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复习概要(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2 23:57: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复习概要(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复习概要(小编推荐)》。

第一篇:《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复习概要(小编推荐)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复习概要 第一章 教学策略的涵义解析

1、教学的概念: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以课程内容为中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活动。

2、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阐释学生所学的内容、采用易于为(学生觉知)的方式。

3、教学策略的含义:是为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清晰分析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对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做出(安排并进行调节与控制)的过程。

4、教学策略的特征:(1)、它是为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教学设计的一个指向实践操作的项目;(2)、它是遵循教学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以一定的教育理念和策略思想为依据,选择、安排和通合教学的形式与方法;(3)它既是一种对教学形式与方法的相对有序的有机的构造,又是一个有目的的审视、调节和不断控制的执行活动;

(4)、如果说“模式”侧重于程序与架构,“策略”则更接近于方法与形式。

5、教学:指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习经历以使学习更加有效的过程。

6、教学设计: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对教什么、怎样教以及(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是一种(系统设计、实施和评价学与教全部过程)的方法。

7、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1)、教学模式:指为组织教学环境提供一定的(结构、程序和步骤),是导向结果的一步步程序。(2)教学模式的特点:具有(简约性、概括性、理论性和相对稳定性)特点。(3)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关系:教学策略是对教学模式的具体化,教学模式包含教学策略;教学模式规定着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属于高层次;教学策略比教学模式更具体、更详细、受到教学模式的制约;从教学研究的发展来看,先有教学模式研究,然后才有教学策略研究,这也反映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8、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指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方式、手段和途径。它包含了(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协调一致活动。(2)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的关系:教学方法是更为详细具体的方式、手段、途径,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介于教学策略与教学实践之间,教学方法要受制与教学策略;教学展开过程中选择采用什么方法,受教学策略支配;教学策略在层次上高于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策略包含组合、监控、反馈、调节等内容,在概念外延上要大于教学方法。

第二章 课程目标与教学策略

1、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把(转变课程功能)作为课

程改革的核心目标。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鼓励学生形成(解决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3、国家课程标准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

4、怎样理解课程与教学目标?(1)目标是一种预期的结果。(2)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一种主管愿望,是对教学活动后学习者应该达到的行为状态的详细具体的描述。(3)对于课程与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A、课程与教学目标是课程功能在学校教育中的体现; B、课程与教学目标有一个逐级具体化的体系; C、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4)课程目标归结为: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5、新课程教学目标有什么特点?整体性、累积性、双部性、灵活性、共振性、开放性。

6、怎样根据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策略?(1)要在“全面育人”上下功夫;(2)要在“结合渗透”上下功夫;(3)要在“持续发展”上花时间;(4)要在“突出重点”上做文章;(5)要在“因材施教”上想办法。

第三章 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

1、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人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思维方式、都总是支配着行为层面上的表现。

2、教育系统的改革会面临四个方面的障碍:物质的障碍、行政管理的障碍、哲学的障碍、心理的障碍。

3、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有什么关系?

(1)课程理念是人们的一种教育观念,是对课程的理性化人认识。

(2)课程理念是课程变革的深层动因。A、课程变革可以在三个层面上展开:即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课程制度的变迁。其中,课程理念的演进是课程变迁的深层动因。B、我国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针对原有课程与教学领域中存在的落后观念二设计的。从宏观角度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改变长期以来“学科本位”、“智育第一”、“升学为主”的教育模式,促进教育模式整体上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C、从我国新课程推进的实际情况调查看,教师对新课程的不理解、陈旧的课程与教学观、固有职业活动等,已成为新课程实施的巨大阻力。

(3)教学观念是教学行为的内在依据。A、教育观念是对教育问题的具体看法与认识的集合,它包括: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它既是一种现实关系的反映,又是一种价值追求;既有理论形态和制度形态,又常表现为与实践直接联系的社会心理形态。B、教育观念在教师界定行为、组织知识&信息过程中扮演者关键角色,对教师的觉知有重要影响,教师的观念强烈地影响着他们的教学行为。

(4)掌握教学策略要强化课程意识。A20多年的教学改革探索给我们的启示:许多重大的教学问题,往往都牵涉到课程问题。教学改革要取得更本性的突破,必须跟课程改革联系起来,从课程教学的整体上进行综合思改,B什么是课程意识?就是人们在考虑教育教学问题时对于课程意义的敏感性和自觉性程度。

4、新课程倡导怎样的课程理念?

(1)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其总目标是: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新体系,它必然是(课程功能、课程理念、课程架构、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大变革。更新观念、调整角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正成为教师教育最紧迫的任务。

(2)课程实施最主要的途径是(教学)。(3)新课程倡导怎样的课程理念?(“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科学与人文交融)的课程文化观;(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创新与发展取向)的课程实施观;(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

(4)学校教学需要树立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呢?(学校)是教育改革和科学探究的中心;(课程)是经验;(教材)是范例;(教室)是实验室;(教学)是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活动;(教师)即研究者;(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家长)是教育伙伴。

4、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怎样贯彻和渗透与教学策略之中?

(1)明确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 A、改革育人模式,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B、突出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社会活动能力;C、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做中学,用中学;D、提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应促进教学相长。

(2)研究课程实施的实际问题:密切关注学校发生的变化;认真研究教师的教学策略;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施水平;

(3)指导教学策略的几条思路: A、发挥教学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变“教课本”为“用课本”:改变课程实施取向、拓宽课程内容领域、注重课程资源开发(把自然的、社会人文的、网络和软件包中的资源有机地整合于教学中);B、建立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变“传话”为“对话”:教师要成为“平等中的

首席”、教师要“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教师要引导学

生转变学习方式; C、加强实践经验与书本知识的联系——变“书中学”为“做中学”:拓宽通往生活的路径;搭建经验共享的平台;展现获得结论的过程。

D、注重学生素质的深层建构——变“教书”为“铸魂”:化知识为智慧、变行为为素养、积文化为品格。E、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运行体系——变“教案剧”为“教育诗”:精心设计与灵活变通并行不悖、思想观念与策略方法同步变革、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

第四章 课程内容的认知性加工

1、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知是他们课程学习的基本心理历程,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一系列的认知活动。

2、做好课程内容的认知性加工,首先要注意让学生学会全面地认知课程内容中包含的信息,包括:(材料信息、结构信息、方法信息)。

3、课程内容的认知性加工包括:(1)、课程内容的预热化:做法包括从已知到未知,由旧知到新知;指导学生自学,提供预习线索;定向积累经验,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尝试探索,倡导主动涉与。

(2)、课程内容的生活化:让课程回归人的生活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就是要充分注意课程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与学生经验世界的联系,促进学生用来自现实生活的个性化经验去理解把握所要学的知识,这本质上是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同新学知识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

(3)、课程内容的问题化:实际上是将“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其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教材中的定论式知识按其逻辑构成关系设为若干问题,然后将这些问题连接起来,使学生在逐一地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学习与尝试,最终掌握知识与技能;另一种是教师提供一些蕴含实际问题的、与当前学校内容相联系的学习材料,使学生在一种“真实任务情景”中围绕“主题”进行认知性学习。

(4)课程内容的操作化:就是将那些能够让学生通过活动操作而掌握的知识,尽可能编织在一个有序的活动中,用“动”的方法来转化“静”的知识

(5)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实质是对知识加以系统组织,凸现其内在结构。这样做,要求我们能“见树又见林”,教学是做到“瞻前顾后”与“左顾右盼”,做好知识间的关照与贯通,尽可能勾画出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与联系。

第五章 课程内容的情景性设计

1、教育情景:是对(教育效果)产生直接影响的特定要素构成的一定(教育意义)的氛围与环境。

2、我们怎样来进行课程内容的情景性设计呢?(1)富集课程资源: A、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B、课程资源:就是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包括要素来源和实施条件。C、在课程内容的情景化设计中,教师要将丰富的课程资源汇聚起来,作为教学情景的一部分和教学的支持条件,整合到教学活动中。

(2)获取替代经验:人类在长期社会历史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文化科学知识,可以通过“替代经验”的获得去理解和积累,其途径有:借图画想象、借音乐想象、借影视想象等。

(3)促使感同身受:有时,最真实的实情实境可以给学生带来一种感同身受的惊喜,平添几分乐趣,这就需要从教师的课程意识中突发灵感,抓着可能转瞬即逝的课程资源,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触媒”,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体验。

(4)提供学习诱因:主要实通过对教学情景中“刺激物”的精心安排,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之变成学习的兴趣和要求。

(5)运用模拟情境:教师通过假象构造一个模拟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充当一种角色,学生就能整合自己的经验,运用自身独特的理解,充分驰骋想象。这样做,既让学生舒张了自己的表现欲,激发了智慧潜能,同时也让整个课堂学习充满了生动活泼的愉悦的气氛。

第六章 课程内容的情感处理

1、新课程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达成这一目标,在很大程度上要倚重课程内容的(情感处理)。

2、教学中丰富复杂的情感现象来自三个源点:(教师情感、学生情感、教材内容中的情感)。

3、教材内容中情感因素:(显性情感因素、隐形情感因素、悟性情感要素、中性情感因素)

4、课程内容的情感性处理,一般采用那些策略? A、展示情感: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中,形成了作品的情感倾向。教学中,如果能展示课程内容的这些情感因素,就可以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高尚理想的向往,就可唤起人的“本质力量”,不断超越自我。

B、发掘情感: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未能直接表述和倾诉出来,只是潜在字里行间,隐匿于事件、实例、数字和道理的背后,我们应该发掘和充分利用这些情感因素,全面实现情感态度目标。如历史课,教师穿插一些历史故事片断和运用文字语言讲述,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C、诱导情感:课程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并未明示,而是深蕴于一种情绪的表现或审美的趣味之中这就需要教

师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和领悟,在教师的情感倾向和认知评价的启示下,让学生收到情感的熏陶。

D、赋予情感:有的课本内容本身并部蕴涵什么特别的情感因素,但只要将能够引起学生情感的东西设法与该内容联系,便能把学生对事物的情感迁移到教学内容中,以此引发学生对该教学内容的情感体验。

E、调节情感:教师在进行课程内容的情感处理时,要注意情感调节和效果整合,时愉悦、好奇、兴奋、焦虑都保持在适宜范围内,以充分发挥这些情感因素对学生认知的动力性作用。

第七章 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展开

1、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他们(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活动教学的要求。

2、从教学实践的层面上看,活动主要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的、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变革、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实践活动。

3、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展开,既是(教材呈现)的一种形式,又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

4、课程内容的展开包括:(实践活动、符号活动、综合活动),这三类活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5、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展开有哪些方式?

A、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展开,有时需要超越空间意义上的课堂,使实践作业有一个更为合适的场所,使学习能在一种更广阔的背景下进行,也让知识内容在一种动态的实践操作和主动参与中有效地成为主体经验的一部分。

B、在参与中学习: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卷入”到自主获取知识的“陷阱”中,变教师操纵式的授予知识为学生自主的建构知识。

C、综合学习:这里的“综合学习”主要指“学科综合学习”。综合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强化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组织协调能力,突出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及探索研究和实践动手能力,促进课程之间的沟通和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

D探究研究: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走向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需一定的课程载体,如综合实践活动课。一切科目的学习都必须贯穿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索研究。

E、课程整合:指学校层面上实施“综合课程”时,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活动形式等方面的综合。

第八章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1、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学习时表现出来的(心理能动状态),包括了(注意力的集中、认知的活跃、情绪的振奋、意志的努力、行为的投入)等。

2、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系统:(1)、学习的心理动力结构的深层核心是(学习的需要)。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是(从事活动)的内驱力。(3)、现代心理学和教学理论对学习心理动因的认识有哪些特点?(答案共5点,见课本第104页)(4)、一个完整的动机概念包括:(动机的内在需求、外在诱因和自我中介调节作用)。

3、目标策略: 1)、学习目的是学生对学习重要性及其意义的认识;学习目标是对学习结果的预测。学习目的性应当具体化为学习目标,才能在课堂学习情境中具有激发力。

(2)、教学或学习目标的心理意义在于: 体现教学或学习的社会意义,发挥价值导向作用;调节心理能量配置,提高心理激活水平;产生正确的认知方向,保证有效完成学习任务;作为学习策略的构成部分,启迪学生学会学习。

(3)、在教学情境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标策略,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操作呢?

A、明确课程学习的实际意义:学生学习任何课程都有相对概括的意义;

B、设置逼近目标的适当阶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设置逼近目标的适当阶梯,通过减缓坡度,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策略,让学生既保持追求的热情,又可以有效地拾阶而上,这一策略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尤显重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个合理的、能一步步走向目标的阶梯,使每前进一步都给人带来一种鼓舞的力量,同时,学习经验也在积累者,而且登攀的基础由此奠定,这样,就一步步地追上来了。

C、安排实现目标的具体事件:在管理学中,目标分解意味着目标的具体化和操作化,也意味着统一的、泛化的目标,转化为自主的、实践着的目标。安排实现目标的具体事件,同时也是对学生选择行为方式的一种指导。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目标转化为一件件可实际操作的行为,目标的功能也就现实化了,目标的激发力也就融入行为中。

D、诱导适当的学习结果预期:从目标对心理活动的激发作用看,学生的“结果预期”是一种很强的“诱惑”它能推动学生不断产生学习的冲动,唤起学习行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诱导出能“跳一跳摘下桃子”的预期,即不太难,也并非唾手可得的毫

无挑战性的目标。

4、成就策略(1)、学生的成就动机:与(父母的期望与要求、学生经历的成功与失败、学生的参照包括集体的经验和观察到他人的经验)有关。

(2)、运用“成就策略”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A、创造成功机会:成功带来的兴奋和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成功的机会,其激励作用会影响他们的一生。B、学会赏识学生: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每一位孩子当作天才来欣赏”。要知道,新苗的成长应当用热忱的赞美去浇灌,而不能以冷漠的非议去扼杀。C、利用优势转移:学生的现实表现总是“优点”与“问题”同时存在于一身,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自身的“优势”,激起他们“自我”的力量去重新建构人格,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激励策略。我们要辨证地分析学生的“长”与“短”,唤起他们“扬长补短”的内在要求,在环境力量的支持下,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前进。D、提供替代经验:我们在班级学习中,要营造一种“所有人只要努力都能成功”的班级文化,并且要为每一层次的学生提供与他们情况差不多的“参照者”。

5、情境策略

(1)、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知识是活动、背景和文化产品的一部分,并在活动中,在其丰富的情境中不断被运用发展的。倡导情境教学具有(促进迁移、真实的学习和主体性的建构)的积极意义。情境教学中的几个关键点是:学习者寻找、筛选信息要素;学习者自己提取已有的知识;学习者自己建构解决问题的策略。

(2)、怎样利用情境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 A、运用新颖信息,造成耳目一新的惊异感:教学中适当提供与教材紧密联系的新奇有趣的材料,会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B、制造认知冲突,引起追本求源的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给出的新事实、观念和理论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发生矛盾,就会出现“认知冲突”,学生进入这种问题情境,就会掀起他们探索的愿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只须稍加点拨,就会有水到渠成的结果。C、创设悬念情境,激发欲罢不能的探究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相关信息,造成学生一步步研讨“悬念”,可以激发学生欲罢不能的探究欲望。D、推动学生卷入,调动自主参与积极性: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因此,应尽力推动学生自发卷入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以达到激励内在动机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着每一个机会向学生指出完成特定学习任务的社会价值,学生卷入活动中,自然高兴,思考与追寻的乐趣也就尽在其中了。

6、变化策略(1)、教师的变化策略,是教师的(创新精神、教育智慧、教学实践能力)的直接体现,它一般是通过教师(安排教学活动模式、变换信息传递媒介、更新师生相互作用)方式来实现的。

(2)、变化策略从以下几个方面:科学安排刺激模式;注意活动方式变化;变换课堂教学节奏;增强教学审美情趣。

7、调节策略包括:倡导积极关注;调控课堂气氛;讲究强化艺术;控制焦虑水平。

第九章 教材呈现策略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这是对教材编写的要求,同时也为教师凭借教材教学教学指明;了方向。

2、新课程视野中的教材及其功能(1)、课程与教材、教科书:教材是(课程)的重要部分,是课程家族中的基本成员,是一部分课程内容的物化形态,课程因此也具备了教材无法包容的内涵。教科书是最有代表性的最基本的教材。

(2)、新课程的“教材观”:新课程的教材观念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对话的“话题”。教材的功能表现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功能;强化科学课程的思想教育功能;发挥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功能;促进教师创造性教学的功能。这些功能是相互联系的。

(3)、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与教材呈现:

A、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一个优秀教师具有的基本素质,也是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标志。

B、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着重于哪些方面?对教材的灵活运用;对教辅、教具、课件的自主开发;开创适合自己学校的有特色的教学;合理地有效地利用一切可利用可共享的课程资源。

C、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注意:要有统领学生、教材以及其他学科的整体的课程意识;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充分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不能随意改变教学目的,不能违背学科教学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有效教学为出发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结果应是“实”与“活”的高度统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量力而行,逐步推进。

D、教材呈现:指课程内容用什么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既是教科书呈现课程内容的方式,也是教师在教学情境下怎样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组织教材以有利于

学生学习的方式呈示课程内容。

3、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策略:这种教材呈现方式的特点是在提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和发展出新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当通过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提示、复习、导引汇聚,促进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这既巩固和整理了原有知识,又使原有知识得到改造和发展。

4、“先行组织者”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特点:教学时并不立即原封不动地呈示教材,而是呈示具有“组织”教材作用的相关材料。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三种组织者:陈述性组织者、比较性组织者、具体模型组织者。

5、素材处理策略:这一策略的特点是:它呈现的内容是一些“素材”而不是结论,学生须加工处理这些素材才能获得结论。其类型有积木式材料和案例式材料两种。

6、问题研究策略:这一策略的特点在于呈现一个“问题”,或者附带呈现解决问题的线索。问题研究的教材呈现策略大体有三种情况: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基于“真实”任务的问题研究;基于“定义不完善”的问题研究。

7、活动展示策略:这一策略的特点是,教材以一种活动的形式展开。采用活动展示的策略呈现教材的办法有:互动式展示;探求式展示、模拟式展示。

第十章 教师启发引导的策略

1、课程实施中的“教”与“学”(1)、构成课程与教学的基本要素中,(教师的活动和学生的活动)是最基本和必不可少的。

(2)、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怎样来认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呢? A、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B、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C、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D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合作;E、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理解;

(3)、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的角色:促进者的角色;组织者的角色;指导者的角色;合作者的角色;反思者的角色。

2、教师言语讲授的策略(1)、为“讲”正名:言语讲授是教师最基本的、最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言语讲授并不必然导致学生被动接受,讲授的主要任务在于:说明新旧知识的关系和联系;填补学生原有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缝隙;剖析新知识自身各要素之间的关联;重新认识言语讲授,在教师讲授过程中应当实现“双重转化”即课程内容向“教师实际传授的内容”转化,“教师实际传授的内容”向学生的实际学习内容转化。

(2)、言语讲授的基本要求: A、组织学生的表象:表象是保持在学生记忆里的形象。在课堂教学中,“语言直观“就是运用形象化语言,自主学生已有的经验,弥合他们从感性认识导理性认识发展中的缺口,促进理解。B、联系学生的经验:课程本质上是学生的经验;教育是经验的连续的改组。C、推动学生的参与:言语讲授要打破“静听的教育”变“独白”为“对话”要学生参与。D、多种方法的配合如采用演示、提问、读书、板书等方法。E、精要生动地表述:教师的言语讲授应尽量做到:求精,有针对性;求准,有严密性;求思,有启迪性;求妙,有趣味性;求活,有适切性。

(3)、言语讲授的操作要义:了解学生的实际;调适自我的心态;研究讲授的内容;设计学生的活动;增强语言的魅力。

3、教师置疑问难的策略(1)、置疑问难策略大体表现为三种情形(具体内容详见教材207页)

(2)、置疑问难的意义:置难情境与思维活动;揭示矛盾与问题意识;教师善问与学生会问;

(3)、置疑问难策略的基本要求:创设冲突情境;启动定向思考;鼓励思维发散;培育问题意识拓宽探究领域

(4)、置疑问难策略的操作要义:接触真实的问题;挑开认知的矛盾;引向深入的理解;讲究提问的艺术注重适时地介入

4、教师的演示策略(1)、演示策略:指教师展示实物、标本、模型、图表等直观教具,运用板书活数字化媒体,进行演示使用操作&动作示范等类方法的组合、调控合灵活运用。

(2)、教师演示策略的意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运用演示策略的基本要求:要有明确的目的,进行充分的准备;遵循感知的规律,研究媒体的特性;要重视促使经验上升,促进能力的发展

(4)、教师运用演示策略的操作要义:讲求实效;规范操作;贴合内容;引导参与;不断创新。

第十一章 学习指导的策略

1、学习指导的策略: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具体学法、练习与作业进行指导)的一系列方法。它体现的是(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在策略上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通过启发、促进、引领、指点和帮扶,使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有效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2、学习指导的意义(1)、新课程观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构建)的过程,而不是“客观知识”的灌注与接受的过程。

(2)、内在于情境的指导的特征:

A、内在于情境的指导:要求教师终结那种从外面

向学生灌注预存的客观知识的办法,放弃以支配、控制、专制为特征的一套方式,在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经验、体验和对问题的独特看法,尽可能地采用激励、对话、合作与协商的方法,发挥学生的自主积极性。B、内在于情境的指导的特征有:教师与学生共存于(教学情境中);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学生的学习要立足于(自主)的学习。C、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最重要的内容包括:学习方式的指导;具体学法的指导;练习作业的指导。

2、学习方式的指导:(1)基本的要求: A、《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B、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目前一些课程中存在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C、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方向。

D、怎样在课堂中落实学习方式的指导: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职责;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家傲视要采用有助于增进学习效果的策略。

(2)、自主学习的指导:

A、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是相对“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受控学习”而言的。自主学习并不专指那一些学习方式,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

B、自主学习的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制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感情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教学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C、指导自主学习要抓住哪些环节呢?明晰目标;“解放”学生;要求具体;巧妙提示;循序渐进。

(3)、探究学习的指导

A、探究学习: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发展的学习。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B、探究学习的本质特征:不直接把构成(教学目标)的有关概念和认知策略直接告诉学生,相反,教师要创造一种(智力和社会交往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有利于开展这种探索的(学科内容要素和认知策略)

C、在具体操作中,对学生的探究学习指导应注意些什么?选好主题;提供支持;相机引导;提高素养;总结交流。

(4)、合作学习的指导

A、合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学)为理论基础,以(开发和利用课堂中人的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全员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以(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统一。

B、合作学习的指导的要求:适宜的内容;精心的组织;必要的技能;恰当的方法;相应的评价。

(5)、体验学习的指导 A、体验学习的指导的特征:体验的感情性;体验的意义性;体验的主体性。B、体验学习的指导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切身感受;唤起感情;亲历过程;触发体悟;升华提高。

3、具体学法的指导(1)、对于学习的指导,我国有学者曾提出一个内容的框架:学习(目的性)教育,这是学习指导的前提和保证;(学习方法)的指导,这是学习指导的焦点和关键;(学习心理)的指导,这是学习指导的动力和保证。

(2)、学法指导的内容包含:完成课业方法的指导;智力活动方法的指导;调控学习活动的指导。

(3)、学法指导的基本要求:促进具体操作向内在素养的转化;重视教师教法同学生学法的配合;注意动力因素对智力活动的推动;加强一般指导&学科指导的联系;强调统一要求与因人而异的结合。

(4)学法指导的操作要义:

A、直接型指导:具体作法有讲解式、规程式。B、渗透型指导:常用方式有归纳式、点拨式、联结式。

C、个别型指导:具体方式有诊疗式、调适式、支持式。D自悟型指导:包括自我总结式、计划调控式、相互交流式

4、练习作业的指导。(1)、练习作业的类型:摸底型、尝试型、习得型、分层型、践履型、综合型、研究型、(2)、练习作业得形式:书面式、任务式、开放式、自定式。(3)、练习作业的指导:重视练习之前的指导;

注意各类题型的配置;建立练习作业的常规;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发展自主创新的能力。

第十二章 课堂纪律管理的策略

1、课堂管理的策略:(1)、课堂管理包括:课堂纪律管理;课堂信息管理;课堂运行调控;课堂时间管理。

(2)、课堂纪律管理的功能: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德;有助于形成道德责任感;稳定情绪,降低过度焦虑。

2、课堂纪律管理的基本要求(1):以人为本的追求:在教师的管理行为上表现为: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自尊心,严格要求学生遵守纪律与尊重学生人格相结合;以学生自我控制为主,他控为辅,以他控为始,实现自控为终,注重引导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以积极的指导为主,消极的强制性管理为辅;以培养良好的纪律行为为主,惩罚不良行为为辅;实行民主管理,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

(2)最小干预的原理:当正常课堂行为受到干预时,应该采用最小值的干预纠正违规行为。

(3)多法并举的思路: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

(4)、预防在先的原则:教师要确立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师要认真选择学习材料;要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

(5)、因人而异的方法

3、课堂纪律管理的操作要义(1)、教师积极的介入:常用的方法有:预防、提醒、暗示、幽默、褒贬、化解、激励、舞台情境

(2)、重视课堂的结构:课堂结构主要包括课堂情境结构和教学结构。

(3)、发挥规范的作用:复述常规、订立契约、舆论调节、风气感染、自我警策。

(4)、调节焦虑的水平:控制教师的焦虑;控制学生的焦虑。

(5)、发挥示范的效应:教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成为遵守课堂纪律的模范。

第二篇: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复习资料10-11章)

第十章 教师启发引导的策略

1、在课程改革中,怎样来认识教师于学生的关系呢?

(1)教学是教师于学生的交往(2)教学是教师于学生的对话(其突出特征是开放性和启发性)

(3)教学是教师于学生的互动(4)教学是教师于学生的合作(5)教学是教师于学生的理解

2、教学交往的特点:

(1)就交往的目的来说,教学交往是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它的目标主要指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获得的发展,是由这一目标派生出来的“产品”

(2)就交往的主体来说,学生于教师都是活动的主体,他们在人格、权利和自主性方面是“平等”的,但在信息的拥有和交往中的作用方面却又是不“对等”的。

(3)就交往的内容来说,其主题是被“规定”了的,具有“规范”意义的,因此,教学的交往是以教材为“话题”的师生相互作用。

(4)就交往的结构来说,这种交往常常是有计划的、相对“有序”的,或者说,是被精心组织起来围绕一定目标展开的。

3、理解的基本涵义是:意义沟通、相互解释、设身处境、共同体验、宽容悦纳。

4、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扮演的角色: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反思者。

教师在调适自己的角色时,要注意以下三方面的习得:(1)民主、平等、宽容的态度;(2)激励、启发、引导的方式;(3)自律、超越、创新的精神。

5、教师启发引导的策略有:教师言语讲授的策略、教师置疑问难的策略、教师的演示策略。

6、言语讲授(定义):是指教师以语言为载体,向学生传输知识信息、表达思想感情、启迪学生心智、指导学生学习和调控课堂的一类教学行为。讲授的主要任务在于:说明新旧知识的关系和联系;填补学生原有经验于新知识之间的缝隙;剖析新知识自身各要素之间的关联。言语讲授的基本要求:采用“启发式”。

7、言语讲授从教师运用策略的侧面说,应当遵循以下的要求:(1)组织学生的表象(2)联系学生的经验(3)推动学生的参与(4)多种方法的配合(5)精要生动的表述。总的来说言语讲授应尽量做到:求精,有针对性;求准,有严密性;求妙,有趣味性;求活,有适切性。

8、言语讲授的操作要义:(1)了解学生的实际(2)调适自我的心态(3)研究讲授的内容(4)设计学生的活动(5)增强语言的魅力。

9、置疑问难的教学策略(定义),主要指教师通过导致学生产生真正疑难的教学设计,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发展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类方法组合。其核心是:让学生面对“问题”,并围绕问题进行对话协商、展开有目的的学习活动。

10、质疑问难策略大体表现为三种情形:

(1)教师设置让学生产生疑难的情境,促使学生置疑发问。(2)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提出引发学生思考和深究的问题;

(3)学生基于自身的经验陈述自己的困惑或不同看法,并在教师指导下讨论。

11、怎样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最常见做法是教师直接解释学生认识上的矛盾,提出问题。

12、提问的特征:教师提问对学生的思维具有始动性;教师提问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方向性和指导性;教师提问学生思维具有强化性;教师提问学生思维的发展具有调控于调整性。提问的作用:通过教师提问的示范、指引和潜移默化作用,让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13、教师的提问应当注意以下几点:提问要注重真实性、提问要富于启发性、提问要激发主体性、提问要追求开放性、提问要具有差别性。

14、质疑问难策略的基本要求:(1)创设冲突情境(2)启动定向思考(3)鼓励思维发散(4)培育问题意识(5)拓宽探究领域

15、质疑问难策略的操作要义:(1)接触真实的问题(2)挑开认知的矛盾(3)引向深入的理解

(4)讲究提问的艺术(5)注重适时的介入。

16、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有以下几个阶段:引入阶段、陈述阶段、介入阶段(介入阶段主要方式:核查、催促、提示、重复、重述)、评价阶段。

17、演示策略的定义:是指教师展示实物、标本、模型、图标等直观教具,运用板书板画或数字化媒体,进行演示实验操作和动作示范等类方法的组合、调控和灵活运用。

18、演示的最大特点是: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其在教学中主要功用:(1)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2)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19、运用演示策略的节本要求:(1)要有明确的目的,进行充分的准备(2)遵循感知的规律,研究媒体的特性(3)要重视促使经验上升,促进能力的发展 20、教师在演示过程中,应当遵循和运用以下的感知规律:(1)观察的目标越明确,感知越清晰(2)观察对象在背景中越突出,则越容易被感知

(3)形象于言语的结合越正确,则感知将更迅速而完善(4)多种器官的协同活动,可以提高感知的成效。

21、演示策略的操作要义:

(1)讲求实效(2)规范操作(3)贴合内容(4)引导参与(5)不断创新 第十一章

学习指导的策略

1、学习指导的策略(定义)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具体学法、练习与作业等进行指导的一系列方法。它体现的是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

2、学习指导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教师与学生共存于教学情境中。(2)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3)学生的学习要立足于自主的习得。

3、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最重要的内容包括:

(1)学习方式的指导(主要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2)具体学法的指导、(3)练习作业的指导。

4、如何在课堂中落实学习方式的指导:(1)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职责;

(2)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3)教师要采用有助于增进学习效果的策略。

5、自主学习的特征:

(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

6、指导自主学习要抓住哪些环节呢?

(1)明晰目标(2)解放学生(3)具体要求(4)巧妙提示(5)循序渐进

7、我国教师提出的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基本原则:

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8、探究学习的含义: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的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

9、探究教学的本质特征:不直接把构成教学目标的有关概念和认知策略直接告诉学生,相反教师要创造一种智力和社会交往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有利于开展这种探索的学科内容要素和认知策略。

10、探究教学的基本原则:由学生自己制定获取知识的计划,能使学科内容有更强的内在联系,更容易理解,教学任务有利于激发内在动机,学生认知策略,自然获得发展。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认识到能力和知识是可变的,从而把学习过程看作是发展的,它既要以现有的学习方法为基础,又要将其不断地加以改进。

11.对学生的探究学校指导应注意什么?

(1)选好课题(2)提供支持(3)相机引导(4)提高素养(5)总结交流

12、合作学习的内涵:

(1)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2)以教学动态因素的相互合作为动力源(3)是一种目标导向的活动(4)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

13、合作学习的组织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分组、组内怎么合作、组间如何交流。

14、合作学习的操作框架:

(1)给小组设计富有特色的队名(2)确定小组学习的共同目标(3)进行角色分配(4)进行工作分工(5)共享资源(6)建立相互制约的奖励系统。

15、合作学习的要素:积极互赖、个体责任、面对面的积极相互作用、社交技能、小组加工。

第三篇: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复习资料 序言 1.《学会生存》一书认为“策略”的概念包括哪三个观点?(P1)

①把各种要素组织成一个融会贯通的整体;②估计到在事物开展过程中会出现的偶然事件;③具有面对这种偶然事件并加以控制的意志。

3.策略的目的是什么?(P1)

要把政策转化为一套视条件而定的决定,并根据将来可能发生的不同情况,决定需要采取的行动。2.教学策略具有哪三个特点?(P1)

综合性、操作性和灵活性。第一章 教学策略的涵义解析

一、从“教学”的概念说起 1.教学的要义有哪些?(P3)

①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②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③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2.我国学者从“教学理论”的角度揭示的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什么?(P3)

①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志;②阐释学生所学的内容;③采用易为学生觉知的方式。3.现代教育视野中的教育是什么?(P3)

“教育可以被看成是一系列精心安排的外部事件,这 些经过设计的外部事件的目的是为了支持内部的学习过程。”(加涅·布里格斯等)

二、教学策略的基本含义 1.什么是教学策略?(P4)教学策略是为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清晰分析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对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做出安排并进行调节与控制的执行过程。

2.教学策略具有哪些特征?(P4)

①教学策略是为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教学设计中的一个指向实践操作的项目;②教学策略是遵循教学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以一定的教育理念和策略思想为依据,选择、安排和统合教学的形式与方法;③教学策略既是一种对教学形式与方法的相对有序和有机的构造,又是一个有目的的审视、调节和不断控制的执行活动;④如果说“模式”侧重于程序与架构,“策略”则更接近于方法与形式。可以说,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情境中的一种操作智慧和有效行动。

三、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1.什么是教学设计?(P6)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

2.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有着怎样的关系?(P7)教学理论到教学实践的转化过程:教学理论——教学

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实践。教学模式包含教学策略,属于较高层次。教学模式的特点:简约性、概括性、理论性、相对稳定性。

教学策略是对教学模式的具体化,比教学模式更详细、更具体,受教学模式的制约,属于较低层次。(作为简答题,在前面加上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的概念。)

3.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有着怎样的关系?(P7)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方式、手段和途径。教学策略包含教学方法,教学展开过程中选择和采用什么方法,受教学策略的支配。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是更为详细具体的方式、手段和途径,是具体的可操作的。

第二章 课程目标与教学策略

一、怎样理解课程与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对具体的教学活动具有什么作用?(P10)具有指导、操作、调控与测度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有哪些不同的取向?(P12)

“普遍性目标”取向,具有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行为目标”取向,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生成性目标”取向,具有参与性、感悟性、体验性。“表现性目标”取向,具有个体性、差异性、多元性。

二、新课程教学目标有什么

特点

1.新课程教学目标有什么特点?(P12~P16)

①整体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整体教学活动中统一实现;②累积性——历时性目标的一种共时性表述;③双部性——外显行为与内隐变化的相互结合;④灵活性——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的要求;⑤共振性——多种教学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⑥开放性——预定目标与生成的个性化目标的兼容。

三、怎样根据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策略(P17~P19)

1.围绕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活动时,应当确立怎样的策略思想?

①要在“全面育人”上下功夫;②要在“结合渗透”上下功夫;③要在“持续发展”上花时间;④要在“突出重点”上做文章;⑤要在“因材施教”上想办法。※第三章 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

1.原联合国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负责人库姆斯认为的教育系统的改革面临的障碍有哪些?(P22)①物质的障碍,表现为缺乏资源的设备;②行政管理的障碍,体现在规章制度不严和议事程序繁琐上;③哲学的障碍,表现为人们对理想的目的和目标持不同的观点;④心理的障碍,表现在改革参与者对待改革的态度、情感和信念上。

一、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有什么关系

1.课程意识与教学意识在关注重点上有何不同?(P26)

①在看待教学目标方面。教学意识的重点在于确定一个目标,然后通过各种途径去实现这个目标,这就是有效教学;而课程意识则更为关注目标本身是否合理。如果这个目标不合理,实现了目标也没有什么意义,而是低效或无效甚至是负效的;目标合理,但如果实现目标的手段不恰当或者不具有教育意义甚至是反教育的,实现了目标,也是低效或无效甚至是负效的。

②在看待某项教学活动的意义方面。教学意识可能关注把这项活动尽可能做到最好;但课程意识关注的重点可能在于这项活动做到什么程度才是合理的,即要恰到好处,要和整个教学活动的结构联系起来。③有看待学生的学习结果方面。教学意识可能更为关注掌握“双基”的程度,特别是考试的分数;而课程意识则可能更为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特别是学习的意愿、能力能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健全发展。

二、新课程倡导怎样的课程理念

1.新课程倡导怎样的课程理念?(P27~P28)①“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②科学与人文交融的课程文化观;③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④创生与发展取向的课程实施观;⑤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2.学生的发展包括了哪些

发展?(P27)

学生的“发展”,既指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也指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

3.学校教学需要树立哪些教学观念?(P28~P30)①学校是教育改革的中心、科学探究的中心;②课程是经验;③教材是范例;④教室是实验室;⑤教学是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的活动;⑥教师即研究者;⑦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⑧家长是教育伙伴。

三、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怎样贯彻和渗透于教学策略中 1.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怎样贯彻和渗透于教学策略中?(P32~P46)⑴ 明确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P32)

①改革育人模式,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②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能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③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做中学”、“用中学”。④提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应促进教学相长;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育,要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⑵ 研究课程实施的实际问题(P32~P37)

密切关注学校发生的实际变化。学校教学中推进新课程所面临的困难有:①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参数”太大;②原有教学的“超稳定结构”太强;③课程实施的“不确定因素”太多;④教师学生的“新经验积累”太少;⑤学校管理的“制度化过程”太慢。在推进新课程的教学实施时,可采用以下的策略思想:①教学的变革是以继承为基础的创新;②教学的变革是原有经验的提升与改组;③教学的变革是新因素的渗入与积累;④教学的变革在渐进中酝酿了飞跃;⑤教学的变革要针对不同情况。

认真研究教师的教学决策。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教学则是具体的施工;课程是一场球赛的方案,这是赛前由教练和球员一起制订的,教学则是球赛进行的过程;课程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乐谱,教学则是作品的演奏。由此可见,新课程的教学实施要想取得满意的成果,仅依据一个设计很好的课程计划是不够的,它必须介入到教师的教学决策中去,研究并帮助教师分析影响教学决策的各种因素,把课程理念真正地渗透进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全过程。

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施水平。理想的课程实施是一个互动调适的过程,是一个由课程的设计者和执行者共同对课程进行使用、反思、调整和改进的过程。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是一个课程的被动采纳者,他应当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具体条件,对课程的某些方面加以调整、完善、改造和创新,不断提高实施的效果。

⑶ 指导教学策略的几条思路(P37~P46)

①发挥教学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变“教课本”为“用课本教”。改变课程实施取向,新课程的实施取向不限于“忠实取向”,倡导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创生取向”;拓宽课程内容领域,课程内容已不只局限在课堂里的书本知识,生活领域、经验与体验也属于课程内容;注重课程资源开发,把自然的、社会人文的、网络和软件包中的资源有机地整合于教学中,从而富集课程资源。

②建立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变“传话”为“对话”。把教学作为一种互动交往和沟通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③加强实践经验与书本知识的联系——变“书中学”为“做中学”。处理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关系的策略:拓宽通往生活的路径;搭建经验共享的平台;展现获得结论的过程。

④注重学生素质的深层建构——变“教书”为“铸魂”。化知识为智慧;变行为为素养;积文化为品格。

⑤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运行体系——变“教案剧”为“教育诗”。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运行体系,在操作上要关注以下问题:精心设计与灵活变通并行不悖;思想观念与策略方法同步变革;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

第二编 课程内容的策略性加工 序言

1.新课程视野中的课程的内容是怎样的?(P48)在新课程的视野中,课程的内容并不是预先存在的、独立于实施者之外的、完全客体化的知识;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在互动生成的经验。以教学为主要途径的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缔造新的学习经验的过程,课程内容只是为这种经验的生成所提供的材料、范例和媒介。2.在课程内容的策略性加工中教学策略所要做的事情是什么?(P49)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转换和加工处理。

第四章 课程内容的认知性加工

1.课程内容中包含的信息主要有哪些?(P51)

①材料信息。课程内容中的事实、例证、概念、原理和规律。

②结构信息。课程材料之间的关系与联系,包括横向的交汇与沟通、纵向的孕伏与延伸。

③方法信息。习得课程内容所必需的方法、思路和策略。

2.课程内容的认知性加工的一般策略有哪些?(P51~P62)

⑴ 预热化策略(课程内容的预热化)。通常的做法有四种:①从已知到未知,由旧知经引新知;②指导学生自学;③定向积累经验,收集相关信息;④进行尝试探索,倡导主动涉与。⑵ 生活化策略(课程内容的生活化);⑶问题化策略(课程内容的问题化);⑷操作化策略(课程内容的操作化);结构化策略(课程内容的结构化)。

第五章 课程内容的情境性设计

1.课程内容的情境性设计的情境类别分为哪三类?(P64)

①实在情境:自然的、社会的物质环境;②图像情境:以画面形式出现的形象、事件和活动;③符号情境:口头、书面与体态语言显示的意义。2.情境的牲有哪些?(P64)①直观性:感性因素比较丰富;②典型性:内部蕴含主题;③稳定性:可以反复感知。

3.怎样进行课程内容的情境性设计?(P64~P73)①富集课程资源,如:以教材为基础积累课程资源,以教材为载体加强各科联系,以教材为基点发展与再生教材等;②获取替代经验,如:借图画想像,借音乐想 像,借影视想像等;③促使感同身受,如:让学生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口语交流、对话、作文;④提供学习诱因,如:展示学生见过的物,说学生经历过的事,表演学生学过的课文中情景,看学生参与过的图片、录像等;⑤运用模拟情境,如:让学生当解说员、导游、推销员等。

第六章 课程内容的情感性处理

1.教材内容中蕴含了哪些情感因素?(P76~P77)①显性情感因素;②隐性情感因素;③悟性情感因素;④中性情感因素。2.教材内容的情感处理一般采用哪些策略?(P78~P88)

①展示情感策略;②发掘情感策略;③诱导情感策略;④赋予情感策略;⑤调节情感策略。

第七章 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展开 1.什么是活动教学?(P89)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标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2.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展开大体包括哪几类?(P90)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展开大体三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活动,这就是:①实践活

动;②符号活动;③综合活动。

3.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展开的具体展开方式从哪些方面入手?(P91~P100)①开放课堂(走出教室、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②在参与中学习(自主学习、参与讨论、参与争论、参与操作、参与实践„„);③综合学习(拓展加深、解决具有综合性的实际问题、学科相互渗透„„);④探索研究(解决问题、开展课题研究、进行实验、长期观察„„);⑤课程整合(数学课中有语文味、美术课中有体育味„„)。第三编 教学策略述要 序言

1.顾泠沅将教学策略分为哪几类?

①内容型;②形式型;③方法型;④综合型。2.本书作者将教学策略分为哪几类?(P102)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②组织与呈现教材的策略;③师生互动的策略;④作业设计与指导的策略;⑤课堂管理与调控的策略;⑥利用学习结果的策略。※第八章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1.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策略有哪些?

①目标策略;②成就策略;③情境策略;④变化策略;⑤调节策略。

2.现代教育心理学和教学理念对学习心理动因的认识有哪些特点?(P104)①学习的内部动力是一个

“系统”,要协调各种动因,寻求促进学习的综合、整体效应。②学习中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是统一不可分的,要注意通过强化认识活动本身去激发学习的内在需要。③学习动因与学习行为及其效果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双向的联系,要注意学习效果、学习评价的反馈作用。④学习的动机是内外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重视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情境的设计。⑤学习动因与学习者的社会生活有着极为广泛深刻的联系,要注意对多种多样的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加以调节和利用。3.在教学情境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标策略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操作?(P108~P115)

⑴明确课程学习的实际意义。可以从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提高自己的素养,列举学科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能解决自己遇到的实际问题等。

⑵设置逼迫目标的适当阶梯。通过降低要求、减缓坡度,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等点滴积累策略,让学生既保持追求的热情,又可以有效地拾级而上。

⑶安排实现目标的具体事件。将目标分解为一件件具体事情,落实到每一天的学习中,让学生在做事中实现目标。

⑷诱导适当的学习结果预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可能性在“最近发展区”上诱导出“跳一跳能摘到果 子”的预期;根据学生的进步和预期实现情况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引起学生新的预期。

3.运用“成就策略”应从哪些方面入手?(P116~P123)

⑴创造成功机会。创造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展示自我的平台,以学生自己的实际水平为最好水平对学生进行评价,强化优点、树立自信等。

⑵学会赏识学生。说说违心的话也无妨,嘴上常带赞赏,话语常带激励等。⑶利用优势转移。用学生的强项智能带动弱项智能的发展,用优点带动缺点的改正,“长善救失”、“扬长避短”。⑷提供替代经验。给学生树立适合于他的、乐于接受的榜样,营造“所有人只要努力都能成功”的文化,不断通报进步情况等。

4.情境学习的意义是什么?(P124~P125)

①促进迁移;②真实学习;③主体性的建构。5.情境教学中应有的关键点是什么?(P125)①学习者寻找、筛选信息要素;②学习者自己提取已有的知识;③学习者自己建构解决问题的策略。6.怎样利用“情境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P125~P132)⑴运用新颖信息,造成耳目一新的惊异感。教学引语新颖,提供的信息具有时代性。

⑵制造认知冲突,引起追本

求源的好奇心。实验法,将错就错法,问题探究法等。⑶创设悬念情境,激发欲罢不能的探究欲。(我的口袋里装了一个人。我说课文中写错了,志愿军是不能叫做亲人的。)⑷推动学生卷入,调动自主参与积极性。“卷入”意味着什么?第一,意味着要注意眼前的学生任务;第二,学生必须具备“卷入”之后的深水平加工所需的必要知识基础;第三,学生有自己决定自己进度快慢的选择自由;第四,学生愿意被“卷入”。(让学生“设身处境”地卷入思考,参与活动、促进思考。)7.什么是变化策略?(P133)

教师的变化策略,是教师的创新精神、教育智慧、教学实践能力的直接体现,它一般是通过教师安排教学活动模式、变换信息传递媒介、更新师生相互作用方式等来实现的。

8.教学中可在哪些方面运用变化策略?(P133~P141)

⑴科学安排刺激模式(刺激模式的安排方面)。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当综合考虑各种刺激因素的效用,并把它们组合成一个促进学生主动、积极、有效的学习的模式。如:利用乐曲、朗诵、画面营造教学氛围。⑵注意活动方式变化(活动方式方面)。教学方法(如讲解、提问、演示、读书等)和方式(如游戏、操作、表演、模拟、说唱等)的变化,有利于各种方法的方式的优势互补、相互配合,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稳定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习兴趣,推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如:变单纯讲授为“活动中学”,用动作模拟课文描写的内容,让学生表演课本剧等。

⑶变换课堂教学节奏(课堂教学节奏方面)。课堂教学应当注意变换教学活动的节奏,尽量做到动静结合,有张有弛,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出“有铺垫、有推进、有高潮、有回旋、有余音”的教学变奏曲。

⑷增强教学审美情趣(教学侧重点方面)。抛弃枯燥乏味的教学程式,在审美化和情趣化上下功夫,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精神境界得到提升。

9.教学中怎样运用调节策略?(P142~P150)⑴倡导积极关注。(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调节后续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一直保持在最佳状态。)学生总是希望教师能关注他,这是他们的一种社会心理需求。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和厚望,能改变学生的“自我”期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业成效。

⑵调控课堂气氛。(营造民主、平等、尊重、理解、和 谐、活跃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可表现为三种:一是以教师设身处境地理解学生为特征的“支持型气氛”;二是以学生提心吊胆地提防某种打击为特征的“防卫型气氛”;三是以师生相互反对为特征的“对抗型气氛”。积极的、师生相互理解与支持的气氛,会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导致更多的努力和创造性探索。⑶讲究强化艺术。课堂教学中的“强化”,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一系列促进和增强学生反应和保持学习力量的方式。强化主要包括外部的奖赏作用。赞赏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物质的,如奖金、奖品等;一种是精神的,如表扬、鼓励、赞赏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表扬、赞许乃至奖励的各种强化手段,发挥积极评价的作用;要善于把褒贬巧妙地结合起来,还要善于使比赛、竞争之类的活动产生激励的正效用。

⑷控制焦虑水平。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创造一种宽松的、激励学生进步与努力的环境,减少各种过激反应,控制考试、竞争等带来的负面影响,防止因焦虑带来的心理偏异的产生。

个人中心 我的主页 好友 消息(2)好友添加(1)留言评论(0)系统通知(0)站内消息(1)果冻是一棵树|装扮|设置|退出 天鹰工作室交友、学习、教育、谈心,希望更多的学生、家长、老师、朋友参与进来,我们共同讨论!主页博客相册|个人档

案 |好友

查看文章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复习资料(三)(转载)2009年10月06日 星期二 11:00※第十一章 学习指导的策略

1.名词解释:

⑴学习指导的策略(P240):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具体学法、练习与作业等进行指导的一系列方法。它体现的是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

⑵学习方式(P242):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⑶转变学生学习方式(P241~):是指转变目前在一些课程中存在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⑷自主学习(P243):是就学习内在品质而言的,是相对“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受控学习”而言的。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

⑸探究学习(P251):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⑹合作学习(P259):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2.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最重要的内容包括哪些?(P241)

①学习方式的指导;②具体学习方法的指导;③练习作业的指导。

3.内在于情境的学习指导的特征是什么?(P240~P241)

①第一,教师与学生共存于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在这一情境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②第二,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师的作用是激发、启迪、引导和指点,教师靠强烈的责任感、巨大的教学热忱和深厚的专业素养,充满睿智与机敏的方式,带领、支持、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的发展。③第三,学生的学习要立足于自主的习得。通过学习学生应成为策略的学习者,成为知识、智慧、个性都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自己的终生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指导自主学习要抓哪些环节?(P244~P251)⑴明晰目标。教师要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认清应该做什么,每一步要解决什么问题,怎么去做,做的情况怎么样,让他们通过自主的活动逐步地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

⑵“解放”学生。教师要把学生放到一个自由的天地中去,让他们有机会放飞想像、抒发创意、释放潜能。⑶具体要求。学习习得自主学习的方式,离不开教师的具体指点,教师应当对学生怎样做提出明确的要求,引导他们有效地把握、逐步地迁移。

⑷巧妙提示。教师善“导”充分地表现在巧妙的提示上,巧妙,应当是不着痕迹地提醒,不事张扬地启示,要言不烦地点到为止。⑸循序渐进。教师要细致分析学生的“学情”,根据教材提供的各种可能,耐心地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技能,增强信心,勇于践履。

5.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是什么?(P252)①获得理智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②建构知识;③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6.教师对探究学习的指导通过什么去实现?(P252)通过探究教学去实现。6.在具体操作中,对学生的探究学习指导应注意些什么?(P252~P258)⑴选好课题。适宜于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大多是程序性知识、个人化的内隐知识,而不是公共的、外显的陈述性知识,特别是程序性知识中的“实践的知识”最适宜进行探究性学习。

⑵提供支持。教师可通过认可学生学生的探究行为,鼓励学生尝试,精心组织和引导探究的活动过程,指导学

生寻找可供利用的资源,帮助学生排除学习中的困惑,重视学生研究心得的交流与成果的展示评定等等,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支持。

⑶相机引导。在学生的探究学习中,教师仍然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和咨询者,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多作些点拨、建议和帮助的工作。

⑷提高素养。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水平,应当从培养探究学习动机和习得探究技能入手,有步骤地使外显的行为转化成为内在的素养。⑸总结交流。鼓励和指导学生尽量把自己探究的成果展示出来,努力将他们迁移和应用到不同的情境之中。7.合作学习有哪些内涵?(P258~P259)

①合作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②合作学习以教学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源;③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的活动;④合作学习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总体而言,合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学等为理论基础,以开发和利用课堂中人的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全员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以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品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统一。8.在具体的操作中,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指导应注意些什么?(P260~P268)⑴适宜的内容。一些规律性强、涵盖面广、迁移和应用范围大的知识应当首选;可以用不同事例、不同方法、从不同侧面去解决的课题,易于殊途同归、达成共识,也适合选用;内容的构成容易分解为若干具体的任务,可通过协作努力共同完成的,也可以选取。总之,适宜合作学习的内容主要表现为:能提供多种认知课题,兼容各式操作方法,给每个参与者的个性发展和特长表现留有余地,有助于求异与发散思维的发展。⑵精心的组织。小组规模以2至6人为宜,体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⑶必要的技能。合作学习的实行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合作技能;合作技能又是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达成学术性目标的同时培养与训练的结果。

⑷恰当的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自主型、讨论型、争论型、指导型、过程型、结构型和探究型等方法。⑸相应的评价。重视小组自评和以团体成绩为标准的评价。

9.体验的三个重要特征是什么?(P268~P269)①第一、体验的情感性:体验能产生情感,形成一定的态度倾向;②第二,体验的意义性:体验中获得的领 悟,能生发意义;③体验的主体性:体验通过个体的亲身经历而获得独特的、个性化的主观感受和内心反应。10.体验有哪三条途径?(P269)

感知、活动、经历。11.体验学习的指导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P269~P274)

⑴切身感受;⑵唤起情感;⑶亲历过程;⑷触发体悟;⑸升华提高。

12.学习指导的内容包括哪三个方面?(P275)

①学习目的性教育,这是学习指导的前提和保证,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机制;②学习方法的指导,这是学习指导的焦点和关键,是学生学习的智慧机制;③学习心理的指导,这是学习指导的动力的保证,是学生学习的策略机制。

13.本书中的“学法”包括哪三方面的内容?(P275)⑴完成课业方法的指导。这是结合学生日常学习活动,对学生完成课业各个环节的方法进行指导。如指导预习、听课、笔记、复习、作业、小结等的具体方法。指导的方式有:制定课程、专题辅导、课内渗透、相互交流、自我总结等。

⑵智力活动方法的指导。这主要是指导学生掌握认知策略和心智活动的方式。其一是让学生掌握一般智力活动的方法,如观察的方法、记忆的方法、思考的方法、想像与创造的方法、自学的方法等等;其二是习得各种心智活动技能,如阅

读、运算、解题、作文等。指导方式主要是结合各科学习有机渗透、点拨或进行训练,也可采用专题辅导、相互交流、自我总结或个别咨询的方式。

⑶调控学习活动的指导。在学生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元认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活动。如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进行自我评价、调整学习进度等。指导的方式应以个别辅导和自我教育为主,不排除必要的集体指导。14.学习策略的三大要素是什么?(P276)

学习策略的三大要素是:学习方法、学习的调控和元认知。学习方法是学习策略最基本的要素;学习的调控处于“中介”的地位;元认知是学习策略的深层机制。15.学法指导应达到哪些基本要求?(P276~P278)⑴促进具体操作向内有素养的转化;⑵重视教师教法同学生学法的配合;⑶注意动力因素对智力活动的推动;⑷加强一般指导和学科指导的联系;⑸强调统一要求与因要而异的结合。16.学法指导在操作上一般可采用哪些方式?(P278~P285)

⑴直接型指导。具体作法有:①讲解式(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直接授予学生某种学法。在形式上在两种做法:一种是开设课程,另一种是举办讲座);②规程式(把一些常规性完成课业的任务的方法,制订为《学习规程》,在教学中贯彻执行)。

⑵渗透型指导。常用的方式有:①归纳式(学生在接触了较多的具体材料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同类的若干个例中归纳出某种学习方法);②点拨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随机点拨学法);③联结式(是指学生在学习某种新知识时,唤起他对同类旧知识的回忆,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从而掌握学法的一种指导方法。)⑶个别指导。具体方式有:①诊疗式(教师在了解学生学习及运用学习方法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治疗”,从而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实施的方法有:谈话法、讨论法、答辩法等);②调适式(当学生采用的学法不能适应新的学习情境,或者学生还未能习得适当的学习方法时,教师给以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方法的调适)③支持式。⑷自悟型指导。具体形式有:①自我总结式;②计划调控式;③相互交流式。17.新课程背景下的练习作业的功能有什么变化?(P287)

①练习作业要从只强调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形成熟练的作用,走向让学生在作业中获得经验和体验,习得策略和方法,自主建构知识的意义。

②练习作业要从只重视在教师指引下掌握和运用教材知识的基本能力,走向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发展学生搜

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更加关注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③练习作业要从只注意课业任务的完成,走向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发展,要使练习作业在形成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优良个性品质以及主体精神和健康人格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18.练习作业的类型有哪些?(P289~P290)

摸底型、尝试型、习得型、分层型、践履型、综合型、研究型。

19.练习作业的形式有哪些?(P290)

书面式、实作式、任务式、开放式、自定式。

20.练习作业的指导应注意些什么?(P292~P299)⑴重视练习之前的指导;⑵注意各类题型的配置;⑶建立练习作业的常规;⑷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⑸发展自主创新的能力。

第十二章 课堂纪律管理的策略

1.广义的教学工作可分为哪三种活动模式?(P301)①教学活动模式;②评价活动模式;③管理活动模式。2.课堂管理包括哪些方面?(P301~P302)①课堂纪律管理;②课堂信息管理;③课堂运行管理;④课堂时间管理。

其中课堂纪律管理在课堂管理中具有独特的基础性、保障性的作用。

3.课堂纪律管理有哪些功

能?(P302~P303)课堂纪律的管理的功能应体现在“全面育人”上,具体有以下功能:

①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②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③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④有助于形成道德责任感;⑤稳定情绪、降低过度焦虑。

4.课堂纪律管理的基本要求有哪些?(P303~P308)①追求以人为本;②运用最小干预原理;③多法并举;④预防在先;⑤因人而异。5.在课堂纪律管理中教师怎样追求以人为本?(P303~P304)

①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自尊心;严格要求学生遵守纪律与尊重学生人格相结合。

②自控与他控相结合。以学生自我控制为主,他控为辅;以他控为始,实现自控为终。着重引导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③指导与强制相结合。以积极的指导为主,消极的强制性管理为辅。

④以培养良好的纪律行为为主,惩罚不良行为为辅。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⑤实行民主管理,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合作精神。6.最小干扰原理中的四步反应计划是什么?(P304)斯莱文认为,当正常课堂行为受到干预时,应该采用最简单的最小值的干预纠正违规行为。视情况逐步增大干预值,首先可以提供“情境帮助”;如果“情境帮助”不见效,可以选择“温和反应”;如果“温和反应”还不见效,可以采用“中等反应”;如果“中等反应”仍不见效,才能采取“强烈反应”。

7.根据促使课堂纪律形成的方式,可以将课堂纪律分成哪几种类型?(P306~P307)

⑴教师促成的纪律;⑵集体促成的纪律;⑶任务促成的纪律;⑷自我促成的纪律。8.课堂纪律管理的操作要义有哪些?(P310~P316)①教师要积极介入;②教师要重视课堂结构;③发挥规范的作用;④调节焦虑的水平;⑤发挥示范的效应。9.在课堂纪律管理中教师积极介入的方法有哪些?(P310~P312)

①预防;②提醒;③暗示;④幽默;⑤褒贬;⑥化解;⑦激励;⑧“舞台情境”。10.在课堂纪律管理中如何发挥规范的作用?(P314~P315)

课堂学习的规则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规范,风气、舆论等也是一种看不见的规范。在发挥规范的作用方面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①复述常规;②订立契约;③舆论调节;④风气感染;⑤自我警策。

11.在课堂纪律管理中如何发挥示范效应?(P316)教师应当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成为遵守课堂纪律的模范,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教师也要善于运用表扬奖励等方法给各类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使他们 找到合适的参照。对学生点滴的进步,教师要满腔热情

地加以肯定和支持。

第四篇:《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读书计划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的读书计划

马岭镇麦地小学

一、活动指导思想

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人生奋斗的航灯,是文化传承的通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为友,这是一天也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 结合我校的实际,在教学中开展“读书活动”。通过对教育经典理论的学习,用新思想新理念指导与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丰富自身人文涵养,强化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进行教育创新。提升理论和实践水平,提高教育教学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拓宽知识视野,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启迪教育智慧,引发教育思想,改变教育方式,提升青年骨干教师专业素养。

二、活动形式

个人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以及举办读书征文、经典评述、心得交流等活动。

三、具体读书安排

1、精心组织,加强领导,结合实际,制定开展“读书活动”计划,创立良好的、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之间及时沟通、交流、讨论,形成个人自学与集体学习、短期与长期学习,理论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2、教师积极参与读书交流活动。让读书活动与课堂教学效果和相关教学活动相结合。在学习过程中记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写出反思和随笔,特别是记录自己每一天点点滴滴的收获与体会。

3、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经验,讨论教学中的收获与困惑。边学习,边教学,使理论联系实际落到实处。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选读一本有价值的教育书籍,并做好读书笔记。

4、充分利用图书室现有藏书,阅读中、外名著,丰富自身的文学基奠,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5、开展读书反馈活动,保证读书活动的有效性。

四、读书内容:教育报刊、教育理论书籍等。

曾令强

第五篇: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模拟试题88

二、判断改错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教学策略是教学方法的具体化。(×)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

2.新课程要求树立回归生活世界的实施观。(×)新课程要求树立回归生活世界的生态观。

3.用“动”方法来转化“静”的知识是认知性加工策略中的课程内容的做中学策略。(×)用“动”方法来转化“静”的知识是认知性加工策略中的课程内容的操作化策略。

4.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展开,既是教材呈现的一种形式,又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

5.新课程的教材观念强调教材是师生进行对话的“素材”。(×)新课程的教材观念强调教材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

6.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转变教学方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转变课程功能。

7.建立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建立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8.在课程内容的情境设计中,学习中的角色模拟是促使感同身受。(×)在课程内容的情境设计中,学习中的角色模拟是运用模拟情境。

9.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学习的策略因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5.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集中反映在成就动机上。(√)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学校层面的新课程实施需要树立的教学观念。学校层面的新课程实施需要树立以下教学观念:①学校是教育改革的中心、科学探究的中心;②课程是经验;③教材是范例;④教室是实验室;⑤教学是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的活动;⑥教师即研究者;⑦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⑧家长是教育伙伴。

2.简述怎样利用“情境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⑴运用新颖信息,造成耳目一新的惊异感。教学引语新颖,提供的信息具有时代性。⑵制造认知冲突,引起追本求源的好奇心。实验法,将错就错法,问题探究法等。⑶创设悬念情境,激发欲罢不能的探究欲。(我的口袋里装了一个人。我说课文中写错了,志愿军是不能叫做亲人的。)⑷推动学生卷入,调动自主参与积极性。“卷入”意味着什么?第一,意味着要注意眼前的学生任务;第二,学生必须具备“卷入”之后的深水平加工所需的必要知识基础;第三,学生有自己决定自己进度快慢的选择自由;第四,学生愿意被“卷入”。(让学生“设身处境”地卷入思考,参与活动、促进思考。)

3.简述言语讲授的操作要义。⑴了解学生实际;⑵调适自我心态;⑶研究讲授的内容;⑷设计学生的活动;增强语言的魅力。(每种要义要给予适当说明。)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新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新课程实施在以下一些基本要求:①改革育人模式,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学习”。②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能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③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做中学”、“用中学”。④提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应促进教学相长;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育,要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2.简述新课程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当的角色。①促进者的角色;②组织者的角色;③指导者的角色;④合作者的角色;⑤反思者的角色。

3.简述指导自主学习要抓哪些环节。⑴明晰目标。教师要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认清应该做什么,每一步要解决什么问题,怎么去做,做的情况怎么样,让他们通过自主的活动逐步地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⑵“解放”学生。教师要把学生放到一个自由的天地中去,让他们有机会放飞想像、抒发创意、释放潜能。⑶具体要求。学习习得自主学习的方式,离不开教师的具体指点,教师应当对学生怎样做提出明确的要求,引导他们有效地把握、逐步地迁移。⑷巧妙提示。教师善“导”充分地表现在巧妙的提示上,巧妙,应当是不着痕迹地提醒,不事张扬地启示,要言不烦地点到为止。⑸循序渐进。教师要细致分析学生的“学情”,根据教材提供的各种可能,耐心地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技能,增强信心,勇于践履。

4.简述学校层面的新课程实施需要树立的教学观念。

学校层面的新课程实施需要树立以下教学观念:①学校是教育改革的中心、科学探究的中心;②课程是经验;③教材是范例;④教室是实验室;⑤教学是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的活动;⑥教师即研究者;⑦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⑧家长是教育伙伴。

2.简述怎样利用“情境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⑴运用新颖信息,造成耳目一新的惊异感。教学引语新颖,提供的信息具有时代性。⑵制造认知冲突,引起追本求源的好奇心。实验法,将错就错法,问题探究法等。⑶创设悬念情境,激发欲罢不能的探究欲。(我的口袋里装了一个人。我说课文中写错了,志愿军是不能叫做亲人的。)

⑷推动学生卷入,调动自主参与积极性。“卷入”意味着什么?第一,意味着要注意眼前的学生任务;第二,学生必须具备“卷入”之后的深水平加工所需的必要知识基础;第三,学生有自己决定自己进度快慢的选择自由;第四,学生愿意被“卷入”。(让学生“设身处境”地卷入思考,参与活动、促进思考。)5.简述言语讲授的操作要义

⑴了解学生实际;⑵调适自我心态;⑶研究讲授的内容;⑷设计学生的活动;增强语言的魅力。(每种要义要给予适当说明。)

2.简述新课程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当的角色。

①促进者的角色;②组织者的角色;③指导者的角色;④合作者的角色;⑤反思者的角色。

学校层面的新课程实施需要树立以下教学观念:①学校是教育改革的中心、科学探究的中心;②课程是经验;③教材是范例;④教室是实验室;⑤教学是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的活动;⑥教师即研究者;⑦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⑧家长是教育伙伴。

2.简述怎样利用“情境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⑴运用新颖信息,造成耳目一新的惊异感。教学引语新颖,提供的信息具有时代性。⑵制造认知冲突,引起追本求源的好奇心。实验法,将错就错法,问题探究法等。⑶创设悬念情境,激发欲罢不能的探究欲。(我的口袋里装了一个人。我说课文中写错了,志愿军是不能叫做亲人的。)

⑷推动学生卷入,调动自主参与积极性。“卷入”意味着什么?第一,意味着要注意眼前的学生任务;第二,学生必须具备“卷入”之后的深水平加工所需的必要知识基础;第三,学生有自己决定自己进度快慢的选择自由;第四,学生愿意被“卷入”。(让学生“设身处境”地卷入思考,参与活动、促进思考。)

3、怎样根据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1)要在“全面育人”上下功夫。(2)要在“结合渗透”上下功夫。(3)要在“持续发展”上花时间。(4)要在“突出重点”上做文章。(5)要在“因材施教”上想办法。

2、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有哪些特点?

(1)整体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整体教学活动中的统一实现。(2)累积性—历时性目标的一种共时性表述。(3)双部性—外显行为与内隐变化的相互结合。(4)灵活性—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的要求。(5)共振性—多种教学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6)开放性—预定目标与生成的个性化目标的兼容。

7、在教学情境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标策略,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操作呢?(1)明确课程学习的实际意义;(2)设置逼近目标的适当阶梯;

(3)安排实现目标的具体事件;(4)诱导适当的学习结果预期。运用成就策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创造成功的机会(2)学会赏识学生(3)利用优势转移(4)提供替代经验

6、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有哪些?

(1)目标策略(2)成就策略(3)情境策略(4)变化策略(5)调节策略

11、教师的变化策略,是教师的创新精神、教育智慧、教学实践能力的直接体现,它一般是通过教师安排教学活动模式、变换信息传递媒介、更新师生相互作用方式等来实现的。

提示以下几个变化策略:(1)科学安排刺激模式(2)注意活动方式变化(3)变换课堂教学节奏(4)增强教学审美情趣

12、调节策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倡导积极关注(罗森塔尔认为,在四个教育社会心理机制作用下产生的效应:气氛、反馈、输入、鼓励。)

(2)调控课堂气氛(课堂气氛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反抗的。其表现为三种:支持型气氛、防卫型气氛、对抗型气氛)

(3)讲究强化艺术(4)控制焦虑水平

13、质疑问难策略大体表现为三种情形:

(1)教师设置让学生产生疑难的情境,促使学生置疑发问。

(2)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提出引发学生思考和深究的问题;

(3)学生基于自身的经验陈述自己的困惑或不同看法,并在教师指导下讨论。

14、质疑问难策略的基本要求:(1)创设冲突情境(2)启动定向思考(3)鼓励思维发散(4)培育问题意识(5)拓宽探究领域

15、质疑问难策略的操作要义:(1)接触真实的问题(2)挑开认知的矛盾(3)引向深入的理解

(4)讲究提问的艺术(5)注重适时的介入。

11、怎样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最常见做法是教师直接解释学生认识上的矛盾,提出问题。(1)观察的目标越明确,感知越清晰(2)观察对象在背景中越突出,则越容易被感知(3)形象于言语的结合越正确,则感知将更迅速而完善(4)多种器官的协同活动,可以提高感知的成效。

21、演示策略的操作要义:

(1)讲求实效(2)规范操作(3)贴合内容(4)引导参与(5)不断创新

2、学习指导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教师与学生共存于教学情境中。(2)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3)学生的学习要立足于自主的习得。

3、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最重要的内容包括:

(1)学习方式的指导(主要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2)具体学法的指导、(3)练习作业的指导。

4、如何在课堂中落实学习方式的指导:(1)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职责;

(2)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3)教师要采用有助于增进学习效果的策略。

6、指导自主学习要抓住哪些环节呢?

(1)明晰目标(2)解放学生(3)具体要求(4)巧妙提示(5)循序渐进

21、学法指导,“学法”包含三方面的内容:(1)完成课业方法的指导(2)智力活动方法的指导(3)调控学习活动的指导

22、学法指导的基本要求:(1)促进具体操作向内在素养的转化(2)重视教师教法同学生学法的配合(3)注意动力因素对智力活动的推动(4)加强一般指导和学科指导的联系(5)强调统一要求与因人而异的结合。

5、新课程的基本课程理念:(1)“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2)科学与人文交融的课程文化观(3)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4)创生与发展取向的课程实施观(5)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指导教学策略的几条思路:(1)发挥教学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变“教课本”为“用课本教”。(2)建立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变“传话”为“对话”。(3)加强实践经验与书本知识的联系—变“书中学”为“做中学”。(4)注重学生素质的深层建构—变“教书”为“铸魂”(5)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体系—变“教案剧”为“教育诗”。

在课程改革中,怎样来认识教师于学生的关系呢?(1)教学是教师于学生的交往(2)教学是教师于学生的对话(其突出特征是开放性和启发性)(3)教学是教师于学生的互动(4)教学是教师于学生的合作(5)教学是教师于学生的理解

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6分)

1.结合实际,谈谈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怎样运用调节策略。⑴倡导积极关注。(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调节后续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一直保持在最佳状态。)学生总是希望教师能关注他,这是他们的一种社会心理需求。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和厚望,能改变学生的“自我”期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业成效。⑵调控课堂气氛。(营造民主、平等、尊重、理解、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可表现为三种:一是以教师设身处境地理解学生为特征的“支持型气氛”;二是以学生提心吊胆地提防某种打击为特征的“防卫型气氛”;三是以师生相互反对为特征的“对抗型气氛”。积极的、师生相互理解与支持的气氛,会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导致更多的努力和创造性探索。⑶讲究强化艺术。课堂教学中的“强化”,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一系列促进和增强学生反应和保持学习力量的方式。强化主要包括外部的奖赏作用。赞赏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物质的,如奖金、奖品等;一种是精神的,如表扬、鼓励、赞赏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表扬、赞许乃至奖励的各种强化手段,发挥积极评价的作用;要善于把褒贬巧妙地结合起来,还要善于使比赛、竞争之类的活动产生激励的正效用。

⑷控制焦虑水平。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创造一种宽松的、激励学生进步与努力的环境,减少各种过激反应,控制考试、竞争等带来的负面影响,防止因焦虑带来的心理偏异的产生。(在每种做法中结合你的实际举一些具体的例子即可。)

2.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新课程下的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认识。

⑴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教学交往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教学交往具有以下特点:①具有目的性:就交往目的来说,教学交往是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它的目标主要指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获得的发展,是由这一目标派生出来的“产品”;②具有互为主体性:就交往主体来说,学生与教师都是活动的主体,他们在人格、权利和自主性方面是“平等”的,但在信息的拥有和交往中的作用方面却又是不“对等”的;③具有“规定”性:就交往内容来说,其主题是被“规定”了的、具有“规范”意义的,因此,教学的交往是以教材为“话题”的师生相互作用;④具有计划性:就交往的结构来说,这种交往常常是有计划的、相对“有序”的,或者说,是被精心组织起来围绕一定目标展开的。

⑵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实现师生对话要求师生关系发生根本的转变:①教学不再是有知识的教师教授无知的学生,而是师生共同探索、相互影响;②教师应更多地作为一个学生的倾听者、交谈者,而不仅仅是一个讲解者;③教师应和学生共同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仅仅是实施者。实现对话要求师生双方内心世界的敞开,真正的倾听和接纳对方。

⑶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哈泰帕把互动分为“水平互动”和“垂直互动”,“水平互动”是年龄特征、知识经验与发展水平大体相近的学生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常采用小组讨论、相互教学等形式,它可以使学生学会倾听、比较和发现从不同角度提出的有差异的见解,促进“节约思维”、深入思考与反观自身而获得创见。“垂直性互动”是指儿童同成人、教师或高手之间的一种互动,它是在教师传递社会文化的活动中,在教师指导之下的参与,“认知学徒制”、作为“脚手架”的互动,都属于这类互动。

⑷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习者的自主建构,必须在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中,在由交流合作而推动的积极深入思考中,才能实现。

⑸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理解。理解的基本涵义是:意义沟通、相互解释、设身处地、共同体验、宽容悦纳。从理解的意义上讲,教育过程是一种“唤醒”,是一种体验,是一种“视界融合”,是一种对话,也是一种学生自我理解的过程。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下载《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复习概要(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复习概要(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理教学策略与方法

    地理教学策略与方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学习中挖掘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学中注重引发学生发现问题,启发思维,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

    浅析初中历史复习课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浅析初中历史复习课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复习课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复习过程中,往往存在诸如知识掌握不牢、遗忘率高,理解、迁移、应用能力差,不易形成完整......

    小学英语教学策略与方法

    小学英语教学策略与方法发布者:何富琼 发布时间: 2011-9-23 23:04:31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我大胆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努力寻求适合大班教学的途径。本文......

    小学作文教学策略与方法

    小学作文教学策略与方法 文章是一个由诸多因素构成的综合体,作文需要多方面的修养历练和持之以恒的实践锻炼。因此,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必须从整体着眼、局部着手,做到每个学段......

    化学用语教学策略与方法

    化学用语教学策略与方法 化学用语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难点之一。 其原因,一是化学用语具有“约定俗成”的特点, 学生必须通过强化记忆来掌握,学起来比较枯燥乏味。二是化学用语的......

    教学策略、模式、方法

    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它具有指示性和灵活性,不具有规定性和刻板性、教学策略包括五方面的......

    音乐教学策略及方法

    音乐教学策略及方法 一、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在进行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由主要教育因素组成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步骤、环节与流程。它是教育理论与......

    军事理论复习概要范文大全

    军事理论第一章 中国国防 国防的含义:P1 国防就是国家的防务,是指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防御外来侵略和制止武装颠覆所进行的军事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