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与崇高论文

时间:2019-05-12 13:09: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悲剧与崇高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悲剧与崇高论文》。

第一篇:悲剧与崇高论文

悲剧与崇高

——主要以《俄狄甫斯王》为例谈悲剧中的崇高

摘要:本文以崇高为探究对象,通过对于各家对于崇高的定义以及理解,并且以悲剧《俄狄浦斯王》作为一个例子,主要把悲剧与崇高联系起来,来论述崇高,从悲剧中看崇高。

关键词:悲剧崇高

正文:

博克说:“任何事物只要以任何一种方式引起痛苦和危险的观念,就是说,任何事物只要它是可怕的,或者与可怕的东西有关,或者以类似恐怖的方式起作用,就是崇高的来源。”朗吉弩斯说:“崇高就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最初崇高的产生来自于人们对图腾的崇拜,原始的社会利用图腾的信仰来战胜心中的恐惧,从而取得可以战胜自然的信心。就像我们中华民族把龙作为民族的图腾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于图腾更多的就是一种信仰,对于民族的崇高圣神不可侵犯的信仰。如果让我来理解崇高,那么他首先是一种精神,其次崇高是一种力量。任何事物被赋予崇高这个词,那么必定它是其他事物不同的。比如说,父母唠叨子女是一种爱,朋友相互关心是一种爱,恋人因为爱而结合等等。第一次上台需要勇气,第一次面试需要勇气,在面临很多第一次时我们都需要勇气,而在面临很多选择时,我们也需要勇气去做出抉择。当我们面对这些爱与勇气的时候,我们都会条件反射的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是人正常的做法,应该的。但是当我们了解在地震中用身体护住好几名学生的老师的故事的时候,当我们阅读完《斑羚飞渡》这篇课文的时候,当我们看完《忠犬八公的故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们不禁被主人翁的行为所感动,我们会认为他们的行为很高尚,而赋予他们以崇高。这些也是爱和勇气的表现,他们选择超越生死,因为爱的力量比死更大,完全压倒了使其忍痛离开的本能,如若不然,则爱和勇气也不会拥有崇高的要求的巨大的量了,这便是我对于崇高最浅层面的理解。

悲剧,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都是悲伤的,惹人怜惜同情的。但是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悲剧则是以另一种方式向我们展示崇高的美,悲剧是悲哀的美,悲剧是悲哀的崇高。在古希腊的悲剧中,我选择了《俄狄浦斯王》:“底比斯国王拉伊奥斯是卡德摩斯的后代,他得到太阳神的神谕,即是将来他会死在自己的亲生儿子

手上,并且他的儿子会娶自己的母亲做妻子。为了避免这一悲剧,在儿子出生后就命人牧羊人将其抛弃在荒山,但牧羊人将婴儿送给了科林索斯的国王的仆人,仆人抱回的孩子由国王抚养长大成人。俄狄甫斯流亡中无意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因为奖励娶了自己的母亲并生下孩子。当瘟疫流行后求太阳神神示,得到的回答是:必须严惩杀死前国王的凶手才可以消除瘟疫。结果在认真的追查以后,最后发现追查的对象正是他自己,便以戳瞎双目和自行流放作了自我惩罚。确实,俄狄甫斯的悲剧令人同情和怜悯,以为双目失明的老人还流离在外,从“我即是权利”的王者沦为“我必须服从”的下人,从不可一世的国王到流落异国的乞丐,一个曾被世人拥戴的英雄到一个被人嫌弃的糟粕,不可否定索福克勒斯把悲剧的主人翁形象塑造的很完美。

这部悲剧从百姓要求他消除瘟疫开始的,善良刚毅的俄狄甫斯很不幸开展了一场与命运的博弈,很不幸他遭到毁灭,他输给了自己却赢得了尊重,他的悲剧不是无意杀父娶母的结果,而是毫无犯罪动机,在竭力摆脱厄运之中不知不觉犯了罪。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父娶母,而当瘟疫发生时得到了太阳神的神谕后极力追查凶手,当真相越来越接近的时候,最后发现自己追查的对象正是自己,此时,他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国王,可以掌控主宰一切,不顾百姓的死活而保全自己,他选择遵从神谕,严惩凶手,用胸针刺瞎了自己的双目,自己被流放出国,因为他深知杀父娶母的双重罪恶玷污了这块神圣的土地。而对于有这样一个杀父娶母的神谕(与其说神谕不如说是诅咒),我们会感觉到恐惧,当俄狄浦斯一步一步踏入早已被设定好的命运的圈套中的时候,读者的心也随着紧张起来,不知道他最后会面临一个怎样的结局。这时在俄狄甫斯的身上散发出崇高的光芒,展示出一种牺牲精神和豪迈气概,而正是这样的气概让我们在一阵怜悯和恐惧之后,会有一种惊奇和赞叹的感情。

古希腊的悲剧,还有欧里比德斯的悲剧《狄美亚》,当妻子美狄亚面对破碎的家庭和婚姻,她杀死了自己的丈夫和孩子,虽说故事十分血腥,看的人毛骨悚然。但是这部悲剧所要体现的就是对妇女命运的同情,揭露社会道德沦丧,而美狄亚则是一个妇女的代表,为了争取自己的权益,为了自由平等而斗争,这是妇女中的一个典范,我们又怎能不赋予她以“崇高”的名义?

悲剧是崇高的一种,具有一个令人生畏而又使人振奋鼓舞的力量,它与其他各类崇高不同的是它用怜悯来缓和恐惧,而崇高也恰恰是悲剧中比较重要的成分。悲剧的主人翁,像俄狄浦斯王一样都是用崇高的力量去斗争,哪怕面对彻底的毁灭或可怕的死,也绝不屈服。所以,悲剧使我们接触到崇高和庄重的美,因此能唤起我们灵魂中崇高和庄重的感情,所以我们往往佩服俄狄浦斯王面对自己

悲剧命运的勇气,选择自我的毁灭来换回一方百姓的安宁,也就是这样,我们被俄狄浦斯的刚毅的性格和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所震撼。

博克将人的情感分为痛感和快感两种,引起快感的外物为美,激发痛感的外物为崇高。而我认为,悲剧恰是二者的合一,悲剧是让人体验痛感向快感的转换,就像我们刚开始会为俄狄甫斯的厄运人生而产生一种悲伤的感觉,但是在经历流浪,在最后他的人生得到升华,他离开了人世,开始了另一种不一样的全新的生活,我们也就释怀,都得到了各自应该有的结局,也正是这样才能让读者感受到在悲剧中的崇高美。

参考书目

《古希腊罗马神话快读》 王瑷 张书珩主编远方出版社2004.8.1 《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五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4.1

《西方美学史》(下卷)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1.2

《外国美学》(4)《外国美学》编委会编商务印书馆1987.12.1 《外国文学史》(上)郑克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2

第二篇:解决公地悲剧论文

“公地悲剧”乱象怎么破

作者:黄嘉怡

公地悲剧,是1968年英国学者加勒特〃哈丁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一篇为《公地的悲剧》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他假设了一个场景,即有一群牧羊人一同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由于每个牧羊人都希望自己的收益最大化,于是,他们会尽量扩大自己的羊群。尽管每个人都知道,草场可以承载的羊的数量有限,但作为理性的人,在能无偿获取资源的条件下谁也不愿意自觉地把羊群数量减下来。最后的结果是,牧场被过度使用,草地状况迅速恶化,所有牧民最终破产。通过这个假设,哈丁向人们展示了公共资源在缺乏明确责任人、缺乏行为监督和约束机制的情况下被迅速破坏殆尽的可悲结局。

公共资源由于权责不清而被任意挥霍的“公地悲剧”时有发生。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例子,2013年的“秦火火”恶意传谣事件污染了网络公共资源,对如今的网络信息化时代无疑造成了最强力的冲击,从2009年至今各地的公交纵火砍人事件让我们对公共交通工具失去了信心,从2012年开始实施的法定节假日高速路免费本是一件喜事,却造成了有家不能好好回,永远堵在路上的悲剧,还有过度砍 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和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这些环绕在我 们身边的一切公共资源,没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监督,都酿成了触目惊心的悲剧。

在经济领域中,哈丁的假设已经为实践所反复证明。然而,作为一名公务人员,无法在经济领域中反复深究,却能在公权领域中感受到切切实实的“公地悲剧”。经常看到这样类似现象,同样的触目惊心。举个例子,我们现有体制中的各个权利部门好比牧羊人,而整个政府这一块蛋糕像是牧羊人的公共牧场,公权领域中的无形资源譬如党的威信就是长在牧场上的草。要是理性人真的诉诸公共的理性,应该是尽力维护牧场上的草,但是由于没有人需要对党和政府是否能长久的具有公信力而负责任,于是所有的权力部门都在获取着自己私利的同时推脱责任,很多百姓反映常常看到大量类似的现象:一些部门靠“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来提高所谓的“威信”,换来的却是百姓对政府的低效率高姿态的非议,更甚者,暗箱操作,为了获取既得利益,在重要的采购项目中缺乏监管,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这样的做法,损害的不仅是大家的利益,同时也损害了真正为百姓做实事的人的利益,网络上对公务人员的非议谣传也由此产生。

这么多一桩桩触目惊心的例子,让人不禁想问一句,“公地悲剧”的乱象如此盛行是为何。究其原因,“公地悲剧”的产生有几个基本条件。第一,必须有名义上“公共所有”、大家都能无偿使用却又无需直接负责的公共资源;第二,该资源属有限资源而非无限资源,有可能被耗尽而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第三,必须有多个同时使用这一资源并从中获得好处的人,他们之间有竞争和攀比。从这个角度讲,只要有公共资源,就存在发生“公地悲剧”的可能,因为本质上说,“公地悲剧”源于公共资源无节制的私人利用方式。而我国公权力运行的实际情况在不少方面都与这些条件相符合。特别是现有的权力配置特点,就是部门利益固化,共同责任虚化,名义上各部门都体现党的领导,实际上往往很难直接落到实处,公权力的“公地悲剧”由此发生。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政府决策部门化产生自利行为。政府的公共决策过度依赖于各权力部门执行,直接决策直接执行造成了各部门先思考自己部门是否得利,是否需要承担责任,而不是站在全局的立场,诉诸所有人的利益。实际上很多的公共决策在出台的时候都是好的,然后在部门执行的过程中由于过多的私利及博弈行为,造成真正的决策不能执行,执行的决策让人失望。

第二,政府权力部门间缺乏相互制约。在垂直体系管理中,各部门在其领域下拥有了相对集中的权力,即领导与被 领导的关系,权力配置中没有相互制衡的一方存在,而是尽可能的将更多的权力留给本部门,却将责任和风险推给下级部门,下级部门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得不到助力,甚至有可能最大的阻力存在于自己的上级部门。

无论是什么原因,因为滥用权力而产生的“公地悲剧”并没有停止,而是持续的发生,如何阻止其继续蔓延才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第一,改革政府决策机制。党的十八大报告已经提出了建立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运行体系的目标,现在需要的是将这一目标落到实处。改革政府的决策机制应该从这三方面入手,一是决策民主公开化,决策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应该公平公正公开,实行公示和听证制度;二是决策咨询论证化,如今很多政府内部的“智囊团”独立性不足,在参与决策中难以起到客观实际的作用,应该从体制外寻求合适的人才给予适当的建议和帮助;三是决策信息完善化,上级部门在决策时所得的数据都是由下级部门过滤后上报的,因此上级的决策往往与基层单位的需要有所偏差,因而应建立完善的数据库管理,建立信息共享的平台和机制。

第二,加强权力监督约束。总书记强调,“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同时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管理的缺位和监督的失效往往会造成公共决策不是惠民利民而是伤民,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强权力监督是对决策很好的问责。首先要坚定思想,克服诱惑,以更强的信念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其次是深化改革,不断创新,以更好的智慧管束权力的笼子铸得更牢;最后应健全制度,依法治国,以更高的态势维护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

第三,建立长效评价机制。一是建立公众评价新形式,着力建立开放的评价系统,充分运用媒体特别是新兴媒体,如互联网实时交流考评,广泛听取网民意见,引导公众建言献策,让社会对部门工作有更多的监督和参与;二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在评价主体上,应当增加相关被服务对象和第三方(如专业评估机构、学术评估机构)对部门工作和部门领导进行评价的权重,减少内部人评价的权重。

第三篇:论文——悲剧英雄哈姆雷特(范文模版)

悲剧英雄

——读《哈姆雷特》有感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也为评论界一致认为是莎士比亚戏剧的高峰。当我利用课余时间认真读完这部戏剧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尤其是被里面的主人公——哈姆雷特所震撼。

剧中,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美好前途被彻底打破了:国家发生宫廷政变;国王被害;王位被叔父窃取;王后改嫁;满朝臣子趋炎附势。父亲的亡灵向其告知克劳狄斯毒死先王,篡位盗嫂的真相,并要他复仇雪恨,现实社会逼他不得不装疯卖傻,进行除奸复仇。就这样,在莎士比亚的笔下,一代悲剧英雄诞生了。

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这个悲剧英雄,有人认为他年轻英俊,坚毅勇敢;有人认为他理想崇高,思想深刻;也有人认为他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父王、母后和恋人。而我读《哈姆雷特》,我不只看到了他身上具备整顿局势、治理国家、报仇雪恨的能力,还看到了一个不完美的王子形象,他身上集中体现着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者的优点和特点,及他们的迷矛盾和痛苦,反映着16~17世纪人文主义思想的危机。

当他得知父亲被害后,复仇成为他生活的重心,他精神阴郁、犹疑,他的生活充满了矛盾。一方面是现实的悲剧,他孤身回国,自身力量薄弱;另一方面,他偏激且悲观的认识人生,认为每个人都有恶的潜质,“复仇”使他否定人性中的美、善的一面,于是他想到了逃避——死,却无此勇气,内心矛盾而激烈的碰撞把剧情推向了高潮,使哈姆莱特存活于每个人矛盾的内心之中。复仇的外在冲突让位于哈姆莱特的内心冲突,是奋起与命运抗争,还是选择最终的逃离?他追怀理想,又对现实的丑恶感到失望,甚至悲观;向往人性的善又深信人自身有恶的渊蔽;想重整乾坤,又因人性之恶的深重而感到回天无力,觉得人生无意义又对死后世界充满恐惧,深爱母亲和恋人,又怨恨她们的“软弱”。

在复仇过程中,很多人觉得他是勇敢的,每当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他都勇敢的做出抉择,然后坦然地面对结果。但我却觉得他是有勇无谋,他虽然受到人民的爱戴,却不相信人民,他不懂得如何收买人心,不懂得如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作为一个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他始终把这种和人民紧密相连的事业看做个人的仇恨而孤军奋战,于是装疯卖傻,生活在孤苦寂寞的生活之中。

在铲除奸王的机会来临时,他不懂得把握机会,优柔寡断,没有一丝男子汉的魄力。当然,他有时候还是善于思考的,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他击破了叔父设下的一个又一个圈套:先是戳穿了波罗涅思和诺森克兰等人进行刺探和监视的把戏;接着又采用“调包计”除掉了奸王的两个走卒,把奸王“借刀杀人”的阴谋击得粉碎;最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毒酒和毒剑还给了奸王。但是他一次又一次错过手刃仇人的机会,最终与仇人同归于尽这一点,我认为是很不值得的。

哈姆莱特形象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悲剧美,关键在于构成这一切的矛盾冲突,悲剧正是通过对冲突必然性的揭示,通过对有价值东西的毁灭,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肯定。哈姆莱特以自己的死赢得了对旧制度、旧势力道义上的胜利,悲壮而不悲观,使人们透过悲剧,从主人公的身上感受到一种新的生命,看到了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总之,我喜欢读《哈姆雷特》,更欣赏哈姆雷特这一悲剧英雄形象。

第四篇:论文之贾宝玉与西门庆的悲剧

课题论证

(1)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国的两大世情小说《红楼梦》、《金瓶梅》。对他们的研究是中国古代小说研究领域中的两大学术热点。被称为中国第1奇书的《金瓶梅》从106世纪末问世后,研究者1开始不是很多,但是随着中国学术的从古典向现代转型,随着小说价值观念的变革与更新。对《金瓶梅》的研究渐渐的由微入深,被学术界称为“金学”。并受到国外学者的高度重视。现如今的外文译本有英、法、德、意、拉丁、芬兰、俄、日、朝、越、蒙等10几多种文种。对其做出了各方面的重大研究,并称其为中国通俗小说的发展史上1个伟大的创新。国内外的众多评论者并对其的创作时代、作者,及其所要暴露的社会矛盾和小说中所剖视扭曲的人性、悲剧性,性的描写,人物性格的刻画,语言的运用,并对其形成的网状结构做出了大量的归纳和探究。《红楼梦》与《金瓶梅》之间有着10分明显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红楼梦》是《金瓶梅》的1个重大的突破。引起了众多的人对《红楼梦》的评论和研究的兴趣,并形成了1种专门的学问——红学。《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红楼梦》在国外有多种的译本:英、法、日等10几种语种的译本。并且国内外众多的评论者对其版本、作者,以及其的社会悲剧,人生悲剧,爱情悲剧,人物性格,个性化的文学语言,写实与诗化的融合,浑融1体的网状结构做出了大量的归纳和探究。然而,贾宝玉与西门庆作为是《红楼梦》和《金瓶梅》的两位男主人公。国内外的众多评论者都对其2人的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现实原型,性格内涵,性的体验,个人悲剧等都做出了归纳和探究。《红楼梦》作为是《金瓶梅》的1个延续、1个发展,它的男主人公贾宝玉与西门庆有着1定的联系,对其2人的研究在今后应趋向于2人的社会悲剧,人类悲剧,男人悲剧的诠释及分析。

(2)现实意义

《金瓶梅》作为是中国的第1奇书,自问世以后,就为中国的世情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把我国长篇小说的发展划分成了才子佳人的故事和家庭生活为题材描摹世态的及以社会生活为题材、用讽刺笔法来暴露黑暗的两大派系。而《红楼梦》在批判的继承了《金瓶梅》的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经验后又有了重大的突破。成为了世情小说最伟大的作品。在“54”文学革命者做出了新的评价,鲁迅等阐述了《红楼梦》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杰出成就后,使《红楼梦》的现实主义精神得以回归。直到现在,《红楼梦》、《金瓶梅》仍是许多作家永远读不完、永远值得读的好书。成为中国作家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的不可多得的借鉴品。然而,探讨两大名著的男主人公贾宝玉与西门庆的悲剧性,可以对两大名著中的社会悲剧,人类悲剧,男人悲剧更好的认识和了解,以供后人借鉴。从而启发后世的世情小说的创作,使今后的世情小说创作中的人物悲剧性达到1个更高的巅峰。方案设计

(1)总论

没有《金瓶梅》就写不出《红楼梦》,从《红楼梦》与《金瓶梅》题材类似的角度引出中心论点。

(2)分论

全文分3个部分

第1部分:阐述西门庆的悲剧性

西门庆1个市井无赖、流氓、淫棍,1个精明的商人,靠着他对金钱的占有肆意的挥霍、放纵,以自我为中心来实现他对放纵,及其通过金钱获得了强大的权利,随意的鄙弃人间,在此背后所体现出的社会的黑暗、。构成了其特有的社会悲剧、人类悲剧、男人的悲剧。

第2部分:阐述贾宝玉的悲剧性

贾宝玉1块晶莹剔透的宝玉1个显耀的贵族,他的个性、他的自我、他对女孩子的尊崇迫使他与封建传统相背道。他作为荣国府的唯1继承人,他肩负着荣国府的全部希望。但是他自身的性格特点,使他成为了“大逆不道的不肖子。”

第3部分:论证传统的价值观、传统的伦理观与贾宝玉、西门庆的悲剧性

传统的价值观、传统的伦理观,在贾宝玉与西门庆的行为中被肆意的践踏,新兴的与传统的极大的对立,但是封建的旧势力是无比强大的,最终,贾宝玉是失败的,西门庆是失败的,形成1个永恒的悲剧。

第五篇:愚蠢与崇高(《堂吉诃德》)

愚蠢与崇高

——读《堂吉诃德》有感09编辑出版 张颖0950150013

摘要

梦想与现实的差距有多远?堂吉诃德做的这一切是不是真的那么可笑?笑过之后我们想到的是什么?堂吉诃德,一个矛盾的综合体,初读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情节很好看,主人公愚蠢得可爱;再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别样,为了梦想坚持不懈地奋斗,把所有的想法都化为行动,很难做到,但是堂吉诃德那样做了。爱情,对于堂吉诃德来说是一场荒诞的梦,在这场梦中,我们不知道达尔西尼亚这棵蒲苇是否依然韧如丝,但是堂吉诃德这块磐石,的确是至始至终都不曾转移。关于这一点那些自命不凡的人有多少能够做到呢?如果堂吉诃德的存在于他自身是一出悲剧,那么堂吉诃德临终前的清醒则是对于我们所有人的悲哀。

关键词

愚蠢;崇高;现实;梦想;追求

引文

这篇论文主要是对为什么塞万提斯的这部《堂吉诃德》能够经久不息地流传下来做出分析内容和任务作出分析,从中得到一定的启示。如果把《堂吉诃德》说为是为了抨击骑士小说之类的话来,那是把它放在当时的文艺复兴的文化氛围来说的,也许是刚好应了时事的发展。在塞万提斯他自己描述写《堂吉诃德》的时候,他本打算写成几个短篇故事,后来写着写着,他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理想都写进去了,思想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现实,直至描绘了西班牙社会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成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西班牙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一部百科全书。

正文

一、写作背景

在作者塞万提斯生活的年代,以幻想的冒险和虚构的情节来愚弄读者的骑士小说在西欧各国已经是销声匿迹了,但是在西班牙却依然泛滥,作者对这种现象十分厌恶,他认为骑士小说对读者来说是精神鸦片,会使人落入不切实际的幻想,于是他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创作了《堂吉诃德》,这一部伟大的反骑士的骑士小说。

二、故事情节

《堂吉诃德》的故事由主人公的三次荒诞出行组成。

(一)堂吉诃德的第一次出行

堂吉诃德原名杰哈塔,住在西班牙中部拉曼查地区的一个村子里,在村民眼中他是一位真正的贵族绅士,可是在他自己眼里他是一位英勇无畏,铲恶锄奸的骑士英雄,这是因为他看了太多的骑士小说,而且全身心的投入进去了,废寝忘食,走火入魔。终于有一天他开始了他的骑士冒险之路,收拾好行装之后,他和他的瘦马罗希南多出发了,开始了他的冒险,立志要出去“冒大险、成大业、立奇功”。

“当至尊的太阳神阿波罗在天地之间披散上金色绚丽的长发时,各种鸟儿清脆地啼唱,欢快的迎接玫瑰梦幻般的曙光女神奥若来,就在这时,伟大的游侠—拉曼查的堂吉诃德骑士,骑着骏马向广阔的田野飞奔而去,踏上他的首次冒险之旅。”这是堂吉诃德对冒险之旅的美好憧憬,带着这份心情他单枪匹马的出行了。

这一次出游的时间很短,算是一次很受挫的出行,把旅店老板当作城堡主,堂吉诃德接受了受封礼,成了一位骑士,可是他出师不利,没过多久就被一队商人痛打,最后被邻居救回家乡。

(二)堂吉诃德的第二次出行

经过第一次的失败之后,堂吉诃德回到家乡,物色了桑丘当他的随从,并许诺他日后会送他一座海岛让他当总督。于是,主仆二人收拾好行装准备好食物之后,悄悄地上路了。

在这一次的冒险当中,堂吉诃德经历了很多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他把风车当巨人与之决战,与羊群大战,抢夺理发师的铜盆当作“黄金头盔”等这些荒诞的事情,同时,在堂吉诃德的冒险之中,他也有过一些奇遇,像是在好客的牧羊人家中吃光了羊肉,还经历了痴情男子的葬礼等。最后,在神甫的计划下堂吉诃德被装在牛车里回家了,途中还和以为牧羊人大打出手,受伤严重。

(三)堂吉诃德的第三次出行

虽然第二次仍然是受伤回家,但是堂吉诃德可不会忘记他的骑士梦想,养精蓄锐一番后,他和桑丘又踏上了冒险之旅。

在第三次出行中,同样是发生了很多让人无可奈何难以接受的事情,和狮子决斗,和公牛决斗,偶遇侠盗杰纳德等。在第三次出行中,堂吉诃德可是说是实现了一些心愿,虽然这一切仍然是假的。他与朋友扮演的镜子骑士决斗,取得了胜利,这是他第一次取得与骑士决斗的胜利,以前的骑士都是他自己以为的骑士。他也实现了对桑丘的承诺,桑丘当上了总督,虽然这一切只是伯爵夫妇的恶作剧,但是,从某种程度来说,他的确实现了梦想。最后,堂吉诃德被朋友扮演的月亮骑士打败,并遵守约定回到了家乡,最终在病床上郁郁而终。

三、内容分析

(一)堂吉诃德的荒诞之行

大多数人初看堂吉诃德的时候,都会觉得他是一个愚蠢可笑的人。因为酷爱骑士小说,他丧失了理智,骑士制度早已不复存在,他却对小说心驰神往,信以为真。他在幻想之中开始了骑士的冒险之行。他把乡村客店当作城堡,把旅店老板当作寨主,把旋转的风车当作巨人,把羊群当作军队,把理发师当作武士,把胜利取得的铜盘当作有名的曼布里诺头盔,把罪犯当作受迫害的绅士......闹了许多的笑话,吃了无数苦头,直到临终前才醒过来。

(二)堂吉诃德的理想与行动

初看《堂吉诃德》,很多人认为它只是一部滑稽可笑的庸俗之作,主人翁神经质的“勇敢精神”在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越发看不起他。但是细细品味,又觉得书中蕴涵了一种道理。人们的最基本的本质就是为了自己的目标不顾一切地去实现它。在实现的过程中,堂吉诃德,那位瘦骨嶙峋像根高梁杆儿似的游侠骑士,那位奇想联翩的绅士,时刻体现出他正直、善良的本性,这是人类最崇高的精神。

堂吉诃德在见到上古骑士的圣像后曾说过这样的一番话,“„„这些圣人和骑士在世的时候跟我是同行,也就是行侠仗义。我同他们的区别在于:他们是圣人,为神道而战;我是凡人,为人道而战。他们凭借自己的骁勇赢得了天国,因为天国是需要经过努力才能进入的;而我,直至今日,我还不知道自己付出的辛劳换回了什么„„。”是的,堂吉诃德的理想也许是不合实际,在很多人看来是愚蠢可笑的。但是,有理想是错误吗?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那么他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堂吉诃德有一点是难能可贵的,他不只是有理想而已,他还为自己的理想付出了行动,这一点有多少人能真正地做到呢?由理想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调构成的唐吉诃德气质不是每个人都能具有的,这是一种充满实践勇气和内在热情的英雄气质,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怀抱着崇高信念和伟大理想的唐吉诃德式的人物。堂吉诃德敢于追求自己心中的梦想。达尔

西尼亚是只个美丽的梦,但是他努力寻找梦境。她对爱情是忠贞不渝的,即便那只是邻村挤牛奶的姑娘。他有着无比正义的骑士精神,他一心认为这世界需要拯救需要伟大的堂吉诃德。他是那么可笑,内心却又那么认真。

(三)堂吉诃德与桑丘

1、堂吉诃德形象分析

怀着骑士理想,英勇无畏,荒诞不羁,善良正直,追求大同世界的虚幻的理想主义者。

2、桑丘·班萨形象分析

渴望做官发财,贪图享乐,有小聪明,忠心耿耿,追求物质享受的实用理想主义者。

3、堂吉诃德与桑丘的关系

一方面,堂吉诃德和桑丘是主仆的关系。桑丘是堂吉诃德请来当随从的,他承诺会给他一定的报酬。从这层关系看,堂吉诃德和桑丘地位是不平等的。另一方面,他们是朋友关系,堂吉诃德对桑丘是非常好的,是真心的对待他的,从小说中很多情节可以看出来。

堂吉诃德在受了重伤之后说:“无论多么痛苦,我也得忍受,一声都不能吭,因为一个真正的骑士不会因为伤痛显现出软弱,哪怕是肠子流出来了,也不会皱一下眉头。”桑丘在这时连忙说:“那没有规定随从也要遵守这一点吧,我觉得痛苦的能大叫几声,就能减少不少疼痛感。”堂吉诃德在这个时候笑了,他让桑丘疼的话就呻吟几声吧。这一段情节,除了堂吉诃德和桑丘的任务形象对比,还表现出他们之间的和谐关系。一个是聪明人中的傻瓜,一个是傻瓜中的聪明人,这两个傻瓜却将这份关系傻得很幸福。

像这样的情节在小说中还有很多,越到后来,他们的关系就更加密切,桑丘似乎理解了堂吉诃德,只是到最后他们俩的想法来了个大转弯,倒是形成了这部书最大的讽刺之处。

(四)堂吉诃德与达尔西尼亚

每个骑士在远方都会有一个爱人,那是他们的精神支柱,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骑士都会苦苦地思念那一个远方的爱人,这是每部骑士小说里必有的情节。堂吉诃德要开始自己的骑士冒险之旅,他也需要一个精神支柱,于是邻村的挤奶姑娘化作达尔西尼亚成为了他心中的爱人,时时全挂着。

这位堂吉诃德眼中的最美丽的女人她知道堂吉诃德吗?也许不知道,她真是存在,但同时她又只是个美丽的泡影。堂吉诃德不允许任何人诋毁他的女神,任何人在他眼中都不及达

尔西尼亚。他经常都会彻夜不眠,因为他要像书中那些高贵的骑士一样,思念远方的爱人。

在神甫的落难公主计划中,桑丘这样建议:“要我说,老爷,您就别惦记达尔西尼亚小姐了,密克米克娜公主曾经发过誓:谁帮她夺回国家,她就嫁给谁,一起享受王权。再者说,密克米克娜公主的容貌比达尔西尼亚小姐要美上百倍呢。”堂吉诃德听了这话就勃然大怒:“你好大的胆子,竟然敢藐视我的爱人达尔西尼亚,我要好好教训你一顿。”在这个小插曲中是不是可以看出堂吉诃德那颗天石可烂的赤子之心呢。

也许,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达尔西尼亚这棵蒲苇是否依然韧如丝,但是堂吉诃德这块磐石,的确是至始至终都不曾转移的。

(五)堂吉诃德对爱情的态度

堂吉诃德对达尔西尼亚那是一个真心,斗转星移都不会改变的。当然,一个人对爱情的态度不仅可以从他对自己爱情的态度看出来,也可以从他对别人的爱情态度里看出来。

有一位青年男子克里索斯托因为爱恋牧羊女抹塞拉被拒绝而选择了结束生命来证实他对抹塞拉真诚的爱。对于他的死亡,人们都怀有同情的态度,也就对抹塞拉的绝情怀有不理解和气愤的态度。当抹塞拉在克里斯所托的葬礼上出现的时候,人们对她充满了抵制情绪。但是堂吉诃德没有这样,他似乎就理解了抹塞拉对克里斯所托的拒绝,她是追求自由的女子,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她的确是拒绝了爱情,可是怎么能因此让她为克里斯所托的死负责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爱我的人因为我而做了傻事,我心里也不好过,可是这怎能全

怪我呢,我总是要追求我要的东西。也许是她对自由的追求和堂吉诃德对理想的追求产生了共鸣,所以堂吉诃德理解他了,他最终决定和桑丘去寻找她、帮助她。

我的爱就是我的爱,它怎能因为别的因素而改变,爱不是同情和怜悯,爱情是需要自由地追求的。

四、作品的意义

(一)讽刺了虚张声势的骑士小说

骑士文学是远离现实的,其内容是幻想的冒险和虚构的情节,英雄、魔鬼、美女都只是作家的想象,却有无数的读者沉迷其中。《堂吉诃德》是对骑士小说的夸张性模仿,塞万提斯处处把堂吉诃德与传奇里的“英雄”对比取笑,最终达到了他“要把骑士小说的那一套扫除干净”的写作目的。

(二)反映十六世纪西班牙的社会风俗与生活

能让人读懂历史的不只是历史书,小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渠道。在《堂吉诃德》中先后出现了近700个任务,描写了从贵族城堡到外省小客店,从农村到城镇,从平原到深山广阔的生活场景,谴责了贵族阶级的荒淫无耻,揭示了劳动人民的痛苦,同时还涉及了当时的政治、经济、道德、文化和风俗等方面的问题。

(三)提出了堂吉诃德精神

堂吉诃德的精神是一种看似愚蠢可笑,实质崇高可敬的精神。他忠于信仰、勇敢坚韧、善良诚实,敢于坚持不懈地奋斗。这与当时以及现在人们心灵的浮躁,人们思想大于行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值得我们学习。

五、对人生的思考

为什么《堂吉诃德》会这么受人喜欢,而且经久不息地流传下来呢?因为作品包含的意义从那个时代到今天斗对人们的意识和精神有很大的冲击。这部小说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已经完全地超越了作者的创作目的。

我们到底该做一个怎么样的人?为现实生活拼命奔波,不相信单纯与美好?还是像堂吉诃德一样,有一个理想,然后努力地去追逐,去实现呢?读了《堂吉诃德》,我想起自己曾很喜欢的一句话:“如果你简单,世界就简单。”堂吉诃德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纯真的人,于是他有一个简单的世界。鲁迅先生有一句话“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既然绝望是虚妄的,希望也是虚妄的,那我们为什么不去选择希望呢?有思想的是可贵的,而将思想换做行动的人更是难得。在某一方面,堂吉诃德的确是做了很多荒唐可笑的事,但另一方面,堂吉诃德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如果堂吉诃德的存在于他自身是一出悲剧,那么堂吉诃德临终前的清醒则是对于我们所有人的悲哀。浮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有时候会打乱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也许我们也应该像堂吉诃德苦苦思念达尔西尼亚一样,来好好的思考我们的人生理想,然后付出行动。

参考文献:《外国文学通用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外国文学五十五讲》贵州人民出版社

《小说的艺术》 米兰·昆德拉上海译文出版社

薛兆平的新浪博客

下载悲剧与崇高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悲剧与崇高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崇高师德在实践中闪光(师德论文)

    让崇高师德在实践中闪光近日我认真观摩了潘慧芳、闾蓟敏、唐月波、吴邵萍、李凤遐等几位专家教师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系列教学片,感慨颇多,心情很不平静。 在相关教育管理部门......

    崇高美与欢乐美教案

    崇高美与欢乐美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欣赏音乐,辨别崇高美与欢乐美有哪些不同. 2、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祖国颂》和《祝酒歌》两首音乐是如何通......

    论文《骆驼祥子中的悲剧》

    论《骆驼祥子》中的悲剧 摘要:《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主要是以北平(今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洋车夫祥子的坎坷、悲......

    论文骆驼祥子的悲剧成因

    论骆驼祥子的悲剧成因 摘要:《骆驼祥子》是一部惊心动魄的灵魂毁灭的悲剧,骆驼祥子的人生悲剧之所以惊心动魄,是因为祥子的人生悲剧是由多方面的原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原......

    西方文论论文亚里士多德悲剧观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 摘要: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给悲剧提出完整定义的人,并指出悲剧的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语言、唱段和戏景。本文论述了亚里士多德悲剧......

    悲剧与美好环保演讲稿

    文章标题:悲剧与美好环保演讲稿朋友们:读过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小说《最后一片叶子》的人,想必还记得这句话:“当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时,生命就都结束了,我也得离开这个世界而去了。......

    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

    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 ■邹红 人总是处于不断的追求中,在这个追求过程中人必然要经历苦恼、不幸、哀痛甚至毁灭,这就是人类的悲剧。一个民族文化的成熟与否与这一民族是否......

    银行演讲稿--“崇高与渺小”之间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同事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崇高与渺小”,联系到我们银行业的实际,我认为崇高就是遵规章,讲诚信,一切以客户为中心,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