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抗菌药物汇报材料
蒲城县中医医院
2013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情况
汇 报 材 料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证我院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渭南市卫生局关于对2013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查的通知要求,我院认真开展此项活动,现就我院基本情况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院始建于1980年,是一所集医疗、急救、康复、科研及教学为一体的现代化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医院占地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0多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9500万元,医疗设备总值4500万元。现拥有职工664人(临时人员139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537人,中医药人员130人,开设床位436张,医院设有急诊、内、外、妇、儿、骨伤、针灸等18个临床科室和脾胃病科、肝病科、针灸康复科、骨伤科、妇产科等13个专病专科,其中肝病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批农村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建设单位、针灸康复科为国家级农村医疗机构针灸理疗康复特色专科建设项目,脾胃病科为西部大开发技术支持项目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妇产科为国家级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骨伤科为第五批省级农村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单位,“治未病”科为陕西省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拥有核磁共振、飞利浦CT、飞利浦彩超、日本阿洛卡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德国爱克曼腹腔镜、美国贝克曼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德国欧宝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飞利浦DR、500mA美国GE全自动拍片机、TH-600高频500mA遥控X射线诊断系统、日本奥林巴斯电子胃镜及电脑中频治疗仪、中药气蒸仪、针灸仪等先进的中医诊疗设备等医疗设备。1996年我院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2008年12月通过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复审验收。2012年9月29 日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国中医药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集体。先后荣获爱婴医院、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省先进中医医院、省卫生系统“创佳评差”最佳单位、省精神文明先进集体、陕西省2010-2011年度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先进单位、在陕西省中医药技术大练兵、大比武竞赛活动分别取得护理组三等奖、医疗组二等奖等荣誉,2011年被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2012年元月被陕西省卫生厅评为全省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12年5月4日我院妇产科被陕西省妇女联合会、陕西省卫生厅授予巾帼文明岗称号,2012年度被陕西省评为新型合作医疗先进单位,2013年8月顺利通过全国二级中医医院等级评审工作。
二、宣传发动,全员参与
我院根据卫生部《关于继续深入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及2013年省、市、县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召开了全院中层以上会议,组织学习文件精神,并利用周会、科内会议等形式,在全院广泛宣传关于继续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重要性,充分提高大家的思想认识,使各科主任能高度重视,临床医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三、领导重视,责任到人
首先,明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责任制,我院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治理活动领导小组,制订了《蒲城县中医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方案明确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控制指标,确定院长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并与各临床科室主任签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责任状,各临床科室主任为本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作为医疗质量和医疗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综合目标考核;同时明确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组织机构,层层落实责任制,落实责任人,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认真遴选,确定品规
我院结合工作实际,召开了“蒲城县中医医院关于抗菌药物使用及抗菌药物遴选座谈会”,院委会成员、各职能科主任、临床科室主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等出席了会议。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管理办法》、《关于抗菌药物临床预防使用原则》、《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原则》、《卫生部抗菌药物遴选办法及说明》、《中国国家处方集》、《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和《 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等规范性文件和资料,各职能科主任、临床科室主治以上职称人员对我院现有的49种抗菌药物进行遴选,经医院药事委员会讨论通过确定了35种抗菌药物,共7个剂型、40种规格。
五、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医疗行为
1、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纳入纠正医药和医疗不正之风的工作专项治理目标考核内容。
2、认真组织全院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全员培训,通过读书报告会、科室内部学习等形式进行培训,明确我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确保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印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标准操作规程》30余份,下发各科室,要求各科室组织认真学习。
3、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制定我院抗菌药物分级目录,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进行严格限定,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明确的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和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程序,并严格执行。
4、根据《抗菌药物临床指导原则》的要求,制定《蒲城县中医医院耐药菌株监测预警机制》,加强临床微生物监测与细菌耐药监测工作,针对不同的细菌耐药水平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5、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情况调查。药剂科负责调查各临床科室使用抗菌药物的品种、剂型、规格、使用量、金额和使用量排名前10名的抗菌药物品种;统计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定期对处方、医嘱进行点评分析,并通报到各科室,对不合理用药进行干预。感染科统计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Ⅰ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
6、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控制在合理范围。
①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控制在40DDD以下。
②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
③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切实的使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达到合理规范的目的。
7、强化医院院感知识,加强感染患者的微生物检测工作。高度重视细菌培养的重要性,不断提高抗菌药物治疗患者微生物的送检率,建立细菌耐药机制,感染科、药剂科定期对耐药菌感染进行分析。
8、持之以恒、建立长效机制。要防止出现“抗菌药物应用专项治理行动”是阶段性工作的片面认识,防止出现“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防止出现“积重难返”的畏难情绪,要积极探索预防、治理“抗菌药物应用专项治理行动”的长效机制。要抓教育,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建制度,形成有效的防范机制;抓惩处,建立强有力的制约机制。要将专项治理工作和加强行业作风建设、医院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路径,创新监督机制,促进我院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六、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1、健全抗菌药品用量超常预警机制。制定严格的抗生素用药规范,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对科室、医生开方用药情况进行监测。每月要对抗生素类药品用量和金额排名前10位的进行统计分析,对不合理的要停止其临床应用,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同时,合理用药,降低病人的负担。
2、落实抗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禁止出现不执行招标采购合同、不使用中标药品、不执行中标药品降价规定、私自更换中标抗菌药物等问题。
七、存在问题
1、抗生素临床使用率较高。
2、处方点评工作做的还不很到位。
3、清洁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方面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总之,自开展专项治理工作以来,通过落实、整改,定期监督检查,我院基本能按照抗菌药物使用管理执行,杜绝滥用抗生素、开大处方等现象,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九日
第二篇:抗菌药物专项检查汇报材料
某医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情况汇报
为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我院根据省、市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有关文件精神,认真开展此项活动。现将活动情况作一汇报。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我院制定了《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明确了院长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制定了工作职责和确定了工作目标。召开了合理用药监督小组会议,学习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做到人人知晓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目的和主要内容。临床科主任向院长签定了抗菌药物使用责任状。
2、完善制度,严格抗菌药物管理。
我院下发《医院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医院临床合理用药实施细则》、《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修订了《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限进行限定,规范了抗菌药物的使用。
3、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医院通过宣传单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在门诊、病房等处向患者及家属宣传抗菌药物知识。在门诊设立用药咨询窗口,向患者提供用药咨询和安全用药知识的宣传。
4、强化管理,落实目标。
(1)加强抗菌药物购用管理
药剂科对抗菌药物目录进行了全面梳理,根据方案要求清退了部分抗菌药物品种,严格控制抗菌药物购用品规数量,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10种,同一通用名称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2)将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控制在合理范围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小于5%,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小于5%,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小于1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在每百人天5DDDs以下。
(3)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检测与评估。
院感科加强了合理用药和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监测、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分析医院以及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宜性。
(4)加强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
各临床科室根据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60%。送检率低于60%扣科室绩效考核分2分。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按照要求向各监测网上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细菌耐药等相关数据信息,院感质控办加强督办管理。
(5)严格医师和药师资格管理。
医务科对执业医师和药师进行抗菌药物相关专业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或调剂资格。(6)落实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
医务科、药剂科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执行情况实施专项点评,每月组织对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医师予以全院通报。重点检查抗菌药物使用频次高的科室、特殊抗菌药物使用的医生和调剂药师,点评结果作为科室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
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药品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使用处方权后,仍连续出现2次以上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抗菌药物处方权。(7)建立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监管体系。
医务科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通报和诫勉谈话制度,严肃查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根据检测情况对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率和使用强度进行排序,医院对未达到相关目标要求并存在严重问题的,对科室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并将有关结果予以通报,加大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查处力度。(8)严肃查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
按照《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大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查处力度。对于存在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应用问题的医师,医院将依法给予警告、限期整改、暂停处方权、取消处方权,吊销《医师执业证书》等处理。对于存在严重问题的科室,医院视情形给予警告、限期整改。
自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以来,通过全院医务人员共同努力,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各项指标都接近或达到了卫生部规定限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更趋合理,但部分指标离专项整治活动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下阶段的工作中将加大督导考核力度,提高整体诊疗水平,让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更规范、更合理。
二0一五年一月五日
第三篇: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汇报材料
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汇报材料
各位专家:
按照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农业部《全国抗菌药物联合整治工作方案》(卫医政发【2010】111号)、《2011年“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方案》(卫医政发【2011】28号)、《卫生部关于在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的通知》(卫医政发【2011】30号)要求和2011年5月6日卫生部召开的“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结合我院实际,2011年6月份开始全面启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现将开展工作至今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做如下汇报: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按照“突出重点、集中治理、健全机制、持续改进”的工作思路,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作为“医疗质量万里行”和“三好一满意”活动的重要内容,统一部署、统一安排、统一组织、统一实施,围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集中治理,务求实效。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长效工作机制,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保障患者合法权益和用药安全,实现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的医改目标。
二、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优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结构,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有效遏制细菌耐药;针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加以解决;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效措施和长效工作机制,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持续改进。
三、活动范围及时间
活动范围:全院各临床科室、药剂科、控感科、微生物室。1
四、组织管理
为加强本次专项整治活动的领导,确保取得预期效果,我院成立以辛建勋院长为组长的抗菌药物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对全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五、重点内容
(一)明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责任制。
医院与临床科室主任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书。
临床科室主任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作为医疗质量和科室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安排。医院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情况作为科主任综合目标考核以及晋升、评先评优的重要指标。
(二)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情况调查。
①药剂科负责调查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品种、剂型、规格、使用量、金额,使用量排名前10为的抗菌药物品种。
②控感科统计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Ⅰ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
③药剂科统计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
④药剂科采取月报形式,逐月上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办
公室。
(三)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附件3)
医务科制定我院抗菌药物分级目录,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进行严格限定,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明确的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和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程序,并严格执行。
(四)加强抗菌药物购用管理。
①对抗菌药物目录进行全面梳理,清退品种重复、耐药明显、性价比差的抗菌药物品种。
②严格按照卫生部要求控制抗菌药物采购品规,其中同一通用名称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
超过5各品规,注射剂型不超过8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超过3个品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4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超过5个品规。
④药剂科将抗菌药物采购目录交抗菌药物管理领导小组备案。⑤因临床工作需要或特殊感染患者治疗需求,需进购目录以外抗菌药物时,要经药师委员会同意后逐级上报县卫生局审批。
(五)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控制在合理范围。
①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控制在40DDD以下。
②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
③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④控感科按月上报各临床科室住院患者、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及各科DDD数。
(六)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估。
1、医务科、院感科、药剂科负责抗菌药物用量动态监测,用量超常预警工作。
2、抗菌药品占药品总消耗的比例控制在30%以下,药剂科每季统计分析一次,在院内通报。
3、门诊抗菌药品控制指标,门诊药房每季统计分析一次,在院内通报。
(1)门诊抗菌药品占门诊药品总消耗控制在20%以下。
(2)门诊抗菌药品处方占门诊总处方控制在30%以下。
(3)门诊抗菌药注射给药处方占全部抗菌药处方控制在40%以下。
(4)药剂科每月实行处方检查,对无指症用药、大处方、不必要的二联处方和三联处方进行登记。
4、病区抗菌药品控制指标,病区药房每季统计分析一次,并在院内通报。
(1)病区抗菌药品占病区总消耗控制在30%以下。
(2)每个科室抗菌药品使用量占该月全部药品用量不得超35%以上。
5、医院实行药品金额排序。
(1)对每月前十名抗菌药品在院内予以通报。
(2)对使用排名前十名抗菌药的前十名的医生,医务科要组织专家组,按照《眉县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导原则》,对这前十名医生使用抗菌药品的合理性要进行检查。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品的科室和个人按有关规定予以通报、追究。
(七)严格医师和药师资质管理
分别对执业医师和药师进行抗菌药物相关专业知识和规范化培训。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相应的抗菌药物处方权或调剂资格。(附抗菌药物处方权限说明)
(八)落实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
①每月组织对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所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
②重点抽查外科、呼吸内科、感染科等临床科室以及Ⅰ类切口手术。
③根据点评结果,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医师进行公示。对不合理使用前10名医师进行全院通报批评。结果作为科室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重要依据。
④对出现抗菌药物超长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出现2次以上超长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
(九)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通报和诫勉谈话制度。医务科每季度根据监测情况对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率、使用强度进行排序,对于未达到相关目标要求并存在严重问题的,上报医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小组并与科室负责人诫勉谈话。
(十)严肃查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
①根据《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眉县人民医院抗菌药
物使用原则》《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加大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查处力度。
②对于存在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问题的科室,医院给予警告、限期整改。
③对于存在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应用问题的医师,医院视情形依法依规予以警告、限期整改、暂停处方权、取消处方权、降级使用、吊销《医师执业证书》等处理。
以上是我院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中的做法,经过这5个多月的整治活动,现在我院的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大为改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取缔了品种重复、耐药明显、性价比差的14种抗菌药物,现已符合专项整顿要求,我院抗菌药物品规数控制在35种以内。②6月底为缓解门诊群众看病贵的问题对急诊科限定了9个品种的处方权限。8月底又对骨科限定了2个品种的处方权限。目前医院国家基本药物使用率达58.2%。(注:按国家基本307种已达64.8%)
③截止10月份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由5月份58%下降至现在的47%、门诊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由5月份的41%下降至现在的26%。已达到或接近卫生部抗菌药物专项整顿要求。
④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控制在24小时内,治疗用抗菌药物分泌物送检率由5月份前的19%上升的现在的33%
⑤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控制在40DDD左右。
眉县人民医院
2011-11-3
第四篇:旬邑县医院抗菌药物自查汇报
旬邑县医院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自查报告
为积极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规范用药行为,减少细菌耐药,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国国家处方集》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现就我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情况进行自查总结汇报如下:
一、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各部门的规范性指导文件,成立组织、制定管理制度
自2011年卫生部下发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以来,医院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我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专项整治工作,成立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领导小组及监督检查小组”、“处方点评领导小组”和“处方点评工作小组”等管理组织,负责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工作制度的建立和该工作的监督检查考核。下发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制定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全员培训制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与持续改进制度》,《抗菌药物处方、医嘱点评制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等,各项制度结合本院工作实际制定内容比较详细,目标明确,-1-
考核量化,可操作性强,给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制定了标杆。
二、加强培训,提高认识,规范用药行为
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重要意义,让每位职工明白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是确保人民群众健康的需要,是实现医院生存发展的重要途径,医院专门召开了专题培训会,对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方案进行了解读,针对方案就我院2011年元月份1372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抽查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说明,对全员进行了“抗生素今天不加以控制,明天将无药可用”专题讲座,观看了滥用抗菌药物带来危害的视频教碟,并安排本院3名临床药师深入一线科室就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进行面对面指导、培训,感染办开展了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培训,增强了手术室术前应用抗生素理念。通过医院一系列的加强培训,广大医护人员对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重要性认识有了明显提高,用药行为得到了进一步规范,用药档次明显降低,抗生素费用明显下降。
三、明确职责,夯实责任,奖惩分明
为了加大我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落实力度,院上制定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责任状,各科室主任是本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第一责任人,向院长及全院职工承诺并承担相关责任。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情况纳入科主任综合目标考核,实行责任追究制。考核结果并作为医师晋升、评先及评优的重要指标,并对全院临床医师应用抗菌药物实行了分级
管理原则,安排三名专业药师负责监督、评价日常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情况。在发现有超常规应用抗菌药物人员由医务科进行诫勉谈话或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进行处理。每月对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人员进行公示通报。
四、合理遴选、采购抗菌药物,制定符合医院实际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目录
医院药械科对医院原抗菌药物应用目录进行初步遴选,依据《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卫生部38号文件手术预防用药目录,《国家处方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仿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推荐了我院抗生素35种作为本院用药目录,报请医院药事委员会讨论后形成本院正式抗生素使用目录,并制定下发了抗菌药物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明确规定了 全院抗菌药物由药学部门统一采购供应,临床科室不使用非药学部门采购供应的抗菌药物。是现在的抗菌药物使用目录更加切合本院工作实际情况的需要。
五、加大了门诊处方及医嘱点评制度的落实力度,有效实施微生物标本采集及耐药监测工作
1、处方点评主要从处方的规范性,用药的适宜性,超长处方三方面进行点评和考核:
(1)门诊处方用药合理性点评:抽取门急诊药房处方2天/月/100张,对处方的开写规范性,药品的遴选、适应症、剂型、给药途径、配伍禁忌、联合用药的适宜性等方面逐一进行点评并考核。对有多张不合理处方的医师,对问题比较
突出的不合理处方通报并考核。
(2)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点评:利用处方点评表逐一对抽查门诊医师的处方统计其DDD数,对DDD数排名前列且其抗菌药物使用率、静脉用抗菌药物使用率超标的前10名医师,进行通报公示。
2、住院医嘱点评
医院安排的三名专业药师每月参加业务院长质量查房,抽取30-40份病历/科对科室的住院医嘱进行点评,点评结果进行现场反馈并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后以通报的形式下发科室进行学习。重点是普外科、骨科、妇产科、五官科等手术科室。
点评内容包括:有否预防用抗菌药物指征;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是否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48小时);预防用抗菌药物选择是否符合规定;联合用药的合理性;抗菌药物用法用量;更换药物的合理性。
3、微生物标本采集与耐药菌检测
加大了日常抗菌药物微生物标本送检率及细菌耐药监测工作的落实力度,微生物标本送检率由去年的17.7%增长到今年的一月份25%,二月份28.6%,三月份32.5%,并将每月各科室微生物送检阳性的结果分别汇总并发至相应科室,并对送检标本合格率进行分析。每季度进行综合考核。
六、定期信息通报及考核,确保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定期对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每月通报抗菌药物耐药情况,每季度对全院各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情况进行考核全院通报。医务科组织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小组对上月处方点评小组提交的点评结果进行讨论,并报领导小组审核。领导小组每月公布处方、医嘱点评结果,通报不合理处方、医嘱所涉及的临床科室和当事人,并按制度进行综合目标考核及绩效考核。
取得的成效:
我院通过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专项整治工作的不断长期有效开展,采取边自查边整改原则,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改观。
(1)门诊医师抗菌药物使用率有所下降,第一季度抽查的300张处方中,处方合格率89.6%,离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但较2011年第四季度处方合格率(83%)有所提高,抗生素使用率18.6%。
(2)全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已明显下降,2012年第一季度DDD值有了明显的降低,(67.9DDD);
(3)Ⅰ类切口手术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基本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
(4)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基本控制在24小时-48小时;
(5)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基本符合卫生部38号文规定。
6)抗生素使用金额占西药出库金额比重9.8%。
七、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问题: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1〕56号)及卫生部38号文件手术预防用药目录,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的方面存在问题还较多。
1、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软件管理系统未进行安装,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带来较多麻烦,需要进一步完善。
2、全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仍优势出现忽高现象,超过了标准要求的规定的20%;I 类切口手术用药的合理性还有待提高,初次给药时机在切皮前0.5-2h未完全达到,或手术后预防用药时间较长,预防用药指征把关不严等等。
3、儿科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但其抗菌药物应用符合适应症的要求,导致全院抗菌药物综合使用率高。
4、呼吸内科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能达到标准要求。
5、骨外科由于使用植入材料,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建议上级部门对应用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但符合适应症的特殊科室可否制定相关的政策进行管理。
第五篇:抗菌药物试卷[推荐]
2013年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培训试题
一、填空题(40分)
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合理,基于两个方面:(1)有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2)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3分)
2、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疗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3分)
3、抗菌药物应尽量(避免)局部应用。(1分)
4、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2分)
5、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消除半衰期短者应一日(二至四)次给药。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一日给药一次。重症感染患者例外。(1分)
6、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至 96 小时),特殊情况、妥善处理。(1分)
7、老年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接受主要自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应按轻度肾功能减退情况减量给药,可用至正常治疗量的(2/3至 1/2)量。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等大多数品种属此类情况。(1分)
8、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由于对(骨骼)发育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该类药物尽量避免用于(18 岁)以下未成年人。(2分)
19、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定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不得超过(5 0)品种。同一通用名称药品的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2分)
10、《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所称抗菌药物是指治疗两菌四体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不包括各种(病毒)和(寄生虫)所致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药物。两菌指的是细菌、真菌;四体指的是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诊断为(两菌四体)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4分)
1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定,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得超过(6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在(40DDD)以下。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得超过(20%)。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得超过(30%)。对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得低于(50%),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得低于(80%)。(6分)
12、医疗机构细菌耐药率超过(30%)时,应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医务人员;细菌耐药率超过(40%)时,应慎重经验用药;超过(50%)时,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超过(75%)时,应暂停临床应用,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4分)
13、对不同级别医务人员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授予不同级别抗菌药物处方权,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师授予使用(非限制使用级)处方权;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授予(限制使用级)处方权;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授予(特殊使用级)处方权。紧急情况下,医师可越级使用抗菌药物,但处方量仅限于(1)天。(4分)
14、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包括:(安全)、(有效)、(经济)三个因素。(3分)
15、卫生部明确规定:(氟喹诺酮类)药物严格控制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1分)
16、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系抑菌剂,不宜作为预防术后感染用药,宜选择(杀菌剂)(1分)
17、使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药物时,不论剂型,使用前一定要做(皮试)。(1分)
二、单选题(14分)
1、外科手术前预防用药应在何时使用:(B) A、手术开始前24小时; B、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内 ; C、手术开始后2小时; D、术后2小时。(1分)
2、手术前预防用药目的是预防:(D)A、切口感染; B、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 ;C、肺部感染; D、切口感染和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感染。(1分)
3、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多数不超过:(B) A、手术后3天; B、术后24小时 ; C、术后1周 ;D、用至患者出院。(1分)
4、我国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情况有:(D) A、无适应症用药; B、剂量过大; C、使用抗菌药物疗程过长; D、以上都是。(1分)
5、卫生部“38号文”规定应严格控制(C)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A、头孢菌素类 ;B、氨基糖苷类 ;C、氟喹诺酮类; D、大环内酯类。(1分)
6、甲状腺手术通常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如需用药应选:(A) A、一代头孢菌素类,;B、氨基糖苷类 ; C、氟喹诺酮类; D、二代头孢菌素类。(1分)
7、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用药正确的说法是:(C) A、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应首选大环内酯类药物; B、剖宫产手术术前用药应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内给药; C、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宜选择一代头孢菌素,应在结扎脐带后给药;D、以上都不对。(1分)
8、围手术期给药时,当患者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A)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 A、克林霉素,B、氨曲南;C、环丙沙星;D、阿奇霉素。(1分)
9、围手术期给药时,当患者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B)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A、克林霉素 ;B、氨曲南(因其对青霉素及其它β-内酰胺类交叉过敏反应率较低;C、环丙沙星,;D、阿奇霉素。(1分)
10、I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为:(A) A、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B、头孢唑啉或头孢硫脒 ;C、头孢硫脒; D、头孢呋辛。(1分)
11、I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用剂量正确的是:(C)A、头孢唑啉5g ; B、头孢呋辛 3g ; C、头孢呋辛 1.5g ; D、头孢曲松3g。(1分)
12、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者局部感染应当首先选用(A)抗菌药物 :A、非限制使用级 ;B、限制使用级; C、特殊使用级 ;D、以上都对。(1分)
13、下列哪个药物不宜作为围手术期预防用药:(C)A、头孢唑啉; B、头孢呋辛 ;C、阿奇霉素;D、头孢曲松。(1分)
14、根据卫生部38号文,一般骨科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宜选:(A)A、一代头孢菌素类 ;B、氨基糖苷类;C、氟喹诺酮类; D、二代头孢菌素类。(1分)
三、多选题(26分)
1.《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要求:“A、腹股沟疝修补术,B、补片修补术,C甲状腺疾病手术,D、乳腺疾病手术,E、关节镜检查手术,F、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G、颅骨肿物切除手术,H、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使用抗菌药物。(A、B、C、D、E、F、G、H)(16分)
2、接受清洁手术者一般不使用抗菌药物,若使用需应遵循:A、术前0.5 至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B、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 ml,在术中给予第2剂。C、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所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24小时,D、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特殊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10分)
四、简述题(20分)
1.Ⅰ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适应证包括: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超过3小时、污染机会增加; ②涉及重要脏器,如开颅手术、心脏和大血管、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等; ③使用人工材料或人工装置的手术,如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等 ;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恶性肿瘤、放化疗中等。(10分)
2、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有指征联合用药:(1)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3)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4)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感染,如结核、深部真菌药。(5)由于药物协同抗菌作用,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