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强化朗读训练,优化农村小学生语文教学阅读讲座
各位老师 同学大家好!
我是忻州师范学院主校区生本1401班的张磊,现支教于原平市南白联校下南白学校。今天由我为大家进行一次有关阅读的专题讲座,就课外阅读这一线索谈一谈我所了解到的内容与我的看法,如果大家对我的看法有其他的想法,欢迎提出来。
我的讲座主题是《强化朗读训练,优化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所谓朗读习惯,就是运用重音、节奏、语调等语音手段把语言材料中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也就是清晰响亮地把词汇、句子、文章等语言文字材料正确念出来的这种习惯。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所言:“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简单地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良好习惯。由此可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而且,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也是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因此,农村小学生朗读习惯的培养问题是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
作为一个正在学习中的人,我们都知道朗读这一词。我是相信朗读的力量的,那么朗读究竟能给予我们怎样的力量呢?我分析了以下几点:
(一)朗读有利于开发右脑。
(二)朗读可以陶醉人的情操,能够激励我们的斗志,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三)朗读有利于改变学生自卑的心理。
(四)朗读可以提高写作能力。
朗读如此重要但是我们的朗读情况是如何呢?下面有一些我所了解到的情况与大家分享一下。
农村小学朗读教学现状分析
学生:语调平淡,表情漠然。
我们发现学生普遍对朗读重视仅限于口头而未付诸于行动,主动朗读的习惯几乎没有,能够做到朗读的部分学生,也是在家长、老师的督促下不得已而为之,学生朗读习惯不稳定,部分学生根本没有朗读的习惯,更谈不上正确的朗读方法和技巧了。教师:目标不明,要求不清。
无轻重缓急,无感情起伏,反映不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尤其是经常齐读显得划一刻板,甚至有唱读现象。
诱发的原因:
1.农村语文教学分析式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学生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识记的层面上。
(学习语言的过程不是靠理性分析,更重要的是要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与积累。)
著名教育家吉姆特里斯讲过一个极好的诱导学生情感,丰富学生语言的方法,那就是——给学生读书并指导朗读。
2.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考试中要求词句识记的多,而对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基本设计很少,所以老师对学生的朗读弊病熟视无睹,对其不良习惯也不予纠正。
(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不强,把朗读学习任务看作可有可无。还有 部分学生认为老师的朗读作业太单调无聊,激发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建议除对学生进行卷面考核以外,教师还应该建立相应的朗读考核评价机制。
3.朗读教学方法单调。许多老师不重视朗读,甚至害怕范读,教学中过多的使用齐读,学生读完后也不予以确切的评价引导,这种有读无导的做法,对理解课文,提高阅读水平,培养语感能力是没有多大好处的。
面对这一情况,这样的现状,大家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去选择朗读教学呢?
优化课堂朗读教学的策略 1.范读,树立榜样。
范读的魅力是无穷的。教师的范读是最为直接和亲切的,是火种,是催化剂。它能让学生透过老师的朗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悟课文表达的情感并产生共鸣。教育专家支玉恒老师就经常在自己的教学中采用范读的方式来构建自己的课堂教学。平日我们可以多尝试以读促讲,读思结合的教学方式。2.导读,领悟主旨。
首先引导学生感知文字内容,扫除知识障碍。
(如读准字音,不丢字添字,不复读,不断句,理解文中关键的词句等。)
接着引导学生浮现形象,展开想象,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画面,再通过画面品味语言,把握语调、语气、语速,边想象边诵读。3.品读,传情达意。
品读就是在赏析中品味情感意境,指导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随着作者感情的跌宕,新潮的起伏,思维的碰撞去心领神会。课堂上可抓课文片段进行品读训练。例如,教学《诺曼底号登陆》,在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全身心投入,有感情朗读哈尔威船长在危难时刻的语言。
※铿锵有力,颇有气势——一个果断坚定的船长!※语速较快,声调较高——有高度责任感的船长!※底气十足,嗓音洪亮——一个临危不乱的船长!„„
通过一定的评价引导,让静止的语言符号变成鲜活的形象,从不同角度诠释船长的精神,同时感受课文语言的精妙,增强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创造性。
(评价引导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提供的反馈信息,不断调节朗读训练的动态过程,使其向预设教学目标靠近。)
(评价引导能够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朗读水平。)
看一个我们三年级朗读引导的案例:《听听,秋的声音》朗读指导片段。
一名学生朗读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如下:
师:评一评,她读得怎样?
生1:读得很好,很有感情。
师:说具体一点,好吗?
生1:她在读时强调了“刷刷”,因为“刷刷”仿佛让我们听到落叶的声音。
师:你的评价很具体,也很精彩,是个会倾听的孩子。
生2:她把“刷刷”读得很轻,很缓,好像是黄叶在和树妈妈道别时,恋恋不舍的感觉。
师:你的评价也很有水平,注意了朗读的语气和速度,了不起!
生3:老师,我想读读这个句子,我能更好地读出黄叶飘飘洒洒落下的情感。
(这时候,同学们争着读句子)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精彩的评价为朗读注入了生机,激发了学生朗读与读书的兴趣!
有的课文适合通篇以读代讲,有的课文教学时可以进行点滴朗读指导,甚至有的课文老师可以范读给学生,一名小学三年级学生写的文章《晨读》就讲了老师们常常为学生读文章,那些孩子们是何等的快乐与享受。希望老师们发挥合作探究的长处,更希望老师们能够重视朗读教学,尤其是在常态课上。而我个人也经常为学生朗诵课文,给孩子搜索一些朗诵的视频,并让他们多次朗诵。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该是充满朗朗读书声的课堂,我们要学会“以读代讲,以情促思”,更应该是充满无穷想象的课堂。学生把朗读当作一种兴趣,将可养成朗读的习惯,将可获得各种知识,对于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文化素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培养朗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一点。现在的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十分重要,那么我们要如何去培养呢?我总结了一下几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1.重视指导,倡导模仿
从学生刚接触语文开始,教师就应该正确指导学生的发音。课堂上教师在做示范的时候,应该先让学生仔细聆听,并注意观察嘴型。个别学生对某些音特别难发准的,教师要有耐心。让学生仔细听,听清楚了,听准确了再开始模仿。为了帮助内向的学生克服开口说的障碍,教师可以采用先集体后单独的方式,这样可方便教师检查学生模仿的质量,及时给与纠正与指导。课堂上教师在示范朗读和发音时,还应适当渗透音素、拼读、重音、弱读、连读、省音、声调、停顿等的发音技巧,为学生形成优美的语音语调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良好的朗读功底可以使教师抑扬顿挫地朗读,这样的朗读示范给人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长期的耳濡目染,对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朗读习惯产生直接的影响。2.培养技巧, 授之以渔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过程中朗读技巧训练是至关重要的。领读是小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奠基石。如果只是机械地领读,教师劳累,学生疲倦,收效甚微,而且整个课堂也没有活力。教师在领读句子时要讲究领读方法。领读时,教师最好整句领读,体现出句子的整体感,让学生在静听的基础上模仿跟读。领读时,如果遇到长句或难读的句子,教师可按意群领读,并注意语调的转折。领读课文时,最好采用学生看书跟读和不看书跟读交替的方式进行。领读一般先慢后快,让学生在准确的基础上,再达到熟练、地道地跟读。
可以举办朗读竞赛,在校内外采用多种形式开展班级赛、个人赛、小组赛等,人人准备,人人参与,民主选拔,对优胜者进行奖励和表扬,提高朗读兴趣,培养朗读习惯。3.组织朗读,提高能力
语言运用是一种技能,从某种意义上说,技能是一种本领体现,而任何技能是通过反复的实践养成的,所以,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开展多样的朗读活动,是提高他们朗读水平的最有效的途径。
(1)听范读或录音。通过听教师的示范朗读或学生的录音,学生可以了解文章内容和朗读特点,感知内容在语音、语调、感情、表达等方面的特色,把握正确朗读的方法和要点,为朗读的实践练习做准备。(2)课堂上朗读。课堂上在确保不打击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帮助学生纠正语音或语调,确保每位学生都能顺畅、自然、正确地读好每一个句子。有时可利用学生好胜心理强的特点,组织大声朗读比赛,鼓励学生大声、大胆、大方朗读。比赛方式很多:男生与女生比、分组比、单个比,为了鼓励和肯定,教师为朗读或领读出色的同学发奖品。
(3)抓好早读。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读是朗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学研究表明,早晨是人的记忆高峰期。所以,在这段时间朗读、练习语音,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早读时,可以采用由语音语调优美的学生领读、全班齐读等方式进行朗读训练,当然最好是由教师带头朗读。这样不仅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激活整个班级的早读氛围,还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朗读水平。教师还可以布置适当的朗读过关任务,然后根据学生早读的表现,每周或每月评出“朗读之星”,激励学生的早读热情,让学生爱上早读。
“磨刀不费砍材功”培养学生正确的朗读习惯,虽然要经历很艰苦的过程。可一旦学生养成了正确的朗读的习惯,随着一个又一个学习上所获得的成功,他们会变得很自信。而且他们会慢慢地爱上朗读。同时也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做好了准备。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因此,我们更应该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英语朗读习惯,多一些耐心,多一些方法,为他们今后更高层次、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谢谢大家!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朗读训练
让朗读为课堂增添色彩
作者单位:南乐县元村镇百尺小学姓名:贾利敏电话:*** 科目:小学语文
内容摘要: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 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为了达到训练目的,必须强化预习的功能,强调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变集体读书为人人参与的读书活动,人人做到三读;一读得正确,结合查字典,清扫阅读障碍;二读得通顺,做到“要读得字字响
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三读得流利,做到琅琅上口,了了于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教师只起指导作用,不对课文内容串讲、串问,只作适当的背景介绍及个别难于理解的词句点拔,以增加学生多练的机会,使其逐步做到四会:一会利用工具书读懂词句、读懂课文;二会围绕课后问题边读边想,自己解决问题;三会动笔在读过的文章上圈、点、批、注;四会自己提出疑问,参与讨论,并在读的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
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新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
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火烧云》、《五彩池》、《观潮》、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
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四、朗读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少年闰土》,作者用简练、朴实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勤劳朴素,健康活泼,聪明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次与文字接角,让闰土的可爱形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让学生熟读课文。
又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可找出廉颇说的话来读一读。要
引导学生抓住“很不服气”这个词来理解整段话,突出他有“计较个人地位”的思想。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要读得急重些;”;“得给他个下不去”要读得缓重些来突出廉颇对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而不服气。而蔺相如又是怎样对待廉颇的呢?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蔺相如说的那段话。“秦王我都不怕,还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攻打我们。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可用两种不同的语气来指导,第一种用读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第二种用沉缓的语气来读,让学生对比,哪一种语气让人觉得蔺相如是在自吹自擂,哪一种语气更能反映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
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把学生的思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所以,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应试教学转变过来,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参考书目:
1、《小学教学》2010年第十期
2、《小学教学》2011年第四期
第三篇:语文教学要加强朗读训练
语文教学要加强朗读训练
获嘉县亢村中心校丰乐屯小学
语文
崔彩丽
内容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通过朗读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朗读有助于学生掌握规范的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关键词:规范 理解 感悟 体味 入情入境 朗读训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语文具有工具性,小学语文教学正是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朗读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课标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提出了较高的朗读要求,不仅要做到正确、流利,而且要做到有感情,要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有助于学生掌握规范的语言。
用普通话朗读规范的现代汉语,有助于学生规范自己的语言。正确规范地朗读课文要做到发音标准,要吐字清晰,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不仅能进一步强化识记字形,巩固字词,还可以把文章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适时加以指导,可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通过朗读,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音韵美,激发起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如《祖父的园子》一文,女作家萧红以富有诗意的语言,带领我们走进祖父的园子。
在园子里,我们看到了各色的蝴蝶、蜻蜓、蚂蚱,有“胖乎乎”、“圆滚滚”的蜜蜂,还有“毛嘟嘟”的狗尾草,还可以看到“蓝悠悠”的天空„„就像作者说的一样,“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朗读课文,一幅明丽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卷仿若浮现在眼前,也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眼前事物的满心喜爱,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又如“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这些富有孩子气的语言,同样富有诗情画意,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描绘出来了,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明白了因为萧红自己是自由的,所以觉得一切都是自由的,感受到了作者童年的快乐,心灵与文本产生了共鸣,朗读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课文读得朗朗上口,就像自己在说话一样自然,毫无滞涩的感觉。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悟情传情。写景的文章,既要读出景物的美好,还要体味如何借景抒情;写事的文章,要体会如何记事传情;写人的文章,要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凡是优秀教师的教学,无一不重视朗读训练。他们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引导学生进入意境,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看了《幸福天堂》一文后,窦桂梅老师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教学生如何批注,读出文字背后的信息和感受,多角度读出故事的不同味道的教学方式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一开始,窦老师就引领学生读一首小诗——《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在读诗中走近“卖火柴的小女孩”,近距离感受小女孩的不幸,表达对小女孩的同情怜悯,触动学生的情感,进入情境之中。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解读不幸时,窦桂梅老师主要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渲染出小女孩的无助、弱小,通过朗读对奶奶的深情呼唤,再现了小女孩凄凉的境遇。其间,卓有成效的朗读是走进并再现文本的重要策略手段,强化了作品的悲剧色彩。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学生进入了角色,融入了文本,从心灵上更贴近卖火柴的小女孩,对小女孩的不幸感同身受,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课堂教学要注重感情朗读的指导,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悟情,同时为课内外阅读构建一座桥梁,引导学生用课上学到的方法去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促进课内外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如在教学《晏子使楚》一文时,我加强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其中,晏子与楚王的三次对话是朗读的重点。“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这是晏子对楚王的第一次回击,在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时,要指导学生抓住“是„„不是”、“只有„„才”、“到底”等关键词语,通过朗读促进学生感悟晏子语言的巧妙。晏子与楚王的第二次斗智更精彩,“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段话时,不仅要抓住晏子精彩的语言,感悟其语言的巧妙,而且要注意到晏子的表情也很生动,他“装着很为难的样子”和“故意笑了笑”,表面上似乎是为自己的无能难为情,实际上正是在这不动声色的装模作样中,回击了楚国,通过反复朗读,学生不仅对此心领神会,还从“只好”一词中感受到楚王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这句话极具讽刺意味,比正颜厉色更有力量。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之中,在朗读中体味、感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再让学生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表达出来,这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再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语言亲切感人,朗读时指导学生做到情真意切、满含深情;最后三个自然段运用了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在朗读的时候指导学生把握好语感。志愿军战士心中虽有千言万语,却只能反复地用呼唤的方式来表达,朗读时,指导学生读出朝鲜人民与中国志愿军之间难舍难分的深厚感情,读出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通过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的眷恋,对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的感受表达出来,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朗读过程中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它要求学生的眼、口、耳、脑协同作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桥》一文时,我反复耐心地对学生进行了朗读训练,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让他们想象、体会洪水的泛滥和老汉的威严、冷静。文中大量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如“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他像一座山。”“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些句子使描写生动形象,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更有“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这样的描写,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和情况的危急表现得淋漓尽致。读了这样的文章,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定会浮想联翩,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再现当时的情景,把朗读与思维融合在一起。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到人物的情感,摸准了文章的脉搏,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一个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共产党员的高大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来了,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由此引出以“桥”作题目的内涵。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老汉的敬仰,使学生从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在朗读中,学生一步步走进了人物的内心,触摸到了人物的灵魂,这就是思维的过程。朗读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认识,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各年级对朗读训练的要求都不尽相同,但无论哪个年级都要加强对朗读的训练。有效的朗读指导,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将朗读训练贯穿于教学始终,必会给我们的教学活动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2009年第四期 主编:包南麟 上海教育出版社 第18、19页
2、《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及教材》 主编:许月燕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52、53页
2009年4月23日
第四篇:小学生朗读训练心得体会
小学生朗读训练心得体会
朗读训练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阅读基本训练,是眼、耳、脑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活动。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此可见,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手段。那么,如何过好读书关呢?
一、把握三条线 1.范读引路,点拨先行
朗读训练是师生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并深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与听录音不同,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读时给学生以提示、暗示。当范读到要求学生掌握的字词时,在这些词前稍微停顿一下,或读重一点,以引起学生注意,强化记忆。当范读到新词及难理解的词、句、段,教师可以用平缓稍低的语调给予适当提示、简释,帮助学生揣摩教师是怎样读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2.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循序渐进是教学的一般原则,朗读教学也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逐步提高要求。教师在指导时要根据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规律,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考虑到学生在各个年龄层上表达能力的差别,给予适当指导。另外,在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时,也不能以成人化标准来衡量。在注意儿童的理解能力与成人的差异,就每次训练来说,也要逐步提高要求。
3.授之以“渔”,举一反三
在朗读训练中,教师指导要“精”,学生的练习须“多”,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教师的精心指导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1)选取指导的训练点要精;(2)训练要求细致、精要,每次训练应有一个侧重点,不可贪多求全;(3)训练的过程需精心设计,尽量避免朗读的随意性。教师每一次指导学生朗读都要考虑到朗读训练的要求,教师的指导方法,读后如何进行评价等。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基本上把握了朗读的方法、技能,此时,应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练习。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读法,学生得法勤奋练习,朗读水平提高一定很快。
二、抓住三个点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具有情意性、形象性、韵律性等特点,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如能善于向“性”而读,会取得以点带面、事半功倍的效果。
1.寻找文章的情意点,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
每篇文章都集中反映作者的一份情感,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需找准文章中作者的情意点进行训练。这样既节约时间,又指导到位,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在教《掌声》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听录音,听过后让学生用两个词说说主人公英子,在获得掌声的前后人物性格,学生一下子就找出了“自卑”和“自信”。这样,文章的情意点便找了出来,这时,老师告诉学生:文中的哪些语句看出英子“自卑”之情,哪些语句表现了英子的“自信”。再让学生分别找出相关语句读,学生都能准确地把握住文章主体部分的基调,读出掌声前的自卑之情,掌声后的开朗之情。2.把握文章的形象点,指导学生析读
教材中课文的语言大多是准确、鲜明、生动的,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抓住一些关键性语句,把握个别用词特别形象的地方进行训练,让学生既知晓文章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又能在朗读中据以传情达意。‘例如“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的说。“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的回答。’这段话中,“傲慢”和”谦虚”两个词语非常明白、准确的表明了铁罐和陶罐的性格特点。学生一旦抓住并理解了这些重点词,从而进行练习朗读,那么整个句子便读得有声有色。
3.紧扣文章的韵律点,指导学生品读
佳作中的许多语言具有动人的旋律,这种旋律由声调的高低强弱,音顿的整齐匀称和语句的轻重缓急等因素构成,它给人们以抑扬多变,和谐悦耳的音韵之美,这种感受必须通过吟诵品味才能接受,学生一旦抓住了这些韵律点,可以由此及彼地读好全文。
例如《饮湖上初晴后雨》这一诗词的朗读: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古诗每句的音顿是一致的,排列整齐有序,读起来朗朗上口形成了抑扬、悦耳的节奏美。指导时,让学生细细品味,慢慢吟诵,让学生根据语句的内在韵律,抑扬顿挫地读出这一部分。并以此为要旨,进而朗读《望天门山》。可谓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通过实践,我觉得小学语文教学只有从教师滔滔讲说、条分缕析的樊篱中解放出来,返璞归真,把一部分费时费力、劳而无功的分析时间用于指导和训练学生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才是语文阅读的真谛和终极目标。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手段,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朗读的过程是咀嚼、消化、吸收、储备语言营养的过程。一篇好文章,不经过反复阅读,就很难掌握其中的含义。读得越熟悉,领会越深,作者在文中所体现的情感也能更好地被学生所理解,引起学生的共鸣。如今,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成了形式。一些语文老师仅仅是走一下过场,根本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部分老师虽然有这种意识但由于没有掌握朗读正确的教学方法,以至于学生的朗读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通过从教十几年我发现大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部分教师对朗读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常常以析代读,以讲代读,既不作要求,也不作讲评,以致于课堂上缺少了孩子们抑扬顿挫、激情飞扬的朗读声,这样朗读的韵味不仅无法体现,学生也只能肤浅理解作者的情思。
2、朗读的指导不够灵活。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另外,读长句,读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在我观察的课例中,指导几乎等于零。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读成了破句。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
扭,并不代表“角色说话”,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
3、朗读的层面不够宽泛。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4、朗读的方式单一。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但实际教学中真正利用到教学中朗读的较少,大部分是利用早读时间集体朗读,或个人朗读。而有的学生齐读时漫不经心,不是假读,就是不读,集体朗读时还拖音明显,节奏性差,有时还不整齐。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不断地在教学中摸索,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1、教师要保证朗读时间。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给学生足够的是时间去朗读,在读中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方法,发现问题。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2、教师要重视朗读,加强指导。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应重视朗读,教师的朗读要起示范作用。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这就需要老师有过硬的朗读水平,老师富有表情的朗读多了,学生才会读出丰富的情感,老师也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从而激发起学生朗读的欲望。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朗读才能真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3、扩大朗读训练面。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可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还可以运用合适的课文让学生们进行表演读等等,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
“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4、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根据教学对象和所朗读的文章特点进行选择。可采用以下方式:(1)听朗读。新教学大纲里要求我们要经常组织学生听朗读,因为它是一种能训练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活动;(2)范读。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3)引
读。当需要借助读来分清段中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4)分角色朗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时宜采用分角色朗读;(5)齐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此外,还有领读、散读、轻读、分组朗读等方式,只有恰当的应用朗读方式,学生才能读有所获。
5、加强训练,打好朗读基本功。要想让学生的朗读达到较高的境界,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本。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不读破句子。在正确的基础上,做到流利、有感情地读,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朗读时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
总之,朗读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我相信只要每一个语文工作者都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努力优化朗读教学的方法,精心组织指导学生每一次朗读,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及能力,从而更好的为语文教育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