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作业设计】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业设计
作业定位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以“责任”为人文主题安排了《古诗三首》《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以及略读课文《清贫》。
“革命文化”为人文主题的专题单元,同样担负着落实“语文要素”的教育任务。而这些文本并不是孤立存在,其德育价值也传递在对不同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两者相得益彰,不能偏废其一。本单元的阅读要素和习作要素都指向于“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因此,将作业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与重组,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立体化、结构化,有利于实现“文道统一”。在本单元作业设计以“致敬革命志士”作为主题情境,把搜集相关资料、品味语言、学习革命先辈崇高精神等作业任务串联起来。
作业目标
1.能积累和运用本单元课文中的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能借助插图、注释、情境等方法,说说古诗大意,具体描述诗歌画面;
4.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课文中动作、词语、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把握人物形象;
5.能交流、总结“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的阅读方法;
6.链接课外阅读资料,在对比思辨中,进一步感受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
作业内容
(一)精准投放,前置作业设计
根据单元要素设计前置作业,让学生根据前置内容完成预习,记录所思所问,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使学习更有针对性,让课堂更高效。
1.基础通关,执减负于实处
本单元的课前导学单设计主要从朗读、字词两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发展。
【设计意图】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自主学习生字词的能力,通过课前导学单的形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支架,以自评的方式,鼓励学生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生字难词。此外,在初读单元课文时,引导学生关注单元篇章页,了解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2.创设情境,落要素于细处
作业设计以情境为依托,通过写纪念词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情境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中,关注表达特点,感受仁人志士的人物品质和精神力量。
【设计意图】围绕“追忆”这一主题,让学生为课文中的革命志士写纪念词,融读写于一体,既检验了学生是否会熟悉人物,也考察了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借助纪念词,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本单元的文本,对接下来的学习也充满期待。
(二)聚焦问题,课中作业设计
课中作业不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简单的知识练习或能力操练,而是教与学的重要支架与手段。聚焦问题,以作业为支架,有效落实单元要素。
1.借助思维导图,梳理信息“画一画”
【设计意图】《语文作业本》中围绕语文要素,每一课都提供了不同形式的思维导图,为学生梳理课文信息提供了范式。借助这些思维导图,梳理课文主要内容,并进行类文阅读和思考。学生根据范式自行梳理,呈现了“学习-比较-运用”的结构化学习过程。通过思维导图,学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动作、语言、神态”等外衣之下,人物的心理变化,有效地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
2.定格关键镜头,体会人物内心变化
以作业为载体,增强学生对单元主题的理解。
【设计意图】以“仰望英雄足迹”为模板主题,设计周期性作业,以落实单元语文要素“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为基点,引导学生聚焦人物描写的特写镜头。学生练习时,以教学的推进为着力点,摘录牵动人心的关键镜头,并说说自己的感受,既落实人文主题,同时也关注了课文语言表达特点。从特写镜头中拉近与人物的距离,产生情感共鸣,体会人物内心,感受伟人风采。
(三)拓展延伸,课后作业设计
着眼整体建构,以课后作业促进知识的内化,使每一板块的作业不是量的叠加,而是知识点的层层推进。
1.呈现知识宽度,设计融合化作业
本单元重点是聚焦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单元结束教学后,引导学生开展同主题的群文阅读,通过“人物明信片”的作业,撬动学生对革命文化主题单元的策略化运用,形成对知识的结构化认知。
【设计意图】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变化通过显性的方式让学习过程可视化,而读写融合迁移是考验思维是否增长变化的方式。围绕单元主题,引导学生延伸阅读,丰盈本单元的知识体系。此外,通过“人物明信片”还能检验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效果。
2.提升思维高度,布置立体式作业
此题是由阅读指向习作的练习,结合本单元的习作要素“尝试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达人物的内心”,教师给学生提供常见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用“外衣”刻画心理变化。
【设计意图】由读到写,读写融通,让语文要素的学习转化为实际的能力。在优化作业结构的横向路径后,学生的思维也由理解、应用的水平逐步提升到分析、综合的水平,实现了作业质量的稳步提高。
作业使用建议
围绕“致敬革命志士”,在单元整组视野下创设的作业,凸显有落实、有梯度、有提升。在学生学习的关键处设计作业,把握知识规律,达成单元教学目标。
(一)把握学情基点,尊重个性差异
在作业实施过程中,不能“一刀切”,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弹性落实,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的方式完成作业。其中,板块一、板块三、板块四是指向基础性知识,只是一道题不再局限于一篇课文,而是涉及整个单元,所以在练习时,需要学生能够熟悉单元内容,才能实现知识的有意义积累。板块二、板块五、板块六是综合能力的运用,整组作业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选择,充分交流、分享。尤其是板块五、板块六,这两大题是阅读的内化与吸收,也是语文要素的显性化体现,因此,需要教师提供方法的有力支架。
(二)借力多元评价,内化知识要点
崔允漷教授指出:“评价任务就是检测目标是否达成,目标指向哪里,评价任务必须跟到哪里。不然,教学就容易出现‘开无轨电车’的现象。”[1]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与目标、任务、成效相对接,使评价作为“学什么““教什么“的标准,并指向学生未来的发展,侧重反馈与引导。本单元的作业涉及课前、课中、课后,紧紧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优化作业结构的纵向路径,作业目标结构的环环相扣,作业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因此,为了让学生、教师都能了解某一项作业的完成质量与效果,需要采用多个评价主体参与的方式,联结课内课外,分项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