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用互联网思维改造区域传统媒体(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3 09:13: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王平用互联网思维改造区域传统媒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王平用互联网思维改造区域传统媒体》。

第一篇:王平用互联网思维改造区域传统媒体

王平用互联网思维改造区域传统媒体

2016年萧山日报社营业总收入2.97亿元,利润2950万元,超过了大多数地级市报纸。在中国报协主办的2016中国传媒融合发展年会暨第三届中国报业新媒体大会上发布的《中国报业新媒体影响力排行榜》中,位居中国县市级党报二十强榜单第一名。那么,萧山日报社是怎样做的呢?记者采访了该报社长、总编辑王平。

记者:为什么说传统媒体到了救亡图存的时刻?

王平:习近平指出“如果我们党过不了互联网和新兴媒体这一关,可能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同理,传统媒体人如果过不了互联网和新兴媒体这一关,就过不了存活这一关。

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已经从传播、渠道层面过渡到产业链及整个价值链。从原来把互联网作为工具,到现在以互联网思维设计产品进而到运营新媒体,今天的传统媒体如果利益格局不打破,组织架构不调整,思维理念不重塑,体制机制不改革,就无法成功转型与转身,甚至就很有可能被市场无情淘汰。

记者:为什么说牺牲眼前利益,才能换取长远发展?

王平:传统媒体要学会自我割肉,牺牲眼前利益,进行真改革、真调整、真转型。从单位层面讲,敢于打破不适应的体制机制束缚,建立灵活的任务到人、责任到人,考核到人的科学机制;从员工层面讲,大河有水小河满,要理解支持包容改革,树立不改革等死和必死、改革也许是找死,但更大程度是重生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换取长远发展。

记者:请您概括一下萧山日报社10年成功转型“秘籍”。

王平:萧山日报社10年转型探索,可从两个方面概括。新闻资讯方面是深耕主业,内化党性,即细分行业、细分用户、细分市场,细分群体、细分受众、细分服务,做到点对点分众化传播。

报业经营方面,以行业划分为落脚点,依托事业部及“一行业一公司”模式分散经营,平台化运营,立体化营销,做深做透服务,做大做强产业。

记者:互联网思维有哪些类别?

王平:我们要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媒体,首先要吃透互联网思维精髓。我认为互联网思维主要有9种。一是用户思维,即得草根者得天下,兜售参与感,用户体验至上。二是简约思维,即少就是多,简约即是美。三是极致思维,即打造让用户尖叫的产品,服务即营销。四是迭代思维,即从小处着眼搞微创新,精益创业、快速迭代。五是流量思维,即免费是为了更好地收费,坚持到质变的临界点。六是社交思维,即社会化媒体――口碑营销,社会化网络――众包协议。七是大数据思维,即小企业也要有大数据,你的用户不是一类人而是每个人。八是平台思维,即打造多方共赢的生态圈,善用现有平台,让企业成为员工的平台。九是跨界思维,即携用户以令诸侯,用互联网思维大胆进行颠覆式创新。

记者:怎样理解互联网精神?

王平:萧山日报社是用互联网精神解决传统媒体的痛点,通过10年转型探索,5年媒体融合,才走到今天的。概括地讲,互联网精神的含义就是技术平台的穿越(Inter)?c平台使用者(网民)的结网(net)行为相结合。萧山日报互联网精神体现出以下特征:架构平台化、思维用户化、传播融合化、产业多元化、营销社群化、尝试合伙化、突破资本化、绩效层级化、制度革命化、管理项目化、发行党员化、电商生活化、未来数据化等。

记者:思维用户化的痛点和落点是什么?

王平:传统媒体的融合最终是人的融合,因此要有用户化的思维,要研究用户、分析用户、服务用户……我们要找准用户痛点,知道他最想做什么。媒体落点就是如何打造让用户尖叫的产品,这就是用户思维。两大用户是我们服务的重点,一是政府,服务要做得高大上;二是百姓,服务要做得细感深。

政府是我们最大的用户,书记市长是我们最核心的VIP用户。如果把书记市长当领导,媒体就是自上而下被动听话;如果把书记市长当用户,那么媒体就会自下而上主动服务。

记者:为什么说书记市长是传统媒体的VIP用户?

王平: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传统媒体要内化党性,站在党的立场,服务我们的用户。现在的挑战是,我们如何把党性和人民性有机统一起来。要内化于心,从内心深刻地理解和体会党对主流媒体的良苦用心,一定是帮忙不添乱;要外化于行,新闻宣传中,要想在领导想之前,做在领导做之前,才能打造让用户尖叫的产品。这样做的理由是政府会给媒体资源支持、项目支持、政策支持、资金支持、话语支持、产业支持、信息支持,等等。

紧盯第一用户,解决VIP痛点,让书记市长满意,我们才能奠定第一基业。为政府机关量身打造定制式的服务,让他们有理由名正言顺支付给我们钱。比如,围绕G20杭州峰会,萧山日报社先后策划推出“G20萧山誓师”“G20倒计时100天,萧山故事”“G20倒计时30天,我们准备好了”“G20时间,萧山欢迎您”等四大系列专题报道,刊发特别报道专版130多个,内容实、角度新,视觉传达效果强烈,生动反映萧山区上下抢抓G20重大机遇,努力推进美丽萧山建设的新气象、新风貌,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赞誉。当然,市委政府也非常满意。杭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翁卫军批示:萧山日报社围绕中心,服务G20峰会,创新力度大,值得表扬。

时任杭州市委常委、萧山区委书记俞东来批示:萧山日报社在宣传报道萧山抢抓G20机遇、建设三生融合美丽萧山上,作了很大的努力,成绩显著,望再接再厉。

记者:贵报是怎样运作“新闻服务+政府行动”的?

王平:“新闻服务+政府行动”是双叠加功能,依托的是萧山网络问政平台。这个平台是萧山日报社下属萧山网自主开发的网络问政平台,由萧山区政府办、区纪委、区委宣传部、萧山日报社等为主办单位,萧山网具体承办,萧山区102家镇街部门单位纳入“网络问政”对象。目的是百姓事,网上办,打造24小时网上不下班的政府。针对网民发帖事项,涉及部门24小时内受理,5个工作日内办结,满意率由网民打分。

记者:贵报对政府服务的大手笔是怎样体现的?

王平:《萧山日报》创新重大主题报道模式,在纸媒大篇幅刊登萧山的发展变化,为政府量身打造定制式服务,做到了“领导满意,群众喜欢”。

2016年推出《城市手册――蝶变萧山》;2015年推出十二五特刊《萧山这五年》;2014年推出特刊《萧山城市手册》;2013年推出特刊《萧山十大最美篇章》;2012年迎接十八大的特刊《十年跨越萧山骄傲》;2011年建党90周年特刊《开天辟地90年》,一叠90个版;2010年推出特刊《5年萧山精彩》;2009年推出献给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型特刊《吾国吾家60年萧山记忆》《萧山日报创刊五十五周年纪念金刊》《萧山60个新农村样本》特刊;2008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型特刊《热土》、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型特刊《品牌?山》;2004年《创刊五十周年纪念金刊》……这些大型系列主题报道大版面宣传、大手笔报道、大力度引导,取得了规模化、立体化、全景化传播效果。

记者:贵报是怎样打造“新闻发生地就是新闻生产地”的融合新闻工程的?

王平:打造融合新闻工程,就是要实现“新闻的发生地就是新闻的生产地”的目的,这样才能全面实现立体式、矩阵式、滚动式的发布模式。

萧山日报社建立了全媒体中央控制室,并给全体记者每人配备了一台移动采编工具iPhone6手机,内置移动采编工具:上传稿件、上传图片、传视音频、本地稿库、大样监控系统设置等应用软件。“新闻的发生地就是新闻的生产地”媒体融合新闻工程建设,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采集工作发生新变化,记者工作从过去单一劳动到现在的多工种劳动,包括图片、一句话新闻、140字左右简讯、草根视频、报纸内容等都得做;二是发布工作出现新变化,编辑工作从过去单一报纸内容产品到现在的融媒体内容产品发布,依次为首席内容官(采集中心值班主任)、信息集成专员(全媒体首席编辑)、信息专员(各媒体编辑)、首席运营官(发布中心值班主任)、值班总编(值班编委)等编辑流程。

打造融合工程,用户在哪里,阵地就在哪里,媒体就要覆盖到哪里。新媒体即为新阵地,新阵地即是新市场。今天抢占舆论制高点,明天才能成为市场赢利点。

记者:《萧山日报》成功进行了两次全面改革,形成“五大传媒”“九大端口”传媒产业群,请您介绍一下改革历程。

王平:《萧山日报》创刊于1954年,隶属于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是一张服务于萧山本土的县市区域报,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县(市)区域现代传媒集群。秉承“新闻创造价值、价值支撑产业、产业反哺新闻”的理念,自2011年起,萧山日报社实施从单一纸媒向全媒体、传统报业向现代文化传媒企业的战略转型。2014年6月和2016年12月,围绕媒体的融合发展,从机构、流程、制度、评优等方面进行了两次全面改革。目前,已经形成以纸质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户外媒体、数字电视媒体等“五大传媒”为主体,《萧山日报》、萧山网、手机报、移动终端App、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城市电视、户外阅报栏、“萧山发布”(政务微博)等“九大端口”为发布平台的传媒产业群。同时构建起以教育培训、投资理财、居家养老、商贸连锁、物流配送、户外广告等相关产业为支撑的多元产业格局和全媒体经营格局,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16年萧山日报社营业总收入2.97亿元,利润2950万元。

记者:《萧山日报》有明确的、与众不同的媒体定位和目标人群定位。基于清晰的定位,贵报搞了一系列传媒营销活动。

王平:是的。《萧山日报》的媒体定位主流、权威、深度;《萧山日报》的目标人群为党政干部、高级白领、30岁以上的普通市民读者。《萧山日报》连续举办两届全媒体营销推广“至美女性”评选活动。这项活动由萧山区妇联、萧山区文明办主办,萧山日报社承办,参与人数多,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记者:生活已经电商化,媒体电商怎么搞?

王平:飞速发展的互联网风暴正在改变一切,下一个十年,必将是生活服务类电商的时代:百度干了广告的事,淘宝干了超市的事,阿里干了批发市场的事,微博干了媒体的事,微信干了通讯的事。

不是外行干掉内行,是趋势干掉规模,先进取代了落后。传统媒体搞电商,首先是定位本地老百姓日常生活服务的功能,实现淘宝、京东等实物电商很难实现的“最后一公里”的服务。其次才是跨出本地,走向全国甚至全世界。媒体电商定位有3个层面,首先是新航向: 走一条没有仓储物流的生活服务类轻电商之路;其次是新渠道:传统媒体广告业务的一种增值业务模式,完成传统纸媒目标受众向新媒体平台的转化,真正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的线上线下服务;第三是助推器: 把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平台,转化为可以进行商务交易的电子商务平台。

记者:怎样理解“小记者,大项目”?

王平:小记者不仅仅是项目,而且是大未来。做好小记者项目,活动是腾飞的翅膀,数据是终极的目标。1个“小记者”=6个“大人物”,他们是传统媒体转型中用户和大数据营销的突破口,更是对接媒体电商有效用户的好项目。通过分析这些客观的数据,我们可以对具体的业务做出一些针对性的调整,以增强用户体验,挖掘产品价值、更好地进行运营推广。

通过CRM系统聚合教育资源、用户资源而导出商业、汽车、家居、房产、旅游等等“小记者”大数据库,建立本地以家庭单元为核心的用户沉淀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融合营销活动,打造媒体精准化的“服务+产品”的用户营销新模式。

【专家简介】

王平,杭州市“五个一批”人才。现任萧山日报社社长、总编辑,新闻从业20年。2006年1月至2007年11月,杭州市委公派赴英国留学,获MPA公共管理硕士学位。2009年底,个人出版了22万字的新闻业务专著《中国县市区域报的“浴火重生”》,系中央关于中国县市区域报改革整顿后第一部论述县(区)级媒体新闻业务与经营发展的专著。

编辑:徐 峰

第二篇:用互联网思维领航传统媒体

互联网思维领航传统媒体

王成文

人们一直在试图寻找一个概念,解释清楚“互联网技术”和“传统媒介技术”之间的差异。在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关系上,出现过两种思维:第一种是用“传统媒体思维”办互联网,把互联网视为传统媒体的延伸和补充;第二种是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框架下重新寻找传统媒体的社会价值。从“传统媒体思维”到“互联网思维”,这是传统媒体在生存危机上做出的前瞻性变革探索。

首先是组织机构变革,从“内容为王”到“网络为王”。传统媒体的运作思维是“内容为王”,其生存逻辑是建立在大众媒介技术上的。大众媒介技术的渠道稀缺性和传播单向性,使得大众媒体成为社会信息流动的神经中枢,媒体代表政府、企业和公众行使传播权。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严重冲击了传统媒体的生存逻辑。互联网技术有三个特征:第一是传播渠道不再稀缺,“自媒体”被广泛应用,传统媒体的代表性被削弱;第二是内容不再稀缺,无限丰富的信息稀释了传统媒体的价值;第三是传播的双向性,使得用户更倾向于双向对话,而不是单向传播。因此,“内容为王”的逻辑受到挑战,这也是“报业危机”“电视危机”产生的技术根源。媒体需要打破“内容为王”思维的拘囿,用“互联网思维”思考互联网的价值。从互联网技术变迁来看,互联网的价值在每个阶段有不同体现,包括“内

容为王”、“平台为王”、“关系为王”、“数据为王”、“智慧为王”等不同内涵,“内容为王”只是互联网商业化的一次成功尝试,并不能代表互联网的全部价值,媒体融合的本质是互联网兼容传统媒体,而不能再简单地把互联网视为传统媒体价值的延伸。

其次是传播体系变革,从行政体系到公众体系。传统媒体对现实空间有着严重的依赖性,距离、交通、地形、民族、宗教语言等空间性因素严格限定了传统媒体的空间布局。虽然从纸质媒体到电子媒体,传统媒体一直在尝试打破现实空间限制,但是收效甚微。传统媒体所形成的传播体系深受行政体系的影响,形成了“分立化”的传播体系:内宣与外宣分立、不同部门之间分立、不同层级之间分立。互联网技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虚拟空间,打破了现实空间对传统媒体的限制,传统媒体时期所形成的“分立化”的传播体系受到严峻挑战。在互联网上,全球一体化正在成为现实,互联网技术正在不断摧毁国家、民族、种族、阶层、宗教等之间的界限,甚至是语言障碍也正在不断被技术打破。因此,传播体系的构建,应该突破行政体系的限制,以公众需求为出发点,重新塑造“一体化”的传播体系。

最后是管理体制变革,从“办媒体”到“管媒体”。在互联网上,各类社会主体都获得了均等的话语权,各种利益诉求层出不穷,都试图占据网络舆论的主导地位。在这种舆

论格局下,传统媒体的话语权被削弱,政府“办媒体”的思路也亟须转变,应该积极鼓励各级政府和部门通过互联网上的官方网站、官方博客、政务微博、公共账号等“自媒体”,直接与公众沟通,变“宣传思维”为“对话思维”和“服务思维”。互联网技术的出现,正在动摇传统媒体的生存基础,造成了传统媒体集体性的行业危机。它所引发的传统媒体变革,不同于以往的渐进式变革,而是爆发式变革。用“互联网思维”改革传统媒体的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体系,抢占技术发展先机,成为传统媒体变革不容置疑的一个重要方向。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新媒体营销传播中心)

第三篇:以互联网思维改造房地产

以互联网思维改造房地产(精华&干货)

【主编推荐】房地产互联网思维——房地产如何转型(可能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篇)

说到互联网思维对传统产业的影响,近期最有趣的便是中国房地产老大——万科集团组织高管团队去互联网企业“取经”的新闻了。

也不知道郁亮和他的高管们是否已恍然顿悟,学会了互联网思维的精髓,并最终可以憋出厉害的大招,来“自己革自己的命”,从而换取万科的新生。

房地产商如何正确理解互联网思维

正如海尔董事长张瑞敏所言“只有时代的企业,没有成功的企业”,万科作为一个有着强危机意识的企业,已敏锐感觉到中国房产市场已进入“下半场”,持续多年的囤地捂盘、野蛮生长的暴利时代即将结束,迎来关键的转型节点。

而在互联网时代,万科最担心的就是房地产行业出现一个类似“小米”的搅局者,以互联网的思维模式打碎行业旧秩序,威胁甚至取代以万科为代表的行业传统模式。而事实好像也是如此,譬如郁亮刚拜访完小米公司,网上马上就有消息传出“小米公寓”即将开建。

如果还有传统行业的大佬或落伍的观察者认为万科是在“杞人忧天”,并轻视“小米”只是炒作博眼球的话,那就真要小心了。

因为互联网思维带来的破坏性商业变革,是大势所趋,有着摧枯拉朽的强大力量,也代表着“提升社会效率,节约消费成本,压榨不当利润”的先进商业模式。万科如此焦虑,小米那么傲娇,均缘于对于这一态势的清醒判断和深刻认知。

虽说万科已经意识到传统房地产业的互联网化改革势在必行,也刻不容缓,但究竟如何转型,如何创新,却真是一个老大的难题。在芝麻哥看来,无论互联网大佬们兜售的“大力丸”,还是马佳佳小妹妹熬制的“迷魂汤”,或都诚意十足。

但由于缺乏对房地产业和互联网思想的深刻认知,干货不足,法术有限,多是轻车熟路地耍了几把花活而已,赚个情面或吆喝罢了。我不以为万科的高管们得到了他们想要得到的答案。

芝麻哥以为,如果仅仅以“术”的心态看待或利用互联网思维,未免太过浅薄,传统房地产商要想成功转型,更应该从以下三个 “道”的层面来认知互联网思维。

一是正确理解互联网思维的本质。

如果剥去互联网思维的层层面纱,我们就会发现其精神内核源自乔布斯,而不是雷布斯。

具体来讲,就是紧紧贴合“人性化“的时代需求,用科技的手段,以艺术的气质,把产品和服务做到一种极致。这种极致,要实现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融合,并以快速迭代的方式,不断演进升级,与用户的需求共同成长。对于房地产商而言,那就是建房子以及为业主提供物业服务的所有标准,时刻要以“人的尺度”衡量。

要知道人类对居住条件的终极目标,是舒适而美好地诗意栖居。理解并悟透了这一点,神神叨叨的“互联网思维”才能走下神坛,化为房地产商进行产品创新和服务升级的真正思想利器。

二是实现两个完美的转变。

就行业本质言,房地产商可不是 “盖房子的”那么简单。房地产商最核心的竞争要素是不动产的管理能力和社区服务水平。

也就是说,管理的是物,那就要考虑让“物业”保值增值,服务的是人,那就要考虑让“业主”舒服满意。要实现这两个层面的管理升级,房地产商就必须完成两个转变:一是角色的转变,从生意人变为产品人。

以前房地商认为房子能卖出去就是成功,所以对营销非常重视。房地产商给我们留下的普遍印象就是擅长概念创新和广告炒作。如果仅把互联网思维理解成一种“优秀的社会化媒体营销”手段,那就依然是生意人的惯性思维,必须改变。

互联网时代的成功是建立在好产品的基础上,所以房地商必须明白,只有建造出让人想住的好房子才是王道。而好产品又不必局限在新房子上,好的旧屋改造方案,好的物业管理创新,好的社区服务升级,也都是“产品人”思维的体现。

二是商业模式的转变,从原来的单维度靠挤压成本要利润变为多维度凭服务增值要利润。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变化就是消费者主权意识迅速觉醒,以往由商家主导的市场已变为由消费者强势主导,顾客变成真正的上帝。正所谓“粉丝经济”的真谛,并非取决于商家自身有多强,而是取决于商家的姿态有多低。对房地产商而言,也必须积极转换身份,全心全意地为业主服务,只要业主满意,挣钱就是捎带的事了。

三是正确认知自己的资源优势,寻找正确的入口。

正如老话说得那样,隔行如隔山,每个行业的互联网化改造,必然要受其行业特点的局限,而每个企业在转化的过程中,又必然受到行业趋势和成长基因的影响。

在芝麻哥看来,未来5-10年内,房地产商将会面临三大主力消费群体带来的商机和挑战。一是九零后为代表的居住消费需求,二是老龄化加快带来的养老地产爆发式增长,三是城市升级带来的公共空间或服务设施的改造需求。马佳佳在万科演说中提出“九零后不买房”的论断,引来网上热议一片,房地产圈大佬任志强大佬首先表示不同意,并认为九零后不买是“没有买的能力,也没到买的时候”。

而马佳佳的支持者则认为,九零后独生子女居多,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再加上双方父母,九零后小俩口将来至少会拥有4-8套房产,所以买房动力不强。

若要问芝麻哥的意见,我只能持“骑墙”的态度,认为双方都对也都不对。如果严谨点回答,那就是未来5-10年内,任志强可能是对的,而之后则可能马佳佳是正确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首先要从中国人牢固的房子情结谈起。对于中国人而言,结婚成家时必须拥有一套“安身立命”的房子,好像是天经地义的基本要求和心理预期。

虽然时代一直在变,但这方面的需求从来就没有代际划分,不管几零后都是如此。而未来5-10年内是九零后的结婚成家的高峰期,也是他们形成住房刚需的旺盛期。

而这段时间内,按中国人群代际结构和平均寿命推断,理论上归属他们的老人房产恐怕还不能腾挪给他们(或许10-20年后才有可能)。也就是说至少未来5年内,房地产商还有最后一个“黄金五年”来缓冲或狂欢。

可佐证的是,有报告预测“2018年前后,中国楼市很有可能从增量市场转为存量市场,销售面积将出现历史性拐点,步入平缓和下滑期”。

也就是说,九零后为主力消费群体的新房子肯定还会建,也正在建,也必然有着庞大而稳定的市场需求,但是这个阶段最多也只有5年的高峰期,然后就会转入一个“供大于求”的历史性拐点。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饱受互联网洗礼,心态愈来开放,消费也愈来趋于理性的九零后而言,对于房子的需求,期许和等待的弹性可能也会拉长。

这一代人不像七零后或八零后那样,因为强烈的自住需求,又没有啥可继承的,所以首套房子要死要活地去抢。他们或许会想,既然迟早会拥有那么多的房子,又何必着急呢?

所以,或许正如马佳佳所言,还真是会有相当一部分九零后(特别是九五后)会放弃买房子的打算,反正只需要耐心等几年,房间迟早是会有的。何况当下房价虚高(特别是一线城市),他们就真是到了买的时候,也恐怕买不起。由此看来,要想让这批迟早拥有多套房产的房主甘当房奴,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面对新一代主力消费群体的购买乏力和趋势变化,身处市场一线的房地商应该有着更直观的感受和压力。但是不等于说从这一代人开始,房地产市场就没有了增长的空间和乐观的未来。

只要我们注意观察九零后的大学生宿舍布臵,就会发现这一代人对于住宿环境的要求和品位追求,有了质的提升,是真正可以和国际潮流无缝接轨的。

但他们工作后面临的居住选择,往往令他们失望甚至绝望。凡是在一线城市有过租房经验的人都知道,租房子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

不提寄生虫般的中介公司,不提太纠结的合租室友,不提势利眼的大房东,不提狐假虎威的二房东,便是那糟糕逼仄的居住环境,就足以让人压抑得要疯。

更让年轻人不爽的,则是不合理的城市生态分布造成的日间重复疲劳迁移。由于年轻人绝大部分都是上班族,白天要在市中心的商圈地带上班,下班后又常常要迁栖到偏远的郊区居住,每天在路上花费的时间短则一两个小时,长则三四个小时,想想日复一日,能不让年轻人脾气见长吗?能不过劳死么?现在许多年轻人离开一线城市,与其说是被高房价逼离的,倒不如说是被住得没尊严气走的。

也就是说,无论是暂不买房的有户口城市青年,还是漂在大城市的没户口的有志青年,他们都非常渴望独立的、个性的、舒服的、漂亮的栖居空间。考虑到经济因素,这个空间肯定也是以租赁为主的。

但当下落后得有些荒唐,甚至操蛋的房屋租赁市场,却完全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七零后、八零后在破出租屋里贴点明星画,然后发誓攒钱买房子的心理暗示和奋斗节奏,都已无法让九零后接受。而让年轻人拚爹啃老来买房子改善居住条件,其实也是一件不现实和不人道的事情。

租赁房屋本也是可以幸福又快乐生活的,但现在的租赁模式则肯定是不行的。坦率地讲,一线城市并不缺房子,譬如北京房屋空臵率就高达28.9%,如果有房地产商通过某种商业创新加以改变,重新进行资源整合,确保年轻人住得舒服点、有尊严些,不但可以抢占一个潜力无穷的全新市场,而且也算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事。

有这种可能么?当然有。芝麻哥已设计出一种全新的房屋租赁业务,权且称为“青年公寓”。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公寓社区化。

人是群聚动物,年轻的九零后更是社交动物,所以公寓必须有适度的规模,必须配套合理,自成生态。这些公寓最好集中在交通相对便捷的次商圈(主商圈太贵,成本太高)辐射半径里,譬如市区一些老的居民楼或经营不善的酒店,以产权臵换或整楼租赁的方式进行改造,根据原有的结构布局,适度改造成酒店式微公寓和家居式公寓两大类型。

最大的改动是,每幢公寓的每个楼层增设公共厨房、公共洗衣间和公共活动室。房地产商必须明白,不给年轻人创造交流、学习、玩耍的公共空间,是非常不人道的行为。

想想年轻人为什么爱去麦当劳、肯德基就应该明白了,他们大多时候只是想要一个温暖、明亮、舒服的公共空间聚聚会、聊聊天罢了。

而中国式社区最操蛋的地方,恰是缺乏这样的室内公共空间。需要强调的是,考虑新生代对卫生和隐私的苛刻要求,最好不要设臵公共浴室或公共厕所。而且以我们的常识经验,这两个地方往往是最令人不舒服,也最难管理的公共空间,所以不要最好。

只要有了公共厨房、公共洗衣间和公共活动室三大公共空间,青年公寓的空间改造就算基本到位,至于孵化出什么样的社区生态,就由年轻人自己做主吧。

其次,要素经济化。

考虑年轻人所处的人生阶段特点,经济性应该是最主要的衡量指标。所以公寓的一切改造和设计,都必须以尽可能减少成本支出为原则。

譬如可以不设电梯(六层以下),譬如极简装修原则,譬如水、电、气的节能化改造,譬如居住空间的经济化分割,譬如家具和公共设施的耐用性设计等等。如果再先进一点,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甚至可以考虑楼顶、阳台的太阳能改造,只要设计合理,每年省去照明和热水器的电费也应是相当可观的。

除了这些基础性的环保节能改造外,房地产商还应该提供一个更有想象力,也一定会让年轻人尖叫的环保服务,即电动汽车出租服务。要知道,九零后对汽车这样的代步工具或大玩具的渴求,就和想喝瓶可乐一样自然,可当下限购、摇号的政策又让他们离这个梦想太过遥远。如果房地产商和某些新型租车公司合作,充分盘活地下车库的潜力资源,组织一个网点密集、布局合理的电动汽车租赁网络,并以月租或年租的方式向年轻人提供服务,必将是一门很有钱途的大生意。

想想看,这样的服务,不但可以满足年轻人渴望变化,随意更换车型的需求,又能解决停车困难的问题,同时还能省去保养、修车等一大堆麻烦,最关键的是还不需要花大笔的钱,你说他们能不喜欢么?

再者,设计时尚化。

譬如青年公寓楼层间公共通道或逃生通道可适度改造成滑梯或滑竿模式,增加一些符合年轻人口味的生活乐趣。再譬如每个楼层的楼道、走廊以及整座建筑的外立面,都可鼓励艺术涂鸦或个性装饰等。如果想让青年公寓显得更酷一点,还可实行“艺术家宿舍”计划,即特别预留一套房间,以极优惠的价格(甚至免费)提供给街头艺术家居住,期限为一年。

对街头艺术家的选择,可先在社交网络公开招租或由艺术家自主申请,然后再由青年公寓的全体住户投票决定。这样每套公寓都可以拥有自己专属的社区艺术家了。而艺术家需要回报的,就是保证每周在公共活动室有个小型的免费演唱会,并通过社交网络、社区电台接受住户点歌的需求。

在芝麻哥看来,城市社区的人文进化,必然是朝更平等、更自由、更强调自治精神和双向互动的方向演化。以往戴红箍、拉横幅、贴告示等这些简单原始的社区管理早就OUT了,新生代需要更现代,更有创意,也更富人性需求的社区服务。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房地商介入养老产业已经是一种热门的趋势,但是拿出的解决方案,又实在太过粗暴和野蛮。目前很流行的一种趋势,也不过是在远郊起几幢低层建筑,再挖个池塘栽几棵树,美名曰园林景观,然后配套上老年医院、康复中心、集体食堂等,就堂而皇之称之为养老社区或养老地产。

除了这种养老社区之外,时下热炒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以房养老”等模式,坦率地讲都是极不成熟的概念炒作,甚至可以说是缺脑子的表现。那么有没有一种高级一点、人性一点、合理一点、智慧一点的商业模式呢?

当然有。芝麻哥可以提供一个全新的商业创想和模式范本,以供有心的商家学习参考。这个模式姑且称之为“社区养老公寓——移巢计划”。

简单来讲,就是以社区为单位,把每个社区的空巢老人、有养老需求或投资意向的住户,通过产权臵换或二次购买的方式,本着“产权分散,供养集中”的原则,整合到一起(可集中在每幢楼的一二层),然后由业主授权给房地商或物业公司,进行统一改造和集中管理,然后再租赁给其他有需求的业主。

产权灵活化

这个项目不需要房地商或物业公司重资产投入,而是在业主间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中介作用,巧妙地进行资源优化和产权臵换,从而解决项目的空间需求。

无论房屋如何交易、臵换,最终产权还是归属业主,物业公司一是赚取交易过程的服务费用,二是赚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用,三是赚取这个项目激活后的平台交易费用。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你原来拥有多大房产,在臵换成养老公寓时,都可结合市场的标准测算自由补齐,可由大换小,也可由小换大,因为这个臵换过程,不但是解决自己养老问题,同时也算是二次臵业投资行为。譬如你可臵换一套大的公寓,留下自主的一间外,还可出租其他房间给别的老人。

还要说明的是,这个项目只所以鼓励在社区内甚至一幢楼内进行交易,就是充分考虑到中国人的传统伦理需求——让老人离自己熟悉的家和亲人近一些,再近一些。

配套智能化

这种新型的社区化养老公寓改造,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技术红利,把智能化做到一种极致。

譬如每个公寓的每个房间都可安装一部智能电视。除了基本的娱乐功能外,这部智能电视还需配备智能摄像头,具备语音视频的基本功能,然后再给老人订制一台超级遥控器。老人想和子女、朋友视频聊天时,一键OK;想应急呼叫子女时,一键OK;想呼叫物业管护中心时,一键OK;想呼叫医院时,一键OK;想网上订餐时,一键OK;想网上购物时,一键OK;想语音备忘或查询日历时,一键OK。当然,这些遥控器的功能,也可集成到一部智能手机上。

若再配套一部可测血压、心脏、脉搏和紧急呼叫的可穿戴式智能手表,那么就老人的实际需求而言,智能化就算基本齐活了。其他什么智能电灯、智能空调、智能冰箱什么的,倒是显得华而不实,或者讲还不够成熟,配不配套倒不是很重要的事情了。

服务平台化

需要郑重声明的是,打造社区化养老公寓不但是一个创新的商业升级项目,也是一个系统的社会改造工程。房地产商或物业公司要想成功转型,就必须坚决打破以往的旧思维、旧模式,别总想着挣快钱,傻挣钱,而要学会创造出一种精细管理,共赢合作的生态性、平台化的全新商业模式。

具体来讲,房地产商或物业公司就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业优势,为业主做好“不动产”的管理和服务,同时积极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搭建开放的社区化交互平台。管它线上线下,管它虚拟现实,终是为活生生的人来服务的,也终是要与活生生的人来对接的。

就社区消费需求而言,物业公司已经掌控了现实端的物理入口,如果再主动搭建一个虚拟端的网络入口,两端合一,形成一个生态的商业闭环,那么挣钱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了。

以社区化养老公寓为例,可以和医院合作,开展网上问诊和即时监护服务;可以和银行合作,开展面对面虚拟银行理财业务;可以和电商合作,开展针对老年人的代购、团购、送货上门等服务;可以和餐馆、理发店合作,开展上门送餐和理发等服务。

如果房地产商或物业公司再有情怀和想象力一点,这个线上线下合一的服务平台和管理网络,还可以做些社区虚拟拍卖(如旧家具、儿童玩具等)、社区虚拟晚会、社区虚似展览(譬如宠物秀、老年时装秀、宝宝秀)等有趣又有意义的活动。

此外,这个社区化交互平台一旦形成,也可对接相应的家政服务,如清洁工、保姆、月嫂、老人陪护等,不但可以充分激活社区内的闲散劳动力,也可形成一个安心、透明、良性互动的家政服务交易(换)平台。

在一味求新、求大的政绩冲动和急功近利的商业刺激下,以往的城市旧改工作,简单而野蛮,原始又粗暴,不但毁掉许多传统的遗存,而且严重破坏了城市的生态。

可对此除却愤怒、抱怨和遗憾外,我们也清醒地知道,城市承受不起,也绝无可能以大拆大建的方式再进行一次暴力改造了。要想让城市的居民生活得舒服一些,我们必须寻找另一种途径的改造。

譬如楼顶的绿化改造。楼顶绿化的好处,有一个很有力的说服数据,那就是一个城市的楼顶绿化率达到70%以上,城市上空的二氧化碳量将下降80%,城市热岛效应将会彻底消失。

以北京为例。按照2010年北京市国土资源局抽样统计资料进行的初步测算, 北京市的市区面积为1368.32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为1289.3平方公里,如果以屋顶面积占建成区面积25%的建筑标准计算,北京市区的屋顶总面积约有322.33平方公里,再以其中30%可作为生态屋顶来保守推算,那么北京市区可利用绿化的屋顶面积达到96.7平方公里,也就相当于给北京增添了34个朝阳公园(或14个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天然绿肺。

如果真能实现这个绿化目标,那么北京雾霾天气一定会大大缓解,城市的宜居环境也会大大改观。

虽说楼顶绿化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大好事,也被提倡了好多年,可实际推广却并不乐观。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目前已实施的屋顶绿化面积,大约只占市区可利用绿化屋顶总面积的1%多一点。

难道是因为成本过高的缘故么?当然不是。按照2012年北京市园林局印发的《北京市屋顶绿化建设和养护质量要求及投资测算》,进行简单的屋顶绿化,每平方米费用只有310元,养护费用为一平方米每年才17.5元;进行花园式的屋顶绿化,费用则为每平方米550元,养护费为每年24元。

楼顶绿化只所以推广不力,很大原因在于以往的推广思路有问题。以往是以政府的力量主导主推,而且多是公益性质。而恰恰在于投入不高,维护又太过麻烦,便是做面子政绩工程也难以显现,所以有公共财政预算的部门,看不上这个项目也是情有可原。而商业力量迟迟不介入,则在于没想出好的商业模式,操作起来又太过麻烦,所以多是持观望态度。

在芝麻哥看来,随着习李新政、雾霾加重以及电商爆发等诸多宏观环境的变化和因素交互,未来5-10年内,楼顶绿化或许成为一个很有市场想象力的新商机引爆点,特别是对想转型的房地产商而言。而就商业模式的创新而言,芝麻哥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运营模式多元化

楼顶绿化是一门正经的生意,也是有一定技术门槛的生意。但对于房地产商而言,倒是相对轻车熟路的。譬如楼顶的承重、防水处理等都不是问题,而且楼顶的产权归属也容易解决。如果房地商在建新房子时,就同步考虑到楼顶的绿化问题,那么不但投入大大减少,而且也增加了新楼盘的卖相和宣传亮点。既然是生意,就要考虑赢利,既然要赢利,就要考虑商业模式。而对于房地产商来讲,楼顶绿化的最佳商业模式是“主题式改造+灵活性租赁”。譬如住宅楼盘的楼顶改造,可改成立体式菜园或休闲性花棚;譬如商业楼盘的楼顶改造,可改成带有玻璃罩的花房式咖啡吧或茶餐厅;譬如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的楼顶改造,则可改造成试验农场或鲜花培育基地。

赢利方式可以是提供设计方案,工程施工,标准化配件出售,也可以是改造后租赁给商家、个人经营,或以会员制的模式自主经营。

环保技术互联化

楼项理论上讲应是公共面积,自然关系到公共利益。为了更好地说服业主,楼顶绿化项目也必须强化它的公共效益。除了强调减轻热岛效应,减缓雾霾发生,改善城市气候的宏观利益外,还要强调楼顶绿化对本幢楼盘“微气候”的节能减耗效用。

譬如楼顶的绿化可在夏季减少太阳辐射热量,减少空调的耗能。譬如楼顶的雨水收集装臵,可减少污水排出。譬如在楼顶安臵太阳能板,可将其转变为热能或电能,供本幢楼盘的公共取暖和照明。譬如我们还可收集社区部分食品垃圾并转化成生物肥料,供给楼顶绿植或鲜花施用。

这些节能减耗的数据,最好能以物联网的手段,即时采集,公开发布。而这些绿色环保设施也最好可以同时向公众开放,成为教育公众,宣传环保理念的示范基地。坦率地讲,这些东西便是基于商业考虑的“秀”,想来大家也是会心甘情愿地接受。就如那些娱乐明星一样,美好的东西是不怕秀的。

产业拓展联盟化

由于楼顶绿化还是一个新兴事物,而且涉及到对城市风道、微波通道、航空通道等方面的干扰影响,所以很容易在商业萌牙状态时,被某些不成熟的偏见或保守的管理理念所左右,甚至被扼杀。

而楼顶绿化作为一个链条化的产业,要想快速壮大,就必须在起步之初,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组建足够强大的产业联盟,积极和政府的主管部门沟通对话,同时未雨绸缪,从顶层设计的高度考虑,配合政府、协会做好产业规划,制订行业标准、自律条例等。如此这般,这个产业才可能健康快速地发展起来。

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我们城市被建设得这么差,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发展之初行业太过“无法无天”。譬如北京城的五环里,有多少楼盘超标超高侵占了“风道”,才造成今天雾霾天久久不散。也许当初违规的房地产商会这样想:就我一个楼盘,又怎么能挡住风呢?

谁曾想,有关系的房地产商大有人在,而且都持同样的的想法,于是越建越堵,一直堵成今天的“熊”样。无论如何,希望今天已经成熟的房地产商可以理性一点,规矩一点,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毕竟,雾霾面前,人人平等,谁也逃不走。而且,做好这件事,要远比建设 “立体城市”什么的要有意义得多,也伟大得多。

最后一点感想:房地产商转型的任务和使命

过去几十年来,房地产一直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而在未来十年内,房地产依然还会担任这样领头羊的角色。无认你夸也好,还是骂也好,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这十年之内,一方面房地产商可以继续蚕食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红利,另一方面,若能顺利完成产业升级和文化转型,则可以担当更重要的角色。毕竟,从乡村文明向城市文明过渡的过程中,我们走得太快,也走得太急,欠的账也太多。

我们骂房地产商野蛮,是因为我们自身也很野蛮,我们骂房地产商建得房子丑陋,是因为我们自身的审美水平就没高到那里去。

就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而言,房地产商必须要担当的一个社会使命和时代责任,就是利用商业的力量,完成社区结构的组织改造和城市生态的文明重塑。

芝麻哥在文中提到的一些设想和创意,就是希望给那些依然坚持理想主义情怀的房地商一些启发。推动社会进步,促使人民幸福,“房”事一直都是很关键的环节。

而就更实际的商业利益而言,房地产商也必须高度重视社区改造带来的无限商机。以当下很热门的O2O为例。这个行业或业务一直无法有效引爆,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无法突破社区端“最后一公里”的瓶颈。而这个瓶颈又并非物流问题,而是信息流问题。

正因为社区的消费需求无法有效聚拢,所以才造成平均物流成本过高。一旦踞守社区端的房地产商或物业公司醒悟过来,快速完成社区的互联网化改造和管理升级,不但这个问题迎刃而解,而且会衍生出更多的商业机会。以万科为例,未来5年内,其管理的社区大概会有500-600个社区,100万住户,近800万的人口,差不多相当于一个超级大都市的规模体量。

如果线上把这些社区用互联网串连起来,充分盘活社区的用户和数据资源,形成一个庞大又精准的家庭用户信息数据库,线下再配套完成青年公寓、养老公寓、绿色楼顶花园这样的实体改造,并快速完成规模化、连锁化的全国性网络布局,那么万科蜕变或孵化出一个横跨“地产+物业+金融+中介+家政+电商”等领域的超级平台和商业公司,便指日可待。(文:段战江)

第四篇:用互联网思维营销的3个经典案例

用互联网思维营销的三个经典案例

【案例1】 年赚百万的表弟用互联网思维的营销方法

互联网思维该怎么接地气

“互联网思维”可以说是当下互联网行业最流行的名词,跟人聊天,不聊聊互联网思维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业内人士。但是土妖相信其中绝大部分人只是嘴上说说而已,要是让其系统地阐述一下互联网思维,还真木有几个人能够说得清。

按照度娘给出的解释,互联网思维是指,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精神、价值、技术、方法、规则、机会,来指导、处理、创新工作的思维方式。

这样一个学院派的概念看了跟没看一样,有木有?!恰好近日和表弟做了一次深聊,不妨给大家还原一下,一个初中生眼里的生意经,是怎么严丝合缝地契合互联网思维的。

先介绍一下背景:这个表弟是土妖亲大姨家的,从小不爱学习,但是脑子活络。现在在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的一个农贸市场,开一个小餐馆。餐馆面积50多平米,年收入120万左右。

少即是多——“我的小饭店只卖25种菜”

表弟介绍说,在他那个农贸市场,类似的小餐馆有十几家,每一家的小炒也即菜品都在50样以上,多得甚至能够达到百八十种,而表弟家只有25样。为什么只做25个菜? 表弟透露出了其中的缘由:一是这25个菜基本覆盖了周边消费者平常80%的点菜种类,把菜品缩小不仅方便采购,而且还能因为量大获得额外的优惠;二是对于厨师来说,炒菜也更轻松,总是炒这25个菜,时间长了自然熟能生巧,不仅炒出来的味道更好,上菜的速度也更快;三是,这25个菜都是些西红柿鸡蛋、醋溜土豆丝、小炒肉、木须肉等同一个阶层的菜,档次划一让每一位进店的人没有任何压力。

表弟介绍说,“规模采购”让他的店每一样菜都能比周边的店便宜一两块钱,因此翻台次数也远远高出周边的小店。免费——“免费只是诱饵,要有舍才有得”

在菜品比其它小店更便宜的同时,表弟的店还有其它店没有的免费食品——一小碟腌萝卜,一小碟炸花生米,以及可以免费盛用的小米粥、鸡蛋汤。

表弟告诉我,这些免费的食品每天下来只要30多块钱,但是给顾客带来的感觉却异常的好:一份钱还没花,桌上就已经摆上两小碟、两大碗,好像占了天大的便宜似的。实际上,这30多块钱,只要多来三四个用餐者,就足够捞回本了。兜售体验——“面子比天大,一定要给足”在表弟看来,虽然经营的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店,但是走进饭店的每一个顾客都是上帝。“我不仅要给他们便宜可口的饭菜、免费的食品,更重要的是要给他们足够的面子。”表弟是怎么给面子的呢?除了热情嘴甜、眼疾手快之外,表弟还有两大法宝。一种情况是,在过了饭点,进店人员稀稀拉拉的时候发烟。表弟的大口袋里通常会装3种烟,5块钱左右的白沙、10块钱左右的红双喜、以及15块钱左右的利群。表弟说,他已经练成了只要瞄一眼,就能够判断该给眼前的人哪个档次的烟,而且动作极为自然。“为什么平常不发?”“平常饭点那么多人,都发烟我哪受得了?” 另外一种情况是,每当有熟人请客吃饭时,表弟都会要么送上两瓶啤酒,要么送一碟凉菜或者一份炒菜。花的钱不多,但是却给了做东的顾客足够的面子。这些请客者以后每每请客,表弟的店都成为了重要的选择。

快速响应——“数字最为简单好记,而且不容易出错”

为了增加营业收入,表弟的店从一开始就有外卖送餐服务,只要点够30元,在方圆2公里都可以免费送餐。

小地方订餐的人虽然不算多,但是频率却比较高。为了提升送餐的速度,表弟按照顾客消费的频次和金额,把顾客按照1—N的方式进行了

编号,每一个编号对应着这个顾客的姓名、电话和常用的送餐地址;与此同时菜品也进行了1—25的编号,米饭则默认一个菜一碗饭。“把一切编号化、数字化,不仅可以减少沟通中的差错,而且还能够提升送餐的效率。”

表弟解释说。让我惊讶的是,微信取代了电话成为了表弟店里叫餐的主要工具。顾客只要在群里说,“16号,订餐3,9。”表弟和店里的员工就知道是要送给谁,送到哪里去,以及要的是3号菜——西红柿鸡蛋和9号菜——木须肉。我问,“为什么一定要把这些陌生的人加在一个组里?”表弟告诉我说,“吃饭会跟风,一个人点了,就会好多人都跟着点。”恍然间,我想起了“激发需求”这个词,也似乎看到了开发商雇佣民工排队买房的场景。

增值服务——“既是做生意,更是做人情”

表弟的餐馆旁边有两个不小的小区和一个幼儿园。幼儿园一般下午4点就放学了,但是小县城的人一般要5点才小班。这中间一个多小时的断档,成为不少家长的烦恼。为此,表弟特意在饭店二层自己住地的客厅辟出一块地方来,布置得像“翻斗乐”似的,可以让那些小朋友在里面玩闹,但是又不会摔伤。只要时不时去楼上看一眼就行。表弟的热情,受到了许多家长的欢迎。如今不少周边的居民,有事时经常会把小孩搁在表弟的店里一小时两小时的。“这些小孩都白看么,收不收费?”“不收费,都是举手之劳。而且很多家长来接孩子的时候就顺便把晚饭也吃了,或者直接打包。有的即使不想在外吃饭,但是时间久了,都会多多少少消费一点。”

表弟透露说,像姜堰这种小地方,像他那样的小店,经营好的一般一年能赚四五十万,少数的能达到七八十万,不过像他那样子能超过100万的,可以称得上凤毛麟角了。本来在此次交流之前,我是想跟表弟沟通一下,看看能不能通过网络怎么帮他宣传一下小店,想不到却给表弟活生生上了一课。

如今,土妖终于发现,其实我们一直谈论的互联网思维,有可能就在我们身边。以后,再在路上遇到穿着像屌丝一样的洗剪吹、农民工时,不要再一脸的不懈了。也许我们口口声声说的互联网思维,人家已经付诸实践,并产生了丰硕的成果。

【案例1】如何用互联网思维做餐饮

前几天我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关于企业微信公众号的用处不大的微信,正好有一个东莞的朋友给我留言说,要给我推荐一家餐厅,是用朋友圈营销做非常成功的餐厅,带我去体验体验。这个我非常有兴趣,一可以学习,二有的吃,顺便一探这家餐厅的虚实,他们到底是如何用互联网思维做餐厅的。

饭菜真湘这家餐厅是带有一点“互联网思维”的餐厅,从他们的名字丶装修丶细节丶菜单丶服务丶营销等都有那么一点互联网的血统在里面,一进来,就能够感觉到这家餐厅与其他中式餐厅有很多不同之处,今天我就和大家一一道来。

当然,今天我观察的时间有限,了解不多,可能会有片面之处,但不会影响到大家对用互联网思维去经营一家餐厅的理解。

带着好奇和疑问,我们几个下班后准时来到这家餐厅。一到这家餐厅的门口,就被这个名字所吸引,这家餐厅的名字叫“饭菜真湘”,名字通俗易懂,一看就知道是一家以湘菜为主的餐厅,然后还有一种含义,就是他们的餐厅饭菜真香,体现饭菜的特点,一语双关,真是一个好名字。

走进餐厅,餐厅里座无虚席,到处都是人,连走道都是人,餐厅门口也有很多客人在等候。

他们在门口设有一个叫号处,一来用来接待,二是方便客人取号。另在叫号的旁边还设有一个休闲区,很多人在排队等候,餐厅给那些等候的客人提供了小吃,如瓜子丶豆子丶花生等小吃,还有一些娱乐小游戏,如象棋丶围棋等。一般等候在半小时至一小时之间,今天我们就大概等待了半小时,才有座位。

有一个服务我特别喜欢,就是客人一进门,服务员为你提供一个滚烫消毒的毛巾,用来擦手和脸。对于一个中档中式餐厅来说,在东莞还是少有的一个服务项目。

开张期间利用微信吸引客源,引爆朋友圈 他是怎么做起来的呢?据了解,这家餐厅是在去年7月份才正式开张。开张时,他们主要是通过微信的方式吸引客源。在开张前一周,只要是关注他们的微信,拍三张照片,分享到朋友圈,就有机会获得一道价值xx的菜品。也就是说,你今天来吃了,在朋友圈分享一下,明天就有免费的一道菜,通过这种方式,朋友圈的宣传,一个星期内吸引了上万的客源,每天爆满,他们的粉丝也急剧猛增。通过分享赠菜的方式,引爆了朋友圈,虽然送出了很多菜,投入不少,但是这个对他们来说,这个价值远远超过他们的投入。凡是关注他们的微信的朋友,就是这家餐厅的会员,做会员有什么好处呢?

1丶每周二新品免费吃:每周二是会员日,只要是会员就可以获赠一道菜;新品会不定期的推出,新品推出可以免费获得试吃机会;

2丶生日当天有优惠:生日当天去吃饭,可以免费直接减免58元(他们的菜品已经非常优惠和便宜);

他们没有开通微信公众号,而是个人微信号(微信名:饭菜真湘-饭菜团)靠这种朋友圈的方式与客户进行分享和互动,每天定期在朋友圈发送一条微信,如新品上市丶优惠活动丶生活方式等内容,实时的可以与客户零距离的接触。很多客户都是通过微信订餐,以及了解的优惠信息的。

餐厅细节处处体现细致,细节制胜

1丶快速点单方式:与传统的看菜单点菜方式不同,没张一张用简单的点菜单,选择你喜欢吃的菜,交给点菜员下单即可,方便快捷;

2丶15分钟上齐所有菜品:餐厅承诺15分钟内全部上齐菜品,采用漏沙计时器监督,15分钟内没有上齐的菜免费吃,再也不怕点完菜之后痛苦等待的那种感觉。对于这种需要排队吃饭,座无虚席的餐厅,能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我和他们餐厅经理作了一个简单的交谈,她透露说,他们的厨师都是经过专业的培训,对菜品的上菜速递和味道都是有很高的要求。

3丶餐桌和凳子都是专门定制:所有的餐桌和凳子都是专门定制的,餐桌设计了一个夹层,就是在餐桌的桌面下面设计了一个可以放餐具丶牙签丶烟灰缸丶啤酒杯丶打包袋丶饭勺丶汤勺丶打包盒丶开瓶器等餐具用品;而凳子也是特别设计,打开海绵垫就打开可以放包,安全不占空间,贴心设计。在桌子的旁边还放了热水壶架,无需走动便能自取开水,还放了一个湖南的绿茶,泡了一杯,清香淡雅,是一个不错的好茶。另外桌子中间部位设有手机放置处,避免放桌上占用菜品空间和避免沾满油渍。

这样的设计好处,就是可以减少服务人员,不会出现喊破喉咙也叫不到服务员的情况,这种设计理念我还是头一次见。

4丶贴心客户服务理念:在洗手间里还设有一个橱窗,专门用来放创口贴丶吹风机丶梳子丶棉签丶风油精丶清凉油等以备顾客不时之需;洗手间还有专人打扫,装有空调丶干净卫生,对于一个800多平方,餐餐爆满的餐厅,还能做到卫生间如此干净卫生的不多。

我擦,说了这么多,和互联网思维有什么关系?好像都说说一些餐厅的细节等问题,那你就错了,这正是互联网的思维之关键所在。这家餐厅是以微信吸引客源,让大家知道的。而朋友圈的优势在于分享,如何让客户分享呢?那就要超越客户预期,客户在整个体验的过程中,都有一种惊喜,都想尖叫的感觉,那你就成功了。饭菜真湘做到了,从名字(个性)丶口号(亲切)丶装修(环境丶餐桌丶VI等)丶服务(热情丶快速)丶菜品(价格超低)等,每个点都拿捏的很好,对于一家这种中档中式餐厅来说,每个环节都是那么的到位,还有很多,没有一一列举完,只有自己亲自去体验后,你才会感触。

这也是让很多人愿意主动去分享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一家餐厅可以做到一桌台可以翻五次,这是一个何等的牛B呢?做过餐厅的人应该清楚。但凡是做的比较成功的互联网品牌都是这个样子,如雕爷牛腩丶黄太吉丶江小白等,都是超越客户预期,敢为天下先这种经营理念。

用微信吸引客源,打开知名度,再用细节俘虏我们客户的心,引发客户主动去分享。除了这些硬件的细节取胜之外,这家餐厅还在一些营销和服务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一家开业不到一年的餐厅,现在已经开了第二家分店,并且也用这种模式成功的复制第二家店,并取得了成功,生意也是非常的火爆,天天爆满,成为我们东莞餐饮行业的一匹黑马和标杆。

特别要向大家说明一点,这家餐厅并没有开通微信公众号,而是一直使用个人微信,使用朋友圈去传播,这个和我之前的观点相同,企业微信公众号的价值不大,玩好朋友圈才价值无限。

【案例3】 新时代卖火柴小女孩的致富故事

做小了,一定要做到独特。独特在我看来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所在。

口述者:杜道嫦

创业时间:2006年9月

启动资金:3万(积蓄)

经营项目:艺术火柴

目前雇员:10人

经营业绩:3年,专卖店2个,加盟店14家,资产累计100多万

“快要冻僵的时候,她擦亮了手里的全部火柴。亮光中,她看到了温暖的火炉、丰盛的圣诞大餐……”

在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中,主人公的凄楚遭遇令人心酸,她只能靠一盒小小的火柴实现最后的梦想。

今天,我也成了一名现代版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上海最繁华的徐家汇卖起了火柴。不过,先不要投以我同情的目光,我卖的可不是一般的火柴,我卖的是艺术火柴,也就是把普通火柴重新设计一番,变成具有珍藏价值的艺术品。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总算是把这个不起眼的行当做得风生水起,不仅满足了都市人追求“复古时尚”的需求,还用一团团怀旧的火焰点燃了我的财富梦。

其实成功并不复杂,有时需要的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创意。哪怕只是一根小小的火柴,也能点亮人生的梦想。

捕捉怀旧商机,不做白领卖火柴

我叫杜道嫦,小名叫小鱼,是一个80后的太原女孩。2005年从大学艺术设计系毕业后,成了上海一家广告公司的白领。

可以说,我的工作环境舒适,薪水也不错,但这一切安逸并未熄灭我的创业梦。我一直想要出去闯一下,干一件可以把自己的专业与兴趣结合在一起的事情,像日本的“无印良品”、“暴力熊”,或中国的“谭木匠”那样,靠创意和设计,把生活中很普通的东西变成时尚有趣的“艺术品”。不过,在起初那段时间里,我有的不过只是想法而已,没有具体的方向,也没有什么行动,还真是迷茫啊!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地混着……

2006年儿童节这天,一个朋友逗趣说:“小嫦,今天是你的节日,送你一份小礼物!”说着递给我一个包装精美的小盒子。我打开来一看,眼前一亮!原来,这是一盒酒店用的火柴,造型相当别致,墨绿色的外盒上用UV工艺压着细碎的绚丽花纹,火柴又长又粗,与以前看到的火柴完全两样。

朋友打趣地说这叫“送财(柴)”。想不到这么份小小的礼物,还能既漂亮又讨口彩,真令我爱不释手。

出于广告人对创意的敏锐,几天后,我脑子里忽然冒出一个念头:如果重新定位设计,赋予火柴深厚的文化内涵,说不定老产品也能“玩”成新时尚啊!

设计火柴盒、靠创意寻找商机,在我当时的脑瓜里,已不只是一桩生意,还是一种莫大的乐趣。

不料,在上海的小姨听说我的想法后,却摸着我的脑门说:“你没发烧吧孩子?卖火柴,你以为这是原始社会呀!”

在一旁写作业的小表弟也提醒我:“姐姐,卖火柴会被饿死的!”

我惊问:“有证据吗?”

小家伙脱口而出:“有啊,安徒生童话里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是因为一盒火柴都没卖出去,穷得饿死了呀!”

真令人哭笑不得。

但小姨的反对和表弟的告诫,并没有打消我做火柴生意的热情。现在一般只能在宾馆和饭店里看到火柴的身影,在市场上,火柴已经濒临绝迹了。如果我抓住这一市场空白,不但能让火柴重出江湖,兴许还能赚上一笔呢。

一番思索后,我决定先设计一批火柴,检验一下市场。当晚我就地搜集各种资料,找来一些电影海报和画册,参考着设计起了新颖的火柴盒以及火花图案。

到底画什么类型的图案好呢?以我自己的喜好来看,当然喜欢时尚个性的类型。但现在不是单纯在卖画,而是设计火柴盒上的图案,要搭配才行!于是我又去参观了许多酒店里的火柴,看到各式图案的火柴盒后,以及那些买火柴的主要顾客们,我终于有所领悟了。许多老一辈的人都有关于火柴的童年回忆,所以,“怀旧”就是艺术火柴不可或缺的元素。而且,我发现,这样的艺术火柴卖价比一般火柴高出许多,有能力消费的人一般是中年人士,他们的喜好大多比较传统,不像年轻人那么追求什么时尚、个性。进而我马上联想到了我们伟大祖国的传统古典文化。有了这些文化元素,火柴的含金量就会迅速飙升了。

两个月后,我终于设计出了多种造型的火柴盒图样,并画出了西游记、四季物语、金陵十二钗等11个系列的图案。

但仅仅是火柴盒的外形改变了,而火柴还是从前的火柴,会不会出现买椟还珠的状况呢?我又决定在火柴上下点功夫,力求给使用它的人一个惊喜!苦思了一番后,我想到了在加工火柴时溶入香料,使其点燃时能散发优雅的芬芳气息。至于火柴擦头,也要有点新花样,用尽赤橙黄绿青蓝紫黑白所有颜色,一定很吸引人!

万事俱备,只需投产了。

但在四处联系火柴厂的过程中,我却了解到:随着廉价打火机的出现,火柴早已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各地大大小小的火柴厂10年前就已经纷纷转产或倒闭。我不由得懵了。找不到厂生产那我不是白设计了吗?不行,就算世界上只剩下一家火柴厂,我也要把它找出来!

可是,还真的是一家火柴厂的影子都没找着,我也实在有点泄气了。

后来,还是互联网帮了我的大忙。几经周折,我联系上了湖南浏阳一家花炮厂,对方兼生产火柴。然而,当得知我要生产的火柴造型和图案都很有个性,且还是小批量的,厂方就不乐意了:“那多麻烦啊,我们要不断变换生产方式才行,起码要量在1万盒以上,少了不接单。”

无奈,我只得咬牙答应这个条件,委托对方加工了10个图案套系的艺术火柴,每个系列1000盒。

开火柴店,“艺术火柴”很抢手

拿到货以后,如何销售又成了我面临的一个难题。上海繁华地段寸土寸金,而冷僻地段又不适合卖自己的产品。思来想去,我决定先到夜市地摊上试销,看看人们的反应。

下班后,我用行李箱拖着火柴到繁华的地带摆摊。最后,我在一家大商场门口附近停了下来,准备摆摊。那一刻我的心情异常复杂,迟迟不敢把货拿出来,真后悔没戴个墨镜什么的。一方面是因为怕被熟人看到,觉得有点不好意思,毕竟我是个白领,有很强的自尊心和优越感。另一方面,也担心出什么意外,怕被城管没收了我的货,那滋味简直跟做贼似的。

果然,由于紧张,我的神情很诡异,惹起了商场保安的注意。当我正要放下货物时,在商场看门的保安走了过来,问我是干嘛的。我支支吾吾地乱说一通,赶忙收拾好东西,灰溜溜地跑了。

这样可不行,必须要找个安全的地方落脚。我在上海夜市里走了一圈,最后终于看到了有很多人在摆地摊的一片地方。我欣喜若狂,好像落伍的鸟儿回到群体一般。大家一起摆地摊,感觉还真不错,我也就安安心心地摆下我的货了。

不一会,别人果然都很好奇,纷纷围过来看新鲜。比起做工粗糙的传统火柴,这种穿了新衣的火柴成了艺术品。外包装方面,不仅有传统的长方形火柴盒,还有三角形、六角形、八角形、圆柱形、菱形等各种形状;火花有诗集心语、中外风光、四大名著、京剧脸谱等多种主题系列;火柴梗也一改旧式火柴“白衣黑帽”的乏味形象,各种颜色的擦头应有尽有。

“我都快20年没用过火柴了,真有返璞归真的感觉呢!”

“这真是火柴吗?太漂亮了!”

“好有创意啊,挺特别的!”……

听着大家的赞誉,我不由得心花怒放。

但看稀奇的人虽多,买的人却不多。夜深人静了,我觉得好困,但是又不能睡着,拼命地强忍着。平生第一次,我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

直到凌晨2点收摊时,我才卖出3套火柴(每套10小盒,售价10~30元之间)。握着那70多元营业额,我不由得黯然神伤:难道自己想错了,小火柴里根本就挖不出大财富吗?

亲人们听了我的情况后,都极力反对我去摆地摊,说那是“下三滥”的活儿。老妈更是苦口婆心,怕熬坏了她的宝贝女儿。要知道,我可是从小没吃过什么苦的啊。我这样做,可不就是在自讨找苦吃嘛!可是开弓没有回头箭,火柴已经做出来了,还是得卖啊!

一位朋友了解到我的苦恼后,一语道破天机:好马配好鞍,好货配靓店。你想啊,一块钱一个的打火机可以用上一年,可一盒用不了几次的火柴最便宜的却敢卖15块钱,所以,只有那些充满个性、喜欢时尚、有消费实力的人才会来消费。现在的艺术火柴主要是观赏和收藏价值,使用价值已经大大弱化了。你卖的是文化、怀旧和艺术,不是廉价的取火工具。把这些精美的火柴拿到地摊上卖,简直是暴殄天物,一定要开自己的专卖店,才能彰显品位和档次。

这番话让我如梦初醒。

2006年9月,我不顾父母的反对,正式从公司辞职。然后经过一番考察,在繁华的徐家汇CBD盘下了一间20平米的小店,取名”火柴传奇”。门面租金加上首批进货,新店投资了3万多元。我把店里布置得温馨时尚,并充满浓郁的”火柴文化”味儿。除了琳琅满目的艺术火柴,我还把收集到的和火柴相关的故事传说、轶闻趣事、历史起源等,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布艺画悬挂在墙壁上。

为引人注目,“火柴传奇”专卖店开业当天,我在门口竖起一块招牌,上面写着”卖火柴的小女孩”。路人看到这块充满童趣的招牌后,都纷纷情不自禁进去看个究竟……

这些缤纷的火柴,令顾客们目不暇接。不少人在买了火柴后,还要用相机把店里所有的火柴都拍下来留作纪念,甚至把这个”新奇发现”传到网上。特别是半月后的国庆黄金周期间,“火柴传奇”天天都门庭若市,平均每天销售一两百套,一天下来盈利高达两三千元!这对我来说,有了些许宽慰。

然而好景不长。两个月后,火柴销量急转直下,昔日人声鼎沸的小店变得门可罗雀。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不是人们已经觉得这种火柴没什么稀奇了呢?我顿时又有了危机感。

一天,一位女白领在店里瞧了一圈,突然跑到柜台前直言不讳地说:“我已经先后光顾你们店四次了,发现货架上老是那十几个套系的火柴,没什么新意。恕我直言啊,如此下去迟早关门大吉啊!”

我再次觉悟了,原来我一直忽略了为店里的火柴注入新鲜元素,导致顾客都感到视觉疲劳了。

此后,我开始收集顾客的意见。在火柴店的墙上开辟了一块宣传栏,顾客可以随意在便利贴纸上写下自己的意见,并留下联系方式。意见被采录的顾客可以获得本店的精美艺术火柴一套。我又从几位顾客的留言中看到了一些中肯的建议,除了产品不够丰富之外,还有人反映火柴的弊端是夏天遇高温容易自燃,阴雨天又会受潮,无论使用还是收藏都不大方便;一些小朋友则说,如果有他们喜欢的“奥特曼”、“蜡笔小新”就好了;也有情侣提议在火柴盒上印上爱情诗句……

我把这些反馈信息重新记录在一个本子上,决定用一连串的革新让小店起死回生!

创新产品,赋予小火柴更多文化内涵

火柴盒的图案是改革的关键。以我一人之力,画那么多图案实在是应付不过来。凭着我一颗脑袋,是很难会想出多大的新意的,于是我决定招兵买马。我雇了两名美术系毕业生做帮手,他们专门负责图案设计,有了新创意就绘制成图。设计完成后,他们会将绘制好的图片通过网络传到生产厂家,整个流程还是比较快的。

从以前消费者的反馈记录来看,我发现单纯把产品定位于中年高端消费者,锁定古典传统文化,会让自己错失许多顾客。因为,喜欢艺术火柴的人,不只是老一辈的人,还有许多年轻人。80后和90后们绝对有可能成为艺术火柴消费的主力军,因为他们更追求值得玩味的东西。前段时间从他们对艺术火柴的钟爱程度,以及热情地提出反馈意见的情况看来,我就意识到了。

于是,我们决定设计多样性的图案,以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中老年人、年轻人、小孩,我们都不放过。我们推出的每一盒火柴,都融入了文化、艺术和时尚元素。造型方面,设计出了口红形、CD形、心形、V字形等近20种盒型,火花内容包括中国风旗袍、千古帝王、十大元帅、电影海报、经典名著、动漫卡通、风云足球、热播影视、异域文明、油画瑰宝、怀旧年代、星座、月历、明星等80多个主题系列。

在生产工艺上,我们也一改传统,更加突出安全性——用漂白的中国东北小白杨作梗,火柴头不含磷,不含硫磺,自燃的温度需要160℃;火柴梗全部经过碳化处理,燃烧后没有火星,且不会掉灰渣,安全环保;火柴盒全部采用高档白卡纸张制作,图案印刷质量可以和邮票媲美,并使用了外盒覆膜等包装技术。

我们的这些努力没有白费。2007年年初,当近百套图案精美、包装时尚、质量一流的艺术火柴铺满小店后,顾客蜂拥而至。白领一族青睐外形特别的火柴,情侣们喜欢火柴盒上印有爱情诗句的,小朋友们钟情动漫卡通系列的,老外们热衷中国文化主题的。

一位50多岁的男顾客幽默地说:“赠人火柴,寓意着祝愿对方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财源滚滚,所以我要买几套四大名著送给朋友们,让他们每抽一支烟就想我一次!”

一位法国游客则一下买了30套艺术火柴,其中包括5套镶嵌在镜框里的”精品系列”,这种高档产品连火柴棒上都印有文字!他准备把这些艺术品带回国内送给亲友收藏。

一位穿着华贵的中年女性很惊喜,也选购了几套。她说在大家都用廉价打火机的时候,火柴燃烧的那种快乐和优雅,离我们却越来越遥远。“我买它不为点火做饭,是想怀念童年关于火柴的故事,怀念阳光灿烂的纯真年代……”

一时间,“火柴传奇”专卖店里的人气空前高涨。

第十章 竞争空前,营销出新招

开张还不到半年,火柴生意已基本走上了正轨,由于生意不错,除一部分人购买艺术火柴作为收藏外,不少高端消费的男士甚至将其作为有品位的引火、点烟工具。

我又打算开家专卖分店。艺术火柴卖的是个性和创意,并非火柴本身,火柴只是个性和创意的载体,所以火柴店适合开在人流多的商业区和旅游步行街等地方。最后我把店开在了旅游步行街,店有七八十平方米,装修独特,吸引了许多顾客,生意异常火爆。

但随着艺术火柴的知名度扩大,竞争无法避免。2007年,艺术火柴店逐渐多了起来。我了解到了,山东、杭州等地都有艺术火柴专卖店,这些店一点也不落伍,火柴产品做得很不错:从规格看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从内容看,有时尚名车、城市涂鸦、影视海报、生肖星座、名著名曲,等等。而且价位也比我的低,所以营收都很不错。之后,网上也有人开网店卖这种火柴。一般10盒一套的零售价在10-15元,其利润是相当可观的。面对低价挑战,我难道也要跟风降价,来个大甩卖吗?

现在我的每个店铺,每月要承担六七千元的房租和水电费,以及五六千元的店员薪水等,开销不小。如果火柴降价,不但会有亏损的风险,还会让顾客感觉店里的火柴在贬值,进而恐怕连我的店都会在顾客眼里变得越来越垃圾。所以,绝对不能让顾客出现这种感觉!我们的火柴卖的是文化,文化是不能贬值的。

在我的店里买火柴的顾客,一般是作为礼品送人,也有不少人自己使用。现在的艺术火柴主要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尤其80后的年轻人,对于火柴的记忆太少,艺术火柴一经推出,就吸引了他们不少的注意力。所以我决定以新奇为主线,以争取更多年轻顾客,卖出自己的特色。

于是,我和设计师深入调查了许多时尚礼品的做法,看它们是怎么吸引年轻人的。最后,我在每款火柴都设计了很个性化的广告语,比如其中一款象棋火柴,广告语是“光一个‘帅’有啥用?到头来没准会被卒吃掉哩!”。

我知道年轻人都喜欢网络有关的东西,便想,将年轻人关注的网络热点与火柴巧妙结合,一定会很受欢迎。于是我搜索了许多幽默诙谐的网络语言,作为火柴的主题。最后的事实证明,与网络有关的艺术火柴销量特别好。

但是,光靠产品的质量和创意,还是无法解决激烈争客的局面。小店每天可以接待的顾客毕竟有限,还需要开发更多的客户。一开始,我很自然地想到了靠宣传单提高小店的知名度。后来,我无意中听到一个顾客随意说了一句:“要是有我偶像的图案,加上签名就好了!”当即又来了灵感,我马上想到了拓宽销路的妙招:走出去,追着明星卖火柴!

2007年夏天,当地歌迷们经过近两年的期待,终于盼到周杰伦再次到上海开演唱会。开场前,体育场入口前除了簇拥的歌迷,还有不少统一打扮的男女生,他们带着帽子,举着牌子,挎着售货篮,红蓝两色的帽子上分别写着“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卖火柴的小男孩”,宣传牌上则打着“火柴也疯狂”的广告语,这些都让陆续前来的歌迷好奇不已。很多人看着篮子里特制的周杰伦纪念版火柴,惊讶之余都特别喜欢,纷纷边掏钱购买边感叹道:“你们老板太有心了,感动!”“哇,都把我家伦伦搬上火柴了,我要一套印有他专辑歌词的!”“好美呀,火柴也能做得这么时尚有品位!”……

这是我与“大学生创业联盟”的一次合作——组织了120多个学生,到周杰伦演唱会的现场推广艺术火柴。结果,当晚就销售了近3000套,共计8万多元。

此后,每当大牌艺人到上海演出时,我都会提前为他们量身设计一些火柴,然后大量生产,并请人在演唱会入口处向歌迷推广。“粉丝”们对这些盒子上印有自己偶像小档案、小故事,或专辑目录与歌词的火柴青睐有加,销量出奇地好。

尝到“团体销售”的甜头后,我又想要做更多团体的生意。我知道,现在的公司和单位每到中秋和春节前夕,都要给员工们发放礼品,礼品无非就是那些司空见惯的东西。如果我向他们推荐我的艺术火柴,一定会让他们的员工眼前一亮!

于是我开始主动和一些中外公司、机关单位取得联系。一开始,他们听到是火柴,连正眼都不瞧一下,就带着鄙夷的神色不屑地说:“我们送员工火柴干嘛,他们家里又不用火柴生火做饭!”没来得及等我解释就把我拒之门外了。那一刻,我又好笑又好气,算了,不跟这等无知的人计较。我仍然不放弃继续上门推销,向他们介绍艺术火柴这种颇具文化内涵的时尚礼品。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连连的主动出击,让我斩获了不少订单,我心里美滋滋的。

我知道,所以成功都只是暂时的,只有不断探索新的销路,才能不断获取成功。经过几年的经营,我也知道了一些规律。比如夏季是旺季,包括批发到外地的火柴在内,同一款火柴的生产量就能达到每月3000至4000盒。店里每套火柴的售价会比较固定,基本定在20元,利润方面我还是相当满意的。

要是赶上某套火柴盒卖不动的时候,我就会以某些活动名义主动打折。不过,我是暗地里打折,我不会告诉顾客我给他们打折了,而是在他们购买了火柴后,附赠一些火柴,这样他们就有了意外的惊喜,还会告诉更多亲朋好友前来购买。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我们卖的是文化,是收藏价值,文化怎么能打折呢?就是要让顾客知道,我们的火柴有自己独特的艺术价值,这种价值是经久不衰的。这其实也是一种营销策略。

2008年初,我把“火柴传奇”注册成了商标,并开始发展连锁,还兼做产品批发。截至2009年元旦前,我已在上海拥有两个专卖店,“火柴传奇”的加盟店发展到了14家。通过几年的打拼,创业之初我投入的3万多元,也奇迹般变成了今天的100多万元。不久前,我还买了一辆本田雅阁,圆了我多年的香车梦。

对于我的成功,许多人羡慕不已,也有很多朋友想要加盟卖艺术火柴。其实做艺术火柴生意,最重要的是设计,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是很难生存下去的。

许多人问我开店应遵循什么原则,答案是“物以稀为贵”。销售量虽然很重要,但是,再好的产品也不能无节制地销售,不然就难保会有一天大街小巷都出现同样的东西。因此,即使将店里的产品批发到外地,也不能无节制地批发。我现在开店遵循一个原则:大城市店面数量控制在两家,小城市则控制在一家的范围内。

我最佩服的是卖梳子都能卖到即将上市的“谭木匠”,这个品牌拥有750家加盟商、总销量高达2.5亿元。我也想有自己的公司,尽管卖火柴算不上大买卖,但设计、制作、运输、销售,样样马虎不得。目前我的公司正在筹建,建成后,它就是上海首家集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艺术火柴企业了!

编辑手记

艺术火柴店,小产品做出大文章,自己开发产品,保持个性化特色,同样的广开经营门路引来各路新客户……

杜道嫦的产品是兼具文化内涵、怀旧深度、艺术载体、时尚道具的火柴。她的艺术火柴主要是观赏和收藏价值,使用价值已经大大弱化了。事实上,她卖的是文化、怀旧和艺术,不是廉价的取火工具。

如今卖东西单纯靠货真价实是远远不够的,打造产品形象更重要了,因为如今人人都追求品位。杜道嫦也意识到,把这些精美的火柴拿到地摊上卖,筒直是暴殄天物,一定要开自己的专卖店,才能彰显品位和档次。

在遇到竞争攻势时,她又想,跟风降价会让顾客感觉店里的火柴在贬值,而她的火柴卖的是文化,文化是不能贬值的。

自主设计的创意往往是应对跟风竞争的良策,但光靠产品的质量和创意,还是无法解决竞争激烈的争客局面时,她又想到走出去,找到了追着明星卖火柴,开发团体客户卖火柴,创建加盟店卖火柴等出路。---------完

第五篇:用互联网思维去让公司年会更有意义

用互联网思维去改造公司年会

互联网是一张网,信息从源头发出以后,会无休无止地传播到各个脉络点,所以互联网具有动态的传播性,而非介于传统传播的点到为止;

互联网思维实际就是一种动态思维,凡是从动态的,全局的角度去考虑的思维行为,即可成为互联网思维。

以前大家都看不懂腾讯搞QQ能有什么出息,却不曾想到基于QQ数亿活跃用户,产生了众多的商业模式;比如说黄太吉的赫畅经常不务正业,不去钻研煎饼的制作工艺,供应链管理,而是让人大跌眼镜的去开豪车送煎饼,到处演讲,每天刷微博互动粉丝。

这些在常规思维看上去令人蛋疼的,却又收到奇效的指导思维,就是互联网思维的最佳体现;把每一个点当做可传播的面来做,通过各个点扩展成面,最后各条先线发挥威力。

我们了解什么是互联网思维以后,开始讲正题,如何用互联网思维去改造公司年会。第一、从奖品上进行改造

传统的年会,抽奖的奖品一般都是土豪金,小米,现金等一类“跟风奖品”,更为“跟风”者甚至名额内定,而且数量就那么一两部。

你在微信朋友圈刷,我们公司的一等奖是一部土豪金,你能亮瞎谁的眼球?这种奖品送出去了就送出了,爽的人是获奖者,公司却要花费数千元去换取一个人的爽,从roi的角度来说一点都不划算,你企图让那些没有中奖的人,会以为公司的豪气吗?除非你发一百部土豪金差不多;员工的满意度得不到任何提升,也就是说这几千块钱白搭了!

奖品肯定是要的,这笔预算也一定是要花的,如何花的有价值?互联网思维来了!上海某游戏公司为啥要请女尤?他请的不是女优,而是通过女优吸引大众的眼球,去制造可传播的点。

所以互联网思维改造年会的第一条就是:制造可传播的点。这个点要么特别的奇,要么特别的土豪。

第二、从UGC工具上进行改造

哪怕你请了女优,送了奥迪A4,如果这些点没有最大化的传播出去,也是等于白搭,所以要从传播工具上进行改造。

传播路径第一通道,员工的传播通道。一些公司动不动就上千上万人,这些人就是最好的传播源头。所以年会接入移动互联网工具,是员工参与年会的必须手段。

比如尚品宅配旗下的电商公司新居网,就要求每位员工加入微信公众服务号,通过服务号查找自己的用餐座位,会议座位,流程安排,以及互动抽奖游戏,通过这样一个措施,员工加微信公众号的比例高达90%以上。

引入移动互联工具以后,员工在年会的行为就会依赖移动互联工具进行展开,如第一条的女优,奥迪A4等就会通过他们的移动互联工具进行传播出去,形成UGC的源头。

故意去引导和不引导,收到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赫畅也说了,你要做口碑营销,那你提供了让用户去传播的环境吗?

第三、互联网思维贯穿全程

光有珊珊夺目的奖品,牛逼的移动互联工具,还是缺乏那么一些传播点,因此必须把互联网思维贯穿到整个流程。

首先,抽奖方式。一般的公司的抽奖公司像摇彩票一样,用乒乓球摇,或者抽工牌,你说这这种抽奖方式,能引起谁的兴趣?

传统的抽奖都是看天命,或者内部安排,那些大奖实际给到了谁,谁都不服气,那为什么不靠实力吃饭呢?

比如评比出谁在朋友圈分享的观点牛逼,谁在移动互联传播的影响力大,等等,在把这批人拉到一起进行抽大奖。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第一能激发公司员工的分享欲望,再者是能够提升员工分享的质量度,把分享的亮点讲清楚,比如说某某人拿公司优秀员工奖了,你真牛逼,你说朋友圈的人能知道他到底有多牛逼吗?

如果换一种做法,该员工一年之内,连续创造了5次吉尼斯纪录,8次部门冠军,还仅仅只是拿了二等奖。类似这种语言发到朋友圈,该产生多大的正能量?

员工为何会分享的这么详细?唯有奖品!

其次,领导的演讲词上进行改造。传统的领导演讲词,都是在汇报今年多牛逼多牛逼,一堆干巴巴的数据,下面的人听了很牛逼,朋友圈拍一张PPT,然后附录:XX总的总结;这样的UGC有吸引力吗?

我们来看看海尔的领导是怎么干的,最近互联网上流传的那篇,海尔要放弃硬媒,转向互动媒体,到处流传,到处有自媒体人发表观点;如果张瑞敏也只是简单地汇报下海尔13年多么多么牛逼,能引发这么多讨论吗?

再者,每个公司都有礼仪。或许还有姿色不凡的,那么漂亮的女同事,其他人知道吗?会有很多人和礼仪合影,发到朋友圈,众人也会围观下,哇,好漂亮啊,仅此而已。

那是不是可以面对互联网,或移动互联,搞个最美礼仪评选大赛呢?面对美女,有几个人有抵触性?这是不是又是一次事件传播呢?

结尾:如果这样办年会,会怎样?

吸引人才:如果你的公司能够真正做到以上几点,然后在通过你内部hr369.com的员工传播出去,员工的朋友圈的朋友看了,会有什么反应?这究竟是一家怎样的公司啊,一个年会能够开的这么牛逼,平时还不知道,原来我的朋友在这么牛逼的公司工作,这么幸福,我要不要明年考虑下跳槽过去呢?

所以,互联网思维的公司年会,是一个很好的人才吸引方式,能为你的人事招聘带来很大的便利,人才容易招了,业绩是不是自然容易完成了?所以互联网公司的人事部门,也是销售部门。

体现实力:员工在朋友圈直播了这场年会,把公司的最高水准通过年会体现出来了,员工的朋友总有个把是你公司的客户吧?他们看了会有什么感觉?这个公司有实力,一个年会可以搞成这样子,那产品的好评度不用多说了,这是不是销售?

稳定员工:员工在朋友圈分享了这些牛逼后,引来一篇好评,个个都称你们公司真牛逼,我很羡慕你,这时候员工会怎么想?原来我是在一家很牛逼的公司工作,明年一定要好好干,或明年就不辞工了,这里有干头,人员稳定了,这是不是销售呢?

任何用动态观点,全局观点去指导目的的行为,就是互联网思维;用动态的眼光,长远的思维,共赢的心态去达成目标,是新的互联网公司所应该具有的思维!

下载王平用互联网思维改造区域传统媒体(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王平用互联网思维改造区域传统媒体(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