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课程梳理与感悟

2021-11-15 17:00: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针灸学》课程梳理与感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针灸学》课程梳理与感悟》。

《针灸学》课程梳理与感悟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针灸学》这一课程。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针灸方法,讨论运用针灸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法灸法及针灸治疗。下面我将对这学期的针灸学习做一次总结。

一、针灸学发展简史

《内经》成书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论述了奇经八脉、八会穴和五输穴

《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

对针灸的第二次总结

“明堂三人图”唐·孙思邈

针灸中最早的彩色经络挂图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北宋·王惟一

并设计制作针灸铜人

《针灸大成》杨继洲

是对针灸的第三次总结

二、经络总论

(一)、经络的组成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以上下纵行为主,系经络的主体部分;络脉从经脉中分出侧行,系经脉的细小部分。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1、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系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正经”。十二经脉的名称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2、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条,故称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表里配合关系。其中督、任、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称为“一源三岐”。

3、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即阴经别络走向阳经,阳经别络走向阴经。任脉的别络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从长强分出后散布于头,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

4、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离—离别正经,入—深入内脏,出—浅出体表,合—阴经的经别合入阳经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脉。

5、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其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

6、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二)、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经络与全身各部的联系是复杂的,经气的运行也是多样的,除了前面所介绍的内容之外,还有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理论。

“标本”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

“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出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

气街是经气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

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

(三)、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联系脏腑,沟通气血;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说明病理变化,指导辩证归经,指导针灸治疗

三、腧穴总论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一)腧穴的分类

1、十四经穴

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四经脉(十二正经和任脉、督脉)系统的腧穴。简称“经穴”。

2、奇穴

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又称“经外奇穴”。

3、阿是穴

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

(二)、腧穴的主治特点

1、远治作用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

2、近治作用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3、特殊作用

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

(三)、腧穴的主治规律

十四经腧穴分经主治规律

手三阴经

经名

本经主治特点

二经相同主治

三经相同主治

手太阴肺经

肺、喉病

胸部病

手厥阴心包经

心、胃病

神志病

手少阴心经

手三阳经

经名

本经主治特点

二经相同主治

三经相同主治

手阳明大肠经

前头、鼻、口齿病

咽喉病、热病

手少阳三焦经

侧头、胁肋病

目病、耳病

手太阳小肠经

后头、肩胛、神志病

足三阳经

经名

本经主治特点

三经相同主治

足阳明胃经

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

眼病、神志病、热病

足少阳胆经

侧头、耳病、胁肋病

足太阳膀胱经

后头、脊腰病

足三阴经

经名

本经主治特点

三经相同主治

足太阴脾经

前阴病、妇科病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肾肺咽喉病

任督二脉

经名

本经主治特点

二经相同主治

任脉

回阳固脱、强健作用

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

督脉

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

(四)、特定穴

1、五输穴

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称“五输穴”,简称“五输”

经脉名称

合手太阴肺

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

使

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

阴陵泉

足阳明胃

足三里

足少阴肾

足太阳膀胱经

足通谷

足厥阴肝

足少阳胆

足窍阴

足临泣

阳陵泉

2、原穴、络穴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个腧穴,称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

3、郗穴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郗穴”。

4、背俞穴、募穴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称为“背俞穴”,又称“俞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又称为“腹募穴”。

5、下合穴

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6、八会穴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汇聚的8个腧穴,称为八会穴。

7、八脉交会穴

十二经脉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称为“八脉交会穴”。

8、交会穴

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称为“交会穴”。

(五)、腧穴的定位方法

骨度分寸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手指同分寸法、简便取穴法

四、经络腧穴各论

1、手太阴肺经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本经腧穴主治咳、喘、咯血、咽喉痛等肺系疾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本经腧穴(11穴):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列缺、孔最、尺泽、侠白、天府、云门、中府

2、手阳明大肠经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本经腧穴(20穴):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下廉、手三里、曲池、手五里、臂臑、肘髎、肩髃、巨骨、天鼎、扶兔、口禾髎、迎香

3、足阳明胃经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冲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冲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本经腧穴主治肠胃病、头面五官疾患、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本经腧穴(45穴):

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

4、足太阴脾经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吞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本经腧穴(21穴):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5、手少阴心经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本经腧穴(9穴):少冲、少府、神门、灵道、阴郄、少海、青灵、极泉

6、手太阳小肠经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本经腧穴(19穴):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证及神志病;位于背部两条侧线的背俞穴及其他腧穴主治相应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

本经腧穴(67穴):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

8、足少阴肾经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腨)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本经腧穴主治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以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脑病及咽喉、舌等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本经腧穴(27穴):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盲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

9、手厥阴心包经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本经腧穴主治心、心包、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本经腧穴(9穴):中冲、劳宫、大陵、内关、间使、郄门、曲泽、天泉、天池

10、手少阳三焦经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本经腧穴主治头、目耳、颊、咽喉、胸胁病和热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本经腧穴(23穴):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和髎、丝竹空

11、足少阳胆经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冲,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本经腧穴主治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胸胁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本经腧穴(44穴):瞳子髎、听会、上关、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腋、辄筋、日月、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

12、足厥阴肝经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本经腧穴主治肝、胆、脾、胃病,妇科病,少腹、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本经腧穴(14穴):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

13、督脉

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上颠,循额,至鼻柱。

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等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病证。

本经腧穴(28穴):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

14、任脉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本经腧穴主治少腹、脐腹、胃脘、胸、颈、咽喉、头面等局部病证和相应的内脏病证,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

本经腧穴(24穴):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浆

五、针灸技术

(一)、毫针刺法

1、消毒

针灸器械消毒、医者手指消毒。针刺部位消毒、治疗室内消毒

2、体位

仰卧位、侧卧位。仰坐位、仰伏坐位、侧伏坐位

3、针刺

(1)

进针手法

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紧针法)

(2)

进针角度和深度:直刺、斜刺、平刺

4、行针手法

(1)

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2)

辅助手法:循法、弹法、刮法、捻法、摇法、飞法、震颤法

5、得气

辅助手法:催气、侯气、灸法

6、补泻手法

单式补泻:捻转补泻、提插补泻、疾徐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平补平泻

复式补泻:烧山火、透天凉

7、异常情况处理与针刺预防

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

(二)、灸法

灸法作用:

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淤散结、防病保健

灸法种类

1、艾灸法

(1)艾炷灸

①直接灸:

瘢痕灸、无瘢痕灸

②间接灸:

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灸

(2)

艾条灸、①悬起灸:

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

②实按灸:

太乙针灸、雷火针灸

(3)

温针灸

(4)

温灸器械

2、其他灸法

(1)

灯火灸

(2)

天灸:

白芥子灸、蒜泥灸、斑蝥灸

(三)、拔罐

1、罐的种类:竹罐、陶罐、玻璃罐、抽气罐

2、拔罐方法:留罐法、走罐法、闪罐法、刺血拔罐法、留针拔罐法

3、拔罐作用: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

《针灸学》是一门实际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同时需要大量的背诵。我们需要在这一门课程上花充足的时间。这不仅是为考试做准备,也是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END

下载《针灸学》课程梳理与感悟word格式文档
下载《针灸学》课程梳理与感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针灸学》课程梳理

    2015—2016—2学期《针灸学》形成性考核评价表班级: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授课教师:_____________课程梳理及感悟__________分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

    针灸学课程学习梳理及感悟

    针灸学课程学习梳理及感悟本学期我对针灸课程的学习已经完成。通过对新编教材的学习,我从中获益匪浅,感受到了针灸从古代乃至现今的巨大魅力。在对诊法和灸法的简介一课中,我体......

    针灸学课程梳理与感受(精选)

    针灸学课程学习梳理与感受 经过近一学期对于针灸学的学习,我发现针灸学的内容很丰富,很全面,我已经对针灸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我从中获益匪浅,感受到了针灸从古代乃至现今的巨大......

    《针灸》课程梳理与感悟(中医专业)

    针灸课程梳理与感悟班级:10级中医七年制一班姓名: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针灸课程的学习到现在已经一大部分过去了,这门课程给人的总体感觉就是散中有收。学习腧穴的时候......

    针灸课程的梳理与感悟(终结版)

    针灸课程的梳理与感悟班级:10中医七年制二班姓名: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针灸学是以针灸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其刺灸的方法,是运用针和灸治疗疾病的一门科学,是中医学......

    针灸学学习感悟

    针灸学学习感悟 对于大学知识的学习,和高中确乎颇有不同。在以前,虽说每学期都有新的课程,但科目总还是不变的。而如今,每一学期都是新的几门课程,这就时常让自己陷入了探索新的......

    学习针灸学感悟

    2013-2014-1学期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学》形成性考核评价表 课程学习梳理感悟: 分 针灸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

    学习针灸学感悟

    2013-2014-1学期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学》 形成性考核评价表 课程学习梳理感悟: 分 随着时针滴答摆动,我们的针灸课程也逐渐接近尾声。经过一学期的接触,我已与这门课程解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