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好基层考核“指挥棒”
临近年终,基层各项考核陆续开始。“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对于基层来说,上级部门都有职权对基层单位进行指导检查考核,基层为了应对诸多考核往往忙于应付、疲于奔命、苦不堪言。因此,要将基层考准、考实,需要从改革优化考核评价这个“指挥棒”入手。
在标准上定基调。当前有些部门对基层的考核检查不深入实际、不深入群众,“痕迹主义考评”过重,使基层干部“拼凑痕迹”、弄虚作假,“逼”出基层的“形式主义”,导致工作开展跑偏、走样。“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挥好考核的“指挥棒”需要在考核标准上“下功夫”,让考核标准客观、有效。考核指标要以结果为导向,尽量以量化、可以实际观察的标准为主,减少不重要的专项考核,摒弃“走马观花”式的“碎片资料”,解决“部门条条考核”过频的问题;要注重特色考核,把考核是否完成“规定动作”与考核是否形成自身特色结合,防止“一刀切式考核”过度问题出现,让基层就有了更自由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反馈上建机制。“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考核反馈是上级与基层心与心畅通沟通的“桥梁”,也是基层不断改进和提高成绩的“助推器”,如果只反馈考核结果,通报得分排名,那么就无法形成考核工作机制的“闭环”。要建立透明的考核结果反馈机制,进一步增强考核结果的公信度,通过有效反馈,促使被考评者全面了解自己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要畅通“逆向”反馈渠道,任何考核机制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上级下达的任务如果与实际脱节,最终结果也会“流于形式”,基层要及时反映当地实际,将正向“指导”为反向“监督”,从而让合理“留痕”提升考核准度。
在实效上求突破。“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考核是“风向标”,上级部门考核时要着重看工作实际成效,如果考核只是看资料、看痕迹,经过层层加码,最后到基层自然难逃“文山会海”。基层考核应向实处倾斜,重点考核“做没做”“怎么做”“做得好不好”等问题,不搞“花拳绣腿”、不做表面文章,让基层考核回归到求真务实上来;考核频率要精减适度,把调研、督查与考核区分开来,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督促基层适时整改,对基层业务上理解错误之处及时予以纠正;要做到一线“看现场、听民声、见作为”的考核,把群众的评价、工作的实际成效作为考核的重点,避免在考核问题上“自说自话”、“自我吹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