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明朝时期的国防经济思想

时间:2019-05-13 09:44: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明朝时期的国防经济思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明朝时期的国防经济思想》。

第一篇:我国明朝时期的国防经济思想

我国明朝时期的国防经济思想

——以刘基、张居正、徐光启为例

内容提要:本文以史实为依据,介绍了刘基的“寓兵于农,兵农合一”思想,介绍了张居正为发展经济巩固国防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和他的“富国强兵”思想,最后还介绍了明代杰出科学家徐光启的“富国必以本业,强国必以正兵”的重农、富国、强兵思想。

关键词:刘基

张居正

徐光启 国防经济思想

明朝早期君主集权强化,国力强盛,在历史上也出现了盛世阶段。同时,从明朝开始,西方伴随着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和宗教改革,在世界的地位开始上升,并逐渐超越中国。明朝中期以后,国力开始由盛转衰,这一时期,统治者日趋腐败,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结果是农民起义不断,边祸也时有发生,与此同时,在东北地区强大起来的满清政权也威胁着明王朝的生存。为了打击入侵者、镇压农民的反抗,明王朝需要维持庞大的军队,再加上统治集团的奢侈浪费,明王朝已不堪重负。当时有识之士纷纷提出自己的政策主张,在国防经济领域有代表性的人物当数刘基、张居正、徐光启等人。

一、刘基的国防经济思想

刘基(公元1311年-1375年),字伯温,晚号犁眉公,处州青田(今浙江青田县,也说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朝开国功臣,明初著名的政治家、诗人、军事家和文学家。刘基自幼聪颖好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潜心研究,14岁入处州郡学读《春秋》,17岁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宋明理学,天生的禀赋和后天的努力,使年轻的刘基很快在当地脱颖而出,开始受到世人瞩目。元至顺四年(1333年)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生涯,他立志报国,但朝廷昏庸腐败,使他二十余年的宦海生涯屡遭磨难贬抑。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三月,受朱元璋之邀,成为参赞军务的谋士,为明王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汗马功劳,朱元璋称帝后刘基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后为弘文馆学士、上护军,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被封为诚意伯,次年归乡养老,后遭人诬陷,于洪武七年(1374年)进京请罪,并留在京师,因忧愤成疾,次年卒,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年),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有《郁离子》3卷和《诚意伯文集》20卷传世。

刘基生活的时代正处于元朝末期,这一时期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互相残杀、经济衰落、政治腐败,广大人民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开始揭竿而起,纷纷起义,人民反抗元朝统治者的烈火燃遍全国各地。最初,刘基希望为元朝政府效力,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但是他的建议往往得不到朝廷的采纳,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压制,刘基非常失望,先后三次愤然辞官回故乡隐居,隐居期间,他潜心著述,将自己的思想和对社会、人生的见解进行了总结,创作了著名的《郁离子》一书。当此之时,全国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各地反元起义风起云涌,元王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但各支义军又互相纷争、互不相让。刘基静观天下形势,认为平民出身的朱元璋领导的红巾军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队伍,公元1360年刘基开始辅助朱元璋,希望通过协助朱氏打江山来实现 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志向,提出了“时务十八策”,深得朱的赏识。刘基忠心耿耿地为朱氏政权效力,出谋划策,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为朱元璋消灭其他义军并取得反元战争的最后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刘基知天文、识地理、通人事、精儒学、熟兵略,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不但是一位谋略大师,也成为智慧的化身,他的军事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寓兵于农,兵农合一”方面。

刘基认为兴兵作战首先是耗物费财,而长途运输则物损甚多,兵农合一制度是最好的制度,农忙时生产,农闲时练兵,这样劳武结合、兵农结合,是实现民富和国强的最好办法,他说:

先王制民产,曷分兵与农。三时事耕稼,阅武在严冬。乱略齐愤疾,战伐厥有庸。那令异编籍,自使殊心胸。坐食不知恩,怙势含威凶。将官用世袭,生长值时雍。……悍卒等骄子,有令亦无从。跳踉恣豪横,鼓气陵愚惷。所以丧纪律,安能当贼锋。崩腾浮部曲,蚁合寻归踪。时方务姑息,枉法称宽容。宁知养豺虎,反噬中自钟。国家立制度,恃此为垣墉。积弊有根源,终成肠肺痈。何由复古道,一视均尧封。

《感时述事十首》

刘基认为,在古代圣明先王的时候,兵与农不分,这样既有战斗力,又不影响农业生产,而后来兵与农分离开来,结果招来一些乌合之众,士兵目无法纪,不能当敌,而能害民,为了消除这种弊端,要从根源上着手,即实行“兵农合一,寓兵与农”制度。他认为兵与农如同人的手足,密不可分,他说:

有国者必以农耕而兵战也,农与兵孰非君之民哉?故兵不足,则农无以自卫;农不足,则兵无以为食,兵之与农犹足与手,不可以独无也。今君之兵暴于民而君不禁,农与兵有讼,则农必左,耕者困矣,是见手而不见足也。

《郁离子.祛蔽》

有国者便有农耕和兵战,农与兵是手足关系,互相依存,对于兵欺民行为必须禁止等等,这些思想都不乏合理之处,也体现了刘基的爱民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二、张居正的国防经济思想

张居正(公元1525年-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湖北江陵)人,明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理财家。张居正“少颖敏绝伦”,5岁入学,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中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写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只因湖广巡抚顾璘有意让张居正多磨练几年,才未中举,16岁中举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23岁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由编修官至侍读学士,掌翰林院事。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晋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朝政,同年四月,又改任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土。万历初年,与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代为首辅,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前后当国10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万历十年(1582年)卒于任上,卒后赠上柱国,谥号文忠,但不久即被宦官张诚及守旧官僚所攻讦,籍其家,至天启时方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帝鉴图说》等。

张居正生活于明朝中晚期,他秉政时正是明王朝由盛转衰,临近末年时期,这一时期社会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民族矛盾尖锐。一方面,官僚和贵族地主疯狂地掠夺土地,宦官弄权,赋税、徭役不断增加,广大农民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能揭竿而起,纷纷起义;另一方面,边祸不断,葡萄牙、荷兰、日本等 侵略者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大肆进行掠夺活动,与此同时,满族也在东北地区强大起来,这些都给明王朝带来严重威胁。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和打击入侵者,明王朝需要维持庞大的军队,国家财政支出因军费的增加、统治集团的奢侈浪费与日俱增,而剧烈的土地兼并却严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每年财政收入不足支出之半,财政经济情况极端恶化,明王朝陷入严重的国贫民穷局面之中,改革呼声随之高涨。张居正主持朝政时期,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最主要的是丈量土地和改革赋税制度,推行“一条鞭法”,抑制土地兼并,制止瞒产偷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收到一定成效。他用潘季驯主持浚治黄淮,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亦颇有成效。

张居正认为要兵强必先富国,只有富国才可给强兵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强兵才能抵御侵略,他把富国和强兵作为国家头等大事来抓,并把两者结合起来。针对当时一部分人主张行“帝王之道”,而不应行“富国强兵”之术的想法,他认为国家大事是富国强兵,国家要强盛就只有富国和强兵二事,而不是哪些腐儒所说的“王道政治”或尧、舜、周、孔之论,他说:

辱华翰并所梓纶、简汇编,惓惓以奉行德意,安民生,饬军政为急。仰见公之高明,深达治体,识时务者也。忆昔仆初入政府,欲举行一二事,吴旺湖与人言曰:“吾辈谓张公柄用,当行帝王道之道。今观其议论,不过富国强兵而已,殊使人失望。”仆闻而笑曰:“旺湖过誉我矣。吾安能使富国强兵哉?”孔子论政,开口便说“足食”、“足兵”。舜命十二牧曰:“食哉惟时。”周公立政:“其克诘尔戎兵!”何尝不欲国之富且强哉?后世学术不明,高谈无实,剽窃仁义,谓之“王道”,才涉富强,便云“霸术”。不知王霸之辩,义利之间,在心不在迹,奚必仁义之为王,富强之为霸也?仆自秉政以来,除密勿敷陈,培养冲德外,其播之命令者,实不外此二事。今已七八年矣,而闾里愁叹之声,尚犹未息,仓卒意外之变,尚或难支,焉在其为富且强哉!

《答福建巡抚耿楚侗谈王霸之辩》

张居正知道,国家已成积贫积弱之势,如不变革,便不可能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抗击外虏,他的计划是足食、足兵,他说:

天下之势最患于成,成则未可以骤反。治之势成,欲变而之乱难;乱之势成,欲变而之治难。国势强则动#不吉,国势弱则动#不害。譬人元气充实,年力少壮,间有疾病,旋治旋愈,汤剂针砭,咸得收功;元气虚弱,年力衰惫,一有病患,补东则耗西,实上则虚下,虽有扁卢,无可奈何!

《杂著》

天生五材,民并用之,谁能去兵?孔子称必不得已而去。今之时,非有甚不得也,乃不务为足兵而务为去兵,则唐之季世是矣。然足食乃足兵之本,如欲足食,则舍屯种莫由焉。诚使边政之地,万亩皆兴,三时不害,但令野无旷土,毋与小民争利,则远方失业之人,皆将襁负而至,家自为战,人自为守,不求兵而兵自足矣。此言似迂,然在往时诚不暇,今则其时矣,故愿公留意焉。

《答蓟镇总督王鉴川言边屯》

张居正把富国作为强兵的经济基础和前提条件,他认为国富民足,则远民来附,且可家自为战,人自为守,不求兵而兵自足,只有足食、足兵,才能抵御边寇掠夺,他把富国和强兵联系起来,并作为国家大事来整饬,在当时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

三、徐光启的国防经济思想 徐光启(公元1562年-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明松江(今属上海)人,明末杰出的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他通天文、历算,习火器,懂兵学。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在翰林院学习,他“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授翰林院检讨,不久丧父,返乡守制,万历四十一年至四十六年(16l3年-1618年)间,在天津从事农事试验,并写成农学巨著《农政全书》的编写提纲,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军大败萨尔浒,疏请自效,擢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练兵通州。熹宗即位,以志不得展,藉病归,天启元年(1621年)复职,力请铸西洋大炮御敌,后忤魏忠贤革职。崇祯元年(1628年)召还复原职,崇祯三年(1630年),疏陈垦田、水利、救荒、盐法等拯时急务,擢礼部尚书,奉旨与传教士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修正历法,崇祯五年(1632年),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与机务,崇祯六年(1633年),卒于北京,赠少保,谥号文定,有《徐氏庖言》、《农政全书》、《崇祯历书》、《几何原本》、《兵事疏》、《兵机要诀》、《选练条格》等行于世。

明朝后期,统治者日趋腐败,宦官当道,国力衰弱,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与此同时,边祸不断,在东北地区强大起来的满清政权觊觎中原已久,给明王朝带来了严重威胁,这一时期财政危机、贪污腐败、社会动荡交织在一起,使明王朝面临着空前的社会危机。徐光启既是一位科学家、政治家,又是一位军事家,他虽致力于科学研究,但当时内忧外患,为了固国安帮、富国强兵,在重视科学,发展经济的同时,他也重视军事理论的研究,博览兵书,学习兵法,并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他身为宰辅的时间不长,在政治上、军事上的建树不大,但他在科学、经济和兵学上的贡献却是巨大的,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徐光启幼年时代就听到长辈们讲述倭寇侵掠和当地人民抗击倭寇的事迹,由于家庭的熏陶和教育,他在注重科学研究的同时,也认真研习兵法,面对明朝末期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衰落,他立志为富国强兵献计献策,他认为,富国要以农为本,强兵在于精卒利兵和实选实练,他对天文、历算、农学等科学的研究,都是希望通过它们的研究来发展农业生产,从而实现其富国强兵的愿望,他说:

„„启少尝感愤倭奴蹂践,梓里丘墟,因而诵读之暇,稍习兵家言。时时窃念国势衰弱,十倍宋季,每为人言富强之术。富国必以本业,强国必以正兵,二十年来,逢人开说,而闻之者以谓非迂即狂。若迂狂之言早得见用,岂有今日哉!

《复太史焦座师》

徐光启认为明朝统治者既不重视富国,又不重视强兵,他逢人便讲“富国必以本业,强国必以正兵”,却不被采纳。这里他所说的“本业”就是农业,他认为农业是百业之本,农民是财富的创造者,要想国富、国强、兵强,就必须发展农业这个本业,而到了明代,务农的人很少,才使得国家日益贫困,他力主尊农务本,使人离开商贾之末,而从事农业之本,这样就可以做到国富、财丰、兵强,他平生所务都在“富强二策”,并把富国和强兵作为他一生奋斗的目标,他说:

盖有根据之至计于此,曰务农贵粟而已。古之强兵者,上如周公、太公,下至管夷吾、商鞅之属,各能见功于世,彼未有不从农事起者,如《周礼》、《三略》、《管子》、《开塞》、《耕战书》,详哉其言之也。顾道术有纯驳,作用有偏正耳。而后世言及富强遂以管、商目之,至不足比数。沿至唐、宋以来,国不设农官,官不庀农政,士不言农学,民不专农业,弊也久矣。农者,生财者也。含生之类,无一人一日不用财者,而独不讲于财所自出。今世农人不过什三,农之勤者不过什一,然则一人生之,数十人用之,财安得不拙?财之拙也,4 庙堂之上非不焦心嵩目,闾阎之道殣者,转于沟壑者,一旦不知千万之数,非不悲号疾痛。„„今世末业之人至众,而本业至少,宜有法以殴之,使去末而就本。如古之法制贱商贾,尊农人,使前有所趋,后有所避,势不得不我从矣,此三者所宜创为之制,以劝人于本业者也。

《拟上安边御虏疏》

臣志图报国,于富强二策,考求咨度,盖亦有年。

《敷陈末议以殄凶酋疏》

仆之生平,志在静退,独言兵一事,去安就危,而且为越俎、为跃冶,不亦傎乎?

《与李君叙柱史》

徐光启为了“富国”,钻研天文、历算、农学等科学知识,为了“强兵”,研究火器、言兵、习兵,他平生所务都在“富强二策”,尽管他的思想和努力无法挽救日益衰弱的明王朝,但在当时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总之,不管是刘基的“寓兵于农,兵农合一”思想、张居正的“富国强兵”思想,还是徐光启的“富国必以本业,强国必以正兵”的重农、富国、强兵思想,都是为了适应当时国家发展的现状,为了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而产生的,这些思想的最终目的,要么是“富国”,要么是“强兵”,或者兼而有之,这对促进当时国防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其进步意义,在今天也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和理论价值。

参考文献:

1、姜国柱著:《中国军事思想通史·明代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郁离子》。

3、《张太岳集》。

4、《帝鉴图说》。

5、《兵事疏》。

第二篇:经济转型时期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

经济转型时期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

编辑:admin 时间:2014-3-24 18:35:00

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Hetzer提出生态性旅游发展思路以来,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模式,一直备受各国推崇,成为全球旅游产业发展的热点。对于我国来说,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旅游也是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较之于传统旅游模式,生态旅游是以既有生态资源为依托,以维持生态资源持续利用为目标,培养生态伦理与道德的旅游模式。

当前,在社会“大生态”等理念的影响下,我国生态旅游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首先,社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基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稳定增长的趋势,人民收入不断增加,为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条件。其次,国家政策的鼓励与支持。自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来,国家旅游局分别于2011年和2012年出台了《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规程》,明确指出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项目,从生态理念建设到投入保护项目建设,再到生态管理监督、建立生态旅游示范区,全方位促进我国生态旅游健康发展。再次,随着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地位的提升,生态旅游成为时下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最后,生态旅游发展浪潮的促进。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与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内容丰富的生态旅游受到众多旅游者的青睐,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趋势。

机遇之下,我国生态旅游仍然面临着较多的发展困境。首先,可开发的生态旅游资源匮乏以及盲目开发导致的生态资源浪费。基于广阔的地貌与多样的气候,我国生态资源可谓林林总总,十分丰富,但其中大部分存在开发难度大、地理位置风险、可进入性差等方面的问题,使可开发的生态旅游资源受到一定局限。实践中,大多数地区在“生态旅游”的口号下,盲目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导致生态资源浪费,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其次,生态旅游超负荷,可持续性发展程度低。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旅游人数大幅增加,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旅游景区的承载压力。另外,很多景区存在规划不合理、景区内部机构运行不协调的现象,在游客超饱和的状态下,景区生态环境必然受到威胁。再次,景区管理体制不健全,阻碍生态旅游发展。在我国生态旅游资源归类多样性的前提下,不同的生态旅游资源往往具有不同的管理体制,从而导致生态旅游管理制度上的不健全。最后,资金缺乏,生态旅游发展受限。地方政府资金缺乏,直接限制区域生态旅游的投资能力与投资规模,导致地区生态旅游长期处于“开”而“不发”,“启”而“不动”的状态,阻碍地区旅游的发展。除此之外,生态效益不高、旅游地居民和游客生态观念淡薄,也是当前生态旅游发展的障碍。

生态旅游作为现代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不仅有助于保护生态文明,而且还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生态旅游,更应重视其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与困境,从而探寻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旅游路径。

以生态经济发展为视角,做好生态旅游规划。具体应从如下几方面出发:一是站在现代旅游发展格局的高度,从大处着眼,体现规划的宏观性和超前性;二是明确生态旅游的产业定位。生态旅游作为现代旅游发展的趋势,应该成为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支柱,引领其他产业发展;三是明确生态旅游的功能定位。生态旅游作为现代“绿色经济”的主导,应该明确自身的客户对象、客户需求、市场分布等,从而实现生态旅游的综合效益;四是明确生态旅游的品牌定位。打造地区生态品牌和地区文化品牌可谓生态旅游发展的主要目标,应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来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以生态文明为基点,加强生态旅游管理。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当下,生态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并非具有一致性,现实中依然存在生态保护、生态管理、生态机制等建设不到位之处。对此,我们应该从如下几方面予以完善:其一,加强生态文明与生态旅游的关联性。生态旅游建设应该坚持在尊重自然、顺应

自然、保护自然等原则之下进行,合理开发生态资源,重视对稀有生态资源的保护,加强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有效推进生态文明的发展。其二,加强生态文明理念宣传,重视生态旅游专业性人才培养。生态旅游发展应该强调对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将生态文明切实融入生态旅游的建设过程中,从而促进地区生态制度建设。同时,重视对生态旅游专业性管理人才的培养,由专业人士管理、引导和监督生态旅游产业,从而保证生态旅游经济效益的实现。其三,重视地方政府对生态旅游的组织领导,加强生态旅游的管理制度建设。在生态旅游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地方政府对生态旅游的资金投入,促进地区生态文明的发展。

推进生态旅游制度建设,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生态旅游制度是促进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保障。因此,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加强生态旅游制度建设,建立生态旅游项目推广制度和实施制度,健全生态旅游资金投入制度和项目规划制度。同时,要从客观实际需求出发,进行生态旅游的相关立法,实现依法管理,从而促进生态旅游的科学发展。

作者:康晓梅

来源:《光明日报》

第三篇:浅析《我国国防动员法》

 游客

 发表于 2010-03-08 12:45:05 引用 1 楼 【网络作品】浅析《我国国防动员法》 网络人生看世界

前言(中新网北京2月26日电):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26日下午在北京闭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国防动员法。该法规定了国防动员的组织领导机构、预备役人员的储备与征召、战略物资储备与调用、战争灾害的预防与救助等事项。根据该法的规定,国家实行战争灾害的预防与救助制度,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国防动员潜力和持续动员能力。战争灾害发生时,当地人民政府应当迅速启动应急救助机制,组织力量抢救伤员,安置灾民,保护财产,尽快消除战争灾害后果,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这部法律从动议到进入立法程序经历了二十多年。很多网友肯定要问:我国为什么需要这样一部法呢?随着国家安全形势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国防和军队系统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能力不断增强,深入研究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国防动员规律,对于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国防动员建设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比较深远的意义。

在我悯能多国人理解里“动员”估计眷涨当一件比较大的事要发生时,把人们组织起来开个会发表些激励性的讲话,如开学动员、开工动员之类的。即使在职业军人中也有部分人认为动员眷涨战争时期扩充部队,把民兵和后备役增编成正规军。其实动员的意义很广:军队等武装力量从平时状态进入战争或紧急状态,国家经济和生产部门从平时运行转换到战时运行都是动员。而国防动员(也称战争动员)是指国家采取紧急措施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为战争服务,通常包括武装力量动员、国民经济动员、科学技术动员、人民防空动员和政治动员等。国防动员按规模可分为总动员和局部动员。总动员是在全国范围内所进行的全面动员;局部动员是在部分地区或部门进行的动员。按方式可分为公开动员和秘密动员。公开动员是公开发布动员令,宣布进入战争状态实施的动员;秘密动员是在各种伪装措施掩护下隐蔽实施的动员。按战争进程可分为战争初期动员和持续动员。战争初期动员是在战争爆发前后较短时间内所进行的动员;持续动员是在战争初期动员后所进行的中后期动员。而国防动员法是指在和平时期进行战争动员准备和战争期间实施人力、武力、财力动员的法律规范。网络人生看世界就以512抗震救灾为例,军队紧急出动运往灾区、国家划拔救灾款、工厂加紧开工生产帐篷以及当时的大规模采血、献血活动等等在广义上讲都应该算是动员,可以说国家在战争或紧急时期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与动员发生联系。

根据目前世界各国通行的国防安全规制,一国炔埒入国防动员阶段通常表明该国与他国已进入战争状态或战争准备状态,而国防动员指国家针对所受安全威胁之等级,征集全部或若干战争资源为保卫国家安全而战,譬如民用车辆、船只、物资等等,也可指令民营制造企业转入战时物资生产。(这样的征集是无条件的、不容商量的,因而也眷涨“强制”性的。)计划经济时代资源主要掌控在国企和集体企业手里,“一大二公”的计划体制决定了国家是全社会绝大部分资源的实际所有者,因此,只要国家急需,政府一声令下,整个国家制造业和服务业均可立即按战时体制运作。因而在上世纪内凡社会主义国家均未颁行《国防动员法》或《战时物资征集法》,这中间不只涉及依法治国的问题,而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无须这么做。但在今天就必须得有个能兼容市场规则和国家安全需要的法律来调整矛盾,所以说没有一部动员法及其配套制度,动员活动中部门纠缠、军民失和、扯皮或粗暴处理等问题就比较容易出现且不好处理,因此网络人生看世界个人认为出台《国防动员法》已经术能有必要了!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家安全观逐渐由以往国防安全和政治安全为核心的传统安全观,拓展为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并存的国家新安全观。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非传统安全因素地位不断上升,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对世界发展和人类生存构成严重威胁。例如2004年12月印度洋大海啸导致近30万人丧生。近年来我国频繁遭受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多种问题的侵扰。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造成死亡红乍踪人数达8.7万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8451.4亿元。我国改革开放而今进入关键期,我国经济领域、社会领域和自然领域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处置不当或不及时都将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成严重影响。因此相对于“冷战”结束后的国际时局军队除保卫国家安全之外,反恐维稳直至抢险救灾等也被纳入“非传统战争行动”范畴,故“ 国防动员法”未来将同时颁演三重角色:和平时期在法制层面协调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统筹关系;紧急时期作为应付突发事件的“辅助法律”;战争时期则征集社会资源保障军队作战。为了使经济建设贯彻国防要求,保...  国防动员法”未来将同时颁演三重角色:和平时期在法制层面协调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统筹关系;紧急时期作为应付突发事件的“辅助法律”;战争时期则征集社会资源保障军队作战。

为了使经济建设贯彻国防要求,保证战时国民经济的快速转换,草案规定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国防动员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防部长梁光烈表示:“在经济建设中贯彻国防要求是我国抓国防动员建设的一条成功经验,也是贯彻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方针,实现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重要举措。”。因此各级国防动员委员会作为国防动员的组织协调部门,要把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国防动员工作与国防动员常态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应对非战争安全威胁放在国防动员全局中统筹考虑。所以我们说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协调的国防动员体系对于推动国家动员准备和动员基础建设,增强动员潜力,保证动员实施的可靠性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009年4月20日进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审议程序的《国防动员法》(草案)明确了国防动员的组织领导体制,规定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决定全国总动员或者局部动员,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发布动员令。而国防动员与国家安全之间是密切锑关的,国防动员的最终目的眷涨为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建设顺利地开展。一般来说国防动员中的正向动员是国家根据国家安全的需要,将非军事资源由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向国防领域集聚,进而转化为军事资源的活动;国防动员中的逆向动员则是把军事资源由国防领域向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集聚,进而转化为非军事资源,用于非军事用途的活动。逆向动员主要是为控制、减轻和消除非传统安全因素引发的严重社会危害,提供有效的动员保障,它的直接目的是满足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等多种非传统安全需要。做好非传统安全形势下的国防动员工作,即逆向动员工作,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和人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适应非传统安全形势的发展深入研究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国防动员特点和规律,树立全面的国防动员观。特别是在和平时期如何发挥国防动员系统的国防动员应急功能,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例如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防动员系统及时启动动员保障机制,进一步提高了危机状态下的军地协调能力。据统计我国军队和武警部队共出动兵力14.6万人,动员民兵预备役人员7.5万人,动用各型飞机和直升机4700余架次,车辆53.3万台次,救出生还者3338人,转移受困群众140万人,运送和空运空投救灾物资157.4万吨。派出210支医疗队、心理救援队和卫生防疫队,巡诊医治受伤群众136.7万人。而在战争时期,如果要打赢一场大规模战争肯定是要发动13亿人民支持的,如果我们现在不提升国防动员的战略位置,将来战争来临后胜负就难以预料了。

综合以上综述我们可以看出,国防动员直接影响到战争的进程和结局,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所以在战争面前,一切团体,个人利益都必须无条件的都要给国家利益让步!因此还对国防动员的特别措施作了规定:特别措施主要是国家决定实施国防动员后根据需要可以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实行监管等,而为了保证战时动员的顺利实施,需要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社会实行管制、限制等特别措施。(这也是世界上主要国家国防动员的通行做法。)

众所周知,国防动员是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出台《国防动员法》对政治、经济、装备、科技信息动员以及物资征用、军工扩产、民品转产等进行具体规范,对动员对象的职责、义务、奖惩、补偿等作出明确规定,提高动员法规的适用性和操作性,形成衔接配套、权威性强的国防动员法 律法规体系。而在和平时期就国防安全范畴内的法制体系建设,普通民众一般只知晓《兵役法》,至于国防安全范畴内的法制体系通常还需包括哪些基干法律,能说出子丑寅卯的不多。其实依法治国于国防法制体系建设国内...  律法规体系。而在和平时期就国防安全范畴内的法制体系建设,普通民众一般只知晓《兵役法》,至于国防安全范畴内的法制体系通常还需包括哪些基干法律,能说出子丑寅卯的不多。其实依法治国于国防法制体系建设国内已有锑当进展,譬如1997年国家颁行《国防法》,2005年国家出台《反国家分裂法》,2007年国家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再加上今天通过的《国防动员法》可以这么说我们国家国防安全法制体系的基干法律已经基本齐备,国防安全法制体系建设将由此迈上一个新台阶。以上言论,仅为网络人生看世界一家之言,如有不当之处还望大家斧正为谢!《网络人生看世界 个人作品》

第四篇:“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新华社北京10月18日电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63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七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温家宝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影响和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一中、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有效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和发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力应对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胜利完成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显著进展。

全会认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会高度评价“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认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全会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强调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

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全会指出,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全会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全会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海洋经济。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建设人才强国,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全会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

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全会强调,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全体共产党员要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带领广大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全会决定,增补习近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全会按照党章规定,决定递补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焉荣竹为中央委员会委员。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康日新问题的审查报告》,决定撤销康日新中央委员会委员职务,确认中央政治局2009年12月29日作出的给予康日新开除党籍的处分。

第五篇: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摘要:“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是积极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五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和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关键词:“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共产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战胜重重困难,奋力前行,攻坚克难,经过了诸多严峻考验的五年。是积极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五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和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如下:第一,“十一五”前四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4%,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6个百分点;全国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5.61%。目前,“十一五”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已提前实现。

第二,我国经济发展的版图在细化,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由南向北、从东到西,一个个被圈定,一步步在展开。2009年以来,12个区域规划先后上升到国家层面;中西部和东北的经济增速一举超过东部,与全国经济增长的差距在缩小。

第三,国家把越来越多的财力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的交通、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等领域,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偏远地区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2006—2009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分别为10.2%和8.3%。

这些辉煌成就,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极大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将激励我们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奋勇前进。

成就来之不易,经验值得总结。回顾过去,迎接我们的是超乎想象的一系列严峻考验。“十一五”规划一开局,“三过”问题——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就开始考验国民经济。此后,通货膨胀以及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等相继登场。最严峻的考验在“十一五”的第三个年头出现。2008年,近百年世界经济史上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突然袭来,猛烈冲击着正在高速运行的中国经济快车。一时间,外贸出口大幅度下滑,部分企业陷入困境,百姓就业压力陡增……从“过热”到“过冷”似乎没有过渡,中国发展的势头急转直下。

面对接踵而至的困难,中央政府一方面推出包括土地、金融、市场准入等方面政策的组合拳,加快结构调整,防止经济增长过热;另一方面,通过出台减免农业税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着力加强农业等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在开局之时,我们收获了两个好年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党中央、国务院率先推出了力度最大的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速度之快,规模之大,配套之全,前所未有。出手快,出拳重,使中国经济一路下滑的势头被止住。从2009年一季度的6.1%,逐季回升到年末的近9%,画出一个精彩的“V”形走势。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保八”之战中,结构调整也未松弦。4万亿元的投资重点锁定经济发展薄弱环节,锁定民生相关的领域,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也相继推出。这就是中国经济走过波澜起伏的5年交出的成绩单,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交出的考卷。

五年来,我们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面完成了新一轮政府

机构改革,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推进政务公开,加强行政问责,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政府自身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过去五年,我们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中国人民有理由为此感到自豪!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国务院,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表示诚挚感谢!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表示诚挚感谢!向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各国朋友,表示诚挚感谢!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没有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主要是: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物价上涨压力加大,部分城市房价涨幅过高;违法征地拆迁等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一些领域腐败现象严重。我们一定要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加快解决这些问题,让人民满意!

回顾“十一五”时期的政府工作,我们加深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一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我们战胜各种严峻挑战,靠的是发展;各领域取得的一切成就和进步,靠的是发展;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仍然要靠发展。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学发展。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使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二是必须坚持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统一。健全的市场机制,有效的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作用多一些还是政府作用多一些,必须相机抉择。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我们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及时纠正市场扭曲,弥补市场失灵,防止经济出现大的起落,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我们必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经济的内在活力,同时,科学运用宏观调控手段,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三是必须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的条件下,我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互动和依存不断增强。必须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充分把握发展机遇,稳妥应对风险挑战,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处理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关系,真正做到内外兼顾、均衡发展。

四是必须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是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必须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改革创新,从根本上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以改革促进和谐稳定,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宁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盘点“十一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各种重大挑战和考验,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在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的同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渭南日报:“十一五”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下载我国明朝时期的国防经济思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明朝时期的国防经济思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我国国防的认识

    对我国国防的认识 国防,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安全所需要的产物,是关系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荣辱兴衰的根本大计。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

    我国金融危机时期的消费者行为

    我国金融危机时期的消费者行为 刘炜勋 院系:水利系 专业:水利水电工程学 班级:水电1132 学号:1111110709 中文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腾飞,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但......

    浅谈“十二五”时期我国银行业监管

    “十二五”时期我国银行业监管浅论“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十二五”期间银行业改革发展与监管的总体......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

    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抉择,开启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新时期。35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

    我国国防支出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我国国防支出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首先,从相对数指标方面分析,我国每年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是逐渐增加。但是,从每年递增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背后,必须看到虽然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逐......

    谈谈对我国国防的认识

    自从进入大学以来,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军事教育,大一的军训,大二的军事理论课,从军事技能训练到军事理论课程,以此加强大学生的国防和军事素质。而作为受教育的我们,也经历着一系列的......

    第七讲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第七讲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1、 贯穿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两条主线”是什么? 2、 贯穿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精髓是什么? 3、 江泽民关于军队建设的总要求是......

    “十三五”时期我国对外开放辉煌成就(最终五篇)

    “十三五”时期我 国对外开放辉煌成就“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十三五”时期,面对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等重大风险挑战,中国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