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依法推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工作实施办法
为进一步推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有效维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助力诉源治理落实落地,结合我县实际,现就依法推进XX县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工作制定如下实施办法。
第一章一般规定
第一条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工作要实现行政与司法的良性互动,努力将行政争议化解于萌芽状态,实现案结、事了、人和,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第二条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坚持府院共建、部门联动、自愿、公正、便民高效的原则,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第三条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包括先行化解、诉前化解、诉中化解、判后化解。
第四条开展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应当遵循自愿、合法、平等保护原则,支持合法的行政裁判和行政决定,维护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对于存在以下情形的行政争议,应当将争议实质性解决贯彻于解纷全流程,立足协调化解与依法裁判有机结合,促进行政争议稳妥解决:
(一)行政行为存在违法情形,即使判决行政机关败诉,行政相对人的正当诉求、实质权益仍无法有效实现的;
(二)行政行为存在裁量空间或判断余地,且行政相对人诉求正当的,有必要结合行政相对人诉请开展调解或协调化解的;
(三)行政机关负有履行职责、给付职责,且行政相对人诉求合理,但在履职、给付程序性条件方面存在争议的;
(四)涉及行政相对人信赖利益保护的;
(五)涉及政策变化,影响行政相对人权益,有必要根据个案具体情况,综合考量案件事实、历史成因、当事人客观状况等因素开展调解或协调化解的;
(六)行政争议以其他争议为前置基础的,通过化解前置争议可以实质性解决行政争议的;
(七)涉及行政赔偿、补偿的,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应当开展调解;
(八)其他具备争议实质性解决条件的行政争议。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
第六条成立XX县行政争议化解委员会,由县长任委员会主任,分管副县长和县法院院长、检察长、司法局长任副主任。县行政争议化解委员会的运转并入县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深化XX县社会治理结构转型升级,发挥各行政机关解决行政争议的行政职能,发挥人民法院解决行政争议的司法职能,依法推进XX县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工作。
XX县行政争议化解委员会由各成员单位组成,成员单位包括所有具有行政执法权的县属行政机关。
第七条XX县人民法院、XX县人民检察院、XX县司法局(以下简称县法院、县检察院、县司法局)在办理行政争议案件时,应当及时沟通,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坚持支持与监督、监督与保护并重,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
第八条行政机关在争议实质性化解过程中,应履行如下职责:
(一)建立所辖范围内行政争议化解长效机制,健全自身化解行政争议工作机制,建立行政争议化解台账。
对有涉诉隐患的行政争议要做到一事一卷宗,详细记录并梳理相对人诉求、事实及理由,充分运用录像等电子技术记录化解过程,对自身无法化解的争议要提出具体化解意见附卷备查;(二)对有重大涉诉或信访隐患的行政争议,要及时撰写工作报告,逐级上报县行政争议化解委员会备案;
(三)对于XX县行政争议化解委员会通知进行化解的事项,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运用化解的方法处理行政争议;
涉及多个职能部门的,由行政争议化解委员会确定主要职能部门牵头化解。涉诉行政机关应当认真履行职责,把握化解时机和方式,做到能调尽调,全力化解行政争议;对涉及其他行政机关的矛盾纠纷,应当告知当事人救济途径,并通过行政争议化解中心主动与其他行政机关联系、配合,帮助解决问题;对有可能激化或造成严重后果、影响社会稳定的纠纷,应当立即采取必要的缓解或疏导措施;(四)对涉诉行政争议,在收到人民法院传票后三日内组织内部会议。
集体研究实质性化解方案并出具化解报告或意见逐级上报行政争议化解委员会备案;(五)对涉诉行政争议,在收到人民法院传票后,及时按照法律规定应诉并向人民法院递交实质性化解方案。
方案应详细载明争议的起因、前期化解过程及结果、下一步实质性化解措施等内容,方案应附前期化解卷宗等证据材料;(六)涉行政争议实质化解的其他工作职责。
第九条县法院在争议实质性化解过程中,应履行如下职责:
(一)在行政诉讼中应梳理实质性化解思维,将行政争议纠纷实质化解贯彻诉讼全过程,充分发挥桥梁作用,积极同相关行政机关沟通,实质性化解行政纠纷;
(二)对于具备诉前协调解决条件的行政案件,应根据立案登记制要求编立诉前调解案号,委托特邀调解组织或特邀调解员实质性化解纠纷;
(三)积极探索建立行政争议诉前多元解纷机制,在行政争议实质性解决过程中可以采取人民调解、律师调解等各种方式,同时可以与行政机关、行业协会、群团组织等形成机制共建、信息互通,丰富行政审判的权利救济功能,提升行政审判效果;
(四)建立“矛盾协调化解建议函”制度,以发送“矛盾协调化解建议函”为抓手,充分发挥社会协同作用,实质化解行政争议。
积极探索“矛盾协调化解建议函”发送对象、发送途径、发送方式的多元化,并做好建议函发送后的情况反馈、效果评估、争议解决进度跟踪等工作;(五)涉行政争议实质化解的其他审判职责。
第十条县司法局在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过程中,应履行如下职责:
(一)积极做好人民调解工作,派出专员参与县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充分发挥调解程序在化解行政争议方面的积极作用,并在明确行政争议、初步揭示案件事实等方面为纠纷实质性化解打下基础;
(二)建立律师参与行政纠纷调解工作机制,确定具有行政诉讼经验的律师名单,在具体纠纷化解需要时,可提供第三方调解力量,参与调解过程;
(三)对所调解的涉诉行政纠纷提出实质性化解的专业法律意见;
(四)对县政府作为被告的诉讼案件,县法制办应当及时组织应诉、确定应诉承办单位、办理文书传递盖章手续、组织好重大疑难案件的论证、撰写纠纷实质性化解方案等工作;
(五)涉行政争议实质化解的其他司法职责。
第十一条对于下列行政案件,县法院、县检察院、县司法局可以共同开展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
(一)涉及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领域的案件;
(二)涉及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土地行政登记、房屋行政登记以及社会保障行政确认等案件;
(三)涉及行政赔偿、补偿以及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的案件;
(四)涉及治安管理、道路交通行政强制措施或处罚的案件;
(五)矛盾容易激化、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或者对公共利益、社会稳定造成重大影响的案件;
(六)被诉行政行为一旦被确认违法或者撤销,将给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造成重大损失的案件;
(七)其他依法可以进行调解的案件。
第三章实质性化解措施
第十二条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设立府院联动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府院联动工作的日常联络和沟通协调。每季度召开一次府院联席会议,政府和法院、检察院、司法局主要领导共同参加,通报府院联动工作情况,协调解决行政争议实质化解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每月府院对接,通报行政争议化解情况,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新发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重大事项,及时沟通。努力促进行政争议实质化解,推动行政与司法的良性互动。
第十三条各单位确定一名联络员上报县行政争议化解委员会,负责日常工作联系并做好台账记录工作。
第十四条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公职律师、法律顾问等业务能力强、善做群众工作的人员加入参与涉诉行政争议化解工作的机制,有条件的单位可指派有经验的律师到行政争议化解工作一线,助力行政争议化解工作。
第十五条在依法化解行政争议的同时,加强正面宣传和舆情引导,做好普法释法工作,增强公众法治意识,促进依法行政。
第十六条探索建立行政争议调解责任豁免机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积极依法开展行政争议调解工作的,受法律保护,非因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故意行为导致调解违法或调解结果明显不当,原则上不应追究单位及个人的法律责任。
第十七条参与行政争议化解的同志应当遵守保密义务,不得违反保密规定擅自披露调解过程的有关情况和调解结果。
第十八条对于具备诉前协调解决条件的行政案件,应根据立案登记制要求编立诉调案号。
行政案件诉前协调化解期限一般为30日,具备解决条件,需要继续协调的,经批准可以延长30日。诉前协调化解要杜绝久调不决、程序空转的情形,切实保障当事人行使诉权。
第十九条县人民法院应严格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若干问题的规定》,强化行政机关负责人在争议实质化解中的作用。
第二十条复议机关作共同被告案件中,县人民法院应采取必要方式推动复议机关参与行政争议调解、和解进程,发挥复议机关在实质性解决行政争议中的积极作用。复议机关作单独被告案件中,基础行政争议具备实质性解决条件的,县法院也可以建议原行政行为作出机关参与化解。
行政争议涉及多个行政机关,当事人向县人民法院分别提起行政诉讼的,县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司法解释规定,积极适用合并审理方式,集中归纳主要行政争议,组织多个行政机关开展联动化解工作。
第二十一条行政案件审理过程中涉及关联民事争议,且该民事争议属于行政案件前置基础的,县人民法院应当予以释明,对符合一并审理条件,当事人提出申请的,应当予以受理。
对于民事争议虽不具备一并审理条件,但属于本院管辖的,应做好与立案庭、民事审判庭的会商工作,力促行政争议实质性解决。
关联民事纠纷已经在其他法院审理,县人民法院应当保持沟通、及时关注,有实质性解决可能的,可以参与民事争议的调解。
第二十二条在行政争议化解过程中,发现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致使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且不整改的,县人民检察院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诉讼。
县检察院在参与行政争议化解过程中,发现行政相对人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的,可以依法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第二十三条在参与行政争议化解过程中,发现行政行为违法或存在瑕疵,但与行政相对人主张的损害没有因果关系的,县法院、县检察院、县司法局可以向行政机关提出改进工作的司法建议、检察建议或行政复议意见书。
第二十四条要关注行政争议化解的履行情况,对于行政机关拒绝履行的,县人民法院、县人民检察院、县司法局可以依法发送司法建议、检察建议或意见书,督促行政机关及时履行。
第二十五条对于通过复议、诉讼或者法律监督难以获得有效赔偿、生活确实面临困难的当事人,可以协调给予适当的司法救助,或联系相关行政机关,给予生活补助,促进社会和谐。
第二十六条涉诉行政争议化解工作纳入年度法治政府考核。
第四章附则
第二十七条县政府及县法院宣传部门对行政争议实质性解决工作应当加强宣传报道,传递行政审判正面效果。对积极参与、协助、支持的相关部门、组织,可以适当方式给予宣传、表彰。
县法院应当根据行政争议实质性解决方面的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并予以推广。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