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师陶杯先学后教,打造高效课堂--“先学后教”策略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先学后教,打造高效课堂
--“先学后教”策略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曾经,叶圣陶老先生在给教师的通信中提出:教学如“扶孩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我们谨遵先生教诲,初探小学英语教育“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
最近几年,由洋思中学提出来的“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以其学科的超前性,针对性,学习个体的独立性与参与性,教学手段的异步性与开放性,独步领先。“先学后教”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先自学,然后学生再带着教师布置的任务和既定的目标自学。学生的自学是一堂课的起点,也是这种先进教学模式的特色和亮点。而英语的听、说、读、写都离不开单词,单词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小学英语单词教学大多还没有走出“死记硬背”的圈子,有没有能够彻底改变这种单调、效率低下的教学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因此,我认为“先学后教”就应该从单词开始。研究如何在单词教学中,进行先学和后教,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英语单词教学如何进行“先学后教”
那么在英语单词教学中如何运用“先学后教”,让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高效呢?我认为主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明确“先学”学什么,二是明确“先学”如何学,三是明确“后教”怎么教。
(一)明确“先学”学什么
“先学”与传统的“预习”不同,“先学”并不是学生漫无目的地学,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明确目标和明确内容的学习。主要学习以下三方面内容:
1、学习简单易学的内容。
简单的、学生通过自学能学会的内容会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太难的内容会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不利于自学习惯的培养。
2、学习与本课单词有关联的知识。
例如在教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4 Buying fruit中的单词apples, oranges, grapes等这些表示水果的单词时,我让学生通过查找网络,字典等多种方式,寻找更多常见水果的英文表示方法,这样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很好的拓展了他们的知识,一举两得。
3、学习与旧知识有联系的新知识。
与旧知有密切联系的新知,学生学起来觉得轻松,会产生成就感。如:四年级下册Unit 1 的单词,once,twice,schoolbag,都是在旧单词基础上演变过来的。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以及学生的思维特点,将“先学”内容编写在《导学案》里,指导学生“先学”。《导学案》要有针对性、趣味性、可行性、可检性,要能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自觉“先学”的习惯。
以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 2 A telephone call A部分为例,我让学生在课前借助磁带、光盘和课本里的中文翻译来学习单词。在《导学案》中明确告诉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即告诉学生根据之前学过的单词拼读方法找元音,找音素,初步确定单词的发音;然后听录音三次,并跟读三次,在课本上划出自己不认识的单词并写出相应的中文意思,并复习与此相关的旧单词。具体做法:导学案在上新课的前一天分发给学生,布置学生按要求完成,强调完成自学指南比完成课后作业更重要。
(二)明确“先学”如何学
单词教学往往是比较枯燥的,在课堂上,要使学生真正投入到“先学”之中,达到学生易学、乐学的口的,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迁移学习法:从旧知识中引出新知识,使新旧知识贯通、相互迁移。
如:ear-hear-near, pen-ten-hen, all-tall-ball-small 等等。这种以旧引新的方式,应该成为我们英语教学中单词“先学”的突破口。
2、对比学习法
把新授单词与旧单词进行对比。例如:学习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6关于季节和表示天气情况的单词时,可以通过对比,利用将新旧单词配对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朗读、体验、思 考、揣摩,找出两者之间的联系,从而推断出新单词的发音,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宇母组合在单词中的发音规律。这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去学习新单词的方法,既能使知识结构不断层,又能让学生学习信心倍增。
3、分解学习法
这主要是根据单词结构上的特点来分解单词,学习其发音和意义,在学习较长单词时可采用这种方法。如,在教一些单词时,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尝试读出单词的发音,并说出你的朗读方法。
headache bac;kac;he classmate everybody butterfly(head ache)(bac;k ache)(c;lass mate)(every body)(butter fly)学生在读自己猜测出来的新单词的读音时,要允许学生读错,提倡学生大胆开口尝试,引导他们推敲出单词的正确发音。
(三)明确“后教”怎么教
如果说课堂前的“先学”是要明确目标和任务,那么课堂中的“后教”则是需要“以学定教”了。“先学后教”的“教”不是单纯指讲授的意思,应该是“点拨”的意思,是学生充分自学后,利用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对于只有一部分学 2 生能理解的内容,课上就让学生讨论交流,采用“兵教兵”的方法,再由教师适当评点、更正、补充等;对于学生基本不能够理解的内容,要在启发的前提下进行精练的讲解,保证“学生已会的内容坚决不教”。这样能有效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后教”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而来实行:
1、善待错误,适时点拨
学生在摸索新单词发音的过程中,很容易会发生不正确的读音。如笔者在教单词sports,学生容易将sp读/sp/的音,那么老师在指导正确发音的时候,可以引用spoon来暗示学生sp的发音是特殊的,sp这里要发/sb/音。每个学生通过思考的发言都是珍贵的,若学生读错了,我们老师要善待他们在自我摸索时的错误,引导他们找出正确的答案。
2、小组合作,互学互教
通过学生充分先学后,组织学生在小组里合作学习,共同讨论、交流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互学互教,可大大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比“教”的学生有成就感“被教”的学生又能 愉快接受,轻松掌握。例如,学生互相朗读先学时老师布置的单词朗读,从而互相纠正,教师再进行适当的指导。在一些练习上,可以让学生互相批改,这样,学生能从正确的答案中加深印象,从更改错误中明白错误的原因。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一来便于加强同学间的团结,二来能更好地学习新知。
3、抓住重点,能学不教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一些重点不可能全弄懂。这时,教师要抓住重点和关键,教学生不会的,教学生不懂的,教学生需要的。学生通过自己学习就能够掌握的知识,教师不必多讲,甚至可以不讲。
如学生在学习动词现在分词的构成时,按以前的经验把make, write写成了makeing, writeing,把run, dog写成了ru-ning, jolting,这时,教师要抓住重点,向学生讲解这一构成方式,并进行归纳、小结其他的几种现在分词构成方式,这样的教学就显得水到渠成,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三、总结
随着社会信息量的爆炸,若仅仅停留在传统教学单一的听写操练和枯燥的机械模仿中,那么学生只会越学越少。一堂课若只能灌输知识给学生,而不是教学生去体验和实践,那么这节课是失败的。然而‘先学后教’,能够依据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实现因材施教。尤其是让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得到更大的发展,让学习能力弱的孩子得到有效的帮助,并吸引他们持续地努力,更好地实现‘学生成为课堂中学习的主人’。运用“先学后教” 方式进行单词教学,让教师由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让学生学会了自己学习,学生在“学”中提高,在“教”中领悟。这正是“先学后教”这种教学模式的魅力所在。
第二篇: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积极打造高效课堂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积极打造高效课堂
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而不是教会学生知识这么简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我想所谓“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就是让学生先主动学习知识,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学的知识来确定自己的教学方向,也就是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怎样落到实处,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实效性呢?
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把学生摆在第一位。
“先学”中的“先”字,其含义是的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希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先入为主,主动探究。以自主学习、生生合作等方式,为“课堂教学”建构一个前置性平台。“后教”中的“后”字则更是对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绝对权威的弱化,它更多的是强调教师要转变角色,走下讲台,以服务者、促进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打破以往老师教学生学,老师主动学生被动的僵死的教学模式。
“以学定教”中的“学”指的是与学生的发展有关的内容,诸如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学习效果等。“教” 指的是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有关的内容,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时间、教学效果等。“教”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在自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作适时、适当的引导、点拨,以实现课堂教学时间有效运用、高效运用,从而避免教学的低效和无效。
二、先学后教,教学互导,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积极构建“先学后教,教学互导”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步:课前预习自学,根据年级的不同,对学生的预习也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低年级主要读通课文,标划好自然段,尝试自学认识生字。中年级在此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题或根据老师提供的问题,进行阅读,并进行初步的质疑和标注;高年级则在中年级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初步的分析,并谈自己的感受。
第二步:检查预习、巩固预习,重在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等基础知
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引导学生根据预习问题再次进行尝试性自学,看看是否有了新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步:集体研讨,主要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突出思考的习惯以及合作意识的培养。在操作中,紧扣预习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集体研讨,教师适当引导,落实以学定教,进行合作释疑,这是重点。在此过程中,发现学生的疑难点、易错点、兴趣点,并有效的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点进行有机的结合,做到“以学定教”和“三讲三不讲”(讲学生通过自学还未解决的问题,讲规律、讲方法,学生没有充分预习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能解决的问题不讲;学生通过交流能解决的不讲)。以此培养学生的“三学会三养成”(学会自学、学会独立思考、学会交流与思考,养成参与课堂讨论,倾听老师和同学意见,并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习惯。)
第四步:检测巩固,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整个教学环节环环紧扣。首先,教师在每次新授课之前,都要安排预习内容,提出预习要求,设计自主探究的题目,要求预习任务具体化,以题引领预习,使学生有目的地自主学习,并将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利用上课5分钟的时间,检查学生对生字词以及课文朗读的检查,夯实生字词的基础。然后再根据预习中的其他内容进行简短的再次自学,目的是为集体研讨打基础,为小组交流做准备。其次,集体研讨,本组内之间、组与组之间进行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研讨情况进行引导,实现知识的迁移,情感的升华以及对内容的内化,达成学习的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最后,反馈矫正,巩固所学。
三、以教导学,以学促教,促进学生互动学习
“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学生已经超前先学了,那么怎样以教导学,以学促教?
1、要建立课堂教学新常规。这是一种有别于旧常规的压抑、严整、呆板的课堂制度。它以学生精神放松,形体自如,活中有序为表征。在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创造性学习中,允许学生发言不举手,先上就上,各抒己见,并学会倾听,快速思考;学会补充,表达
自己的想法。
2、引起学生学习意向。创设学生认知冲突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欲望,让思维擦出火花,让矛盾碰撞,使学生积极加入有意义学习行列。尊重学生的选择,让个性自主张扬,焕发思辩活力,从中汲取他人的观点为我所用,激活学生挑战、迎战的能力。
3、让学生选择学习方式。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方法、手段、角色等表现自我,表达自己的行为,表述自己的认知,表演自己的创作,满足学生表现欲望。以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情感需要,以“让”为“促”,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4、提供必要的帮助。当学生思维没有方向时,给予指点迷津,确立航标;当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铺路架桥,纠正错误;当学生思维外放时,给予正面牵引,把握教材;当学生思维定势时,给予侧向、发散的启发;在学生思维“山穷水尽”时,给个“柳暗花明”的启示。
5、把球抛给学生,促进交往互动。创设机会,把球抛给学生,也让教师多说一些“我也不懂,不知道”,装装无知和愚笨,让学生多些互动,多些探究。课堂教学中注重以活动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通过活动提升学生交往能力。互动可分为师生互动,让教师做个“平等中的首席”;生生互动,让出机会,让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生本互动,引导学生与书本(教材)交流,回到文本中再认知,再发现。
综上所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看起来主要是学生自学,但实际上蕴含的理念是——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师的引导是很重要的,教师要像教练一样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的引导、指正。如果教师指导自学不得法,精讲中抓不着要领,先学后教的效果就成问题。我觉得:只有真正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三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先学后教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先学后教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是洋思经验的精髓。在学习、反思、尝试的过程中,我对这一教学模式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谈出来以便我们共同进一步探讨和提高。我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
我的教学模式的程序是:激发兴趣—提出目标—指导自学—互学互教—当堂反馈。
激发兴趣:无论那个学科,注定兴趣与知识的掌握有着极深的渊源。因此,教师一进课堂或让学生听听与课文有关的录音,或讲一个与课文有关的小故事,或展开一段与课文有关的精彩对话,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提出目标: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或用投影显示,准确地提示教学目标,并出示明确的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如何检测等,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而学习目标与自学要求的提出,以问题式最好,因为疑问可以激发人的求知欲望。
指导自学: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完成检测性的练习。自学的形式多种多样、灵活多变,可以是看例题、读课文、看注释、做实验、发现疑难做记号、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等等。在学生自学时,教师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特别是通过板演、练习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对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进行分析,为“后教”做好准备。
互学互教:教师评定、补充、更正是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主要教学行为。在学生自学结束之后,发动学生通过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自行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学生合作真正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教师点拨。
当堂反馈:“当堂训练”中教师要保证训练的时间在20分钟,或是学生完成当堂作业,或是以小测验的形式进行训练,但无论采取什么形式,教师都当堂批改指导(个别)。让学生能在实践中,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不搞死记硬背;并要求学生独立地完成、快节奏地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学生不得抄袭。而布置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预习,尤其要重视延伸性指标,布置的课外作业则要有拓宽性。我解“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中教师的作用:
这一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全过程几乎都是让学生自学。但是,其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点拨。教师为学生自学、思考、讨论、答疑当好“参谋”,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有为”,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构建,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揭示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如同下达任务那样,准确地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进行自学前的指导。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届时如何检测。还要交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如看书,是独立围绕思考题看书、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决疑难等等。
3、加强督查。(1)督促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的方法自学,确保完成自学任务。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可给后进生说几句悄悄话,帮助其端正自学态度。(2)通过行间巡视、个别了解、板演、提问、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极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带倾向性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这实际上是教师在进行“第二次”备课。
4、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1)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倾向性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教师不教。(2)明确教的要求,教师不能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是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要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毛病,这样就从理论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以免学生走弯路。(3)明确教的方式。让已会的学生来教不会的 1 学生,促使学生达到“兵”教“兵”的目的。学生会的不教,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少讲精讲,只作点拨性的引导,绝不就题讲题,而是寻找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如果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必重复;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补充;讲错了,教师则更正。教师讲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
5、当堂检测。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后,教师就引导学生当堂完成作业,进行严格的训练。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1)保证训练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确保能够把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2)训练的内容重在能力培养。不搞死记硬背。(3)训练的形式像考试那样完全独立地、快节奏地按时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实际上是高强度的训练,它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如发展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意志,增强竟争意识、独立意识,培养雷厉风行的作风,严谨的态度,等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教学模式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的设计——备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谁更重要?是让“学生走向教师”还是让“教师走向学生”?都是教学设计是要解决的问题。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方法。我们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归纳,不断创新,才能进一步探索出一条既包含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精神,又能体现了自己的个性特征的新的教学之路。
在教学中实现先学后教
一、指导自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课堂结构中,学生自学,是一堂课中的大环节,而自学成功与否又是上好这堂课的基础。要加强学生自学的目的性和实效性,自学就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学生自学前,教师要抓住知识点靠船下篙,提出问题,突出重点,确定学生自学思考的方向。例如:在教学鲁迅的《藤野先生》时,教师可提出这样几道思考题:1课文按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先后写了哪几个地点发生的事情?2这些事情又是按什么线索(明线、暗线)串连起来的?3作者笔下的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位学者?4作者为何要弃医从文?这几道题目既能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又能让学生初步把握住文章的中心。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看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解。自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很认真,边读边批划、注记、写提要等,但也不排除有少数学生可能不认真,我们当教师的不能放过一个学生,不然10分钟时间就要白白浪费掉。要保证每一个学生拼命学习,方式主要是巡视,即在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巡回辅导,启发思考,留心观察,广泛答疑,有重点地辅导差生。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尽量不大声插话,以免打断学生的思路。
学生通过这样的自学,对新知获得丰富的感知和初步的理解,发现问题,带疑听讲,在教学中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目标一致,同步和谐,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有效地克服了学生自学中的盲目性。
二、少讲精讲,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结构中,学生自学结束后,就进入了“教”这个环节,这是课堂教学的高潮。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解决疑难问题,而此环节的时间也只有10分钟左右,这就决定了教的内容要少而精。教师只须 2 教教材内容的20%,即重点、难点;只教学生不会的,即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解决疑难问题。例如鲁迅的《故乡》一文那充满哲理性的结尾,对于初二学生来说,要真正理解其内涵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对此应多讲一两句。在这一环节中,教的内容是少了,但教的要求不能降低。大纲要求理解的,就要讲为什么,让学生真正理解,然后上升为理论,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研究怎么运用。如对二重复句的分析,学生常见的错误是对第一个结构层次划分不准。然而,这是分析二重复句结构层次的关键,“一步不慎,满盘皆输。”教师对此也要多讲一点,以帮助学生如何总观全局,找出全句的第一个结构层次。在“教”的这个环节中,自然不是教师“一言堂”,老师教的方式是:先让会的学生讲,讲对了,老师不重复;学生讲得不完整,老师要补充;学生讲错了,老师要改正。如在与学生讨论明确“鲁迅对他笔下的孔乙己和吴敬梓对他笔下的范进所持态度相同吗”这一问题时,有的同学说:“相同,都持批判态度。”有的同学说:“不相同,前者持同情态度,后者持批判态度。”显然,这两种答案不完全正确,教师此时就要补充、更正。
由此可见,教的过程,是学生自学环节的延续和深化,是学生在进入最后一个环节——“当堂作业”中不出错或少出错的保证。在“教”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充分发挥。
综上所述,“先学后教”,看起来主要是学生自学,但教师的引导也很重要,教师要像教练一样对学生给及时的的引导、指正。如果教师指导自学不得法,精讲中抓不着要领,先学后教的效果就成问题。因此,先学后教的效果有多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有多高。
浅谈“先学后教”的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课堂“先教后学”的一次历史性改革与突破。传统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师满堂灌,四十五分钟内,学生始终处于被束缚的状态,被动的接受知识,不能独立思考,积极质疑,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而“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地的改变了以往的“填鸭式”、“满堂灌”,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课改理念,它使课堂教学的重心前移,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让学生的问题、疑难、矛盾得以提前暴露、展现。通过“先学后教”,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更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先学
“先学”的核心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体现,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明确学生“先学”,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保证,有计划地先学每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并适当超前。先学不是漫无目的的盲学,也不是没有教师指导下的乱学,要培养学生“先学”的习惯并以有效的措施进行督促。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案,让学生的课前“先学”达到最佳效果,促进学生自主高效地完成“先学”任务。
(二)指导学生“先学”,是培养学习能力的关键,是“学会”到“会学”的过程,不应要求所有的知识都要“先学”,对不同的学生提出具体明确的不同要求。应考虑内容的难易程度,优等生和后进生的关系等。对一些简明易懂的内容要“先学”。让优等生当好后进生的“小老师”。针对教学目标要求、重难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先行尝试,宜动口则动口,宜动手则动手。让学生自己推导、演算,练习,突破重难点,激发学习的兴趣,挖掘学习的潜能,提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落实学生“先学”,要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提出问题,产生困惑、碰撞,让学生带着 3 问题走进课堂,利用小组合作和老师点拨,让课堂变成解决问题,消除困惑的场所,让学生更有兴趣。例如:在教学中讲授三角函数、立体图形认识等,常要求学生先自学,后交流,后进生提出的问题让优等生先解决,教师再点拨、补充。通过“先学”,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消除他们的疑虑,正确评价和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实践证明,教师放手后学生也能学好,甚至学得更好。要相信每个学生,让学生有信心,放手让他们自己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学好。
(四)检验学生“先学”,最好的效果是“作业前移”,是提高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对“先学”内容设计一些思考题,让学生按教师的思路先学,要明白该弄清哪些问题。学生在“先学”后,必须做出书面作业,经过一阶段的训练,让学生找问题,弄清所学内容要搞懂的知识。再根据学生的“先学”确定如何“后教”。
二、后教
有人认为学生 “先学”了,原来充满悬念的课堂引入没有了,只能开门见山平铺直叙。课本上的例题更难讲解,会的学生不愿听,不会的学生因一知半解听课中也会走神。课堂教学更难组织了。其实不然,既然学生已经“先学”了,可以在更高的平台上展开教学,学生的收获不是更大吗?“先学”是基础,“后教”是关键,教得好可以点石成金,把学生不成熟的点状思维串联成线,上升到新的高度;教不好就是炒冷饭,学生听了索然无味。这样,就要解决好几个问题:
(一)以学定教。决不能再按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讲下去,而应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思维的障碍,重新确定教学内容。更要有针对性,新颖性,更能吸引学生。
(二)以教促学。教的过程也是对学生学的情况的检查,更清楚地了解学生“先学”情况,特别是个体的差异。课堂的教是学生课外所学内容的延伸,让学生更系统地、更高层次地学习。
(三)改变教学方式。学生已不是对课堂内容毫无所知,完全陌生,具备了建构基础知识的能力,要打破压抑、严整、呆板的常规教学,创设认知情境,引发学习欲望,引导学生人人参与课堂交流,相互学习和帮助,实现课堂教学的再认识、再深入、再发现。
三、辅导
“先学后教”后,要加强学生的个别辅导。对于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学得更轻松,进展更大。对于基础差、学习能力弱的同学,要加强个别辅导。充分发挥优等生的作用,当好“小老师”,教师要收集学生学习的信息并及时反馈,发现问题,加以解决。学生在学习中,正确的做法必须坚持,欠佳的做法予以改正,通过练习和自检会发现学习方法的对错,不断调整、完善,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教师通过课堂反馈和平时测验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指导学生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对章节内容进行总结,锻炼知识结构的归纳能力,提高抽象、概括、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总之,在“先学后教”的实践过程中,成功的地方很多,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如课堂练习稍难一点,部分同学就会力不从心,学习数学的信心就会骤减;分析难点的时间就会不足,影响正常教学任务的完成等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方法,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找出一条适合自己课堂教学的优化方案,使课堂教学模式更加完善。
“先学”的核心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体现.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先学后教”模式
“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这一尝试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也说明了一点:放手以后学生也能学好,甚至能学得更好。“先学后教”的核心是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具体体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长保罗·郎格朗说:“未来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从“学会”到“会学”无论是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看,还是从终身教育、创新教育的角度看,都是我们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
众所周知,自学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形成的。在小学里,尝试使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对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小学生来说,“先学后教”的方法也是切实可行的。下面就在小学阶段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兴趣,增强信心。
学生获得知识的途经无非有两个,或从别人的传授中获得,或从自己的学习中获得。而通过自学获得的知识往往会记得更牢。并且,学生通过自学获得新知时,会产生一种愉悦的心情,这在一般学习中是不可能体会到的。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是比较关键的。教师在实施时不可操之过急,特别是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刚开始进行自学,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消除他们的疑虑。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要让学生都有信心相信自己能行。
二、精心选材,因人而异。
在进行“先学后教”时,并不要求所有的知识都进行自学。针对小学生,主要是一些简明易懂的内容可让他们自学。教师要把好这个关,切忌千篇一律。主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正确处理好不同内容的关系,优等生和后进生的关系。例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三年级第一单元“用鼠标玩扑克牌”的时候,学生通过自学,搞清给他们的几个思考题:
1、怎样打开游戏?
2、游戏的规则是什么?让学生通过自己看书,同桌讨论。很容易获得新知。在自学的同时,我还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优等生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后进生只要弄懂怎样做就可以了。
三、循序渐进,指导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要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就学生的智能发展来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由易到难,由扶到放,要教学生学会学习。教师的学习指导,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一开始,教师可以对自学内容设计一些自学思考题,让学生按你的思路学习,并从中学到以后看书自学,应该弄清哪些问题。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可以让学生自己找问题,弄清学习这个内容所要搞懂的是哪些方面。教师可以在最后提问:通过自学,你学到了什么?
最后,学生自学后教师要收集资料,使学生自学的信息能及时反馈。通过信息反馈使学生或教师发现问题。学生在自学中,开始还不知道自己的自学方法是对是错,对于正确的做法必须坚持,欠佳的做法必须改正,通过练习和自检就能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调整自学方法,使自学能力不断提高。而教师则可以通过课堂反馈和平时测验发现问题,进一步指导学生调整自学方法,并通过要求学生对章节内容进行小结,锻炼他们对知识结构的归纳能力,提高抽象、概括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探讨小学数学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先会后学、以学定教的可行性与操作性
(探讨小学数学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先会后学、以学定教的可行性与操作性)先看郭思乐教授的其中两篇文章,然后大家再一起探讨一下其可行性与操作性。
先做后学
先会后学
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讨论创造教育的评价时,墨西哥籍教授在学术发言前,把一双球鞋放在桌上,讲了一个故事:他为刚从乡下来的女儿买了球鞋,女儿没穿过,他就给她一二三四地讲要领,听着听着,女儿说,你还是把鞋给我吧,我穿一穿,不就会了吗?他的学术发言由此而始,强调学生应当做中学。克莱恩认为:“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辩论,或是一边做一边辩认”“只有学习而没有参与其中的和没有实际演练的对象,是无济于事的,也是不合理的,但是,许多教师仍坚持在黑板上写上‘名词’这个字,再解释说:‘孩子们,名词就是一个名字、一个地方、一件事情或是一个想法’”。他甚至认为,现今的学校教育只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如何做;仅仅告诉人们如何去做,是侮辱他们的智慧并造成困惑。
先做后学是由学生的认知规律决定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一个例子。他说,如果一个移居到另一个国家的孩子,让他每天与新的小伙伴们一起自由玩耍,完全不进行语言教学,那么他在几个月内就会掌握一种新的语言,而且还会习得当地的口音。因为他是从一种对自己有意义的活动中学习的,所以学习速度极快,而且不易遗忘。而如果请一个教师去教他,在教学中使用教师认为有意义的材料,那么学习速度就会十分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看到了儿童与成人的学习行为的区别。一般来说,成人具有了许多知识,他们在生活中或在教学上的活动,主要是以知御行。他们会更重视得到了知识条文之后的运用、训练和评价,其认识规律是知行律。而儿童的认识规律则相反,是先行后知的行知律;他们对人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
先做后学反映了儿童的合理的脑神经活动过程。一般来说,在儿童没有运用机体和全部感知器官去接触学习对象的时候,他们的头脑是空洞的;而空洞的头脑不能思维,对所学缺乏感知和表象就不可能形成属于主体自己的知识,不能理解对事物的抽象,即使他们可以形式地记住一些东西,也只是假性的、短暂的。因此,我们应当让学生尽量先做,使他们的头脑充实了,然后才把它变成理性的条文。
教师的导,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做后学”“先会后学”的过程上。
先学后教,不教而教
实践表明,时间因素有时带有相当关键的意义。我们把儿童看做是教育的重要资源,有一个如何激发调动这一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一资源的问题。先学后教就是调动资源的简单易行的办法。当教师把一个任务交给学生,就是对他极大的信任,这本身就会带来开拓感和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学生资源并不是我们荣封的称号,而是实实在在地由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经验、既有知识等等构成的。学生自己是这一资源的主人。只有他自己在一种充分自由的状态下,才能通过他自己的“思维的感觉”或无意识和有意识的安排,把资源发挥和利用得最合理。先学后教,恰好就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
我们会提出一个必然会产生的问题:既然可以先学,那还要“教”做什么?先学后教,是不是意味着不要教呢?这里实际上涉及了我们所说的“学”,不是那种漫无目的的学,也不是没有教师指导的学,整个学是在学校教育的框架下进行的,是有着鲜明的学校教育认识目的的。
教师起什么作用呢?一是教师确定内容和进度,这个内容和进度是在教师对人的培养的整个考虑下提出来的。二是给出对学的恰当的而不过分的指导。学生这个时候的“学”,是有教师导的背景的学,但谁也不能否认,课堂这一段的基本过程仍然是“学”。三是教师在其中贯彻了一个原则:只要有可能让学生自己学,我们就不教。四是表面上学生不能自己学,我们也要创造条件,转变方式,让学生能自己学。这样,先学后教就不仅是一种时间顺序,更表明了学为根本的地位。
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看法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会用所学的知识去获得知识并创新知识。而今,我们的数学教育实际并没有摆脱“题海战”“应试战”,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让学生机械的练习。上课时,学生总是循着教师设计好的思路学习,一问一答是最好的方法,虽然有是考试时也能取得很好的成绩,但对学生的能力发展是不利的,跟素质教育相违背。
“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是洋思中学的创举,实践证明,这一尝试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也说明了一点:放手以后学生也能学好,甚至能学得更好。“先学后教”的核心是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具体体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长保罗?郎格朗说:“未来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从“学会”到“会学”无论是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看,还是从终身教育、创新教育的角度看,都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
众所周知,自学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形成的。在小学中,尝试使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对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先学后教”的方法也是切实可行的。下面就在小学高年级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兴趣,增强信心。
学生获得知识的途经无非有两个,或从别人的传授中获得,或从自己的学习中获得。而通过自学获得的知识往往会记得更牢。并且,学生通过自学获得新知时,会产生一种愉悦的心情,这在一般学习中是不可能体会到的。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是比较关键的。可通过一些科学家的例子来说服学生。我介绍了曾被人称为“低能儿”的爱迪生,他通过刻苦自学,终于成为发明大师;著名数学大师华罗庚,出身贫寒,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却凭着超人的意志登上数学的高峰。这些典型实例,使学生受到启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学的兴趣和信心。教师在实施时不可操之过急,特别是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刚开始进行自学,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消除他们的疑虑。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要让学生都有信心相信自己能行。
二、精心选材,因人而异。
在进行“先学后教”时,并不要求所有的知识都进行自学。针对小学生,主要是一些简明易懂的内容可让他们自学。教师要把好这个关,切忌千篇一律。主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正确处理好不同内容的关系,优等生和后进生的关系。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时,长方体的体积推导可与学生共同完成,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在长方体公式的基础上得出,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自学,搞清给他们的几个思考题: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正方体的体积该怎样算,a3表示什 7 么?学生通过自己看书,同桌讨论。很容易获得新知。在自学的同时,我还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优等生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后进生只要弄懂怎样做就可以了。
三、循序渐进,指导方法。
数学教学要按照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就学生的智能发展来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由易到难,由扶到放,要教学生学会学习。教师的学习指导,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一开始,教师可以对自学内容设计一些自学思考题,让学生按你的思路学习,并从中学到以后看书自学,应该弄清哪些问题。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可以让学生自己找问题,弄清学习这个内容所要搞懂的是哪些方面。教师可以在最后提问:通过自学,你学到了什么?
最后,学生自学后教师要收集资料,使学生自学的信息能及时反馈。通过信息反馈使学生或教师发现问题。学生在自学中,开始还不知道自己的自学方法是对是错,对于正确的做法必须坚持,欠佳的做法必须改正,通过练习和自检就能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调整自学方法,使自学能力不断提高。而教师则可以通过课堂反馈和平时测验发现问题,进一步指导学生调整自学方法,并通过要求学生对章节内容进行小结,锻炼他们对知识结构的归纳能力,提高抽象、概括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互助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原理为指导,教师将班内学生综合学习情况进行分层,引导学生在自愿的前提下按照自己当前的学习状况进行异质结合,让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及行为习惯较好的先进生与学习或品行存在一定障碍的后进生结成互助学习小组。引导小组成员互相监督,互相提醒,互相激励,共同遵守纪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课上或课下互教互学,互相切磋交流学习方法,共同提高学习成绩和道德水平,最终促进班级整体学习水平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开展学生互助学习,重点发挥品学兼优的学生帮、扶、带的作用,帮助学困生克服学习障碍,提高学习成绩。学生互助学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间教学相长效应,达到互学互助、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思想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起到积极的作用。
1.互助学习班规有利于提高和促进班级整体学习水平
子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先进生和后进生结成互助合作学习小组,先进生在学习上给予后进生帮助,无论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成绩方面,无疑都会对后进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先进生也会从中获益,因为向别人传授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巩固知识的过程。
如果给全组及每个组员都定出阶段目标(如学期目标、月目标等),使每个学生既要完成自己的目标,又要分担全组责任,那么,学生学习的动力会更加充足,积极性会更高。特别对先进生,为了顺利完成辅导同伴的任务,自己首先必须要把知识学扎实,这对他们自身成绩的提高无疑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关键是在制定班规时学习目标责任要具体、明确。
2.互助学习班规有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
学生在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实现自身人格的良性发展。
首先,先进生在辅导后进生的学习过程中,自尊心和自信心获得了极大的满足,这种心理迁移到学习上,8 又会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形成良性循环。这让学生感到帮助别人于人于己都很有好处,因而学生的这种体验是愉悦的、很有价值的,有助于学生形成乐于助人的良好品格。
其次,和教师居高临下的辅导相比,后进生更容易接受同龄人的帮助,来自身边的榜样对他们更能起到激励作用。所以后进生对先进生提供的帮助也会乐于接受,而学习的进步又会减轻他们的自卑感,学习起来会更加主动。
最后,互助合作小组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除此以外,互助合作小组还可以满足学生尊重、认同、归属、交往等心理需要,使学生学会合作、关心、奉献。它在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同时,不断健全学生的人格。
3.互助学习班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和知识水平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历、情感和知识,当与其他学生互动时,他们就会接受到一些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不一样的思想观点,这些随之而来的认知冲突,在许多发展理论中都被认为是学习背后的推动力。比如,一些自私自利只顾自己学习的学生,在与荣誉感比较强的学生互动中,就会受到这些学生思想上的影响,从而加强自己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
另外,互助合作学习还会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和大胆探究。通过共同学习,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分享观点、互相帮助、互相激励,可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水平,产生1+1>2的新合力,增强班级凝聚力。,4.互动学习班规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
班风是指班级所有成员在长期交往中形成的一种共同的心理倾向,班规对班风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班风一经形成,便成为一种约束力,反过来又影响班级的每个成员。它既塑造了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又影响他们在教室里的学习活动。在学生互助合作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互帮互助,长期坚持,有助于形成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风,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而这种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又能对学生的个人成长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可见,学生之间互助合作学习具有不可低估的能量,班主任应制订出有利于学生团结互助的班规内容,并有效地去实施,这样在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管理好班级,为创造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打好基础。
五年级“一帮一”学习小组实施方案
为着力解决学生学习能力差,后进生数量大的问题,积极学习永威经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发扬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在重点推广了永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我们从本学期开始着重推广永威“兵教兵”的学习方式,建立学生“学习互助小组”。为确保活动小组走上正常化道路,特制定以下方案:
1、建立起“学习互助小组”,严格落实小组活动,落实学生“一帮一”制度,确保活动开展正常,有实效。
2、科学分组,合理搭配。学习互助小组的人数4人一小组,成员的组成先要考虑学习成绩,按照1:2:1的比例进行分组,还要考虑他们 原有的性格、情感特征等非智力因素。
3、加强小组长配备。确立好学习小组后,由学生推荐学习好的作为小组长,学习小组首先要思想好,集体荣誉感强,对同学热心,善于帮助别人。其次,小组长必须学习好,能为本小组其他成员学习提供服务,善于去辅导组内落后同学,能成为小组成员学习的榜样。三是小组长必须善于组织,能经常性的带领本级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学习小组长的带动作用,组织好本小组的合作互助学习。
4、学习互助小组活动与差生辅导相结合。通过建立学习互助小组,严格实施学生“一帮一”制度,在学生中开展“兵教兵”活动,促进学生的全体发展。
5、落实“四定”。①定人员:小组内的后进生要安排专人(优生)负责辅导,责任到人;②定要求:优生辅导后进生要让优生和后进生明确辅导要求,解决“怎么辅导”的问题;③定内容:优生辅导后进生。要让优生明确辅导什么内容,辅导哪些知识点,围绕知识点重点进行哪些训练,解决“辅导什么”的问题;④定目标:让优生和后进生都有一个明确目标,通过辅导让后进生提高到什么水平,有明确规定。
6、小组活动形式与时间要灵活多样。活动形式可以采用“兵教兵”的优生辅导后进生形式,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只要对学生学习有帮助,能让学生学习成绩有提高,我们都可采用。时间上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的课时,课上、课下、校内外都是小组活动的时间,老师随时查看小组活动情况,给予活动形式与时间安排上的指导。
7、及时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每个学习小组为一个学习团体,课上、课下互相帮助,建立起小组间相互竞争、相互激励的机制,学生树立“组兴我荣,组差我耻”的意识,利用学生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生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主动辅导后进生的积极性。老师随时观察各小组活动,对活动规范有效的小组及时表扬,鼓励其它小组向优秀小组看齐,推广好的做法,树立典型,保证活动效果,通过多评选,多比较,多对学生进行精神和物质上的鼓励。
8、建立学生学习过关制度。充分发挥学习互助小组的优势,利用学习过关表格,加大对“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的落实,使优秀学生帮助教师完成对后进学生学习过关的落实。
摘 要:“以人为本”而非以“学生”为本,“人”也包括教师。依据系统科学的原理,采用新课程理念,实行学科思想的整合,创建“有效教学、实效德育、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的“四维一体”新课堂。明确了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而非单纯的“学生成长”的生态教育理念,并把教学的有效性和德育的实效性结合起来,从而构建“四维一体整体课堂模式”。
引 言
近年来,关于课堂教学理论界和一线学校都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大多集中在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方面,新型课堂教学形式强调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互动,课堂学习气氛愉快、和谐、积极向上。但忽视了教师自身的动力源泉——教师是否应在课堂教学中的实现自己的成长这一根本需求。如果教师只是把上课当成奉献的渠道之一,很难激发教师的课堂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这也和“坚持德育为先”国家教育发展战略有差距,基于此点,我们依据系统科学的整体原理,对在课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教师与学生互动活动3个模式共同组成的课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了创建“有效教学、实效德育、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的“四维一体整体课堂模式”设想,从而促进课堂教学向 10 着立体层面发展,提高教学和德育的效果,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全面地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初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小学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要使每个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呈现方式应体现多样性、趣味性、生活化和情境化。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和我县的数学课堂教学实际,如何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很多教师都感到无章可循,无所适从,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因此,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需要。应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力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以更好地实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参与和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策略,我们认为应包括四个环节:即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以引入新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建立数学模型;巩固深化,解释应用以拓展提高;总结回顾,评价反思以完善知识结构。
一、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以引入新课。
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引起学生迫切学习的欲望,教学开始,在进行必要的基本训练的基础上,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理解情景的意义,提出数学问题,用数学语言描述数学问题,置学生于问题情景之中,使其处于很想弄懂但又无法弄懂,有所知但不全知的心理状态,从而产生认知冲突,激活思维。教师顺势利导,引入新课,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
这一环节要干净利落,不能拖泥带水,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建立数学模型
建立摸型是指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模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在情境中提出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建立数学模型。此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空间。可分以下几步进行。
1、自主探究
针对上一环节创设的问题情景,学生灵活采用各种方法对新问题进行独立探究,多向思索。通过自主探索活动,形成自己的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2、小组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根据学生在情境中提出的数学问题,组织学习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从而建立数学模型。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可以直接说明自己的观点,最终形成小组的统一意见。由于学生之间的知识水平差距不大,又有类似的表述语言,比较容易畅所欲言,发表观点。开展小组讨论的目的是为全体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培养群体意识 11 和活动能力。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小学生缺少组织能力,教师要向学生明确小组合作交流的步骤及方法,若需要分工合作的应给组内成员进行合理分工,明确各自的职责。
3、汇报归纳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结果、探讨问题的效果如何,需要进行必要的交流。在这里,教师的作用相当于节目主持人,让各小组尽情发表观点,争辩、质询、接受、吸收。在这个过程中,热烈的气氛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体的力量可以促使学生勇敢的阐述观点。学生的辨析、推理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训练和提高。
4、充分验证,达成共识
当学生的交流取得一定进展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验证结论,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科学求实的态度。教师应该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不断引导学生理解领会知识,掌握方法和技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活动的情况,针对交流中存在的问题,作必要的小结性讲解,对学生的研究情况、交流情况、以及问题解决的方法,给予客观评价,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感受解决问题的愉快。在实施探究性学习模式要遵循以下七个原则:(1)独立性原则;(2)主动性原则;(3)活动性原则;(4)合作性原则;(5)开放性原则;(6)创造性原则;(7)激励性原则。
此环节以15分钟左右为好。
三、巩固深化,解释应用以拓展提高
作为数学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进一步巩固知识、深化知识、由知识转化成能力、提高学生应用水平、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的有效环节。新授课的练习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习题的选择偏向于基础性、专项性。教学中要选取最新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采用多种练习形式,巩固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自我。
本环节15分钟左右,根据第二环节的时间适当调整。
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以完善知识结构
作为一节课的终结部分,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对自己进行一下评价。这一过程,是帮助学生将零碎的、分散的知识整理成条理的、系统的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内化,与原有知识融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教师要对学生参与学习的精神状态进行肯定,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喜悦,充满后继学习的信心。
一般控制在3分钟以内 常用的教学模式有:
其一:经历体验、感受、交流、归纳过程建立数学教学模式。
此模式比较适用于教学内容为起始知识,如:分数、小数初步认识、计量单位教学等。其二:经历猜测、操作、验证、归纳过程建立数学教学模式。
此模式适用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能支撑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如分数的大小比较,可能性大小,求积公式的推导等。
其三:经历观察、思考分析、发现、归纳过程建立数学教学模式。
适用的教学内容有:特征、性质、定律、规律等内容的教学。如:四年级数学相交与垂直、平行线等。其四:经历尝试、交流、归纳过程建立数学教学模式。
适用的教学内容有:延伸性、迁移性知识的教学,如:四则计算、百分数应用等。教学模式流程图:
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科学设计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组织活动 探究新知——组织探究活动模块 分层引导共研新知 练习应用 拓展延伸——联系实际以内化新知 解决问题并拓展延伸
评价总结 情知共溶——关注目标落实 体现评价形式多元化 使知识系统化
新授课的教学策略可以说只是一个简单的课堂教学框架,还可以细化为:概念教学新授课、计算教学新授课、几何形体教学新授课、统计与概率教学新授课、实践与应用教学新授课等。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完善,使它成为一个具有指导意义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关于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
【摘要】:构建有效课堂,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小学数学课堂的一般模式:目标导学——自主探究——点拨升华——变式训练——应用创新。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课堂 教学模式
一节40分钟的课如何实现高效,有效呢?这当然离不开对教学目标的分析与把握,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谁重谁轻?我认为要偏重于能力与情感。老子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道理人人都懂,可是为什么很多教师侧重于传授知识而放弃培养学生的能力呢?因为40分钟内教师可以讲授很多内容,教师很容易把握这节课的进度,完成自己拟定的教学计划,这看上去是“高效”的。如果这节课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呢,可能进度就要慢了许多,可能还要出些岔子,一些自己意料不到的问题,课堂上有点乱,担心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完不成,这看上去是“低效”的。我们宁愿牺牲点进度,我们宁愿浪费点时间,我们还是应当让学生自主地学,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完善他们的学习方法,这是他们终生受益的。
夸美纽斯提出了教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原则,夸美纽斯认为求知的欲望是人的天然倾向,是人的自然本性。因此,在传授知识之前,父母、教师、学校和国家必须采取一切可能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自觉自愿地学习。比如,父母当着孩子的面“揄扬学问与具有学问的人们,或是许给他们美丽的书本和衣服”(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103页),鼓励他们去用功;教师可用温和的、循循善诱的语言,仁慈的感情去吸引学生,用时时表扬用功的学生的方法,去激发他们向往学习;学校则应当用光亮清洁的课室,饰以伟人照片、历史图表以及图画的墙壁,可供游戏和散步的空地,赏心悦目的花园等快意、幽美的环境,去激励孩子们爱好知识的心思。培养学生热爱知识,积极进取的良好情感态度,是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必须具备的。它应当融入我们的课堂,存在于教师对学生点点滴滴的鼓励、赞许、欣赏。
基于以上的观点,我认为构建有效课堂,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一个载体,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副产品,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因此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的一般模式:目标导学——自主探究——点拨升华——变式训练——应用创新。
一、目标导学
目标导学的目的就是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明白本节课学习的目标。做好目标导学也并非易事。首先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去全伪存真。有的教师的目标导学设计得华丽,情景创设很生动,但过于追求形式 13 的完美,反而使真正的问题不突出,学生被导向了其他的方向,不明白这节课是要做什么。其次是简明扼要,直奔主题,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有的教师导入新课就用去了10分钟,显然这节课的效率不会高。最重要的是目标导学的问题要设计得精妙,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感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矛盾和冲突,急于解决这一问题,又正好是这节课探究的问题。比如在教小数的认识时,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下图是王叔叔车上的汽油表,通过观察你知道王叔叔车上的油箱里还有多少升汽油吗?学生可能会说4升多,比5升少,用什么数能较准确地表达呢?这一问题的提出,学生天性是好奇的,他们一定会想很多办法,他们说不定有奇思妙想。总之目标导学既要简洁,又要切合主题。
二、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就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完成学习任务,这一环节主要培养学习的学习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师的重点要放在如何使学生顺利地进行自主地学习。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可进行不同的学法指导:
1、阅读理解:阅读理解这种学习方式在人和一生中占的比例太大,它更多的用于语文等学科,但学习数学不可或缺。我们要结合所学内容的具体特点加以运用。比如在学习乘法的认识时,可以先让学生对教材进行阅读,再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2、迁移尝试:这种学习方法是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类似的新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比如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教师让学生来解决用10元钱买了如元的白菜,又买了2.6元的萝卜,找回多少钱?先让学习尝试做,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做?引导学生将整数加减法的方法迁移到小数的加减法上来。
3、操作感知:在小学阶段,尤其在低年级,这种学习方式被广泛采用。如数的拆分,通过摆小棒,进行学习。在学习的平面图形立体图形时,要大量采用具体操作去感知,形成空间观念。这种学法要注意不能停留在纯操作的层面,动手操作之后一定要上升到语言描述和归纳概括,使学生的思维经历由具体上升到抽象的过程。
4、比较归纳:通过对大量具体实例的观察,分析,比较,找出规律,进行归纳和概括。比如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先让学习计算一组题,观察它们的结果,发现其中的规律,再尝试用语言来描述。再比如学习商不变的性质时,教师出示10道计算题,当然他们的商都是一样的,让学生算,可能学生算到第三题就可能会停下来,进行思考和判断,后面的题不用一一去计算。从具体的实例中去抽取事物的精华,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有效途径。
5、整理链接:整理链接主要应用在复习阶段,将所学知识系统化。一方面我们可以让学生自主生成知识树,加深对知识间的联系与比较。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设计一些一题多解的题,既强调算法的多样化,还要对算法进行优选优化,比如设计一道应用题,可以用一般应用题的方法解,可以用分数应用题解,可以用工程问题解,可以用比例问题解,最终进行算法的比较,可能是用比例问题求解是最优化的算法。
自主学习完全依赖学生去完成学习任务。但教师的作用也不可小视,如果没有教师的精心准备和安排,学生的学习也会是困难的。教师要给学习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设计合理的学习的步骤,提出具体的问题引导学习自主学习,认真组织好小组内的讨论与合作。
三、点拨升华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学习进一步地讨论,形成共识,形成结论。这一环节十分重要,尤其要注意纠正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偏差,找到更优化的方法。比如在教学进位加法时,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可能会得到6种以上的方法,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筛选出最合理的方法,避免学生今后走弯路。14 再比如说学生通过自我尝试掌握了小数的加减计算,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用语言来概括计算的方法,并与整数计算的方法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变式训练
如果说“点拨升华”是抓住了概念的内涵,那么变式训练可以通过概念的外延,巩固对概念的理解。变式练习可以体现知识结构的层次性,由简及难,设置一定的坡度,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去设计变式练习: 第一,把握概念内涵,扩展外延,进行概念变式。主要是指保持概念的定义本质而对其实例变化,使学生能更清晰概念的含义,进行有效辨别。比如认识图形时,学习材料可能提供的是位置摆放比较正,便于观察的图形,在练习时就要适当安排一些旋转,移动过和图形。
第二,把握规则的产生式,适当改变情境性变量,进行规则变式。就是保持规则的本质特征,变化它的叙述部分或题型,是规则应用于新情境。如应用题的变式练习。
第三,设置多样化情景,进行认知策略变式。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分析,我们可以在。我们可以在练习中给一些多余的条件,让学生去判断,去取舍。
总之,不同的知识需要不同的变式方法训练,但要点只有一个,那就是本质不变,变化非本质特征,使知识在不同情景下应用,以促进迁移。宗旨也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形成技能。
五、应用创新
应用创新的特征是开放性,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具体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具有开放性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创新思维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小小设计师,当二年级同学学习找规律时教师设计了一个练习,让学习来设计一个手帕的图案;比如看谁的方法最独特;怎样做最简便;谁的方法多。这些问题的提出,有待我们教师用心去设计。
以上是我们对小学数学课堂模式的一些探讨,并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实验,在一次小数的加减法教学试验中,我们按照这一模式进行了教学,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了测试,优秀率达到了89%,全体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增强了我们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认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潜力的,学生不依靠教师的讲授是完全可以学会的。
一种教学模式的提出,希望对大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由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复杂多变,教学模式又不能机械套搬。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到教育观: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完善,以此作为我们构建有效课堂的行动准则。
第四篇:“先学后教 教学合一”在高中物理教学课堂中的实施策略
“先学后教 教学合一”在高中物理教学课堂中的实施
策略
传统的教育理念将教放在首位,形成了“先教后学,课后作业”的教学模式,根据这一理念开展课堂教学,从实际教学效果上看,往往又不甚理想.“先学后教,教学合一”的教学思路,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思维僵化模式,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先学”的内涵、分类及需注意的问题
1.1 “先学”的含义
所谓的“先学”并不是让学生孤立的,盲目的,毫无头绪的学,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学,教师对学生的“先学”加以限制,即明确“先学”的时间、内容、方法及要求,然后引导学生开展高效自学.“先学”侧重于学生的先期独立学习,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存疑精神,通过教师的“后教”,在解决学生问题的同时,又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1.2 “先学”的分类
1.2.1 有目的地“先学”
在每节课之前教师提出学生的自我预习的内容,这种目的性较强的“先学”方式,也称为“学前指导”,有利于保持教学进度的一致,方便组织教学,能够做到三统一,即预习进度统一、预习模式统一及预习练习统一.1.2.2 有指导地“先学”
有指导地“先学”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为常规性的“先学”,二为突破性地“先学”.其中常规性地“先学”指的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加以先行阅读学习,大体了解课堂学习内容.在物理教学中涉及到较为简单的知识点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如在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时,可以让学生结合初中物理学习内容,加以先期学习,由学生归纳总结要点,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疑问加以点拨指导.突破性地“先学”侧重于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及难点,着重让学生进行演算和推导,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求疑精神.例如在重力知识的学习上,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解应如何把握物理学中的力,让学生明确力的学习重点,即力的产生原因、力的产生条件、力的三要素及力的效果作用等.学生在对如何学习力学知识有所了解后,在“先学”过程中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有效提高了预习针对性.再比如在电学知识的“先学”中,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电场强弱应该用何种物理量加以描述?这种物理量是标量还是矢量?如果是矢量,那么它的方向如何?学生在学习前带着这些疑问,可以有效提高“先学”的效率,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从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1.3 “先学”中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1.3.1 “先学”环节需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如果时间不充足,“先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效用.要保障学生拥有充分的“先学”时间和空间,就要着重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在物理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采用精编习题来提高物理课堂学习效率.在作业的完成上,可以将课后作业提前至课堂完成,由于学生已经完成了“先学”步骤,因此可以较易实现这一环节.1.3.2 在前置作业的完成上,要保证学生“先学”的真实性
如在前置作业的完成上,学生不能保证真实,那么“先学”的作用也就无法完全发挥,学生在一些重要知识点上就容易遗漏,从而影响到课堂学习.教师可以采用一部分前置作业贯穿章节的方式,向学生讲明一些前置作业都可以从本章节中获取答案,引导学生阅读本章节内容,找到各个知识点,在完成前置作业的过程中加以领会.对于拔高的那部分前置作业,可以让学生视能力完成.“后教”的含义及要点
“后教”并不是指教师的系统的讲授,而是侧重于“点拨”,结合学生“先学”情况对学生的相关疑惑加以解答,对出现的错误予以纠正.例如在运动的方向上,学生容易混淆“运动”和“相对运动”的区别,教师就要对两者区别加以点拨指导.在“后教”的认识上,容易陷进一种误区:学生已经进行了先期学习,因此,课堂教学在组织上要较以往更加困难,课本涉及到的例题,在讲解上也形成了两难局面,会的学生往往不愿多听,一知半解的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也容易分心走神.这种认识并不准确,因为学生完成了“先学”步骤,在教学上就可以选取一个更高的平台进行讲述,把“后教”作为学生思维连线的一个关键触发点.要避免“后教”进入误区,就要在“后教”中着重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以学定教.摒弃前期教学的按部就班,而要根据学生“先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前置作业中较易出错的障碍点,对教学内容加以重新确定,从而提高“后教”的针对性,提高学生听课注意力.(2)以教促学.一方面“后教”过程,也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验过程,在教的实施中可以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差异性,便于进行后期分组学习;另一方面课堂中的“教”正是学生“学”的延伸,通过“后教”,能够深化学生“学”的系统性,引导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的平台.(3)教学方式力求多样化.在“后教”过程中,由于学生已不再对教学内容完全陌生,学生具备了相当程度的知识结构,因此,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创设物理学习情境,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加强师生互动,从而有效推动课堂教与学的深化.小组合作学习――“先学后教,教学合一”的有效实现途径
我们所说的“先学”在实现方式上,既可以让学习独立自主进行,也可以通过组建学习小组的方式进行,通过课堂实践证明,将这两种方式加以结合,是实现“先学后教,教学合一”的有效途径.具体到物理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加以分组,让学生针对前置作业进行交流,往往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弹力方向这一知识点的学习时,可以鼓励学生分组进行相关的实验,用实验对自己的结论加以佐证.学生在得出结论后,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在小组的讨论交流中肯定或否定自己的结论,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既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热情,又能够锻炼学生的交往能力,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养成.总之,“先学后教,教学合一”这一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及创新能力.与生本理念一样,“先学后教,教学合一”也充分将学生当做学习主体地位,在活跃了课堂氛围的同时,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值得在教学实践中大力提倡.
第五篇:灵活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2012年春业务学习专题材料
《灵活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的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业务学习一:主讲人张永平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一般结构特点和操作要领。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每节课的基本结构一般有三个主要环节:“先学”环节、“后教”环节、“当堂训练”环节。在这三个主要环节之前还有一个“辅助环节”。接下来的三个主要环节环环紧扣,前一个环节学不好,就会影响到后一个环节,这就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须紧紧跟着全班的步调往前走,一刻也不能放松。正因如此,每堂课学生的学习也就变得紧张、愉快、高效。
一、辅助环节(1分钟左右):
辅助环节包括三项内容:①板书课题;②揭示目标;③自学指导。
1、板书课题,简称“板题”,包括导入和板题两部分内容。
2、揭示目标,简称“示标”。
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知识目标,②能力目标,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从教学内容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上看,所有学科教材上的内容基本上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叫做“是什么”,这层内容要求学生百分之百地读熟、记准;第二层次叫做“为什么”,即分析事物产生的原因或条件,是理论依据,是在探寻规律性的东西,这类内容要求学生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能分析综合,并能模仿运用;第三层次是“怎样做”,即能灵活运用课本上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知识的迁移训练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训练。
教师要注重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在记住“是什么”、理解“为什么”的前提下,知道“怎样做”。
教师要在“全体学生”身上做文章,每一个环节都要关注全体学生,要人人参与,人人发言,而不是只让少数几个学生发言。
教学目标很重要,那么要怎样确定教学目标呢? 操作要领:
(1)要明确具体、能够测量。教学目标的内容主要是理解知识,培养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由教师自己来把握,靠教师的形象、情感渗透来达到,一般不作为向学生揭示教学目标的内容。复习课的目标就比新授课的目标要求高,既不能重复新授课的目标,更不能降低新授课的标准。
(2)要准确、实事求是。即在广度和深度上应与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保持一致,既不能随意拔高,也不能随意降低
(3)语言表述要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内容不宜太多,一两句话即可,要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4)无论用哪一种方式出示目标,出示的时间都不能太短,应该让学生听完或看完之后还有思考的余地。目标出示之后,教师一般还会用一两句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紧张高效地投入自学。
(5)要始终围绕目标实施教学,不能偏离。
3、出示自学指导,简称“示导”。
学生的自学要以教师有效的指导为前提。指导不当,就会无序、无效、甚至把自学引入歧途。从传统教学到新课程改革,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教师无指导。传统教学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只注重传授知识,不注重指导学生自学。
第二个阶段是教师有指导而无效。实施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师开始重视指导学生自学,但是往往因为指导得不得法而影响了自学效果。
第三个阶段是教师有效指导。在常年赛课的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一个规律,即能体现“五个明确”(明确“自学时间、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要达到的标准、教师检测的方法及要求”)的自学指导就是有效、高效的指导,反之则是无效或低效的指导。
学生自学指导要求明确,操作性很强,学生的自学就相当于是在作考前准备,因而就会紧张、高效。
操作要领:
(1)、要重点把握好自学的时间。课堂教学的管理,首先是对时间的管理,没有时间要求,自学就变成了放任自流。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自学时间,小学5分钟左右,要让学生紧张、快节奏地完成自学任务而不拖拖拉拉;时间也不宜过短,这完全是在搞形式主义,走过场,要让学生有认真看书、思考的时间,因为看书是练习、更正、讨论、当堂完成作业的前提,一定要讲究实效。
(2)、在指导学生自学的内容上要十分精心。注意在旧知识与新知识方面不要平均用力,自学的内容重点是新知识部分,要抓住新旧知识相衔接的地方重点看。如果教材内容单一,一般一次性自学;有的教材内容多,可根据具体情况分几次自学,但每次自学之前都必须讲清楚自学的内容、范围和要求。
(3)、自学的方法。怎样学得好就怎样学。一般要让学生独立看书,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学会在课本上圈圈画画,做上“记号”,在答案下划线,在重点词语下加着重号,难点、疑点划双线或“?”号。可以质疑问难,但不宜边读书边讨论。
(4)、自学的标准。要明确自学以后达到什么标准,是能模仿例题做习题,还是能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意。标准不明,就失去了方向和动力。
(5)、自学后的检测。自学以后老师怎样检测,是提问,是做检测题,还是板演,或者是动手操作,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来决定
怎样才能出好思考题呢?
操作要领:
(1)、吃透教材,紧扣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出思考题。(2)、将教学内容科学分类并提出不同的要求。
(3)、提炼出的思考题一定要有思考的价值,还要注意控制题量,题不能太多太碎(一般3-5题),不能大而空,要明确具体,富有启发性,便于学生理解新知识,找到规律,能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突出中心。每一道思考题都要对应着教学目标,思考题的问题解决了,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5)、要在上课之前先把思考题的答案做出来。不要等到检测时,学生讲了答案,教师还说不清是对还是错。
业务学习二:主讲人 高鸿
二、“先学”环节(15分钟左右):
出示自学指导以后,进入第一个主要环节“先学”。先学分为两步:第一步,学生读书或看书(政、史、地为读书找答案);第二步,教师检测自学效果。
1、学生读书或看书(自主学习)。
“先学”,是学生按照自学指导,从读书开始的自主学习。学生自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看例题、读课文、看注释、做试验、发现难点做记号、模仿例题做习题等等。文科一般是读书,要带着问题读,边读书边思考,语言类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读一遍就能感觉出句子有没有语病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解和表达的能力;理科一般是看书,边读书边思考,既要记住公式、定理,看懂例题,还要能做与例题类似的题,理科重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科不同,学法也会有差异。学法不同是因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各有不同。自学也是一种竞赛,学生的读书、看书就是在做赛前准备,也是考前准备,自然会紧张、高效。这样训练,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教会了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了自学能力。
学生自学时,教师干什么呢?教师此时的任务主要有两项:一是组织教学,确保人人专心自学;二是了解学情,发现问题,为检测做准备。
操作要领:
(1)、学生自学时,教师以不干扰学生自学为原则,一般不说闲话,不做闲事,不板书,不东张西望,不随意走来走去,更不能离开教室。
(2)、要重视组织教学。组织教学从候课开始,每节正课上课前2分钟有一个小预备,小预备铃声响时,有课的教师从办公室走向教室,铃声落时,教师要像演员候场那样站到教室前门口候课,关注并指导学生认真做好上课的各项准备,包括“思想准备(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为使自己在有效的时间里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首先要尊重辛勤培养自己的每一位老师,要从内心里感谢每一位老师为学生付出的劳动。因此,每节课前,当任课老师出现在教室门口时,学生应马上以喜悦的心情来迎接老师的到来,因为向老师学习知识的时候
到了,千万别错过这大好的时机!一定要带着崇拜的心情来欣赏老师的指导,这样学习的效果才会好。千万不要抱怨老师这方面不好,那方面不好。人无完人,老师是人而不是神,学生想要的、符合自己标准的老师在哪?要指导学生尽快适应老师,当然老师也要尽快适应学生)、身体准备(健康的身体是做好一切的基础。指导学生在上课前要注意吃好、喝好、穿好、休息好,不然,上课的时候或心慌火燎、饥渴难耐,或大小便憋得慌,急着上厕所,或穿得太少、太多,不是冻得打颤,就是热得发闷,或者睁不开眼睛直打瞌睡,怎能聚精会神地听课与思考?所以,在课前要把这些问题都安排好,以提高课堂效率)、物质准备(课前要把上课所需的课本、练习册、工具书、作业本、文具尽可能地准备充分,不要在课堂上一会借笔,一会找书,一会找橡皮,这样不仅影响整个课堂纪律,而且干扰老师的授课和周围同学的学习,也影响自己的学习效率),知识准备(搞好预习,课前要把本节新授课所用到的旧知识一一复习弄懂记熟,才有利于接受新知识)”这四个方面的准备,静待上课。不要忽视了这些细节,一节课就是由无数个细节组成的。你优化了所有的细节,你就必然能获得成功。
上课的礼仪结束以后,教师先要用目光扫视全班,确认每一个学生都已十分专注地看着老师,听老师讲了,此时,老师再开口讲话。不要没等学生坐稳,还未安静下来,老师就开始讲,这样讲是毫无效果的。
在学生开始自学时,教师要巡视、关注,尤其要关注后进生,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按老师的要求专注地自学,没有一个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如果有学生遇到困难举手求助,老师要马上给以帮助,当然,不能干扰其他学生学习。
以下的检测、更正、讨论、点评、当堂训练等各个环节,都要精心组织好,这是取得上课成功的重要保证。
(3)、全面了解学情,了解学生自学进度,适时引导,为下一步的检测和
“后教”做好准备。
(4)、如果班内有学生基础特别差,刚开始自学就学不下去时怎么办?一般有三种方法:一是教会这些学生使用工具书,遇到生难字时就查工具书。如果查了工具书还不懂,那就用第二种方法:小声问同桌(排座位时,让优秀生与后进生坐同桌),会的教不会的。如果问了同桌还不能解决问题,那就用第三种方法:举手问老师。老师看到学生举手时,轻声走过去,小声地给以解答,使后进生能够自学下去。如果发现几个学生问的都是同一个问题,教师就要告知学生,把这个问题先放一放,跳过去,到后教时再统一解决。
(5)、教师要对认真自学的同学表示出满意的神情,对不够专心的后进生,可以用目光暗示或说上一两句悄悄话,促进他高高兴兴地认真自学。
2、检测自学效果。
“检测”就是搞“学情”调查,就是考试。教师根据对学生自学情况的了解,在自学时间快到时,要问学生“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如果绝大多数学生都已经完成了自学任务,那就可以转入下一个环节;如果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未举手,教师就要适当延长时间。
学生完成自学任务之后就及时转入检测。教师先要弄清检测的目的、方法、内容和对象。检测的目的是了解学情,发现问题。检测的方法,一般以练习板演为主,这样更容易暴露问题。教师检测的内容就是学生自学的内容。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了解学情呢?教师在检测时,应选择后进生作为检测的对象。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能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可以把培优补差落实到课堂上。教学就是要针对问题教,要解决问题,而发现问题又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如果教师只让优秀生回答或上台板演,那就会掩盖问题,后进生的问题就不能在课堂上得到很好解决。如果等到课后再去
补差,又会耗时费力不见成效。一般来说,好学生出错的情况,都可以在后进生的回答或板演中反映出来。后进生答错了,板演错了,问题暴露了,教师对学情就心中有数了。
看书以后的检测很重要,教师要精心设计检测题。检测题重在检查自学效果,基础性较强。教师要让学生在读书、做题的实践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检测题的目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了解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二是了解学生是不是真正看懂了例题,会不会模仿例题做题。那么,该如何设计检测题呢?
操作要领(三点):
1、检测题实际上就是例题的变形,其题型、难度应与例题相当,题量不宜过大,一般以两三道为宜。
2、检测题要紧扣教材,尤其要用好课后题。课后题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例题类似的难度较小的题,这类题可以当检测题用;另一类是综合性较强的、需要联系和运用过去学过的旧知识才能做的题,这类题可以作为当堂训练的作业用。
3、检测题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既要有利于了解学情,又要便于教师由个别到一般总结归纳。
板演练习是教师了解学情,发现问题的重要环节,一定要组织好。操作要领(三点):
1、上台板演的学生人数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三个人,这样既便于教师安排,又便于讲评归纳。
2、给板演的学生划定各自的位置,要求学生只能在规定位置书写,还要预留出下一步其他同学更正和老师总结规律、归纳结论的位置。
3、明确板演的书写要求:找准解题的切入点,格式规范,笔画、笔顺正确,字体大小适中,间架结构合理。
学生在做检测题时,教师干什么呢?教师要做行间巡视,重点收集好、中、差各类有代表性的学生在做题当中的错误,并认真分析是倾向性问题还是个别性问题,是属于旧知识回生出的错还是新知识未掌握出的错,学生做错题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概括起来,一般有以下七种:一是该记的基本概念、公式、定理等没记住;二是审不清题,不理解;三是没有掌握方法,不会运用;四是不熟练,做题速度慢,虽然会做,但是时间到了却做不完;五是运算能力差,表达能力差;六是学习习惯不好,马虎潦草,经常看错题,写错字或符号;七是书写、格式、用语不规范。教师要对主要的倾向性的新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下一步的“后教”作好准备。这实际上是教师在根据学情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或者说是“二次备课”。学生做检测题或者在板演练习时,教师不宜辅导后进生,因为这既不利于培养后进生独立学习的习惯,也会影响全班同学独立思考,紧张练习的效果。
业务学习三:主讲人 周宏
三、“后教”环节(13分钟左右):
检测是进入后教的前提或桥梁。“后教”并不全是教师讲,而是教师指导之下的“兵教兵”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合作学习。它可以分为两步:一是更正,二是讨论。
1、更正(生生合作)
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
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包括错误的思路、方法、不良习惯等等,并给以及时矫正。没有发现问题,不能发现问题,教学就会陷入盲目之中。
学生做完检测题以后,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观察台上学生的板演,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一看思路,二看方法,三看步骤,四看结果,五看规范。从这五个方面看有无问题,准备参与更正或讨论。教师应启发尽量多的学生上台更正。一般情况下,如果检测题难度不大,所有学生都发现了问题,教师应先让后进生上台更正,凡后进生能解决的问题,就不必叫中等生、优秀生,要给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后进生不能更正的,再找中等生、优秀生上来更正。既要找出做错的地方,又要讲清为什么错,学生可以质疑问难,这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教师在这时充当的是主持人的角色。在这个“兵教兵”的过程中,后进生的错误得到了纠正,疑难和问题得到了解决,这就把教师原来要在课下完成的补差任务移到课堂上由师生共同来完成了,可以节省师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好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后进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又得到了提高,优秀生和后进生各得其所。这就把面向全体、培优补差落到了实处。长此下去,好学生能说会道、思维敏捷;后进生也能逐步赶上来,当堂学得懂,学得好,可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后教”这个环节,就是弄清“为什么”的教学过程,是一堂课中最能体现教师水平的环节,也是最难的环节。学生不学,教师便不教;学生自学以后,教师通过检测、更正的过程来了解学情,再根据学情来确定自己下一步教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教。这就叫“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也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二次备课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课前备好的课,往往会因为学情发生变化而必须随之变化,要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才可以节省时间,才能有效和高效。
课堂上,教师了解学情、检测反馈的方法常用的有六种:
(1)、举手统计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如能善于使用“举手”的方法,将会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积极作用:
第一,“举手”是最简单快捷的反馈信息、了解学情的有效方法。第二,用举手可以使课堂有序,活而不乱。
第三,用举手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励学生参与学习竞赛,使课堂气氛活跃。
第四,教师通过观察学生举手的速度和神态(是坚定自信,还是左顾右盼、犹豫不决、或是随大流),可以较为准确地了解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便于发现问题,针对问题教。
第五,不该用“举手”时就不要用,例如,选后进生上台板演时,就不要让学生“举手”,教师就是要让不会的学生上台板演,从中暴露问题。如果让愿意上台板演的学生举手,那么,举手的学生一般都是会做的,这就容易掩盖问题
(2)、巡视了解分为目光巡视和走动式巡视两种,由面到点,由点到面,全面了解学情。
(3)、启发提问要注意提问的艺术,问的问题一定要有价值,要紧扣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有时还要追问,以求深度。问的目的是在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是在了解学情,发现问题,不要变成教师满堂问,学生不动脑筋随意答,一个学生回答后,教师马上就讲。
(4)、板演练习找后进生上台板演,一人或几人,一轮或几轮,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从中了解后进生的学情。
(5)、组织更正通过让中等生、优秀生给后进生的错题进行更正来了解中
等生、优秀生的自学效果。
(6)、同桌对改。板演的问题解决了,台下学生在做检测题当中还有没有问题,怎样了解呢?除了行间巡视以外,还可以采用同桌对改的方式,教师公布正确答案,学生同桌对改,一看正确率,二看还有哪些新问题,要把所有的问题都尽量解决在课堂上,这也是教师兼顾台上台下,由点到面全面了解学情的方法。
2、讨论(生生合作、师生合作)
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除了更正以外,还有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三种。凡是后进生能正确解答的问题,就不用再浪费时间。学生不能更正的问题,难度小的组织学生同桌讨论,会的教不会的;难度大的问题组织小组讨论,提高讨论质量;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组织全班讨论,各小组发表意见。全班讨论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就需要教师参与讨论、师生合作学习。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帮助归纳总结,并及时把结论板书出来,让学生当堂记忆,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理论上来讲,全班有一个学生能解答,教师就不要急于讲,教师要退到最后一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互助合作精神,要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
操作要领:
①学生更正后,教师要做到三个明确:
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的疑难问题或练习中的错误,对学生通过自学已经掌握的,坚决不教,若后进生做对了,说明全班学生都会了,就不要老师再教了;若后进生做错了,引导中等偏上的学生分析,讲清原因,引导更正、归纳。对个别或
极少数学生知识回生的问题,可以个别课外补救。
明确教的方式。广泛推行一种“兵教兵”的教学方式,就是让通过自学已经学会的学生去教那些还没有学会的学生。教的顺序:一般先引导学生更正,尽可能让较多的学生一次又一次的更正,再引导大家讨论弄懂为什么。同学间可以相互质疑、讨论,最后教师作出评价。一般给予更正、补充、评点。
明确教的要求。教师不能就题讲题、只找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错误,这就从理论到实践架起了一座桥梁,避免学生走弯路。
②“后教”这个环节,教师一定要耐心地让学生“兵教兵”,错了的,尽可能地让较多的学生一次又一次更正,教师不轻易地表态;讨论时尽可能的让大家畅所欲言,说个够。这样,教师就真正讲得少了,学生也真正动脑了,效果肯定会好。教师切切不可,一人回答了,不管对否,就迫不及待地滔滔不绝地讲,这样,学生的更正、讨论就会流于形式。学生并没有真正动脑,效果就不理想。
同样是教,这种模式与传统教学相比,两者差别极大。传统教学是教师先教,学生后学;教师教的内容全是教材上的知识,不管学生会与不会,所有的内容都要教,这就造成了“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模式是在学生通过自学、更正、讨论之后,仍有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时,教师才教。是学生学在前,教师教在后;教师教的内容都是学生自学、讨论以后仍然不会的,急需要讲的。教师一定要讲得有序,讲得好。
教师讲的方式一般有六种:
1、补充:教材上不足的,学生理解不全面的教师要适当补充。
2、更正:学生理解有错误的,教师要针对学生的错误思路、原因给于分析、更正、指导。
3、点评:教师的点评主要起五方面的作用:
一是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学生通过自学和讨论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要通过老师来解决。
二是规范学生的专业用语,学生在自学和讨论的过程中有些问题基本会了,但表述和书写不够规范,老师要予以纠正并培养学生用专业用语表述和书写的习惯,如数学语言、化学语言等。
三是扩展学生的思路,给学生提出多种解题的思路,扩展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思维。
四是引导学生总结知识内在的规律和逻辑线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五是就学生回答问题的不良方式和习惯做出指导、矫正,尤其是要针对影响学生今后发展的问题作精当点评。
4、归纳总结:不要就题讲题,一题一题地讲,而要一类一类地讲,一步一步地讲,由个别到一般,即由这一道题或几道题归纳出理论知识,总结出解题步骤或规律,再指导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按顺序讲解:按问题的时间、空间、逻辑等顺序分类,一类一类边讨论、边讲解,边板书,合二为一,合三为一,这样讲有序,省时,高效,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6、拓展延伸:教师既要把学生领进教材,让他们学得懂、记得住,又要根据教材的范例总结出一般规律,再用这个规律去指导实践,把学生领出教材,让他们学得活、用得好。弄清每一个知识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位置、作用。
每节课,教师该讲多长时间,要根据学情而定,根据出现问题的多少、难易的程度而定。如问题少,学生容易懂,就可以少讲;如问题多,学生难懂,就一定要多讲。科目不同,班级学生基础不同,情况各不相同,教师在课堂上指导的方法、讲的时间也就各不相同,应该随机应变,讲究实效。再说,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校情、学情,不同的课改现状,教师讲的时间更应该各有不同。
教师的讲评不仅仅是为了要得出一个结论,关键在使学生能正确理解,熟练运用,所以教师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如何理解、运用上,教会学生审题,确定思路,已知条件有哪些,题,目要求求什么,要求的问题与定理之间有什么联系,从学生的板演和调查的学情以及教师的经验多方面综合看,学生最容易错的在哪里,这些地方就要重点突破,所以教师要对出现的错误进行归纳、分类,二次备课,确定下一步的教学方案,通过讨论(无论对与错,都要问一个为什么,每一步都要有理论依据),找准切入点,理清思路,怎样运用定理去一步一步完成,还要注意书写的规范,这就是要教会学生解题的思路。
业务学习四:主讲人 张永平
(四)“当堂训练”环节(15分钟左右)
“当堂训练”是指运用所学知识,当堂完成作业,其目的有二:一是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教学目标,做到“堂堂清”。二是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训练的内容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背记重要知识点,二是完成书面作业题。训练的形式是学生像考试那样独立完成,教师不提供任何形式的指导,学生之间也不允许进行讨论。这对于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做到作业的“堂堂清”、“日日清”,都是极为有利的。
对于教师来说,可以通过批改学生作业反馈回来的信息,了解哪些学生已经达到了教学目标,哪些学生课后还需要单独进行辅导,并针对学生作业当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处理。教师布置的课堂作业要典型、适度和适量,做到数量与质量的统一。
“当堂训练”操作要领:
1、要保证训练时间不少于15分钟,让学生能在做题的实践中,把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2、要注意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不搞死记硬背,所以教师务必精心设计习题,要针对检测当中发现的问题,出有价值、高质量的题,不要粗制滥造的题。
3、要注意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作业要低起点,多层次,根据学情,把作业分为“必做题、选作题和思考题”,重点出好必做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
4、要指导学生做题的方法,先复习再做题,死记活用。在做作业之前要再看一遍例题,先消化理解所学的内容。不要一拿过作业本就做,这样往往容易出错。
5、要强调学生当堂独立完成。教师不辅导学生,不干扰学生,确保学生聚精会神地做作业,有错误,待课外辅导。作业是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的任务,它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正确地理解、熟练地记忆、牢固地掌握当堂所学的知识。如果学生不求甚解地完成作业,或者抄袭别人的作业,那就起不到做作业的作用。做作业如同考试,限时当堂独立完成,就很好的保证了学生能及时练习,独立练习,快节奏练习,解决了学生因课下做作业时自觉性差,随意性大而导致的抄袭作业或不做作业等问题。我们在初
三、高三和补习班还进行限时超量训练(也叫提速训练),40分钟的题量,要求学生30分钟内完成,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做题速度和应试能力具有很好的作用。
6、课堂作业要有代表性,适度和适量,确保能在下课之前完成。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珍惜课堂的每一分钟,让学生多练、精练。教师一般不当堂批改作业,下课时,把课堂作业收走,到课下再认真批改。对没有当堂完成作业的学生,要记下姓名,作为课下补差和日日清的重点对象。
7、要强调学生纠错。有题必做,有错必纠。对作业的批改,学校规定上午的作业,教师应在下午上课前批改完发给学生,有错改错;下午的作业,应在夜自习前批改完发下。除作文外,作业都要当天批改完毕并发给学生纠错。教师批改以后的作业,学生如果做错了,必须更正,要指导学生认真分析查找原因,及时更正错误。学习既是一个积累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补漏改错、融会贯通的过程。一门课程,知识漏洞越小,说明学得越好,考试时的成绩也就会越好,那些作业中出错的地方(考试时出错的地方也如此),往往就是知识漏洞最大的地方。教师和学生都要建立一个“错题集”,每次作业(含测试和考试)之后,将其中做错的题目及时记录下来,这些就是知识的漏洞。教师既要重视这些错题,从中找出教学难点和规律,又要督促学生经常看看这些错题,反复练习,时间长了,漏洞就会补上。
8、要注意矫正学生的坐姿和规范书写,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训练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和途径。这里强调四个字:“多练”和“精练”。练求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耳听百遍,不如动手做一遍。多练才能由懂到熟,熟能生巧,巧能生华,知识的潜能才可以转
化成能力的功能。练求精。精,指练的内容典型,足以成为范例。练透一种种类型,就等于找到了解题的一个个路标,那就不愁无路可走了。多练和精练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要求。多练,是从讲与练的时间对比上看,有两重含义,一是教师少讲,只讲精要的几步,节省下来时间让学生练,学生练的时间要多;二是“练”贯通教学的全过程,练的题量要足够多。精练,是从练的内容讲,也有两重含义,一是教师要精心选题;二是所选的题应是类型题,练一道就能会一类;宁可教师多费事,不让学生做废题。要练出门道,练出智慧,练得精彩。每位师生还要建立一个“好题集”,收集经典类型题。从哪里收集呢?各科中考、高考试题就是最好的题库。高考试题,是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多年研究高考的专家们积年累月的研究成果,每一道高考试题都是精心打磨而成,在科学性、严谨性、难易度等方面都恰到好处,其权威性、典范性是其他各类试题所无法比拟的。用高考试题或模拟题作训练能从多方面、多角度收获颇丰。以上三个主要环节和一个辅助环节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不能截然分开。这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新授课的基本教学程序,所谓“基本”就不是唯一的,还有灵活模式、特殊模式。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学段不同,教学操作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应用时,不要生搬硬套,必须领会精神实质,切合实际,灵活运用。
数学课一般采用“一学一教,当堂完成作业”的教法,即在老师导入、板题,揭示目标,出示自学指导以后,让学生自己看书、思考问题,理解、记住公式、定理和基本概念,并能模仿例题做题;看书的效果如何,教师通过练习、板演来检测,再针对检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正、讨论,学生都不
懂的,老师讲解、评点,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所有的疑难都解决在课堂上,最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当堂独立完成。
语文课一般采用“几学几教,当堂达标”的教法。例如教文言文时,一般采用“三读教学法”,即三学三教。一读,主要解决读准的问题:老师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后,指名学生轮读,有错即停;其他学生一边认真看书,一边注意听,如果听出有读错 的字,马上举手纠错,老师随即板书读错的字并加注拼音,再指名其他学生读,直至读完后,指导学生把板书出来的错字齐读两遍,强化记忆,再把课文自由读一遍,读准、读熟。二读主要解决读懂的问题:指导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读书、理解,译讲课文;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查工具书,问同学,也可以举手问老师;个人按要求译完后,教师指名学生译讲,讲清译讲方法,一人译讲一句,如果译讲错了,鼓励其他学生更正,学生都不懂的,教师补充讲解,同时穿插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老师板书关键词语,为下一步教学作铺垫。三读,主要是讨论文章内容、主题、写法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最后当堂完成作业。教自读课文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带着思考题独立读书、思考,完成课后的书面练习,最后教师组织交流、总结。教写作课时,教师先板书作文题目,出示训练目标、写作指导,指导学生独立审题立意、选材布局、编写提纲,教师巡视了解学情,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提纲、总结讲评,最后学生修改提纲,打草稿、写作文,当堂完成。
复习课与新授课的教学模式也不一样。复习课一般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改为“先考后教,以考定教,针对训练,及时训练”。复习课的基本模式有三种:
①可以一上课先检测(考15分钟左右),检测完毕,公布答案,让学生互
改,针对问题,让学生更正、讨论,老师评点,最后再进行强化训练。这就是“考—改—考”的模式。理科复习多用这种模式。
②也可以两节课一个循环,先用一节课检测,课后老师评改;下一节课让学生更正错题、讨论弄懂“为什么”,老师评点,最后针对存在问题再进行强化训练,当堂完成作业。
③还可以第一节课指导学生读书、自背、互背知识点(一章或一单元),质疑问难,第二节课检测练习、更正讨论、强化训练。这就是“读—考—改—练”的模式。文科多用这种模式。
学段不同,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就不同。小学生自学能力弱,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持久性比较差,因此,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时,一般不采取集中学、集中教的方式,而要采取学一点,教一点(更正、讨论),再学一点,再教一点,如此反复几次。小学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一般采用“四个一”的操作方法,即:数学用“看一看”、“测一测”、“议一议”、“练一练”的模式教;语文用“读一读”、“考一考”、“议一议”、“练一练”的模式教。低年级常用“看一点”,“考一点”,“议一点”;再看一点,再考一点,再议一点;反复几次后,练一练(当堂完成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