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受崇高2
《邓小平》观后感
会计学院班级110060402学号11006040170姓名 张舒平看完《邓小平》这部教学片,我有很深的感悟和启示。也更加深刻的了解了邓小平同志的人生、思想和态度。他的思想指引着我们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邓小平同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和改革家。作为我党的第二代领导的核心人物,他的思想时至今日仍然影响着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
他有很多的英雄事迹,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作出了无比伟大的贡献。经过视频,我了解到了他推翻“两个凡是”的事件,理论创新的前提,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向实际。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坚持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臆断或固定观念出发,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他们之所以能以身作则,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格,敢于和能够从实际出发,作出新的理论创造,就是因为他们真正坚持了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理论创新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高举马克思主义革命的批判的旗帜,对先前的各种观念、理论、学说逐一进行检验,修改或者抛弃那些已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或过时的东西,不再让那些观念、理论、学说束缚自己的思想与行动。
他也为我们树立了独立思考的观念,不唯书,不唯上,不照搬,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中严肃地批判了“左”的思想造成人们头脑僵化的问题,提出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
另外,他还恢复了高考制度。恢复高考制度是邓小平复出后的一项重要决策,也是对“文革”拨乱反正的一个重要标志,标志着党开始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向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正确方面上来,重新确立了选拔人才的公平、公正和平等竞争的原则。邓小平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听取有关方面对科学与教育工作的意见。
邓小平同志还有一项重要的成果,就是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提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解决了文化大革命时期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为那些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冤枉的人们平反。在关于农村土地改革的问题上,邓小平认为把土地包给租,包给个人都是可以的,这不会影响到我们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然而有人就是揪住了这个问题不放,而邓小平的回答是让事实说话。他曾经说过“黄猫白猫,只要捉到老鼠就是好猫”。只要是对人民有好处的措施办法都应该试试。“凤阳县”的大包干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这也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指出:“全党要一心一意地搞现代化建设。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他指出:“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的关键,只有科学技术实现了现代化,才有可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的现代化,而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的关键是在教育。”他把教育列为当时的头等大事,这个理论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它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看完《邓小平》,我感受到光荣的使命召唤着我们,党和人民寄厚望于我们。我们要勇敢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本着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洪流中,把自己锻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二篇:感受崇高直面人生
感受崇高
直面人生
——读《名人传》有感
初二(8)班李婧妍
那天,寒雨纷飞,天昏地暗,于是我拿来了《名人传》消遣时间。不料,故事内容把我深深地吸引住,无法自拔,更是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文章。
《名人传》乃出自于人道主义作家罗曼·罗兰的笔下,是一部激发人上进的文学名著,它叙述了三位伟人的一生:德国作家贝多芬﹑意大利画家和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书中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和常人一样有他们的矛盾、痛苦和挣扎,但在忧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中历经苦难而不改初衷的心路历程。
这部名著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贝多芬的故事。这位音乐大师是在那鲜为人知的困境中磨练出来的。他的一生饱经磨难,身心遭受悲惨命运的摧残,然而正是磨难造就了他的伟大。他的童年可谓悲惨。当他的父亲发现了他的音乐天份后,便常用暴力逼他学音乐,把他关在屋子里练小提琴,从不顾及贝多芬的感受。在贝多芬16岁时,他的母亲不幸去世了,他的父亲也因此成了一个挥霍的酒鬼。这些不幸全都压到贝多芬的身上,使他的脾气变得暴躁古怪。但他却更努力,很快他便成了家喻户晓的人了。当他沉浸在音乐和成就带来的欢乐时,他却耳聋了。这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啊。面对接踵而至的困难和痛苦,贝多芬以超人的毅力和奋斗的精神不屈不挠地抗争,使他的音乐更上一层楼,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更是写下了不朽的
《欢乐颂》……
这就是贝多芬的一生,他的一生可说是一部史诗般壮烈的悲剧。艰苦童年,爱情失败,疾病缠身,贫困交加。贝多芬从刹那光辉享受的名誉鼎盛到人生谷底的贫苦交加,从童年时的悲惨人生到老年对欢乐的追求的曲折人生,正如罗曼·罗兰形容的“他整个一生都像是一个雷雨天。”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疾﹑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快乐,他却给世界创造了快乐!我感到他的人生是崇高的。
写到这里,我不得不对自己作一个深刻的反省。我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磨难也经常阻碍我前进的道路。但与贝多芬相比,我那小小的挫折好比大海里的一粒沙子那样渺小。有好几次,我的考试成绩不理想。为此,我总是躲在家里大哭一场,没有勇气面对这一切,甚至自暴自弃。现在想起来,我觉得自己的行为十分幼稚。为什么我不能勇敢地站起来,直面挫折?与其怨天尤人,不如感谢上苍给予自己一次“小小苦楚等于激励”的机会,好让我拥有更大的勇气向前迈进。
现在,我每次听贝多芬的《英雄》﹑《命运交响曲》等名曲时,都情不自禁地为之动容。随着旋律的起伏而震撼﹑感动。贝多芬大师的一生,完全奉献给了人类社会。他让人们铭记于心的是久传于世的乐章。
在《名人传》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崇高的精神。今后我会直面人生,去谱写与凡人非同的命运。
第三篇:感受崇高——罗曼罗兰《名人传》 赏析
感受崇高——罗曼罗兰《名人传》赏析
“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荒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 ——罗曼·罗兰
就像有时候我们听到一支过去唱过的歌会引起很多回忆一样,有时看到一本过去读过的书我们会莫名的感动。一想起《名人传》中那些伟大而高贵的灵魂,我就不由感受到生命的激情在我身体中碰撞。虽然也许我并不能真正读懂这本虽然单薄,分量却很重的小书。然而我相信,每一个接触到它的人,都会多多少少的体验到书中那种迫人的激情,那种对于生命的丰满和崇高的追求。
在生活海洋的波涛和风暴中,总有一本书在陪伴着你,心情沮丧的时候,面对挫折的时候,怀疑自己失去了生活的方向的时候,就找出来翻读一下,它会安慰、鼓舞你,使你洗掉疲惫,抹去忧伤,重新上路。对于我,这本书就是《名人传》!它我是精神和力量的源泉。
《名人传》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没有于对名人们的生平做任何夸耀的叙述,也没有像大多数传记家们一样追溯名人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伟大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承受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可以说是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伟大的命运之歌。
“我的体能和智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增无已„„我的青春,是的,我感到我的青春才刚刚开始。我已经隐隐约约看到目标在前,虽然尚不清楚,但正在一天天地接近„„啊!如果我能摆脱这种疾病,我一定能拥抱整个世界!„„除了睡眠,我不知道有其他的休息。可惜我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睡觉。但愿我能摆脱疾病,哪怕一半也好,那时侯!„„不,我不能忍受下去。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永远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啊,如果能活上千百次那就太好了!”——《贝多芬传》
惟其痛苦,才有欢乐!——贝多芬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德国古典主义最伟大的音乐家,是这样一个不幸而坚强的人:在青年时期就开始耳聋了。对于一个以音乐为生命的人,还有什么比这更不幸的呢?谁又能想象他在漫长的酷刑中的心情和痛苦?上帝真是残忍,把最美的音乐赋予了贝多芬却剥夺了他欣赏音乐的权利,他听不到自己的音乐,人们都在尽情享受他的音乐带来的欢愉的同时,他却必须独自忍受无声的折磨!而就是这个人,写出了那样大量的乐曲,而且往往是欢乐的乐曲——从天国发出的,传播到人们内心的欢乐!他扼住了命运的喉咙,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苦斗的成果,是胜利的标志。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
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的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惟其痛苦,才能欢乐!”
“他是孤独的。——他恨人,也遭人恨。他爱人,但无人爱他。人们对他既钦佩,又惧怕。最终他在人们心中引起了一种宗教般的崇敬。他凌驾于他的时代。于是,他稍稍平静了一些。他从高处看人,而人们则从低处看他。他始终是单身。他从不休息,连最卑贱的人都能享受到的温柔他也尝不到,他一生中连一分钟都不曾在另一个人的温柔怀抱里入眠。他从未得到过女人的爱。在这荒漠般的天地里,只有维多利亚科洛纳的友情,曾闪过一道纯洁而冷峻的星光。周围是一片黑夜,只有他炽热的思想流星——他的欲望和疯狂的梦境——飞驰而过。贝多芬从未经历过这样的黑夜。因为这黑夜就在米开朗基罗的内心。贝多芬的悲愤是社会的过错,他本人却天性快活,且渴望快乐。米开朗基罗则忧郁成性,令人害怕,使人本能地躲开他。他在自己周围造成了一片空虚。”——《米开朗基罗传》
大卫用他的弹弓,我用我的弓箭。——米开朗基罗
贝多芬的痛苦来自病痛的折磨,米开朗基罗的痛苦来自他充满矛盾的灵魂:他既无残疾,也不贫穷。他出身高贵,是佛罗伦萨的名门望族,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功底。但他的祖国多灾多难,外族入侵,人民被奴役,他的心血之作一次又一次被毁于战乱。他非常富有,每完成一部作品,他都会获得一大笔酬劳,但他却过着像穷光蛋一样的生活,只吃面包,喝点葡萄酒,每天只睡几个小时;他惊人的长寿,一生渴望爱情,写出大量火热纯洁的十四行诗,但他却终身未婚,孤单到老;他的家族从未给他任何温暖,总是一次又一次从他身上榨取金钱,利用他的名誉到处炫耀,而他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和光宗耀祖思想却使他出手大方;他骄傲固执,目空一切,他在艺术上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不惜和教皇闹翻,但他又软弱可笑,总是在关键时刻选择妥协投降,做出种种与他名誉不符的可笑举动;他的艺术天分惊人,雄心勃勃,创作出《大卫像》、《奴隶》、《摩西》等惊世杰作,但他又不得不为教皇奔波卖命,这个任务还没完成,又有新的任务在催促着他,因此他计划中最伟大的作品都半途而废。他一生都在超负荷的工作,同时还要为那些没完成作品忍受内心的谴责;到了老年,他已经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后一位艺术大师,人们对他像对上帝一样敬重,无人敢于挑战他的权威,但他却越来越虔诚,在上帝面前惴惴不安。
尽管米开朗基罗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尽管他一直没能实现自己最伟大的计划,可谁也不能否认他的艺术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人文精神,从大卫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的理想,人的尊严,人的意志;从摩西和奴隶身上看到了人与命运的抗争„„米开朗基罗塑造的是神灵,但他表现的却是现实中人的苦恼和感情!
“他的面貌有了固定的特征,永远铭刻在人类的记忆之中。宽广的前额上两道微弯的皱纹,白色的双眉异常浓密,一部忠厚长者的胡须,使人想起第戎的摩西像。苍老的面庞变得平静、温和,留着病痛、忧伤和慈祥的痕迹。从二十岁时的粗野豪放、塞瓦斯托波尔从军时的呆板严肃,到现在的他改变有多大啊!但明亮的眼睛仍然锐利深沉,显得坦白直率、胸无城府却又明察秋毫。”——《托尔斯泰传》
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他是贵族出身,地位优越,衣食无忧;他身体健康,婚姻美满,有深爱的妻子儿女;他有很高的文学天赋,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好评如潮,他是巍然耸立的文学高峰,他不仅为读者展示了俄罗斯近代历史的广阔画面,还精彩地谱写了俄罗斯民族之魂,他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每一个都让人们点点头说:“是的,俄罗斯人就是这样的。”总之,他是一个一般人看来什么也不缺的人,然而他的痛苦恰恰由此而生。他天性善良,悲天悯人,他为城市贫民的凄惨处境感到镇静,为农民的生活贫困,精神麻木而痛苦,因自己物质富有,生活优裕而内疚,为自己不忍心摆脱家庭羁绊去过苦行生活而苦恼„„总之,他的博爱精神使他不能忍受他人受苦受难,他渴望天下大同,人民昌盛,他希望所有人都能过上幸福安详的生活。为了实现他的理想,他首先改变自己的生活条件,让自己和农民生活劳动在一起,他在自己的庄园里实行改革,解放农奴,把土地分给佃户,他推行“爱的宗教”,提倡“不以暴力抗恶”,甚至提出“敌人要打你的左脸,要把右脸也伸出去”,到了晚年,他的想法更加变本加厉,他甚至打算捐出自己的所有财产,想法遭到家人的拒绝之后,他以八十二岁高龄离家出走,最后孤独地死于出走途中。
罗曼罗兰说:生活是严酷的,对于那些不安于平庸的人来说,生活就是一场无休止的搏斗,而且往往是无荣誉无幸福可言的,在孤独中默默进行的一场可悲的搏斗。这大概就是对于托尔斯泰行为的最好注解。
在《名人传》的开头,罗曼罗兰大声疾呼:“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他称之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中国人苏轼的名言: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
在《米开朗琪罗传》的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的同学,都能寻找到前进的动力!
第四篇:今年的在平凡中感受崇高的力量
在平凡中感受崇高的力量
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 黄伟灿
作为第二军医大学抗震救灾医疗队总指挥,带领着一支由医疗、防疫、心理救援人员构成的综合救灾队伍来到灾区,期间常常为地震的破坏力感到震撼、为百姓的痛苦感到酸楚、为有幸为灾区人民尽一份力量而略感欣慰,而从奋战在灾区中平凡的人们身上,感受到崇高的力量……
领导干部永远是人民的好公仆
什么是共产党员、什么是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在每个人的心目中可能有不同的定位。在灾区,最令我难忘的是群众面前那一张张亲切的面孔、灾情分析会上那一双双忧虑的眼神、救灾一线那一个个匆忙而疲惫的身影。从媒体上,看到的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冒着余震的威胁,身临摇摇欲倾的危楼,踏过碎石瓦砾,站在充满危险的残垣断壁上慰问受灾群众和抗震救灾的英雄们。他们以人民为念,指挥若定,坚定刚毅,给人以危难中灵魂的呼唤和信念的力量。我军很多高级指战员,深入到基层连队,走到伤员的床前,慰问伤员、鼓励官兵,在充满苦难、艰辛、危险、悲伤的抗震救灾战场上,他们的话语都能让人激起一种心头震撼,涌动一种为了生命而搏、为了人民而战的豪情和力量。
日夜和我们并肩战斗的党员领导干部,使我零距离感受到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念,无数次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在他们心中百姓的分量,在“自我”与群众之间他们的选择和方向。难忘几次到前线指挥部,会见成都联合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安县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茂县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他们有的和衣而睡,没时间梳洗,顾不得客气,便在办公室兼卧室的房间里听取我们的意见,当场办公签字,下达命令,协调力量;难忘他们亲自和我们相约会面地点、亲自为我们递上水杯、亲自记录我们反映的情况、亲自把我们送出门外,又和我们一样匆忙奔赴新的“战场”;难忘一次次和他们在救灾现场不期而遇,摆摆手算是打个招呼,没有心情微笑,来不及寒暄,甚至没有时间回望彼此远去的背影,百姓在前面呼唤着他们,灾情一刻也不容他们停留脚步。
也曾经切身感受党的基层领导干部的胸襟和情怀,岗位的平凡、工作的压力、家庭的不幸、身心的焦悴,甚至是种种不解和怨言,没有影响他们心忧百姓、冲锋陷阵,更没有动摇他们对组织的信念、对胜利的信心和期盼。一名看起来只有40多岁的县卫生局长,曾乘座一辆“皮卡”加上步行翻山越岭,一天奔赴5个重灾乡镇,布满血丝的眼睛里含着泪水,他与一线救灾指挥员研究救灾方案,沙哑得几乎喊不出声的嗓子在不断地呼叫着,他一脸征尘,满身泥土,频频地向救灾队员们拱手鞠躬,“大家辛苦了,拜托,拜托!”一次,来医疗队慰问的县委人员却告诉我们,他们的卫生局长是挨批最多的人!上面一道道紧急命令要立即落实,灾民们的需求刻不容缓,纵有九头六臂,也不可能尽善尽美。局长的家人也住在大街上,亲人也有伤亡,地震发生后他从未回过家,但他来不及申辩,可能也不想申辩。救灾告一段落后,在部队与灾区中学联谊会上我又遇到了他。当大家一起合唱“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时,场上一片哽咽声,这位局长在距我不远的地方,他长时间用双手捂着脸,泪水不断从指缝中滑落。大家互相之间没有安慰,也不需要安慰,彼此心都是相通的,心情也是一样的。大诚无言,大爱无声,这时语言是最苍白的、最无力的、最多余的。
在历史性的考验面前,在充满着生离死别的危难时刻,“共产党人”这个名字是闪亮的,是无愧的。我们千千万万的党的干部坚定地维护着自己的信仰,坚定地奉行了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坚定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坚定地选择了永远与人民在一起。这种选择不需要理由,更不需要回报,因为人民早已定论,他们本来就是这样…… 人民子弟兵永远是“最可爱的人”
身为一名老兵,几十年的军旅岁月中,对人民军队有着深刻的感情,也无数次为她的精神、品质和力量所感染。此次挂帅出征,我自信自己的定力、理性和从容,但还是一次次为他们而心潮澎湃、情不自禁。
别人到不了的地方,解放军一定要到。还记得安县茶坪那个有2850米的高山阻隔的重灾乡镇,九死一生逃出的老百姓带着信任与渴望的目光,请求我们去救救他们的家人和乡亲。由于山体崩溃,唯一的通道完全堵塞,地方医疗队曾多次想进去查看灾情,都因天气复杂、路途险峻、桥梁坍塌等原因而未成功。面对未知的险途,我们的医疗队冒着绵绵小雨紧急出发了,自发的送行队伍和轻言细语的叮嘱,让人感到一份悲壮与凄凉。由于大山阻隔,他们出发10小时后,就失去了通讯联系,留给战友们的是整整5天的揪心牵挂。直到他们护送重伤病员出山,才知道他们一路历经艰险,多次纵身跳过地震造成的山体断裂带、负重沿行在一边是峭壁一边是万丈深渊只有2尺宽的小路上,5次靠绳索攀登,徒步11小时才进入茶坪。他们是全国第一支进入该地的医疗队,几乎绝望的老百姓看到他们,感动得哭泣相告:“解放军来了,我们有救了!”
别人做不了事情,解放军一定要做。“救人是重中之重”,“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要百倍努力”,这是响彻整个灾区的声音,深刻地表达了灾区人民军医的追求。灾区卫生基础设施破坏严重,卫生力量薄弱,药品和手术器材短缺,而救治任务量大、伤病程度重、救治时间紧,救灾队员时刻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考验,很多情况他们从未遇到过,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他们必须全力克服,许多紧急情况必须果断处理。人命关天,责任在肩,他们从没有犹豫、推拖,很多时候,在几乎完全不具备医疗条件的情况下,他们凭着心中的责任,凭着过硬的技术、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一名颈椎外伤的57岁病人,入野战医院时已呈不全瘫、脱水,生命垂危,继续后送将导致瘫痪甚至危及生命。我们的军医为其开展了国内外首例野战条件下全麻“颈后路椎板减压术”,成功挽救了病人的生命;一名血胸、直肠穿孔、膀胱破裂、骨盆骨折、后腹膜广泛挫伤性血肿的严重多发伤病人被紧急转送到我野战医院,病人重度贫血、呼吸衰竭。当时正逢停电,可伤情不容等待,医疗队员们当机立断,借助六把手电筒照明,为病人做了腹腔探查、多脏器修补、膀胱造瘘手术,硬是将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在场的医生、病人家属和群众无不动容;一名被从灾区废墟中救出的孕妇,羊水已破裂,但辗转安县多家医院,均被告知因灾后条件有限,无法实施手术。到我校医疗队求救时,孕妇和胎儿已处于生命危险,军医们果断实施了剖宫产手术,产下一男婴,父母为其起名“潘海欣”(因有缘长海而感到欣慰),以感谢救命的长海医院白衣天使。医疗队在紧急艰苦的情况下,已先后安全接生了10名婴儿,在长征医院医疗队出生的取名为“李长征”、“叶长征”、“杜长征”、“廖长征”……他们的诞生历经着不幸,也记录着一段人民军医的传奇——有解放军在就有生命的希望……
别人往下撤的时候,解放军一定要顶住。在地震造成的大批群众转移的潮流中,总能看到一支支橄榄绿在逆向行进,他们冲进最危险的地方,战斗在最艰苦的环境里,及时出现在群众最艰难的时刻,并用血肉之躯为百姓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5月19日,我们进行了一台紧急手术。一名年仅19岁的小战士,强忍疝气带来的巨大痛苦,坚持连续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肚子痛得实在忍受不住的时候,他就把皮带紧紧地勒住痛处,坚持抢救后送17名群众,终因超负重和过度劳累导致大网膜穿孔,晕倒在山路上。这位稚气未脱的年轻战士,一心营救百姓的同时,也在挑战着自身生理的极限,以极致的刚烈和忠诚实践着军人对人民的承诺。在野战帐篷中,我曾长时间守护着这位可敬而又可爱的小战士,当他醒来时,我和所有的在场医护人员,郑重地向他敬了一个军礼。他是一名真正的军人,我们向崇高的军人精神致敬。6月2日我率医疗队从安县转战茂县,由于山体滑坡,道路受阻,我们绕道马尔康,历时58个小时,途经几百公里无人区,翻越红军走过的三座4000米以上的大雪山,冲过上百处塌方险段,穿越“生死”28公里茂黑路。我们这支从大上海来的队伍真正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但队员们的坚强与勇敢的确超乎我的想象。6月4日,在茂黑路上,我们乘座的大巴车被山上的碎石砸得铛铛直响,一块大石头砸在车顶,把大巴顶棚砸塌了一片,车门被砸开了一个巴掌大的裂口,震碎的玻璃在车厢里洒了一大片,司机被吓得脸色发白,双手发抖。队员们迅速集中到车中间,一边互相安慰、一边鼓励司机:“有我们在,不要怕,赶快冲过去”。大巴司机事后感慨地说:“我在这条路上跑了18年,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险情,也从来没有见过像你们这样不要命的人!”
鲜活的事实告诉我们,战争年代那支无坚不摧的武装力量,在和平时期的考验面前,仍是打不烂、压不垮的“好钢”。当年人民含泪“十送”的“红军”队伍,历经风雨磨砺和考验,今天仍是一支地地道道的人民的子弟兵。在国家有难时,他们是能够拉得出、冲的上、打得赢的队伍。在人民面临生死威胁时,他们是值得信赖、可以生死相托的人。他们是当之无愧的钢铁长城,永远是人民心目中“最可爱的人”。
普通百姓永远是“最好的老师”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人”。人民在创造着历史,也在教育着我们。抗震救灾中,遇到的很多普普通通的群众,他们平凡的言行中透露出的信仰、真情、坚强、朴实……,每每给人以深刻的教益,给人以灵魂的净化、精神的升华和人生的启迪。
灾区百姓朴实的情感给我们激励和鞭策。都江堰的炎炎烈日下,群众自发给沿途过往部队递上食品和水,官兵则向他们挥手致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部队铁的纪律,但有一名个体户妇女开着私家车、带着员工一直追赶部队20多公里,直到我们收下部分饮用水,才意犹未尽地离去。刚到驻地时,供应渠道不畅,附近居民在自己家里水、电、气全停的艰苦条件下,仍想方设法为队员们送来热腾腾的饭菜,自发地从家里把舍不得吃的鸡蛋、蔬菜等供应给部队,医疗队吃的是百家饭。医疗队转战安县,途径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时,远远看见一群人站在路边挥手。车队停下,十几个藏族同胞迎了上来,端着几个大盆,里面盛着香喷喷的米饭和热腾腾的菜,还有几个人手持着横幅,上面写着:“送亲人一程,请吃一口热饭”。原来,他们听说解放军要进山救灾,早早地就做好饭菜等候。“解放军同志,你们辛苦了,吃一口饭菜吧”。望着风雪中同胞那一张张真诚的脸,看着他们抱在怀中的热饭,想到他们不知道在这里等了多久,队员们的眼泪再也控制不住了。军队本来就是百姓养育的,但灾区百姓的深情更真切地教育我们,为什么称我们为人民的“子弟兵”。这也使我们深深地思考,人民的“子弟兵”应该为人民做些什么。
灾区百姓的执著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坚强和真情的力量。5月20日凌晨4点30分,被塌方掩埋170小时绵阳安县雎水镇道喜村天石矿矿工彭国华,被急救车送达我校医疗队,实施紧急救治。矿塌后,他被埋在30米深的矿井中,但他一直坚信有人会来营救自己,自己一定能够活下来。他一小口一小口地喝自己的尿液,就着随身携带的卫生纸咀嚼吞下,以最长时间地维持生命。他的父亲、妻子、弟弟和乡亲则一直坚信他还活着,一边通过电喇叭呼唤他的名字,希望能够给他以鼓励,一边找来挖掘机,不分昼夜地挖掘,直到他最终被营救出来。有一名在江苏盐城打工的小伙子潘志强,妻子怀孕在家,家乡在重灾区北川,地震发生后,通讯和交通中断。他得知家乡发生地震,情急之下,骑上摩托车就往家里赶,行程1300多公里,更换了4次车胎。他途中一心想着安全地见到亲人,累得看不清路时,就在路边躺一下,单骑36个小时,终于和亲人团聚。他们都是最普通的人,有着普通却坚实的信念、普通却极其真挚的情感。这种普通生命中体现出来的尊重生命、人性挺立的精神,无疑是对伟大民族精神的一次拓展和推动,必将为伟大民族精神注入新的内容和生机。
灾区百姓的坚韧与乐观让人感到平凡中的崇高。在我们救治的重伤员中,大部分都在地震中失去了亲人和家园。治疗期间,有的惊魂未定,有的悲痛欲绝,有的痛苦地哭喊,有的沉默不语,经过精心治疗后,他们大都逐渐恢复了平静与理性。5月17日晚3:15分,我校驻安县医疗队接诊了一名88岁的老人。在地震中,老人的两个儿子、两个媳妇和五个孙子(孙女)全部遇难,她由于年事已高和道路滑坡被困,直到被武警战士发现并送到野战医院。老人送来时,有气无力,神情呆滞。医疗队员们闻讯纷纷赶来,有的送水,有的喂饭,还有的让老人依靠在自己身上。大家心里都是酸酸的,心情无法用语言表述,也都为老人的将来忧虑。经过3天的治疗,老人基本恢复,要求出院。我来到老人床前,劝她多留几天,部队帮她联络一下,想些办法,安排以后的生活。她一边表示感谢,一边谢绝了我们的好意:“你们很远来到这里,已经尽力了,不能再给你们添负担了。你们还有很多事要做,今天我一定要走了。”“回去后怎么生活呢?”“有邻居在,实在不行就去找领导。”“需要我们做些什么?”“不用了,你们去多救些人吧,你们全是好人。”“有困难和我们联系吧”,说着,我给老人留下了手机号码。
老人接过纸条,认真地装进口袋:“很快就会好的,欢迎你们以后来旅游。”
地震摧毁了灾区人民的家园,但没有摧毁他们的精神家园,地震夺去了他们的亲人、打击了他们生活的希望,但没有动摇他们的信仰和对未来的憧憬。和老人简短的对话,使我心里不由产生一种感慨、升起一种敬意,同时也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崇高与伟大。
我们接收的伤员,治疗结束后,没有在医院滞留,全部返回,有的还设法给医疗队买了锦旗,与医疗队员们依依惜别。
灾区百姓知遇感恩、真情不移,他们关心乡里、依靠政府,他们自救自立、自信自强,他们是受难者,同时也是伟大民族精神的传承者。我们的先辈说“多难兴邦”,之所以这么讲,我想,也正是因为我们有这些可爱、可亲、可敬的人民。他们和他们所承载的精神品质,是我们民族和国家的真正希望所在。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曾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真诚地渴望,灾难之后,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国家会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本资料来自互联网共享文档
好资料来自互联网,一起创造,共同分享。
第五篇:重庆理工大学 毛概 感受崇高 观《邓小平》有感
重庆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实践报告书
姓名:
学号:
专业:
院系:
2013年4月
观《邓小平》有感
有些歌曲是因为歌词而让我们铭记,有些歌曲是因为旋律而让我们动容。却还有些歌曲,我们听了它几十年;每听一遍都会跟着哼唱,每听一遍都会陷入一段怀想,每听一遍都会久久沉思。正如《春天的故事》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这位老人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他树立了中国外交新形象,他告诫世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领导恢复高考,并崇尚科学技术,他为含冤而终的人民平冤昭雪,他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
如果说看一部《邓小平》就能读懂这位伟人,我觉得这未免有些牵强。电影中所展现的其睿智、果敢和远见卓识却给了我们一些新的见地。邓小平曾勤学法国,所以他有着其他人所未及的视野,他很早就意识到,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命脉,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系统的教育。恢复高考、重视人才、重新启用知识分子。人称职与否不再以阶级为第一考量。在人民的思想被一些条条框框限制,禁锢在书本,束缚在理论时,他站了出来,组织了一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终于人民的思想初得解放。
1949年5月,共产党刚解放上海时,有人放下这样的话:共产党只会打仗,搞经济不行。结果上海的安定给了那些人重重一击。此时我党依仗安定上海、平易无价、稳定民生的正是邓小平等一批归国的有识之士。所以他复出后马上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现在看来这好像是符合国家发展的基础命题,可在那个闭塞苦难的年代,这是需要多少智慧、多少胆量?这是何等的远见卓识!
电影还有一段尤为引人注意,有外国记者问:“毛主席的画像要一直保存在天安门城楼上吗?那与雄伟的天安门并不协调。”邓小平坚定地回答:“毛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我们不仅要把毛主席的像永远挂在天安门城楼上作为我们国家的象征,还要把他永远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邓小平是公正的,留给后人的“三七开”也正是对毛主席最客观的评价。如果说伟人远见卓识决定着他的政绩的话,那么伟人的胸襟则决定着他是永远活着还是渐被遗忘。就像俄罗斯人民已经记不起一个叫赫鲁晓夫的人。
他曾以谦虚的姿态访问日本、美国,丝毫不掩自己对先进技术的向往。他顶着众人的非议,提出引进外资。在借鉴了历史之弊后,他又震撼地提出要对外开放,这一政策若星星之火,春风之后,红遍了大半中国,中国从此走上了一条开放的康庄大道。这位老人无时无刻无忧国家之发展,人民之进步。他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全部投入到国家建设中,他用毕生的心血设计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如今,我们坐拥香港、澳门之繁荣、安定时,我们难免为伟人叹惋:未能鉴证香港、澳门回归。可世人依旧叹服于他的智慧“一国两制”政策。谈判失败经历在撒切尔夫人的政治生涯中屈指可数。最近撒切尔夫人逝世时,又曝光一组她摔倒的照片,有人说是她经受邓小平的严厉言辞后,精神恍惚儿摔倒。我想这样的推论,不无可能。如果你试着呐喊这样的语句:“我们的政府不是晚清政府,我不是李鸿章”。
邓小平的贡献远不止这些,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提出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的重要思想,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科学设想,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更重要的是他用一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给无数国人以信仰。
记得小时候问过父亲这样的问题:“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歌曲里唱的老人,是谁啊?”父亲顿时会变得肃穆,坚定的回答我:“邓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