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高中数学教学[模版]

时间:2019-05-12 23:59: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漫谈高中数学教学[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漫谈高中数学教学[模版]》。

第一篇:漫谈高中数学教学[模版]

漫谈高中数学教学

【摘 要】高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教授相应的数学知识,让学生掌握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数学知识。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对课堂氛围进行合理的把握,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完成相应的数学知识学习,并将这些数学知识予以掌握。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课堂氛围 节奏性 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114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到了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各种资讯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其传播速度和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这也直接导致了目前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各学科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特别是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工具学科,其在生活中的运用已经渗透到了每一个角落。

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极为关键,其起着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将初中的数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延伸,让学生从中获取新的知识,又要为大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做好准备,让学生夯实基础。也正因如此,教师要对高中的数学教学进行合理的把握,把数学教材中的要点、难点、进行重点突出,将其一一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学习。在对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培养起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进行思考,并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且要让学生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者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去不断的对现实生活进行探索,从而发现新的知识并吸收转化。当然,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适当调整,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而非一味的生搬硬套。

就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而言,如果做到使学生有效且高效的进行数学学习,并保持在一种相对轻松、愉悦的状态之中,这是需要教师进行重点研究的问题。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不光是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还要给学生营造出一个相对适宜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愉快的学习。还有就是,教师要时常进行反思,对教学中的不足予以发现,并努力去进行改善,从而才能够保证学生所处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得到维持。

目前高中数学的教学任务相对较为繁重,学生的学习时间相对不足,因此教师要对教学进行合理的把握,在课堂教学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尽职尽责的搞好数学课堂教学,并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最大作用。

纵观当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一部分教师与学生鲜有互动,一堂课下来基本就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演“独角戏”,一堂课我们基本上就看见教师在黑板上奋笔疾书,学生在下面拿着笔记本奋力狂记,只见教师在三尺讲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在下面唯唯诺诺。这样教师只是单纯的照本宣科,教学任务倒是按时完成了,但却没有同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不知道学生将教师所讲的内容记在了笔记本上,还是记在了脑子里。而且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氛围是极为压抑的,学生只是在课堂上被动接收教师的知识灌输,极容易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的情绪,甚至是发展为放弃学习。由此看来,这是对学生百害而无一利的,最终我们看到的结果就是,教师教学努力依旧,学生成绩持续下滑,这连数学知识的传授环节都无法抓好,就更不要说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培养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问题也无处谈起。

而另一部分教师,正好与上面我们提到的那一类教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探索,不断的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反思,已经清楚的知道了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而是“教”与“学”的统一,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双边互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如果继续在课堂上演“独角戏”,那么就注定了其数学课堂教学是失败的,且会对学生造成极大的危害。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一部分教师已经在开始进行转变,他们正逐渐把教学的重心向学生进行倾斜,尝试着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同时,这部分教师也对在日常教学中同学生进行交流,予以了足够的重视,开始尝试着同学生做朋友,倾听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并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借此激发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轻松写意的,学生才能在课堂上不受束缚,完完全全的将真实的自我展示出来,甚至在课堂上有些恣意妄为。这就是教师对度的把握不太恰当,才造成课堂过于随意的情况发生,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是很开心了,但是在开心过后获得的东西很少,这对课堂教学的利用率极为低下,而且教师由于太过放松,所以失去了在学生心中威?赖男蜗螅?不利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演“独角戏”或者一味的同学生做朋友,都不是一个好的现象。因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教师要先为“师”,并且为好“师”,在教学中做好自己的本职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引导,再来与学生做朋友。换而言之,教师要和学生保持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是师长,在课堂教学之外才是朋友,教师要把握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做好角色的切换。这样教师才能在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还拉近了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习氛围保持在一种松而不散的状态。因此,教师需要对自己进行合理的定位,搞清楚自己在什么时候是“严师”,什么时候是“益友”,要在这二者之间寻求到一个平衡。

最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需要保持一定的趣味性,但是这里所提到的趣味性并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嬉戏打闹,而是让学生从深层次感受到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乐趣。一般来说,高中的数学由于其知识内容的特点,学习起来是略显枯燥的,但是学习的枯燥与否不光是看所学的知识,从很大程度上来讲,还要看教师进行教学的具体手法,一个经验丰富的教师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可以将原本枯燥、死板的数学知识,用较为有趣的方法进行演绎,从而使整个数学课堂“活”了起来。

另外,高中数学教师要对整个课堂教学的节奏有所把握,既要严肃的进行知识讲解,又要融洽的同学生进行交流,在课堂教学之间把握还一个合理的度,使得课堂教学张弛有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学的速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兼顾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对数学教材中的要点、难点、重点进行讲授时,要适当的放慢教学速度,在讲授一些不太重要的知识时,可以一带而过。

归根结底,高中数学教学的内容是“死”的,但是教师的教学是“活”的,学生的学习也是“活”的,因此,教师和学生要懂得在教学中摆脱数学教材的局限,适当的对所学的书本知识进行合理的拓展。当然,这一切都看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模式的把握,只要教师把握好了教学模式的“度”,就能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收放自如,这样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才可以说是成功的。

第二篇:作文教学漫谈

引导 开放 自由 体验

——作文教学漫谈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提出:“要使学生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兴趣。”然而作文教学脱不开传统观念的禁锢,习作空间闭塞狭窄,学生习作的人文环境压抑沉闷,很多学生的作文不是表达自已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而是生搬硬套,千篇一律。如何摆脱这种现状,走出作文教学的一片新天地来?笔者以为要从命题方式、习作内容、习作形式、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切实地开放习作空间,才能唤起学生的真情倾诉。

一、命题——多点引导,少点规定

作文命题中过多的规定往往束缚了学生创新的火花,学生的信息被深锁在大脑里,作文时就会无从着手。所以我们的命题要少一点对文体创作的规定,淡化文本本身的要求,关注起学生的积累,用命题去引导学生的倾吐欲望。

(1)命题贴近学生。我们不妨作这样的假设,同样是一个题目《难忘的一件事》,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我们要写这个题目,教室里肯定是唉声一片,因为这个题目学生是太熟悉不过了。但如果教师换一种形式出示,效果就肯定不一样。例一:让学生体验生活。教师只要创设一个符合本次作文训练要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生活体验。如学会技能获得的喜悦;做了好事受到他人赞扬的欢乐;遇到困难、挫折时的懊丧;受到责难、误解甚至讽刺时的愤慨……学生的感觉肯定不一样。例二:让学生评点生活。让学生动手作文前,说说对自己所经历的事或看到的新鲜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又是兴味盎然。

(2)让学生自由命题。或是提供材料,让学生自拟题目,材料可以是一段话,一首诗,一种情景,一种声音,一种物品等等,也可以什么也不提供,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自由命题往往会让学生放开束缚的思维,找到自己情感的生发点,从而提高写作的兴趣。

二、内容——多点开放,少点束缚

由于传统的作文教学十分重视对学生作文基本功进行系统而严格的训练。殊不知,这种从写到写的封闭式的作文训练,使多少的学生一想起作文就“望而却步”。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所写的内容理应是多元的、多彩的。新课标提倡学生要用“我手写我心,我言抒我情”。开放性的作文教学,不能囿于教材,应该超越教材,要解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束缚,为学生创设练习作文的多种机会。所以我们的内容 应该淡化统一,摒弃无关的束缚,真正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让学生吐露真情。

(1)敞开心扉,心语作文

人人都有一个丰富而神秘的内心世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让学生在作文中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说说自己的心里话,谈谈自己的愿望,写写自己的爱好,都可以成为学生爱写的题材。

(2)阅读书籍 感受作文

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是作文积累的开始。读写如何很好的结合,如何互相促进,也是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在所教的班级中经常出一些跟阅读有关的习作题目,如:《我喜欢的三国英雄》、《我最崇拜的水浒英雄》、《给西游记中的妖怪分分类》等题目,学生都非常乐意去研究,去阅读,去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达成读写的互相促进。

(3)学会实践 应用作文

为了使学生获得足以在未来生活、学习、工作中运用语言的能力,作文教学也应增加实用性。把社会及市场领域所必需的作文技能作为作文内容进行训练,比如构想广告词、编写主持台词、写调查报告等等,从而使学生的作文技能学以致用。我曾带班里的几个学生进行过一交写调查报告的实践。我们利用假日时间对家乡的西溪进行水污染的调查,完成了“解开西溪污染之谜”的调查报告,获得了金华市三等奖。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找到了写作的一个新矿藏。

(4)观察自然 生活作文

作文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神奇的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我们的学生,每次学校组织春游或秋游,尽管目的地也许是学生多次去过的,但他们从来都不会感到厌倦。以真实的生活世界为写作对象,从丰富写作内容着手,真实地写出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与理解。我们从作文教学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走进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丽,让他们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日月星空、小河田野、瓜果蔬菜……在学生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时,灵感的思绪被美景触动,奇思妙想勃然而发,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有感而发。

(5)时空错位 幻想作文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了世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儿童是富于幻想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作用,想到昆虫的言行;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以幻想作为作文训练的基本形式,让儿童在作文中心情地表现自己的欢乐憧憬,把写实与虚构融为一体,从而为作文教学开辟一条新路。我们带孩子们投身自然、遥想未来、科学幻想等,让他们纯真的心灵插上想象的翅膀。

三、形式——多点自由,少点僵化

小学生作文往往凭兴趣出发。这是儿童学习作文的一般心理特征,小学作文教学应当顺应这一特征,尽可能设计一些形式新颖、饶有趣味的习作形式,让学生在心境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听、读、说、写综合训练,提高习作能力。

(1)、实物素描 提高洞察力

学过素描的学生都知道,美术教师在要求学生观察实物时,要经细细观察实物的外形、质感、材质、光线、阴影等,我们的作文何不也让学生对实物进行描述呢?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的一些实物素描课让人记忆犹新。他引导学生观察“桔子”的形状、大小、颜色,感受它的香气、味道、重量,并引导学生留意桔子与众不同的细微特征。对着实物,学生很容易就能对一些特征进行生动的描写,如:颜色是黄里透红;外形像拳头,又像小南瓜;香味是淡淡的;桔子上的两张小叶子像顶着一顶小帽子;剥开桔皮,看到里面的桔瓣像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又好像12个胖娃娃围在一起说悄悄话。可以想像,如果没有实物的展示,学生怎么能想出如此传神而精确的词句呢?

(2)、即兴作文 培养敏锐力

即兴作文是一种抓住瞬间感受,快速构思的文章。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情感倾向,决定训练内容。作为一名老师,也应随时留心,对准镜头,捕捉生活,为学生提供作文的素材。有一次,上课已5分钟了,班上的“小懒虫”突然闯了进来,课暂时被中断。我很生气,可看他今天的神态却是目光安详,一点没有心慌的感觉,我觉着里面肯定有文章。于是,让同学们一起来猜猜他迟到的原因。大家一时来了兴趣,纷纷举手表达……学生各种合情合理的猜测,“小懒虫”出人意料的实情,无不让学生感到新奇和有趣,此时的写作完全成了学生的一种内心需求。总之,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为我们提供了大量进行作文教学的材料。教师要善于触着他们胸中的积蓄,唤起表达的欲望。

(3)、情境作文 增强感染力

作文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声光电等媒体,有意地给学生创设合适的情境,能大大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一般形式有活动体会情境、实践感受情境、语文描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扮演体验情境、媒体再现情境。如指导写《我的老师》,让学生深情歌唱《小小米兰》,心头涌起感激之情,对辛勤园丁的劳动增加理解,笔下老师的形象才丰满、感人。再如学写运动会的场面,教师可有选择地播放一些视频,出示一些照片,再现那热烈的比赛场景,引导学生细心、有序地观察,唤起学生的再造想象,从而写出内容既生动、又充实的文章来。

(4)、编写童话 发挥想象力

童话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裁,也是孩子们特别能发挥的文体,教师组织学生听编童话、看图编话、提供材料编童话、续说续写童话、独立编童话,都能有益地提高其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如学了《坐井观天》,可让学生写写出井观天;学了《狐假虎威》,可让学生写写老虎第二次受骗的经历。也可以出示一张图画,一段音乐,让学生自编一个童

话。甚至可以是一个主题,让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对象,进行创作,形式非常灵活,而学生又都是那样的投入。

(5)、随文练笔 强化构词力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随机穿插一些形式灵活的小练笔,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随文练笔的好处就在于学生不用为题材发愁,而且可以大大提高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许多有经验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印象,上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抓住学生正被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所打动的良好时机,让他们给小女孩说几句,写几句,都是信手拈来,言传心声的真情作文。议论了《凡卡》的种种结局后,让他们续写凡卡,学生都觉得挺有想法的。有一次,我在给学生上《将相和》中的“负荆请罪”时,让他们选用自己擅长的形式,来表达这个故事,学生们有的用对话,有的用诗歌,忙得不亦乐乎。有一位学生采用了三字经来描述这个故事:“蔺相如,封上卿。廉将军,不服气。骑大马,显威风。蔺相如,顾大局。往回赶,避冲突。手下人,看不过。怨宰相,怕将军。蔺相如,细解释。明大义,为国家。老廉颇,仔细想。争地位,不应该。背荆条,去请罪。将相和,美名传。”学生的构词能力之强,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

四、评价——多点体验,少点甄别

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连续性的评价,评价活动贯穿着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它还应是一种多角色的评价,学生、教师、家长甚至社会都应成为作文评价的有力参与者,使作文评价真正成为激发作文动机,唤醒内心倾诉的催化剂。

1、教师评价——多一点鼓励

教师的评语应该是体验型的,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教师的评语也应该是欣赏型的,教师只有懂得欣赏,用一种充满赞赏的眼光去阅读每一篇习作,用极富激励性的语文去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才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感觉始终有人在注视他、关心他;教师的评语还应该是疏导型的,用你的真诚去唤起学生倾诉的强烈愿望。批语可比是教师手中的一个砝码,激发兴趣也好,培养信心也好,都可以运用自如。一篇好的文章,评价中来点“刺激”,指出一个小毛病,提醒学生不要骄傲自满,还要再努力。一篇失败的习作,评价不够好,学生要灰心丧气了,批语可以作出肯定,点出文中一个好句子,一个好词,一个好的想法,以激发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

2、自我评价——多一点鉴别

叶圣陶先生曾反复强调:“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者本人。”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修改作文必须以正确评价为基础,学生只有通过多种方式,认识、判断、评价自己作文的优劣,才能产生修改的动机和需要,才能在不断地修改中提高遣词造句、布局谋

篇的能力,从而树立自己修改作文、改好作文的信心,提高自我评价的主动性。一般做法有:晨读时,让学生抽点时间诵读自己的作文;课外阅读时,将习作作为一个阅读的内容;进行新作练习时,找出以前那些题型类似的旧作读一读,既达到自我评价的目的,又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3、同学评价——多一点欣赏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通过多年的作文练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作经验,而他们的阅读、评价能力的发展更是先于作文能力,因此,他们常常处于“眼高手低”的境况,给他们机会,展示一下自己的评价能力,兴致都是很浓的。再说,作为习作者的同龄人,他们在生活经历、认识深度、知识结构上处于同一层次,他们往往比教师更容易发现儿童世界的真实。

将习作交给同学评价,让同学欣赏你的成功之处,无疑会让习作者产生一种满足感。交给学生评价任务要单一,要明确,要使这顶活动本身带有趣味性,使学生乐于做,善于做。平时,我总是喜欢让学生传阅日记、周记,特定的任务就是将看到的好词、好句用曲线划出来。这种明确的操作导向,愉悦了学生的心境,使原本枯燥无味的阅读,变成了单纯的欣赏。一些平常却又闪烁着“真实”光芒的句子就在学生的眼中被发现,被划上了动人的曲线。一篇普通的习作被赋于了更多的可取之处,学生心里是多么高兴和自豪啊!有一次,我让学生写浦阳镇的物资交流大会。学生通过互相传阅,搜集了好多精彩片段。如一位学生看到几个耍猴人在强逼猴子表演节目,又让猴子向众人讨钱,他不禁想到:人和动物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呢?还有一位学生跟着妈妈去逛街,看到不同摊位上的顾客多少很不均匀,了解了原因后,不禁感叹:商品要价廉物美,人也要德才兼备呀!这些想法希里古怪,让成人看了,说不定会认为不真实呢。可同学不这样看,在他们眼里,这样写就是好。于是,许多人划上了曲线,表示赞美。我想:任何一位教师都无权扼杀学生的这种创新吧。就让天真去激励天真,童趣去唤醒童趣吧。

4、家长评价——多一点情趣

要鼓励家长对学生作文进行再评价。家长与子女朝夕相处,他们对子女的生活经历、举止爱好、性格类型、言行特点比教师了解得更具体、更细致,学生作文反映的事情是否真实,言谈举止的描写是否得体,家长都可用生活体验来衡量,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向学生指出文中的不妥之处。父子之间、母女之间气氛融洽民主,儿童也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甚至可以通过争论,来促成对习作内容的再认识。我每次改好作文,都让学生带回家与家长共享,学生总是兴致勃勃。

总之,作文是开放性的教学体系,教师只有大胆地开放习作空间,唤起学生的真情倾诉,让学生在绿色和谐的习作氛围中,大胆地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才能涌现出“我手写我心、我言抒我情”的精彩习作。

第三篇:作文教学漫谈

作文教学漫谈

王恩萍

一篇好文章,动人心弦处往往就在一个“情”字,没有渗透着作者本人的“情”,没有触动他心灵深处的东西的话,要打动别人的“情”只能是妄谈。情不真、意不切,给人的感觉是娇柔,造情,如何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呢?我认为:

一、激发兴趣。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有效动力,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自然就乐于做,所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至关重要。首先,要从命题入手,命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话要写,如对于生活在北方农村的学生,让他写公园一角的景色自然是只能凭空想象。其次,教师在指导时,要善于筛选,善于抓住命题中学生感兴趣的要点,加以引导,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如写母爱,有很多学生没有经历过一些重大事件时。以他们现在十一,二岁的年龄理解还不深刻,这种情只能等到他们自己为人父母时或许才能真正领悟。他们现在只觉得自己母亲不就是为自己做做饭,洗洗衣服,喂喂鸡,喂喂猪,干农活等,做一些平平凡凡的小事,(很多还觉得这都是理所当然的),没有感动他们心灵深处的情感,写出来就显于平淡,这就要教师抓住最能表现母亲关爱自己的事件来写,如生病时母亲的焦急等。再次,要在平时丰富写作源泉,培养他们对生活的敏感,如同样面对的是花朵,有人看是笑的,有人看是哭的。最后,我觉得要让学生有写作兴趣,还应多鼓励,少批评,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一篇很平常很平常的作文也有它的闪光之处。

二、重视素材的积累。作文是学生生活的整合再现,只有重视写作素材的积累,才会有话可写,言之有物内容不空洞。

1、引导学生多观察,加强生活经验的积累。

2、写空话是学生写作脱离生活的重要原因,他们认为自己的一天很平凡,无须写,所以老想着套用别人的快乐的一天,所以要尽量增加孩子们的社会阅历,增强他们对生活的感性认识。

3、开阔知识面,重视课外知识的获取,注意引导学生读书的实效性,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有道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多读书多积累,写时才会得心应手。

三、重视写作指导。刚开始写作时,很多学生觉得无从下手,可多引导,如何开头,如何结尾,但不应大力提倡。在进入轨道后,不能让学生按模式套,这样就使很多学生套的是自己的外衣,裹的是别人的身,别人的情、事,就写不出新意,多少篇都是一个模式,应提倡个性化的写作。此外,语文课不仅只传授课本知识,还应让学生分析、学习其写作方法,并注意在日常写作中的应用,不追求面面俱到,只写好一段也可。

四、注重修改。修改也是很重要的一环,但我们平常的作文都是学生写完就完成了任务,老师则专“改”作文。今天我认为要一改教师一统天下的局面,多鼓励学生改。有道是“文章不厌百回改,”在读改中可发现错误,“理不足读不下去,气不盛读不下去,情不真读不下去”,古人中也有很多为改一字、一句反复推敲的例子。在学生作文中更应该提倡。

1、自改。自改是发现错别字,病句的最好方法。

2、集体改:尊重学生评价权,让学生敢于挑战权威。

3、互评互改:学会鉴赏。

五、忌喊口号,空洞:

有些同学的前面写的还可以但在结尾处就大喊口号,犹如一只吃到正美处的鲜桃,正觉得有滋有味时,忽然吃出了一条虫子的感觉。

自 修 计 划 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 当今在新课改席卷全国上下,轰轰烈烈变革的形式下,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以新课程的实施为主旋律,提升教学理念,开展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新课改势在必行。为此,我将要学习了解国家课程改革的方向,熟悉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新课程目标、新课程内容,认真领悟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积极进行教学实践,使自己在这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此,我制定了如下自修计划:

一、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教师教学靠什麽〉、〈新课程教育评价〉等,切实转变思想,统一认识。了解国家课程改革的方向,熟悉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新课程目标、新课程内容。

二、研究新课程、新教材,优化教学过程。要通过比较,研究新老教材的变化,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以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积极开展实践,探索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法和学法。要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创造性的使用好现有教材。要以发展为根本,关注落实过程性目标;以生活为依托,着力构建鲜活性的课堂;以解决问题为主线,建立探究性学习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基础性能力。小学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

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

数学教研组1-6年级有7个教学班,由6位 数学教师组成。数学教研组工作有一定特色和活力。本学期本教研组以教导处教学工作计划和学校工作要点为指导,配合上级“ 教育质量年活动”,认真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新课程的教法》等,转变了教学理念,改进了教学方法,以新课程的实施为主旋律,提升教学理念,开展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研工作呈现新的活力。具体如下:

一、计划落实方面:

一开学,就结合《教研组长职责》和学校工作计划,制定了教研组工作计划和教研组制度,并在教研组会议上公布于众,是同组的教师对相关制度、计划有所了解,在逐步一一落实:

1、配合学校领导承担对数学教学的指导和管理,以抓“课堂常规”为突破口,做好学校数学教学各项常规工作。

2、在日常教学中结合课题,努力为教师搭建教研平台,深入进行课改实践与研究。有计划开展课改基地各项研讨工作。

3、按时组织业务学习。在每个双周的星期四课外活动时间及自习时间,选取与数学教学和新课程改革有关的内容组织教师集体学习。

4、加强课堂教学工作,积极组织公开课的教学。这学期,组织多次听数学教师的公开课,并进行了评课说课活动,及时做了深入的分析评价。发现几位教师基本上都能在课堂中面向全体,以学生为主,精讲多练,注重学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5、加强教师对学困生的辅导和作业批改。在教学中配合教导处,督促各位教师把计划落到实处,不要走形式主义,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同时还进行了 两次大规模的作业检查。

6、协助教导处不定时深入课堂检查“常规”执行情况,定期进行“教学五认真”检查,尤其是备课质量、作业批改和辅导学生的情况检查。检查中发现教师批改细致,批改符号规范,对学生的书写要求严格,各年级的作业无论从封面、还是到里面的内容做的都较好。

7、各数学教师认真拟定了教学计划和辅导学生计划。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和良好习惯培养,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没有歧视、压制、挖苦学生现象。

二、提高教师素质方面:

1、认真组织教师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教师教学靠什麽〉、〈新课程教育评价〉等,切实转变思想,统一认识。通过学习了解国家数学课程改革的方向,熟悉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新课程目标、新课程内容,认真领悟数学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积极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设计数学实践活动作为数学改革新生长点,整合、提升整个教学过程。

2、研究新课程、新教材,优化教学过程。通过比较,研究新老教材的变化,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使全体教师以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积极开展实践,探索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法和学法。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创造性的使用好现有教材。教学中以发展为根本,关注落实过程性目标;以生活为依托,着力构建鲜活性的课堂;以解决问题为主线,建立探究性学习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基础性能力。

3、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提高教科研能力。结合学校实际,加强科学研究活动,开展备课、上课、评课为主的教学研究活动。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实践,把新课真正改落实到课堂中,努力探索,形成符合数学学科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认真上好实践课,及时撰写教学后记。教学后记,有助于知教知学,有利于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记录,对于改进今后的课堂教学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强化内功,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业务学习和交流,开展优秀教案、优秀课、优秀论文的评优,有计划地培养具有教学特色,教学风格的骨干教师。

邴香梅

二00六年七月

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

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

本学期,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本教研组本着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配合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作了以下工作:

一、严格落实计划及教研组制度

一开学,就结合《教研组长职责》和学校工作计划,制定了教研组工作计划和教研组制度,并在教研组会议上公布于众,是同组的教师对相关制度、计划有所了解,在逐步一一落实:

1、按时组织业务学习。在每个双周的星期四课外活动时间及自习时间,选取与数学教学和新课程改革有关的内容组织教师集体学习,学习了《新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如何给学生写评语》等,学习后同组的教师座谈,畅所欲言,交流自己在实施新课程中的经验、感受。

2、加强课堂教学工作,积极组织公开课的教学。这学期,组织听了彭老师、洪老师的公开课,听课后进行了评课说课活动,及时做了深入的分析评价。发现几位教师基本上都能在课堂中面向全体,以学生为主,精讲多练,注重学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3、加强教师对学困生的辅导和作业批改。在教学中配合教导处,督促各位教师把计划落到实处,不要走形式主义,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同时还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作业检查,检查中发现教师批改细致,批改符号规范,对学生的书写要求严格,其中五年级、一年级的作业无论从封面、还是到里面的内容做的都较好。

二、在学习教育理论,贯彻教育方针方面:

虽然大部分教师利用平时学习了有关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掌握了一些教学方法,但实际教学中,没有把那些新的学习方法运用,而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把握课程改革的精神和思路。在这方面,我们一直在强调,及时了解国家教育方针政策。

三、撰写教学论文,提高教学水平。“活到老,学到老”我们数学组的几位老师,本着教书育人绝不误人子弟的原则,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及时充电,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课余时间认真钻研,开拓进取,写出了有自己心得体会的文章,论文。或许有些论文还不是很成熟,但它是我们数学组老师的钻研专业知识 一个阶段,我们将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加努力,钻研教材,专业知识,争取酝酿出更高成就的论文。的钻研专业知识 一个阶段,我们将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加努力,钻研教材,专业知识,争取酝酿出更高成就的论文。总之,在这一学期,我们数学组在教学工作中,勤勉踏实,求实奉献,不倦尽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校的教学工作做出一点成绩,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我们还有很多工作去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不断努力,取得更大成绩。

第四篇:漫谈社会学本科教学

漫谈社会学本科教学

秉承中国教育“毁人不倦”之传统,鄙人在高校社会学讲堂上“忽悠”六载,期间兼任社会学辅导员三年,激情告别毕业生两届。作为职业的社会学给了我一个饭碗,但由于没有足够的银子举办一场体面的社会性的象征仪式,所以至今我还算不上成家。社会学家们经常在思考:社会学为何?社会学何为?我经常在想:社会学本科生在扮演什么角色?社会学毕业生能做什么?其实这两个问题是绞在一起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社会学本科生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社会学职业稳定器的作用。遥想当年,国内还只有少许大学开设社会学本科专业,而如今,大一点的综合性院校都有这一专业。数量上的大跃进一度刺激了对老师的需求,曾几何时,社会学硕士毕业生想进大学教教书不是难事,这又进一步激发了本科学生的升学热情,“考研——进高校”成为学生们乐此不疲的模式。可惜好景不长,粗放型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社会学硕士进高校的路子基本上没有了,因为这么多年的持续进人,很多学校的社会学老师已经趋于饱和,甚至连土博士也面临“海归”们的挑战。除了继续象牙塔,社会学毕业生能做什么?当问到这些问题时,社会学教育工作者通常会告诉学生,社会学啥都可以做,去企业,去政府,去社区,路子多着呢!社会学老师认为只要管好教学这个“生产环节”就行了,就业是“销售环节”,不在我们能力范围之内,这好像有道理,但我们恰恰在“生产环节”上出了问题,社会学本科教育问题多多,社会学界真应该吸收一些布迪厄反思社会学的思想,好好反思一下社会学本科教学了。

首先说教学对象。咱常说“不懂农民,就不懂中国”,其实不懂大学生,不可能教好社会学。在社会学本科教学中,要区分两类学生:想拿社会学作为今后饭碗的和想毕业就马上工作的。目前社会学专业的社会认可程度比想象中的要低,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很多学生不知道社会学是啥玩意儿,主动选择的人数并不多。可以说,很多学生是“被社会学”的。在对社会学的接触中,有些学生发现学这东西还是有点意思的,甚至想将来以社会学业,但干这一行的人不是大学老师就是研究所的人,如果翻翻学术刊物,会发现几乎没有“社会人士”的声音(他们即便有闲功夫玩这种“高雅”的游戏,也没钱给编辑版面费啊!)。因此,想以社会学为业,得继续读书(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迫于就业压力而考研的)。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想玩也玩不起学术,没心思读原著,没心情认真做论文,他们只想毕业后找个好点的饭碗,希望从这门学科中学到一些接近现实社会的,对今后找工作有帮助的知识。社会学老师们似乎并不在意这一类学生的利益诉求,给他们传授的知识大多是学术性的。也许,这恰恰就是社会学和社会学教育工作者的尴尬。社会学是一门视野宽阔的学科,它注重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方式,这个专业的优势必须等学生融入社会之后才能慢慢显现。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社会学学生修炼的是太极内家功,而市场营销之类的专业则是练习外家功,在激烈的市场搏杀中,修炼内家功的人更具成就大业之潜质。如果能让学生真正学会用社会学的视角看问题和分析问题,培养出良好的社会学想象力,从长远看,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应该会比其他人更有发展前途,可问题是社会对此专业的认可程度比较低,与专业直接相关的就业机会少,这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西方的那一套社会学理论,究竟对今后找工作有多大帮助,这在很多学生心里可能是个问号。当然,我并不是说本科生教学要顺应市场时髦化,去追求一些功利性的东西,这样只会让社会学走向庸俗,不利于学科的健康发展。但社会学教师应该理解和关注那些没有学术兴趣的学生,要尽力教好社会调查方法、统计软件应用、问卷设计和分析等方面的实用性知识。在中国大学生就业日益困难的时代,在初入社会的大学生工资水平还不及农民工的今天,许多学生满脑子想的是今后怎么生存,如果成天要求不想考研的学生要读多少原著,写多少读书笔记,不但难以达到教学效果,反而会增加学生的逆反心理。

再说说教材。和西方比较,数量上咱可能是赢家,但质量却不可同日而语。以社会学概论为例,市面上充斥着形形色色的版本,观其内容,大多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编排体系雷同。为了显现社会学多么深奥,用一大堆学术性的语言,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下个定义,搞得又长又晦涩,让这一门本来生动鲜活的学科,变得枯燥乏味。如果把国内社会学概论教材和戴维·波普诺的《社会学》相比较,只能让社会学人自觉形秽。波普诺的这本经典教材已经更新到第十一版,它是以生动的语言、独特的视角、丰富的案例来向世人展示社会学的魅力,让读者体会学习社会学的乐趣和价值,而这正是初入社会学殿堂的本科生所迫切需要的。我们不能给学生提供一本很有价值的带有本土化色彩的社会学概论教材,这不能不说是社会学界的遗憾(当然,我们也不能直接把波普诺或吉登斯的《社会学》中译本作为本科教材,那样岂不是显得社会学人太无能?)。当前,高校的教材编写工作过于浮躁,很少见到有人能静下心来,N年磨一剑,出版自己的学术精品作为教材。教材大多是合作写成,在同一教材中,文风迥异,经常可以看到前后重复的东西。有时为了出版国家级“精品”教科书,某位社会学大家号令一帮学者参与,而这些学者中的一部分人又不乐意去做,于是让自己的研究生代劳,说的难听点,这好似建筑商的层层外包。有些研究生导师在教授某门课时,让听课研究生编写教材,部分学生对此兴趣不大,往往疲于应付,拿几本相关教科书抄抄写写,很短的时间就可大功告成。当社会学本科生翻阅这些教材时,不知会对社会学有何感想。

接下来谈谈实践性教学问题。和纯粹的思辨性科学不同,社会学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问,社会学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得到充分的实践锻炼,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对大部分学生而言,理论检验、理论建构并非其兴趣所在,宏大的理论叙事离他们实在太遥远,社会学家们做的事情不一定会让他们产生兴趣,多数学生希望学校能够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然而,很多学校的社会学专业忽视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性教学要求老师的“教”来源于实际经验,而学生的“学”也能直接运用于实践。目前这两方面都有欠缺:一方面,部分教师很少深入社会,对社会缺乏亲身体验,讲授的东西也只能停留在书本,无法给学生提供最有价值的学问。另一方面,尽管很多老师经验丰富,却没有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甚至忽视了对本科生尤其重要的毕业实习工作。有些学校,用社会调查研究来代替学生的毕业实习,导致学生经验严重匮乏。更有甚者,还有学校干脆取消实习。当我听一位哥们说他们学校的社会学根本就不搞毕业实习,我惊愕不已,忙问为什么,他的回答是:“院领导搞哲学的,不喜欢实习那一套”,听完哥们之言,我猛然想起那个叫什么麦可思公司的老总王伯庆在国家图书馆讲的一席鸟话:“和中国教育比起来,三鹿奶粉算什么,小孩没了,再生一个呗!但孩子教育了20年,被教育整坏了,父母都快更年期了,不能再生啊!”实践这个环节对学生来说太重要了,社会学教育工作者自身应深入社会,多让本科生参与自己的课题,带领他们到基层开展调查,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毕业实习工作,而且尽量让想就业的学生及早接触企业,毕竟这是众多社会学学生今后的归宿。

社会学本科教学的尴尬深受社会结构限制,当前中国整个教育体制出现了问题,高校的人文精神缺失;学校官僚化;在待遇上,高校教师不仅和公务员差距原来越大,甚至让五十步笑百步小学老师笑话(人家至少有个《义务教育法》保障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虽然执行的地方少)。整个教育系统出现了浮躁风气,功利化倾向很浓,在一个不健康的教育体系中,很难培养出健康发展的学科。就业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成为困扰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制约社会学人才培养的社会现实,但受社会结构制约的人也不是不可作为的,正如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所述,结构既是行为的中介,又是行为的结果;社会结构性特征不可能和行动无关,它是反复不断地卷入行动的生产与再生产。在中国的高等教育缓慢而艰难的改革之际,在政府和社会努力解决就业问题之时,社会学教育工作者更应该积极作为。社会学本来就是以修炼“内家功”见长的学科,社会学教育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充分发挥学生的社会学想象力。由于很多社会学新生属专业调剂,对专业缺乏了解,因此,在大学伊始就要做好社会学的启蒙教育工作,可以通过讲座等方式,用幽默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案例培养起学生的专业热情;社会学教师应该克服功利倾向,尽可能多的编写出生动的本土化的适合社会学本科生的教材;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是否有学术兴趣,尽量关注没有学术兴趣的学生,重视实用课程的教学;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充分的社会实践机会。总之,社会学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批判性反思精神,保持知识分子应有的独立性,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既然选择以社会学为业,就应该为这项事业去奋斗,推动这一学科的健康发展。

第五篇:漫谈教学的有效性

漫谈教学的有效性

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课堂教学改革就其总体而言,在朝着新课程的理念和方向扎实推进,并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是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由于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可以说,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

针对我们的课题结合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性专题学习,从教学有效性究竟指什么?如何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和怎样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三个方面漫谈教学的有效性,力求从案例与理念、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角度进行深入浅出的探讨和分析。

一、教学有效性究竟指什么

1、教学有效性的三个向度。

我们先从关于有效性的一个隐喻谈起:企业之间的竞争就好比是去穿越一块玉米地,那么,穿越玉米地要比什么呢?

第一个要比谁穿越得快;

第二个要比在穿越的过程当中掰玉米,看最后谁掰的多;

第三个是比过程当中,玉米叶子可能会刮伤皮肤,穿越过去看谁身上的伤口少。

这就是企业平常所说的速度、收益和安全。成熟的企业家都知道速度、收益和安全必须要全面考虑,必须要整体考虑。速度、收益、安全也是有效教学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速度可看作学习时间(长度)——投入;收益可看作学习结果(收获)——产出;安全可看作学习体验(苦乐)——体验。可以说,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指标。学习速度: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前提性指标);学习结果: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核心性指标);学习体验:所伴随或生发的心理感受(内隐性指标)

学习速度(学习时间)要确立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意识!学习时间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它意味着学习效率,即学习速度的快慢,显然,学习速度快,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就少,效率也就高。节约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首先要求把时间用在学习上,课堂教学不能把时间浪费在非学习上;第二要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

学习结果,指学生经过学习所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标,也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有效性,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感觉得到的学习收获,它表现为: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变化和提高。学习结果不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

学习体验:在教育中,如果牺牲一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时间来培养和保护学生对学习、探索、创造的兴趣、爱好、热爱,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学生自己定会把这些推动的“知识”加倍地找回来;但是,假如牺牲了学生对学习、探索、创造的兴趣、爱好、热爱,甚至牺牲健康、身心与美德,用来让学生多学习和掌握一些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那么这些失去的兴趣、爱好、热爱不仅会使已经学习和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失去生命和光彩,而且在不久的将来会促使他们彻底失去学习、探索、创造的动机与愿望。因此,学生的个人体验、情感态度并不是什么边缘之物,它同知识素养一样重要,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教育参考》2006/08,P20)享受学习的乐趣和欢乐是儿童幸福、人生幸福的前提,是养成学习习惯、确立终身学习意识的保证。

2、有效的教的表现:教促进学(教长学),表现在: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提升学习体验(兴趣)

(1)怎样提高学习效率?(教怎样使学更快、更多)

目标维度:知识、技能;教学维度:双基本位的教学;改革维度:教→学(教为了不教)

教学可分为低值性教学(知识在教学中耗损、减值)、等值性教学(知识在教学中被等价传递)和增值性教学(知识在教学中增值)。发展性教学是一种增值性教学,即能够产生附加值的教学。增值性教学表现为内涵丰富了,外延拓宽了,形态变化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死知识转化为活知识,知识内化为智慧,知识内化为品性)。发展性教学的内在机制在于目标的三维度,即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知识技能的传递,同时应关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2)怎样增进学习结果?(教怎样使学更深、更透)

目标维度:过程、方法(能力、智慧);教学维度:探究、对话、合作(发展性教学);改革维度:公共知识——个人知识。内在发展:一种着重追求以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批判力与创造力为标志的发展。外在发展:一种以追求知识的记忆、掌握、理解与应用为标志的发展。学习结果(学习效果)我们不仅要考量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考量学业成绩的智慧含金量,当然还要考量学业成绩获得的时间成本。

案例一:估算岂能先算后估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83页,看第六题:估算下列各题的结果是几十多。

生1:“42-7”的结果是30多。

生2:“37-9”的结果是20多。

生3:“65-4”的结果是60多。

……

师:你们估算得太准确了,真不简单!

生4:我们先算一下,再估算,当然正确。

学生的话让我大吃一惊。看来,估算“百分百正确”的背后,学生根本没有掌握估算的方法,更不知道估算的意义。这样的教学,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已毫无意义。我的大脑在飞速运转,该如何扭转这“百分百正确”的尴尬局面?有了,来一道“6□-40”吧!看看小家伙们还怎么用“先算出来再估算的方法”。于是,又有了下面的教学片段:

师:那么,“6□-40”的结果可能是几十多呢?

生1:这怎么估算啊?

生2:可能是20多吧。

师:为什么可能是20多?

生3:“6□-40”反正没有30,就是20多吧。

生4:对!可能是20多。因为“6□”的个位上不管是几,减去0都等于方框里的数,不退位,所以可能是20多。

师:棒!那么,“8□-40”的结果可能是几十多呢?

生5:可能是40多,因为个位上够减,不用退位。师:“9□-30”的结果可能是几十多呢?

生6:可能是60多,因为个位上够减,也不用退位了。

师:“90-3□”的结果可能是几十多呢?

生7:还是60多。

生8:不对,有时是60,有时还是50多呢!

师:怎么“有时是60,有时还是50多呢”?

生8:“90-3□”的方框里要是0,结果就是60,方框里要不是0,那就要退位啦!结果就是50多。

师:谁明白他说的意思?

生9:方框里是0时,“90-30”的结果就是60,方框里不是0的话,“0-□”那就不够减了,要退位,结果就是50多。

师:一个同学在估算“75-36”时,说结果是40多,大家同意吗?

生10:不对,应该是30多,“5-6”不够减,要退位,结果应该是30多。

师:另一个同学在估算“7□-36”时,说结果是40多,大家同意吗?

生11:不同意!“7□-36”的方框里是7时,就是40多,要是5时,就是30多。

生12:“□-6”够减时,结果是40多,不够减时结果是30多。

生13:如果“□”中的数比6大,结果就是40多;要是比6小,结果就是30多。

师:大家想一想,估算有什么作用?

看看眼前小手林立的情景,听听学生有理有据的分析,想想先前“百分之百”的尴尬,我陷入沉思:估算教学首先要教给学生估算的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估算的方法,才会估算;其次,要让学生体会估算的意义。只有让学生体会估算的意义,明白估算的价值,知道估算的作用,学生才会乐于学习、掌握并运用估算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二:米来了,老师您是巧妇吗?

学生是带着丰富的多样性走进课堂的。每个人由于生活经历不同、家庭环境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其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与建构也各不相同。当学生带着丰富的理解和建构走进课堂的时候,一方面它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着力点,但更多的是,它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机智提出了挑战,即教师需要在瞬间发现、抉择、重组教育信息、设计教学结构,使课堂教学既有动态生成,又井然有序。下面《栽蒜苗

(一)》的教学案例就很好地证明了笔者的这一观点。在《栽蒜苗》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将课前观察测量到的蒜苗生长高度汇报整理在黑板上。“如何直观地反映出不同学生的蒜苗在同一天的生长高度呢?”显然,这一问题非常简单,“画统计图。”“可是统计图每一竖条的方格比较少,而需要统计的数据却比较大,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随后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学生汇报的方法主要有(以学生发言为序):用一格表示几(如图一);在竖条上面加格(如图二);把基数定大一些,比如说从10开始(如图三);当一列竖条不够用时,再到旁边的空白竖条中接着画(如图四)„„“那么,哪一种方法最好呢?”比较鉴别中,同学们共同选择了第一种方法。如果粗看上面的教学片段,上述教学似乎无可厚非: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学生的努力也达成了教学目标。但细细品来,却颇值得商榷。首先,上述教学中教师是以选拔、甄别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方法,赏识了一种方法,无形中也打压了另一部分同学的方法;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学生汇报交流的几种方法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逐层递进的。比如说在竖条上加格(如图二)是思维最简单的方法,但也是最麻烦、最不美观的方法;在旁边接着涂格(如图四)虽然避免了在竖条上加格有碍美观的弊端,但容易引起人的误解,如第二竖条就不知道是属于左边的一栏还是属于右边的一栏;把基数定大一些(如图三)虽然解决了上面两种方法的不足,但基数变大,就不能真实地、直观地反映各种统计数量之间的差距;只有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如图一)才能圆满地解决上述所有的问题。上述案例中的教师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是脚踩西瓜皮,点到哪儿就请学生汇报到哪儿。因此,学生的汇报没有层次,交流没有脉络,全体学生的思维处于一个混沌状态,前后徘徊,互相干扰。

反思上面的片段,应该说学生几乎穷尽了能解决“格子不够”这一难题的所有可能,换言之,学生丰富多维的想法为教师的教提供了很好的着力点和附着点。但米来了,为什么一袋好米没有做成一锅熟饭呢?笔者以为这一方面是属于教师教学机智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教师是否精心预设的问题,其实,上述问题教师完全能够而且应该课前想到并做出周密的谋划。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涌现出了多种思路之后,教师才能收放自如,引导和提升学生的认识,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怎样提升学习体验(教怎样使学更趣、更乐)

目标维度: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维度:生活、兴趣、体验;改革维度:有效(效率、效果)的学习→有意义(价值)的学习;知识(公共知识和个人知识)的学习→人(生命)的学习。学习体验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感受,即学习活动所伴随或生发的心理体验。这是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考量有效性的一个向度。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生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和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就是我们所强调的学习体验,它是有效性的灵魂,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

英国新出台的《小学教学大纲》,其基本理念是让所有学生充満快乐和成功地学习,大纲指出“卓越教学能够带给孩子应有的生命可能性……而快乐则是每个孩子生来就有的权利。因此,将两者结合起来是最强有力的。孩子在兴奋和参与中会学得更好,可是什么能够引起他们的兴奋和参与呢?那就是卓越的教学!”

卓越与快乐小学阶段的教与学。

案例三:让思维在成功的欢乐中跳跃(黄爱华)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 教师要思考的是如何通过自己教学行为的改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原本并不是让人生畏、令人生厌的,而是其乐融融、美妙至极的一件乐事。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以竞赛为主线,以游戏为活动方式,整节课学生痛痛快快地“玩”,开开心心地学,轻轻松松地悟。

数学活动应该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不仅如此,数学活动的开展还要与本节课知识密切联系。这些活动不仅仅是对数学知识新颖、有趣的包装,更为重要的是使课堂教学的”产出”获得了自然的增值。参见《福建教育》2007年第1期

显然,以上三个指标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它们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学习时间是前提,投入一定的时间并提高学习效率,这是增加学习结果和强化学习体验(积极)的基础;学习结果是关键,学习的学业进步和学力提升不仅能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也能增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体验;学习体验是灵魂,积极的体验和态度会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并提高学习的效率和结果,实际上,学习体验本身也是重要的学习结果。总之,考量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必须综合考虑这三个要素,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积极)是学习有效性的努力方向和追求目标。

二、如何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

要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首先就得了解和把握其表现和成因: 1.三维目标的割裂

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是教学促进学生发展进而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内在机制。但是课程实施中却出现了三维目标的割裂现象,其一,“游离”于知识、技能之外的过程、方法,为活动而活动,这种活动既不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没有价值的,因而是低效、无效的;其二,“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即脱离教学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其三,只关注知识的授受和技能的训练,这种现象依然存在,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技能的同时,冷落、忽视了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2.教学内容的泛化

课程资源开发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课程意识的确立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使教学从内涵到外延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其突出表现就是学科味不浓,教材受到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充分被挖掘出来。如语文课:或者丧失自我,异化为生物课、历史课、物理课、文化课、思维课、班会课等;或者忽视语言文字,重在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写作技巧的分析,高唱人文主义,教学内容虚泛、空洞;或者教师急于向课外延伸、拓展,学生独立阅读、感悟课文的时间得不到基本的保证。1在数学课上:一些数学内容被机械地套上了情境,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过多地强调生活来源,其结果是既浪费了宝贵时间,又妨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如:一年级上册《0的认识》

上课开始,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0”,问:小朋友们,知道老师在黑板上画的是什么吗?

学生急忙举手回答:“零”。

老师似乎不满意其回答,暗示起坐下。启发道:谁再动动脑筋,0又像什么? 生2:像轮胎。

老师:你真会动脑筋,想得非常好。生3:“0”像太阳。生4:“0”像十五的月亮。生5:“0”像西瓜。……

与此同时,教室里的学生都是抡起手臂把桌子敲得震山响,纷纷抢着发言,各种想象应有尽有。

(老师分别予以表扬,表扬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

活跃的课堂的气氛持续了将近20分钟。学生所描述的都是有关“0”像什么。即将下课,老师进行着课堂小结。老师:小朋友们我们这节课学了什么?

生1:我们学习了“0”,我知道“0”像鸡蛋、像地球、还像…… 学生还想说,老师马上暗示其坐下,让其他的学生回答。生2:我知道了“0”像太阳。

生3:我还知道“0”像车轮胎。

连续叫了4个学生,学生的回答都是“0”像什么。老师只能作罢,草草说了有关“0”的作用与意义,就宣布下课了。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这是一堂很热闹的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很注重对学生想象思维的启发,对学生的鼓励和肯定。这堂十分贴近生活的数学课虽然有以上优点,但是从最后的小结可以看出明显偏离了数学教学的目标,“数学知识”几乎成了生活例子的附庸。

3.教学活动的外化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变活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典型表现在“自主”变成“自流”,只赋权却不增能,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有针对性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的重要职责;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讨论”,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探究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接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变成没有内涵和精神的“空壳”。有人批评我们的课堂有“温度”无“深度”,也是这个道理。课堂上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虽然让人感受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

4.教学(层次)的低下

与学生的两个发展水平相对应,我们把教学分为两个层次: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是高层次的教学,针对现有发展区的教学是低层次的教学。显然,只有高层次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从教学实际来看,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教学滞后于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学习潜力):从具体一节课来说,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哪些教学内容是属于现有发展区的问题,是学生可以通过独立学习掌握的,哪些教学内容是属于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是需要同伴互助和教师帮助才能掌握的。现在的课堂教学往往层次不分明,教师常常花很多时间解决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导致教学水平和效益的低下,更为严重的是阻滞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责任感的形成。一位文学教授曾经指陈中学语文无效教学的重要原因就是语文老师的解读思维活动与学生同在一个层次上,他要讲的不用讲学生就已经自明,即便这个时候老师明智地采用提问式,让学生自己给自己讲,这仍然是浪费教学资源。因为这对学生来说没有增加新的信息。教师讲授往往只是对文本信息的重复性归结,是学生已经懂得的“真理”,学生不能从老师那里摄入任何有效的能够生成思维能力的成分。这是当前语文课文本解读最失败的地方。2从教学全过程来说,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由小到大的增长,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完全的独立,教师作用告终。遗憾的是,现在的教学缺乏一种动态的、变化的观点,教与学始终处于平面、定格的关系,先教后学,教多少学多少,教支配、控制学甚至替代学,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离不开教,学生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学习能力并没有真正的提升,所以,教学层次也就始终上不去。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常看到这样的怪现象:年级和学段越高的课堂,教师教得越多,教得越满。

5.预设生成的冲突

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但是,当前课堂教学却出现了两者的冲突现象,表现之一,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表面看教学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质上这是传统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教学观的体现,这种教学由于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甚至虚假的知识,这种知识缺乏活性,不能转化、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所以,从根本上讲,这是低效的教学;表现之二则是生成过多,一方面,生成过多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空,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另一方面,生成过多就会使教学失去中心,失去方向,同时也会导致泛泛而谈,浅尝辄止,从而最终也背离了生成的目的。

针对上述问题,要着力做到:

第一,要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第二,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

第三,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即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

第四,要在最近发展区上做文章、下功夫,要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第五,要把生成和预设和谐统一起来,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从而既提升知识教学的效率又提升能力培养的效果。

可以说,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克服无效和低效教学的五条基本措施。

三、怎样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所谓优质教学,即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的教学,优质教学当然是有效教学,但有效教学未必是优质教学。有效教学只是我们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优质教学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优质教学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考察学生优质学习的几个参数:

1、情绪状态: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情绪饱满、良好的注意状态、认真的学习投入、深刻的学习体验

2、参与状态:全程参与/全体参与/全身心参与、参与学、参与教

3、交往状态:倾听、发表、互助、欣赏;

4、思维状态深度:广度、独立性、创造性

5、生成状态

知识与技能、能力与智慧、态度与品质

教师优质教学的特征:有思想(见解)、有智慧(灵气)、有激情(真情)、有个性(风格)、有文化(品位)

结束语: 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堂!让学生喜欢你的为人!

本文档系网络所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本人定尽快处理!

下载漫谈高中数学教学[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漫谈高中数学教学[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漫谈数学教学信息化(最终定稿)

    漫谈数学教学信息化 山东省临朐县七贤小学 张国庆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素质教育势在必行,信息化教学以其自身的优势更加突出了时代性和前瞻性。信息化教育,是未来教育的......

    小学语文教学漫谈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刘 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对于刚踏上教师岗位的我来说,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向在座的各位老师学习。再此,先向大家说声谢谢......

    魏书生教学漫谈心得体会

    魏书生教学漫谈心得体会 魏书生教学漫谈心得体会 1 读了魏老师的书,我深深地被他的睿智、幽默、新颖的教学理念所吸引。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细细地、反复地品味他说的每一句令......

    新教师漫谈识字教学

    新教师漫谈低年级识字教学 浩山中心完小 龚英霞 汉字发展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从古至今汉字发生过无数次的形变,最终确立了现今我们教育界要授受给学生的简体字。在我看......

    小学数学教学漫谈

    小学数学教学漫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5-0212-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在低年级,而且在中高年级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说,加强对学生说的......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

    目 录 摘要---I ABSTRACT-----------------------------II 第一章 绪论---------------------------1 1.1 引言----------------------------1 1.2 分层教学的研究现状---......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读书笔记[ 2009-11-15 10:10:00 | By: axiang ]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读书笔记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读《......

    高中数学教学总结

    高中数学教学总结1 数学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学科,从小学到高中,绝大部分同学在数学这一科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有些学生数学成绩始终没有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