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民行检察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当前民行检察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经过十多年的宣传,走上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我国经济形势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进入了一个整合时期,这个时期的民事,经济审判工作中执法不公的问题比较突出,而民行检察工作顺应社会需要,较好的发挥了法律监督作用,但民事行政检察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对此笔者结合检察工作实际,对民行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几点体会。
一、当前民行检察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十四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进行法律监督。”这一规定赋予人民检察院对民事审判活动进行法律监督的职能,但是,对于检察机关如何监督,只有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五条至一百八十八条规定的人民检察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有四种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抗诉案件应制作抗诉书和人民检察院派员出席抗诉案件再审法庭等问题,而对于检察机关如何行使抗诉权和对民事审判活动中的其他违法行为如何监督没有明确规定,首先是现行法律对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的立法尚不完善。其次还存在一些主客观方面的原因,致使民行检察监督在司法实践中处于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
1、现行立法的总则和分则的规定相互矛盾。在民事诉讼法中,关于民事诉讼检察的规定,总则和分则不相一致。总则规定检察机关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进行监督,规定的范围十分宽泛。但是,在分则中,只规定检察机关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确有错误的判决、裁定进行抗诉。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规定又十分狭窄。在这样前后矛盾的法律规定面前,检察机关的民事检察监督进退两难。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检察机关对民事审判活动中的一切违法行为都可以进行监督,但由于分则中没有具体规定,任何一个法院都可以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理由,拒绝检察机关对抗诉以外任何形式的法律监督;检察机关仅仅按照分则的规定,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进行监督,放弃对民事审判活动的全面监督,有悖于总则规定的精神;然而,按照总则的规定实施全面监督,则没有分则的法律依据。
2、民事抗诉案件的审限太长。现行民事诉讼法未规定抗诉案件再审期限,人民法院接受抗诉案件后“久拖不审”、“久审不决”,明显造成抗诉案件周期长、速度慢的现象,不利于及时纠正错误的裁判,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某种程度上也削弱了检察机关的权威,一些申诉人也因此对向检察机关申诉失去信心,这也是民行检察部门案源不足的原因之一。如我院1999年办理的张好学与田丙剑、徐润祥债务纠纷申诉一案,当年11月1日提请三门峡市人民检察院抗诉,三门峡市中级人民法院于同年12月30日作出裁定,指令灵宝市人民法院再审,灵宝市人民法院于2003年4月作出再审判决,此案从中院指令再审到法院再审判决,用时长达3年4个月。
3、检察机关对民事法律监督的范围过于狭窄。现行民事诉讼法仅规定了检察机关对人民法院已生效的确有错误的民事判决、裁定有抗诉权,除此以外的民事调解、民事案件的执行以及对国有资产流失、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等问题则处于监督的空白状态。而实践中,人民法院以调解方式审结的民事案件占相当大的比例,调解错误的也为数不少。再说民事案件的执 行难,也是司法实践中人民群众呼声较大的问题。群众普遍反映赢了官司,没有执行到,拿到的判决书等于一纸空文,还要多支出一笔诉讼费。实践中,我们不止一次收到过有关民事案件执行难的申诉材料,从这些申诉材料来看,民事案件的执行权确实应该受到监督制约。有的案件执行过程中法院让当事人举出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财产的证据,虽然当事人明知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由于受到能力和权力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当事人只能提供一些线索,然后请求法官去查证。但是法官却以被执行人无可供执行的财产为由中止执行,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4、法院接受监督意识不强。检察机关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对生效的民事行政判决、裁定提出抗诉,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法律法规的统一正确实施,但法院对检察机关抗诉这一监督方式,由于认识不到位,在执法实践中常常出现不配合、不支持检察机关的抗诉工作,甚至人为地制造重重障碍等情况。具体表现在:一是原审承办人发现检察机关受理其所办案件被审查后,不积极向档案室交卷,或推诿说卷已交到档案室,用相互推诿的方式,阻扰借卷;二是抗诉案件被裁定指令原审法院再审后,法院迟迟不开庭,或开庭后迟迟不判决,导致案件被长期搁置,例如:我院1999年办理的张元水与尚英伦,姚忙科财产纠纷申诉一案,同年7月19日提请三门峡市人民检察院抗诉,三门峡市中级人民法院12月16日作出裁定,裁定指令灵宝市人民法院再审,法院不知何故至今尚未开庭审理,时间长达四年之久,令人费解。
二、加强民行检察监督的对策
1、建议在民事诉讼法分则中规定检察机关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施全程监督。现行的民事检察监督仅限于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五条规定的“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即所谓的“事后监督”。但从司法实践的现状来看,这种“事后监督”模式已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的要求。为了有效地保护国家和集体财产,维护当事人的正当、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就必须加强对民事审判的法律监督,将检察机关对民事审判活动的监督阶段由现在的“事后监督”拓展至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在内的全程监督,使检察机关享有对民事诉讼完整的监督权。这样才能使民事诉讼法总则和分则关于民事检察制度的规定相一致。
2、突出重点,从办理抗诉案件的各个环节提高效率。一是接到当事人的申诉后,及时确定承办人对申诉线索进行审查,对于符合法律规定的受理条件的,及时决定受理。二是承办人受理后,及时结合判决书、当事人申诉状及证据材料,查阅有关法律资料,进行审查。三是及时办理借卷手续,到法院借阅原审卷宗。四是审阅法院卷宗及申诉材料,对符合立案条件的,及时讨论并决定立案。五是对自己认为可能符合抗诉条件的案件,及时向上级检察机关汇报。六是及时制作相关法律文书,向上级检察机关提请抗诉。七是上级检察机关对符合抗诉条件的,及时向同级人民法院抗诉。八是上级法院裁定指令再审后,及时与法院协调沟通,督促法院尽早开庭。九是法院开庭后,与法院及时统一思想,达成共识,促使法院改判。
3、对民事检察监督的范围应通过立法途径进行拓宽和完善。一是赋予检察机关对民事案件的起诉权。现行民事诉讼法仅规定检察机关对民事案件有抗诉权,而司法实践证明这是不完整的监督权。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尤其是近年来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环境污染、政府行政行为对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造成较大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而这类案件往往无合适的诉讼主体,或有主体无力起诉、起诉不力,致使案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司法干预。很显然,运用民行抗诉方式已不能解决这些问题了。完整的监督权应包括起诉权、监督审判权、抗诉权。近年来,河南、江西等省检察机关对办理公益诉讼案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以上足以说明,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不仅必要,而且可 行。但是由于目前我国法律尚未明确赋予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利,这就给实际操作带来了许多困难。因此,笔者建议完善我国民事立法,赋予检察机关对公益案件提起诉讼的权利,并对检察机关在公益诉讼中的地位等作出明确规定,以增强操作性。当然,检察机关对民事案件的起诉权不是无限的。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法律应赋予检察机关对下列几类案件的起诉权:一是直接造成不特定的大多数人的人身、财产损害的事件;二是国有资产严重流失案件;三是其他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案件。二是把执行列入民事检察监督的范畴。民事诉讼法第十四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审判活动就包括了执行程序,因而执行阶段同样应受检察机关的监督。人民法院在民事案件执行程序中存在错误或违法的,检察机关应有权监督。检察机关接到申诉后,经审查,如发现人民法院的裁判确有错误的,尚未执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审判活动就包括了执行程序,因而执行阶段同样应受检察机关的监督。人民法院在民事案件执行程序中存在错误或违法的,检察机关应有权监督。检察机关接到申诉后,经审查,如发现人民法院的裁判确有错误的,尚未执行或正在执行的,检察机关有权立即向人民法院发出“暂缓执行通知书”,待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后,按照再审的裁判一并执行。
4、加强协调与联系,争取法院的支持与配合。民行检察工作离不开法院的配合与支持,要主动与法院沟通联系,正确处理好监督与配合,监督与制约的关系,既要强调监督中的配合,也要强调配合中的监督。可通过召开联席会议的形式,在调卷、出庭、改判,检察建议、支持公诉等环节上加强协调配合,对抗诉的案件做到庭前沟通,庭后协调,通过监督、配合与制约,促进检、法两家统一思想认识,努力畅通民行检察监督工作渠道。为此,应坚持院领导与法院领导、科长与法院对口业务庭长、承办人与法院再审承办人、内勤与法院负责借卷人等多个方面、各个层次的沟通协调。如在调卷问题上,内勤通过与法院审监庭内勤多加强联系,勤跑、勤问、勤联系、勤参与,力争使卷宗尽快调出;接到三门峡市中级人民法院指令再审裁定后,承办人积极与法院相关人员联系、沟通,了解情况,遇到问题及时协商解决;对已经指令再审的案件,科长及时督促法院加快审理节奏,尽早开庭,并加强与法院的相互沟通,交换看法,统一思想认识。在列席审委会问题上,首先做好充分的准备,由科长及时带领承办人员主动到法院审监庭听取法院承办人对该案的认识,仔细分析法院内部对该案争议的焦点,同时,要求列席人员熟悉案情,结合案件事实和法律,结合出庭情况及法院内部争议的焦点,就抗诉理由发表列席意见。对属于认定事实或适用法律错误的,列席人员就调查核实和法庭质证情况,深入透彻地分析抗诉的事实和理由,分析一审判决的不当原因和法律依据,使审委会对案件有一个新的认识,认为检察机关的抗诉有理由据,不是故意挑刺、找毛病,给法院制造麻烦,使法院乐意接受检察机关的抗诉监督,能够及时审理再审案件,及时采纳检察机关抗诉意见,及时改判。
第二篇:当前民行检察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民行检察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部门成立以来,认真履行法律赋于的监督职责,成功办理了一大批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在保证法律的正确实施,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但是由于法律规定的局限性和人们主观上认识的问题,民行检察监督工作仍存在着诸多困难和不足,影响了民行检察监督机制的顺畅运行。对此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分析,以进一步拓展民行检察工作的发展空间。
一、当前民行检察监督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当前困扰民行检察监督工作的最主要的问题是法律规定局限性。《民事诉讼法》第14条、第185条至188条对民事抗诉制度作了有一定具体内容的规定,但是却相当的原则和简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困难重重,影响监督的效果。
1抗诉权的不完整。民行抗诉是按照审判监督程序的抗诉,与刑事诉讼中的抗诉比较缺少上诉程序上的抗诉权。这就意味着只能对生效的裁判进行抗诉,而且抗诉至法院裁定再审期间不停止裁定判决的执行。在实践中往往出现检察机关在抗诉期间,申诉人的财产已经被执行,等到法院裁定再审时被申诉人早已不知去向或已不能执行回转,造成了申诉人花
费了大量的时间赢了诉讼却输了钱的结果,直接影响了监督的效果。2抗诉主体的缺陷。《民事诉讼法》第185条第二款规定基层检察院只有提请抗诉权而无抗诉权,在实践中出现越是上级院办案任务越重的现象,使上级院民行部门疲于办案,而对应有的领导和指导作用却无瑕顾及;另一方面这种规定导致办案时间冗长,手续复杂,当事人久受诉讼拖累。
3办理抗诉案件程序的缺陷。在民行检察监督工作中,借卷的方式与时间、法院受理抗诉后裁定再审的时间、出席再审案件中检察人员的方式等等程序上一直没有具体统一规定,在实践中只有检察系统内部的规定,对法院而言无约束力,而这与些程序与抗诉有着重要的关系,民行检察人员只好花费大量的精力与法院协调,往往协调好这这件事却协调不好那件事,协调好这个人却协调不好那个人,让民行检察人员头痛不已。
(二)、困扰民行检察监督工作的另一个主要的问题是主观认识上存在的问题
1检察机关的认识。在检察机关承担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监督的职能中,民行检察监督承担了两个方面,但从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却远远比不上刑事诉讼监督,如队伍素质、办案环境、领导重视等等,与民行检察监督职能不相匹配,直接制约了民行检察工作的发展。
2法院认识。长期经来法院相当一部分人对民行检察监督存在错误认识,认为是找毛病,干涉了法院的审判权,从而表现为对民行检察监督不配合,甚至对此项工人作设置障碍。3当事人认识。因为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当事人的处分原则,这实际上与民行检察监督发生冲突。作为民行检察监督部门,发现法院审判错误,应当抗诉,但抗诉的风险大、时间长,当事人更愿意选择息诉服判或提起上诉的方式行使自己的权利。在实践中造成民行检察办理的案件范围逐渐限于二审的案件和出于某种原因当事人没有行使上诉权的标的大的案件。
二、相关对策
(一)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提请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相关法律,或由高检院与最高人民法院联合下发相关规定,重点在监督工作的具体操作程序上和法检两院需要配合的问题上,如:民行抗诉的地位,抗诉案件办理的程序,抗诉主体的扩大,抗诉案件再审中检察人员的地位等。在相关法律制定之前,民行检察人员仍需加强与法院的协调,处理好相关事项。
(二)对于主观的认识需要民行检察人员花力气克服
1提高认识。民行检察干警应清醒的认识到民行检察工作是推进依法治国、维护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的重要内容,尽管法律规定尚不完善,工作有一定难度,这对民行干警而言是一个压力也是一个机遇,可以充分发挥民行检察干警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开展民行检察工作。
2加强协调。民行检察干警需要加强与法院联系,沟通思想,统一认识,争取法院对民行检察监督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民行检察监督工作的操作规程,使民行检察监督工作逐步走向规范有序的轨道,使民行检察监督工作与民行审判工作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监督;另一方面争取党委与人大的支持,使党委与人大成为检察机关依法履行民行检察监督的坚强后盾,从而使民行检察监督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3加大宣传。加大对民行检察监督工作的宣传力度,增进人民群众对民行检察监督工作的了解,使人民群众自觉把民事行政检察当成自己合法权益的守护神。
第三篇:当前民行检察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部门成立以来,认真履行法律赋于的监督职责,成功办理了一大批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在保证法律的正确实施,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但是由于法律规定的局限性和人们主观上认识的问题,民行检察监督工作仍存在着诸多困难和不足,影响了民行检察监督机制的顺畅运行。对此我们有必
要进行深入分析,以进一步拓展民行检察工作的发展空间。
一、当前民行检察监督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当前困扰民行检察监督工作的最主要的问题是法律规定局限性。《民事诉讼法》第14条、第185条至188条对民事抗诉制度作了有一定具体内容的规定,但是却相当的原则和简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困难重重,影响监督的效果。
1抗诉权的不完整。民行抗诉是按照审判监督程序的抗诉,与刑事诉讼中的抗诉比较缺少上诉程序上的抗诉权。这就意味着只能对生效的裁判进行抗诉,而且抗诉至法院裁定再审期间不停止裁定判决的执行。在实践中往往出现检察机关在抗诉期间,申诉人的财产已经被执行,等到法院裁定再审时被申诉人早已不知去向或已不能执行回转,造成了申诉人花
费了大量的时间赢了诉讼却输了钱的结果,直接影响了监督的效果。
2抗诉主体的缺陷。《民事诉讼法》第185条第二款规定基层检察院只有提请抗诉权而无抗诉权,在实践中出现越是上级院办案任务越重的现象,使上级院民行部门疲于办案,而对应有的领导和指导作用却无瑕顾及;另一方面这种规定导致办案时间冗长,手续复杂,当事人久受诉讼拖累。
3办理抗诉案件程序的缺陷。在民行检察监督工作中,借卷的方式与时间、法院受理抗诉后裁定再审的时间、出席再审案件中检察人员的方式等等程序上一直没有具体统一规定,在实践中只有检察系统内部的规定,对法院而言无约束力,而这与些程序与抗诉有着重要的关系,民行检察人员只好花费大量的精力与法院协调,往往协调好这这件事却协调不好那件事,协调好这个人却协调不好那个人,让民行检察人员头痛不已。
(二)、困扰民行检察监督工作的另一个主要的问题是主观认识上存在的问题
1检察机关的认识。在检察机关承担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监督的职能中,民行检察监督承担了两个方面,但从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却远远比不上刑事诉讼监督,如队伍素质、办案环境、领导重视等等,与民行检察监督职能不相匹配,直接制约了民行检察工作的发展。
2法院认识。长期经来法院相当一部分人对民行检察监督存在错误认识,认为是找毛病,干涉了法院的审判权,从而表现为对民行检察监督不配合,甚至对此项工人作设置障碍。
3当事人认识。因为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当事人的处分原则,这实际上与民行检察监督发生冲突。作为民行检察监督部门,发现法院审判错误,应当抗诉,但抗诉的风险大、时间长,当事人更愿意选择息诉服判或提起上诉的方式行使自己的权利。在实践中造成民行检察办理的案件范围逐渐限于二审的案件和出于某种原因当事人没有行使上诉权的标的大的案件。
二、相关对策
(一)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提请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相关法律,或由高检院与最高人民法院联合下发相关规定,重点在监督工作的具体操作程序上和法检两院需要配合的问题上,如:民行抗诉的地位,抗诉案件办理的程序,抗诉主体的扩大,抗诉案件再审中检察人员的地位等。在相关法律制定之前,民行检察人员仍需加强与法院的协调,处理好相关事项。
(二)对于主观的认识需要民行检察人员花力气克服
1提高认识。民行检察干警应清醒的认识到民行检察工作是推进依法治国、维护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的重要内容,尽管法律规定尚不完善,工作有一定难度,这对民行干警而言是一个压力也是一个机遇,可以充分发挥民行检察干警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开展民行检察工作。
2加强协调。民行检察干警需要加强与法院联系,沟通思想,统一认识,争取法院对民行检察监督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民行检察监督工作的操作规程,使民行检察监督工作逐步走向规范有序的轨道,使民行检察监督工作与民行审判工作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监督;另一方面争取党委与人大的支持,使党委与人大成为检察机关依法履行民行检察监督的坚强后盾,从而使民行检察监督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3加大宣传。加大对民行检察监督工作的宣传力度,增进人民群众对民行检察监督工作的了解,使人民群众自觉把民事行政检察当成自己合法权益的守护神。
第四篇:民行监督中检察建议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百有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民行监督中检察建议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百有免费在线资料库(www.xiexiebang.com)收集
在民行检察监督工作中,除了充分行使抗诉监督权外,还大量使用民事行政检察建议这种形式来解决民事行政诉讼活动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和案件判决、裁定及调解存在的错误。民行检察建议简化程序,减少讼累,能及时地发现并纠正问题,为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立法和司法解释未对民行检察建议作统一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仍存在程序不规范、主观随意性大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行检察建议的监督效果。
一、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主动性、权威性。由于立法上对民行检察建议的地位尚未确认,它不象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必然引起再审。从人民法院角度看,民行检察建议既然是建议,则可以接受,也可以不采纳,纠正与不纠正,再审与否,主动权在法院,有的法院甚至将检察建议以当事人申诉案件对待,使民行检察建议难以达到监督目的,更难以在公众中树立法律监督机关的威望。
2、随意扩大适用范围。当前对一个案件是选择抗诉还是提出检察建议没有明确界限。有的人认为标的小的案件和错误调解案件应采用检察建议方式,有的人甚至认为,明显错误的案件也可采用检察建议,法院反而更容易接受而且改判得快,并提高了办案效率又何乐而不为?这样对符合抗诉条件的案件也采用了检察建议,有使抗诉这条法定途径虚设的倾向,最终导致法律监督机制的软化。
3、办案程序不规范。民行检察建议本质上不具有法律效力,也没有法定程序,在实践中有的不经集体讨论和主管检察长或检察长审批决定就发检察建议,有的不填送达回证,也不附卷等等。这种程序上的草率和混乱,可能会被个别人钻空子,将法律监督演化成个人私下交易,容易民行诱发检察人员徇私舞弊行为的发生。
4、目前民行检察建议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机制,没有规定法院反馈的期限和反馈的方式,也缺乏相应的跟踪监督制度,遇到法院对检察建议拒不采纳或不予理睬便无其他手段可使,使检察建议难以落到实处。
二、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结合近年来办案中运用检察建议的实际,谈一下解决问题对策。
1、立法上确认民行检察建议的法律地位。《民事诉讼法》第14条、《行政诉讼法》第10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和行政诉讼进行监督,《民事诉讼法》第185条、《行政诉讼法》第64条,仅规定了检察院对法院已发生法律效力的符合抗诉情形的判决、裁定行使抗诉监督权,而对确有错误的调解案件,先予执行和财产保全裁定及执行活动中的法律行为等如何监督,法律没有明确规定,造成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真空,司法实践又证明民行检察建议简便灵活,行之有效,是对单一抗诉监督机制的有益补充,因此在修改两大诉讼法时确认民行检察建议的法律地位则解决了上述立法缺陷,从而使检察建议具有不可动摇www.xiexiebang.com
百有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性和权威性,排除商量解决的可能,能够引起人民法院的重视,达到监督目的。
2、明确检察建议的适用范围和条件。民行检察建议作为补充法律规定的不足有其积极的方面,但要防止其应用的主观随意性,必须在法律上对其适用范围和条件加以界定和限制,笔者认为应当注意把握如下几条标准:一是标的小,影响不大不需要抗诉的民行申诉案件。实践中有不少诉讼标的额较小,社会影响不大的案件,如轻微伤人身损害赔偿、相邻权纠纷等,对这类案件如果抗诉由于时间较长,则可能引起矛盾激化。为了及时化解矛盾,便利诉讼,对此类案件发现裁判确有错误,可采用检察建议的方式,对法院的审判活动实行监督。二是对确有错误的调解书。调解书作为人民法院审判活动的结果,一经送达当事人,即与判决、裁定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从法理的角度讲,对确有错误的调解书,检察机关无疑可以抗诉,但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调解书不属抗诉范围,因此可以用检察建议的方式进行监督。如2000年我院受理了方某申诉的合伙纠纷调解案,通过审查发现法院不顾事实和法律,在没有算清合伙帐目的情况下,强行调解,让方某支付30余万元的欠款,严重违反自愿合法原则,于是我们向县法院发出检察建议,后法院对该案进行了再审,并很快作出判决驳回了原告方的诉讼请求,保护了申诉人的合法权益。三是对于确有错误的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裁定。因这两种裁定所涉及的内容均与当事人的财产有关,如果法院裁定错误,对于被保全和被执行的当事人同样会造成经济损失,但对这两种裁定提出抗诉,法院往往以无法律依据为由予以驳回,故可采用检察建议的方式,缩短诉讼时间,有利于减少当事人的损失。四是暂缓执行检察建议。判决、裁定生效后,当事人不服提出申诉,检察机关通过审查认为人民法院执行后可能影响执行回转,可以用检察建议的方式要求人民法院暂缓执行,防止和避免错误判决、裁定执行后经审判监督程序改判纠正后所带来的执行回转困难。如2000年我院在办理王洪诉张政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申诉案时,案件已进入执行阶段,通过调卷审查发现原审判决确有错误,于是我们向法院发出暂缓执行建议后,执行庭中止执行直至此案再审改判。五是人民法院在民事、行政审判活动中存在的一般违法问题,如违反程序法,但不影响实体判决的情况,在执行活动中超范围扣押被执行人财产以及乱扣押、冻结案外人财产等执行违法,宜采取检察建议方式予以纠正。
3、规范检察建议程序。作为一种法律监督形式的确立,必须依赖一定的规范和程序,否则很难保障实体上的公正。一是办案程序规范化,检察建议虽然简化了办案程序,但仍应经立案、阅卷、调查、集体讨论、主管检察长或检察长决定等一整套严密的程序后形成,以切实维护民行检察建议的严肃性,杜绝关系案、人情案;二是送达程序化。要按照送达其他法律文书的规则向人民法院送达,并填好送达回证。三是附卷存查。要将检察建议书附入所办案件的卷宗之中,以便备案存查,经再审改判的,将改判的法律文书也附入卷宗。
4、建立反馈和跟踪制度。在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修改前,建议“两高”根据两大诉讼法的原则,对民行检察建议提出、法院的反馈方式和期限、检察机关的跟踪监督催办等作出统一的司法解释,以便于实践中具体操作,将检察建议落到实处。对人民法院拖延拒不采纳民行检察建议,其中符合抗诉条件的,检察机关仍应提出抗诉。
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浅谈如何强化民行检察监督效能
浅谈如何强化民行检察监督效能
司法救济作为公民最后的救济渠道,不能说判决公正就已经实现了公正,它必须以公正的执行作为圆满结局。如果执行上出了问题,同样会使人民对司法权威产生怀疑。经过法院系统的不断努力,“执行难”、“执行乱”的问题得到了部分解决,但从司法实践中看,人民法院在执行活动中存在着的诸多问题正是与公正正确执行背道而驰的。检察机关对法院执行进行有效监督刻不容缓。我国《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中关于民事行政检察抗诉程序分别只有四条和一条原则性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具体规范,使检察机关对如何行使民事行政检察权产生困惑,给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带来了许多实际困难,笔者作为民事行政检察工作者,有着很深的体会,现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分别阐述:
一、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具体程序规范匮乏。
(一)、检察机关审理案件受调阅卷宗情况的影响比较大,审限无从掌握。
法律对人民检察院从受理立案到提出抗诉及人民法院从接受抗诉到进入再审程序的时限亦均无规定,即使检察机关内部规定了审限,但由于受到调阅卷宗等的影响,也只能规定为调阅卷宗后几个月审结,这种灵活规定有时无异于没有规定。司法实践中经常发生民事行政申诉案件久拖而不能决的严重积压现象,妨碍了民事行政检察制度的顺利开展,不符合司法公正追求的效益原则。
(二)、法院审理抗诉案件的再审期限没有规定,使抗诉案件的周期长。
接受抗诉的人民法院一般为作出生效裁判法院的上一级法院,其在收到检察院的抗诉后,往往函指作出生效裁判的法院进行审理,审级混乱,导致审理同期长。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案件要等到改判结果,往往要等上一年或更长的时间。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88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再审时,应当通知人民检察院派员出席法庭”。由于没有程序上的具体规定,实务中有些地方法院或是不通知检察院出席再审法庭;或者是不能就检察院出庭时如何履行监督职能统一认识,致使检察机关派员出席法庭时除了宣读抗诉书外,便无所事事,出现了“哑巴庭”。检察机关内部由于对民事、行政诉讼法律监督具体程序问题,理解和认识的不一致,在检察监督工作中的作法也不统一,有些地方检察院对“先予执行的民事裁定提出抗诉”也有“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政案件提出抗诉后,同级人民法院再审或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做出维持原判的判决、裁定后,原提出抗诉的人民检察院再次提出抗诉”,还有的“检察院对可以抗诉的案件,向人民法院提出检察意见”而人民法院则以于法无据为由或是不予受理、或是不予答复。抗诉案件的审限太长。按照法律规定,审判监督程序审理的案件,如果适用一审程序审理的,就应当参照一审案件的审限审理,按照二审程序审理的案件,就应当适用二审案件的审限审理。在实际工作上,法院审理抗诉案件没有审限的限制,长期拖延,久审不决,长达数年的案件不在少数。
二、监督职权不明确,导致监督权力难行使。
法院接受监督意识不强,检察机关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对生效的民事行政判决、裁定提出抗诉,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法律法规的统一正 2 确实施,但法院对检察机关抗诉这一监督方式,由于认识不到位,在执法实践中常常出现不配合、不支持检察机关的抗诉工作,甚至人为地制造重重障碍等情况。具体表现在:一是原审承办人发现检察机关受理其所办案件被审查后,不积极向档案室交卷,或推诿说卷已交到档案室,用相互推诿的方式,阻扰借卷;二是抗诉案件被裁定指令原审法院再审后,法院迟迟不开庭,或开庭后迟迟不判决,导致案件被长期搁臵。
检察机关应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开展民行工作新局面?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民行检察工作困难较多,立法尚不完善,如程序问题、审级问题、调卷问题等,均影响着民行检察工作的广泛深入开展。面对立法不完善,在现有的执法环境下,如何进一步搞好民行检察监督工作成为当务之急。
(一)合理安排工作,突出重点,不断创新。
1、加大执法力度,把办理抗诉案件摆在民行检察工作的首位。依法办理审判监督程序抗诉案件是检察机关履行民事行政检察职责的最主要的、最基本的方式。从敢于依法监督转变到善于依法监督,始终坚持以办理民事行政抗诉案件为重心,狠抓办案质量、办案效率和办案效果三个基本环节,力求办理的抗诉案件数量多,改判率高,效果好。
2、在做好抗诉工作的同时,做好息诉工作。高检院将息诉作为民行工作的六项任务之一。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让我们自己必须意识到工作的价值,对申诉案件,检察机关除了抗诉外,大量的案件是做了息诉工作,维护人民法院的正确判决,维护了稳定;第二是让外界明白,民行检察工作不仅是抗诉,还有服务大局的功能;第三是让法院 3 了解,检察机关与法院的关系既是制约又是配合。民行检察工作在做好抗诉工作的同时,要认真做好息诉工作,维护社会的稳定。
3、继续推进检察建议的开展。这里的检察建议特指高检院2001年颁布的《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中检察建议的第一种情形,即指对个案再审的建议。这项工作的开展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对民行检察监督意义重大,基层院可以有了监督的手段,节约了诉讼成本,并可以证明“同级抗”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现实的。由于现行法律对此没有明确规定,检察机关应积极探索,争取得到同级法院的认可和配合。
4、注意发现民事行政审判人员职务违法犯罪案件的线索。在审查民行申诉案件时,重点审查审判人员适用法律明显错误、审判程序明显违法及采信证据明显违法的案件,注意从中发现审判人员索贿、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的犯罪案件线索,争取有突破性进展。
5、广开案源,争取提起民事行政公诉。继续进行对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案件的提起公诉和支持起诉的探索和调研,借鉴外省市民行检察部门的成功经验,从调查研究入手,发现、筛选案源,主动争取各级党委、人大的领导和关注,取得国资部门、人民法院的配合与支持,在上级院的领导下,积极稳妥的开展这项工作。
6、适当运用调解手段,合理解决纠纷,化解矛盾。调解是民事诉讼的一项原则,同样应借鉴到民行检察工作中。有目的、有针对性、适当地运用这种方式,可以使当事人双方更容易接受,更为有效地解决问题。在审查申诉案件的同时,对于有错误的裁判、或者可抗可不抗的案件,通过分析当事人的心理状态,结合实际,把握纠纷和争议的核心问题,运用有效的调解手段加以处理,以利于安定社会秩序,4 实现良好的社会效果。
在现有条件下,就民事法律关系实体和诉讼程序方面存在的问题,多做调查研究,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办案中,探索公开审查、律师代理申诉和简易审查结案方式等制度,使之日渐成熟、完善。
(二)通过多种途径,优化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执法环境。
1、畅通联系渠道,主动接受人大监督,努力改进民行检察工作。针对民行工作立法不完善,检法两家分歧较大的实际条件,争取作为立法机关和享有司法监督权的人大来解决问题不失为上策。畅通联系渠道,通过每年检察工作报告、报送检察信息、专项汇报等形式主动接受人大监督,向人大汇报工作,使人大代表了解民行工作,早日将民行立法提上日程。
2、加强与法院的联系,处理好监督与配合的关系。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进行法律监督,其核心是维护司法公正,保证法律的正确统一实施。民行检察工作质量好坏,与法院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检察机关要处理好配合、制约与监督的关系,通过检法两家的定期会晤、联席会议制度、文件互换、类案研讨、抗前协商等多种途径改善检法两家关系,营造优化的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执法环境,提高检察机关办案效率。
(三)增强民行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为适应新时期下的民事行政检察工作,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四)加强对民行检察工作的宣传,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如前所述,民行检察工作开展的时间不长,其职能、地位和作用仍不为社会所普遍了解。因此,继续作好宣传工作,让全社会了解民行检察工 5 作,使我们的工作效果得以体现。一是充分利用的报纸、广播、电视台等新闻传媒宣传民行检察工作的职能、地位和作用。二是通过报道查办的典型案例表明检察机关开展民行检察监督的必要性,扩大办案效果。三是继续以报、散发材料、法律咨询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推动民行工作的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