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互动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改下互动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课题名称:新课程实施与师生教学活动方式转变研究 课题类型:定西市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课题
课题批准号:DX[2012]GHBZ17 甘肃省渭源县第二中学
刘小红
748201 电话***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合。在教学中要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变“学会”为“会学”,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做到事半功倍。
[关键词]:新课程;互动式教学;高中化学;培养;主体
新课程追求的是一种平等的合作式的学习过程。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要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这样才利于师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积极互动、共同成长[1]。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新课改的要求,跟大家探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让学生参与演示,培养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课本上的演示实验从来都是教师演示,而学生观看,如果我们能换一种方法,也让学生参与演示,他们的积极性马上会被调动起来,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也就提高了。
例如在学习《铵盐的性质》时,要做铵盐与碱反应的实验,并检验NH4+。我先示范了NH4Cl和NaOH的反应,然后说:“哪位同学上来给我们演示(NH4)2SO4和KOH的反应。”这时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了,争前恐后的举手,我叫了两个同学让他们同时做这个实验,以便进行对比。结果一个学生做的得心应手,实验现象也很明显,而另一同学显得手忙脚乱,不知道两只手怎么配合才好,虽然用时长了一些,但最终还是做成功了。我将两位同学的表现都给予了表扬,并提醒大家,做实验要冷静,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和技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很爱上化学课,而每当有实验都是积极主动的强着演示。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二、以学生为中心,发挥主体作用
叶圣陶说过,“教学中最主要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学的受体。学生的思维是在跟着教师走,围绕教师转,没有自己发挥的空间。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就会很被动,还会产生厌学情绪[2]。显然,这种“灌输式”的教学,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的发展是 1
不利。比如在做化学推断题时,如果教师将整个过程都推出来,学生只是在抄写答案的话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教师把自己作为课堂的中心,担心学生不会做,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新课改的理念是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让学生从“学会”转变成“会学”。只有这样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与学生平等交流,增强信任感
常言道:只有信其师才会信其道。教师如果高高在上,学生就会产生畏惧心理,有话不敢说,有意见也不敢提,只是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这样的师生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师生矛盾的加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形成情感的对立。这种状态下的教学,势必会事倍功半。如果学生喜欢一个老师那么在他的课上也会显得较其他课积极,相反,如果学生讨厌一个老师的话不在他的课上调皮就是好的了[3]。我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他是个聪明的男孩子,平时上课的时候总是喜欢搞一些小动作,一次上课玩手机被我抓到被我严厉的批评了,可能是我的批评过于严厉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后来我发现每次他上我的课的时候不是睡觉就是和同学说话,我也经常在课上叫他回答问题,但就是一点成果都没有他的成绩也下滑了好多。后来一次偶然当中我发现他家和我家就在一个小区,于是每天放学我都会和他一起走,经常和他聊一些学习之外的话题,和他的关系也从师生发展成了朋友。渐渐地,我发现他上我课的时候没有了以前的那种抵触,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认真听课的表现,成绩也渐渐提了上来。
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信任,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不再是教学的权威者而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和促进者。师生关系是教学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要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可以使学生在更大程度上参与我们的教学。
四、教学模式多元化,增强参与意识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一对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找不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便做到因材施教。比如在讲授知识点时,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掌握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布置练习也要分层次 2 的要求。对学的好的同学要给适当的增加内容,让他们做一些难度稍大的题,以激发斗志;对于稍差一些的同学要将相对简单的题型布置给他们,否则就会打击积极性。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还会使同学们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
五、评价模式多元化,提高参与能力
评价是端正学习态度,使学生看到成果的重要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适当、积极的鼓励性评价,这样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可以鼓励创新,对学生取得的成绩进行肯定,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张扬个性,因人施评,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评点结合,鼓励参与,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总之,实施师生互动的关键是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通过自身的体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4]。对学生来说是“眼动加口动,思维启动;手动加脑动,整体行动”。对学生和老师而言是“师动带生动,师生互动;生动课生动,生生互动”的良性互动状态。这是教师的目标也是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何广平,袁中直,李星华,肖信《网络化的互动教学法及其在“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 [2]陆红玲,唐彦萍《互动式教学法在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02 [3]黄立新,金克宁《互动式教学法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运用》中国成人教育2010.15 [4]黄志雄《化学教学中“师生双主体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09.0 7期
第二篇:中职计算机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初探
中职计算机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初探
摘 要:在信息技术水平飞速前进的时代背景下,计算机作为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在中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中被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教育教学工作均通过计算机的运用来实现。因此,为了学生的更好发展,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是十分有必要的。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育教学中需要采取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利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来逐步实现与中职生的交流与沟通,进而逐步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互动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9-002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9.013
如今,计算机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尤其对教育行业而言,为了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以及社会实践能力更需要重视对中职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加强中职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中职院校必须要注重在计算机教育教学方面的实力,要在不断提高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实力的基础上,逐渐提高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目前,大多数院校仅仅重视理论知识灌输而忽视学生实践以及操作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个问题,需要对中职院校的教育方式进行相应的改革以保证对中职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引进互动式的新型的教学模式,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导中职生主动参与到实践中来,在实践操作中,不断地培养中职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以便增强计算机的教学效果。
一、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
(一)对教学实践性的忽视
中职院校的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往往会忽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他们会在对计算机的教学讲解中仅传授一些有关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对中职生的实践与操作训练。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能力。计算机的操作实践能力是当今社会对每一位学生的最基本的要求,对计算机办公软件的灵活运用可以直接影响到中职生以后的就业发展。所以,中职院校在计算机操作实践教育方面的欠缺是一大弊端,严重阻碍了中职生的全面发展。
(二)中职生的实际水平不一致
由于之前受教育的环境和条件不同,影响到了中职生本身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与了解的程度。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需要结合中职生的现实情况来制订相应的解决策略,以往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中职生的知识要求。教育者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把单一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充分联系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来进行计算机的教学。教师要严格控制教学难度,较难的授课就会使得大部分的中职生的学习兴趣受到打击,阻碍了中职生对于计算机学习的积极性。反之,如果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传授的知识点较为简单就会影响中职生真实实力的提升,让中职生在掌握计算机知识的过程中丧失一定的积极性,严重的还会导致中职生学习兴趣的丧失。这就需要教师在传授计算机知识时要充分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控制授课的难度。
(三)教师的教学素质需要提高
中职院校教师在教学素质方面的欠缺,也是影响中职院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水平的较为关键的因素之一。教师在计算机教学素质方面的水平不佳直接影响了中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不仅不能够充分发挥中职生学习计算机的主体地位,而且还降低了学生对于计算机学习的热情与激情,导致中职生的学习效率不高。计算机教学的教育者们需要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不能再一味地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要及时地创新教学模式来实现中职生计算?C教学的高效性。所以,教师需要提高自身在教学素质方面的实力来逐步提升中职生的计算机水平。
二、中职计算机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一)对学生互动教学引导加强
中职院校学生在知识素质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学习实力方面也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积极引导,在对学生的互动教学中提高学生对待学习的自信心。在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地结合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及时地引导学生积极互动,帮助学生重新树立计算机学习的自信心。在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模式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在遇到一定的问题时教师需要及时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比如说,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与学生要及时沟通。对于学习能力比较低的学生,教师应给予一定的帮助与鼓励并给予适当的关怀,积极地鼓励学生去主动掌握知识,主动去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在对学生的互动教学的引导中逐渐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良好的教学情境的营造
在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采用新型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学的质量,而且还有利于丰富计算机教学的内涵。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实用性较强的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地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计算机水平,并联系中职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来具体地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在良好的教学情境的营造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并进而保证中职生可以沉浸其中。中职生在教学情境中跟随着教师的思路去展开知识的学习,不仅能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与教师及时地沟通与交流,而且可以在比较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到计算机的相关知识。比如说,教师可以根据上课的内容来对班级中的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按教师要求去探究答案,并在各小组中选择一个代表来展示小组讨论的最终结果。这样的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而且还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逐渐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教师需要在学生分组的过程中把计算机程度不同的学生均匀地分配到不同的小组,使得各小组之间可以由优等生来帮助差等生来理解与掌握相应的知识,在优秀生的带动之下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主动性,逐渐地提升其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高效性。另外,对于良好的教学情境的营造还需要充分地结合现实,在实际生活中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先进的教学技术的引入
计算机作为一门新型的处在社会前沿的信息技术学科,被广泛地运用到社会上的各个行业中,为各大行业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信息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特别快,需要根据计算机自身的特征来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方式来推进互动式教学的进程。因此,需要在对计算机的教学中采用先进的教学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发挥出教学中的互动性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比如说,教师在对计算机的互动式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在网络上查找有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的计算机技术的资料,来帮助学生及时地掌握先进的计算机知识,进而从不同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中职院校教师在进行计算机教育教学时就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进而为以后的计算机水平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广泛重视。在中职院校中的计算机教学中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且还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中职院校采用互动式的新型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不断地结合实际来创新教育的教学思维,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之间的差异,并结合学生的具体状况适当地调节自己的上课计划,有针对性地有目的地进行教学。在互动式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师生互动的交流沟通中多方位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国.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学习环模式的应用研究[J].中国培训,2017(2):195.[2] 陈华蓉.分组协作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32):199.[3] 何晓燕.互动式教学模式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6(24):237-239.[ 责任编辑 林 娜 ]
第三篇:“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尝试
“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尝试
永城市龙岗乡天齐中学 彭后春
所谓“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一经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进行“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呢?笔者诚恳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目标意识,以目标指导教学
让学生明确目标,这是强调师生积极性、主动性,以其共同为达标而努力的重要步骤。为此,在进行“互动式”教学模式时,必须以目标为导向,发挥目标导向的功能。
1、教前诊断。了解学生在学习新内容的必备铺垫或有关的“双基”情况,并吸收学生的意见,使全体学生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
2、展示目标。进行定向学习。让学生一上课就明白这节课该学什么,学习掌握到什么程度,然后与教师默契配合,成功达标。
3、围绕目标互动。教师凭借教学目标,利用教材中固有的知识,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了解学习目标,以新旧知识的联系或冲突中引发学生需求,从尝试练习,看书自学入手,通过质疑问难,学习讨论等环节,使书本上枯燥的规则,抽象的数学为自身所内化。
4、目标检测。了解课堂教学效果,掌握学生达标情况。
二、抓教法和学法的结合,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多向交流”。
“自主学习,多向交流,”这种学习方法是指学生自己独立学习,和同学、教师一起讨论、交流,以实现教与学的互动。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互相交往、互相沟通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将被动学习变成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的学习活动。具体做法:
1、在教学过程中,力争三个“最佳结合”。
注意情感,诱发兴趣,使学生心理活动得到最佳结合;强化质疑环节,把教师设疑--鼓励质疑--引导解疑的过程与学生求疑--大胆质疑--创造性解疑过程最佳结合起来;教师的精讲和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得到最佳结合。
2、在教学方法,上要积极采用“引、扶、放、评”的指导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引”就是引导学生自学、给学生搭桥辅路,指导学生自己“走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放”就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识,以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评”就是收集反馈信息,教师通过耳闻目睹等多种途径,把学生在尝试过程中所了解的信息,进行整理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矫正。
三、课堂引进“小组学习”形式,扩大学生参与面
小组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畅通渠道的一种有效形式。在小组学习中,教师以参与者的角色一起投入。小组学习前,教师引发问题情境,启动交往活动;小组学习时,教师深入一个小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交流或巡视于各小组之间,仔细观察,及时表扬善于运用交流方式的小组,从而提高小组学习的交流功能;小组学习结束后,教师展示结果,组织评讲,及时反溃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明确的学习任务,有独立自觉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参与面,充分发挥了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功能。
第四篇:浅谈师生互动式教学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浅谈师生互动式教学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论文摘要:
互动式教学是上海市北京东路小学从1984年开始开展的“乐能创”教育教学改革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在“乐能创”教学实践的初期,他们根据实验目的,提出并总结了“乐学十法”“全过程自学”和“发展思维三要素”等教学实践。
1991年,北京东路小学开展了第二轮“乐能创”教育实践,在总结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自主活动教学”的三段式教学结构。即: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诱导爱学)。2:探究课题(指导学法,保障会学)3:运用发展(启迪思维,促进善学)。
这一教学结构可以看作是互动式教学模式的雏形。在随后的5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教学中,经过从实践到理论的提炼,再从理论概括到实践尝试的多次反复,初步构建了“教学互动”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
21世纪的现代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真正发展的人,所以任何一种教学都应该是师生共同构成的。而传统的教育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从而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独立创造性地发挥,压抑了学生的发展。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不管何种教学都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的统一。而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假如没有互动就没有真正的交流,也就不存在教学。本论文将从师生互动的内涵,意义,体现,原则等几个方面入手,剖析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地发挥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并相应的提出几种具体的做法,目的就是构建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为数学教学的发展提供理论实践基础。关键词:
师生互动 主体 主导 强化关系
一:师生互动的意义
师生互动有利于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学习技能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更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人格平等,师生互爱,教学民主的人文气息,同时也体现了教学的交互性连续性多样性的特点,我们强调的是师生双向动态的信息交流,运用彼此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教学方法,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最终使学生获得真正的发展,对于现在的教学都有着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推动作用。二:师生互动在数学教学中的体现
互动式教学是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调整师生之间的关系,改变教与学的方法,强化学生与情景的交互作用来提高原有的教学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要增强师生情感交融,充分发挥教与学双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推动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只有这样启发和引导学生,学生配合教师的教学,这样不断的循环往复最终才能在现实教学中出现“双向发展”“双向提高”“双向交流”的势态。
(一)教师的善教与学生的善学。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认识,发现,理解应用等活动的统一。教师不仅要有自己的独特的教育观学生观。而且还要具备扎实的科学文化底蕴,熟练的专业技术,从而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倾向,努力使学生形成自己特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才是我们21世纪应该培养的学生,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作为我们一切教学的出发点。所以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情感意识使师生之间产生情感的认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最终获得成功的喜悦,进而强化学生的自我控制,自我评价,自我管理的能力.我们作为未来即将走进教师这一行业,在实际教学中应该使用简洁明快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运用恰当的教学训练来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 “调动”学生“萌动”的意识,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和 “吸收”。在能动阶段教师在学生对原有知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再现和联想,诱发学生的想象力.最终教师指导学生学以致用,着重改善学生已有的学习思维,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并把所学的知识能够应用到练习和生活实践以及新的学习情景中,形成一种习惯,这就是教师的“助动”,为了以后能够适应其他的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学
学生使迅速发展的个体,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可塑性。所以教师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必需的教育,在加强纪律约束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品质和意识,逐步养成独立的学习习惯即便是在没有老师的监督下也能够自己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只有对学生不断的进行指导,才能在师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实现宽松和谐和民主平等,有了这样的前提,教师就可以有比较充分的精力和时间更好的组织教学活动,并且参与活动从中指导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果说教师的指导程度越来越低(或者越高)形成学习的障碍那么学生的自我学习程度将会越来越低。因为任何教学都要把握好一个“度”。只有这样才会造就合格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学生。
三:互动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使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师生和谐合作的气氛中学习,已经成为判断数学教学改革是否成功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不成功的教学改革是不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因此我们根据“互动”原理,在不断探索的数学教学中进行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从而不断的总结经验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一)课堂强化目标意识,以目标来指导教学。我们以目标为导向,发挥目标的导向功能,具体做法有:
1,“教前诊断”-----了解学生学习新内容的必备铺垫和相关的双基情况,细心听取学生的意见,使全体学生都可以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
2,“展示目标”-----这样可以使学生明白即将学习什么,自己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自己给自己制定好未来的学习计划。
3,“围绕目标互动”----教师可以依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利用教材中原有的知识,诱发学生不断的思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从新旧知识的联系或者冲突中引发自己的学习需求,尝试自己处理练习。
4,“目标检测”-----及时了解课堂的学习效果,掌握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应有的程度。检测不采用计分的形式,当堂公布答案由学生自己评定,使之尝到成功的乐趣以及错误出现的原因。教师根据检测得到的成绩,即使反馈提高学习效果。
(二)课堂引进合作探究学习,扩大学生积极参与。
小组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畅通交往渠道的一种有效形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区别在于同学之间的竞争关系转变成合作伙伴的关系,不仅仅是学生主动性得到发挥,而且在相互帮助,检查和鼓励中达成共识共同提高。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明确的学习任务,有自己独立的学习和相互学习的机会,从而最大限度的扩大参与面,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协作机会。一改传统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的一些学生占支配地位,而其他的学生只是偶尔参与,甚至是根本无法或者不想参与的弊病。
在小组学习中,教师以参与者的角色一起参与学习,小组学习之前教师引发问题情景,启动交往活动;小组学习时,教师深入一个小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交流或巡视于各个小组之间,仔细观察,并且及时表扬善于运用交流的小组,从而提高小组学习的交流功能;小组学习结束时,教师展示结果,组织评教,及时反馈。这样教师和学生的两个“主体”作用都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充分发挥。
(三)采取教与学的深化结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多向交流”这种学习方法是指导学生自己学会独立学习和同学与教师坐在一起讨论交流,以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学习。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在教师的帮助下建立互相沟通多向交流,将原有被动的学习转变为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的学习活动。
我们就学习的形势看,“自主学习”是个人独立探索学习,“多向交流”则是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的集体学习,他们之间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一个有机的结合,让每个人参与教学过程的全方位立体式的学习模式,最大限度的“消化”和“吸收”所学的知识。为了让每个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学会这种方法,我们从“学法”角度去研究“教法”,把教法和学法作为一个整体,也就是学生把 :尝试练,看书自学,互相讨论和教师讲解作为一个整体,以次来充分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几种做法; 1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三个最佳结合”
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意情感的交流,诱发学生的兴趣,使师生的心理活动达到最佳的结合;强化质疑环节,把教师设疑----鼓励质疑----引导解疑的过程与学生的求疑---大胆质疑----创造性解疑过程作家的结合起来;教师的精讲和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得到最佳的结合.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也可以采取”引,扶,放,评”的指导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即:
“引”
引导学生,给学生搭桥铺路,指导学生自己”走”自己去探索
“扶” “扶”着学生”走”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放” 学生在具备一定的学能自学能力后,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新知识,开拓原有的思路
”评” 教师收集反馈信息,把学生在尝试过程中所了解的信息,进行整理结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这样做就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教师讲,学生听,也不是一切都由教师安排学习什么,做什么的被动学习,而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不断的改变自己
(四)课堂思维活动的方法,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师生互动更深层次的体现为一种思维的互动,一种心灵火花的碰撞,这种互动不是表层课堂气氛的热热闹闹,学生发言的积极踊跃而是教师用自己的独特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思维的活动。具体地说,我们可以借鉴以下几种方法:
1学生做
学生在学习开始的时候客观的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练习,从易到难,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由单一到综合有规律的进行学习,逐步提高自己学习的能力。2学生练
师生互动教学不应该忽视教师主导地位,学生在练习的时候尤其是在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的时候,就应该大胆主动的寻求老师的帮助,以其较快的接受所学的知识,教师在关键处点拨学生,为学生想更深层次的学习扫除相应的障碍。3学生议
“议”是让学生自发的讨论,促进思维开阔,打开原有的学习思路,同时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参加讨论,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其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重点什么是关键。4学生想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思考和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应该留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教师可以相应的采取“引导在前,讲在后;学生想在前,听在后”的方法,并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交流。
总之,师生互动式教学就是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的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使他们可以从容不迫的发展自己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充分挖掘自身潜在的学习能力.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我们过分注重教师评价的单向性,却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了解,及时调整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还会使学生失去一个自我和合作学习的机会.为了能够改变这种滞后的教学状况,我们应该坚持学生平等的参与进来,实行自 评互 评师 评 三者相结合,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效果.通过自评,让同学们较客观的认识自身的优点从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查找不足并努力改进.通过互评,小组之间的讨论,可以弥补自评的不足,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同时,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同学们可以学会客观的评价别人,欣赏别人的优点,学人之长,补己之短
通过师评,可以能够更加明确的指出学生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可以作为自评互评的补充.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学习,这样的三者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不仅更加的客观和全面,有利于学生的参与,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们乐于接受这种学习的方式.提纲:
一:师生互动的意义
二:师生互动在数学教学中的体现
(一)教师的善教与学生的善学。
(二)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学 三:互动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堂强化目标意识,以目标来指导教学。我们以目标为导向,发挥目标的导向功能,具体做法有: 1,“教前诊断”-----2,“展示目标”-----3,“围绕目标互动”----4,“目标检测”-----
(二)课堂引进合作探究学习,扩大学生积极参与。
(三)采取教与学的深化结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四)课堂思维活动的方法,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1学生做 2学生练 3学生议 4学生想 四:总结
五;文献参考。
第五篇:交流互动式教学模式
交流互动式教学模式
平寨小学探究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主要是增强了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流。
主要的表现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目标与学习方法;学生提出意见,由教师进行分析和归纳。
(二)初学新知识──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并找出存在的问题。
(三)掌握和应用──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归纳,初步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练习。
(四)巩固知识──运用掌握的知识进一步进行练习,学生提出遇到的问题,教师帮助解决。
(五)作业──师生共同讨论作业的内容和形式,由学生独立完成,以考查本课的实际效果。这一模式由于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使课堂教学更加具有目的性,教师可以在交流的过程中更加及时地了解课堂的动态,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