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音乐课程标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总目标的点滴体会(合集5篇)

时间:2019-05-12 23:54: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对音乐课程标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总目标的点滴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对音乐课程标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总目标的点滴体会》。

第一篇:浅谈对音乐课程标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总目标的点滴体会

浅谈对音乐课程标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总

目标的点滴体会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主要反映在教学目标内容的变革上,它将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变为对人的综合素质的整体培养,表现为关注人的存在,引导人的发展。音乐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定了对人的整体素质进行发展和培养的三个内容,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放在了首位。下面是我总结了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阐述音乐教学中对音乐课程标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一些思考和体会。

一、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学习音乐的过程应该是愉快的。音乐教育没有其他教育所具有的强制性,而是通过音乐引起人情感上的激荡和共鸣,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在愉快的情境中受到美的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学生通过广泛的音乐实践活动,如:欣赏音乐、演奏、演唱优美的乐曲、歌曲等,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感化。课堂上师生之间要有轻松的情感交流,这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教与学的双方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作为教师首先要把感情传递给学生,彼此沟通情感体验,就像朋友之间的交流,这种情感交流创造了最好的教育审美情境。另一方面,作为教师应该具有教师的教学仪态、教学语言、教学气质等会使学生产生信任感,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其在愉快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影响和美的熏陶,培养音乐兴趣。

二、在歌(乐)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音乐作品的正确选择能够起到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在音乐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歌曲作品显得尤其重要。为了适应学生的需要,可以把音乐作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选择。

(一)、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对学生的身心起到陶冶作用,根据民族素材创作的现代歌曲,具有号召力、时代感强的特点。如《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作者积极进步的歌词号召作为新一代的学生应该团结起来,树理想、接重任、开创未来。《友谊的回声》、《原谅我》、《阳光牵着我的手》作者都用朴实的语言,动听的旋律让学生树立关爱他人,奉献自己的精神。如《摇篮曲》、《拉勾勾》、《唱给妈妈的摇篮曲》等。这类歌曲作品蕴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具富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很强的抒情性和艺术性,充分表现了人间的亲情、友情。通过演唱这类歌曲,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日益丰富、高尚。

(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起到对世界观、人生观的诱导作用,思想性、哲理性较强、反映历史的歌曲作品。如《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展现了先辈们崇高的人生信仰——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他们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如一座丰碑,一面红旗永远镌刻和飘扬在亿万人民的心中。《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多么快乐,多么幸福》等歌曲告诉学生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通过对这些音乐作品的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与理解,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三)、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四年级音乐课本中教唱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首先通过谈话式导入新课:学校每周一早上举行什么仪式,让学生讲讲自己见过的升旗仪式,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介绍有关的国歌知识,介绍作者(聂耳)的生平与时代背景,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美好的学习环境,同时,要求同学们在听国歌时神情专注而庄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国歌的真挚情感。

在学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聆听歌曲范唱。庄严的国歌声中,学生很快联想到一些奏国歌、升国旗的壮观场面,深深感受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而然,他们并不能真正感受歌词的内涵,于是我播放电影《风云儿女》片断、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的东三省,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一些知识分子从苦闷、彷徨中勇敢走向抗日前线。同时,使学生了解田汉在写完这部电影故事以后,便遭反动派逮捕,主题歌词是写在一张香烟的锡箔衬纸上,聂耳主动拿去歌词,在他去日本前完成歌谱初稿,到日本后不久,把歌谱全部完成寄回。就这样,随电影的放映,更由于救亡运动的开展,这首歌流传于全国每一个角落,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看到学生的情绪在一步步高涨,于是我组织学生有感情朗读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铿锵有力的朗诵,使学生思想感情上引起共鸣,教师随即奏响歌曲的前奏,三连音的不断出现,更激发起了每一个同学演唱的热情。

在学唱会国歌后可趁热打铁欣赏《保卫黄河》,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能使德育内容生动活泼,学生在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同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在执教《保卫黄河》这节课时,学生对歌曲的感情处理往往不能很快到位,演唱时总是不能达到慷慨激昂的效果,我就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从影视中精心剪辑一幅幅表现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的有关录像让学生观看,结合已有的背景画面思考并讨论:作者光未然当时创作的心情是怎样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带着问题融于一个有声、形、光、色凝成的音乐氛围之中,思维充分调动起来,情感体验自然地被推向高潮。实际演唱时每一个音符都蕴含着学生的爱国之情,显得那样庄重和神圣。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受到崇高的民族精神的熏陶。

然后欣赏《我爱你中国》,歌词展示在人们目前的是一幅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画卷,呼唤出炎黄子孙对祖国一片炽热的情感。歌词的感悟能使学生在音乐课中接受美的熏陶和感染,振奋他们的爱国热情,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音乐教育以它独特的方式、独特形态、独特作用和独特魅力,显示出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四)、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如《草原放牧》叙述了蒙族龙梅和玉荣小姐妹俩与暴风雪搏斗,保护羊群的英雄事迹,表现了祖国的新一代热爱社会主义、热爱集体、勇于斗争的动人形象。《草原上》描绘出了一幅草原美景—蓝天、白云……作者用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表达了蒙古族人民热爱家乡、热爱和平、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彩桥架到台湾岛》台湾岛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一样同属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这首歌曲表达了海峡两岸儿童的心声——统一祖国。《茉莉花》表现了委婉流畅、柔和与优美的江南风格,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文雅贤淑的少女被芬芳美丽的茉莉花所吸引,欲摘不忍,欲弃不舍得爱慕和眷恋之情。

外国歌曲也是一样的,《红河谷》是一首有百余年流传历史的歌曲。由于歌中红河谷地理位置存在争议,加拿大人和美国人都视之为自己国家的民歌。该歌曲以朴实的曲调和歌词所表现出来的朴实的情感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白桦林好地方》这是一首简短流畅的加拿大民歌。歌词的描绘和曲调的有机配合,即刻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一副美丽的图经。水、山、森林、湖泊这些美丽的自然景色令人心旷神怡,仿佛使人置身于迷人的大自然风光之中。通过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

三、以“师爱”为核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我校实施乐器进课堂活动,开始学生拿着一件新奇的乐器,睁着一双双求知与好奇的眼睛注视着我时,我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于是我在课堂与课下不厌其烦的一遍一遍手把手的从学单调的音阶开始,每节课都检查学生带乐器的和吹奏情况,并给予及时的鼓励,班里有一个单亲家庭的女孩,长的胖胖的,表面很乐观其实很自卑,我了解了她的情况后,每节课都检查她吹奏的情况,并及时的鼓励。一个学期后,她的妈妈激动的握着我的手说,我女儿,以前不喜欢音乐,自从学了葫芦丝后,非常喜欢上音乐课而且会吹很多曲子了,性格开朗了许多,真太谢谢您了.我看着这位饱经风霜的母亲,握着她那双因付出太多劳动而非常粗糙的手后,我的眼眶湿润了,同样做为母亲的我愿意把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献给她——我亲爱的宝贝,哪怕她有一丝一毫的进步我都感到欣慰。

小学生非常依赖老师,她们感情很脆弱。经受不起一点打击。做为教师的我们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少用刻薄的话批评学生,多给予及时的鼓励使他们重塑自信心,以乐观的心态去学习。因为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心灵的塑造者。我们要严记我校的教风为每一位学生的一生幸福和发展负责。可见做为小学教师的我们身上肩负父母们多大的信任和期盼。

音乐教学中,音乐教育的意义就在于音乐作品中有价值的思想、内容、情感元素作用于学生,加之教师的教学引导,使音乐在学生内心产生共鸣,在各种音乐的学习活动中,通过教材资源中优秀的教学元素对学生实施情感世界的熏陶、感染、震撼和引领,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精神和情感营养,丰富学生情感的内容构筑,从而达到音乐教育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顺利实施,最终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做准备。

第二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与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体会父母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大量心血和汗水,以感激的心情和理智的态度对待父母,坚持正确的看法和行为。2.正确理解自身在家庭中的角色,懂得与父母平等沟通,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知识与能力] 1.能以平等的态度与父母沟通,掌握一些处理与父母关系的具体方法,学会沟通的技巧和克服逆反心理。

2.认识逆反心理的危害,积极主动地与父母交流、沟通,努力做到有话好好说,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框题1:跨越代沟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与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体会父母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大量心血和汗水,以感激的心情和理智的态度对待父母,坚持正确的看法和行为。2.正确理解自身在家庭中的角色,懂得与父母平等沟通,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知识与能力] 1.能以平等的态度与父母沟通,掌握一些处理与父母关系的具体方法,学会沟通的技巧和克服逆反心理。

2.认识逆反心理的危害,积极主动地与父母交流、沟通,努力做到有话好好说,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导入新课:

(故事请一学生课前准备好,有条件的可用多媒体呈现,请一学生有表情地讲)1 故事:一只公鸡发现土里埋着一颗闪闪发光的珍珠,它以为是什么好吃的东西,就把珍珠刨了出来,费力地想把它咽下去。但当公鸡发现这颗闪闪发光的珍珠并不是什么好吃的东西时,它马上就把珍珠吐了出来。这时珍珠对公鸡说:“我是一颗珍贵的珍珠,一个人想要找到一颗珍珠就像大海捞针一样难啊!而你怎么这么轻易地就把我丢弃了呢?”公鸡说:“有什么了不起啊,如果谁给我一颗谷物,我马上就拿你去交换。” 1 故事讲完后,请学生讨论(多媒体呈现):

(1)公鸡发现了一颗珍贵的珍珠,为什么却把它轻易地丢弃了呢?(2)在公鸡眼中,为什么一颗珍珠和一颗谷物的价值是一样的呢?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归纳:(首先肯定学生的发言)其实,在我们的日常家庭生活中,类似于珍珠与公鸡对待不同事物的看法经常发生在你与父母之间。你的价值观总是和你父母的价值观相左,父母视为“珍珠”的东西,你却不屑一顾,而你认为至关重要的“谷物”,你父母又不在意。全世界的父母都一样,都希望把最好的东西留给自己的孩子,而孩子却不认为那些是最好的,这就是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你的成长,你的变化,就是“代沟”产生的首要原因。在此,教材上有一段很精彩的材料,或许更能体现你们的变化(多媒体呈现)。讲解新课:

(请一名学生扮演儿子,要求扮演的同学能按照不同年龄段的想法,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并要求其他的同学也要身临其境地体会自己对爸爸的看法。)对话:(1)为什么儿子眼中的父亲,竟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的?(2)随着你年龄的增长,你对父亲的看法有什么变化?(3)你的父亲在你现在的眼中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通过学生的扮演以及对这些问题的对话,分析代沟形成的原因。)

一、代沟形成的原因

师:对爸爸的评价,无疑是自己成长的变化,是对他人认识的变化,是思维由幼稚到成熟的变化。其中经历了朦胧的敬畏到朦胧的批判,最后到客观的认识三个阶段。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7岁前,父母在我们心目中是权威,我们绝对服从父母的管教。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我们看到父母的不足,和父母的想法产生了偏差。到了青春期,这种偏差最大;26岁以后,开始客观地认识父母。(由此引出代沟的含义)

二、代沟的含义

通过讨论、探究代沟的表现,找出自己与父母进行沟通的方法。

对第一个问题的探究建议:先让学生就在生活方面与父母的差异展开讨论,然后请学生一一回答,并随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让学生填在书中的空格内。

三、代沟的表现

(填表的内容见教学资料上的图表,表中所填的内容不惟一,答案应该是多元化的、开放性的,只要言之有理,符合学生的实际即可。在生活方面除了表中列举的以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内容,如业余爱好、交友、个人隐私、音乐、学习方面等等,这些都可以与学生共同展开探究。其目的是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尝试着在这些问题上与父母进行沟通,多想想父母观点的合理性,并在实际行动上努力去做。)师:总之,在生活方面与父母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上一代重实际,似乎不注意生活的享受;下一代则多幻想,比较重视享受。这仅是代沟表现的类型之一。还有的表现在:思想方面:上一代比较务实、保守、不主张批评;下一代主张自由、创新、开放的思想,希望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行为方面:上一代赞成维持传统的形式,处事谨慎、冷静,认为做事应有原则,稳扎稳打,不接受新的花样;下一代则喜欢冒险性的活动,敢作敢为,认为各人应按自己的意见行事,不必顾及别人的看法,不应有太多拘束。家庭责任方面:上一代对家庭愿做出牺牲,主张大家庭制,认为子女必须孝顺服从父母;下一代重视个人的享受和自由,喜欢小家庭制,认为子女的意见应被考虑。同学交往方面:上一代态度保守,认为男女交往是件严肃的事;下一代则主张广泛交友,与人交往是不可缺少的经验,与异性交往没必要大惊小怪。政治方面:上一代态度可能不怎么积极;下一代则认为应多参与,对不满的现象,希望能声机会表达意见,等等。

对第二个问题的探究建议:教材所列举的三种态度是学生平时经常采用的,事实上这些态度并没有解决与父母之间的冲突,反而导致了代沟的加深。这里的每种态度所产生的后果可以让学生说,因为他们有切实的感受。然后再请学生思考并回答:有哪些正确的态度(见教学资料《解决与父母冲突的正确态度》)可以解决你与父母之间的冲突?(让学生自己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态度,随时在课本上填写。)师:沟是填不平的,可我们可以跳,可以跨啊!代沟并不影响两代人的相互接纳。由于父母与子女不同的经历和文化差异,两代人之间就不可能没有“代沟”,这种差异有时如同写毛笔的一代、写钢笔的一代和电脑的一代的差异那样大。

四、沟通是跨越“代沟”的最好方式

师:跨越代沟就要及时进行沟通。沟通能疏通子女与父母间的关系,消除子女与父母间的误会,化解子女与父母间的冲突。沟通能增进子女与父母间的亲情,激发子女对父母的感情。沟通要及时,要注意场合,要主动,要讲究策略,要形式多样。有句广告词说得很好:沟通从“心’’开始。好的沟通应是追求心灵的友善碰撞、融合,让双方都感到对方的真诚,而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请学生阅读“知识链接”,要求结合他们自己的实际选择其中的沟通技巧,说说自己在某一个问题上与父母意见冲突最大的方面及打算如何与父母沟通。提问:你觉得怎样才能更好地与父母沟通?(让学生自由发言,要求说出的方法具有可操作性)(1)可以选择恰当的时间和地点与父母心平气和地直接交流沟通;(2)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人,通过他们帮助自己与父母沟通;(3)可以通过电话或书信和父母沟通,等等。

师:回家再想想,看看跟父母有没有更好的沟通方式。因为通过沟通才能理解父母的心理,懂得父母的心思,知道父母的想法。在现实生活中,常听到一些做父母的感叹:“孩子长大了,就不听我们的话了。”其实,这主要是子女与父母缺少沟通所致。沟通,是指通过谈话或其他方式进行相互了解。人与人之间,当然也包括子女与父母之间,都需要沟通,只有用心沟通,才能真情交融。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师:父母的爱是深沉而伟大的,为了子女,他们甘愿付出而不求回报,你们要相信父母,尊重父母,体谅父母,父母无私的爱会伴随着你们一生。(听《母爱》的歌曲)让爱天天住你家,让爱天天住他家,爱是人世间最美的语言。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会与父母和谐地相处,在爱的包容和亲情的支持下,没有化解不了的矛盾。因为,父母是你们最早、最亲近的朋友,所以,你们与这两位特殊的朋友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父母都希望也需要受到子女的尊重,而作为子女,理应积极地与父母经常交流、沟通,常能进行换位思考,以感激的心情和理智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只有这样,才能化解与父母之间的冲突,共同营造一个温暖和睦的家。

第三篇:关于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于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1 一个值得深思的案例先看一个统计数据。

在最近50年中,全球有95%的重大创新、发明都发生在发达国家,其中50%在美国。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5%中,有一半发生在印度,其次是巴西,再次才是中国,而我们的人口占世界是1/5。

作为技术领域的最高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连续6年空缺,原因是由于缺少在国际上居于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不仅技术领域如此,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也不例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亦曾长期空缺。

再看一堂美国小学科学教学的录相课。

这堂课的内容是学习人体和动物消化系统,老师带领学生去观察猪的消化器官。完全由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动手操作。先观察各部分的结构及形状,再用刀把胃、肠解剖开,通过看、闻、捏等方法比较胃、小肠、大肠里面的东西有什么不同。最后讨论为什么会这样,思考小肠是怎样吸收养料的,讨论十分激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孩子们都情绪高涨,观察细致认真,小组的合作气氛浓厚,个人发言大胆,谈自己的想法、感受和体会,没有胆怯,也没有大呼小叫或一惊一乍等现象。整个过程显得井井有条。

科学教育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他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于用科学的态度对待观察、实验,科学的行为已经融入了他们的日常学习活动。在科学学习中,学生们已经初步具备了我们所期望的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这正是我们的科学教育的薄弱所在,这也许就是我们国家的公民科学素养低下与民族创新能力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涵义及重要性。

能够对自然现象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尊重科学原理,不断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反对迷信;

逐步培养创新意识,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听取与分析不同的意见,并能够根据科学事实修正自己的观点,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形成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意识;

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用科学技术知识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意识。在科学素养的构成中,知识不是唯一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应与知识“三分天下”,或者说是构成科学素养的三个维度。

三维目标是相互依存、互为基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比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整个科学活动中的导向性因素,起着决定方向的作用。

“没有情感加温的知识是僵硬的、死板的”(马卡连柯语)。

中学科学课程教育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不是关于这个物质世界组成、运动等的专门知识,甚至也不是用来研究他们的那些特殊技能,而是影响他们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影响更广,持久性更长。3 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目前,科学课程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还远没有成为广大教师在教学中的自觉行为,而一些教师即使有了这样的意识和教学行为,也常常发生很大的偏差。

大的背景是,在我国科学发展和科学教育的历史上,由于现代科学是在救亡图存的特殊背景下传入中国的,所以对现成科学知识的获得,对科学实际功用的重视,远远超出了对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重视。

小的背景,那就是长期的应试教育我国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基本上指向两个方面:

第一,强调科学教育应授予学生以传统的科学学科体系,使学生认识和理解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基本结构、概念及符号系统,达到贮存、检索、迁移的目的。只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忽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培养;

第二,把基础教育中的科学教育看作是为了培养科学家和专业人才,只重少数尖子生,而忽视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许多教师对这三维目标的整合还心存疑虑,担心“三分天下”后会导致知识和技能的弱化。

课堂上要想在后两者上有所发挥,就有牺牲知识和技能的危险。

知识和技能是硬性的、可以量化的,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多的是隐性的。

教师现在还很难看到,后者的积累到底能给学生带来什么。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教师仍然抱着知识本位不放的根本原因所在。

把三者割裂开来,看作是一个一个单独的目标,而没有看到,在一个好的学习活动中,就可以融合全部的三维目标。

就目前教师的基础来说,三者的有机整合仍然是可行的。真正的困难在于,教师还没能跳出知识本位的思想,以及摆脱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教学习惯。

对于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能力的发展如何评估,一直是国际性的难题。正如专家所说的“不可能把人的发展目标完全精细地量化,智慧是不能被测量的。”

在很多科学课堂中,科学教育只剩下了科学知识的教育,层层窄化,使得科学教育的空间越来越小,甚至发展到与科学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

“通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等等这样大而无当的情感目标。

教师设定这些教学目标只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程式而已,只是呆板地套用了一些时髦的标签,对教学实际起不到任何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在他们的课堂教学中,也根本就看不到教师试图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做的任何努力。很多教师为了达到课堂教学形式上的效果,将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演变成了政治思想教育,或者采用庸俗的说教方式来试图达成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下面两个教学片段就是很好的例子。片段一: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二章第三节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学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刘翔雅典夺冠的分析评价,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播放刘翔雅典奥运会110米栏夺冠的视频。

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完成合作学习交流卡。

老师提问:你对刘翔夺冠有什么感想;为了进一步提高刘翔的运动成绩,你认为应该从哪几方面入手进行研究?请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将你们的讨论结果写在合作学习交流卡上。学习小组一:我们非常激动。学习小组二:我们激动的无以言表。(学生及听课教师哄堂大笑)

师:大家的感想就这么简单?教师将网上的评论投影在屏幕上,师生一起点评。网上评论1:路透社:新飞人诞生,尘封11年的记录被打破。………网上评论2:香港各大媒体盛暂刘翔。显然,教师在这里给予学生的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里面并没有蕴涵任何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从德育渗透的角度来看,学生在观看录象的过程中就已经很好地完成了这种渗透,学生确实看得十分激动,那么,后面的讨论、交流及提问还有什么必要呢?这样的提问和回答都显得很庸俗,甚至会淡化前面的体念。由于长期以来,整个社会(包括学校教育)的泛政治化倾向极其教育方式的影响,使很多教师误以为科学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就是政治思想教育,并且能够通过简单的说教就可达成。片段二:高中生物必修第三章第一节新陈代谢与酶。

教学目标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酶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批评,不崇拜权威的科学精神。教学过程:2.酶的发现

教师:我们在前面学过一些有关酶的知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人们对于酶有着怎样的认识过程?大家阅读课文完成下面表格: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按照表格内容分别提问(教师提问时注意要学生意识到实验设计的巧妙性)。教师:从上面这些实验中,对我门的学习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和方法?学生:茫然无措(因为问题的指向不够明确,且很难用语言准确表达)教师:不崇拜权威,敢于实践,重视实验………学习科学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性质和科学本身。

这些内容不但充满着科学家的无穷智慧,也体现了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为克服各种艰难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

一方面它们是学生进行思维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的良好素材;

另一方面,更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好材料。

因此在确定其教学目标时,应该突出的是三维教学目标中态度、情感、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两个维度。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科学史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还原历史的全貌,而科学重大发现的全貌绝不仅是教材中呈现的几个成功环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必须是成为一个学生的一个体验、感悟的过程,所以不应采用简单告知的方法,更不能采用说教的方法。

一旦学生有了这样的体验、感悟,再来让学生议一议、说一说,反而使它变得很俗;

如果学生没有这样的体验、感悟,即使说得再漂亮也是很无力、很苍白的。

所以在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中,必须坚决屏弃讲授或者说教的方法。

片断三

初中科学《质量守恒定律》教学目标:不明教学过程: 教师布置学生分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守恒测定”活动。

由于实验设计上的问题及学生操作的不熟练,在学生还没来得及塞紧瓶塞时就已有部分白磷燃烧产物(烟雾状的五氧化二磷)从锥形瓶中逸出,致使原来平衡的天平不再平衡,而这一切学生也都看到了。

当老师在学生们完成了这一“不成功”的活动后提出:“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物质在反应前后质量如何?”时,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相等!”,回答得整齐而又斩钉截铁。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因而也是老师需要的答案。

由于活动的要求不高,许多活动的结果都会与理想的结论之间存在差异,可很多教师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常常置事实于不顾。

于是,本来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等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现在却起了相反的作用。某自然科学兴趣小组研究了物体在某一高度自由下落时,高度跟下落所需的时间的关系,实验数据如右表:

(1)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高度跟下落所需的时间之间的关系是:。

(2)如果物体从10米高度处自由下落,按你所得出的关系,可以得到物体下落的时间为

秒。教师先让学生列举了大量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

化学反应,然后请各组学生对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变化做一下猜测。生1:肯定变了,而且是变小了,不然蜡烛怎么会变短呢?(学生的逻辑)生2:不见得,你看铁生锈后似乎质量越来越大了。生3:老师让我们讨论的是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而你们只关注的是反应中某种物质的质量。你看,比如铁生锈,不能只比较铁与铁锈的质量,反应之前还有氧气参与呢。生4:有道理。能测出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吗?教师:同学们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很好。但我们要为自己的观点寻找确凿的证据。想想能设计实验去验证吗?科学教学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实施途径

首先必须明确,科学的态度、情感是通过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科学发展的整体把握而形成的一种科学信念与科学习惯。而科学价值观则更多地表现在科学精神方面,是在对科学真理的探索过程中,在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孕育起来的推动科学进步的价值观和心理取向。要达到这一目标和要求,在实施中首先要对课程具体目标中在这方面的要求常记于心,并渗透于相关教学内容的学习之中。

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过程来给予学生感受和体验,尤其是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对科学的好奇心。好奇心并不用教师来教,恰恰相反,怎样避免压抑这种好奇心才是一个应该关注的问题。

不要让学生把自己仅限制在经验性问题上,要提出一些需要对答案作出解释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习惯。

对于“为什么植物在黑暗中不能生长?”的问题,科学家可能会反问,“植物不能在黑暗中生长,是真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或者“如果是真的,我们怎样来证实?”。

4.2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科学研究中,诚实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科学思维方法和从事科学工作的基础。

科学总是要报告和记录你观察到的东西,而不是你想象应该是的东西,也不是你认为老师要的东西。

因此不要随意修改自己的记录,不要因为与其他人得到的结果不同而改变自己的结果,如果你的观点与他人不同也要照说无妨。要强调记录的真实性,而不是获得正确的结论。

应该根据结论是否与提供的证据一致来判断,而不是根据书中的答案来判断。

4.3 明确科学是开放的、发展的。现代科学哲学认为,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的本质并不是证实真理,而是不断发现以前真理的错误,不断更新真理。

科学知识强调的是确定性,而科学精神强调的是不确定性,强调科学精神就是强调怀疑的、批评的和创新的精神。

学生步入学校后,应该鼓励他们不断地询问:“我们怎么知道这是真的?”4.4 领略科学史,培养探索精神。科学史不仅强调科学上的巨大进步,同样重要的是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大部分科学技术的进步都来自于数百年知识的逐步积累。

甚至不应将历史仅仅聚焦在几个伟大的科学家身上。各种各样的人,当然也包括学生们自己,已经并且正在继续做着科学的工作。科学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既不神秘,也不是科学家专有的,每个人都应该获得它,因为这对于一个人来说可以受用终生,而且无论从事何种职业以及个人处于何种环境中。但是它不像传授知识一样可以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亲自参与活动,去日积月累,感受、体验与内化,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成,不是通过一、二节课就能立竿见影的。

长期的点滴积累,汇滴成溪,奔流升华。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第四篇:浅谈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对音乐课程标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总目标的思考

浅谈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对音乐课程标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总目标的思考

(石嘴山市惠农区尾闸中学 栾宁)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前言中就有这样一句话“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基本理念的第一点也强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可见在课程标准中,美育教育的地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程总目标之一,它里面包含五点内容无不体现美育的教育。歌曲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部分,我就以这一重点部分,来阐述音乐教学中美育的渗透以及对音乐课程标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总目标的一些思考。

美育是一种属性,它的作用是表现人的修养、品格、情感等。习惯上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一般通过美学基础知识学习(专业知识灌输)、审美教育(目前以艺术审美陶冶为主)和美的规律贯穿其中的社会教育(识别、鉴赏和创造美的社会实践活动,侧重社会美、技术美、科学美等的熏陶及实践锻炼),起到陶冶性情、开发智力、培养意志和完善人格修养的作用。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其核心内容就是审美教育。音乐教学本质特征是在审美中完成教学的。音乐教学就是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美,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兴趣的支持下,完成审美的过程和积累审美经验、积累对音乐的感性认识的过程,最后使学生达到知美、懂美并能创造美的境界。

一、将美育渗透到歌曲教学中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中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美育要有意识地贯穿于歌曲的专业技能课程之中。在歌曲教学中也要遵循音乐美学原则,努力将歌曲技能课中的技巧与美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良好的审美氛围中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那么,如何将美育渗透到歌曲技能、技巧的教学中,作为老师在音乐教学课堂上必须遵循“愉悦性原则。这也就是课标总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第二条的表述: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学习音乐的过程应该是愉快的。音乐教育没有其他教育所具有的强制性,而是通过音乐引起人情感上的激荡和共鸣,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在愉快的情境中受到美的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学生通过广泛的音乐实践活动,如:欣赏音乐,演奏、演唱优美的乐曲、歌曲等,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感化。音乐家洗星海有句名言“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情操的熔炉”。也就是说,在音乐的天地里,无论是对音乐技能的掌握,还是对音乐知识的了解,都应该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即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真切的感受到音乐的美,从中得到音乐美的享受和快乐。在歌曲教学中,作为一个学习歌曲的学生,只有处于愉悦的状态中,他才能够形成兴奋点,各发音器官才会处于自然放松状态,才能使歌曲学习者的体力和脑力得到很好的结合,呼吸、发声、共鸣以及吐字都会表现出最佳的状态。课堂上师生之间要有轻松的情感交流,这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教与学的双方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作为教师首先要把感情传递给学生,彼此沟通情感体验,就像朋友之间的交流,这种情感交流创造了最好的教育审美情境。另一方面,作为教师应该具有教师的审美形态(教学仪态、教学语言、教学气质等)会使学生产生信任感,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其在愉快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影响和美的熏陶,培养音乐兴趣。

二、将美育渗透到歌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中

音乐课程标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剩余的四项内容的表述就是思想品德的教育。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这一观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士接受。培养21世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美育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美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使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思想道德形成的过程中有着其它各育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和教育意义。

音乐教学是美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通过对作品的学习诠释表现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并且对人的思想、道德、情操和身心都具有独特的陶冶作用。学生通过对歌曲作品的学习与欣赏,不但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观念,而且有利于加强学生道德品质修养,提高学生整体思想素质。

音乐作品的正确选择能够起到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在音乐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歌曲作品显得尤其重要。为了适应学生的需要,可以把音乐作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选择。

第一类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一项内容: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也就是对学生的身心起到陶冶作用(根据民族素材创作的现代歌曲,具有号召力、时代感强的特点)。如《新世纪的新一代》作者用充满活力的旋律,积极进步的歌词号召作为新一代的学生应该团结起来,树理想、接重任、开创未来。《爱的奉献》、《让世界充满爱》、《世界需要热心肠》作者都用朴实的语言,动听的旋律让学生树立关爱他人,奉献自己的精神。如舒伯特的《小夜曲》、《摇篮曲》、《致音乐》、德沃夏克的《母亲教我的歌》、格里格的《我爱你》、俄罗斯歌曲《山楂树》、《红梅花儿开》等等。这类歌曲作品蕴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具富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很强的抒情性和艺术性,充分表现了人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通过演唱这类歌曲,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日益丰富、高尚。就像《歌声与微笑》这首歌所唱:“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歌声与微笑》是一首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的、富有时代气息的青少年歌曲。歌曲具有一种动力感和一定的号召性,表达了青少年朋友将友谊遍布海角天涯的热切心情。这种对人与人之间美好关系的歌唱,融合着一种对人生的领悟,对理想的追求,可以使人进入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它一旦在学生的心灵中巩固下来,就会在多种不同的情景中显示出一种情感的内在动力,就会对道德行为的形成产生一种有选择而又有推动的作用,同时让学生感受音乐本身的美,在潜在意识中就会形成感受美的能力。这类歌曲,就是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第二类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三项内容: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起到对世界观、人生观的诱导作用(思想性、哲理性较强、反映历史的歌曲作品)。人们在倾心审美中不期然而然地受到教育,从而有助于高尚、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这是美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如《唱支山歌给党听》展现了先辈们崇高的人生信仰——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他们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如一座丰碑,一面红旗永远镌刻和飘扬在亿万人民的心中。《二十年后我们再相会》《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歌曲告诉学生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通过对这些音乐作品的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与理解,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第三类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四项内容: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例如《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激发人民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誓死保卫家园的民族意识。还有《洪湖赤卫队》、《红旗颂》以及歌剧《红色娘子军》、京剧《红灯记》等等,这类作品都是一些比较具有历史性的歌曲,不知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通过演唱这类作品,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的近代历史和中华民族的优秀革命传统和民族英烈为理想而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这类歌曲能让学生的心永远与祖国紧紧的贴在一起,感受深深的爱国之情所产生的美。还有《众人划桨开大船》、《开心的感觉真好》等歌曲培养了学生团结就是力量的集体主义精神。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相互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第四类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五项内容: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如《嘎达梅林》叙述了英雄嘎达为了蒙古人民的牧场,为了牧人的生存,同达尔罕王和反动军阀张作霖斗争的故事。它以极朴素的语言和音调表现了异常深沉悲壮、激昂慷慨、愤怒难平之情,歌颂了为保卫蒙古牧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而举行起义的英雄业绩。《小河淌水》最早是流行于云南的汉族地区的山歌,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歌曲,歌曲通俗生动,很富有诗意。形象化而又富有感情的语言,表达了青年女子对情人阿哥的一片深情。《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描绘出了一幅草原美景—蓝天、白云、……作者用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表达了蒙古族人民热爱家乡、热爱和平、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一首极为生动而朴实,富有浓厚的乡土色彩,生动地描绘了80年代中国农村实行新的经济政策后所带来的兴旺景象和广大农民喜气洋洋对农业实行现代化前景充满希望的心情。《茉莉花》表现了委婉流畅、柔和与优美的江南风格,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文雅贤淑的少女被芬芳美丽的茉莉花所吸引,欲摘不忍,欲弃不舍得爱慕和眷恋之情。

外歌曲是一样的,俄罗斯民歌《三套车》、格林卡的歌剧《伊凡·苏萨宁》等作品,是以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是具有强烈的道德感染力的艺术作品。《伊凡·苏萨宁》就是以史实为依据,写的是十七世纪初波兰封建主入侵俄国,农民苏萨宁为保卫祖国而捐躯的故事,同样也可以感染学生。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但音乐家都是有自己的祖国的。一个伟大的音乐家往往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我国的音乐家冼星海、聂耳等音乐家,他们的在抗战时期的作品被誉为民族革命的号角,以及被誉为“俄罗斯音乐之父”的格林卡、“捷克民族音乐的奠基人”斯美塔那、“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威尔第,他们的精神世界及他们的作品都能形成一股巨大的吸引力,使学生不自觉地投入到其中,感受其中的巨大的精神魅力。让学生通过这类作品的欣赏,去尊重艺术家的创作劳动,尊重艺术作品,养成良好的欣赏艺术的习惯。通过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

三、结语

总之,音乐课应该将审美教育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审美教育是可以通过音乐实践的方式来培养人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提高人欣赏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把审美教育有意识地贯穿于歌曲教学的全过程中,可以不断挖掘出教学过程中可能潜藏的美感因素,并将歌曲课中的技能、技巧与美感教育充分的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在充满音乐美的气氛中处于最佳状态学习歌曲专业知识。一首好的音乐作品总是来源于人们的生活,表达人们的心声,或寄托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隐藏着一颗思念的心,或展现一片炽热的情怀。这种立意与意境的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因为经过熏陶、感染的效果,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作品中表现出的思想感情,使心灵萌发出美的思想种子。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功效。

作者简介:

姓名:栾宁 工作单位: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尾闸中学 电话:***

第五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析

——新课程三维目标漫谈之一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

第2期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9期

教师们讨论三维目标时遇到的第一个头疼的问题是过程与方法,这个问题常常会难住很多老师。当他们看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感到比前一个目标维度好理解多了。其实,这最后一维目标才是高中历史新课程中最为关键的内容,它涉及到很多传统思维方式的转变。为此,笔者将自己的一些思考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为什么要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新课程目标中的重要内容?不理解这个问题,老师们就也很难进入目标设计的状态。

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这与过去的教育目标有了很大不同。体现在课程目标上就是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代过去的思想教育目标。这是一个重大的变革。因为,如果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来看,情感态度是非常个性化的,属于个性心理的范畴。历史教育如果从每个学生的发展来思考,就是要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健康的个性。价值观虽然也有个人的价值取向,但是还有共性价值观。所以,我们区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目标的特征并不相同。

举例来说,情感态度很难说有正确和不正确的。一个历史事件导致一个人悲伤,而另一个人高兴,情感只是外在的表现,问题的关键在其内部的个人经历与价值观的取向。笔者在上课时,讲到秦始皇统一的时候,有的学生很兴奋,为统一感到高兴,还有的学生很悲伤,为统一战争和秦暴政中无数生命被践踏感到痛苦。看起来,学生的情感态度不同,但实际上,这两类学生对秦统一的价值取向不一样,才会导致其不同的情感体验。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哪一种情感态度正确或错误,而应当从学生个人经验与价值取向上分析具体情况。

从很多老师教学的现状来看,在课堂上,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被教师主宰的。个人的情感不能真实地表达,学生们从小学会的是揣摩教师的需求,满足教师的目标,这样的教育只能导致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的分离,导致学生双重人格的产生。

高中历史课堂应该成为真实探讨的课堂,应该成为学生独立思想成长的殿堂。如果学生的情感态度都被虚假控制,独立思想与健康人格如何发展?新课程的终极目标如何实现?

因此,要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需要我们转换思路。首先转换的就是:教师们先要搞明白,谁的情感态度?谁的价值观?我们需要的是从学生的情感、学生的价值观来进行教学设计。

价值观的变革是从一种共性价值观向另一种共性价值观转变。个性的因素相对少一些。如高中历史必修一实际上是从政治文明的尺度来看历史的,这就涉及到价值观的转变。过去的革命价值观是强调对立的,是以武力或暴力为基础的。在以武力和暴力为基础的人看起来,妥协是不存在,对自己的政治对手除了从肉体上消灭,就是从精神上摧毁,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杀戮和抹黑、贬低或丑化。

政治文明提倡的价值观是宽容、妥协、共存,当然这需要民主法治的制度保障。从价值观来看,应当改变我们对暴力的价值取向,需要我们转换思维方式。转换语言方式。

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教师的目标不仅仅是教育与发展,还有保护与发展。前者好理解,后者需要说明。何谓保护与发展?保护实际上就是要保护学生自嫩的心灵。不应当对学生在课堂出现的情感态度采取压制、讽刺的态度,而应当是尊重与引导。我国政府签署的《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13条 有这样的规定:

1.儿童应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此项权利应包括通过口头、书面或印刷、艺术形式或儿童所选择的任何其它媒介,不论国界,寻求、接受和传递各种信息和思想的自由。

2.此项权利的行使可受某些制约,但这些制约仅限于法律所规定并有必要:(a)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名誉;或(b)保护国家安全或公共秩序或公共卫生或道德。

教师们在课堂上保护学生的思想表达,不用暴力或压制的方式对待学生,这本身不仅体现了教师对法律尊重与遵守,而且体现了文明的价值观。反之,当学生们成长起来,他们便会在教师的影响下,藐视法律,崇拜权力,赞赏暴力,这完全背离我们民族实现政治文明的目标。

让我们用智慧为学生创设一个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历史课堂吧!因为我们深知,多一个人格健康的孩子,我们民族振兴就多了一份希望。

下载浅谈对音乐课程标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总目标的点滴体会(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对音乐课程标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总目标的点滴体会(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数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篇)

    谈高中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宁德市高级中学 刘锦钦 一、意义(必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态......

    地理学科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地理学科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中学地理课程改革形势的发展,以及我市中学地理的实际,提出我市中学地理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目标的达成意见如下。一、......

    小学生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调查报告[全文5篇]

    小学生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调查报告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科学课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课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科学课......

    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布时间:2009-7-24 阅读:417 中学物理教育是由认知教育(智育)、德育、技能教育和美育等构成的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德育以认识、情感、......

    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最终定稿)

    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我觉的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 课堂教学的提问发生在教学的全过程,究竟采用......

    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陕西省铜川新区铜川新区正阳路鱼池小学 赵向辉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灌阳县观音阁中心完小 潘芳勇 【内容摘要】: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初中物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我见 人教版

    初中物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我见 ㈠摘要: 1. 在物理的整个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性及其重要性的原因。 2. 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新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