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筑业发展进程中的文化引领作用
建筑业发展进程中的文化引领作用 —浙江省金华市建筑业文化建设调研专题报告
[发布时间:2012-12-10] 浏览次数:595次
金华市建筑业行业协会
编者的话:
这是一份《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文化建设现状及其对策》的调研报告。金华市建筑业协会根据浙江省建协和省建设厅、建设政研会的指示精神,深入中天、海天、东阳三建、鼎立等集团企业中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对金华市建筑业由“泥木工仓库”向“建筑大市、强市”跨越中的文化引领作用,特别是各企业建筑文化建设的成果对促进金华市建筑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目标推进,分析得非常到位。本报特编发该报告(有删节),以飨读者。
一、引言
金华建筑业素有传统的优秀文化。诚实守信,刻苦耐劳,创技研艺,精工细作等等,是八婺地区建筑能工巧匠代代传承的职业道德文化。改革开放以来,金华建筑业的先进文化,是由金华市委、市政府和各县(市、区)党委、政府的领导,金华市和各县(市、区)建筑业主管部门的领导,金华市建筑业协会和各县(市、区)建协的领导,各建筑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各专业门类的专家、教授、学者,广大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和广大建筑工人共同创造的。金华建筑文化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使“文化力”得以不断地增强;使“文化引领”的作用发挥得越来越好。
金华市建设局于2005年6月编纂了《金华市城乡建设志》。金华市建筑业协会于2005年10月编纂了《金华市建筑业协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册》。金华市建设系统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于2001年12月编纂了《金华市建设政研十年记》。东阳县建工局、东阳县建筑总公司和县建筑业协会、县土木建筑学会于1985年创办了《东阳建筑》杂志;金华市建工局和金华市建筑业协会、金华市土木建筑学会于1994年创办了《建筑天地》杂志;1998年《建筑天地》杂志更名为《浙中建筑》杂志,由金华市建设局主办、金华市建筑业协会承办。各类志书,《东阳建筑》、《建筑天地》、《浙中建筑》杂志,《广厦报》、《中天人》、《海天建设》、《东阳三建》、《歌山建设》、《鼎立报》、《成龙报》、《晟元报》、《新世纪建设报》、《广厦人》、《广宏建设》、《正方报》、《东阳建工》、《创业建设报》、《利越报》、《金城报》等各企业报刊共同繁荣了金华的建筑文化,共同推动了金华建筑文化建设,共同为促进金华建筑业由“泥木匠仓库”向建筑大市、强市的跨越发挥了重要的文化引领作用。
二、文化引领的主要体现
优秀文化对金华建筑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引领作用,对促进金华建筑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发挥了文化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十二个方面。
1.行业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思路方面的引领;
2.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引领;
3.政策法规方面的引领;
4.质量、安全方面的引领;
5.企业“改制转机”方面的引领;
6.争先创优方面的引领;
7.优化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和生存发展环境方面的引领;
8.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引领;
9.低碳建筑、绿色施工方面的引领;
10.文化建设方面的引领;
11.科技进步方面的引领;
12.建协工作方面的引领。
(一)行业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思路方面的引领。
改革开放以来,金华市委、市政府和各县(市、区)党委、政府把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来抓,确立了创建金华建筑大市、强市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建筑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召开全市建筑业工作会议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引领金华建筑业得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地发展。1984年底,全市共有建筑企业89家,在册人员8217人,其中技术管理人员1000余人。到1989年底,全市有建筑企业252家,其中有一级企业1家、二级企业4家、三级企业26家、四级企业91家;建筑队伍7.63万人,其中高级工程师42人、工程师116人;全市建筑业总产值7.07亿元,利润1999.61万元,上交税金2355.23万元。到2011年底,全市建筑工人有70余万,比1984年增加70多倍,其中有高级技术职称人才830名,中级技术职称人才7500名。至2012年5月29日统计,有建造师15159名,其中一级建造师3403人,二级建造师11756人。施工企业720家,比1984年增加80倍,其中有特级企业4家,一级企业120家,二级企业179家。全市完成建安产值1903亿元,比1989年增加269倍,完成建筑业税收18.96亿元,比1989年增加80.5倍。经过20多年的快速、持续发展,使金华成为浙江省名副其实的建筑大市、强市。在这一发展进程中,金华市和各县(市、区)党委、人大、政府和建设(筑)主管部门的历任领导陈章方、仇保兴、葛慧君、陈昆忠、徐止平、陈一新、徐加爱、宋云祥、童德成、黄乃仓、余义耕、黄友源、杨守春、王建平、黄大先、朱福林、李国辉、毛根芝、夏康、沈季元、姚栓柱等在各种建筑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报告等,以及各建筑企、事业单位领导的论著都对金华建筑业又好又快地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理念文化指导引领作用。
(二)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引领。
各级党组织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十分重视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认识到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企业中的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践行“建筑工程和灵魂工程一起建”,建设“四有”职工队伍,建设“双文明”建筑铁军的理念。曾在《东阳建筑》、《建筑天地》、《浙中建筑》等杂志上编发了童德成的《抓好双基教育,为东阳建筑业再展宏图提供精神力量》,赵依仁的《思想政治工作是职工积极性的源泉和动力》,应金良的《浅论当前职工思想动态和政治工作任务》,《市委书记仇保兴论企业党建工作》,陈天进的《全面贯彻落实十四届四中全会精神、努力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楼忠福的《构建企业的政治大厦》,赵良才的《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李国辉的《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观,努力开创全市建设系统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夏康局长在建设系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陈艳艳的《学思结合、提升学习效果》,楼正文的《职业道德:立足市场的基石》,歌建党委的《歌党恩、建伟业——记歌建党委书记何品苏的优秀事迹》,谢良明的《浅谈党务工作人员的岗位塑造》,杨守春的《中华德育歌(金华篇)》,李文相的《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东阳建筑业发展战略中的首要问题》等文章、讲话或报告。这些文论中的思想观念、哲学智慧、研究成果、工作方法等对建筑行业企业的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文化引领作用。
(三)政策法规方面的引领。
金华建筑业实施“以法兴业”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国务院、国家建设部、省人大、省政府、省建设厅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建筑业的法律规章,市政府、市建设局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加以贯彻落实。在《建筑天地》、《浙中建筑》上设《法律法规》等专栏登载与建筑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通过普法教育、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等举措引领广大干部员工知法、懂法、守法,依法办事,合法经营,善于、勇于用法律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不断优化改革发展的法律环境。
(四)质量、安全方面的引领。
为实现创建筑大市强市的宏伟目标,金华市建筑业实施了“质量兴业”的战略方针。1993年开始设立了金华市建设工程“双龙杯”优质工程奖,又于2001年起增设了金华市建设工程优质结构奖,2004年起开始评审安全生产文明标化工地。金华市政府和各县(市、区)政府都出台了鼓励创优质名牌工程和创安全文明标化工地的政策措施。如1995年12月,金华市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鼓励施工企业创优质品牌工程的通知》中作出了四项规定:一是创优质名牌工程与企业资质动态管理挂钩;二是创优质名牌工程与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挂钩;三是对建筑产品实现优质优价,对优质名牌工程实现重奖;四是对创优质名牌工程的企业经理和项目经理实现奖励。
百年大计、质量至上,“每建必优、精细管理”,“工程创优是社会责任”,“安全第一、平安是福”,“安全责任重泰山”,“安全是投资、是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安全是企业的第一责任”,“安全是项目经理的起码良心”;这些文化理念都很好地引领促进了工程质量、安全文明生产业绩的提高。
至2011年,全市建筑施工企业已在全国各地创出市(地)级以上优质工程3000余项,省(市、区)级优质工程1000余项。中天建设集团、海天建设集团、东阳三建、歌山建设集团、成龙建设集团、新世纪建设集团、晟元集团、明珠建设公司、新东阳建设集团、东阳木雕古建园林公司、鼎立建设集团、创业建设公司等企业共创出国优“鲁班奖”和“银质奖”工程53项,其中鲁班奖31项,“银质奖”22项,是全省全国创国优工程最多的市(地)之一。其中中天建设集团创“鲁班奖”15项,创“银质奖”12项,是全省全国的创优大户。
(五)企业“改制转机”方面的引领。
积极宣传党和政府关于“改制转机”的方针政策,认真探讨、解决改制转机工作的热点、难点、焦点、重点问题,及时总结推广改制转机工作的成功经验。
1987年,对东阳千祥区的6个乡的工程队采用股份合作制的方法进行所有制改革,创建了全省首家股份合作制公司——千祥建筑股份合作有限公司。1997年4月,“浙江广厦”股票成功上市,创中国建筑第一股。1998年9月,广厦集团购并了重庆一建,开创了国内乡镇企业跨省区购并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先例。金华市委、市政府有关改制转机工作的文件,市领导对改制转机工作的指示,千祥公司、广厦集团、鼎立集团改制转机的实践经验,李文相、楼忠福、韦金炎、蔡加极对改制转机工作的理论探索都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建筑企业的改制转机工作发挥了文化引领作用。到2005年底,全市建筑企业的改制转机率已达到了99%以上。
(六)争先创优方面的引领。
市建设局和市建协组织开展了市、省、全国建筑业先进企业、优秀建筑业企业经理和职业经理人、优秀建筑业企业项目经理和优秀建造师、建筑业诚信企业等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的评选及推荐工作。《建筑天地》、《浙中建筑》每期都设立《光荣榜》栏目,对市级以上建筑业先进企业、优秀企业经理、优秀项目经理、优秀建造师、优秀工程师、优秀政工师、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组织、创优质工程奖单位等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进行表彰。同时设立《企业风采》、《企业家风采》、《建筑英豪》、《劳模风采》等栏目总结宣传先进单位和优秀个人的事迹。他们的先进事迹树立了旗帜、树立了标杆,推动引领了全市建筑业的争优创优活动。
(七)优化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和发展环境方面的引领。
1.经营管理方面的引领。
对建设工程承包经营中的“挂靠”模式、“直营”模式等承包经营模式进行调研。提炼了中天、海天、东三建、歌山、晟元、新世纪、成龙等企业的建设工程经营管理之“道”:一是坚持“以人为本,造福员工”之道;二是坚持“和谐健康发展之道”;三是坚持“每建必优、精细管理”之道;四是坚持“诚信经营、阳光收入”之道。以中天等企业的实践证明:只要真心真意地“愿流道德的血,走正道施明术”,大多数中小建筑企业都有希望像中天那样,成功地创新建设工程经营管理模式,持续地促进企业健康、科学、和谐发展,不断地做大做强做优企业。
2.优化建筑企业生存发展环境方面的引领。
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纪委领导黄友源、陈章凤、童德成、黄大先、杨守春、李国辉在各个整顿规范建筑市场会议上对优化建筑市场环境作了重要讲话。市建筑业协会积极组织优化建筑企业生存发展环境课题的调研,并撰写了调研报告,及时反映企业呼声,向有关部门提出了制订规范建筑市场政策措施的意见建议。中天集团、东阳三建、鼎立集团、成龙集团等企业,何向全、卢中一等同志都对优化建筑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政府、协会、企业共同努力促进了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八)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引领。
企业要以人为本,不应以牺牲人的幸福去追求利润最大化,而要以追求职工幸福指数最大化为企业最高目标。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必须相统一。要以建设体面企业、幸福企业为企业发展宗旨。钱要取之有道,也要用之有道。要把所取得的成就转化为社会责任,做负责任的企业公民。徐忠全、楼忠福、杜安才、楼永良、楼正文、谢良明、林松强、姚栓柱、王丽亚、楼永标、丁梅笑、夏康、楼锦其、李文相、市建协党支部的论著都对以上理念进行了积极探索。《浙中建筑》等杂志积极推崇以上理念引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九)低碳建筑,绿色施工方面的引领。
在《建筑天地》和《浙中建筑》杂志上编发了余义耕、许宝龙、王雪涓、杨守春、胡妙江、吴学敏、陈以东、李克力、徐志辉、夏康、季文秉、刘顺炎、金意景、应敏元、张必成、何巧春、李文相、李耀明、冯嘉、贾润根等同志撰写的《生态建筑好》、《全力执行好施工阶段建筑节能标准》、《推进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建筑、打造精品城市》、《低碳经济是国家的发展战略,绿色建筑是企业发展机遇》,《低碳经济要求建筑业向“绿色建筑”转型》等文章。这些文章阐明了低碳建筑是人民的要求,国家的战略,时代的潮流。走低碳之路是大势所趋,唯有向低碳经济转型,建筑业才能实现根本转型。这是一种从理念到行动的全方位的模式转型。引领有远见、有作为的建筑施工企业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坚定地向“绿色建筑”转型。
(十)文化建设方面的引领。
改革开放以来,金华建筑先后创办了《东阳建筑》、《建筑天地》、《浙中建筑》杂志,这三个建筑业杂志在发挥文化引领作用的实践中,得到了部、省、市、局领导的关怀、支持、指导。各特、一级骨干建筑企业也先后办起了企业报刊,如《广厦报》、《中天人》、《海天建设》等。这些企业报刊通过互相交流,不仅促进了本企业的文化建设,也促进了整个金华建筑行业的文化建设,特别是中天企业文化、广厦企业文化、晟元企业文化对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也起到了良好的文化引领作用。在全国和全省建筑业报刊的交流评选中,金华建筑行业的报刊无论是参与交流的数量和获奖的数量都是名列前茅的。《浙中建筑》在历次参加全国和全省的建筑报刊评比中均荣获“金页奖”、“一等奖”、“最佳期刊奖”等最高奖项。金华的建筑文化建设业界同仁称其为“浙中建筑文化现象”予以高度关注。《浙中建筑文化现象》一文在《浙中建筑》2008年第5期上发表后,《建筑时报》、《浙江建筑业》等新闻媒体也曾以“浙中建筑文化现象”加以报道。
(十一)科技进步方面的引领。
金华市建设局、金华市建筑业协会、金华市土木建筑学会通过组织开展QC小组活动,工法工艺创新,论文评奖,技术比武,技术培训等举措,引领金华建筑业的科技进步。特别是自1998年以来积极组织开展了金华市工程建设QC小组活动,自1999年以来,共已组织了十四次金华市工程建设QC小组成果发表会,共有963个QC小组成果参加了发表,其中获一等奖的有60个,二等奖的有114个,三等奖的有224个。有229个QC小组成果获省级以上优秀成果奖,其中获全国奖的有77个。
金华市建筑业从1998年时的全市年共创4个QC小组成果到2012年年创108个QC小组成果,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好,近年来获省和全国奖的QC小组一直名列全省、全国前茅;队伍越来越大,参加QC小组活动的单位和技术骨干,从刚开始的几家企业、几十个成果发展到几十家企业、几百名技术骨干。
近千个QC小组成果,攻克了工程质量、安全生产、节能降耗、绿色施工、经营管理、“四新”技术的运用等方面的各种难点、疑点、热点问题,有的成为企业的技术标准,有的转化为省级、国家级工法,有的申报为专利。QC小组活动成为推动金华建筑业科技进步最给力的举措之一。
(十二)建协工作方面的引领。
金华市建筑业行业协会自1985年10月成立以来,在历任会长、秘书长刘志宏、周佩珂、毕志源、沈季元、郭胃定、华土兴、李国辉、夏康、姚栓柱、盛竹贤、吴文亚、李文相等同志的正确领导和副会长、副秘书长、常务理事、理事及全体会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一直以“双向服务”的理念来引领协会的工作,充分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与各级政府和广大会员单位同向同力,在由“泥木工仓库”向建筑大市、强市跨越的奋斗历程中同唱一首歌,为金华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步谱写了辉煌诗篇。
协会在配合政府确立金华建筑业的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方面,很好地发挥了参谋助手作用。自“七五”以来,在建筑业发展的各个五年规划中,协会秘书处同志都能积极配合政府主管部门开展调查研究,参与各个五年规划的制订,对发展战略目标和政策措施提出意见建议。如“七五”期间提出了要把“泥木工仓库”建设成“建筑师之乡”的发展战略;“八五”期间,提出了要把金华建筑业建设成金华市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九五”期间,提出了“创建金华建筑大市”的奋斗目标;“十五”期间,提出了“巩固建筑大市地位、向建筑强市迈进”战略目标;“十一五”期间,提出了“进一步做精做优建筑强市”的战略任务;“十二五”期间提出创建金华文化科技建筑强市的发展目标。在提出以上意见建议的同时,积极为政府为企业做好相关服务工作。
一是评先评优工作。组织开展了金华市建筑业诚信企业、金华市建筑业先进企业、优秀建筑业企业经理、优秀建筑业企业项目经理的评审工作;省和全国各类先进集体、优秀个人的推荐工作。二是组织开展了金华市建设工程“双龙杯”优秀工程的评审和省优国优工程的推荐工作。三是组织开展了技术培训工作。四是组织开展了金华市工程建设QC小组活动。五是对建造师分会、混凝土分会、防水分会、绿色节能分会、建筑业老企业家分会的指导服务工作。六是承办《浙中建筑》杂志。七是调查研究工作。八是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的指导工作。
“双向服务”理念引领市建协各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好成绩,受到市、省和国家有关部门的表彰。主要荣誉有:全国先进民间组织、中国建筑行业先进协会、中国社会组织评估等级AAAAA级协会、浙江省优秀社会团体、浙江省建筑业优秀协会、金华市先进社会团体、金华市五好社团、金华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金华市五好党组织、全国建筑业协会优秀秘书长。由市建设局主办,市建协承办的《浙中建筑》在参加全国、全省建筑业报刊的评选中,历年都获金页奖、一等奖、最佳期刊等最高奖项。
三、有待改进的方面
金华市建筑业虽在文化引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上看还做得很不够,还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1.对建筑文化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有的还比较肤浅,还有待进一步地提高。不少企业的文化建设还只是一种“包装”,还不善于用优秀的文化来武装企业,引领企业的发展。
2.近些年来,建筑业界同仁共同创造引领金华建筑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优秀文化理念,有待加以系统、精深的整理提炼。中天、广厦、晟元、新世纪等企业的优秀文化有待予以升华、推广。
3.全市建筑文化建设还没有整体上的战略规划,还没有专门的促进建筑文化建设的政策措施,还没有把“创建金华建筑文化大市、强市”作为软实力建设的战略目标。
四、进一步加强金华建筑文化建设的提议
1.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切实提高全市建筑行业各级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广大企事业单位对建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树立起文化力是生产力、是核心竞争力的理念,把建筑文化建设作为提高金华建筑业软实力的大事来抓。
2.要落实文化建设的职能、责任。要把建筑文化建设事业确立为主管部门和建筑协会的重要职能、责任。建筑业协会要设立主管建筑业文化建设的职能机构,要成立建筑文化建设研究会。
3.要制定创建金华建筑文化大市、强市建设的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切实有效地推动建筑文化建设事业。
4.要进一步创新建筑行业文化理论体系。要建立建筑全行业的道德信用体系,在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管理、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经济分配等方面都有先进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创新具有八婺特色的建筑文化。
5.要努力实现“监管、服务”文化的转型升级。各级建筑行业主管部门,要注重用先进的文化引领来提高监管水平和效益,各级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要注重用先进的文化引领来优化服务质量。
6.要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的评价考核体系,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建筑企业要以“建设体面幸福企业”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观。要在文化建设的领导组织机构、人才队伍建设、目标任务考核等方面抓落实,要像抓建筑工程建设一样来抓好文化工程建设。
7.要进一步办好行业和企业报刊。要在人力、财力、物力上进一步支持办好《浙中建筑》杂志。特、一级建筑企业都要努力办好企业报刊。要开展金华市建筑业报刊观摩交流评选活动,不断提高报刊质量。
8.要鼓励创办建筑文学社、建筑艺术团、建筑出版社等各种建筑文化建设团体,发展文化产业。
9.要鼓励反映建筑业改革发展事业的电影、电视剧、戏剧、小品、相声、小说、诗歌等文学艺术的创作,不断繁荣建筑文化建设产品。
10.要重视建筑业文史编纂事业。市建筑业协会老企业家分会宜成立“建筑业文史编纂办公室”,负责编纂出版建筑业先进集体、优秀个人的传记,编辑出版建筑业政策文件、政治思想、党群工作、经营管理、质量安全、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理论文集和实践成果。特别要把编纂《金华市建筑业志》作为创建金华建筑文化大市、强市的大事来办。
11.要以庆祝《浙中建筑》出版百期和金华市建筑业行业协会成立三十周年为契机开展系列文化活动,弘扬优秀建筑文化。
12.建议近期召开一次全市建筑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对实施“创建金华建筑文化强市”发出动员令。以后宜定期召开全市建筑文化建设工作会议,要大力表彰文化建设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要充分尊重和激励文化工作者的劳动,努力开创政府、协会、企事业单位共同推进金华市建筑文化建设事业的和合局面。
第二篇:市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建设的思考
市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建设的思考
2010-11-11 10:
21松花江网--江城日报
徐凯佳 崔迪
吉林市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最值得向世界介绍的中国名城、中国最美丽城市、中国魅力城市、滑雪天堂及避暑胜地等城市文化品牌,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各城镇都能较好利用自身优势,始终把城镇文化建设作为凝聚精神、培塑形象、促进发展的核心环节和战略工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
与此同时,吉林市城镇文化建设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文化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文化大院设施陈旧落后,活动器材和设备奇缺,已经满足不了群众快速增长的文化需求。二是历史人文资源有一些本地特色,但缺乏有影响力的传播载体,自然、历史、人文资源大多呈原生态,在实际中应用不够。三是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很好地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四是个别地区居民文化水平低,科学素质不高,甚至信奉封建迷信,制约了文化发展水平。五是随着周边一些国家腐朽、消极、敌对等意识形态的渗透不断增强,基层的文化领域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主义核心机制体系的构建还需进一步加强。
面对城镇化建设迅猛发展,如何加快城镇的文化建设成为各级宣传、文化部门认真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这方面,建议从以下几个问题入手:
一、挖掘城镇内涵,打造特色文化
文化特色是一个城镇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无形资产,一个城镇没有自己的特色与文化内涵,就等于没有灵魂。
在吉林市的城镇建设中,要大力弘扬自身的文化个性,培塑良好的文化形象,努力建设既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又有时代特色,独具魅力的现代化城镇。要充分挖掘文物资源潜力,实施以文物与旅游结合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乌拉街镇要修复仿建满族建筑,形成集满族服饰、饮食、舞蹈、民间艺术、民间娱乐于一体的乌拉古城,并努力将其打造成和“三国城”、“唐城”、“宋城”齐名的“清城”影视基地。
天岗镇是国内四大石材产地之一,是“关东石材第一乡”,要大力传播石雕文化,积极建设好产业园区,提高石材产业化的文化含量。
松江镇、白山镇要利用电视剧《插树岭》、《静静的白桦林》的影响力,将该镇变成吸引游客的有利条件,大力开发红叶谷、白桦林等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业。
其他各乡镇都要认真盘点自身现存及潜在的文化旅游资源,搞好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城市风貌的开发和利用,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变为历史文化资本,促进城乡协调快速发展。
二、加大扶持和投入,增强文化活力
要落实好《吉林省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市、县(市)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本级财政支出预算,继续增加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
要鼓励社会力量捐赠公益性文化事业,拓宽公共服务渠道,健全公共服务网络,不断提高惠及城镇居民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省、市建立扶持基层文艺精品创作、文化产业发展等奖励基金,通过政策扶持和加大投入,不断推进城镇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不断增强其文化软实力。
要进一步加快城镇文化馆、图书馆、文化市场及文化站和村屯文化室建设,优先安排基层广播、电视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项目,完善乡镇、村屯等文化设施网络,让文化发展成果走进社区、村屯,惠及百姓。
三、利用现有资源,提升群众文化素质
要充分利用城镇现有资源,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文化活动的群众参与度,活跃和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培植和强化文化特有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以文化氛围凝聚人心,提升群众文化品质。
要实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进一步办好城镇文体中心,鼓励各种形式的群众自办文化,支持开展各类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大力丰富城镇文化生活。
要积极探索适合基层特点、符合群众要求的文化服务方式,充分发挥乡村文艺骨干作用,大力发展具有民族、民俗特色的文化园、文化角、文化点,用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思想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不断满足城镇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四、倡导文明新风,打牢文化发展基础
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是推进城镇文化建设的关键。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加强群众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城镇文明程度。
要以乡镇文体中心、社区书屋、农家文化大院为基地,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
要大力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深入开展“温情系列”、“讲文明,树新风,关爱马路天使”等活动,为先进的城镇文化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编辑:王晓杰)
第三篇:国际并购中文化差异的作用
国际并购中文化差异的作用
论文综述:
随着世界市场的日益开放和持续的服务全球化,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也日趋复杂,中国企业走出去,这是历史必然,但是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众所周知,绝大部分企业在国际并购后的整合是失败的,这其中的原因被众多学者定位为文化差异导致,文化差异真的是国际并购失败的罪魁祸首么?文化差异在企业国际化中究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本文将根据一些失败案例以及中国企业管理文化特点、国际化企业所需管理观念等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关键字:
国际并购、民族文化、文化差异风险、企业管理
正文:
开篇案例:
“2001年,当华立集团进军美国,收购了飞利浦在美国CDMA研发中心的时候,华立集团第一次直接面临了美国文化的冲击。
当时最大的挑战其实在于收购后双方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正是这一点前些年把一些雄心勃勃在美国收购研发机构的中国企业最终打下马来。在华立集团收购的研发中心里,由一名美国员工Dannis负责CDMA核心技术的研发,汪力成为了表示对其工作的重视,按中国人的习惯,每隔两天就给他发一封电子邮件,询问工作进展。然而没过10天,该员工就向汪力成提交了辞职报告。该员工说:“你每隔两天就发邮件给我,这说明你对我不信任;如果信任我,我会按时完成任务;如有问题,我自然会向你报告。”
经过再三解释,汪力成终于与这位员工消除了误解。此后,双方调整了沟通方式,汪力成不再发邮件,这位员工定期向汪力成做汇报。
经过这件事,汪力成明白了,购并海外公司后,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整合双方的文化冲突。”
相对国际并购整合失败,这是一个很小的案例,但是他却提醒了我们文化差异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由于文化背景、地域差别和各国所面临的不同历史环境,这种差异普遍存在在全球化的企业中,我们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是中国的企业有没有能力来管理好这样一种跨地区、跨国、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员工的团队和企业,这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种挑战了。
在中国,传统管理文化中注重经验与直觉思维方式,并且习惯于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来抵消效率目标,人们总是习惯于生活在先代的伦理道德规范所规定的状态之中,保持社 会的秩序和稳定。这种对于整体价值的适应性认同,大大消解掉了个体追求自我实现的创造 性,形成了依赖性的人格。虽然近几年中国企业开始认识到科学管理理念的重要性,在国内采用人本管理方式的等的企业也层出不穷,但是这些原为西方所有的管理方式来到中国后也就本土化了(当然,若是不能本土化,那他在中国也是没有发展前景的),被本土化了的管理方式可能更适合中国,却不一定能适应国际化企业的管理,更何况中国传统待人处事的方式与其他国家相比有着本质的差别,这些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冲撞,确实如汪力成所说,成为并购海外公司不小的挑战。
一个企业跨出国门要实现商业目标必须融合三种文化:自己国家的文化、目标市场国家的文化、企业的文化,有数据显示,近70%的并购失败案例是因为文化整合不到位。早在1993年,首钢就曾斥资1.2亿美元收购了一座秘鲁铁矿,希望能改造后为首钢提供原料保障,但事与愿违,最终铁矿升级改造滞后,事故频发,而且与当地员工紧张关系升级。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后,其最大的挑战也来自文化差异。联想与IBM都有各自强势的企业文化,中间还夹杂着中美文化的巨大差异。联想严格而强调执行力,IBM注重个人,员工授权比较大;联想注重“速度”;IBM讲究程序„„虽然联想PC业务增长迅速,但考验并没有结束。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组织成员为了提高自己群体的相对地位,一般都偏爱自己群体内的成员,而对群体外的成员持否定态度。当感觉到有外部威胁(比如说有人要接管自己的公司)的时候,群体内就会存在一些偏爱或者“我们对他们”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被收购的目标公司组织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就会增加,接管的尝试就有可能被拒绝,另一方面,收购公司的经理们有可能有一种优越感,他们认为被收购公司的员工是他们的下级。在跨国收购中,如果沿用旧文化,仇
外、敌对、怨恨和厌恶的感觉会更加严重。由于文化差异很容易被归因于目标,内部政治和权力斗争也可能被看成是由文化差异引起的,甚至在不是的情况下也会被这么认为。
首钢在秘鲁引起的矛盾几乎可以用此来解释:
首钢用3.11亿美元收购了秘鲁国有钢铁矿冶企业——秘鲁铁矿公司,这是中国钢铁行业在南美最大的一笔投资,但批评家们说这不是一个好榜样。在近14年的经营中,首钢方面曾经因为一再违反环境标准、忽视劳动权利以及违约而受到秘鲁地方、中央政府、NGO和公司内工会的批评。
首钢曾经因为违反环境法规而四次受罚。据当地活动家称,其中最严重的是首钢向附近的圣尼古拉斯湾排放废水,这里坐落着秘鲁最大的深水港。2006年3月,伊卡地方政府宣布在圣胡安〃德〃马克纳实行“环境紧急状态”,这个具有很大象征意味的措施是对首钢的行为表示的抗议。
席尔瓦说,首钢对环境的关注可以从它与工人以及当地社区的关系中反映出来,双方的联系非常少。他形容“首钢就是一块与当地社会、自然环境都没有任何关系的飞地。”
由于首钢的这些做法,公司内拥有720名成员的工会以及合同工人在过去的几年中已经发起了几次罢工。仅今年就已经发生了四次,每次都使得公司不得不停产,但由于首钢产品储备充足,并没有很深伤及公司的底线。尽管首钢做了一些让步,但工人的工资在秘鲁的采矿部门还是最低的。工会在6月为期8天的罢工给公司造成了400万美元的损失。
双方的矛盾冲突一再加剧,虽然该公司仍然处在盈利阶段,但首钢作为化工业,首先就是污染很重的产业,在北京也因为污染严重外迁,在秘鲁一再违反环境标准受到了四次以上的罚款,因忽视劳动权利受到地方政府及工人的批评反对,是因此产生的不稳定因素却是首钢不容忽视的难题。
有一个并购七七定律是这样说的:70%的并购没有实现期望的商业价值,其中70%的并购失败于并购后的文化整合。文化整合这个词语太过广泛,而对于中国的很多企业来讲,企业文化里都包含着专制与绝对服从的概念。作为民族企业的代表,联想的文化中,更是明显。
“联想收购IBM PC,一同连渠道、网络以及附属部门的1万人都买了进去。IBM PC在中国的员工也不过200人左右,其余的近1万人都是来自全球几十个国籍,有的IBM人甚至之前都不曾听说过中国联想这个名字。但现在却归属于这个区区不名者,再如何安抚,也着实觉得委屈。
联想在文化整合过程中,已经表现出中国人的专制和霸道来了。听听联想人怎么对IBM的PC员工说的:抱歉得很,要么到新联想工作,要么请你离开。
联想谈及对IBM PC员工的安抚,言必称薪酬待遇的稳定政策。显然联想把薪酬看成了锁住IBM PC员工的关键措施,这一点很危险。不是说薪酬不重要,但是对于IBM的人来说,文化的吸引力更甚于薪酬。当然从这一点也可看出,联想文化之中,物质利益更多于精神利益。
诸多产业人士均认为,到目前为止,联想没有一位高层站出来系统、全面并且承诺性地说过,联想会如何保障IBM员工的利益,会如何留住人才,目前所有对外的宣称都或是过于宏观,或是过于抽象,流于轻描淡写。这无非就两种可能,一是暂时还没有成熟的方案,二是可能要进行一个对IBM员工有较大伤害的方案。” 这种伤害若发挥起来,所带来的结果将是致命的。
美国学者弗兰西斯说:“你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能用钱买到劳动,但你不能用钱买到热情,你不能用钱买到主动,你不能用钱买到一个人对事业的追求。这一切都可以通过企业文化争取到。”在企业文化融合的管理中,成功的企业一般都坚持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在使命,远景与价值观方面建立彼此之间的互相信任,特别是合并公司的领导更要通过实际行动来取得公司核心团队的信任。
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各种形式的跨国并购不外乎包括三大阶段,即并购准备、并购实施、并购整合,根据文化本身从接触到交汇到融合的一系列特点,文化差异风险产生了相对三个阶段而不同的作用机制。
(一)并购准备阶段。这是双方文化的吸引阶段,管理者的态度偏重于乐观和幻想。对于并购所能导致的种种前景赋予了较高的期望,文化差异带给双方的是利益的共享和精神的愉悦,成为跨国并购的推动器。同时,该阶段也是文化差异风险的潜伏期。一系列差异带来的潜在风险常常被并购管理者挡在视线之外,陶醉在高收益的期望值中。因此,这是最容易被并购管理者忽视的阶段,也是文化差异风险管理最疏漏的阶段,为日后的并购成败埋下伏笔。
(二)并购实施阶段。这是文化差异风险的爆发期,不同种族文化和企业文化冲突或其他文化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对立。随着并购进程走向实质性阶段,所有文化之间的差异被明确和放大,所有关键性文化差异暴露于眼前。尤其是在跨国并购这种影响面广泛、民族情结敏感的商业事件中,被并购方强烈的民族感会自然地得到强化,对它文化产生的怀疑与排斥不断加深,必定产生种族文化、企业文化的摩擦和碰撞。员工的态度多以自我为中心,从不理解、不愿沟通、到产生对并购的困惑、对并购他方的误解和对抗。在并购实施阶段,文化差异风险急剧上升,这是跨国并购中文化差异高风险性表现较为明显的阶段。
(三)并购整合阶段。这是文化差异风险的缓和期和创新期。文化差异风险依然存在,但人们态度趋向理性,对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可以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和体谅。对于文化差异产生的影响有心理承受能力和正确的预期。各种文化彼此影响,重塑自身,最终融为一体,形成具有新特点、新活力的企业文化。跨国并购实施阶段积累的风险处理经验使双方并购者掌握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是跨国并购能否真正成功的考验阶段,同时也是企业文化创新的大好时机,可以使企业跨国并购在更大程度上发挥文化优势,甚至带来额外的收益。文化差异风险的高收益体现于此。绝大多数失败的并购,都是由于整合的失败,而文化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扮演关键性角色,此时,文化差异高风险性在失败的并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可以说,如果跨国并购成功关键在于并购的整合,并购整合的成功关键在于文化差异的融合与创新,那么文化差异的融合与创新的成功就取决于文化差异风险的管理。
我一直想找一个比较完美的中国企业成功处理文化冲突的案例,但是没有找到,绝大多数公司都在采用完全本地化人力管理的方式来缓解这种冲突,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也有很多跨国企业用心在专门的人力培训上,方式有很多,效果也比较明显,这里不想来列举说明,文化理念在企业融合过程中确实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中国的企业要想达到真正的国际化必须能够从各方面做好充足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使坎坷崎岖的国际化道路变得好走一些。
第四篇:乡村规划引领作用
发挥城乡规划引领作用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
发挥城乡规划引领作用
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
辉煌“十一五”
“十一五”时期,全省上下同心同德,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取得长足进展。一是城乡规划不断完善。二是基础设施持续改善。三是住房保障成效显著。四是建筑节能进展明显。五是法制建设取得实效。我省《建筑市场管理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城镇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城乡规划条例》、《物业管理条例》等6部地方性法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城市规划设计管理办法》、《城镇垃圾管理暂行办法》、《城市绿化管理办法》、《省级城市维护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建筑工程招标投标实施办法》、《城乡建设档案管理办法》等7部政府规章出台或修订。
2010:“十一五”收官之年
城乡规划调控作用加强。省级核发选址意见书52件。房地产开发领域违规变更规划、调整容积率问题专项治理深入开展,对2009年4月—12月领取规划许可证的379个房地产项目进行清理,存在违规调整用地性质2个、违规调整容积率16个,均已指导各地作出整改。省城市规划督察员办公室组建完成。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整治工作深入推进。
城镇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县城以上城镇污水处理项目6月底前全部建成,提前完成“十一五”建设任务;累计完成管网建设2125公里,2010年新增665公里,全年处理污水量32137.46万立方米,累计消减COD4.59万吨。建成26个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正在建设46个)。供水水质公示指标达到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燃气普及率逐步提高,贵阳市通过国家级园林城市复查,铜仁市被命名为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支持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18个,建成小城镇道路172公里。全国重点镇、省重点镇等小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小城镇人口承载能力不断提升。
城镇住房保障力度不断加大。新增廉租住房租赁补贴30985户,新开工廉租住房81582套,2010竣工56512套,超额完成国家要求“年末争取建成和基本建成60%以上”的目标。经济适用住房开工18045套,竣工13189套;公共租赁住房开工1000套;城市棚户区改造8647户,其中货币补偿1110户,实物安置7537套(全部开工);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实物安置1839套(全部开工);林场棚户区改造开工2009套,竣工1282套。管委会会议制度、决策制度及日常管理不断规范。公积金缴存职工人数达154.68万人,覆盖率74.53%;累计归集323.2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3.67%,其中,当年归集77.74亿元,归集余额213.17亿元;累计向19.61万户职工家庭发放贷款222.24亿元,其中,当年发放3.68万户57.70
亿元,贷款余额163.3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0.61%,个贷率达76.62%,居全国领先水平;逾期率0.156‰,远低于控制标准。
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工作成效显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出台《XX省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总体规划修改方案(2009—2014年)》。2010年下达农村危房改造任务32.49万户(含2010年25万户,预安排2011年7.49万户),实际改造完成30.46万户(含全省所有茅草房18.69万户和剩余五保户一级危房0.95万户),超过国家下达的18万户的改造任务指标。将村庄整治与农村危房改造、发展乡村旅游等结合,注重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贵遵高速公路、贵毕高等级公路及铜仁地区主要旅游公路沿线村庄整治成效显著,村庄整治不断向纵深推进。不断加强风景名胜区建设和世界自然遗产地管理工作。斗篷山等5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报国务院待批。评审通过荔波樟江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详细规划7个、梵净山—太平河等省级风景名胜区内详细规划3个。完成36个重大建设项目选址、选线。完成上海世博会XX馆建设移交,鼓楼、风雨桥和银冠列入上海世博会博物馆永久收藏。赤水丹霞作为“中国丹霞”捆绑项目之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省第二个世界自然遗产,成为我省第二个世界自然遗产。
强化监管房地产和建筑市场。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顿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行为检查深入开展,查处违法违规企业34家。城镇房屋拆迁、房地产交易与登记、房地产权属档案管理进一步规范。全省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556.69亿元,建筑业劳务分包制度不断落实,办结拖欠工程款38件。各地上解省级建安劳保费5000余万元,调剂下拨2050万元补助困难企业和职工。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深入开展,各地排查2008年以来政府投资和使用国有资金建设项目973个,存在问题或隐患227个,督促各地整改完毕186个。
科技标准和墙体材料革新、建筑节能效果明显。1个示范工程、2个软科学研究课题列入住房城乡建设部科技计划。“XX省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列入科技部计划,新增新技术推广项目8项。地方标准《喀斯特地区灌木护坡施工技术规范》发布,贵阳、遵义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有序推进。安全电子公文传输系统继续完善。
新型墙材生产应用达180亿块标砖,占全省墙材总产能的60%,吃渣利废1300万吨,节约土地30万亩。实现新建建筑全程节能监管。对205栋国家机关办公和大型公共建筑展开能耗统计、审计和公示,我省列为国家机关办公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示范省份。国家机关既有办公建筑和大型既有公共建筑改造实施意见出台,XX中建建筑科研设计院实验楼节能改造通过验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规划及实施方案施行,金阳景怡苑住宅小区可再生能源(热泵)技术应用国家级示范项目验收,贵阳列为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长顺县城路灯照明节能试点取得成效。全省新增建筑节能11万吨标准煤节煤能力。依法行政和人才工作成效明显。《XX省物业管理条例》、《XX省城乡建设档案管理办法》出台。对1979年以来厅发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清理,废止39件,修订14件。制定了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分阶段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实施方案。梳理明确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现行行政许可32项,非行政许可审批11项,行政处罚124项,取消行政许可3项,下放行政许可6项。推进行政执法案卷评查,重大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复议决定备案制度不断健全。运用和解、调解方式化解行政争议15起,按程序办结行政复议案件7件。直接稽查在建项目及市场主体203个,纠正重大违法违规行为14起,约谈案件当事人30余次。“送法进基层、送法进企业、送法进工地”活动积极开展,企业学法用法档案和稽查档案建立。新成立建设执法支队8个。举办专业法培训班10余期,与省政府法制办联合举办行政执法培训班4期。建筑工程类高级职称报评工作继续推进,初、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以考代评”完成,中级合格596人,初级合格1194人。完成建设行业专业管理人员岗位培训12987人次,继续教育7600人次。
党风廉政和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惩防体系建设逐步深化,“小金库”专项治理深入开展,纠风工作统筹推进,涉农专项资金公开、备案和责任追究“三项制度”建立。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有序运行,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监督检查深入开展。厅机关处室和附属事业单位廉政风险防范措施不断完善。“创先争优”等主题活动扎实开展,通过“十佳服务窗口”、“十佳服务之星”评选示范,机关单位、窗口行业工作作风明显改进。
给力“十二五”
展望“十二五”:到2015年底,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0%,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努力做到,城乡规划实现全覆盖,城镇承载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住房保障范围大幅拓展,建筑节能要取得较大突破,施秉申遗力争成功。
2011:“十二五”布局之年
加快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30个县城近期建设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60%。全省城镇化水平2011年达到32.5%,力争33%。
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坚持以路网为重点的综合交通引领城市发展全面建成县城以上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开展垃圾焚烧与水泥生产联建联产试点,探索符合我省实际的垃圾处理工艺技术。抓好城镇环境综合治理,切实推进“整脏治乱”。
推进风景名胜区和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与利用工作。
搞好科技标准和建筑节能。
加快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将廉租住房保障从最低收入家庭扩展到低收入家庭,扩大租赁补贴覆盖面。年内确保完成保障城市、乡镇和独立工矿区非农业户口低收入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5 ㎡以下28.2万户的目标任务。大力推行廉租住房“租售并举”,加快建设资金回笼。探索非公经济组织住房公积金制度建设,扩大公积金覆盖面。
抓好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年内完成4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重点线村庄实施村庄规划整治。
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和建筑市场。年严格建筑市场资质资格、中标合同履约情况动态监管,建立建筑市场与施工现场联动机制。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招投标。建立领导现场带班制、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制、安全事故查处督办制,逐步推进施工现场电子监控。建立全省应急专家队伍和1个救援物资储备基地。
加强法制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做好《xx省物业管理条例》、《xx省城乡建设档案管理办法》宣贯。推进稽查执法“三覆盖”。积极开展建设专业法律服务。加强信息尤其是突发应急信息报送,提升宣传水平。
深化党风廉政和精神文明建设。要全面推进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依法行政;要深入推进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作风建设;要深入开展“三个建设年”活动,大力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社会各界对住房城乡建设工作的满意度。
魏
第五篇:创新发展乡贤文化 发挥乡贤引领作用
桂园街道创新发展乡贤文化
发挥乡贤引领作用
为更好地助力林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桂园街道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通过在村(社区)大力开展“新乡贤”示范引领,乡贤文化进学校、社区等以及乡贤主讲道德讲堂,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村(社区)深深扎根。同时,街道还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面的成功人士,用其学识专长、创业经验反哺街道,建设美丽村(社区)。
发挥“新乡贤”示范引领,培育时代精神。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正日益成为“新乡贤”的主体。借助乡贤力量繁荣基层文化,厚植乡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街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举措。桂园街道大力发挥“新乡贤”示范引领作用,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培育时代精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搭建乡贤文化传播平台,传承优秀文化。为更好地凝聚乡贤力量,传承优秀文化,街道多措并举,组织开展乡贤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广场活动,将拍摄创业励志微电影,创办讲述乡贤故事的杂志,制作优秀家庭的家族记忆相册,来传播、普及乡贤的优秀文化成果。此外,还通过搭建乡贤论坛、企业家协会等平台,来引导乡贤诚信立身、信誉立业,将自身优秀的经验反哺社会。
举办乡贤主讲道德讲堂,涵养主流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贵在增强自觉、重在落地生根、难在持久深入。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之中,渗透到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之中,就要打牢培育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基础。乡贤文化根植乡土、贴近性强,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为更好地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引到深处,敦厚民心民风、激励向上向美,引导市民向乡贤看齐,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坚持接地气、贴民心,坚持常态化、长期抓,涵养主流价值观,以积土成山的精神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