是什么?
4、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是什么?
三、论述题(18分)试述刑罚裁量的基本原则。
四、案例分析题(20分)甲于某日深夜潜入本厂财务科盗钱,甲撬抽屉未找到钥匙,便用钻头在保险柜(内有8000元)把手周围钻了几个洞,企图打开保险柜,但未能如愿。于是他便叫来乙帮忙,一同把保险柜移到财务科隔壁一间堆放杂物的小房间隐藏起来,意欲以后找机会再撬。次日,保险柜很快被找到,钱分文不少。同时,甲感到被人怀疑,以为是乙透露消息,便打算杀乙。某晚,甲邀约其表弟丙一同前往。到了乙家后,丙以放风为名,留在室外,很快便溜之大吉。甲独自撬门入室,用刀朝床上睡觉的人砍了一刀。被害人大叫一声,甲一听不是乙,便没有再砍,而是立即将被害人送到医院救治,但是被害人终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原来被害人是在乙家借宿的乙的一个亲戚。
问题:请你应用刑法的有关规定和理论,分析甲、乙、丙的刑事责任。(提示:构成何罪以及相关的处罚原则,不需答具体刑期)
网络学院业余班各专业刑法学第一次网络作业答题纸
本学科网络作业共二次,占总成绩的30%,由网上提交并自动生成成绩,请务必及时提交网络作业,以免影响本学科学习成绩!超过提交时间绝对无法补交!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犯罪预备
答: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犯罪形态
2、犯罪集团
答:是指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
3、自首
答:是指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
4、正当防卫
答: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造成的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且未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
5、累犯 答:是指因犯罪而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的犯罪分子。
6、重婚罪
答:是指有配偶又与他人结婚,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行为
7、贪污罪
答: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8、受贿罪
答: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9、滥用职权罪
答: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故意逾越职权或者不版行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10、徇私枉法罪
答: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徇私枉法、徇情枉法,对明知是无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诉,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或者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行为。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区别是什么?
答:1)危害来源不同。前者只能来自人的不法侵害行为:后者危险可能来自人的不法侵害、自然灾害、无刑事责任能力人的侵害或动物的侵袭。
(2)行为对象不同。前者只能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反击;后者损害的是第三者的合法权益。
(3)行为限制不同。紧急避险行为的实施必须出于迫不得巳;而正当防卫无此限制。
(4)行为限度不同。正当防卫除实行无过当防卫权外,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即可,如果行使无过当防卫权(特殊防卫权)则无行为限度要求;紧急避险要求损害的利益必须小于保护的利益。
(5)对主体限定角度不同。正当防卫对防卫人一般没有特殊要求,只要符合正当防卫条件都可以实行防卫,但在人民警察执行职务时则是法定义务;紧急避险则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2、减刑的概念和适用条件是什么?
答:减刑,是指对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适当将原判刑罚减轻的刑罚制度。(1分)根据刑法第78条的规定,减刑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对象条件。减刑只能适用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2)实质条件。它分为可以减刑和应当减刑两种情况:可以减刑是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应当减刑的是具有刑法第78条所列重大立功表现之一的。
(3)限度条件。犯罪分子经过一次或者几次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1/2;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10年;对于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后又被减刑的,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12年。
根据刑法第79条的规定,对于犯罪分子的减刑,由执行机关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减刑建议书。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对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的,裁定予以减刑。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减刑。
3、罚金与罚款的区别是什么? 答:(1)性质不同。罚金是刑罚方法:罚款是行政处罚。
(2)适用对象不同。罚金只适用于犯罪的自然人或单位;而罚款不一定适用于犯罪人或犯罪单位。
(3)适用的根据不同,制定机关不同。罚金只能根据刑法适用;而罚款不是根据刑法适用。罚金只能由最高立法机关制定;而罚款则未必由最高立法机关制定。
(4)适用的机关与程序不同。罚金是由人民法院按照刑事诉讼程序来适用;而罚款一般不是。
(5)执行机构不同。罚金只能由法院判处,由法院执行;而罚款不是由在院判处和执行。
4、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是什么?
答: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是共同犯罪。成立共同犯罪,除必须具备犯罪的一般特征外,还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在犯罪主体上,共同犯罪人必须是两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2)在客观方面,各个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犯罪的行为。
共同犯罪的行为有两层意思:一是共同犯罪人都共同参与某种犯罪活动,各个共同犯罪人的行为都必须是犯罪行为,他们的犯罪行为是紧密联系、互相配合,为了完成一个共同的犯罪而实施的;二是每个共同犯罪人的犯罪行为都是整个共同犯罪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都同犯罪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3)在主观方面,各个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犯罪的故意。共同犯罪的故意有两层意思:一是每个共同犯罪人都不仅认识到自己在实施某种犯罪,而且认识到还有其他共同犯罪人和自己一起在共同实施这种犯罪;二是每个共同犯罪人对他们共同犯罪的行为会发生的危害结果,都是明知并且抱着希望或者放任其发生的态度。
三、论述题(18分)试述刑罚裁量的基本原则。
答:刑法第61条规定:“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由此,我们可以推导出我国刑罚裁量的两项基本原则:刑罚裁量必须以犯罪事实为依据,刑罚裁量必须以刑法为准绳。
(一)刑罚裁量必须以犯罪事实为依据
从学理上来讲,犯罪事实可分为广义的犯罪事实和狭义的犯罪事实。所谓广义的犯罪事实,应该包括刑法典第61条所说的“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而狭义的犯罪事实仅指犯罪构成的基本事实,即犯罪主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客体的各种情况。这里,我们所说的刑罚裁量必须以犯罪事实为依据,对“犯罪事实”应从广义上来理解。这就要求刑罚裁量必须做到:
1.查清犯罪的基本事实。犯罪的基本事实,也就是刑法典第61条所说的“犯罪的事实”,即构成犯罪的四个方面。这些基本的犯罪事实是定罪、量刑的客观根据。如果对犯罪构成的
基本事实尚且查不清楚,那么我们既不能对某一行为定罪,更不能对其进行刑罚裁量。
2.正确认定犯罪性质。查清犯罪基本事实之后,接下来便是根据刑法典分则规定的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确定构成什么性质的犯罪。不同性质的犯罪在刑法中有不同的刑罚与之相对应,正确认定了犯罪性质,就为正确适用刑罚奠定了基础。如果定罪不当,势必出现量刑不当。
3.全面掌握犯罪情节。我国刑法典中的不少条文含有影响定罪或者量刑的情节。其中,影响定罪的情节叫“定罪情节”,影响量刑的情节叫“量刑情节”。前者如刑法典第246条的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后者如刑法典第232条的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由于刑罚裁量是在确定有罪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在刑罚裁量中,全面掌握影响量刑的情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影响量刑的情节直接决定着刑罚的轻重。
4.准确评价犯罪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犯罪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就是指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的大小。不言而喻,危害程度越大,所应判处的刑罚也越重,即刑罚轻重与危害程度成正比。因此,客观、准确地评价某一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对于公正地量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由犯罪的基本事实与犯罪性质、犯罪情节、犯罪人的主观恶性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在评价某一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之时,我们必须全面考察前述各项因素,切忌主观片面。
(二)刑罚裁量必须以刑法为准绳
对“刑罚裁量必须以刑法为准绳”中的“刑法”应该作广义的理解。对于刑罚裁量必须以刑法为准绳的含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对犯罪人判处什么刑种,应以刑法规定为准。例如,刑法典第251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本条只规定了两个可供选择的刑种——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那么在司法实践中,对非法剥夺宗教信仰自由罪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的犯罪人,我们既不可选择较有期徒刑重的无期徒刑,也不可选择较有期徒刑或拘役轻的管制,而对其只能判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对犯罪人判处什么刑度,应以刑法规定为准。这里,我们所说的刑度,是指量刑幅度所显示的刑罚轻重或严重程度。我国刑法中的有期徒刑,通常有较大的量刑幅度,这就给人民法院进行刑罚裁量留下了较大余地。但是刑法也要求,人民法院进行刑罚裁量,不得超越刑法所设定的界限。例如,刑法典第424条规定:“战时临阵脱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在司法实践中,对于犯临阵脱逃罪,且情节严重的行为人,判处刑罚时,便只能在“三年以上十年以下”这一幅度依法作出抉择,既不可对行为人处低于3年的有期徒刑,也不可对其处高于10年的有期徒刑。
3.对犯罪人适用刑罚,决定从重、从轻、减轻和免除处罚,应严格以刑法规定为准。根据我国刑法典的规定,无论是对犯罪人“从重”、“从轻”处罚,还是“减轻”、“免除”处罚,都必须以刑法规定为准。也就是说,“从重”、“从轻”、“减轻”和“免除”必须是针对法定的对象,并在法定的范围之内从重、从轻、减轻和免除处罚。例如刑法典第386条规定:
“对犯受贿罪的,根据受贿所得数额及情节,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处罚。索贿的从重处罚。”这里对“索贿的从重处罚”,只能根据其犯罪具体情况,在刑法第383条所规定的法定刑的限度以内从重处罚,而不能超出法定刑的限度从重处罚。
四、案例分析题(20分)
答:甲乙构成盗窃罪的既遂并是共犯;原因甲乙已经实施了盗窃行为,虽然没有敲开保险柜也没有拿到钱,但是根据盗窃罪的构成要件,只要其行为已经使保险柜所有人对其失去了控制,即构成了既遂;在此甲乙构成共犯,其原因都是由共同的犯意,而且共同实施了盗窃行为,只不过乙是在甲乙经实施了一段作案过程后参加进来的,属于承继的共犯; 甲丙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既遂并使共犯,理由是共同实施了故意杀人的行为,丙虽然半路跑了,但甲乙经既遂,按照部分行为全部责任原则,乙也就既遂了,甲虽然发现杀错人后采取了措施送被害人到医院,但是被害人的死亡构成了故意杀人罪的危害结果,所以其行为不具备有效性的特征;甲杀乙却杀了在乙家借宿的亲戚,这属于同一犯罪构成内的认识错误。
第四篇:2018年福建师大网络继续教育作业项目评估
1.(3.0分)
项目建设对资源的供应必须遵循的宏观原则是(D)
A、可靠性原则
B、适用性原则
C、经济性原则
D、合理性原则 2.(3.0分)
任何项目都会经历启动、开发、实施、结束的过程,这体现了项目的(A)特点。
A、生命周期性
B、一次性
C、相互依赖性
D、唯一性 3.(3.0分)
某项目进口设备到岸价100万美元(1美元=7元人民币),外贸手续费率1.5%,国内运杂费50万元,该设备购置费用约合_____万元人民币。
A、761
B、711
C、700
D、720 4.(3.0分)
有关行业规划和地区国民经济规划的项目按照层次分类属于()
A、宏观项目
B、中观项目
C、微观项目 5.(3.0分)
环保部门审查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依据是(D)
A、项目评估
B、项目建议书
C、施工图
D、可行性研究 6.(3.0分)
某设备150万元,折旧年限15年,预计期末净残值为5万元人民币,请选择关于该设备折旧计算的正确函数表达式__C____。
A、SLN(1500000,15,5)
B、SLN(15,1500000,5)
C、SLN(1500000,5,15)
D、SLN(5,1500000,15)7.(3.0分)
(B)是项目评估的中心环节,它是项目评估中一项承上启下的工作。
A、建设必要性评估
B、财务基础数据评估
C、生产建设条件评估
D、技术评估 8.(3.0分)(C)是指用社会折现率将项目计算期各年的净效益流量折算到建设期初的现值之和
A、财务净现值率
B、财务内部报酬率
C、经济净现值
D、经济内部收益率 9.(3.0分)
国民经济费用的计算应遵循___D___
A、国家原则
B、边际原则
C、受偿原则
D、机会成本原则 10.(3.0分)
财务基础数据中(B)所提供的数据是利润、收益评估的依据,也是项目决策的重要数据
A、投资成本
B、产品成本
C、项目寿命期
D、固定资产折旧 多选题(共10道题)收起
11.(4.0分)
项目评估中的流动资产主要由__BCD____构成A、应付账款
B、应收账款
C、现金
D、存货 12.(4.0分)
项目生产期的评估方法有()
A、规模效益曲线法
B、一次性估算法
C、设备最佳更新期法
D、折旧率法 13.(4.0分)
项目经济规模的估算方法有_____
A、规模效益曲线法
B、方案比较法
C、设备最佳更新期法
D、最小费用法 14.(4.0分)
自然资源的评估内容包括_ABCD_____
A、自然品质
B、赋存条件
C、开发价值
D、可利用量 15.(4.0分)
下列项目属于市场指向的有(BC)
A、海鲜加工
B、家具厂
C、面粉厂
D、羊毛加工 16.(4.0分)
项目管理程序中属于实施单位管理程序工作内容的是()
A、项目建议书
B、可行性研究
C、立项审批
D、初步设计 17.(4.0分)
建设项目进入生产时期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和()
A、生产准备
B、交付使用
C、项目总结
D、竣工验收 18.(4.0分)
本书所称的项目是指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包括(B)项目和(C)项目
A、非经营性项目
B、基本建设项目
C、更新改造项目
D、既有法人项目 19.(4.0分)
项目评估中的经营成本是指总成本费用扣除(ABC)以后的全部费用
A、折旧费
B、摊销费
C、长短负债利息净支出
D、修理费 20.(4.0分)
关于国民经济效益评价的表述错误的是___AC___
A、国民经济效益评估的范围窄于财务效益评估
B、国民经济效益评估是重大项目决策的主要依据
C、国民经济效益评估要考虑过去已发生的沉没成本
D、国民经济效益评估偏重于净效益和纯收入的分析 判断题(共10道题)收起
21.(3.0分)
基础设施项目应以企业为投资主体,通过市场融资的方式来筹措项目所需的资金。
错误
22.(3.0分)
初步设计属于项目设计阶段的工作程序。
正确
23.(3.0分)
劳动力机会成本的高低与该劳动力的技术熟练程度相关。
正确
24.(3.0分)
项目对环境是柔性易变的,而运作的环境是稳定的。
正确
25.(3.0分)
“举办一次招商洽谈会”体现出项目的一次性特征。
正确 26.(3.0分)
财务效益评估坚持以静态分析为主,动态分析为辅的原则。
错误 27.(3.0分)
本课程所涉及的投资概念主要是实物性的投资,确切地说是生产经营性的投资活动
正确
28.(3.0分)
国民经济费用的估算须遵循支付意愿和受偿意愿原则
错误 29.(3.0分)
建设项目按照目标不同可以分为公共项目和非公共项目。
错误
30.(3.0分)
从评估估算的误差程度来看,机会研究的误差范围最大。
正确
第五篇:江南大学教育学网络教育在线作业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道小题总分值40分下列选项中有且仅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在答题卷中填涂。)1.我国现代第一个实际执行的学制是().A.壬戌学制 B.癸卯学制 C.辛亥学制 D.壬寅学制
2.苏格拉底把帮助别人获得知识的教学方式称之为().A.发现法 B.讲授法 C.演示法 D.助产术
3.学生的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因此,我们的教育要().A.循序渐进 B.抓好关键期 C.因材施教 D.不凌节而施
4.《普通教育学》的作者是().A.夸美纽斯 B.杜威 C.赫尔巴特 D.苏格拉底
5.素质可分为三类: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A.社会素质 B.生理素质 C.身心素质 D.道德素质
6.学校教育最早产生于().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7.“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A.杜威 B.马斯洛 C.赫尔巴特 D.乐正克
8.培养适应现代教育要求的合格师资,这是师范院校的().A.教育方针 B.教学目标 C.教育指导思想 D.培养目标
9.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是().A.夸美纽斯 B.杜威 C.赫尔巴特 D.苏格拉底
10.教育是一种().A.生物现象 B.心理现象 C.社会现象 D.本能现象
11.《民本主义与教育》的作者是().A.杜威 B.夸美纽斯 C.凯洛夫 D.舒尔茨
12.道德素质属于什么素质().A.社会素质 B.生理素质 C.身体素质 D.心理素质
13.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与().A.德育 B.智育 C.教育 D.体育
14.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有高低,兴趣爱好有不同,这讲的是学生发展的.A.不平衡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5.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对我国产生广泛影响的教育专著是().A.《教育诗》 B.《理想国》
C.《论共产主义教育》 D.《教育学》
16.中国第一部教育文献是().A.学记 B.论语 C.大学 D.中庸
17.人才培养的总要求称之为().A.培养目标 B.教育目的 C.教学目标 D.课程目标
18.广义的教育最早产生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19.“论演说家的教育”的作者是().A.夸美纽斯 B.杜威 C.昆体良 D.苏格拉底
20.人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因此我们要().A.循序渐进 B.不凌节而施 C.因材施教
D.抓好关键期教育
二、多选题(每题4分共10道小题总分值40分下列选项中至少有2个或2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在答题卷上正确填涂。)1.个体发展的两个个方面指()A.身体的发展 B.道德的发展 C.心理的发展 D.人格的发展
2.人的素质包括()A.自然素质 B.心理素质 C.社会素质 D.道德素质
3.制约学制的因素是()A.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B.政治制度
C.青少年心理特征 D.意识形态
4.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A.遗传素质 B.环境 C.学校教育 D.实践活动
5.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是()A.教育全民化 B.教育终身化 C.教育民主化 D.教育信息化
6.个体发展具有顺序性、差异性之特征,因此,教育要()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考虑年龄特征 D.抓好“关键期”
7.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A.普及性 B.等级性 C.民主性 D.道统性
8.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A.专业知识的发展 B.专业才能的发展 C.身体健康发展 D.专业情意的发展
9.美育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A.感受美的能力 B.鉴赏美的能力 C.社交能力
D.创造美的能力
10.近代教育的特点是()A.教育国家化 B.初等教育义务化 C.教育宗教化
D.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20道小题总分值20分正确的填涂“A”,错误的填涂“E”。)1.“双轨制”出现在西方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1分)X
2.广义的教育随着人类社会而产生,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1分)Y
3.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1分)Y 4.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民主与民主的教育两个侧面。(1分)Y
5.终身教育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潮。(1分)Y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1分)Y 7.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不包括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1分)N
8.我国的教育目的的表述虽有多次变动,但其基本精神是一贯的。(1分)Y 9.义务教育的实质是一种免费教育。(1分)N 10.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1分)Y 11.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不包括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1分)N 12.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1分)Y
13.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化。(1分)Y
14.教育民主化是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1分)Y
15.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称之为教学目标。(1分)N
16.培养目标即教育目的。(1分)N 17.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1分)Y 18.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课外活动。(1分)N
19.全面发展教育是素质的目标或落实,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或途径。(1分)N 20.智育即教学。(1分)N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第二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教育学》第4 章至第 7 章(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 层次: 专业: 学号: 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寓教育于教学之中”,此处的教育是指()A.广义的教育 B.狭义的教育C.学校教育D.思想品德教育 2.什么理论是研究教学内容的理论()
A、教学论 B、课程论C、德育的理论 D、教学方法的理论 3.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测验属于()A.常模参照测验B.标准参照测验C.标准化测验D、人格测验
4.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布鲁纳B、斯金纳 C、奥苏伯尔 D、根舍因
5.案例教学的提出者是()A、桑代克 B、斯金纳 C、罗杰斯 D、根舍因 6.学校的语文课、数学课属于()A.活动课程B.隐性课程C.潜在课程D.学科课程
7.认知模式在道德教育中特别重视()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8.人们约定成俗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称之为()A、道德 B、品德 C、品德教育 D、道德规则教育 9.一个测试工具的可靠性是指()A、区分度 B、效度 C、信度 D、难度 10.智力测验量表()A、教育评价 B、教育测验 C、教育测量 D、主观性测验
二、多选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当代教学理论有()
A、认知教学理论 B、情感教学理论 C、建构教学理论 D、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2.个体身心发展的特征有()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3.从层次划分的角度分,道德教育包括道德理想教育和()A、道德原则教育 B、道德规则教育 C、道德认知教育 D、道德行为教育 4.品德的心理成分包括()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判断 D、道德行为
5.教育评价的功能有()A、鉴定功能 B、激励功能 C、导向功能 D、诊断功能
三、判别题:(每小题1 分共14分)
1.课程论主要研究如何教如何学。(N)2.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Y)3.班级授课制是基本教学组织形式。(Y)4.道德认知模式强调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的重要性。(Y)5.课外实践活动不属于课程。(N)
6.课堂教学质量对教学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Y)7.教育实习不属于课程。(N)8.直接的道德教学优于间接的道德教育。(N)9.通过“品德与社会”课程进行道德教育,这是间接道德教育。(N)10.德育的主要途径是教学。(Y)11.认知模式的提出者是麦克费尔。(N)12.品德即道德。(Y)13.“考试是根指挥棒”,这说明教育评价具有导向功能。(Y)14.信度是指测试工具的可靠性。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学科中心课程论: 2. 教学效率: 3.品德:
4.间接的道德教育: 5.效度:
五、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简述教师的专业发展。2.简述三大课程流派。3.简述理想的师生关系。
4.通过道德课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不足是什么? 5.简述布莱特效应。
六、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1.你认为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2.试述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
附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D
2、B
3、B
4、B
5、D
6、D
7、A
8、A
9、C
10、B
二、多选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ABCD
2、ABCD
3、AB
4、ABD
5、ABCD
三、判别题:(每小题1 分共14分)
1、错
2、对
3、对
4、对
5、错
6、对
7、错
8、错
9、错
10、对
11、错
12、错
13、对
14、对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学科中心课程论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2、教学效率是学生的学习收获与教师、学生的教学活动量在时间尺度上的量度。
3、品德是指一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4、间接的道德教育即在学科教学、学校与课堂管理、辅助性服务工作中以及学校集体生活各个层面对学生进行道德渗透。
5.效度是指一个测试工具能测出所要测的东西的程度。
五、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答: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的教学人员,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专业人员的发展历程。教师专业发展经历四个阶段:专业形成阶段;专业成长阶段;专业成熟阶段;充分专业化阶段。
2、学科中心课程论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人文主义课程论主张课程应有益于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实现和发展,强调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判断儿童,应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和心理发展要求确定课程;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重视道德教育和社会权威的作用
3.答:现代的师生关系倡导的是一种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同时看到学生是处在半成熟的发展中的个体,需要对他们正确的指导、严格的要求的民主型的师生关系。
4.答:通过道德课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不足之处是:将道德教学与学科教学相提并论,贬低了德育的价值和地位;德育很难限制在一套固定的课程里进行教学;开设课程实施德育,易导致知行脱节;┅┅
5.答:布莱特效应是指儿童在讨论道德两难问题时,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个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方式,拒斥低于自己的发展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方式。
六、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要点)
1.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扮演着“传道者”的角色、“授业解惑者”的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父母与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注:对于教师职业角色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也给分。)
2、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等人创建的一种德育模式。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要求根据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运用冲突的交往或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等方式,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和思考高于他们一个阶段的道德理由和道德推理方式,造成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寻求新的平衡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的发展水平。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二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教育学》第4 章至第 7 章(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 层次: 专业: 学号: 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包括的两个方面的特征是(A)A.身体和心理特征 B.气质和性格特征 C.认知和情感特征 D.情感和意志特征 2.课程论是研究(B)
A、怎样教学的理论 B、教学什么的理论 C、德育的理论 D、教学方法的理论 3.高中会考属于(B)A.常模参照测验 B.标准参照测验C.标准化测验 D、教师自编测验 4.按照所学教材的理解,教学主要指(A)A、教师的教 B、学生的学 C、知识的教学 D、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5.非指导性教学的提出者是(C)A、布鲁纳 B、斯金纳 C、罗杰斯 D、根舍因 6.学校课程的基本形式是(D)A.活动课程B.隐性课程C.潜在课程D.学科课程
7.体谅模式在道德教育中特别重视(B)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8.从层次划分的角度,德育可分为道德理想教育、道德原则教育和(D)A、倡议形式教育 B、指令形式教育 C、品德教育 D、道德规则教育 9.一个测试工具最重要的质量指标是(B)A、区分度 B、效度 C、信度 D、难度
10.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对教育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称之为(A)A、教育评价 B、教育测验 C、教育测量 D、主观性测验
二、多选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ABD)A、专业知识的发展 B、专业才能的发展 C、身体健康发展 D、专业情意的发展 2.三大课程流派是(ABD)
A、学科中心课程论 B、人文主义课程论 C、隐性课程论 D、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 3.有效测验的必要条件是(ABC)A、较高的效度 B、较高的信度 C、较高的区分度 D、较高的难度
4.教师评价的主要方法、途径是(ABCD)A、同行评价 B、领导评价 C、学生评价 D、自我评价 5.品德的心理成分包括(ABD)A、道德认知B、道德情感C、道德判断D、道德行为
三、判别题:(每小题1 分共14分)
1.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客体),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2.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3.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所教学科专业上的发展。(×)4.青少年学生具有独立的社会地位,是权力的主体。(√)5.课程即教学的科目。(×)6.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上课。(√)7.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而不是具体的方法。(√)8.罗杰斯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扮演着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9.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10.通过寓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这是直接的道德教学。(×)11.道德原则教育要运用道德禁令形式进行教育。(×)12.体谅模式的提出者是麦克费尔。(√)13.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对他人或自己的言行进行评价的过程称之为道德判断。(√)14.“考试是根指挥棒”,这说明教育评价具有激励功能。(×)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3. 课程:课程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4. 教学: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
3.德育:主要指道德教育,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教育。
4.教育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5.指标体系:是指反映评价目标、并被赋予一定权重的一系列指标的结构系统。
五、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简述教师的职业角色。
答: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扮演着“传道者”的角色、“授业解惑者”的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父母与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2.简述学生的本质属性。
答: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以及发展需要的个体,他们是学校教育的对象,以学习为其主要任务,作为学校教育的对象,他们又具有主观能动性。3.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
答:学科中心课程论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4.通过道德课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优点是什么?
答:通过道德课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优点是:可以使学校德育的实施在课程和时间上得到最低限度的保证,有利于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理论,提高学生道德认识;若教学得法,可以促进学生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敏感性的发展。5.简述教育评价的基本过程。
答:教育评价的基本过程是:建立知识能力结构合理的评价组织;确定评价目标和评价的任务;选择和确定评价的项目与指标;选择和设计收集评价信息的方法和工具;搜集评价所依据的证据和信息;整理和分析信息资料;形成评价报告。
六、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1.试述社会主义社会新型的师生关系。答:社会主义社会新型的师生关系是:
一、师生关系在教育内容上是授受关系。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处于教育教学的主导地位,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讲,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教育活动中还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学生虽然知之较少,尚未成熟,但作为独立的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要尊重、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学生。
三、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到学生,学生对教师的道德水平、精神风貌的评价也影响到教师,在社会道德方面,也存在“教学相长”。2.简述当代教育评价发展的趋势。
答:当代教育评价发展的趋势是:评价的指导思想从筛选转向多样化;评价的对象和范围扩大到整个教育领域;在方法和技术上单纯的定量分析发展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日益重视被评价者及其自我评价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评价将更重视对评价的再评价。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5道小题总分值30分下列选项中有且仅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在答题卷中填涂。)1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多林格 B.舒尔茨 C.伯格 D.鲍尔斯
2教育的性质是有什么决定的()A.生产力水平B.人口因素 C.政治经济制度 D.科技水平
3教育投资的多少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多大的比重,其决定因素是()A.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B.人们的主观意愿 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D.社会制度
4从教育作用的对象上讲,教育的功能表现为促进个体发展和促进()A.生产力发展 B.社会发展 C.科学技术发展 D.文化发展
5《终身教育引论》的作者是()A.保罗•郎格郎 B.杜威 C.弗洛伊德 D.罗杰斯 6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舒尔茨 B.多林格 C.鲍尔斯 D.伯格
7根据教育功能作用的性质划分,可将教育功能分为正向功能和()A.社会功能 B.筛选功能 C.派生功能 D.负向功能
8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A.精神文化 B.显性文化 C.亚文化 D.隐形文化
9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是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和()A.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B.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相互制约的规律 C.教育与生产力相互制约的规律 D.教育与文化相互制约的规律
10对于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起决定作用的是()A.人们的重视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C.文化传统 D.社会制度
11一般而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教育投资在整个投资中所占比例()A.越低 B.越高 C.保持不变 D.不确定
12教育是一种()A.社会现象 B.心理现象 C.生物现象 D.本能现象
13社会化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多林格 B.舒尔茨 C.伯格 D.鲍尔斯
14我国存在教育不平等的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政治制度 B.意识形态 C.文化原因 D.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15教育平等的制度基础是()A.普及教育 B.义务教育 C.终身教育 D.制度化教育
二、多选题(每题4分共10道小题总分值40分下列选项中至少有2个或2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在答题卷上正确填涂。)1教育结构包括()A.纵向结构 B.横向结构 C.形式结构 D.布局结构
2教育平等的含义包括的几个重点是()A.人即目的 B.权利平等 C.机会均等 D.差别性对待
3教育内容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A.科技水平B.生产力水平C.政治经济制度 D.社会文化
4教育目的受到哪些因素制约()A.人口因素
B.生产力发展水平C.政治经济制度 D.社会文化
5教育平等的含义包括的几个重点是()A.人即目的 B.权利平等 C.机会均等
D.人人接受同等的教育
6制约教育内容的因素有哪些()A.科技发展水平B.政治经济制度 C.社会文化 D.意识形态
7从教育功能的性质上进行分类,教育具有()A.正向功能 B.个体功能 C.社会功能 D.负向功能
8教育投资的来源有()A.国家教育投资 B.企业教育投资 C.个人教育投资 D.民间教育投资
9从教育作用的对象上进行分类,教育具有()A.个体功能 B.基本功能 C.社会功能 D.派生功能
10科技教育的新取向是()A.技术化取向 B.科技教育人文化 C.科学精神的教育 D.科学化取向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5道小题总分值30分正确的填涂“A”,错误的填涂“E”。)1在资本主义国家也存在着教育不平等现象。Y
2在社会主义国家也存在着教育不平等现象。Y
3科技通过思想观念和技术手段两个途径影响教育。Y
4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的根本功能是造成人的不同个性品质。N
5社会化理论认为,教育决定了一个人在哪一个劳动力市场工作。N
6教育平等是指每一个人接受完全同等的教育。N
7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速度起决定作用。Y
8“差别性对待”原则是指每个人都受到适当的教育,且这种教育是适合个人特点的。Y
9精神文化又称之为观念文化。Y
10教育结构决定经济结构。N
11性善论者主张通过教育改造人性。N
12对特殊儿童进行特殊教育违反了教育公平的原则。N
13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
Y 14教育资源是指整个社会用于教育领域中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力和物力的总和。Y
15学习权益是立足于学习者主体的角度,对受教育权利、学习机会、学业成功机会的确认。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