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崇高的道德
崇 高 的 道 德
上杭二中省“校园诚信之星”李秉秋同学的先进事迹
著名的诗人康德说过:“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东西能引起人心深深震撼,一个是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
社会给予我们权利同时也赋予我们义务,其实每一位公民都有自己的社会责任。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是我们对社会的责任。
2007年4月,李秉秋同学从野生动物贩子手中救出一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猫头鹰。在老师、同学以及上杭县森林公安的帮助下,让这只天空的精灵重回大自然的怀抱。当时面对着即将被贩卖的野生动物哀求的眼神,无不给他以极大的震撼,让他的心久久无法平静,于是他摸出身上仅存的四十几元钱从贩子手中赎出奄奄一息的猫头鹰。在回校途中他想了很多,体会很多。不少同学问他是出于何种原因做这样的事情时,他说是出于自己的社会责任吧!做为一位公民有责任有义务给这个社会、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美好东西,这是我们的共同责任,也是他个人义不容辞要做的事。仅仅拯救一只猫头鹰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他想借此唤醒大家的良知,但他不支持以金钱来购买野生动物,因为这会助长野生动物贩子偷猎野生动物行为。他希望每一位公民可以用自己的爱心与热情共同为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真实的家园。这行为,受到了县森林公安、学校的高度赞赏,给社会、给同学们带来了深刻的反响。经过这件事,让他更加坚定保护环 境的理想。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诗人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讲究诚信是做为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大家自懂事以来知道诚信的重要性,但又遭到了社会的物质冲击,以至于屡屡发生为了利益而背弃诚信的事情。
面对一千元的的诱惑,在赤祼祼金钱的利欲与沉甸甸责任感面前,你在金钱与责任中选择哪个?就在今年的四月一个下雨的夜晚,他在马路边拾到一个钱包,鼓鼓钱包中有一千元现金和几张银行卡,当他看到那厚厚的现金时,顿觉得肩上的担子重了,心中想到失主此刻肯定在焦急的寻找,为了等待失主,他站在雨中等了一个多小时,但是失主始终没有出现,高兴的是最后通过学校的帮助找到了失主。看到失主接过钱包时的笑容,他很是开心。拾金不昧,做诚实的人是父母从小教导他作为一个人应当有的品质。当他拾到钱包时他首先浮现脑海里是失主焦急的神情,失落的心情。别人丢的钱他不能要,是他为人之道,当拾到贵重物品时,不能为了个人私利而做违背诚信的事情。
让我们做一个诚信的人,让我们呼唤诚信的春风吹绿每个人的心灵,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丢!
第二篇:奉献——崇高的道德境界
奉献——崇高的道德境界
我不是一位多情的诗人,不能用漂亮的诗句去讴歌我的事业,我感谓不是一位睿智的哲人,不能用深遂的哲理去体现我的人生价值,然而,我就是我——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今天要在这词汇的花园里采撷,构造我心中最美的诗篇。我要用深深的思索和凝重的感情来唱出我心中最美的歌!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 奉献——崇高的道德境界 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教师是培养人的事业,更是一种爱的事业!这种爱,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母爱容易出现溺爱,友爱需要回报,情爱是一种专一自私的爱。而师爱是严与爱的结合。它是一种科学、理智的爱,积极、主动的爱,无私、博大的爱。他能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教育影响如涓涓溪流,流入学生的心田。它是春雨,能滋润干枯荒漠的心田,萌发一片绿洲。
我们学校的袁丽华老师,每天都是很早来到学校,很晚才回家。袁老师把爱奉献给了孩子们,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虽然袁老师无法象太阳一样,将自己的光辉撒遍世界的每个角落,却可以象母鸡爱护小鸡一样,关爱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这是一种何等崇高的爱!正是这种爱,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正是这种爱,使教师真正做到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以及在坐的大家还有什么理由不把这种崇高的爱奉献给学生,还有什么理由不为从事这爱的事业而感到自豪!有人说:“奉献出这种崇高的爱却要守着一辈子的清贫,这值得吗?教育工作是辛苦的,教师每天都进行着大量、平凡、琐碎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等等。重复性劳动单调而缺乏新鲜感、刺激感。那么是什么构成了教师兢兢业业、勤于奉献、淡薄名利默默耕耘的内在动力呢?那就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这就是教师的奉献!是它使我们教师摒弃了庸俗的价值观,摆脱了世俗的偏见。忍受了社会的误解,理解了种种不公。义无返顾的投身到了教育事业之中。忠于职守,以奉献为趣、为幸福。是它,使教师不会视平凡的工作为平凡,不会视琐碎的工作为琐碎,而是会认真对待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件小事,于细微处显精神,于小事上下功夫。在简单却又伟大的教育工作中体验人生价值实现的满足,也正是它这样的精神和道德价值观鼓励着广大教师在差强人意的社会环境、社会条件中为国家、为民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对每个时代的每个民族、每个人来说:奉献的积累,就是财富的积累,文明的积累,社会生产力的积累。积累越多,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速度就越快。这是那些做出了杰出贡献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受到人们尊重的原因,也是那些在平凡的岗位上敬业工作、合法经营、诚实劳动、办事公道的人受到大家尊重的原因。
奉献---世世代代进步人类所尊崇的高尚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道德境界。志在高远,不辍耕耘,教师为崇高而走来,去追求人生的价值,教师为平凡走去,去托起明天的太阳。
亲爱的同行们,让我们 携起手来,共唱奉献的旋律,共攀道德的高峰。在这三尺讲台上,阅历春秋,苦苦耕耘,用我们的爱心、细心、热心、关心,去换起学生的开心、家长的放心、祖国的振兴!
第三篇:《凝视崇高》读后感
《凝视崇高》读后感
有一个诗人曾经写道:“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的确,人心世道在这个年代让崇高已变得微不足道,而卑鄙的东西却都畅通无阻。读了《凝视崇高》,仿佛又看到了一种久违的东西:是长久的期盼,还是内心的渴望?人的一生会经历无数艰难险阻,而崇高像一盏璀璨的明灯,永远照亮那些曾经卑微的心灵。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反复对崇高与卑微作了深刻的描述:曾几何时,蔑视崇高成了一种时髦;人性浮躁,物欲横流成为时尚;人们见面了,谈的除了钱还是钱,信仰、友谊仿佛成了弃儿,而永恒的爱情更是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于是崇高被践踏了,这就成了卑微。一个人的良知是需要些勇气、荣誉、希望、自豪、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的。而面对卑微,许多人选择了投降,对于上级领导,经常是点头哈腰,奉茶送水,恨不得把自己的肉割几片煮给领导吃;面对同志或下属,却常常颐指气使,狐假狐威;甚至连起码的同情心也消失殆尽。
同时,对抗卑微又是我们人性的需要,当我们对周围的一切感到迷惘时。我们又是多么渴望崇高啊!
也许我是一名教师,也许父母生我时我的血管里就流淌着一种血液——它叫自尊。所以当我站上这三尺讲台时,一种崇高的责任感油然而生:每天我早出晚归,往返于学校与家庭之间,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了教学之中,给学生以知识,教他们做人的道理;他们有了些许的进步,我由衷地高兴。这时我体会到了奉献,体会到了这就是崇高!所以不再为微薄的薪水发愁,不再为不能评优晋级而气恼。那些靠不正当手段获取的利益,在我眼中才是实实在在的可怜,实实在在的卑微。在崇高与卑微中,我知道该如何去选择,它使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能够战胜自身的怯弱。但是生活往往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有了一种崇高,意味着就会有另一种牺牲。当我们时时捉襟见肘,为生活的窘境而惶恐不安时,另一种卑微却在暗地里窃笑。这时候,我们还会去选择崇高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崇高毕竟是崇高,而不是卑微。崇高的力量是无处不在的!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是平常人,可能这一生都不会有什么崇高的举动。是的,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在朝九晚五中度过了春秋冬夏,都是在柴米油盐中早生了华发,似乎一生都与崇高无缘。但这丝毫也不妨碍我们做一个崇高的人——只要我们怀着一颗崇高的心!崇高不一定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举动,崇高也可以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境界。
但愿所有读过《凝视崇高》的读者记住一句话“崇高的侧面可以是平凡,绝不是卑微!”
第四篇:《凝视崇高》读后感
崇高是需要凝视的,需要敬畏的一个民族没有崇高,没有对崇高的凝视,真的没有未来。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凝视崇高》读后感,欢迎阅读!凝视崇高读后感(一)
今天,读《凝视崇高》一文感受颇深,其中深刻的哲理让人思绪万千,仿佛日渐消沉的灵魂得到了升华。又像是昏暗的丛林中看到一缕旭日之光,一种热乎乎的感觉油然而生……
作者那犀利的文笔让我汗颜,激动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他让我对什么是崇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崇高的侧面是平凡,绝不是卑微!”深深地打动了我。文章始终围绕崇高而论,“于是蔑视崇高成为一种'时髦'”“人们不谈信仰,不谈友谊,不谈爱情,不谈永远。人欲横流,物欲横流被视为正常,大马路上出现了一位舍己救人的英雄,人们可以理解小偷,却要把救人者当作异端……”的确,当今社会有人蔑视崇高,但毕竟是少数。我认为只有崇高心胸的作者,才会写出令人敬仰的作品。
如今一些颇具文学功底的文人在论坛上互骂,指责对方的“不是”。不知道他们是大练“骂功”帮人家“改过”,还是想借此吵作,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我认为他们不过想以此赚些稿费罢了。还有那些娱乐界的明星,故意制作花边新闻,与那些专找人家“不是”的“评论家”没有什么区别!追求崇高,坚守崇高,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老老实实做人,用自己微薄的力量维护着社会的公德,是我们每一位公民应做的事情。“对抗卑微是人类生存的需要。人类是一种构造精细又孱若无比的生物,对大自然和对其它强大生物的惧怕,使人类渴望崇高。”当然,在和平年代里,想如鲁迅先生那样以笔杆子征战的机会没有了,文学家们或许叹息:“我们没有了崇高的机会。”但是你们想想,崇高有一个很大的关联词叫“平凡”你们能否在平凡的生活中做一些不平凡的事?
高尚的事情在我们身边不难发现,如一位出租车司机发现一位乘客的钱包丢在车上,他把钱一分不少的交还给失主;一位妇产科护士默默地把一个被遗弃的女婴养大,想方设法为孩子寻找亲人;一个刚满20岁的青年,为救一个落水儿童而献出宝贵的生命……他们的举动让人肃然起敬!所以崇高是给人一种感觉,而不是自己说的。
但愿所有读过《凝视崇高》的读者记住一句话“崇高的侧面可以是平凡,绝不是卑微!”希望作者给我们创作出更精美的文章,更希望我们身边的崇高的人越来越多!
凝视崇高读后感(二)有一个诗人曾经写道:“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的确,人心世道在这个年代让崇高已变得微不足道,而卑鄙的东西却都畅通无阻。读了《凝视崇高》,仿佛又看到了一种久违的东西:是长久的期盼,还是内心的渴望?人的一生会经历无数艰难险阻,而崇高像一盏璀璨的明灯,永远照亮那些曾经卑微的心灵。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反复对崇高与卑微作了深刻的描述:曾几何时,蔑视崇高成了一种时髦;人性浮躁,物欲横流成为时尚;人们见面了,谈的除了钱还是钱,信仰、友谊仿佛成了弃儿,而永恒的爱情更是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于是崇高被践踏了,这就成了卑微。一个人的良知是需要些勇气、荣誉、希望、自豪、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的。而面对卑微,许多人选择了投降,对于上级领导,经常是点头哈腰,奉茶送水,恨不得把自己的肉割几片煮给领导吃;面对同志或下属,却常常颐指气使,狐假狐威;甚至连起码的同情心也消失殆尽。
同时,对抗卑微又是我们人性的需要,当我们对周围的一切感到迷惘时。我们又是多么渴望崇高啊!
也许我是一名教师,也许父母生我时我的血管里就流淌着一种血液——它叫自尊。所以当我站上这三尺讲台时,一种崇高的责任感油然而生:每天我早出晚归,往返于学校与家庭之间,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了教学之中,给学生以知识,教他们做人的道理;他们有了些许的进步,我由衷地高兴。这时我体会到了奉献,体会到了这就是崇高!所以不再为微薄的薪水发愁,不再为不能评优晋级而气恼。那些靠不正当手段获取的利益,在我眼中才是实实在在的可怜,实实在在的卑微。在崇高与卑微中,我知道该如何去选择,它使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能够战胜自身的怯弱。但是生活往往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有了一种崇高,意味着就会有另一种牺牲。当我们时时捉襟见肘,为生活的窘境而惶恐不安时,另一种卑微却在暗地里窃笑。这时候,我们还会去选择崇高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崇高毕竟是崇高,而不是卑微。崇高的力量是无处不在的!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是平常人,可能这一生都不会有什么崇高的举动。是的,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在朝九晚五中度过了春秋冬夏,都是在柴米油盐中早生了华发,似乎一生都与崇高无缘。但这丝毫也不妨碍我们做一个崇高的人——只要我们怀着一颗崇高的心!崇高不一定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举动,崇高也可以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境界。
但愿所有读过《凝视崇高》的读者记住一句话“崇高的侧面可以是平凡,绝不是卑微!”
凝视崇高读后感(三)这篇文章呼唤人们,呼唤作品凝视崇高。因为“蔑视崇高”成为一种时髦。作者剖析了产生这种不正常现象的社会根源:和平的环境,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所谓“崇高”的反感等。金钱大潮的冲击,使一些人已失去信仰,因而社会风气下降,这本来是卑微的可耻的。作家用生花妙笔殚精竭虑地传达卑微,读者们心有灵犀地浅吟低唱地领略卑微,而感悟到的是:“不必批判自身的瘰疬,比起书中的人物,我们还要清洁得多哩!”这种文学毒害读者,污染社会风气,膜拜浊流、媚俗,将大众的欣赏口味向负面拉扯,还说什么“著书只为稻粱谋”实在令人气愤,作家要有良知,应该歌颂崇高,引导人们向往崇高。不能美化丑恶,不能迎合低级趣味,随波逐流。对抗卑微是人类生存的需要。作者以切身的经历和感受告诉读者什么叫崇高:它其实是一种发源于恐惧的感情,是一种战胜了恐惧之后的豪迈。因此,我想没有勇气直面人生的人是不会感受到崇高的。没有对于伟大的和威严的事物的热爱,不能在生活中寻找捕捉蕴涵时代和生命本质的东西也难激发崇高的感情。
作者认为:假如人能够战胜自身的恐惧,做出合乎历史,顺乎人性的抉择,我以为他就达到了崇高。是的,雷锋、焦裕禄、孔繁森众多英雄人物就是这样,他们虽然身份、经历各不相同,却共同达到了崇高。
生活本身是善恶不分的,但文学家是有善恶的,胸膛里该跳动温暖的良心,在文学术语里,被称为审美。我希望自己,也希望全社会都呼唤良知,凝视崇高,希望我们的文学作品能引导人们崇尚崇高,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造舆论。
第五篇:感受崇高2
《邓小平》观后感
会计学院班级110060402学号11006040170姓名 张舒平看完《邓小平》这部教学片,我有很深的感悟和启示。也更加深刻的了解了邓小平同志的人生、思想和态度。他的思想指引着我们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邓小平同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和改革家。作为我党的第二代领导的核心人物,他的思想时至今日仍然影响着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
他有很多的英雄事迹,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作出了无比伟大的贡献。经过视频,我了解到了他推翻“两个凡是”的事件,理论创新的前提,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向实际。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坚持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臆断或固定观念出发,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他们之所以能以身作则,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格,敢于和能够从实际出发,作出新的理论创造,就是因为他们真正坚持了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理论创新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高举马克思主义革命的批判的旗帜,对先前的各种观念、理论、学说逐一进行检验,修改或者抛弃那些已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或过时的东西,不再让那些观念、理论、学说束缚自己的思想与行动。
他也为我们树立了独立思考的观念,不唯书,不唯上,不照搬,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中严肃地批判了“左”的思想造成人们头脑僵化的问题,提出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
另外,他还恢复了高考制度。恢复高考制度是邓小平复出后的一项重要决策,也是对“文革”拨乱反正的一个重要标志,标志着党开始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向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正确方面上来,重新确立了选拔人才的公平、公正和平等竞争的原则。邓小平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听取有关方面对科学与教育工作的意见。
邓小平同志还有一项重要的成果,就是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提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解决了文化大革命时期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为那些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冤枉的人们平反。在关于农村土地改革的问题上,邓小平认为把土地包给租,包给个人都是可以的,这不会影响到我们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然而有人就是揪住了这个问题不放,而邓小平的回答是让事实说话。他曾经说过“黄猫白猫,只要捉到老鼠就是好猫”。只要是对人民有好处的措施办法都应该试试。“凤阳县”的大包干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这也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指出:“全党要一心一意地搞现代化建设。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他指出:“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的关键,只有科学技术实现了现代化,才有可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的现代化,而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的关键是在教育。”他把教育列为当时的头等大事,这个理论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它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看完《邓小平》,我感受到光荣的使命召唤着我们,党和人民寄厚望于我们。我们要勇敢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本着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洪流中,把自己锻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