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屈原《离骚》中的离别之痛修改

2021-12-16 17:40: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解读屈原《离骚》中的离别之痛修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解读屈原《离骚》中的离别之痛修改》。

解读屈原《离骚》中的离别之痛

【摘要】战国时期的著名诗人屈原,用血泪谱写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抒情诗歌——《离骚》,在这首长篇抒情诗中,诗人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娓娓道来,一个忠君、爱国又清高、廉洁的殉道者和理想主义者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诗歌中表现了痛彻心扉的离别之情,本文将对这种离别之痛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离骚》;离别;悲剧

在中国古代史上,屈原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他的经历受到各个领域的广泛关注,他的故事延续千年,我国许多地方至今还保留着风俗习惯以纪念屈原。其实,解读屈原的过程也是解读我们自身的过程,他的思想在他的作品中真实地反映出来,成就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篇,其中,影响最广,最受关注的莫过于这首传世经典《离骚》。作品不仅仅是一个爱国诗人的生命挽歌,更是诗人审美追求、文化人格以及悲剧人生的多重体现。直到今天,这些思想还在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内心,引发我们对生命的思考,对人生的追求。屈原是在儒家思想的探索精神中浸染的,但是他的内心又充满了远游情怀,这两种思想的一直在他的精神世界中纠结,最终只能让他走向悲剧的结局。

一、屈原和他悲剧的根源

1、传统的政治文化和历史环境决定了屈原的悲剧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屈原的悲剧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时代的悲剧,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历史的悲剧,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屈原胸怀大志但生不逢时,满腹经纶却怀才不遇,空有一腔热血却遇到昏君和小人,最后只能是走向悲剧的结局。这种现象不仅表现在屈原那个时代,纵观历史,诸如李白、曹植、司马迁、辛弃疾、陆游等人,有多少人不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走向悲剧。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和政治文化是他们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中国古代社会,君王是一个国家权力的最高象征,屈原等人的理想要想实现,必须得到君王的重用。但是屈原生不逢时,他遇到了一个昏聩的君王,满腹的壮志难以付诸实施,最后只能在忧国忧民的忧愁中走向幻灭。另外,强烈的爱国情怀促成了屈原的悲剧,他生在楚国,忠于自己的国家,即使楚国衰败和没落,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也别无选择,他不会像庄子一样逍遥避世,就像在他早期的作品中的一些词语:“独立不迁”、“受命不迁”、“根故难徙”等,都是这种思想的明证。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一直是屈原所尊崇的,一旦理想遭到打击,现实的压力就会让他无法繁盛,最后只能在悲剧的社会文化中走向悲剧的命运。

2、性格和家世决定了他的悲剧

屈原出身于贵族家庭,与当时的楚王同姓,因此,屈原孤傲正直,自尊自爱,一直追求完美的人格,面对人格与生命的矛盾,为了坚持自己的人格和理想,他宁愿抛弃生命。正是这些因素造成了屈原的悲剧。诗人在《离骚》的开篇便对自己的身世做了交待:帝高阳之苗裔。高贵的血统早就了他高贵的性格和人格,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祖辈也对屈原日益看重,在屈原幼小的心目中一直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认为自己生来就肩负着维护君王和国家利益的重任。国家的命运决定了他个人的命运。深受儒家“修身”思想影响的屈原十分注重修身养性,而且他德才兼备,不仅品德高尚,还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能力。他崇拜和追求完美的人格,以前贤的标准要求自己,而不是随波逐流,庸庸碌碌,他自尊自爱,高傲固执,不会因为困难而改变心意,也不会因为利益而放弃原则,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国家的尊严,他宁可放弃自己的生命,国破山河在,然而屈原无法继续存在,国家的灭亡决定了他的死亡,遗世独立的他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悲剧的结局。另外,浪漫主义思想也一直主宰着屈原的精神世界,他对美有着不可遏制的追求,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他所希望的,包括他的作品,人生和品格。在《离骚》中,屈原用“香草美人”来代表自己美好的理想,然而在那个时代,这一切都只能是镜中月、水中花,浪漫而又虚无缥缈,到头来只能是一个梦。

3、理想与现实的不可调和决定了屈原的悲剧

每一个悲剧命运的发生必然是因为不可调和的矛盾,矛盾是悲剧的根源。而在屈原的人生中,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在《离骚》中,诗人鲜明地展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出身贵族家庭并追求完美人格的屈原对人生充满了希望也对政治充满了美好的幻想,他希望楚国强盛,国富民强,上下和谐。但是昏君与小人当道,他的理想一次次遭受失败,在痛苦中上下而求索的坚定信念面对的是无止境的失败,最后,理想破灭了,楚国与自身的出路何在?前途一片渺茫,现实与理想之间出现了无法调和的矛盾,黑暗淹没的光明,悲剧不可避免。

二、《离骚》审美的命运感

鲁迅曾经评价《离骚》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在《离骚》中,诗人展现了君臣之间,贤臣与小人之间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悲剧的命运是时代使然,也是命运使然。残酷的现实与崇高的理想矛盾而统一,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成就了悲剧的美学。残酷的现实与崇高的理想,火热的情感与深沉的理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在《离骚》中相互冲突而又相互补充,这种对立与统一成就了《离骚》绚丽多彩、震撼人心的悲壮之美,屈原用生命和灵魂激发了人们的情感奔流,让人们的审美感受随之汹涌。在悲剧的美学本质中,理想与现实是两个主要的因素,代表现实的命运感表现出一切真实的东西,包括感情和理想,是生命之真实;而代表精神的崇高感则是坚持真理,虽死而不弃,是灵魂之善与美。这两种情感在《离骚》中的交织,造就了屈原的真善美,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悲剧。曾有人说过:伟大人物的死亡与人的伟大痛苦都是悲剧,在当时的历史时期,屈原的美政思想是符合时代发展的,但是残酷的现实又决定了这一切只能是一个泡影。在历史前进的道路上,屈原看清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他用自己的理想和行动努力去改变历史;然而,尽管他刚正不阿、才华横溢、满腹忠君爱国思想,而社会现实却不允许他去执行,甚至连尝试的机会都没有,这难道不是历史和社会的悲剧吗?在历史的发展中,多少先知先觉的人不是痛苦万分,俗话说人活着是为了追求快乐,逃离痛苦,但是这种明知先知先觉的痛苦并对执着不悔的人生才是伟大的,历史的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必然会有流血牺牲,必然会有很多人付出生命。也正是这些敢于先知先觉,敢于直面痛苦的人生和灵魂所产生的强大精神力量才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激励人们为了真理而奋勇向前。只有这样的精神才能推动历史的发展。虽然他们没有直接的成果,但是他们的灵魂的伟大的,精神是永存的,他们的生命体现出了最大的价值和尊严。在《离骚》中,诗人真诚而真实地描绘了这种伟大的“痛苦”与“死亡”。

诗人在《离骚》中,用非凡构筑了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诗人展示了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诗人的理想、品质、人格和灵魂,然后又向人们展示了这些美好而有价值的东西怎样在君王昏庸和小人得志中被抛弃,被毁灭。而浪漫主义精神就是强烈崇高感的具体表现,阅读屈原的诗歌,让人们不知不觉间有平庸而变得非凡,有现实而走向浪漫,放松心情,信马由缰,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律动。越是崇高深刻的精神在毁灭时就会越悲壮,越动人心魄,越能震撼人们的灵魂。人们在悲剧的情怀中逐渐变得有了恐惧感,有了同情心,一旦到了轰然崩塌之时,就会表现出强大的效应。屈原的美政思想,被现实中的党人和昏君所毁灭,被天国中的帝阍所毁灭,还被那些无法理解他,体谅他,无法让他施展才华的人所毁灭。人们似乎感觉到,是一种冥冥中神秘的力量让这个崇高的理想走向毁灭,因此,这种毁灭就会让人有恐惧感与悲悯心。然而,出身于贵族而追求完美人格的屈原在逆境中反而愈战愈勇。这种坚持与抗争成就了他的悲壮、崇高与伟大。仿佛最后毁灭的不仅仅是一个人,不是一些思想,而是整个社会,整个世界,这种力量是伟大的,是超越一切的,是无论人的理性还是意志都无法控制的神秘力量,这种力量最后毁灭了屈原,毁灭了一切美好。强烈的命运干让人们对这种毁灭性力量感到恐惧,也为屈原的悲剧而悲悯,也使屈原的精神更加伟大。

三、宁死不渝的高尚情操

人的感情融入诗歌中所产生的美感就是人情美,这种美是高尚、纯洁、真挚而无私的,但是诗人在《离骚》却表现出了强烈的怨恨与忧愤之情,那么又怎么体现人情美呢?屈原的忧愤与怨恨之情不是因为自己的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而发,而是忧国忧民而发,诗人无尽的忧伤和痛苦都表现在那一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中。有着济世之才的屈原坚持原则,不随波逐流,对自身有着严格要求,对人格有着完美的追求,但是昏君不明视听,小人得志当道,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时代的悲剧,社会的痛苦,这种悲剧的力量震撼人心。孤直高傲的人在遭遇不幸时发出的悲愤更能震撼人心,而怀才不遇,又因为忠诚与爱国而不能择木而栖的贤才决定了他只能投江而死,以死明志,已死殉国。黑暗的现实埋没了屈原伟大的理性和抱负,而他仍然坚定不渝,奋发图强,虽然仕途不达,理想不能实现,却在文学领域成就了永恒的辉煌。坚贞不屈的人格让他成就了自己的伟大,而不是一蹶不振。屈原深爱自己的国家,深爱自己的人民,无论现实多么残酷,他都义无反顾地去感受生活,承担国家和历史赋予自己的使命。无论先知先觉有多么痛苦,面对困难和荣誉他都丝毫不为所动,仍然坚持自己的原则和情操。这么一位正直而勇敢的诗人最后的悲剧归宿,又怎么能不震撼人心。强大的人格力量支持他为了理想不屈不挠,勇往直前,面对国破家亡,他纵身一跳,一切都那么从容,屈原不仅是一个爱国诗人,更是一个勇者,而勇者无畏。

结论: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离骚》永远闪烁着熠熠光辉,这部凝聚了诗人血与泪的生命挽歌,历经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都无法改变其凝重的内涵,都无法湮没绚丽的光彩。千百年来,有多少学者从各种角度和深度对《离骚》进行了研究,对诗篇所展现出来的艺术价值进行深层的解读。正确解读屈原诗歌中的美政思想、忠君爱国的精神以及追寻诗歌中的儒家思想和到家思想,其实也是在解读我们自身。通过屈原的《离骚》,我们对人生,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感悟,《离骚》中的悲剧情怀,正是诗人伟大精神的体现,是诗人伟大灵魂的呼唤。正以为如此,屈原这个名字才会受到人们千百年的敬仰。

参考文献:

[1]

秦训习.读《离骚》[J].中州大学学报.1996(01)

[2]

王启林.从心理学角度看《离骚》的创作年代[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01)

[3]

董芬芬.《离骚》的主线意象及其寓意[J].兰州大学学报.2003(04)

[4]

刘文英.《离骚》的哲学倾向[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01)

下载解读屈原《离骚》中的离别之痛修改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解读屈原《离骚》中的离别之痛修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离别之痛作文

    离别之痛作文 离别是美丽的忧伤,正如花谢花开,潮起潮落,因为有了离别,所以才有了无尽的思念和追忆,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离别之痛作文吧,欢迎参考! 篇1:离别之痛作文 现在是春天了吧?萧......

    屈原离骚读后感

    屈原离骚读后感(一)如余秋雨所说,世上所多者为小人,且令人防不胜防,多少人死在小人“一口一口咬死你”的嘴下。小人从你对他极微小的利益冲突着眼,越害你越不能不害你,直到你死,小人......

    中国文学史之屈原与离骚[精选]

    屈原与楚辞 第一节楚辞概说  一、楚辞的界定 1,屈原开创的具有楚地风格的一种新诗体:楚辞是战国晚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在南北文化合流的文化传统和楚国民间文艺的基础上创......

    离骚 战国著名诗人屈原

    离骚战国著名诗人屈原 【原文】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纟襄)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迁徙之痛-评《芝加哥》解读

    迁徙之痛 ——评小说《芝加哥》 读阿莱乌尔〃阿斯万尼的作品《芝加哥》这本书,花了我快二十天的时间。开始的时候,忙于工作,只是见缝插针地一天翻上一页两页,有时候甚至只是看一......

    屈原《离骚》注音、释义全解

    《离 骚》 第一章 《被贬》53行 一、《屈原引路》 (1)出身、志向、努力。1至8共8行; (2)推行美政的必要性。9至18共10行; 帝高阳之苗裔yì兮,朕皇考曰伯庸。我是古帝颛顼(高阳)的子孙......

    屈原《离骚》注音、释义全解、赏析

    《离 骚》 第一章 《被贬》53行 一、《屈原引路》 (1)出身、志向、努力。1至8共8行; (2)推行美政的必要性。9至18共10行; 帝高阳之苗裔yì兮,朕皇考曰伯庸。我是古帝颛顼(高阳)的子孙......

    高一课本屈原离骚全文(含五篇)

    宋代著名史学家、词人宋祁说:“《离骚》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这就是说,《离骚》不仅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文学领域,而且是中国诗赋方面永远不可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