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针灸学课程梳理与感受(精选)
针灸学课程学习梳理与感受
经过近一学期对于针灸学的学习,我发现针灸学的内容很丰富,很全面,我已经对针灸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我从中获益匪浅,感受到了针灸从古代乃至现今的巨大魅力。学习针灸学,需要掌握的知识繁多,我就对这学期学习的知识进行简单梳理。
一、针灸学的发展简史
《内经》成书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
《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论述了奇经八脉、八会穴和五输穴
孙思邈只做了针灸中最早的彩色经络挂图,并创造了“阿是穴”和“指寸法” 《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是对针灸的第二次大总结 明代针灸发展到高潮,朱权《寿域神方》最早记录艾条灸法。《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北宋·王惟一
并设计制作针灸铜人 《针灸大成》杨继洲
是对针灸的第三次总结
二、经络腧穴总论 十二经脉的组成名称、分布规律、属络表里、与脏腑器官的联系、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气血循环流注。2 特定穴
①意义: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
②分类和特点:
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称“五输穴”。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经气初出。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渐盛。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其经气盛大流行。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充盛且入合于脏腑。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原穴、络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十五络穴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为络穴,又称“十五络”。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位于胸胁部。
郄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郄穴”,共16个,除胃经的梁丘以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共12个,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
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共12个。
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共6个,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汇聚的8个腧穴,其中脏腑气血骨之会穴2位于躯干部;筋脉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
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想通的8个腧穴,均位于腕踝关节的上下。
三、经络腧穴各论
1、手太阴肺经
本经腧穴主治咳、喘、咯血、咽喉痛等肺系疾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2、手阳明大肠经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3、足阳明胃经
本经腧穴主治肠胃病、头面五官疾患、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4、足太阴脾经
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5、手少阴心经
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6、手太阳小肠经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7、足太阳膀胱经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证及神志病;位于背部两条侧线的背俞穴及其他腧穴主治相应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
8、足少阴肾经
本经腧穴主治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以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脑病及咽喉、舌等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9、手厥阴心包经
本经腧穴主治心、心包、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10、手少阳三焦经
本经腧穴主治头、目耳、颊、咽喉、胸胁病和热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11、足少阳胆经
本经腧穴主治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胸胁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12、足厥阴肝经
本经腧穴主治肝、胆、脾、胃病,妇科病,少腹、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13、督脉
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等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病证。
14、任脉
本经腧穴主治少腹、脐腹、胃脘、胸、颈、咽喉、头面等局部病证和相应的内脏病证,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
四、针灸技术
1.针刺的全过程:揣穴,消毒,进针:单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 法、夹持进针法、针管进针法
进针的角度和深度:直刺、平刺、斜刺,根据年龄、体质、病情、部位的不同
行针手法: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辅助手法:循法,刮法,弹法,摇法,飞法,震颤法
得气:古称气至,近又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患者:针刺部位有酸麻重胀等自觉反应。医者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意义:调气,与疗效相关,窥测病情进行预后,施行补泻操作的前提。不得气的原因:医生取穴不准,操作不当,患者久病正气不足
促使得气的方法:催气,催促经气到来的方法,方法:辅助手法、循经取气法
候气:等候经气到来的方法,指下候气、留针候气
行气,使针感向一定方向传导的手法,指压法,针芒法,针尖指向针感传导方向
补泻手法:捻转补泻,提插补泻,疾徐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平补平泻
留针,静留针、动留针,出针:静留片刻,疾出,徐出,疾按针孔,摇大针孔 2.灸法
作用: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
种类:艾柱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灯火灸,天灸 先后顺序: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先少后多
五、治疗总论
1.针灸治疗原则: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三因制宜 2.针灸治疗作用: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3.针灸处方:
(1)穴位的选择——选穴原则: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辩证对症选穴(2)配穴方法:按经脉配穴法: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
按部位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八脉交汇八穴的配对应用属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胸腹部和背腰部腧穴配合;左右配穴法
针灸学根于中医理论,特别是经络和腧穴理论,它着眼于人体的经脉循行和腧穴分布。由于理论比较抽象,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不仅要熟记经络的循行规律及分布特点,每条经的具体循行路线和主治,而且要善于在自己或他人身上点穴记忆。针灸学的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和孙络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了解和记忆。在整个学期的针灸学习中记忆最深刻的就是经络循行、针灸歌诀的背诵了,那些拗口的古文实在让我们头疼,好在在我们顽强的坚持下,这些难关都被攻克了。由于初学时的懵懵懂懂,记忆古文最是困难,好不容易记下后,不久又都给忘了,所以需要不断复习巩固,这一方面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督促下也最终完成。我深深认识到持之以恒的重要性,如果不是持续的复习记忆,怕是根本记不下来,不过这离老师的要求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经过数周的针灸实验操作课程的学习,我们逐渐掌握了消毒方法,基本的进针方法,以及行针手法,留针出针方法。同时熟悉了针灸施治时,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此外,我们也进行了灸法的练习,同针法相比,灸法的作用比较局限,但灸法也有针法难以企及的优势。同时,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她在学习过程中的针灸的学习方法以及临床多年的经验,使得我们从中受益匪浅。
随着中国历史的不断推进,针灸在中国这片大地上生根发芽,最终成熟,至今我们还有很多前人留下的针灸文献,足证针灸学的累累硕果,现今针灸也后继有人,一批又一批的医学生继承和发扬了针灸这一祖国的遗产。
第二篇:《针灸学》课程梳理
2015—2016—2学期《针灸学》形成性考核评价表
班级: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授课教师:_____________
课程梳理及感悟
__________分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技术与临床治疗等部分。初次接触这门课程的时候我满怀期待,然而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发现《针灸学》的内容很丰富,很全面,但是需要掌握的知识也很繁多。
本学期的针灸课程主要包括六个模块.:针灸学的发展简史、经络总论、腧穴总论、经络腧穴各论、针灸技术、治疗总论。
一、针灸学的发展简史:
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
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
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
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
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
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
二、经络总论
1、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手三阴经:太厥少。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
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3、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还
⑴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
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
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
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
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
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
⑵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2015—2016—2学期《针灸学》形成性考核评价表
班级: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授课教师:_____________
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
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
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髎)
⑶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
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
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
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
4、奇经八脉: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
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加强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循行之不足。
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沟通腹部经气)
督脉的别络名长强,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沟通背部经气)
脾之大络名大包,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部。(沟通全身经气)
6、十二经别:十二经别从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体表的阳经经脉(合)。
7、十二经筋: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主要作用: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
8、经络的作用:联系脏腑,沟通气血;
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三、腧穴总论
1、腧穴的分类:十四经穴、阿是穴、奇穴
2、主治特点:远治作用、近治作用及特殊作用
3、主治规律
2015—2016—2学期《针灸学》形成性考核评价表
手三阴经
手三阳经
足三阴经
足三阳经
任、督二脉
4、五输穴
2015—2016—2学期《针灸学》形成性考核评价表
班级: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授课教师:_____________
5、八会穴: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
6、四海:髓海→脑;气海→膻中;水谷之海→胃;十二经之海→冲脉
7、原络配穴法:先病经脉的原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的经脉的络穴相配合。
8、俞募配穴法:脏病多选募,腑病多选俞,俞募相配效果更好。
9、郄穴:急性和脏腑病证。阴经郄穴:急性出血证;阳经郄穴:急性痛证。
10、下合穴:六腑病证。
11、腧穴定位:骨度分寸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手指同分寸法、简便取穴法
五、经络腧穴各论
1、我们要掌握每条经中重点穴涉及到的解剖标志,重点穴定位,每条经的主治要点及刺灸的注意事项等。
手太阴肺经(11)主要治疗咳、喘、咯血、咽喉痛等与肺脏有关的病证。
手阳明大肠经(20)主要治疗头面疾病、胃肠疾病、神志病、皮肤病及发热等疾病。
足阳明胃经(45)主要用于、胃肠病、血病、神志病、头面、皮肤、热病及本经循行路线上的疾病。
足太阴脾经(21)主要用于脾脏及与脾脏有密切关系的胃、心、肺、肝、肾以及脾不统血等疾病。
手少阴心经(9)主要治疗神志病、血证、肢痛痒疮等与心脏有关的疾病。
手太阳小肠经(19)主要用于神志病、液病、疮疡痈肿、头面诸疾、发热等与小肠有关的疾病。
足太阳膀胱经(67)主要用于脏腑病、头面病、筋病等疾患。
足少阴肾经(27)主要用于肾脏疾病及与肾脏有密切关系的膀胱、肺、脾、肝等脏腑疾病。
手厥阴心包经(9)主要用于治疗神志病、诸痛痒疮、胃病等疾患。
手少阳三焦经(23)主要用于头面疾病、神志病、发热等疾病。
足少阳胆经(44)主要用于头面疾患、神志疾患和妇科疾病。
足厥阴肝经(14)主要用于肝脏及与肝脏有密切关系的胆、肾、心、脾、肺等脏之疾病。
督脉(28)主要用于急救、热病、神志病、以及肛肠等疾患。
任脉(24)主要治疗肝肾、脾胃、心肺、咽喉以及有关脏腑的疾病。
2、胸部:距正中线:旁开2寸→足少阴肾经;旁开4寸→足阳明胃经;旁开6寸→足太阴脾经。
3、腹部:距正中线:旁开0.5寸→足少阴肾经;旁开2寸→足阳明胃经;旁开4寸→足太阴2015—2016—2学期《针灸学》形成性考核评价表
班级: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授课教师:_____________
脾经。
4、背部:距正中线:1.5寸→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3寸→足太阳膀胱经第二侧线
5、附近穴位:
⑴脐相平的腧穴:肓俞,天枢,大横,腰阳关,大肠俞,腰眼,第16椎的华佗、夹脊穴。
⑵膻中相平的腧穴:神封,天池,乳中。
⑶瞳孔之下的腧穴:承泣,四白,巨廖(骨),地仓。
⑷肘横纹附近6穴:①小海②天井③曲池④尺泽⑤曲泽⑥少海。
⑸腕横纹附近6穴:①阳谷②阳池③阳溪④太渊⑤大陵⑥神门
⑹与脑连:督脉,膀胱
⑺耳前穴位3个:听宫,听会,耳门
6、肩三针:肩中,肩髃,肩髎
7、四关穴:合谷,太冲
8、七星台: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
9、四天穴:天窗,天容,天牖,天鼎
10、四弯穴:曲泽,委中
11、三小胆:耳门,听宫,听会
12、治疗中风后遗症:天柱,完骨,风池
13、治疗面神经麻痹:翳风,完骨,风池
14、孕妇禁穴:除小腹部诸穴还有三阴交,合谷,次髎,中极,昆仑、至阴。
15、三合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16、前发迹上0.5寸6穴:神庭,眉冲,头临泣,曲差,本神,头维
四、针灸技术
1、提插捻转的补泻:
①捻转:补,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大指向前、食指向后;泻,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时间长、大指向后、食指向前。
②提插:补,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以下插为主;泻,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以上提为主。
2、双手进针的种类:指切进针法,挟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
3、晕针表现及定义:是指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恶心欲吐、精神萎倦、四肢厥冷。
4、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2015—2016—2学期《针灸学》形成性考核评价表
班级: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授课教师:_____________
针刺手法。
5、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又名针感。
6、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7、拔罐方法:火罐法(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架火法、滴酒法),水罐法,抽气罐法
8、常用灸法:
(1)
艾炷灸→直接灸→①瘢痕灸;②无瘢痕灸
→间接灸→①隔姜灸;②隔蒜灸;③隔盐灸;④隔附子饼灸
艾灸
艾条灸:悬起灸→①温和灸;②雀啄灸;③回旋灸
实按灸→①太乙针灸;②雷火针灸
温针灸:针和灸并用,不属于艾条灸
温灸器灸
(2)
灯火灸
其他灸法
天灸→①白芥子灸;②蒜泥灸;③斑螯灸
隔蒜灸(不治呕):治疗肺结核、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疡等
五、治疗总论
1、针灸治疗原则:
(1)补虚泻实: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2)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3)治病求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
(4)三因治宜:因时、因地、因人。
2、针灸的治疗: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3、针灸处方包括两大要素,即穴位和刺灸法。其中选穴原则有:近部选穴、远部选穴和辩证对症选穴;配穴方法又可分为两类:按经脉配穴法(包括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和同名经配穴法)和按部位配穴法(包括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和左右配穴法)。另外,刺灸法包括疗法的选择、操作方法和治疗时机的选择。
我在学习这门课程以前对针灸的认识大都来自于电视、网络和图书,对我来讲,针灸很神秘。它和中医其他学科息息相关,在临床应用也很广泛,古人云“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所以针灸是学习中医者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作为一名医学生,我希望自己可以将针灸传承下来,将其发扬光大!哪怕在学习针灸的过程中遇到再多困难,也要努力克服。
—
END
—
第三篇:《针灸学》课程梳理与感悟
《针灸学》课程梳理与感悟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针灸学》这一课程。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针灸方法,讨论运用针灸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法灸法及针灸治疗。下面我将对这学期的针灸学习做一次总结。
一、针灸学发展简史
《内经》成书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论述了奇经八脉、八会穴和五输穴
《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
对针灸的第二次总结
“明堂三人图”唐·孙思邈
针灸中最早的彩色经络挂图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北宋·王惟一
并设计制作针灸铜人
《针灸大成》杨继洲
是对针灸的第三次总结
二、经络总论
(一)、经络的组成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以上下纵行为主,系经络的主体部分;络脉从经脉中分出侧行,系经脉的细小部分。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1、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系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正经”。十二经脉的名称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2、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条,故称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表里配合关系。其中督、任、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称为“一源三岐”。
3、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即阴经别络走向阳经,阳经别络走向阴经。任脉的别络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从长强分出后散布于头,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
4、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离—离别正经,入—深入内脏,出—浅出体表,合—阴经的经别合入阳经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脉。
5、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其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
6、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二)、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经络与全身各部的联系是复杂的,经气的运行也是多样的,除了前面所介绍的内容之外,还有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理论。
“标本”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
“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出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
气街是经气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
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
(三)、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联系脏腑,沟通气血;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说明病理变化,指导辩证归经,指导针灸治疗
三、腧穴总论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一)腧穴的分类
1、十四经穴
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四经脉(十二正经和任脉、督脉)系统的腧穴。简称“经穴”。
2、奇穴
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又称“经外奇穴”。
3、阿是穴
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
(二)、腧穴的主治特点
1、远治作用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
2、近治作用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3、特殊作用
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
(三)、腧穴的主治规律
十四经腧穴分经主治规律
手三阴经
经名
本经主治特点
二经相同主治
三经相同主治
手太阴肺经
肺、喉病
胸部病
手厥阴心包经
心、胃病
神志病
手少阴心经
心
病
手三阳经
经名
本经主治特点
二经相同主治
三经相同主治
手阳明大肠经
前头、鼻、口齿病
咽喉病、热病
手少阳三焦经
侧头、胁肋病
目病、耳病
手太阳小肠经
后头、肩胛、神志病
足三阳经
经名
本经主治特点
三经相同主治
足阳明胃经
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
眼病、神志病、热病
足少阳胆经
侧头、耳病、胁肋病
足太阳膀胱经
后头、脊腰病
足三阴经
经名
本经主治特点
三经相同主治
足太阴脾经
脾
胃
病
前阴病、妇科病
足厥阴肝经
肝
病
足少阴肾经
肾肺咽喉病
任督二脉
经名
本经主治特点
二经相同主治
任脉
回阳固脱、强健作用
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
督脉
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
(四)、特定穴
1、五输穴
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称“五输穴”,简称“五输”
经脉名称
井
荥
输
经
合手太阴肺
经
少
商
鱼
际
太
渊
经
渠
尺
泽
手阳明大肠经
商
阳
二
间
三
间
阳
溪
曲
池
手厥阴心包经
中
冲
劳
宫
大
陵
间
使
曲
泽
手少阳三焦经
关
冲
液
门
中
渚
支
沟
天
井
手少阴心
经
少
冲
少
府
神
门
灵
道
少
海
手太阳小肠经
少
泽
前
谷
后
溪
阳
谷
小
海
足太阴脾
经
隐
白
大
都
太
白
商
丘
阴陵泉
足阳明胃
经
厉
兑
内
庭
陷
谷
解
溪
足三里
足少阴肾
经
涌
泉
然
谷
太
溪
复
溜
阴
谷
足太阳膀胱经
至
阴
足通谷
束
骨
昆
仑
委
中
足厥阴肝
经
大
敦
行
间
太
冲
中
封
曲
泉
足少阳胆
经
足窍阴
侠
溪
足临泣
阳
辅
阳陵泉
2、原穴、络穴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个腧穴,称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
3、郗穴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郗穴”。
4、背俞穴、募穴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称为“背俞穴”,又称“俞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又称为“腹募穴”。
5、下合穴
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6、八会穴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汇聚的8个腧穴,称为八会穴。
7、八脉交会穴
十二经脉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称为“八脉交会穴”。
8、交会穴
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称为“交会穴”。
(五)、腧穴的定位方法
骨度分寸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手指同分寸法、简便取穴法
四、经络腧穴各论
1、手太阴肺经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本经腧穴主治咳、喘、咯血、咽喉痛等肺系疾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本经腧穴(11穴):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列缺、孔最、尺泽、侠白、天府、云门、中府
2、手阳明大肠经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本经腧穴(20穴):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下廉、手三里、曲池、手五里、臂臑、肘髎、肩髃、巨骨、天鼎、扶兔、口禾髎、迎香
3、足阳明胃经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冲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冲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本经腧穴主治肠胃病、头面五官疾患、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本经腧穴(45穴):
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
4、足太阴脾经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吞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本经腧穴(21穴):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5、手少阴心经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本经腧穴(9穴):少冲、少府、神门、灵道、阴郄、少海、青灵、极泉
6、手太阳小肠经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本经腧穴(19穴):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证及神志病;位于背部两条侧线的背俞穴及其他腧穴主治相应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
本经腧穴(67穴):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
8、足少阴肾经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腨)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本经腧穴主治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以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脑病及咽喉、舌等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本经腧穴(27穴):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盲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
9、手厥阴心包经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本经腧穴主治心、心包、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本经腧穴(9穴):中冲、劳宫、大陵、内关、间使、郄门、曲泽、天泉、天池
10、手少阳三焦经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本经腧穴主治头、目耳、颊、咽喉、胸胁病和热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本经腧穴(23穴):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和髎、丝竹空
11、足少阳胆经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冲,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本经腧穴主治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胸胁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本经腧穴(44穴):瞳子髎、听会、上关、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腋、辄筋、日月、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
12、足厥阴肝经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本经腧穴主治肝、胆、脾、胃病,妇科病,少腹、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本经腧穴(14穴):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
13、督脉
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上颠,循额,至鼻柱。
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等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病证。
本经腧穴(28穴):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
14、任脉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本经腧穴主治少腹、脐腹、胃脘、胸、颈、咽喉、头面等局部病证和相应的内脏病证,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
本经腧穴(24穴):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浆
五、针灸技术
(一)、毫针刺法
1、消毒
针灸器械消毒、医者手指消毒。针刺部位消毒、治疗室内消毒
2、体位
仰卧位、侧卧位。仰坐位、仰伏坐位、侧伏坐位
3、针刺
(1)
进针手法
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紧针法)
(2)
进针角度和深度:直刺、斜刺、平刺
4、行针手法
(1)
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2)
辅助手法:循法、弹法、刮法、捻法、摇法、飞法、震颤法
5、得气
辅助手法:催气、侯气、灸法
6、补泻手法
单式补泻:捻转补泻、提插补泻、疾徐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平补平泻
复式补泻:烧山火、透天凉
7、异常情况处理与针刺预防
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
(二)、灸法
灸法作用:
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淤散结、防病保健
灸法种类
:
1、艾灸法
(1)艾炷灸
①直接灸:
瘢痕灸、无瘢痕灸
②间接灸:
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灸
(2)
艾条灸、①悬起灸:
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
②实按灸:
太乙针灸、雷火针灸
(3)
温针灸
(4)
温灸器械
2、其他灸法
(1)
灯火灸
(2)
天灸:
白芥子灸、蒜泥灸、斑蝥灸
(三)、拔罐
1、罐的种类:竹罐、陶罐、玻璃罐、抽气罐
2、拔罐方法:留罐法、走罐法、闪罐法、刺血拔罐法、留针拔罐法
3、拔罐作用: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
《针灸学》是一门实际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同时需要大量的背诵。我们需要在这一门课程上花充足的时间。这不仅是为考试做准备,也是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
END
—
第四篇:针灸学课程学习梳理及感悟
针灸学课程学习梳理及感悟
本学期我对针灸课程的学习已经完成。通过对新编教材的学习,我从中获益匪浅,感受到了针灸从古代乃至现今的巨大魅力。在对诊法和灸法的简介一课中,我体会到她们的重要性,所以在本学期的开始,我就坚定了把针灸学好的信心。在老师指导学习的过程中,谈及针灸的广泛应用性和个体针对性,我更是坚持这个“学好针灸学,治愈患病人”的信念。既然这样,针灸学的目的更是需要我们深入理解,这才有助于以后的学习与运用。首先,上篇针灸理论中,熟记经络总论、腧穴总论和经络腧穴各论中的该概念、循行路线及规律,熟练掌握腧穴的定位、临床主要穴位的主治特点和操作注意事项,了解非重点穴的主治及操作。其次,在中篇的针灸技术中,了解针法、灸法的起源和概要;在刺灸法各论中,了解针具灸具分类、构造、规格、样式、检查、保养等,熟练掌握针灸的操作手法、体位的选择注意事项及操作技能和注意事项。再次,在针灸应用中,掌握针灸治疗原则、处方,熟记特定穴的运用,了解掌握各科常见病的针灸治疗方法。最后,以参考资料辅助自学,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在学期末,我对这本针灸学内容安排进行了详细的归纳,摘录了课程的重点,总结了重点。以下为按学习过程的顺序简要介绍本学期所学内容及归纳总结:
(一)一、绪言部分。
1、针灸学的发展简史。
2、针灸学的对外交流。
3、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二、刺灸法总论。
1、针具与刺法的源流。
2、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3、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
三、刺灸法各论。
1、毫针刺法。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养。
2、毫针刺法的练习。a、指力练习b、手法练习c、自身练习
3、毫针的选择和消毒。
4、体位的选择,以仰卧位和俯卧位为主。
5、毫针刺法a、进针法,有单手、双手进针法和针管进针法,双手又分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b、进针的角度和深度。
6、行针手法。行针包括提插、捻转、循法、弹法、刮法、摇法、飞法、震颤法,其中以提插捻转为主要行针方法。
7、得气。此步骤很关键,它关系到针法疗效好坏;医者得气则其刺手可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患者得气会有酸麻重胀之感,亦有“雷霆乍惊”“如鱼吞钩而浮沉”之反应。
8、毫针补泻手法,主要以捻转补泻合提插补泻为主,兼以徐疾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平补平泻等操作手法;复式手法可见于烧山火、透天凉。
9、留针与进针,留针实践根据病人情况而定,虚者宜补,时间可稍长些,实者宜泻,时间稍短些;临床上留针通常不超过30min。出针补者为快出,用干棉球按针孔直至无出血现象,泻者出针为摇大针孔,无须铵压针孔。
10、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临床上若出现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情况,医者不能慌张,应按照有关处理方法进行应对。
11、针刺注意事项。
四、灸法。灸法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作用。其种类分为艾灸和其他灸法。艾灸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针器灸,其他灸法有灯火灸和天灸等。其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书中以详细介绍。
五、拔罐法。现代常用玻璃罐和抽气罐。其吸附方法分为火气法(闪火、投火、滴酒、贴棉法)、水吸法、抽气吸法。要使拔罐得到疗效,还可以施用几种行罐方法,如走罐法闪罐法、刺血拔罐法、留针拔罐法等。
六、其他针法。如三棱针法、皮肤针法、皮内针法、电针法、穴位注射法等。
(二)一、经络总论。重点介绍了经络的组成、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的功能及分布,简要了解了十二经别、十二经筋、的作用。然后了解了经络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腧穴总论。重点讲解了腧穴的分布、分经和分部主治特点和规律,特定穴的定义、作用、具体穴位和其应用,熟练背诵了特定穴的歌诀,熟练掌握骨度分寸定位法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三、经络腧穴各论。在学习十四经的穴位时,我们掌握了每个穴的定位,选取了每条经的临床重点穴的主治特点和操作手法进行详细讲解,对于重点穴在治疗时的一些特别方法也做了简要说明。我们首先学习了任、督二脉,其次为手三阳、手三阴、足三阴、足三阳,我们在针灸的实验课中对这些经上的重点穴进行了点穴实验及部分穴的针刺操作。督脉的重点穴有长强、腰阳关、命门、至阳、灵台、身柱、大椎、哑门、风府、百会、上星、神庭、水沟。任脉的重点穴有会阴、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巨阙、鸠尾、天突、廉泉。手阳明大肠经的重点穴:商阳、二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手三里、曲池、臂臑、肩髃、天鼎、扶突、迎香。手太阳小肠经主要穴位: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荣、颧髎、听宫。手少阳三焦经的主要穴位:关冲、液门、阳池、外关、支沟、天井、肩髎、天牖、翳风、角孙、耳门、耳和髎、丝竹空。手太阴肺经的重要穴:中府、尺泽、孔最、太渊、鱼际、少商。手厥阴心包经的重要穴:天池、曲泽、郗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手少阴心经的重点穴:极泉、少海、通里、阴郗、神门、少冲。足太阴脾经的主要穴位为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大横、大包。足厥阴肝经的主要穴:大墩、行间、太冲、中封、膝关、曲泉、章门、期门。足少阴肾经:涌泉、然谷、太溪、照海、复溜、阴谷、大赫。足阳明胃的重点穴:承泣、四白、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乳根、梁门、天枢、水道、归来、髀关、伏兔、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内庭、厉兑。足少阳胆经:瞳子髎、听会、上关、率谷、完骨、阳白、头临泣、风池、肩井、日月、带脉、居髎、环跳、风市、膝阳关、阳陵泉、光明、悬钟、足临泣、侠溪、足窍阴。足太阳膀胱经的重点穴:睛明、攒竹、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承扶、殷门、膏肓、志室、秩边、承山、飞扬、跗阳、昆仑、申脉、至阴。
(三)内科病证。在这节中,我们针对每种病证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对区别了它们的辨证,做到了辨证论治。最后将它们在针灸中治疗的原则及临床的取穴做了具体补充。
以上为我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内容梳理。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是,老师不是完全按照课本的顺序教授的,而是很人性化的改变了教学方案。我们是按照了解针灸的起源、发展、操作事宜、经络介绍、穴位讲解来进行学习的,这种课程安排我很喜欢也很适应。因为针法灸法的操作理论课和实验课是安排在本学期的开始,所以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来实践练习,如果像课本的顺序学,恐怕我们的实验考试会很难应付。老师不仅是教学顺序为我们做了这样很好的改变,在授课时也非常的结合临床经验和针灸实践研究,这让我们在学习的同时,又可以进一步了解每个穴位的具体特点及应用,让我们少走了不少的弯路同时获得了新知,让我学习针灸的热情有了很大提升。
在学习过程中,我及我的同学们都遇到了很多问题,但在老师的耐心解答下都一一化解了。例如,我们在学习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时,并不能理解同名阴经或阳经互相交接时是否是连在一起的,阳经在头部交接到底是在解剖学的哪个部位?老师通过讲解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联络表和气血循环流注表,为我们一一区分每条经的交接具体部位,让我们得到了从抽象到具体的记忆,提高了我们对经脉的认知能力。
当然,不是所有问题老师都要教给我们,有一部分是需要我们今后的自我训练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比如针法中复式行针手法的“烧山火”和“透天凉”,不是我们几天或几个月能够掌握的,这还需要我们今后的探索与求教。
如果能重学此门课,我想我一定会吸取老师改变顺序的方法,先看看目录,寻找新的切入点,有针对性的安排自学顺序。其次,不但要弄懂书本上的内容,也要多到临床,增加针灸的使用性,多多练习操作手法,对于穴位和内科病证的学习一定要多寻找这方面的课外书,补充课本所没有的知识,不能只局限于本教材。遇到问题时多做对比,必要时寻求老师帮助。如果我是老师,我会开展PBL教学方法,让同学们在预习时发现问题,通过自学解决后,在讨论中相互提出各自的简介,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最后让老师总结再结合实际临床,评判哪种观点是对的,哪种仍存争议。这也为我们今后写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五篇:课程感受与建议
课程感受与建议
通过一个学期《环境考古与自然地理》课程的学习,我从对风水的理解由不懂到了解,由偏见到理性认识。从这门课上我了解到了五行、八卦、九宫、十二属相的风水数,了解到了金木水火土的五行法则。老师以盘龙城的宫殿型布局和张西湾的大型聚落布局为例深入浅出的介绍了一座城市选址的地理条件或风水特征以及古文化遗址地理标志与指标。老师在上课过程中讲到的建筑与风水的关系,现代住宅与风水,家居风水学和办公室风水学对我们的现实生活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后我们在生活中都可以通过查阅更多的书籍资料进一步深入了解。也许其他的课程在以后的生活中,真正学以致用的非常少,但是我觉得这门课,是一生都可能会遇到的。因此,学习这个课,我认为我做了个很好的选择。谢谢老师!我没有白学。
建议:希望老师能和学生有个互动的环节,我觉得很多东西都是老师一个人在讲解,而我们并没有真正的去发表自己的意见,虽然我们也许没那么主动,但是老师可以带领我们去主动,把我们对风水的误区纠正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