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学美术课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
中小学美术课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采取的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指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
一、当前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美术课程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时在美术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困惑,主要有:①为了追求“人文性”目标,就可以丧失美术课的特点吗?②三维目标该如何设计?三维目标写进教案但教学效果为何并不明显?③教学活动生动活泼了、多媒体技术丰富多样了,但美术或教育内涵为何淡薄了?④课堂教学评价已成为常规,为何却往往流于形式?该如何发挥评价的作用?⑤到底什么是好课、优质课(有效教学)的标准?教师该如何打造自己的优质课?
二、关于有效教学
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其核心问题就是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有没有效益,并非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学认真与否,而是看学生学到了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属无效或低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的发展。
2.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即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3.关注教学成果的可检测性,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
4.教师的反思意识,思考“怎样的教学才有效”“我的教学是否有效”“有没有更有效的教学”。
5.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教师为有效完成特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教学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行为的教学思路或智慧。有效教学的实施可划分为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三个阶段。
三、如何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充分认识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以教科书为主要蓝本展开的教与学的活动,它包括学生、教师、教材三个基本要素。只有在充分了解和运用这三个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受众,了解学生应该从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学科基础、内在需要等方面展开。比如,在美术的学习上学生对哪些内容感兴趣、美术知识和技能基础如何、哪些内容很陌生、希望通过怎样的方式学习美术、学生希望如何评价等等问题,都是教师在课前应该掌握的。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应该具备三个“力”:即亲和力、学力和驾驭力。“亲和力”主要指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平等对话,理解与包容等;“学力”主要指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及其水平,一个美术教师的“学力”应反映在美术专业知识、人文学科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及实践习得知识等方面。“驾驭力”指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与管理能力。对教材的理解与掌握则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包括教材的定位与编写思路、知识体系与逻辑线索、学习要点与提示、学习材料与方法、学习过程与评价、范例等等。因此,作为一个美术教师充实自己、了解学生、熟悉教材是顺利实施教学的前提和保障,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教学流程、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等。
(二)教学目标定位要准确
课堂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所应达成的学习任务。它区别于美术课程总目标,也区别于各学龄段的阶段目标,它更强调单位时间内的效益。同时,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因此,制订教学目标应该具体而准确,并且具有可检测性。制订课堂教学目标应考虑三个层面: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意目标。但并非是课程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个维度,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以文字的形式把教学目标确定下来,把握“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过程、行为结果”四个因素,例如在教学湘版义教教材《傲雪梅花》一课时,其能力目标可确定为“学生能在15分钟内用中国画工具独立完成一幅简单的写意梅花图”。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应考虑主目标、亚目标才生成性目标。
制定教学目标还应考虑以下因素:①充分考虑不同学习领域,美术学习中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等不同学习领域,有其不同的目标取向,如“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目标侧重于对工具、材料、方法、步骤、语言、原理等方面的认识、理解与运用,以及通过造型表达思想与情感等。②充分考虑不同学习内容。在同一学习领域下的不同学习单元、学习内容其目标也是不一样的,如湘版义教课标教材7-9年级中关于中国画的教学内容有三个课目:分别为《傲雪梅花》、《寄情山水》、《以形写神》,其教学核心目标分别对应为了解中国画的笔墨、程式、形神兼备。③充分考虑学科特点,不要“荒了自己的田去种人家的地”。④充分考虑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可接受性,例如同是剪纸的教学内容,其在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年龄段学习要求是不一样的。
(三)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这里所说的“形式”是指教学策略、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流程以及学习方式、活动设置等等。“内容”是指教学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应掌握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就教学方法而言就有“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讨论法”等等。就学习方式而言,新课程提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形式”很多,一堂课不能都用到,也不能说哪种形式就一定最好,就某一堂具体的课来说,不同的“内容”应选择不同的“形式”,“形式”应为“内容”服务。例如:在学习一些基本的作画技法和步骤时,老师的讲解与演示就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再如让小学低年级学生了解一些学科性较强的知识时,采取游戏、接力赛等形式进行知识的柔化处理就比较合适。同时,“形式”的选择应考虑其利益最大化,即采取哪种“形式”对于解决“内容”更直接有效,所谓“该看的要多看,该说的要多说,该画的要多画,该演示的一定要演示”。
(四)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一堂课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精力和注意力也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是每一位教学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学流程设计的优化、教学时量和内容的合理安排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过程的优化应做到“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所谓“好钢”是指课堂上的主要时间和精力,所谓“刀刃”是指一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应选择最佳时机,把较多时间和主要精力投入到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上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的有效注意是有限的,很难保持四十分钟或四十五分钟的持久注意力,一般来说,一堂课开头的几分钟课堂还未安全安静,学生精力还未完全集中,不宜于马上进入重点难点的学习,而应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接下来的时间里,学生由于“引人入胜的开头”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注意力开始集中了,此时应花费较多时间用若干小环节学习重点、突破难点,使课堂有一个“坚实的中部”。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是如何把握好“刀刃”,即正确把握好重点和难点,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重点,比如设计课教学中学生设计意识的培养和设计思维的训练就是重点,至于制作步骤、绘制方法等显得不那么要紧了。再如制作课中,材料的选择、工具的使用、制作的流程和工艺就显得很重要。笔者发现,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或者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对此,笔者建议教师用关键词呈现教学流程,并对表示重点和难点的关键词进行标记,这样在教学中才会有的放矢,真正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
(五)范例应具典型性
举一反三性是课程的基本特性之一,要做到“反三”,“举一”就很关键,关键在于范例应具有典型性。尤其是美术课,由于其具有很强的直观性特点,所以范例的典型意义尤为重要。所谓范例的典型性,通俗地说就是范例与学习目标能够最好地最直接地挂钩,最能说明问题,即“用它”最能“说话”,并不是越经典就越好。美术课中的范例主要指美术名作、学生习作、教师范画等。不同类型的范例选择应考虑不同的典型意义,有的范例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方法步骤;有的范例旨在学生了解形式语言和艺术原理;还有的范例则在于引导学生感受审美特征和人文价值。
同一范例在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下,其典型意义的使用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例如有三个这样的课目:分别为《格尔尼卡赏析》、《立体主义画派》和《战争与和平》,教学中教师可能都会以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作为范例,但在这三个课目中其侧重点是应该不一样的,在《格尔尼卡赏析》一课中,范例的意义在于“就事论事”,即让学生了解作品本身的创作背景、主题、构图、色彩、方法、原理、影响等方面;在《立体主义画派》一课中,以《格尔尼卡》为代表作品旨在了解立体主义画派的产生、艺术追求、造型原理、艺术风格等;而在《战争与和平》一课中,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战争与和平是艺术家表达的永恒主题之一,不同艺术家的表达方式、手段与方法不尽相同,其中《格尔尼卡》运用了象征、寓意的手法,用主体主义的造型原理来表达,同样具有强烈的感憾力。
四、如何检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美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是否优化,应该通过一定的方式以一定的标准进行检测。笔者认为,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和课堂文化建设情况以及教学的负效三个方面来进行检测。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主要指学生的参与度、作业状况和学习的生成性状况。其中参与度包括问题的参与、交流与讨论的参与、思维的参与、实践的参与、评价的参与等方面的程度,可以通过问答、眼神、注意力、气氛、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来判断。作业状况包括学生作业完成的数量、作业效果、作业过程等方面的情况,可以通过巡回观察、作业展示、互动评价等方式检测,重点是通过作业状况了解学生对教学核心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生成性状况主要指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发散、类比与拓展的能力,教学中可以看看学生有没有进一步学习探索的愿望,是否有新的问题提出,能否运用本课学习所得解决实践问题。
(二)课堂文化建设情况
一堂好课除了应达成教学目标之外,形成良好的课堂文化也是很重要的方面,课堂文化包括师生关系的建立、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学科特征的凸现和健康心理情绪等。师生关系建立应体现为平等、亲和、自觉;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体现为轻松、活跃、有节奏、有秩序;美术的学科特征应体现为感性的、感观的、感觉的、感化的;健康心理情绪表现为渴望、快乐、回味。
(三)反思教学的负效应
教师的反思意识是有效教学的理念之一,而对教学的负效应的思考是教师反思的一项重要内容,课堂教师中的内容、课件、演示、评价、作品等有时可能会给学生学习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或者副作用,如老师示范后学生可能完全模仿,课件等形式的“花哨”可能转移学生对内容的注意力,评价中的一味鼓励导致学生“好坏不分”等等都有负效应的具体体现。负效应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教学有效性的程度,需要在教学中对负效应进行有效的把控,让其最小化。
第二篇:如何提高美术课的教学策略及方法
小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教师:李燕
本学期我的研究课题是:《如何提高美术课的教学策略及方法 》。现作如下总结:
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而在美术课堂上有效的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及美术学科教学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美术学科教育肩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学生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那么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要如何做,针对本学期的研究课题——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策略及方法,我做了如下计划:
一、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
有效率的课堂教学,就是要在单位时间内,以师生必要的精力消耗,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得到尽可能多的实际效益。而美术课堂教学的实际教学时间是固定的,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比率,就是增加有效的教学时间。那么如何做能提高有效教学时间呢?那就是课前准备。而我们要准备什么呢?又要如何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呢? 1.要读懂教材、把握教材
所谓读懂教材、把握教材,就是能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掌握所要教学的内容在全册的位置,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有哪些联系;它对前面学过知识作了哪些伸展,对后面的知识学习又有哪些铺垫;是哪些知识的生长点等等。而要想读懂教材、把握教材必须做到如下三点:(1)对照课程标准读教材,了解所教的这册教材课标有怎样的要求,对知识点有怎样的标高。(2)把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读,看所教的内容与前后的哪些知识有联系,只有恰当利用迁移与同化进行教学,教学才有联结点,学生学起来才会轻松;(3)读不同的教案,听同课异构的美术课。每一篇教案都是凝聚着教师的心血,都体现这位老师的教学思想与方法,都有其可取之处。我们分析不同的教案,思考他这样设计的理由,是否符合学生实际,不同的设计达到的目标有什么不同,最后又是怎样殊途同归。只有想清楚了这些,实实在在的研究教材,我们的教学才可能真正具有有效性。
2.教学设计要符合课标的要求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考虑下列问题:在有效体现美术课程标准精神的基础上,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安排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美术课堂教学设计要根据美术课程内容目标的基本要求,依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要符合不同年龄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在学习、认知、训练中轻松、有趣地掌握美术知识。
二、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美术课中教师应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实施分层训练要求。在美术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针对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能力水平,实施分层训练要求。以适当的目标为导向,针对学生的不同爱好和特长,设计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活动内容或方式,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提高美术教学的有效性。体会到参与活动的乐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展他们的主体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师应积极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
体现美术课程的价值,有效的途径就是积极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让美术课成为学生生命活力的展示平台,成为知识积累、实践参与、相互交流的活动平台。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依据教材结合实际选用适合学生的新鲜事物,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活跃学习气氛,构建充满活力的美术课堂。
四、教学中必须注重多元评价
有效评价是有效教学策略的一种形式,在促进学生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评价要按照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的淡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突出评价的激励作用的精神, 将量化评价与过程评价结合,由单项向多项转变。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多元的评价手段,尤其应该注意到学生的自我评价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一堂课的活动后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从自身的发展需要出发,自己找出自身的不足之处。
我们的教学活动如能让学生们期待、盼望,并时常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有种无法抗拒的吸引力,那么这肯定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教师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有吸引力,受学生欢迎;不断地调整、改革和创新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使教学富有生机,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策略及方法。
第三篇:中小体育课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
中小体育课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 如何激发初中体育差生的运动兴趣
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某种体育活动并积极参加某种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既是学生的内在动力,也是学生个体能力发展的起点与依据。激发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而且能充分体现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不只是体育教学的一个手段,也是体育教学的一个目的。因此,研究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就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近些年来,随着终身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体育兴趣的培养问题更为突出。下面就此问题进行了初步论述,概括起来有八点。
1.创建一个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点燃学生的体育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体育教学中,师生间建立融洽的情感是激发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先决条件。实践证明:有些学生对体育失去兴趣,是从对体育教师的不信任开始的。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彻底清除“师道尊严”和“教师中心论”的影响,摒弃“一言堂”和训斥、体罚与变相体罚、打骂学生,以及停止学生练习、剥夺学生学习权利,破坏学生的学习情绪等错误行为的。学生是不可能在紧张或对立的师生关系中主劝地生动活泼地进行体育学习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都强调学习中人的情感因素,他们认为,必须尊重学习者,把学习者视为学习的主体,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主张师生间建立一种平等、和谐、良好的关系。教师要成为学习者的朋友与知己,成为学生学习的鼓励者、促进者和指引者。为此,教师必须对学生有爱心,要尊重和信任学生,要深入了解和理解学生,要经常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流感情,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应当是可敬、可亲、可信的人。这样,师生相互信任,相互吸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会培养融洽的师生情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燃起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2.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诱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新奇的刺激是引起兴趣的有效方法,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不断创造性地运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富于变化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与手段,可使教学气氛变得轻松愉快。另外,掌握多媒体教学,充分把现代科学应用于体育教学中,处处注意创新,经常给学生一个崭新的感觉和启迪。体育课中有些环节(如技术细节和技术关键等)光凭生动的描术与准确示范,有时学生仍难以掌握,影响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如果使用直观教学与电化教学,可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将这些技术细节和技术关键通过慢镜头反复播放并与边看边讲解相结合,学生不仅能准确理解动作要领,高质量地完成学生任务,而且通过这种形式,更能有效地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以及学生对新异刺激的好奇心,引发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参加体育活动的广泛兴趣。而教学过程的设计与讲究“巧妙”,设计合理、新颖,敢于打破常规,从头到尾,精心设计,别出心裁,就会令学生感到新奇独特。只要课中出现了“新异”的东西,学生就会精神振奋,跃跃欲试,利用青少年学生的这种心理就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3.利用风趣精彩的教学语言,调动学生的体育兴趣
风趣、幽默的语言或有个性的“口令”,具有强烈的召唤力和感染力。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好的技术水平,还应注意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并用教学语言准确地将动作要领、方法和要求表达出来,教学语言不仅具有传递知识,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功能,同时也是激励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在体育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语言的技巧,第一应有准确的概念,正确的判断和组织严密、完整的语言程序,使讲解具有思辩性和逻辑性,富有说服力。第二,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准确、鲜明、生动地讲出技术动作的要领,以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和视听效果。第三,语言的朴素性。讲解应做到简明扼要,容易理解,尽量用口语化的语言。第四,声音要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况的需要,时高时低,时急时缓,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另外,教学语言的表达技巧应该是语言表达和形象表达方式的综合穿插和灵活搭配,做到讲解时话中有形,形中衬话。教师还可通过面部各种表情的变化来示意知识传授内容。如眨眼、瞪眼、扬眉、皱眉、微笑、咧嘴等等,使学生未闻其声却悟其意。
例如:在教横箱的分腿腾动作,教师为了预防学生双手撑箱时间过长,导致没有第二腾空的错误。教师在讲解时,将“箱体”比喻成“烫手的铁板”并配以烫手的“咧嘴”的表情,学生不但会在愉快的心理下深记动作要领:两手一触及箱体就迅速推开。这样既形象又生动,学生练习时就会兴趣盎然,教学效果也好。
4.创设情知交融的学习情境,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构建舞台
体育内容丰富多彩,体育方法多种多样,体育形式千变成化,教师要从“请你跟我这样做”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构造舞台。在体育教学中专项技术的学习或练习有时是十分枯燥的,不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教师要善于创造良好的情感环境,将知识技能融于愉快的气氛之中,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如在耐久跑教学时,学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无兴趣。教师在教学前可先描绘一些令人的机能,提高耐久性力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耐久跑。这样的情景很有倾向性,有强烈的情感体验,能激发其迫切需要去感知新教材,并努力学习的强烈动机。在这种情景中,学生练习就会十分刻苦,身体上的苦能转变为情感上的乐,短暂的、直接的兴趣将转化为持久的、间接的兴趣。
5.课内外结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课的安排为一周2—3次课,所以我们的教学不能仅着眼于一周的体育课上,应该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的多样性,让学生把课上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运用到有关的体育活动中去。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体育“三基”,而且有利于教师通过体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在体育实践中培养学生持久的体育兴趣。比如篮球,课外时同学们班与班之间、系与系之间进行比赛,那么我们在课上就得把场地、规则、手势、比赛阵容、战术、练习方法一一向同学讲清楚,使每个同学不仅会打篮球,还会看、会吹、会在场外做指导。学习与实践不断结合,学生的体育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6.游戏与竞赛相结合,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竞争性强是青年的一种心理特征,游戏与竞赛以其特有的趣味性和竞争性很受青少年学生的喜爱。青少年求知欲旺盛、求胜心切,喜欢鼓励和表扬。根据这些特点,教师教学中可多设计带有趣味性和竞赛性的游戏,使每个同学都能参加比赛。如在快速跑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追逐跑比赛,迎面接力跑比赛、十字接力跑比赛等,调动每个同学的运动热情,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和集体荣誉感。这样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运动习惯的形成。7.采用成功体育教学模式,让学生享到成功的喜悦
成功体育是毛振明先生倡导的一种体育教学模式。在教学领域里认为,成功教育的宗旨是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一个人都获得成功的体验,都成为学习上的成功者。其实践的突破口是对教学评价的改革。
素质教育认为,传统的统一考试是强制性的,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它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尤其是冷酷的,因为,他们在这种考试中常常只能得低分,被认为是“差生”。他们也由此觉得低人一等,丧失自信心。实际上,所谓优秀生在这种考试中也是被动的无奈的。而成功体育实施奖励性评价就像节**的猜灯谜一样,融自愿性、竞争性和激励性为一体。当然,这种评价方式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要学生有积极的表现和进步,教师就即时给予奖励分,而不论其在班上同学中实际所处的能力水平如何。在学期终结时候,教师把统考分与奖励分按照一定的权重合成,给出学生的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特征是:
7.1奖励性评价是为了提供更多的机会,促使学生发现自己、发展自己,建立起学生的信心。
7.2奖励性评价的标准是个体参照标准。
7.3奖励性评价的范围是广泛的。只要有教育价值的因素,不论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创造性、独特性,都可以进行评价并把奖励性评价“毫不吝啬”地“送”给学生。
向往的情景。如在夏令营中骑自行车去领略各大城市的美好风光,有些同学可能不愿参加,原因是耐力不行坚持不下来,而耐久跑项目可锻炼心血管系统8.利用体育教师的师德、师能影响,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
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与之朝夕相处的教师发挥着巨大的师表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至师德师能往往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成为一名新世纪的创新型体育教师,必须符合以下六个要求:
“长”:要有一技之长。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不再是只会做动作、会讲解,更主重的是要能引起他们敬佩,能以一技之长占据他们心目中的明星地位。教师若能这样,就更能引起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就会更加积极主动。
“宽”:知识面、信息面要宽。要经常与学生进行各方面的交流,要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拥有合乎时代趋向的新观念、新思想,两者的形成离不开对各种信息的采纳,以熟悉各种思潮、流派及体育动态等,并能进行深入评说,让学生的思想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在时代的前列,以获得学生的敬佩和尊重。
“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要高。教学是实践,科研是总结,两者完美结合,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在平常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收集点滴得失,积累经验,不断总结,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新”:教学手段要新。掌握多媒体教学,充分把现代科学应用于体育教学中,处处注意创新,经常给学生一个崭新的感觉和启迪。
“巧”:教学过程设计要巧。设计合理、新颖,敢于打破常规。从关到尾,精心设计,别出心裁,令学生感到新奇独特。
“美”:教态示范要美。服饰、仪表、体态示范,要根据所教内容的特点性质,因时因情地进行创新设计,每次给学生一种与以往不同的新鲜感觉和美的享受。
让“长、宽、高”显示立体形象,让“新、巧、美”构成多侧面的综合素质,那么这种创新型体育教师就会深受学生欢迎,使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真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直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信心,从而培养起浓厚的体育兴趣。
第四篇:中小学美术课改研究中心组工作计划
小学美术课改研究中心组工作计划
(2006年10月——2007年7月)
一、指导思想
2006年小学美术学科,坚持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转移工作重心,重点学习与宣传上海市中小学美术二期课改方案及课程标准。认真抓好小学三年级的新教材实施与教学工作。聚集课堂教学,继续抓好学科中心组、各校教研组长的研训活动。促进校本培训活动展开,不断提升本区美术教师专业化水准。
二、研训目标
经过一年研训学习,本届美术学科中心组成员应在政治、思想、师德修养,专业知识与教科研等方面具有较高素养,并在区内有较高知名度。能积极投入小学二期课改工作的美术学科研究型骨干教师。
三、研训内容
1.政治思想与师德方面
⑴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注意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护与关心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正确处理奉献与索取的关系,具有自我发现、自我发展的能力。
⑵全体美术中心组成员在一年任职期间,要认真履行研训部制订的《松江区推进二期课改学科研究中心组工作职责》。为推进二期课改工作多作自己的贡献。
2.美术专业知识与教育教学方面
⑴加强美术教育教学专业理论基础学习,要认真学习“上海市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与“市的课改方案”,深刻了解美术二期课改的目的与意义。切实转变教学理念,用新的思路来指 导自己的教学工作。近期要求精读《中小学美术教学探索》、《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等书,要求大家做好读书笔记,并进行交流。一年内争取读30万字左右的教育理论专著。
2.美术专业知识技能方面。要求全组成员能做到一专多能,对油画、中国画、水彩画、水粉画、纸版画、雕塑等画能基本掌握,某一画种有特长。教师作品要积极参加市区美术展览,并将组织中心组老师外出观摩交流。
3.课堂教学与专题研究。根据二期课改学科中心组工作职责的要求,每位中心组成员要确定一个自己的教学研究专题,然后进行教学研究的实践活动。要求中心组成员一年内至少有公开研讨课一节,并撰写专题研究的教学论文一篇。在区内起到美术教学示范,辐射、引领的骨干作用。
四、研训日程
美术学科中心组每月至少活动1次,每次时间半天左右,一年集训活动在十次以上,原则上组内的活动形式以集训与自学相结合。聘请市有关专家指导。
1.2006年10月——2007年1月
组内个人制定自我培养计划、美术教育教学与专业知识学习,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2.2007年2月——2007年7月
课堂教学交流与研讨、专题研究小结。(中心组教学研究成果)
美术学科研究中心组 二OO六年九月三十日
第五篇:地理教学策略与方法
地理教学策略与方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学习中挖掘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学中注重引发学生发现问题,启发思维,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原则,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地理教学紧紧围绕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喜欢学、爱学,变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地理课堂这一教学思路。
一 自学自测”,注重导入和引导。“自学自测”是指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学习目标,采取自学的方式,可以自学教材,阅读地图,查找资料等等,把握课堂学习知识点。也可以根据老师预先设计的问题,结合插图或老师带来的挂图,找到相应的问题答案。这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起始阶段,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的艺术,利用精彩的语言或多媒体手段(图片或影片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一阶段,我们一般不要打断学生的思维,应让学生多渠道、多手段自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可督促学生自学,确保每位学生都专心学习,及时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及时发现学生思维中的薄弱环节,为下一步指导学生“互学互助”做准备。
二 “互学互助”,让学生合作、交流。“互学互助”是在学生“自学自测”的基础上,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知识点质疑、释疑,让学生就自学过程中的难点或易错点相互讨论、交流。在这个阶段,对疑难问题相互讨论,可以先在小组内部让自学能力强,领悟能力快的学生与同组的其他同学讨论,适当的讲解,使学生在互相帮助的良好心理氛围中完成学习内容,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然后,一部分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跨小组来解决,这组学生可以帮另一组学生,把学生能弄懂得学生自己弄懂。这里要明确肯定学生的合作成果,并给予表扬鼓励。最后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或易错的难以理解的问题,可以由教师采用提问讨论的形式,让已经会的学生来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全班学生人人参与,个个都有受表扬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体验成功的喜悦,认为学习是“乐事”而非“苦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
三
导学导练”,教师分析难点、疑点导学导练”是在学生“自学”“互学”的基础上,对学生刚领悟的知识通过练习从而加深理解,进一步巩固的作用。这一环节最重要的不仅是释疑解难,最重要的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现学生特别是有待激励学生的闪光点,表扬学生,激励学生,激活求知欲,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体验成功、激发兴趣,使每一节课都作为下一节课的“加油站”,持之以恒,从而真正让每一位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