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材料学的历史简述
姓名:何莞晨
学号:2014012075
材料学的历史简述
1.按材料划分的时代
生活离不开材料,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所需的工具都建立在合适的材料的基础上。同样,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也是以材料为主要标志的。材料的进步标志着人类科技的进步,生产能力的增强,以及生活质量的提升。人类对材料的认识和利用能力,决定了社会的形态。考古学家常把材料及其器具作为划分时代的标志,如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高分子材料时代等等。
一百万年以前,祖先们便学会了用石头作为工具,进行狩猎和采集,进入了石器时代。随着使用技术的提高,充满智慧的先人开始将天然的粗大石料进行加工、打磨,变成更便于操控的器材,如刀、棍、箭、碗等。先进的工具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很大提升。锋利的刀具可以高效地采摘,还能进行收割,为种植打下了基础;棍棒、弓箭不仅可以防御猛兽,还能狩猎一些以前无法捕获的大型动物;石制容器可以储水,避免了旱灾造成的损失。随后的新石器时代中,祖先们又开始了陶器的使用,这种容易塑造、容易成形的材料,极大提高了储备物资的能力,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更进一步。
整个石器时代持续了约三百万年的时间,直到人类发现了优秀的金属材料——铜。早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开始加工和使用金属,最先进行加工使用的金属是铜。人们在采集石料的时候偶然发现与石料性质完全不同的材料,它不像石料那样容易劈裂剥落,反而有优越的延展性,并有光泽,还具有足够的硬度。人类便这样开始接触并使用铜。考古学的证据表明1,早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我国就掌握了炼铜工艺,进入了青铜器时代。相传禹统治时期便“以铜为兵”,“禹铸九鼎”2。青铜器的出现,对提高社会生产力起了划时代的作用。青铜器由于其优秀的强度和铸造性,被广泛的应用于食器、乐器、兵器、工具、货币、铜镜等各领域的制造。
青铜器时代持续了数千年之久。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提高,比青铜器更加优秀的铁器,逐渐被人类所使用。铁比铜合金硬度更大,能用来制作更加锋利的器材。直到今天,铁以及它的衍生产品——钢,仍旧是人类发展无法取代的材料之一,广泛地被使用于建筑、能源、汽车、国防、电器、机械装备领域,并且需求量巨大。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新型材料被研制出来,人们进入了多种材料共同发展、共同统治世界的时期。高分子材料塑料、橡胶、纤维已成为现代工业的支柱之一,各种性能优越的合金被应用于各类制造业,硅材料成为高新技术产业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人类的生活质量也随着各种新型材料的应用日益提高。
2.金属材料的发展史
如果说材料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那金属材料的使用就标志着人类工业水平的发展。二十世纪之前,受到金属冶炼技术的限制,人类对于金属材料的利用顺序几乎完全按照它们的活动性由低到高的次序。最为惰性,也是最为昂贵的金属之一,金,在公元前六千年就被人类所使用3。金光泽灿烂,几乎不受腐蚀,置地较软便于加工,又因为其数量稀少,一直以来都被用做贵重的饰品。
铜、银、铅等较为惰性的金属,在公元前四千年左右依次被人类所利用。人类铜的使用的意义是巨大的,铜器是人类使用的第一种金属工具。人类对使用铜的鼎盛时期是中国青铜器时代,从夏、商、西周时期直到春秋及战国早期,持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直到秦汉末年,青铜器的社会地位逐渐下降,开始被陶瓷、铁器所取代。同时代的银起着和金 同样的作用,象征着财富,而铅 由于其高韧性、延展性和耐腐蚀性,被大量用作管道材料,其化合物直到今天还被用做颜料。
汞的出现可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埃及人已经在古墓中使用汞。在古代中国。汞 基本处于被误用的状态,人们普遍迷信汞的医疗功效,而不知道其毒性。今天人类已经在各个领域开始禁用含汞材料,并寻找汞的替代品。
人类很早就开始对铁进行加工利用了,但是钢铁的大规模发展,还是上个世纪的事。钢铁可以说是人类现代工业的支柱。现代钢铁工业始建于19世纪初期,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钢铁工业发展缓慢,产量有限,生产国不多,且分布十分集中。二战后,世界钢铁工业迅猛发展。全球钢铁产量在1950年仅一亿多吨,到2013年,已经达到十六亿多吨4。在人类目前所使用的金属材料中,钢铁由于强度较大,价格较低,矿产丰富且便于冶炼,在建筑、机械、汽车、造船、铁道、石油、家电、集装箱等行业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至今仍然是不可替代的金属材料。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金属材料的性能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质量更轻、强度更大的金属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铝合金、钛合金等性能较钢铁更为优秀的合金被研制出来,它们的作用和意义及其重大。铝合金的突出特点是密度小、强度高,广泛应用于制造飞机、舰艇和载重汽车等,可增加它们的载重量以及提高运行速度,并具有抗海水侵蚀,避磁性等特点。而钛合金主要用于制作飞机发动机压气机部件,其次为火箭、导弹和高速飞机的结构件。这些合金的使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工业的发展。
面对21世纪人类科技虽然已推进到太空时代,电子资讯时代,各种新兴的材料如高分子材料,半导体材料。光电材料的白热化竞争,金属材料却未因而失去其魅力,反之在电脑、程控、材料等科技的支援下,金属材料不断在新的领域应用,仍是充满着无限发展的生命力。
近一二十年来,金属材料的发展受到了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来自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就外部来讲,材料领域从金属材料的一统天下转变为金属、陶瓷、高分子材料三足鼎立的新格局。从内部来讲主要是能源、资源和环境三个方面。这些问题对金属材料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有力的挑战。
3.材料科学成为一门学科
虽然人类对材料的研究与利用自古以来就在进行,但是材料科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是上个世纪(20世纪)的事5。这很大程度上时因为人类对于材料性质的本质的了解逐渐加深的缘故。
20世纪以来,人们在物理、化学、力学、生物学等学科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对物质结构、材料的理化性质和力学性能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愈发认识到了对材料进行更深入研究的重要性,而不是仅停留在合成与利用层面上。与此同时,金属金属学、冶金学、工程陶瓷技术、高分子科学、半导体科学、复合材料科学以及纳米技术等新科学的发展促使了一系列新型材料的诞生,推进了人们对于材料的结构、生产工艺、性能以及相互作用的研究,这些前沿科学也为材料的设计、制造、加工与合理使用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现代的材料科学在以往的基础上,加强了对于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创新,对于设计具有不同性能要求的材料复合工艺和纳米材料的凝聚过程,以及各类材料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的性能以及综合性能的研究给予了更多的重视。现代材料科学不仅在材料的本质与其理化性能、力学性能放面有深入的研究,还对材料的加工过程有较高要求,于是材料科学还涉及到了工程技术学科以及制造加工材料的工程学科。在此基础上,“材料科学与工程”逐步形成学科,并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一级学科。作为一级学科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下分三个二级学科: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材料加工工程6。
在20世纪中期及以前,世界上的大学中研究材料的专业多只有冶金专业,可见当时人们对金属材料的重视。但随着性能卓越的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出现和应用,金属之外的材料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1955年,美国西北大学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材料科学与工程系7。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1967年设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系8,由原来的冶金专业改名而来,现在已处于世界材料科学的领袖地位9。到今天,材料科学与工程已成为一门改变世界的学科,其受重视程度已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
4.清华大学的材料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建于1988年,由原工程物理系材料物理教研组,原机械工程系金属材料教研组和化学工程系无机非金属材料教研组组建而成10。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建于1988年,由化学工程系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工程物理系的材料物理专业、原机械工程系的金属材料专业组成。20多年来,建成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做出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大大提升了清华大学材料学科的实力、学术声誉、国内和国际影响力。
2012年12月27日,经学校批准,由原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原机械工程系材料加工学科组建了材料学院。下设材料物理与化学系、材料加工工程系、无机非金属材料系、金属材料系、复合材料系。清华大学的材料专业虽然成立时间较短,但专业排名已经居于全国第一的水平11,世界排名也名列前茅12。
学院瞄准材料科学前沿、国民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研究,注重学科交叉,形成了材料微结构及表征、计算材料科学及工程仿真、材料制备工艺及加工工程、新型信息功能材料、新型能源材料、环境友好材料、再生医学及仿生材料、极端条件材料等有特色和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研究方向。近年来,在Nature、Science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奖励。据ISI统计,本学科近10年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和被引用次数居全球高校前列13。
5.国内材料科学的前沿以及现状简述
目前材料科学的前沿领域主要有各类电池、石墨烯等高强度的复合材料、高温超导材料、与电子信息行业密不可分的硅材料、高分子聚合物、生物材料等等。在这些领域能否实现突破基本上决定了我国能否继续在科技、军事方面处于国际社会的领先地位。正是由于受到了复合材料、硅材料等的限制,使中国一直以来不能在大型飞机、航空母舰以及信息技术领域取得成就。
我认为,中国在材料领域所以无法取得进一步突破,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中国对高级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导致国家培育出的尖端人才大量外流,无法为科研力量注入新鲜血液;其次,国家对材料领域的投入也不够,太急于求成,导致很多研究由于经费的不足而无法继续进行,这也使国内的科研项目充满了水分,无法取得实际进展;第三,中国的技术创新意识薄弱,在技术层面创新较少,从实验器材到设计,无处不依赖着进口。这使得中国在材料科学领域与世界顶尖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我国的对于材料的研究与应用还任重道远。想要取得重大突破,既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也需要我国材料科学工作者们的共同努力。作为一名材料学院的学生,我学业有成后,也会奋力投入到祖国的材料事业建设当中,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为祖国的发展添力!
字数统计:4092 参考:
1.《考古学报》 1960年02期
2.“我国有色金属生产发展史话”
周越先
3.http://neon.mems.cmu.edu/cramb/Processing/history.html 4.World Steel Statistics data 2013.World Steel Association.23 January 2014 [4 February 2014] http://
第二篇:城管历史简述
城管历史简述
产生形成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
整顿规范阶段:《行政诉讼法》,《城建监察规定》
全面发展阶段:《行政处罚法》,《城建监察规定》
制度创新阶段: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行政处罚法》第16条
1956~1977基本杜绝流动摊贩没有统一执法机构
1978~1996农村人口逐渐进入城市谋生建立临时的执法机构
1996~2006农村人口、下岗职工加入到摊贩队伍中相对集中处罚权制度确立 2006~“崔英杰”案件后,流动摊贩不减反增城市管理方式亟待变革
第三篇:抗战历史简述
局部抗战兴起阶段(1931年9月至1932年12月)
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是为“九一八事变”,由于当时中国东北地区称为满洲,因此日本方面将这次事变称为“满洲事变”。
1931年12月15日,关东军已经开始进攻锦州。12月7日,日本陆军中央部由日本本土增派混成第8旅,并从朝鲜调第20师司令部、混成第38旅、重轰炸飞行中队以增援关东军。12月28日,第2师主力渡过辽河进攻锦州;12月30日,混成第39旅进攻打虎山(今大虎山)。1932年1月3日,第20师司令部率混成第38旅占领锦州。而此时驻锦州的东北军第12、第20旅和骑兵第3旅早已奉张学良命撤退至河北滦东地区和热河。在张学良的一再不抵抗下日军兵不血刃占领锦州。
1932年1月28日关东军第3旅由长春向哈尔滨进军,同时从辽西地区调第2师增援。当时为了转移国际社会对满洲的关注,日本在国际大城市上海挑起事端,引发了一·二八事变。1932年1月31日,依兰镇守使兼第24旅旅长李杜率吉林自卫军进行哈尔滨保卫战。激战五天,自卫军丢盔弃甲,溃不成军,撤往宾县。1932年2月5日日军占领哈尔滨,不久,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
战争结果
由于张学良一再坚持“不抵抗政策”,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整个东北三省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日军占领,日本对东北三省的大规模侵略强烈地震动了中国社会,一个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很快在全国许多城市和村镇兴起。
历史影响
九一八事变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发生在中国东北的震惊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始,也是法西斯国家在世界上点燃的第一把侵略战火,它的爆发标志着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序幕的揭开,同时它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
一·二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为了转移国际视线,并压迫南京国民政府屈服,日本侵略者于1932年初在上海不断寻衅挑起事端。1月28日晚,突然向闸北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发起了攻击,随后又进攻江湾和吴淞。十九路军在军长蔡廷锴、总指挥蒋光鼐的率领下,奋起抵抗。
一·二八事变(日本称上海事变或第一次上海事变、淞沪战争),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为了支援和配合其对中国东北的侵略、掩护其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的丑剧,自导自演在上海挑衅引发的冲突,时间长达一个多月。日本海军陆战队在1932年1月28日夜对上海当地中国驻军第十九路军发起攻击,十九路军随即起而应战。
战争期间,国民政府吸取九一八事变期间不与日本直接交涉专依国联的教训,在“一面积极抵抗”之际,也“一面交涉”,与日本进行谈判。国民政府认为当时中国军阀割据内乱不已、军令政令不统一、财政极端困难,无力与日本全面开战,希望在“不丧失国权”的情况下以最小代价达成停战。5月5日,南京政府代表郭泰祺与日本特命全权公使重光葵分别代表中日双方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协定规定双方自签字之日起停战;取缔一切抗日活动,第十九路军留驻停战线、划上海为非武装区;中国不得在上海至苏州、昆山一带驻军(但中国保留行政权和警察权);日本军队撤退到公共租界暨虹口方面之越界筑路,即恢复1932年1月28日事变之前的状态。
就在淞沪抗战激战方酣之际,江西中央红军猛攻赣州,此即赣州战役(1932年2月4日至3月7日)。赣州战役牵制了一部分国民党军队援沪作战(如牵制了中央军陈诚第18军、第9师等),蔡廷锴甚表不满地说:“此次我军与暴日在淞沪激战最烈时,江西的‘赤匪’不特不能为国难所激醒以合力御外,反乘机猛攻赣州,企图夺取赣南重要城市,以捣乱我后方,这种行为,不啻为暴日张目。”(见《蔡军长对官兵训话》,《大公报》1932年5月5日)一二八事变期间红军的这些进攻,也为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提供了口实。
历史影响
事变后,国民党各派系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团结,汪蒋合作,蒋介石复出,自此南京政府的地位相对稳固。而国内各阶层、各界人士,也因支援淞沪抗战,激发了民族精神,促进了团结。
此外,由于中共的左倾冒险主义的极左思想的影响贸然发动赣州战役,致使国民政府确立“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局部抗战发展阶段(1933年1月至1937年7月)
1933年1月1日,日军开始进犯山海关,把侵略矛头指向了华北。
1933年5月,原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5月31日,中日签署《塘沽协定》,国民革命军退出热河和冀东,日本打开了通往华北的大门。1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发动福建事变,事变最终失败,蒋介石撤销了十九路军的番号。
1935年,日本策划制造华北事变,妄图把华北变为第二个伪“满洲国”;6月11日,梅津美治郎就华北问题提出备忘录;7月6日,何应钦复函全部承认日方要求,实际形成《何梅协定》。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于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呼吁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各军队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抗日救国游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一·二九运动掀起全国抗日救国运动新高潮,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936年5月,宋庆龄、沈钧儒、邹韬奋、陶行知、章乃器等爱国民主人士发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随后,中共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了“反蒋抗日”的口号。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张、杨联合发表通电,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开放民众爱国运动等八项抗日主张。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等到西安,参加谈判,迫使蒋介石做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蒋介石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合作共同抗日的主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初步形成,为全国抗战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塘沽协定
塘沽协定是中国政府和日本侵略军于1933.5.31签定的“九一八事变”后丧权辱国的停战协定。规定中国军队撤至延庆、通州、宝坻、芦台所连之线以西、以南地区,以上地区以北、以东至长城沿线为武装区,实际上承认了日本对东北、热河的占领,同时划绥东、察北、冀东为日军自由出入地区,从而为日军进一步侵占华北敞开了大门。
何梅协定
《何梅协定》是何应钦和梅津美治郎往来的备忘录和复函,其主要内容是:取消国民党在河北及平津的党部;撤退驻河北的东北军、中央军和宪兵第三团;撤换国民党河北省主席及平津两市市长;取缔河北省的反日团体和反日活动等等。这个协定实际上放弃了华北主权,为两年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埋下了更大的隐患。
战略防御阶段(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
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
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掀起了全民族抗战的高潮。7月16日、17日,中华民国最高统帅蒋介石在庐山先后发表《蒋介石庐山抗战声明》,号召全民族抗战;7月31日,蒋介石发表《告抗战全体将士书》,宣告战争已经全面爆发。
平津作战(1937年7月)
1937年7月,中国第29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地区对日军中国驻屯军一部的防御战斗;随后在平(今北京)津地区与日军的作战,则称为平津作战。
战争结果
7月30日,日军占领北平、天津,日军独立混成第l旅团和驻屯旅团分别在30日晚和31日进占长辛店西面高地和大灰厂附近地区。至此,平、津作战结束。
历史意义
平津作战是日军发动大规模全面侵华战争的第一个战役、中日战争全面展开。
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1937年11月12日)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中日双方共有约8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及148个师和62个旅80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
淞沪会战中日军因遭到国民党的顽强抵抗而损失惨重,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并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
战争结果
1937年11月13日,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上海同胞书声明: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中国军队向吴福、澄锡国防线撤退,江阴保卫战开始;至此国军以60%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的代价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话语,淞沪会战拉下帷幕。
历史影响
这次淞沪会战,中国虽然战败了,但为中华民族工业内迁争取了时间。同时它让世界清楚地看到中国政府的立场: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将其领土一块一块地征服侵吞,也证明了中国绝不会向日本投降。在淞沪会战惊心动魄的三个月当中,全中国上下凝聚出了一个共识,就是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国“纵使战到一兵一枪,亦绝不终止抗战。”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悲壮的决定,整个民族决心以全面的牺牲来面对历史危机的挑战。
江阴保卫战(1937年8月16日至1937年12月2日)
江阴保卫战自1937年8月16日拉开序幕开始至1937年12月2日江阴防线失守,前后共历时108日。本次战役重创了日军,达到牵制日军西进并消耗兵力的预期目的。自甲午战争后所建造的海军船只大部分都损失于江阴保卫战中,是抗战期间罕见的陆海空三栖立体作战。
战争结果
1937年12月2日,江阴要塞失守,史书上称其失守标志着第二道国防工事锡澄线被全部突破,中国第三战区和第七战区的军队均已撤离锡澄线及宜兴、广德等地,中国军队全面转入南京保卫战。
1937年8月20日,中国国民党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通过该条约苏联政府向中国提供物资援助,1937年11月派遣苏联空军志愿队来华作战。
1937年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11日改称第18集团军)。随后,八路军主力在朱德、彭德怀率领下相继挺进华北抗日前线。
太原会战(1937年9月11日-11月8日)
太原会战包括有:天镇战役、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太原保卫战。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9月至11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第2战区部队同日军华北方面军在山西省北部、东部和中部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
战争结果
太原会战历时2个月,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战绩最显著的一次会战。日军参战总兵力约合4个半师团共14万人,伤亡近3万人。中国军队参战总兵力6个集团军计52个师(旅)共28万余人,伤亡10万人以上。八路军在会战中有力地配合友军作战,平型关伏击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忻口会战大量消耗日军有生力量,牵制了日军沿平汉铁路(北平-汉口)南下的作战行动。惟娘子关方面防范疏漏,被日军乘虚而入山西省会太原,最后会战以失利告终。
南京保卫战(1937年12月1-12月13日)
南京保卫战,又称南京战役,是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失利后,为保卫首都南京与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作战。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日,日军大本营下达“大陆第8号令”,命令华中方面军与海军协同,兵分三路,攻占南京。蒋介石任命唐生智为首都卫戍部队司令长官,部署南京保卫战。因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南京各城门先后被日军攻陷,守军节节抵抗,牺牲无数。12日,唐生智奉蒋介石命令,下达守军撤退令。守军各部因撤退失序,多数滞留城内,被日军大量屠杀,损失惨重。
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徐州会战(1938年1月至5月,抗日战争时期一次大规模的防御战役)
徐州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双方在以江苏省徐州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陇海(宝鸡至连云港)铁路地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防御战役,其中以1938年三四月间的台儿庄大战最为著名,因围歼日军一万余人,史称之为台儿庄大捷。徐州会战对日军给予了巨大的打击,大大迟滞了日军进攻的脚步,为中方部署武汉会战赢得了时间
台儿庄大捷
3月23日,日军冲到台儿庄北泥沟车站。24日凌晨,日军以猛烈的炮火轰击台儿庄防御工事,随后以坦克为前导,冲进城内。台儿庄一带宅室多为石头建筑,故每一房屋皆为一堡垒。守军据房为垒.至死不退。日军猛攻三昼夜。与守城将士发生激烈巷战。战斗持续到4月3日,守城将士伤亡已逾十分之七,三分之二的阵地己为日军占领.台儿庄守军仍据守南关一隅,拼死不退。日军再次调集重炮、坦克猛轰、猛冲。李宗仁一面下令坚守,一面急令汤恩伯军团火速南下增援。次日黎明时分,台儿庄北面炮声隆隆,汤恩伯军于日军背后出现,日军撤退不及,陷入重围。台儿庄守军全线出击,杀声震天。血战经旬.敌军己成强弩之末.狼狈突围逃窜。除一部分突围至峄县城固守待援外,日军遗尸遍野,坦克车被毁30多辆,遗弃的各种车辆、弹药、马匹遍地皆是。台儿庄一役连同徐州南北各战场共歼灭日军10000余人,中国军民取得了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一次最重大的胜利。
会战结果 5月下旬,各路大军按命令的路线,全部安全撤抵皖西、豫南地区。日军沿陇海铁路西进占领开封。1938年6月9日,为阻止日军前进,蒋介石下令在郑州东北花园口附近炸开黄河大堤,河水经中牟、尉氏沿贾鲁河南泛。日军被迫向黄泛区以东地区撤退。会战结束。
历史影响
这次会战钳制和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中国军队以伤亡6.5万余人的代价,击毙、击伤日军2.6万余人,除予日军以巨大打击外,还迟滞了日军进攻速度,为部署武汉会战赢得了时间。此战最重要的影响在于使中国人民相信自己有击败日本的能力。
花园口决堤(1938年6月)
花园口决堤,又称花园口事件、花园口惨案,是中国抗战史上与文夕大火(长沙大火)、重庆防空洞惨案并称的三大惨案之一。1938年5月19日,侵华日军攻陷徐州,并沿陇海线西犯,郑州危急,武汉震动。6月9日,为阻止日军西进,蒋介石采取“以水代兵”的办法,下令扒开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区北郊17公里处的黄河南岸的渡口——花园口,造成人为的黄河决堤改道,形成大片的黄泛区,史称花园口决堤。
事件影响
国民政府认为,1938年6月9日的花园口决堤,也是中日双方沿着黄泛区边界东西对峙的开始,依赖机械化军事装备进攻陇海线和平汉线的日军被迫改变原来沿铁路线西进南下的战略,战事南移到豫南、皖西、赣北、鄂东的广大湖沼山地地区,豫东战场逐渐冷却下来,武汉附近地区接着成了中日两国军队厮杀的新战场。这样一来,从郑州斜贯东南,穿越豫东大平原的新黄河就成为军事分界线,把日军阻隔在泛区的东面,相持一直延续到1944年日本发动打通大陆交通线战役。
但这次决口直接造成了1941年至1943年连续两年的大规模旱灾,并由此引发著名的的“河南大饥荒”,数千万人沦为难民,仅河南一地就有300万农民死于饥饿,花园口决口造成了历史上人为的一次大灾难。这次洪灾,河南、安徽、江苏共计44县市被淹,受灾面积29000平方公里,受灾人口1000万以上,冲毁140万民房、淹没近2000万亩耕地。黄水所到之处,房倒屋塌,饥民遍野。
武汉会战(1938年6月11日-10月27日)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一场会战。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第5、第9战区部队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展开,战场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
此战,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大小战斗数百次,以伤亡40余万的代价,毙伤日军25.7余万,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日军虽然攻占了武汉,但其速战速决,逼迫国民政府屈服以结束战争的战略企图并未达到。此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战争结果 日本分兵在广州登陆,10月11晚,日军7万多人,2.7万匹马在广州大亚湾登陆成功,由于广州守备松懈,一路势如破竹,广州于21日下午沦陷。广州一失,粤汉铁路被切断,武汉就更不值得用重兵防守了,面对这种情况,蒋介石又吸取南京保卫战的教训,不做孤城困守,决定放弃武汉,10月25日弃守该城。日军26日占领武昌、汉口。27日,占领汉阳,武汉保卫战至此结束。
战役影响
武汉会战历时4个半月,以国军主动撤出武汉而告结束。就战役而言,日军占领了武汉三镇,并控制了中国的腹心地区,取得了胜利。但就战略而言,则日本并未能实现其战略企图。
因为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被彻底粉碎以及国力因损耗过巨而开始急剧表面化,所以武汉会战,不仅使日军又遭到一次战略性的失败,而且成为日本由战略进攻走向战略保守的转折点。
战略相持阶段(1938年10月至1943年7月)
1938年10月下旬广州、武汉失守以后,全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鉴于战线过长、兵力不足,被迫调整侵华政策,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1938年12月29日,在日本政府的诱降下,国民政府内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投降,在越南发表“艳电”响应近卫声明,提出与日本“恢复和平”。作为当时中国的第二号人物,汪精卫在战争最为紧张之时的这番言论,被视作公开的叛国投降,中国抗战的士气受到巨大打击。
1940年3月30,汪精卫在日本的保护下来到南京,以“还都”的名义成立“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文夕大火(1938年11月13日)
文夕大火于1938年11月13日凌晨发生在长沙。因应日寇的进犯,国民党当局采用焦土政策,制定了焚烧长沙的计划。但在计划正式实施之前,一系列偶然因素却让这场火灾变得完全不受控制,最终导致长沙30000多人丧生,全城90%以上的房屋被烧毁,经济损失约10亿元。也让长沙与斯大林格勒、广岛和长崎一起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毁坏最严重的城市。是中国抗战史上与花园口决堤、重庆防空洞惨案并称的三大惨案之一。
长沙会战(1939年9月至1944年8月)长沙会战发生在抗日战争1939年9月到1944年8月期间,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长沙为中心的第九战区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史称为“长沙会战”,或称“长沙保卫战”。
在二次世界大战中,长沙是举世罕有的受灾最严重城市之一,整个城市被大火连续烧了两天两夜。在这场大火的背后,正是持续6年的四次长沙会战。
国民政府特别重视长沙地区的防御,由薛岳率领的第9战区集结重兵与日军在战线对峙。前2次长沙会战,双方都自称获得了胜利。从战术上看,双方并未分出胜败,中国军队的损失更大;但从战略上,阻止了日军的战略目的,可以认为是抗战中的胜利。第3次长沙保卫战则是国民党军队一场典型的胜仗,国民党军队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终将日军击退。第4次长沙会战日军以优势兵力发动猛攻,中国军队被迫撤退。
1938年至1944年,腥风血雨的四次“长沙大会战”,是八年全国抗战中中日双方出动兵力最多(日军66万人次,中国军队100余万人次)、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次大会战。这场震惊世界的会战前三次以中国军队的大获全胜而告结束,日军受到中国军队的沉重打击,日军共伤亡10.7万人,中国军队共伤亡13万人。
战役结果
在第四次长沙会战,即长衡会战(是豫湘桂战役的一个战场,日本通过该战役成功打通了大陆交通线),日本动用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来对一个地区进攻所使用之最多的兵力。攻击的日军人数约有36万,守势的中国国军约有30万。6月16日,逼进长沙的日军开始向长沙城区猛攻。6月19日中国军队撤退,日本攻陷长沙。8月8日,日军占领衡阳。日军以此战役为组成部分的豫湘桂战役成功打通大陆交通线,成为1944年反法西斯战场上最惨烈的失败。蒋介石慨叹“1944年对中国来说是在长期战争中最坏的一年”,自称“从事革命以来,从来没有受过现在这样的耻辱”
历史意义
尽管长沙会战最终在战役上以国军失败告终,但第三次长沙会战打出了中国人的气势。第三次长沙会战,日军伤亡56000余人,俘虏139人,中国军队伤亡28000余人,中国军队取得辉煌胜利!这是珍珠港事变以来,盟国在亚洲战区中唯一的胜利,是自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军的第一次重大军事胜利。
罗斯福在第三次长沙大捷后的第22天给蒋介石发来了一份热情洋溢的贺电,同时宣布再次向中国提供5亿美元的贷款。其后,他并以他夫人的名义,邀请蒋介石夫人宋美龄访问美国,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他还通过他的代表,驻华美军司令官、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授予第9战区司令长官、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具体组织者、指挥者薛岳一枚美国勋章。另外,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后不久,美、英政府便主动向中国提出,要废除西方列强与中国历届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归还上海、厦门等地的公共租界,取消领事裁判权,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大隧道惨案
大隧道惨案发生于1941年6月5日,这是中国抗战期间发生在大后方的最惨痛的事件,它与黄河花园口决堤、长沙大火,并称为抗战时期的中国三大惨案。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为了动摇国民政府的抗战决心,迫使其屈服投降,从1938年到1943年,日军出动大量飞机对重庆进行了数年惨无人道的战略轰炸,惨案发生当日,日军出动24架飞机分三批轮番轰炸重庆,空袭时长达5个小时,因为当时未及时对市民进行疏散,所以大量民众拥向公共防空隧道(十八梯大隧道)中造成洞内人数接近饱和,由于管理隧道口的宪兵及防护人员紧锁栅门,不准隧道内的市民在空袭期间出入隧道,在长达10小时的高温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上万(有官方和民间不同人数说法)左右避难民众因通风不畅导致窒息,同时又发生推挤践踏,造成了骇人听闻的防空隧道惨案,史称“大隧道惨案”。战略反攻阶段(1943年7月至1945年9月)
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根本转折和日军逐渐失去战略主动权的形势下进行的。中国对日战略反攻包括局部反攻和全面反攻两个阶段。
从1943年7月开始,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对日伪军普遍发起局部反攻。
1943年10月和1944年5月,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在缅北、滇西也开始反攻作战。
常德会战(1943年11月2日12月10日)
豫湘桂会战,是日本陆军于1944年4月至12月期间贯穿中国河南、湖南和广西三地进行的大规模进攻战役,包涵了豫中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三大会战。
豫湘桂战役的大溃退是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二次大溃退,8个月中,中国在豫湘桂战场上损兵50-60余万,丧失4个省会和146座城市(豫中会战37天失38城)、7个空军基地和36个飞机场,丧失国土20多万平方公里、6000万人民。
战役中至少2.4万日军死亡,加上伤病者共十万人。日军尽管达成作战企图,却无力保障大陆交通线畅通,也未能阻挡美机空袭日本本土。除此之外,由于分散了兵力,反而为国民党军队反攻提供了条件。战争结果
从1944年4月中旬至12月,短短的8个月中,国民党军队豫湘桂战役损失兵力五六十万,丧失了河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大部和贵州一部,丢掉了洛阳、长沙、福州、桂林4个省会城市和郑州、许昌、柳州、温州等146个中小城市,衡阳、零陵、宝庆、桂林、柳州、丹竹、南宁7个空军基地和36个飞机场,丧失国土20多万平方公里,伤亡约6000万人民。
豫湘桂战役中,仅河南就损失88家工厂,湘粤桂3省工厂全部沦于敌手,湖南著名的钨锑等重要战略物资亦被敌攫夺,豫湘桂是重要农业地区,也被日军掌握。日军所到之处残暴地烧杀抢掠,仅萍乡一地,被杀害者1.9万余人,被虏者2万余人,妇女被侮辱者6000余人,房屋被毁700余间,农具被毁值4700余万元,米谷被劫5万余担,棉花被劫9500余担。豫湘桂大溃败,是正面战场继抗战初期的大溃败后,出现的又一次大溃败。
战争影响
豫湘桂战役是日军在溃败前夕一次回光返照式的挣扎。在这次抗战中规模最大的进攻战役中,日寇在付出了沉重的伤亡之后,使得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捣毁了数十个国军机场,占领了上百个城市。这次战役虽然以日军取胜而告终,但大陆交通线作战在战略上其实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日军兵力比战役之前更加分散,为敌后活动创造了更大空间,反而加速了日本的战败。
湘西会战(1945年4月9日至6月7日)
湘西会战也称雪峰山战役,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最后一次会战。侵华日军此战目的是争夺芷江空军基地,故又称“芷江作战”。战争起于1945年4月9日,止于6月7日。在双方参战总兵力28万余人,战线长达200余公里。在王耀武指挥下,湘西会战取得了雪峰山大捷,歼敌3万余人。湘西会战最后一仗主战场为怀化溆浦县的龙潭镇、温水乡和邵阳市洞口县的高沙、江口、青岩、铁山一带。战役以日本军队战败而结束。湘西会战的胜利标志着中国抗日正面战场进入最后反攻阶段。
战争结果
1945年5月13日,芷江方面出动P51野马对被包围的日军进攻轰炸,同时国军各部发动猛攻。重广支队全面溃散,各部分头逃窜。最终重广支队全军覆没,只有少量残兵和47师团汇合。1945年6月1日,47师团余部全线后撤。至此,日军各部全线退回湘西会战之前地域,长达55个昼夜的湘西会战到此结束。
历史影响
雪峰山战役挫败了日军企图占领中国芷江空军机场的阴谋,提高了国军“反攻之士气”,它是国民党战场从防御转入进攻的重大转折点。极大地打击了日军士气,日军在雪峰山麓遭到惨败后,整个中国战场都陷入混乱溃逃的狼狈境地。
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国共同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否则将予以日本“最后之打击”。
1945年8月6日、9日,美军分别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1945年8月15日,日本照会中、苏、美、英四国,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正式签署投降书。9月9日,在南京陆军总部举行的中国战区受降仪式上,日本驻中国侵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代表日本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并交出他的随身佩刀,以表示侵华日军正式向中国缴械投降,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9月3日被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第四篇:汉语方言研究历史简述
论变形记的主题
姓名:陈明江
班级:汉语言文学(1)班
学号:201411582013 《变形记》是西方现代主义奠基者之一的卡夫卡享誉世界的寓言式的名著。他讲述了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一天早晨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大甲虫,最后在家人的厌恶和遗弃下,悲惨地离开人世的故事。
卡夫卡的寓言式作品却通过诡奇的想象,违反理性的思维,不可捉摸的象征,非逻辑的描述有了丰富的神秘的内涵,有了多义性和接受上的多样性甚至是歧义性。本文将就《变形记》的两个主题:人丧失自我的异化和人际关系的冷漠进行一些论述。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异化的表述是:“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因此可以理解为,人在某些外界条件(如金钱)的影响和力量的压迫下,自我的丧失。
格里高尔的职业是旅行推销员,工作繁重而劳累。他这样抱怨自己的工作;“我怎么单单挑上这么一个累人的差使呢!长年累月到处奔波,比坐办公室辛苦多了,再加上还有经常出门的烦恼,担心个次火车的倒换,不定时而且低劣的饮食,而萍水相逢的人总是泛泛之交,不可能有深厚的交情,永远不会变成知己朋友。”老板总是盛气凌人,居高临下地坐在桌子上对职员发号施令。他想“跑到老板前,把肚子里的气出个痛快,那个家伙准会从写字桌后面直蹦起来。”但为了替父亲还钱老板的债务,他不得不像机器一样不停运转,像奴隶一样被人驱使。但勤恳用心和四处奔波,受尽的却是冷眼和欺压。不仅得不到到公司的信任,还被怀疑贪污现款。可悲的是,在变成大甲虫之后,仍然想着赶火车去上班,想着家人在他失去工作后生计将成问题。等秘书主任来到家里之后,为了不丢掉饭碗,甚至忘了自己已经是一只甲虫,还要艰难地下床,费力地拧动钥匙打开房门。然 后对受到惊吓的秘书主任进行安慰并向其求情,还要去追赶被吓跑的秘书主任。
格里高尔即使在家里,也有锁住所有门的习惯,这其实是其内心孤独的表现之一。变形之后的格里高尔,一听到动静、一见到人,就躲在沙发底下,可以解释为是他怕吓到家人,但又何尝不是其孤独感、恐惧感和自我封闭的延续?格里高尔讨厌自己的工作,但这份工作又是 ①②①
②
③④ 卡夫卡著,高中甫选编,李文俊等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4年版。
卡夫卡《变形记〈译者叙〉》,李文俊等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4年版,第9页。③ 卡夫卡《变形记》,李文俊等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4年版,第88页。④ 卡夫卡《变形记》,李文俊等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4年版,第88页。其家庭收入的唯一来源,更何况有父亲的债务。可以说赚钱是他生活下去的理由,这也是人们普遍的生存状况。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物质,甚至被物所役使,人与社会的关系变成了正如马克思所言的“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格里高尔也许有着自己的理想,想拥有一份甜蜜的爱情。他曾经想起过一个乡村客栈里的侍女,一个爱过的女帽店里的出纳。为了不丢掉工作,为了还债养家,其内心受到了极度的压抑,已经毫无个性,毫无自主性,自由和爱情更是奢望。变性只不过是人异化的象征性表达。格里高尔的异化,也是现代人为物驱使的反映。
卡夫卡在写格里高尔变为大甲虫之后,着重写了其遭遇并展示了他的内心世界。格里高尔变形初始还有语言能力,虽然声音发生了很大变化,还可以用语言表达,但后来完全丧失了语言能力,然而依旧保持了人类的心灵。变成甲虫,便属于异类,意味着与人的世界的隔绝。秘书主任看到格里高尔的样子,吓得大叫,慢慢后退,而后仓皇逃走。外人的反应尚可理解,那家人对格里高尔的无情,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
母亲见到格里高尔吓得昏倒于地,是本能反应。后来格里高尔的生命受到父亲的威胁时,将父亲抱住,救了格里高尔一命。但是最后妹妹提出要抛弃格里高尔时,也并未反对。父亲由于破产而债台高筑,自己无力偿还,只依靠儿子劳碌赚来的钱来还债,但在家里却是最有权力的。他初次见到格里高尔的“虫相”时,“紧握拳头,一副恶狠狠的样子,仿佛要把格里高尔打回到房间里去。”格里高尔追秘书主任时,他拿着拐杖随时准备一击。当格里高尔要返回房间,身子被门夹住时,使劲推了一把。到得后来,更是怒不可遏的把苹果砸进了格里高尔的背,造成了致命的伤害。妹妹是卡夫卡着墨最多的。妹妹对哥哥开始还是有感情的,承担着照顾哥哥的任务,包括送食物、打扫房间。看到送来的食物并没有吃掉,又为哥哥换了食物。但其内心还是多少隐藏着不安,“她一进房间就冲到窗前„„用手匆匆推开窗子,甚至在严寒中也要党风站着做深呼吸。”以后妹妹也厌恶和冷落了和自己关系最好的哥哥。妹妹喜欢音乐,喜欢拉小提琴。一天晚上她在拉着小提琴。而房客们却在窃窃私语,不耐烦地听着,不断从嘴里和鼻子里冒着烟。格里高尔被亲生吸引,觉得只有自己能欣赏妹妹的琴声,便不由自主地爬出了房间,不过是想亲近妹妹。妹妹看到了他,却把琴往母亲怀里一塞,冲进了房客的房间。因为她觉得格里高尔的出现影响了他的心情。直至最后说出把怪物弄走的话,并且还进一步劝告父母说:“你们一定要抛开这个念头,认为这就是格里高尔。我们好久以来都这样相信,这就是我们一切不幸的根源„„如果这就是格里高尔,他就会自动地走开。”相比之下,被家人认为是“异类”的格里高尔,内心依然充满人类美好的感情。为父母的身体担心,为家里的生活担心,还一直想着供妹妹上音乐学院的事。为了维持家庭的 ⑤⑥
⑤
⑥⑦ 卡夫卡《变形记》,李文俊等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4年版,第98页。
卡夫卡《变形记》,李文俊等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4年版,第109页。⑦ 卡夫卡《变形记》,李文俊等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4年版,第127页。生活,长年累月的奔波付出,受尽辛酸和欺压,灾难来临时换来的却是厌恶和抛弃。格里高尔离开了人世,其家人无动于衷,感到的只不过是如释重负。
于此可见当时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之冷漠。卡夫卡曾经说过:“人际关系是祈祷关系,与自己的关系是进去关系;从祈祷中汲取进去的力量。”当格里高尔不能够从朋友那里获得进去的力量、生存的勇气时,死也就成为必然的终结。格里高尔在变形之前,其家庭不乏温馨和谐,但伴随着他的变形,温情的面纱便被无情地揭下。格里高尔是家庭的支柱,是他辛苦挣钱维持着家庭的局面,挣钱靠的是工作能力。变成了大甲虫,便意味着工作能力的丧失,也就没有了维持家庭局面的钱。当家人对格里高尔恢复成人的希望一天天落空,他也就越来越成为家庭的负担和累赘,将之抛弃便成了最好的选择。
对卡夫卡的生平、家庭环境、生活时代等有一定的认识,将有助于对其所表现主题的了解。卡夫卡出生于奥匈帝国的布拉格,父亲是犹太商人。1901年卡夫卡入布拉格大学学习德语文学,后在父亲的压力改学法律;1908年起任职于一家半官方的工伤保险公司;1917年患肺病,1924年病逝。卡夫卡主要的生活和创作时代在一战前后。此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仍处于发展的上升阶段,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但人们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在生存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下,面临严重的精神和信仰危机。特别是在工伤保险公司任职期间,卡夫卡接触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工人,认识到他们只是富人驱使和压榨的对象,下层人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一时期奥匈帝国也即将崩溃,政治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而卡夫卡的身份又复杂:他是用德语写作的犹太人;作为资产者的儿子,却不属于资产阶级,但又不是劳动者;作为捷克人,又是奥匈帝国的臣民。在家庭方面,卡夫卡的父亲专制而粗暴。“他脾气暴躁、专横。具有一切暴君所具有的那种神秘莫测的特性。他坐在他的暴君椅里主宰着世界:妻子、儿子、女儿、商号和商号里的职工(他称自己是职工们‘付薪的敌人’)。”卡夫卡感到压抑却没有勇气反抗。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他目睹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认识到下层人民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加之其自身性格、身份、家庭等方面的原因,感到的只是绝望、孤独、恐惧。《变形记》等作品正是卡夫卡这些情感的流露和宣泄,也是他对社会现实的别具一格的揭露。
《变形记》是荒诞的,荒诞的背后是悲凉,使人感到压抑的悲凉;更是真实,使人感到震撼的真实。无论是异化或人际关系之冷漠,都不是一种社会或某个特定时期存在的,而是人类之普遍存在,尤其是对于现代人来说。正如美国作家奥斯等所言:“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正是现代人的困境” ⑧⑧ 阎嘉《反抗人格——卡夫卡》,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
第五篇:近代中国的耻辱历史_简述
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人权首先是人民的生存权。没有生存权,其他一切人权均无从谈起。这是最简单的道理。《世界人权宣言》确认,人人有权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在旧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人民的生命毫无保障,因战乱饥寒而死者不计其数。争取生存权利历史地成为中国人民必须首先要解决的人权问题。
国家不能独立,人民的生命就没有保障。危害中国人民生存的,首先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因此,争取生存权首先要争取国家独立权。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一步地由一个封建大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从1840年到1949年的110年间,英、法、日、美、俄等帝国主义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过大小数百次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帝国主义者在因次侵略战争中,大规模地屠杀中国人民。1900年八国联军烧杀抢掠,将5万多人的塘沽镇变成空无一人的废墟,使拥有100万人的天津在烧杀之后仅存10万人,进入北京后,杀人不计其数,仅庄王府一处就杀死1700多人。在1937年开始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战争中,2100余万人被打死打伤,1000余万人被残害致死。其中,在1937年12月13日后的6个星期内,日本侵略军在南京就杀害了30万人。
——帝国主义者大肆贩卖和虐杀华工,使旧中国无数生灵惨遭涂炭。据不完全统计,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被贩卖到世界各地的华工多达1200万人。这些被绑架、被欺骗去的华工囚禁在“猪仔馆”,被烙上贩卖目的地的字号。1852—1858年间,仅汕头一地“猪仔馆”中的4万华工,就有8000多人被折磨致死。列强在中国各地开办的工程和矿山中,肆意虐杀华工的记录骇人听闻。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仅东北地区就有不下200万劳工被折磨致死。华工被迫害致死后,被扔进山沟或乱石坑。现已发现的这种“万人坑”就有80多处,埋有劳工尸骨70多万具。
——帝国主义在中国实行殖民统治,使中国人民备受凌辱,毫无人格尊严可言。那时,外国侵略者享有不受中国法律官辖的“治外法权”。1946年12月24日,北平发生美国士兵皮尔逊强奸北京大学女生沈崇的暴行,激起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但是,罪犯却由美国单方面处理,被宣布无罪释放。列强在中国设立的“租界”,拥有行政、立法、司法、警察和财政大权,成为完全独立于中国的行政和法律制度之外的“国中之国”。1885年,外国侵略者甚至在上海法租界公园门口公然竖起“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肆无忌惮地侮辱中国人的人格。
——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了1100多个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财富进行了大规模的疯狂掠夺。据统计,近百年来,外国侵略者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掠去战争赔款和其他款项达白银1000亿两。其中《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8个不平等条约就勒索赔款19.53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1901年收入的16倍。而日本仅通过《马关条约》勒索的赔款2.3亿两白银,就相当于当时日本国家财政四年半的收入。侵略者在战争中的破坏和抢劫造成的损失,更是难以估算。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期间(1937—1945年),中国有930余座城市被占领,直接经济损失达62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过5000亿美元。国家主权丧失,社会财富遭洗劫,使中国人民失去了最起码的生存条件。
面对国家主权的沦丧和人民生命的浩劫,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争取国家独立,同外国侵略者进行了一个多世纪不屈挠的斗争。在这期间,中国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以及推翻了封建清王朝的辛亥革命。这些革命运动虽然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但终究没有能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的地位。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这种状况才发生根本的变化。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后,就在政治纲领中明确地提出,“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打倒军阀,统计表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并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在中国大陆上铲除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势力,结束了中国一百多年来任人宰割、受尽欺凌的屈辱历史和长期战乱、一盘散少的动荡局面,实现了人民梦寐以求的国家独立和统一。占人类总数近四分之一的中华民族再也不是侵略者可以任意屠杀侮辱的民族,中国人民以国家主人的姿态站立起来,第一次真正享有了应有的人格尊严,赢得了全世界的尊敬。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从此获得了根本保障。
国家的独立虽然使中国人民的生命不再遭受外国侵略者的蹂躏,但是,还必须在此基础上使人民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才能真正解决生存权问题。
吃饱穿暖,这是长期陷于饥寒交迫困境的中国人民的最低要求。旧中国的历代政府不仅没有能解决这一问题,反而加重了人民的灾难。在旧中国,只占农村人口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的土地,而占农村人口70%的贫雇农却只占有10%的土地;占人口极少数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垄断着80%的工业资本,操纵着全国的经济命脉。中国人民遭受着地租、赋税、高利贷和工商资本的层层盘剥,其所受的剥削和贫困的程度是世界上罕见的。据统计,1932年,仅苛捐杂税的名目就多达1656种,捐额约占农民收获量的60%至90%。加上反动政府在政治上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充当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大小军阀割据,长期战乱不已,使人民灾骏深重,生存维艰。据估算,旧中国有80%的人长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几乎每年都有几万到几十万人因饥饿而死。一遇自然灾害,更是饿殍遍野。1931年,华东地区水灾,造成370多万人死亡。1943年,仅河南省饿死者就达300万人,另有1500万人靠啃草根、吃树皮度日,濒临死亡边缘。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政府发动内战,榨取民脂民膏,造成经济全面崩溃。1946年,各地饿死1000万人。1947年,全国饥民竟达1亿多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22%。
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把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作为自己的头等大事和最紧迫的任务。人民政府领导全国人民用了三年时间,集中精力医治战争创伤,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到历史的最高水平。在此基础上,中国又不失时机地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根本上消灭了剥削制度,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和社会财富的享有者。这就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建设新中国和新生活的积极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使社会经济以中国历史上空前的速度心。1979年以后,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心,从而基本解决了11亿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中国耕地只占世界耕地的7%,人均占有量只有1.3亩,比美国的人均12.16亩和世界平数4.52亩低得多,却养活了占世界人口22%的人。西方某些政治家曾经断言:中国没有一个政府能够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但是,社会主义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这一历史难题。40多年来,虽然中国平每年净增1400多万人口,但是主要生活消费品人均攫消费量却有很大提高。根据抽样调查,中国居民每人每天从食品中摄取的热量,1952年为2270千卡,1978年为2311千卡左右,1990年达到2630千卡左右,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人民的寿命和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据统计,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从解放前的35岁提议到1988年的70岁,超过世界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人口死亡率从解放前高达33‰下降到1990年的6.67‰,成为世界上死亡率最低的国家之一。1987年,中国的婴儿死亡率为31‰,已接近高收入国家水平。中国人口的体质特别是青少年的身体发育状况,也比旧中国有很大提高。1979年同1937—1941年相比,15岁的男孩身高增加1.8厘米,平均体重增加2.1公斤;15岁的女孩身高增加1.3厘米,体重增加1公斤。从1979年至今,中国人民的体质又有了明显的提高,彻底甩掉了旧中国“东亚病夫”的帽子。
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人民的生存权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了。这是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在争取和维护人权方面取得的历史性的成就。
在中国,维护人民的生存权利,改善人民的生存条件,至今仍然是一个首要问题。虽然中国已取得了独立,但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国力有限,维护中国的独立与主权,保证中国不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仍然是中国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虽然中国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人民的生活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人口的压力和人均资源的相对贫乏还将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一旦发生**或其他灾难,人民的生存权还会受到威胁。所以,保持国家稳定,沿着已取得成功的路线,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努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增强国力,使全国人民的生活在温饱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小康水平,从而使人民的生存权不致受到威胁,这是中国人民最根本的愿望和要求,也是中国政府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
不平等条约一览表
南京条约 1842年8月 英国 主要内容
1.割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2100万银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4.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方商定 影响
1.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端
2.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3.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
4.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5.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1844年 英国 主要内容
从中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拘留等特权
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1844年 美国和法国 主要内容
取得更多的侵略权益
天津条约 1858年夏 俄美英法 主要内容
1.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2.增开沿海沿江是10处商口岸
3.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4.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通商、传教
5.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经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常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北京条约 1860年 俄国 主要内容
1.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4.对英法两国的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天津条与北京条约的共同影响
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北京条约 1860年 俄国
至19世纪80年代,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马关条约 1895年4月 日本 主要内容
1.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 4.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影响
1.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再一步遭受受严重损失
2.此后帝国主义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向列强进行政治大借款
4.新通商口案的开辟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5.允许日本在华投资办厂,拓展了其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6.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辛丑条约 1901年9月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主要内容
1.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2.赔偿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做抵押,中国的税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国控制 3.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届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地驻兵保护
4.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5.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和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
6.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影响
这样的使馆界成为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地
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 列强可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后,不承认以前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