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1
据全市农村居民抽样调查推算:20xx年上半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7429.03元,同比增长27.59%;人均现金支出6556.27元,同比增长17.85%。
一、农村住户现金收入情况
(一)工资性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工资性收入在一季度人均增长8.2%的基础上继续稳步增长,上半年增速达到16.07%。其中,在本乡地域内劳动收入10.21元,同比增长30.94%;外出从业收入1454.05元,同比增长15.77%。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的两个主要原因:一方面,得益于我市乡村企业和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经济开发区、南海新区两经济板块的快速膨胀,吸纳了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可离土不离乡就近务工;另一方面,近几年用工价格不断上涨,使得工资性收入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的态势。
(二)家庭经营现金收入快速增长。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3337.28元,增长45.8%。其中,第一产业现金收入1994.97元,增长42.81%;第二产业现金收入249.61元,增长161.35%;第三产业现金收入1092.71元,增长37.17%。家庭经营现金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二季度适逢夏收,农民因为陈粮换新,出售粮食较多;二是二季度牧业特种动物配种完成,出售特种动物毛皮较多,淡水养殖产品适逢出库出售旺季;三胜业服务、批零贸易销售额幅增加。
(三)财产性收入幅下降。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7.04元,同比下降84.78%。其中,利息下降86.04%,租金下降90.4%。从调查的情况看,上半年因婚宴及住院支出导致存款支出较多,所得利息下降较。
(四)转移性收入增长较。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674.24元,同比增长22.77%。其中,城市亲友赠送74.51元,同比下降5.27%;农村亲友赠送85.1元,同比增长118.51%;离退休金、养老金371.99元,同比增长59.88%;领取新型养老保险27.53元,同比增长216.83%。转移性收入的快速增长主要因为:一是由于婚宴喜事多,亲友赠送现金转移较多;二是离退休人员增加;三是领取新型养老保险的人数增多。
二、农村住户现金支出运行情况
(一)生产费用支出有所增长。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生产费用支出2301.88元,同比增长6.94%,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49.14元,同比下降65.07%。其中,家庭经营费用支出2252.75元,同比增长11.97%。从分产业看,费用支出主要集中在一产和三产,其中:一产1387.22元,同比增长12.88%;三产830.31元,同比增长6.05%。
(二)生活消费支出增长较快。
20xx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情况分析表。
指标数额(元)增长幅度(%)
生活消费支出总额3459.97 18.9
1、食品消费支出960.76 35.33
2、衣着消费支出254.11 19.69
3、居住消费支出885.76 -1.96
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198.82 36.62
5、交通和通讯支出510.24 8.08
6、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223.55 22.17
7、医疗保健支出370.93 44.8
8、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55.8 103.35
上半年,生活消费的快速增长,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二季度适逢端午节,节日消费增;其次,婚嫁、住院等高额费用支出;再次,人们的消费观念有了进一步的改变,不再单纯追求吃饱穿暖的物质生活享受,而是追求更高层面吃好、穿好、娱乐好等精神生活享受。
(三)转移性支出增长较快。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转移性支出766.35元,同比增长57.07%。其中,赠送农村亲友支出151.91元,同比增长85.23%;赠送城市亲友支出155.06元,同比增长537.93%;交纳医疗保险支出61.24元,同比增长205.87%;交纳社会保障基金支出221.4元,同比增长938.89%。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产费用支出增长缓慢。上半年虽然农民家庭经营现金收入有幅度增长,但是生产费用支出增长缓慢,二者不同步。据调查得知:当前从事一产的劳动力老龄化程度已趋严重,这一现象折射出一产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的逐渐降低,一产机械操作化水平和机械化使用率也减低,导致农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降低,这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的粮油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优质高效的绿色环保产品生产理念极不相符。
(二)礼金、医疗支出费用呈快速增长态势。上半年,人均婚丧嫁娶支出218.12元,同比增长1.87%,占现金总收入的2.8%;人均医疗保健支出370.93元,同比增长44.8%,占现金总收入的4.7%。两项合计人均589.05元,同比增长25.3%,占现金总收入的7.5%。婚丧嫁娶礼金呈上升趋势。因为婚嫁,父母为了子女往往倾囊而出,甚至负债操办;另外,礼金互送支出额度也从上世纪的几十元钱发展到现在的四、五百元钱甚至上千、上万,攀比之风日趋严重,支出费用呈快速增长态势。医疗费用支出成为家庭支出的重要部分。虽然国家一直控制药品涨价,但长期吃药及高昂的住院费用使农民难以承受;虽然农民也有医疗保险补贴,但对于病、重病,个人仍然要承担50%左右的费用,对于中低收入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有的家庭甚至因病致贫。
(三)财产性收入比重偏低。个人或家庭的生存和发展保障主要来源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二是通过社会保障体系获得的社会基本保障;三是个人财产投资获得的财产性收入。因此财产性收入也是农村居民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农村居民调查情况看,我市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一直很低,仅有的一点只不过是存款利息,或者个别户提供农业机械服务而获得的微薄收入,像集体分配股息和红利、其他股息和红利、出让无形资产净收入等方面则是空白。财产性收入的缺失,是加剧两极分化的`重要推手,是农民消费力不强、抵御风险能力差的重要原因。
四、几点建议
(一)强化市场调节功能,开展高素质劳动力技能培训。积极发展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的农村经济合作社经营模式,扬长避短,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一方面加快县域三次产业尤其是乡村工商业的快速发展,以市场手段吸纳更多年轻的、知识层次较高的剩余劳动力到农村置业;另一方面搞好农牧业生产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种养水平,为保持全市农牧业生产的长远、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降低农民医疗费用,增强政策性补助力度。应力倡导勤俭节约之举、兴乡村文明之风,营造出更加和谐的农村社会环境。在医药医疗问题上,应利用宏观政策严控药品价格,严厉打击药品经营及医疗上的不正之风,想方设法加快加乡村医院建设,降低农民医疗费用,必要时可施以财政补助政策,使农民真真正正得到实惠、实实在在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了,农民则可以省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生产中来,进而达到生产发展、农民增收的目的。
(三)充分利用闲散资金,提高财产增值水平。应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特别是要有成熟的产权制度、资本市场和金融制度,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力提倡富有农民自办实体、自主生产,提高自有财产的增值水平,同时,还要鼓励农民利用剩余资金合资或合伙办实体或者入股等形式,使自有剩余资金增值,增加农民收入。
农村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2
农业稳,农村稳。”可见“三农”问题是当前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紧迫而繁重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对于这样一个农业大乡来说,要实现富民强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抓好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和新举措,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转变。针对上述原因,我认为,要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应该如是做。
解放思想,增强市场意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加大农业产业增收结构调整力度,自觉按照市场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发展就必须拥有市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一是增强市场主导意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引导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和“订单农业”。按照市场的要求来进行生产,不仅仅要以当前市场为导向,还要以未来的市场变化趋势为导向,形成“人无我有”的局面,抢占先机;
二是增强质量效益意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要适应市场化的需求,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优”的格局,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
三是增强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不能盲目跟随,别人怎样调整就跟着怎样调整,这不仅仅会严重挫伤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还会使农民减收,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形成“人优我特”,促进农业增收。
扩大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认真落实省市县关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是要强化宣传,大力营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提高劳动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二是坚持就地转移的和外出转移两手抓,推动农民就业多元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农民持久稳定增收。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单纯从大农业方面来促进是远远不够的,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有道是“无工不富”。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农民进厂就业,使一些有后顾之忧的农民既能搞好农业生产,又能增加劳务收入;
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农民“洗脚上岸”,发展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多方面拓宽增收渠道,保持农业增收稳定。
强化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农民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要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突破这个瓶颈,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杂志、互联网等手段,为农民解疑释难,最快捷的推广农业实用科技,普及农村致富实用技术,满足人民对科技的渴求;
二是利用省市扶贫培训的契机,使一批农业生产骨干走出去,洗脚上岸进课堂,培养他们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再让他们去培训农民,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夯实农业基础,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一是鼓励农民组织农业协会,按市场化要求组建股份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协会+农户”的方式,开展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及农村社区服务,促进农产品的产供销市场一体化,拓展增收空间。二是优化基层干部队伍,着力选择和和使用有技术、
有经济头脑的农村基层干部,团结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务实创新的开展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农业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积极编报项目向上争取资金,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规划和管理;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稳产高效;
加快农业新机具的推广,推动农业机械化步伐,提高农民劳动效率;
加快实施农村实事工程,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使农民这个群体随着经济的发展,尽快富裕起来,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中所不能回避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增强促进农民增收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尽快实现农业收入的较快增长,努力开拓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为建设小康、和谐做出更大的贡献。
农村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3
有关数据表明,近几年来,地区农民收入持续不断增加,年胜一年,对数据深入分析发现,村民们推陈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模式,发展多项经营的商品农业,另外农民思想也发生转变,不再固守土地,离乡务工也推动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从镇政府提出“农民增加收入一个主要途径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来,乡党委、政府带领村民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调整,突出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大棚农业。在种植小麦,玉米的基础上,建设大棚生产基地,种植绿色生态食品,凭借是北京郊区的良好区位,大棚种植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几年来看,农业的比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
农民增加收入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外出务工收入据统计,全乡总劳力8206人,其中长年外出务工劳动力2966人,约占总人口20.4%。从调查情况来看,外出务工劳动力按每年最低纯收入2400元来算,全乡仅外出务工一项可带回资金712万元,人均498元。
在人民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普遍弱势。
当前农民的消费开支负但仍然过重,据调查,农民的收入主要支出于农业生产、医疗费、学费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仍然要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比例;
另外是医疗费用支出,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动力缺乏,常常很快就会返贫。
另外,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虽然乡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素质有所提高,但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生产经营管理技能、文化科学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既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也影响了劳动力的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只能做苦力和劳动密度高的行业,未能以劳动力产生劳动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不能显现。
农民经营生产方式粗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过于狭小,规模经营还只是少数;
二是科技含量低,农户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预防等技术,新种一种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时间去培育;
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细耕种的田间管理以及精确的经济核算,造成了生产资料的极大浪费和生产成本的增加。
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从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改革把农民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产品以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从目前来看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农民信息不灵是农村的一大普遍现象,这就造成了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加大。
农业结构不合理。一是种植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农民仍然把粮食生产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农民增收产困难加大;
二是品种不合格,突出表现在经济作物中“大路”品种多,特色品种少;
三是产业化经营程度低,不能形成主导产业品牌做大做强。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个中心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非凡。
有关数据表明,近几年来,燕郊地区农民收入持续不断增加,年胜一年,对数据深入分析发现,村民们推陈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模式,发展多项经营的商品农业,另外农民思想也发生转变,不再固守土地,离乡务工也推动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从镇政府提出“农民增加收入一个主要途径是调整 农业 产业结构”以来,乡党委、政府 带领燕郊村民紧紧围绕 粮食 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调整,突出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大棚农业。在种植小麦,玉米的基础上,建设大棚生产基地,种植绿色生态食品,凭借燕郊是北京郊区的良好区位,大棚种植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几年来看,2008年农业的比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
农民增加收入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外出务工收入据2007年 统计,全乡总劳力8206人,其中长年外出务工 劳动 力2966人,约占总人口20.4%。从调查情况来看,外出务工劳动力按每年最低纯收入2400元来算,全乡仅外出务工一项可带回资金712万元,人均498元。
在燕郊人民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普遍弱势。
当前农民的消费开支负但仍然过重,据调查,农民的收入主要支出于农业生产、医疗 费、学费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仍然要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比例;另外是医疗费用支出,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动力缺乏,常常很快就会返贫。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另外,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虽然乡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素质有所提高,但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生产 经营 管 理 技能、文化 科学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既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也影响了劳动力的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只能做苦力和劳动密度高的行业,未能以劳动力产生劳动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不能显现。
农民经营生产方式粗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过于狭小,规模经营还只是少数;二是 科技 含量低,农户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预防等技术,新种一种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时间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细耕种的田间管理以及精确的经济核算,造成了生产资料的极大浪费和生产成本的增加。
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从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改革把农民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产品以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从目前来看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农民信息不灵是农村的一大普遍现象,这就造成了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加大。(责任编辑:范文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