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读写优化学案
(第45期)
诗词在线
【诗词原文】
雪中望岱岳
施闰章
碧海烟归尽,晴峰雪半残。
冰泉悬众壑,云路郁千盘。
影落齐燕白,光连天地寒。
秦碑①凌绝壁,杖策好谁看?
【注】①秦碑,秦丞相李斯奉始皇之命所刻,立于岱顶玉女池上,内容为颂扬秦始皇功德。
【作者介绍】
施闰章(1619—1683),清初著名诗人。字尚白,一字屺云,号愚山,媲萝居士、蠖斋,晚号矩斋,后人也称施侍读,另有称施佛子。江南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顺治六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十八年举博学鸿儒,授侍讲,预修《明史》,进侍读。文章醇雅,尤工于诗,与同邑高咏等唱和,时号“宣城体”,有“燕台七子”之称,与宋琬有“南施北宋”之名,位“清初六家”之列,处“海内八大家”之中,在清初文学史上享有盛名。著有《学馀堂文集》、《试院冰渊》等。
【读后思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精美的山水景物诗,叙写了诗人雪霁远望泰山所见壮美景色及无限赞美之情。
B.首句与《岳阳楼记》中“而或长烟一空”意境相似,“碧海”指天空,“烟”指云雾。
C.颈联写雪落泰山的景象,“齐燕白”从视觉角度写雪之大,“天地寒”则从触觉写天之冷。
D.本诗尾联与杜甫《望岳》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手法相同,意蕴相似。
2.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本诗是如何围绕“望”字展开的。(6分)
文学类文本在线
【原文】
(一)文学情感空间的可视化呈现
汪超
文学情感空间,是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构筑的人对地的情感关系。自然形胜、建筑景观等可感的实物存在,人情风俗、社会秩序、地方声誉等历史累积的空间氛围都会给作家带来主观感受,影响他的空间情感。文学作品书写作家的空间情感,从而建构起他的文学情感空间。
文学情感空间的研究,可用大数据思维,借助可视化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和呈现。比如,以作家为中心,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呈现其行踪轨迹,分析他在迁徙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与空间的关系曲线。如果在行迹图上加入作品表达情感的正负比例,就可以发现作家对具体空间的情感表达的好恶程度。将苏轼乌台诗案之后从汴京南来黄州的作品按其运动轨迹呈现,并将作品表达空间好恶的内容按比例呈现,就可以看到苏轼对沿途各个具体空间的情感喜恶度的差异。作品建构的个体作家情感空间的可视化,虽然让我们对其建构的文学情感空间有直观的认识,但发现的问题有限。如果把多位作家的行迹图叠加,就可以发现作家之间趋同的或个性化的情感空间表达比值,再加入时空信息,将不同时空的作家、作家群进行纵横比较,呈现的内容和可发现的问题就更加丰富,作家们在作品中建构的文学情感空间之共通性、主观性就能被发现和凸显。
我们可以空间为中心,在地图中以不同色块呈现不同的情感空间,就可以发现不同空间的情感属性。比如,同样为贬谪逆境空间的黄州、惠州、儋州,同样为愉悦空间的江南、庐山、西湖,同样为忧郁惆怅空间的潇湘、洞庭、岭表等,不同诗人或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建构这些情感空间的方式有何不同。也可以呈现单独的空间,从中发现该空间在不同时代被哪些作家书写过,并贴上了其个性化的情感标签。这些标签相互之间是何种关系,是否发生变化,又是向何种趋势变化,从中可以发现作家对具体地方情感空间建构的阶段性变化与地域性差异。
还可以时间为中心,截取一个或多个时间节点,可视化呈现作家们对不同空间的情感反应,就可以找到作家对文学情感空间塑造的规律。比如宋代的黄州,究竟有多少作家咏唱,将这个时间轴上的数据和情感色块进行比较,应该能够看到作家们在这一段时间内,塑造黄州空间属性的差异性和变化性。如果我们将书写黄州空间的作家行迹按活动时间的长度并行呈现,并以色块区分其居停黄州的不同时间阶段书写该空间的情感趋向,就可以发现这些作家在黄州居住的不同阶段的情感体验、书写方式有何异同。
可视化呈现要求对作家们与情感空间相关的所有作品进行数据分析,所以数据的覆盖范围和分析结果较之传统的个案归纳要完整、准确得多。它可以清晰快速地在分析结果中发现不同常规的特殊现象,并对这些特殊现象背后的数据进行人工释读,有助于我们发现更多被传统研究方法遮蔽的盲点。可视化本身只是一种知识表达、信息呈现方式,但其后台可以关联各种知识数据库,启动可视化系统分析,可以拓展衍生出众多的知识体系的关联,从而加深和拓宽我们对具体问题的认识。
借助大数据手段对文学情感空间进行可视化呈现和分析,能在数据意涵挖掘、文本信息关联、时空信息匹配等方面更加精准、简洁,其未来前景,值得期待!
【读后思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情感空间是指一些可以感知的具体空间或者某些具有一定历史累积的空间氛围带给人的主观感受。
B.利用可视化手段进行文学情感空间研究,就是在地图中用不同色块清晰而准确地呈现不同的情感空间。
C.可视化的技术手段有助于清晰、快速地发现作家们建构的文学情感空间的共通性、差异性以及变化性。
D.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文学研究可以做到更准确、更全面、更有深度,是对传统研究方法的一种颠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诠释“文学情感空间“,为后文论述文学情感空间的可视化呈现打下基础。
B.文章主体部分在论述文学情感空间的可视化呈现时,着重阐述其优势,条理清楚。
C.文章多用举例论证,具体的、具有操作性的个例分析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实用性。
D.文章在阐述可视化研究的具体方法时采用了并列结构,分别从三个角度加以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家对具体空间的情感表达的好恶程度,可以借助可视化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和与现,这是文学研究与现代技术联姻的结果。
B.借助大数据手段发现作家对文学情感空间建构的规律,进而分析规律产生的原因,这是文学情感空间可视化研究的重点。
C.某一具体地方的情感空间可能具有固定的类型属性,但也可能因为作家或时代的不同而呈现出阶段性变化与地域性差异。
D.文学情感空间的可视化研究,体现大数据背景下文学研究方式的变化,它可以加深和拓宽文学研究中对具体问题的认识。
【原文】
(二)床单上的天空和草地
肖复兴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介绍二战期间一位美术老师和她学生的一桩往事。这位老师和她的学生都是犹太人,当时在布拉格,德军入侵后,将他们一起带到集中营关押,每人携带的行李有重量限制。可是,这位老师宁肯取出自己的一些衣物,也不忘把一个厚厚的床单塞进行李箱。而且,她把床单染成了浓浓的绿色。即使被关押进集中营,她还要坚持为孩子们上课;课余,她还要像以往一样教孩子们排戏演戏。这个染成绿色的床单,就是戏中的布景,是戏中的天空或草地,孩子们就在这绿色的床单前扮演各种可爱的角色。
这则真实的故事,让我难忘。想起我的儿时,孩子们天生都是爱演戏的吧,在我居住的大院里,我们一群孩子也曾经在放假的时候乐不可支地排戏演戏,我们也曾经拥有过戏中出现的床单。只不过,我们是把床单挂在两株高大的丁香树之间,当作演出舞台上的幕布。我,包括所有的孩子,即使那些比我年纪大的大哥哥大姐姐,没有一个人,将床单想象成戏中出现的天空和草地。床单,都是我们从家里偷偷拿出来的,各家的床单上的图案不尽相同,但没有一个床单上印有天空和草地,即使真的印上了天空和草地,以我们那时的认知水平,也不会想象得到,会是戏中的天空和草地,我们只是把床单当作虚拟舞台上的幕布。
现在看来,虚拟和想象,是有距离的。这距离,到底在哪里呢?读完那则真实的故事,我常会惭愧儿时的见识浅陋,当时只是觉得演戏好玩,不会往深里想。都说少年不知愁滋味,其实,那只是指在岁月静好日子里长大的孩子而已。在战争期间,那些从布拉格被驱赶进集中营的孩子,绝对不是一样的心理和生存状态。同样演戏,我们是在和平的年代,四周没有刺刀和炮火;他们却时时刻刻都有被送进奥斯维辛的焚尸炉里的危险呀!(事实上,这其中很多孩子和他们的这位老师,是被送进了奥斯维辛死亡的)同样是演戏,我们是觉得好玩;而他们却是通过演戏,在生命危急时刻燃起最后一点希望。
这一点,正是这位可敬的女老师的心愿。在那些个日日煎熬时时有被送进奥斯维辛的危险之际,正是这位女老师这样单纯美好而坚定的心愿,才会每晚带着这些孩子爬到楼顶的阁楼上排戏演戏。她会和孩子们一起把那个染成绿色的床单挂起来,或铺在地上。床单就是天空和草地了,缀满星星,开满鲜花。黑暗中的绿色,燃烧起绿色的火苗,让孩子对这个残破的世界,对渺茫的未来,还抱有一线希望。这位女老师,还带着孩子们在那里画画,然后,趴在窗前,看窗外的夜空和远方——那可不是我们现在说得泛滥而时髦的“诗和远方“,是在战争的苦难中升腾起的对未来并未泯灭的最后一点希望。
每一次想到这里的时候,我都会为这位女老师和这些孩子们而感动。我也曾经是一个老师,我会想,如果我面临这位女老师的处境,在被关进集中营之前的匆忙之中,我会想起把家里的床单染成绿色,让床单成为天空和草地,塞进行李箱里吗?在凛凛的刺刀之下,在狰狞的炮火之中,在沉重的压力面前,在临行的慌乱之中,我还能有这样一份到那里之后要带孩子们排戏演戏的心思吗?真的,很惭愧,我恐怕做不到。
在读罗兰·巴特的《文之悦》一书时,读到其中“梦“的一节,看到他写道;“梦是一个未开化的轶事,由完全开化的感觉构织而成。“不知为什么,我再一次想到这位女老师和她的学生们。我忽然想到,那个被染绿色的床单,其实就是他们的梦啊,这位女老师在心中先有了这样一个“完全开化的感觉“,先织就了这个梦,然后再把这个梦传递给她的学生们,让这个梦在孩子们的心里一起升腾起来,让这样的梦不仅成了一则轶事,更成为感动我们的一个传奇。
包括她和孩子一起排戏演戏在内的一切艺术,其实,都是人类之梦。这个梦,即使再单薄,再弱小,再缥缈,却可以帮助我们抗争世界的战争等一切灾难,平衡生活的不公等一切痛苦,让我们对这个世界,对我们的生活,抱有可以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所以,他们可以将床单变成了天空和草地。而我们童年的床单,只是演戏时的幕布。
在回忆中,我们的床单,还是床单;而他们的床单,已经成为一种梦境。
【读后思考】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穷)
A.“虚拟和想象,是有距离的“这句话表现了“我“和女教师在思想认识上的差距,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女教师的赞美之情。
B.文章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将“我们“童年时的床单和女教师的床单进行了对比,引起读者的思考,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C.“我们的床单,还是床单“包含着“我“深深的遗憾和无奈,“我“和伙伴们身处和平时代,无须在演戏上寄寓更多的期待。
D.女教师和孩子们将床单变成天空和草地,他们热爱艺术,艺术之梦可以给予他们信心和勇气,让他们敢于面对残酷的现实。
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首段紧扣标题展开叙事,讲述了女教师和绿色床单的故事,其中“宁肯“和“也不忘“两词表现了女教师在艰难的环境中带绿色床单的坚决态度。
B.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了绿色床单带来的美好——“缀满星星,开满鲜花“;同时又将床单比作绿色的火苗,形象地表现了床单给人带来希望。
C,文中第五段画线部分,运用了排比修辞,渲染了女教师在二战时所面临的艰难处境;同时运用设问修辞,质疑自己,强调了“我“的惭愧与怯懦。
D.作者认为女教师领着孩子们所看到的“夜空和远方“同当今人们所说的“诗和远方“内涵有所不同,前者蕴含着苦难中对光明、和平的渴望。
3.请简要分析文章为什么多次提及“我“儿时和小朋友们排戏演戏时用的床单。(4
分)
4.本文为什么以“床单上的天空和草地“为标题?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6
分))
答案:
诗词在线
1.D[对两首诗尾联的表现手法和意蕴的判断不够准确:表现手法同中有异,意蕴有高下之别——都运用了想象(或虚写),但本诗尾联想象秦碑矗立在绝壁之上,并进一步追问:是否有人拄着手杖去观赏那瑰丽的景观呢?可见,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登高远眺的愿望。杜甫《望岳》尾联直抒胸臆:一定要(或真应该)登上泰山的最高峰,到那时再看其他的山就觉得小了。在这里,泰山的最高峰又可象征人生的最高峰,表达了诗人敢于攀登人生最顶峰的伟大抱负和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可见,D项的表述有误。]
2.①首联大处着笔,仰望云天,一碧如洗;远眺晴峰,积雪初融:雪后天晴为下文“望”岳铺垫;②额联变换视角,近观山泉,凝结成冰,冰柱悬垂于崖壁之上;仰视山路迂回曲折,云雾缭绕,突出山之高;③颈联将视线转向积雪,想象雪花飘落,齐燕大地竟因此而蒙上了一片白茫茫的影像;④尾联诗人于静静地凝望中,想象矗立在绝壁之上的秦碑,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登高远眺的愿望。(评分说明: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赋满分;意对即可;其他角度进行赏析,言之有理亦予认可)
文学类文本在线
(一)1.(3分)C
2.(3分)B
3.(3分)B
(二)1.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品相关内容的能力。“无奈“表述不正确,这句话包含着一些遗憾,但没有深深的无奈。“无须在演戏上寄寓更多的期待“说法欠妥遍戏寄寓期待,跟时代和平与否没有必然关联。
2.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强调了'我'的惭愧与怯懦“分析错误,此内容是要突出表现女老师,而并非强调“我“。
3.文章将“我“儿时和小朋友们排戏演戏时用的床单同女教师的床单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我“认识的肤浅,更加突出了女教师坚定的精神和对未来的热切希望也在对比中表现了和平年代的幸福和战争年代的残酷,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突显了文章主题。(每点2
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重要意象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找到答题切入点,一般从结构内容,人物形象,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4.标题“床单上的天空和草地“既指女老师将床单染成绿色,在排戏中想象成天空和草地,概括了小说二主要情节,同时富有象征意义,喻指在生命危急时刻对未来的希望,“床单上的天空和草地“是文章的抒情载体,文章用围绕这—点血展开叙述。“床单上的天空和草地“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道口。它派载着女教师对孩子深切的关怀和爱,通过它展现了女教师坚韧、乐观向上、传递希望的形象,也表现了“我“的感动及敬仰之情。(每点2
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