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给小学语文课堂拓展
给小学语文课堂拓展“把把脉”
新课程实施以来,拓展延伸环节的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的环节,成了许多教师增添一抹课堂教学亮点的重要途径。课堂拓展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锦上添花,用得不好则画蛇添足。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拓展有效性缺失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可能与教师的教学技能、经验阅历、文化视野以及教学理念等因素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要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拓展细心“把脉”,并对症施治,以期达到阅读教学中拓展的最优化。
脉相之一:流于形式,缺乏技巧
【案例】《秦兵马俑》(教学第10自然段)
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观察,它们神态各异:有的微微颔首,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手;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勇武干练,好像随时准备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还能听到轻细的呼吸声。
师: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请同学们读读第10自然段,说说为什么这样说。
生1:因为文中说“仔细看看,它们神态各异,有的……好像……有的……好像……有的……好像……”确实可以说是精美的艺术珍品。
师:你能用“有的……有的……有的……”和“好像”说一段话吗?
生2: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好像在花园里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好像在轻拨银弦;有的舒展双臂,好像在翩翩起舞。(背诵《莫高窟》中的内容)生3:天上云千姿百态:有的傻傻地横着,好像一个大冬瓜;有的又高又大,好像一幢大楼房;有的……(背诵《云房子》,学生一时语塞。尽管教师一再鼓励、启发,教学还是处在尴尬的沉默境地)
【诊断分析】
教师试图抓住文中的省略号,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这表明教师言语训练的意识较强烈。评价一节课的好坏,要看学生的言语水平是否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高林生语)。但从教学的实际来看,学生言语水平只是在“原地徘徊”,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缺乏拓展的技巧。教师挖掘文本的“留白”,发现课文插图的“隐秘”,引导学生循着作者的思路去思考、想象,进行拓展练习,引导的方式、方法应“给力”。如在教学该自然段时,我就采用了“动作模拟与语言描述相结合,观察与想象相交融”的高位互动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对症施治】高位互动,巧引善导
投影出示:我们不得不赞叹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它们神态各异:有的微微颔首,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手;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勇武干练,好像随时准备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男生读观察部分,女生读画线部分)
师:(配乐朗读)闭上眼睛想象这些兵马俑的姿态和神情。师:你能摆出某一兵马俑造型,并读背课文中的相关语段吗?
(生摆造型,读背语段)(略)
师:这几位同学惟妙惟肖的模仿,展示出了这些兵马俑各自的特点,生动地解释了什么叫“个性鲜明”。
师:同学们,你们能发挥想象,到黑板前摆一摆“个性鲜明” 的兵马俑吗?
师:同学们惟妙惟肖的模仿,展示了这些兵马俑各自的特点,看懂了它们的心声。你能根据黑板前同学摆出的不同造型,仿照课文中的语句,用上“有的……好像……”来说一说吗?
生1:有的瞪圆双眼,射出复仇的火焰,好像不消灭敌人誓不罢休。
生2:有的紧锁双眉,双手紧握大刀,好像随时准备向敌人砍去。
生3:有的摆开马步,咬紧牙关,好像已下定决心,誓为祖国胜利与敌人背水一战。
……
脉相之二:消极体验,价值相背
【案例】《蜗牛的奖杯》(教学第四自然段)
师:看着蜗牛背着重重的硬壳在地上慢慢地爬行,你想说些什么?
生1:蜗牛啊,你的翅膀退化了,再也飞不起来了。你永远都不可能夺取冠军了!真可惜呀!生2:蜗牛啊,现在你的身体也被粘住,连探个头都那么艰难,一点行动的自由都没有,更不要说飞了!太可怜了!
生3:蜗牛啊,你真是自作自受,如果你当初不那么骄傲,就不会落得这样的下场。(其余学生都笑起来)
生4:蜗牛啊,如果你当初不把奖杯成天背在身上就不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了。
…… 【诊断分析】
教师是让学生从旁观者的角度去发表对已经退化了蜗牛的看法。由于低年级学生在认知和心理上还很不成熟,所以难免会对这只可笑的蜗牛冷嘲热讽,极少学生会对其报以同情、怜悯。这样的交流,学生从中不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的课堂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也是不利的,它只会让学生更加狭隘,时时产生爱责备别人的不良心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重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当别人处于困境时,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同情和帮助,而在这时的同情和帮助对蜗牛来说为时已晚,再去嘲笑讽刺他就更不应该。与其让学生进行没有意义的交流,获得不健康的情感体验,不如让学生站在文中主人公蜗牛的角度去体验,从而学会自我反思,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对症施治】角色互换,积极体验
师:(多媒体演示书上老蜗牛和小蜗牛在公园里散步图)春光明媚,百花盛开。老蜗牛和小蜗牛一起出来散步。看到远处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蝴蝶、蜜蜂,老蜗牛不由得叹了口气说。他会说些什么呢?
生1:老蜗牛叹了口气说,孩子呀,原来我们蜗牛也有一对翅膀的啊!我还得奖呢……变成今天这个样子,都是因为我太骄傲了。
生2:嗨,要是我当初不把荣誉成天背在身上,今天也不至于变成这样啊!
生3:要是我得奖之后还能继续练习飞行,现在一定还能飞得比他们快呢。
生4:孩子啊,你千万不要向我学习,千万记住,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
生5:现在我们要认真练习爬行,否则就更落后了。
……
脉相之三:本末倒置,质量不高
【案例】《船长》(教学课文“殉职”部分)
师:船长就要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望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在“玛丽号”上,得救的人们望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有多少话要对船长深情地诉说啊!(自由选择下题中的任一角色说话)A.一位怀抱婴儿的妇女__________________说:“船长啊,船长,__________________。”
B.还是孩子的水手克莱芒__________________说:“船长啊,船长,__________________。”
C.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徐徐沉入大海的黑色雕像,我想对船长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诊断分析】
从这个教学片断不难看出,教师让学生进行分角色说话,进行人文感悟表达,这一策略无疑是很“语文”的,因为“语文毕竟是感性的存在”。然而,如果你细细推敲之后就不难发现,这则表面上相当“完美”的案例存在一些漏洞。这一设计只停留在让学生叙述这堂课中的人文感悟,并不能表现学生在这堂课中语文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阅读教学并不仅仅要学生“悟”思想、“悟”意境,而要更好地“悟”写法、“悟”如何表达更加贴切、更加具有表现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表达运用是阅读教学之根。船长在关键时刻所发出的几道命令是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和品质特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明。在这堂课中,大量的时间被用于讨论船长下达的四次命令,学生自然而然会有意地对课文中人物的描写,特别是语言描写留下印象。如能让学生在这堂课上领会到“描写人物语言”的知识,并在运用中加深理解,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效果会更好。再则,这样的练笔学生有语言模仿的范本,利于学生动笔;这样的拓展,不但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提升了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可获得“得意又得言”的效果。
【对症施治】触摸表达,提质增效
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他继续有条不紊地下达一道道指令。
第20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
练笔要求:(饱含淡淡的忧伤的音乐响起)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哈尔威船长根据当时船上的情况下达的一项项指令,以及当时船员、乘客的话语,通过对话描写,反映出船长伟大的灵魂和人们对哈尔威船长的敬仰。
总之,文本拓展要取得实效,需要教师不断提高文化修养,积累教学底蕴,开阔教学视野,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与学生智力水平相吻合的情境。
(责编钟岚)
第二篇:给语文课堂一双翅膀
给语文课堂一双翅膀
—— 阅读江苏课改经验《情境教育》有感
以“情”为经,以“境”为纬,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生活环境的创设,拉近学科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这就是李吉林老师创立的“情境教学”。阅读了江苏省的《情境教育》这一课改经验,更是令人感受颇深让人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深深地感受着新课改中课堂教学的变化和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观念的更新是多么的重要。
我们学校许多老师的课堂教学也很精彩,特别是学校这学期开展的“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让我大开眼界。精彩的课堂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情景构设的非常的好,在阅读了江苏课改经验《情境教育》更是感到课堂构设好的情景教育的必要性。
情景教育在语文课堂的运用就好像给语文课堂插上了一双翅膀。阅读了阅读了江苏课改经验《情境教育》。我也尝试在我的课堂上运用。我们学校有班班通的教学设备,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创设情景提供了很好的硬件保障,班班通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情景。在情景教育的催化下,我们的学生更好的融入课堂,融入教材。使教学充满活力。比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时,我播放了《唐山大地震》影片的感人片段,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在灾难是父爱的崇高和伟大。又比如说《珍珠鸟》一文的教学时,我最后出示了几幅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PPT,使学生理解了课文的主旨。情景教学拉近了学生与教材,教材与生活的,学生与教材三者的距离。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腾飞。
不断的学习,不断借鉴,感谢江苏课改经验《情境教育》一文宝贵的经验,我们要给语文课堂插上翅膀,让孩子展翅高飞。
第三篇:聚焦朗读教学 拓展语文课堂
聚焦朗读教学 拓展语文课堂
兰溪市聚仁教育集团振兴小学 张玮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经,也是学好普通话,从小培养良好语言习惯的基本手段,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语文教学的“热点”。因此,面对新的形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教学,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让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展风彩。因为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1.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增强语感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朗读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语音的感受能力。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如果这种语感形成了,只要听到不正确的语音或词不达意、生硬不通的句子,马上就会从接受角度感到不适,甚至加以排斥。我班有一个学生,普通话说得很糟,更别提朗读能力了。为了提高该生的语文素养,我从朗读抓起,要求该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该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该生的普通话说得越来越好,当别人在朗读出现错别字的时候,他会立刻指出。事实证明朗读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因而语感的领会,主题的把握靠读,读,既是我们中国语文传统的教法,也是学生最佳的传统学法。课内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读,如果是散文和诗歌,读的时间还可以更多些,应坚持以“读”为主、以“讲”为辅的原则。通过读,学生能领悟教师不易讲清的语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朗读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发展智力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此外,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仅凭默读和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使几种器官并用,就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这样也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小学是人生观形成的初步时期,最容易受到阅读材料思想内容的感染。指导学生读好课文,能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学生通过阅读吸取和掌握知识。同时,阅读教学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人们常说的“读书可使人变得聪明”是有道理的。人的思维要靠语言,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指导阅读任何一篇课文都是给学生的智慧仓库增添一笔财富,不言而喻,阅读对开发学生的智力,作用是明显的。
3.朗读有助于学生发展思维、提高写作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正如张中行先生所说:“读,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文变为身内之物,并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的资本。”他又指出:“你不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因而每次在指导学生写作文时,我都会让学生先把一篇范文读熟,久而久之,学生积累了许多好词佳句,写作文起来得心应手,并且语句优美,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4.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发挥内在潜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大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
总之,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审美情趣,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把朗读教学放到应有的地位上去,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更扎实、深入,这样学生才可能在学习中获取、涉猎更多的知识。
第四篇: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拓展
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为了能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抓住“大语文”的特点,充分挖掘、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课外拓展,在教学中不再把教材作为“圣经”进行解读。本学期我和刘春艳老师共同研究了“如何进行语文课堂中的拓展延伸”这样的小课题。
什么是“课堂教学拓展”?我认为,课堂教学拓展是教师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打破教材、课堂的束缚,积极引进更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为文本(教材)教学服务。我们研究达到的目标就是,叶老所说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将活的语文资源引进课堂,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真正得法于课内,增加拓展阅读兴趣并学会拓展阅读,再从课外阅读中有所收获。虽然暂时还达不到山东课改中韩兴娥提出的“海量阅读”,但我们一直都在努力的路上。接下来谈一下我的研究方法及成果。
一、课前拓展性阅读。
拓展性阅读作为教材的补充、延伸,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类型及教学的需要,把它安排在不同的时段。课前拓展性阅读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储备能量。如教学《七律长征》一课,上课伊始,老师可请学生谈谈课前通过查资料(包括上网)所了解的毛泽东。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认识了毛泽东。也了解长征途中的一些故事,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下文学习埋下伏笔。
还有很多写景、纪实类的文章都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补充阅读,例如《圆明园的毁灭》、《长城》等课文。如果仅仅是课堂中干巴巴的读,是很难把历史的厚重和景色的美丽及毁灭的惨景都让学生体会出来的。只有让学生通过课外的阅读,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地体会那份历史的沉重和责任,才会激起民族的复兴感勿忘国耻。
二、课中拓展性阅读。
1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疑难,适时地利用拓展性阅读材料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释疑解惑。如学习《泊船瓜洲》一课,为了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思乡情怀,我设计了补充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又适时给学生加了《奇迹的名字叫父亲》、《地震中的撑起》的阅读。这样的补充不仅不会拖慢教学进度,反而会调动学生的情绪,对课文的阅读是一个不小的助力。
三、课后拓展性阅读。语文的外延是社会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自觉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把语文的触角延伸到课外。拓展的本质是学生的课外语文实践。什么是教学拓展?教学拓展就是指导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或在生活中印证课堂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字词句的练习,进行课外读写。恰倒好处的拓展延伸能让语文课堂更开放!比如说在教学第一单元“我爱阅读”的主题时,课后我安排了一个关于读书的综合性学习,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收集有关读书的名言或者是故事,也可谈一谈自己的读书感受,了解图书的种类等等。在此基础上我又组织学生进行了读书汇报。给了他们展示的平台,结果令我很是欣慰,有诗歌朗诵的、有谈读书感受、读后感的、有表演课本剧的也有讲名人读书故事的。形式多样,出乎我的意料。
当我们遇到了应用文,说明文时不是在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课后的拓展延伸也要稳步进行吗?
五年级上册第三组《鲸》《松鼠》等这类的说明性文章,在课堂上的学习多少有些不够尽兴,所以应该让学生根据课文的路途继续下去,去寻找科学的路径。适时推介课外读物法布尔的《昆虫记》布封的《自然史》。一篇课文教好后,学生应当感到意犹未尽,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学生的学习向课外、课后延伸,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
四、从文本空白、悬念处拓展延伸
些文章结尾戛然而止,耐人寻味,留给了学生极大的想象空间,这给学生顺着课文思索带来了机会,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学习《小木偶的故事》一文后,要求学生根据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充分发挥想象,续写一个片段:小木偶在赋予了人世间所有的表情后又会遇到什么人,发生什么事。
五、方式多元的拓展延伸
随着信息技术逐步与学科教学相整合,各种新颖的阅读方式也随之出现,如音像阅读,这种阅读方式更多借助于现代音像技术,如电影、电视、广播、录像等,比较直观,它通过画面、声音来展示内容,能强烈地刺激人的感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教学《开国大典》和《最后一分钟》时我组织学生观看了1949年的阅兵仪式及1997年的香港回归时的交接仪式。再如网络阅读,这种阅读方式主要借助于网络技术,通过上网浏览或在线阅读来达到目的,它的大信息量和快捷的查阅速度是其它阅读方式无法比拟的,也是现在学生较感兴趣、极易接受的阅读方式。因此拓展阅读开展过程中同样可以既有文本的拓展,也有音像资料的拓展、图片资料的拓展,通过“屏幕阅读”来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其体验感悟能力。
同时,拓展阅读一定要注意要适度,要适合文本,适合学生,适合的时机,适当的数量,合适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在纷繁复杂的语文的学科资料中,找到更多更好的学习资料给学生。
以上是我研究的一些心得体会,我申请结题。
第五篇: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堂作业本回顾拓展二答案
六下语文《回顾拓展二》作业本答案看拼音,写词语。
腊月 初旬 展览 蒜瓣 翡翠 栗子 爆竹 风筝 逛庙会 麦芽糖零七八碎 张灯结彩 肃然起敬截然不同 2 花去括号中不恰当的读音或字。划去:zhènɡ hè zhēnɡ sù 伴 译 像 峰 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里。(1)③ ②(2)② ①(3)④ ③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敦厚(淳朴 忠厚 厚道)柔顺(温顺 柔软 顺从)反义词:酷热(严寒 寒冷)压抑(放松 放纵 兴奋)5 从“词语盘点”中至少选择三个词语写一段话。
例1:过年了,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我们孩子最高兴莫过于收到压岁钱了。有了压岁钱,我们男孩子最喜欢买些小的爆竹,烟花等玩意儿。小伙伴们在一起你一个,我一个,“噼噼啪啪”玩得不亦乐乎。
例2:春节,是万象更新的日子。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走亲访友。除夕,夜幕降临时,烟花爆竹铺天盖地般涌向天空,声音震耳欲聋。我和爸爸走出门,只见一颗颗五彩缤纷的火花撒满天空,时而如天女散花,时而如信号飞射……忽明忽暗,把夜空点缀成鲜花的世界。默写古诗并填空。
元日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晚桂子 [宋]王安石 [唐]皮日休
爆竹声中一岁除,玉颗珊珊下月轮,春风送暖入屠苏。殿前拾得露华新。
千门万户曈曈日,至今不会天中事,总把新桃换旧符。应是嫦娥掷与人。元旦 中秋 元宵节 端午节 七夕节 重阳节等 诗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唐 林杰《乞巧》 7 默读短文,完成练习。
(1)合适的词语打勾:罗列 呷 嚼
(2)句子的意思:在塘栖镇上,家家户户门前都架着凉棚,所以即使下雨了,也淋不到。
(3)樊哙——《史记》 鲁智深——《水浒传》 《三国演义》——张飞(或者《水浒传》——李奎)
(4)文章第二部分写得最详细。因为字数最多,而且把塘栖的酒和酒店写得很详细,还具体描写了自己上酒店喝酒的经历。(5)例1:立夏日——野炊 到了立夏那一天,我们小孩子结伴从家中拿来柴米油盐,从田中采摘新鲜蚕豆、春笋等,在野外搭锅烧煮蚕豆饭(也有的加入少量咸肉、煎好的鸡蛋等),俗称“烧野米饭”。
李是我易生中最美的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