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漫谈

时间:2019-05-15 04:30: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教学漫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教学漫谈》。

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漫谈

小学数学教学漫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5-0212-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在低年级,而且在中高年级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说,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

现在多数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题、几何图形的解题能力,这是对的,无 可非议。但是用什么手段来实现教学要求呢?不少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讲得过多,越到高年级,学生说话的机会越少,到了毕业班,只能是教师“满堂灌”了。课堂里,教师讲,学生听,把课堂教学的“双边活 动”变成了“单相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同时,学生的作业负担沉重,在课堂里做练习,放学后有时还得参加“基础班”、“补课班”或“智力班”等,无非也是完成各种练习。毕业班可能还要加码,参加课外的“提高班”,回家还要完成大量作业,这种现象一定要改变,从学校内部来说,一定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程教材改革正在推行,我认为数学课的教学方法也要改革,除了采用电化教学、直观教学及实验动手等手段外,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通过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气氛,培养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有计划地对学生加强说话 训练好处很多,主要归纳为以下四点: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中明确规定,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 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 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及公式的学习

在小学阶段,由于年龄特点,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性质、法则是个难点。在平时测验、考试中错误率较高。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物、教具、电教演示或实际事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所学的概念、性质、法则含义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多讲,理解其意。我们要防止 死记硬背,但并不是说不记不背,对有些概念、公式,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背出,朗朗上口,加深理解,学以至用。又通过设计的各种练习,学生便会切实掌握这部分基础知识。

3.学生主体性教学

3.1 教学思想的转变。传统教学重视教师的作用,其重心在“教”。教师是主导也是主体。教师采用的多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着力把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于此,学生也能习得一些知识,但是思维训练和智力开发多有欠缺。《标准》强调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其由重“教”而转向重“学”,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让学生“有所学”,而且让学生“想学”、“会学”,智力也得以“学”。这种转变是一大进步,正如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3.2 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同时体现在老师教授和学生自学探究两种教学模式当中。一方面,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心里始终要有学生的存在,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要给学生参与的机会。老师在教课过程中要启发学生思考,要采用提问等方式让学生介入。另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获得知识。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去“讲课”。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学好需要学习的知识。当然,要因材施教,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授课任务”。

4.创设竞争性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例如,在一次数学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就根据教学内容并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讲授“8的认识”,在做课堂练习时,教师拿出两组0至8的数字卡片,指定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各代表男队,女队进行比赛。虽然此刻教师还没宣布比赛的规则和要求,可是全体同学已进入了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之中,暗中为自己的队加油,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引发出来了。

5.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6.课后小结

课后小结就是上完课后对一节课的各方面进行总结。这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必要的。对于学生而言,进行课后小结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掌握的知识情况,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也明白了不足之处,从而更激发了自学的兴趣,并把小结后的不明白的地方及时反馈给老师。老师就当天的课做好小结,然后,应该及时反馈,公正评价。美国著名专家西蒙说:“只有当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结果如何时,才能发生学习兴趣”。教师要及时了解预习结果,及时反馈,最好在当堂、当天给予评价,在学生记忆最鲜明、希望知道结果的心情最迫切,趁热打铁才最容易奏效。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就要把“说的训练”,看作是一项教学任务,认真去完成。如果学 校领导重视,教师决心大,持之以恒,定会在数学教学园地里,长出一棵新苗,并结出硕果。

第二篇:漫谈小学数学解方程方法的教学

小学数学解方程的方法之我见

段菊洪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实验教材中简易方程编排的意图:新课程的改革,更加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联系,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的接轨,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与旧教材教学解方程方法的对比,理解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的原理以及解决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困惑。

关键词:天平原理 解方程 等式 代数思维 数学模型

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逐年深入,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对老师们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人仅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第九册》有关解方程方法的教学上,就教师如何更好地把握教材,如何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更好地贯彻《数学课程标准》,撰写此稿与大家共勉。

一、深刻领会内容编排及其意图

《简易方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九册第四章的内容。本册教材关于简易方程的安排,在内容上仍然是用字母表示数、解简易方程,以及简易方程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的运用。但是在具体内容的编排上有较大的变化,内容的呈现、展开更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增强了探索性,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教学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材 1 用四幅插图展示天平实验游戏,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呈现探究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解方程的教学,也是借助天平演示的插图,展现解这些方程的完整思考过程。因此,在现行的新人教课标版教材中,小学阶段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方程,降低了学生计算的坡度,加强了小学和中学数学教学之间的衔接。

二、理解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的原理

首先,它追求的是解题思路的简约化。

教材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等关系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而新教材则是借用天平游戏使学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很好地揭示方程的意义,进而学会解方程,还能使之与中学的移项解方程建立起联系。而且,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呈现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识规律,它利用“天平”为认识和处理方程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智力图像:方程类似于一组天平,方程中的等号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用天平左右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相同质量的物体,天平依然保持平衡的道理,数形结合,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深化对“等式的基本性质”的理解。

其次,它实现了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提升。

在以前,我们是根据四则运算的互逆关系来解方程,属于算术领域的思考方法;而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属于代数领域的思考方法,两者有联系,但后者是前者的发展与提高,运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在现阶段,解简单的方程也许无法清楚明了地显现出“等式的基本性质”的优越性,但随着数学知识的深化,一些较复杂的问题就能明显地显示出简洁、方便的优越性。可见,运用代数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再者,它贯彻了《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关于这一方面的唯一要求是: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对于这一教学阶段目标,可否这么理解:用其他方式(如用四则运算中的六个基本关系式)解简单的方程,而没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就没有完成这阶段的教学目标呢?而且从教学目标中也可以看出:现在,教学方程的着眼点不仅仅是去求方程的解的过程,不能演绎为操作、训练解方程技巧的过程,而是在求方程的解的过程中,进行数学模型的变换,进一步体会等式的基本性质,而这一教学目的是传统方法无法达到的。因此,我们从一开始就应坚持引导学生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最后,它加强了与中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中学学习“解方程”用的全是“等式的基本性质”这一代数的思考方法,如果小学阶段坚持用算术思维解方程,将会造成中小学数学知识间的脱节。以前就是由于存在着这种脱节,许多学生升上初中后,由于受到算术方法的负迁移,一时无法接受新的解法,造成了解方程的诸多困难,那还真是“旧区改造”,要先拆旧屋,再建新楼,那份艰辛可想而知。所以,现在《数学课程标准》里明确规定:小学学习解方程就用等式的性质,中学学习不再另起炉灶,从而加强了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相信现在的学生在初中学习解方程将会顺利许多。

三、教学中引发的思考

通过近段时间的学习,发现学生对这种方法掌握的很好,而且很乐意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但同时让我感到了一些困惑:

1、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有意避开了,形如:45—X=23 56÷X=8等类型的题目。把用等式解决的方法单一化了。在实际教学中,如果用等式性质来解就比较麻烦。很显然这种方法存在着目前的局限性。对于好的学生来说,我们会让他们尝试接受——解答X在后面这类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号二边同时加上X,再左右换位置,再二边减一个数,真有点麻烦了。而且有的学生还很难掌握这样方法。但是用减法和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答就比较简单。

2、内容看似少实际教得多。难度下降后,看起来教师要教的内容变得少了,可以实际上反而是多了。教师要给他们补充X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解法。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中小学数学课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材反映的是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因此,教师把握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对教学至关重要!我们不能停留于用算术思维方法教代数知识的水平,而应站在一个较高层次上用现代数学观念去整体地审视和处理教材,着眼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学效能,优化认知结构,系统获取数学知识。

要使孩子们爱学、乐学,教师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充分理解教材,并要懂得为教学去创设合理情境,从新的理念、新的角度以及学生的角度去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学模式。灵活处理教材中的问题,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真正体现课改精神——“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九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心 2005.6.1 3.《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研究》 作者:杨刚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11.1 5

第三篇:漫谈小学数学解方程方法的教学

漫谈小学数学解方程方法的教学

[ 录入者:admin | 时间:2009-12-12 21:14:17 | 作者: | 来源: | 浏览:137

1次 ]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实验教材中简易方程编排的意图,与旧教材教学解方程方法的对比,理解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的原理以及解决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困惑。关键词:方程 解方程 等式 代数思维 数学模型

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逐年深入,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对老师们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人仅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第九册》有关解方程方法的教学上,就教师如何更好地把握教材,如何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更好地贯彻《数学课程标准》,撰写此稿与大家共勉。

一、深刻领会内容编排及其意图

《简易方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九册第四章的内容。本册教材关于简易方程的安排,在内容上仍然是用字母表示数、解简易方程,以及简易方程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的运用。但是在具体内容的编排上有较大的变化,内容的呈现、展开更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增强了探索性,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教学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材用四幅插图展示天平实验游戏,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呈现探究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解方程的教学,也是借助天平演示的插图,展现解这些方程的完整思考过程。因此,在现行的新人教课标版教材中,小学阶段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方程,降低了学生计算的坡度,加强了小学和中学数学教学之间的衔接。

二、理解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的原理

首先,它追求的是解题思路的简约化。

在传统解法中,我们必须先牢记四则运算中的六个基本关系式,然后根据不同的方程判断这个方程中的未知数属于哪个量,应套用哪个或哪几个关系式来求未知数。这其间,思维的复杂性可想而知,稍有差错,便会出现解题失误。

而新课程化繁为简,紧紧抓住方程的本质特征——“等式的基本性质”,把各种方程整合为同一类型的问题,解题思路显得异常简单。那就是:只要在等式两边同时进行相同的运算,使方程的一边只留下未知数x,另一边只剩下已知数,即可求出方程的解。而且,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呈现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识规律,它利用“天平”为认识和处理方程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智力图像:方程类似于一组天平,方程中的等号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用天平左右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相同质量 的物体,天平依然保持平衡的道理,数形结合,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深化对“等式的基本性质”的理解。

其次,它实现了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提升。

在以前,我们是根据四则运算的互逆关系来解方程,属于算术领域的思考方法;而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属于代数领域的思考方法,两者有联系,但后者是前者的发展与提高,运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在现阶段,解简单的方程也许无法清楚明了地显现出“等式的基本性质”的优越性,但随着数学知识的深化,一些较复杂的问题就能明显地显示出简洁、方便的优越性。可见,运用代数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

再者,它贯彻了《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关于这一方面的唯一要求是: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对于这一教学阶段目标,可否这么理解:用其他方式(如用四则运算中的六个基本关系式)解简单的方程,而没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就没有完成这阶段的教学目标呢?而且从教学目标中也可以看出:现在,教学方程的着眼点不仅仅是去求方程的解的过程,不能演绎为操作、训练解方程技巧的过程,而是在求方程的解的过程中,进行数学模型的变换,进一步体会等式的基本性质,而这一教学目的是传统方法无法达到的。因此,我们从一开始就应坚持引导学生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最后,它加强了与中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中学学习“解方程”用的全是“等式的基本性质”这一代数的思考方法,如果小学阶段坚持用算术思维解方程,将会造成中小学数学知识间的脱节。以前就是由于存在着这种脱节,许多学生升上初中后,由于受到算术方法的负迁移,一时无法接受新的解法,造成了解方程的诸多困难,那还真是“旧区改造”,要先拆旧屋,再建新楼,那份艰辛可想而知。所以,现在《数学课程标准》里明确规定:小学学习解方程就用等式的性质,中学学习不再另起炉灶,从而加强了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相信现在的学生在初中学习解方程将会顺利许多。

让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困惑与迷茫的是:但在解a-x=b或a÷x=b这两种类型的方程时,旧方法显得更容易些,而新方法却让学生望而却步。初想起来似乎如此。但是,首先,在小学阶段,《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只是:会解如3x+2=5,2x-x=3这样的简单方程就行了,解a-x=b或a÷x=b这两种类型的方程是中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到时,有了负数的计算及分数的计算等相关的知识储备,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此类型的方程将易如反掌。如:86-2x=8,86-2x-86=8-86,-2x=-78,-2x÷(-2)=-78÷(-2),x=39。这就是中学解方程的方法,简单吧?其次,即使现阶段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出现类似的方程,我们也可引导他们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轻松地解决。如:84-x=63,只要在等式的两边同时“+x”,使方程变为63+x=84后,接着往下解,相信学生接受起来也不会很难。其实,我们也无需在这类方程上做过多的纠缠,它毕竟超出了我们现在的教学目标,我们最好不要去涉及它,否则好像是我们在人为地增加知识的难度。

这样的问题随着学生数学知识的丰富,以及对等式性质有深入了解后,会很轻松地解决。我们只需在遇到时再做适当解释就行了。我们甚至可以提醒学生:此类方程目前不好解,解题时最好尽量列出其他类型的方程。

三、如何教好解方程

首先得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好“天平平衡的道理”或“等式的基本性质”。即: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等式的两边都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然后灵活运用这一规律,在不改变等式平衡的前提下,把未知数一边的已知数全部想办法去掉,最终留下的就是“未知数等于多少”的解。

具体的做法就是:加了什么就减去什么,乘了什么就除以什么,两边同时进行。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中小学数学课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材反映的是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因此,教师把握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对教学至关重要!我们不能停留于用算术思维方法教代数知识的水平,而应站在一个较高层次上用现代数学观念去整体地审视和处理教材,着眼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能,优化认知结构,系统获取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九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2005.6.1 3.《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研究》 作者:杨刚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11.1

第四篇:漫谈小学数学命题走向

小学数学考试命题的探究

江苏省海门市天补中心小学刘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评价的本质就是要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那么,小学数学命题如何更好的发挥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呢?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兼顾差异性

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教学理念,命题时应兼顾学生的差异,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的发展,又要关注优秀生,满足差异发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试题,学生的能力得到展示,个性得到张扬。

1、试卷的设计改变传统考试中“千人一面”的做法,要设计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题目,提供给学生一个激活灵性的平台。

(1)基础题,达到巩固所学基础知识的效果,针对每一学期每一单元的要点设计面向全体的题目。

(2)提高题,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根据单元知识的难点设计有剃度性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做。

(3)智慧题,设计探索数学规律,设计多种设计方案,提供多种解题方法及相关智力题目。使基础差的学生能试一试,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参与,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

2、试卷设置上,分A、B、C三个层次试卷。如考核“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A卷上题目是“一堆黄沙有54吨,运走了三分之一,运走了多少吨?” B卷上题目是“一堆黄沙有54吨,运走了三分之一,剩下多少吨?”C卷上题目是“一堆黄沙有54吨,第一次运走了三分之一,第二次运走剩下的二分之一,第二次运走了多少吨?”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状况选择试卷分层考核。如果学生某一次考试发挥不理想,可以申请重考,这样让学生能够享受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增强学好的信心。

二、凸显人文性

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升华,这是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对学生处处体现人文关怀。因此,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需求,在命题要求上充分体现形式多样,突出人文情趣,大量地使用指导、启发、激励性语言。

卷首,写道:“亲爱的同学们,学期快要结束了,你学得怎么样呢?让我们检测一下自己吧!请认真答题,相信你是最棒的!” 卷中,温馨提示:“要细心,好好把握自己!”“解决问题,你一定能行!”“选一选,你一定能选对!”“这个你一定很拿手,试试看!”“加把劲,快要成功啦!”等,这些真诚的话语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学生调整好心态,愉快地接受检测。在题目的关键词下面加着重号或变体字以避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如“一个停车场内,有23辆大客车,比面包车少7辆,大客车和面包车共几辆?”可以在学生容易负迁移的“少”字下面加着重号,引起学生注意。

卷尾写道:“同学们,题目都做好了吗?有没有仔细检查过,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三、体现生活性 陶行知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我们的数学命题一定要贴近生活,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的难题。这种试题内容让学生倍感亲切,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例如三年级试卷上有这样一题“妈妈感冒了,买了一袋维C银翘感冒片,共有12片,袋上说明书写着:口服一次2片,一日三次。同学们,妈妈买的这袋够吃三天吗?”又如“一套《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共16本,每本单价一样,六一期间,甲、乙两个书店采取了不同的促销方法,甲书店:购买一套8折出售,乙书店:购买3本赠1本。如果要买1套,到哪个书店去买更便宜?”我们的数学命题应把数学知识检测放置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四、注重开放性

数学命题设计不应局限于原来的老面孔,而要赋予新的背景,编制开放题型。数学试卷中引入开放题,冲破了传统解题的封闭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与探索的空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例如,学校一块长40米的正方形空地,现在要在这块空地上建造一个花圃,使种植面积占整块空地的一半。该如何设计花圃的建造方案?本题思考角度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方案,但如果选择最优的设计方案,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这种题目以丰富的内涵催生学生智慧的火花,进而使他们在答题过程中感受到创造的魅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五、追求综合性

综合是数学应用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综合是一个重要的研究与实践的趋势。数学命题设计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设计一些与数学知识相关的跨学科的题目,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索中感受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从而使知识得以发挥,体验得以延续,习惯得以培养,能力得以提高。如:下面节日同在大月一组的是()。A、劳动节 建军节 B、儿童节 国庆节 C、元旦 教师节 D、妇女节 清明节。这一题不仅检测学生年、月、日的知识,还借助于全年中一些重大的节日这一背景,介绍这些节日的由来,检测了学生对社会知识的了解程度。又如:1.春池春水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戏春风。这首诗中“春”字比全诗总字数少()%;2.请用百分数表示下列成语: 百里挑一()、百发百中()。1和2两题融合了语文知识,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也学到了数学上学不到古诗和成语的知识。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漫谈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刘 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对于刚踏上教师岗位的我来说,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向在座的各位老师学习。再此,先向大家说声谢谢。记得我的大学老师曾经告诉过我们一句话: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学语文其实也很简单。也正是冲着“简单”这两个字,我最终站在了语文课堂的讲台上,却发现“简单”这两个字还真是不“简单”。说它简单,是因为教好语文就两个字:读、写。说得稍微复杂一点就是四个字:多读多写。这已经成了语文教学的一条主线。说它不简单,是因为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却贵在得法。今天,我想从这个“法”出发,结合我们班的情况来谈一谈我浅薄的认识。

一、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先行“法”。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对语文学习有兴趣,便能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事,乐此不疲,学习效果自然就好。反之,如果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效果就差。当然对于那些不愿意学习语文的学生,就得采取点强硬措施(当然不是体罚),一旦尝到了甜头,有了兴趣,养成了习惯,我想他会慢慢喜欢上语文的。在我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1、注意教学导语的新颖性。导语是新课的引子,一段精彩的导语是一堂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在课堂上,我一般会根据课文类型设计不同的导语形式。比如在上《我的第二次生命》这一节课的时候,我会设置几个问题,我会问“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为什么在这篇课文中却说是第二次生命呢?”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给学生留下悬念,激发学生和我一起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的兴趣。再比如上《家乡的桥》这篇课文,我会以音频录像的形式导入新课,让学生从影像中去寻找江南水乡的特点,从而引出课题“家乡的桥”。通过这种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的学习之门。

2、培养积极的探究习惯。

四年级是培养孩子学习能力的关键期。这个时期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快速发展,孩子的逻辑和抽象能力也开始增强,所以也是培养他们写作和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总是引导学生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比如在学习《赤壁之战》这篇课文时,我布置了这样一项家庭作业:对于曹操战败后,可能会对他的部下说些什么,以及你认为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把它写成短文的形式。学生都很喜欢这样的家庭作业,并且从他们交上来的小文章中可以看出,孩子的理解、表达能力、逻辑和抽象概括的能力都在增强,同时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在慢慢地提高。再比如学习《扬州茶馆》这篇课文,我只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回家做一份“炒鸡蛋”,并把“炒鸡蛋”的这个过程写下来。这样的家庭作业很受学生喜欢,因为这样的学习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他们会觉得原来语文还可以这样学,学习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以重视语言的朗读、品评和感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为根本“法”。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从语境到语言到思想,都是引导学生品评、感悟的重要内容,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所以只能在阅读中抓住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感悟语言文字所表现出来的形象、意义和情感内涵。比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时,我会先请几位同学来朗读五位壮士相继跳下悬崖时发出的壮烈豪迈的口号声,再由其他同学来品评,在这样一读一品的互动过程中,理解词语“壮烈豪迈”的意思,同时感悟五位壮士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英雄气概。通过这样的方式,真正让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升华认识。

三、以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把心贴近每一个学生为情感“法”。

“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月亮还有阴晴圆缺的变化,学生自然也有迟速发展之差,如何维护孩子的自尊心也成了我应该注重的一个问题。我总是习惯性地在他们的作业本上、一课一练上写上我想对他们说的话,有时只是一句简单的加油,有时是一小段话,我知道这是有用的,因为与学生的心更近了。我说我总是准备了三颗“心”,送给优等生的是“雄心”,送给中等生的是“信心”,送给困难生的是“上进心”。

四、利用媒体资源,创设美的课堂。

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比如在上《律师林肯》这篇课文的时候,通过多媒体制作月亮的升落、人脸的转向、月光的照射,更直观地将语言文字展现出来,借助活动的课件将难以理解或复杂的天文学知识浅显化了。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我还有很多不足,我总是缺乏耐心,没有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没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提问时总是不能顾及每个学生,不能让每个学生都表达自己的感想。在作文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写前指导,使学生下笔写作时没有方向感„„

教书是门艺术,我还在艺术的大门之外徘徊,我深知语文教学的这条道路将是“路漫漫其修远”,但是“吾将上下而求索”之,所以也非常希望各位领导和同仁能够多多指导,给我提出意见,我也将努力学习,让自己成为一名胸有成竹、教学有道的语文教师。

下载小学数学教学漫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教学漫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快乐教学法漫谈(5篇)

    小学数学快乐教学法漫谈 摘 要: 快乐教学是充分调动师生两方面积极性,是教师善教,学生乐学的教学模式。快乐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揭示了教育的规律和儿童心智发展的规律。快乐教学......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漫谈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漫谈 一、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非常重视。四个学段的阅读部分都率先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小学英语“情趣教学”漫谈

    小学英语“情趣教学”漫谈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好奇心强,模仿性强,生性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想对较短。语言学习是较为单调枯燥的,而一味以教师讲、学生听这种......

    漫谈数学教学信息化(最终定稿)

    漫谈数学教学信息化 山东省临朐县七贤小学 张国庆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素质教育势在必行,信息化教学以其自身的优势更加突出了时代性和前瞻性。信息化教育,是未来教育的......

    数学漫谈(5篇范例)

    恰同学少年 ——听彭思龙教授数学漫谈讲座有感 上周日在数学漫谈讲座上听了中科院彭思龙教授的报告,感触颇深。在此浅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 教育的使命和目标 教育作......

    漫谈数学的复习方法

    漫谈数学的复习方法 这里所讲的复习,指的是学生在课后把上课时所学习的数学内容.重新再学习一遍.以便对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起到一个巩固作用.使数学知识得到牢固的掌握,数学能......

    小学英语情趣教学漫谈(定稿)

    小学英语“情趣教学”漫谈 心理学研究表明:从两、三岁至十一、二岁是儿童语言获得的关键期。那么对于刚接触英语,对于母语掌握得还不太好的孩子们来说,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从字......

    作文教学漫谈

    引导 开放 自由 体验 ——作文教学漫谈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提出:“要使学生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兴趣。”然而作文教学脱不开传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