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动感作文教学模式
构建“动感作文”教学模式
——语文版七上第三单元作文教学例说
安徽省潜山县三妙初中 徐 赟
新课程标准7—9年级作文教学强调学生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什么叫“有创意”?就是要有新意,不落俗套;就是要有个性,不止于一般化。有创意的表达,这应该是在文从字顺的基础上,作文表达的最高境界。试想,如果学生缺乏生活,缺乏体验,作文训练方式的陈旧、保守、不恰当,他们的写作背景知识有限,他们能做到有创意的去表达吗?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吗?有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吗?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这就是绝大多数学生作文水平欠缺的根本原因。
在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的作文教学中,我们体会到每个单元的口语交际、作文训练和研究性学习,都强调了要让学生亲身活动、亲自参与社会实践,如:向新同学介绍自己,采访任课老师,说家乡,演讲赛、辩论赛、故事会,上街找标牌错别字,评析广告用语,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等等。因此,必需构建一种新的作文教学模式,我们姑且称之为“动感作文”。试以该单元作文实例简述之。
第一步:实际活动,观察体验
第三单元课文是写景散文,写作要求主要是描写秋景。时值深秋、初冬之际,我县有国家风景名胜天柱山,县城附近有许多名胜古迹,均较远,学校地处丘陵,只能因地制宜,就近观察。虽然同学们生长在农村,对这里的风土人情、四季变化、景物特征,有所了解,但是,仅凭头脑中的一点印象,要写出象样的作文来,并非易事。我校附近有一个叫做泥里鳖的小型水库,就安排了一次实地观察活动。在观察中,要尽量启发学生充分说出观察的感受、心情等等,还有的看到枫树联想到“霜叶红于二月花”,看到垂钓联想到“路人皆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第二步:列纲写稿,读议评改
语文课上,我就活动的意义、作文的立意、写作要注意的事项等,稍微做了提示,要求他们按照第三单元的要求,自拟题目,列出提纲,写出草稿,500字以上。由于有了切身体验,有酝酿做基础,学生很快就进入写作状态。
作文课上,由作文者上讲台大声朗读自己的作文,然后学生发言,进行互评,读文者本人也要进行答疑、解释或反驳。学生发言要注意几种情况,如,光说几句好话的,或不着边际、不得要领的,或吹毛求疵的,老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把好关,及时引导、点评。对评议时间长短,要灵活掌握,如争议比较大的或涉及到有价值、有意义的话题,可多花一点时间。对平时作文水平好、中、差的,均要抽他们上台朗读,得到锻炼。没有在课堂上朗读的,要在小组内读、评、议,由班长、语文课代表掌握。
根据朗读的语感和评议的意见进行修改,从题目、立意、材料、结构、语言,甚至一个字、词、句,或者标点符号,都尽量进行修改。自改为主,他改为辅,一定要请别人修改。课堂上,有一个女同学提出了与作文者不相同的有新意的意见,在征得两人同意后,当即要求她对该作文进行修改,她及时写出了详细的文字,结果对作文者帮助很大,启发很多。如,有个学生讲“向往已久”不妥,宜改为“梦寐以求”,同学们认为,这只是时间的长短与程度的深浅的区别,可由作文者自行处理。修改的重点放在对景物的生动、细致的描写上。
第三步:展示成果,反思提高
经过以上过程,学生作文有了一个自我提高,对其中优秀作文可以在黑板报、学习园地张贴、展出,或汇集成册,推荐到学校广播站、校刊去采用,投稿到报刊或网上去发表。
让学生在口头交谈中,在日记上或作文本里写下心得体会,进行自我反思,学会总结作文的经验教训,提高认识,特别是同学们讲的有启发性的意见,更要认真对待。这样不断思考、积累,就能保持浓厚的作文兴趣,为今后作文如何提高,起到积极自觉的、理性的规范和引导作用。
习作展示:
泥里鳖之行
“今天中午,我们到泥里鳖水库去玩!”老师的一句话,我们高兴极了,蜂拥冲出教室。泥里鳖,泥里鳖,是不是那里鳖很多,泥里全是啊?那里的景色到底如何呢?在路上,我们尽情地遐想着,路边的野菊花还在开着,我们也不注意。几分钟后,我们到达目的地。这算什么吗?一个破水库,风景没多少,水也浅得可怜,先以为是个什么好地方,原来就是这个样。同学们嘟哝着,但我们吵归吵,还是在这里尽情地玩了起来。
在泥里鳖的周围都是山,枫树的叶子却早已红了。大堤很高,不知筑了多少石头。堤下是田,远处有河流和公路。大堤的右侧有很多的藤条,青青的,长长的,我用手拉也拉不断,强韧而有力地贴住在大地上。在水库一头的地方,有一个坑,可能是下雨时冲洗的吧!在水的旁边有一个小屋,我们对里面充满了好奇,看了那铁门,心想,里面肯定有什么危险的东西,真想一睹为快,但好奇心再怎么重,我们也不敢去开那个门,原来是农村人畜饮用水工程的水井和电房。
我们离开了那个小屋,很快散开了。我与徐雅君来到一个山岩下,红色的山岩,不是太陡,依稀长着一些小草,还怪怪的呢。我们就决定攀山岩。我抓住草、树,灵活地爬上山。可徐雅君半天也没有上来。我就把她拉了上来。站在高处,鸟瞰水库,还真有一番风味情趣呢。我坐在树阴下,徐彬彬捧来了一些蘑菇。这下,我可按捺不住自己了,一个劲地问他茅草菇在哪儿找到的,但我最终还是没有寻到。坐在地上,我想起了小时侯的游戏,我们在山上玩,玩疯了,还把一个小朋友的衣服给撕破了一块呢。
同学们大多在观看一个钓鱼者,我当然也不例外。我问他:“你在这里钓过大鱼吗?”他说:“鱼,这里有,我没有钓过大的。”我心想,钓了这么久,也没有一条大的,还钓什么嘛。也不知你怎么想的,这么有耐心。水很清澈,许多男生还在用边石头向水中砸水漂或者在比远呢。
我们又在一棵大树下表演节目,开始由邱凤娟唱《欧若拉》,在雷鸣般的掌声中,都是我们女生唱,没一个男生表态。我们不耐烦了,让谢小栋与一个女生唱《天仙配》,可他们谁也不愿意。让他一个人唱,也不肯。还是张进唱了一首《两只蝴蝶》,如此循环。当然,也少不了我这个精灵,我与一个同学合唱了一首我最爱的《心醉》。现在想一想,都还在回味。
在快乐面前,时光消逝真快。转眼间,该回去了,我们却有些不舍。对于刚来时那种不满转变成留恋。留恋这里的纯真,留恋这里的质朴,更留恋这短暂的自由。
(703班
汪燕)
本文真实地记叙了这次活动的经过,对景物有观察和描写,点面结合,情感体验真切,由向往、不满到留恋,结尾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另外,还有描写景物为主的《冬游小记》(徐彬彬),记叙活动为主的《记一次难忘的冬游》(徐子佳),写师生关系为主的《老师带我们冬游》(刘燕),与平时校内生活比较为主的《快乐的中午》(胡玲玲),写感想为主的《游泥里鳖水库所想到的》(徐勤),等等。
反思:
1、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作文教学要注重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这是从根本上解决作文苍白无力、千人一面的有效途径。只有源头有活水,才能文思如泉涌。如果还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怎能写好作文?“智”从“静”来,凝眉静思,虽然也对,因为那“静思默想”的东西还是来源于动态的生活感受和体验,不过学生难于确切的表达。在这次作文之前,我们已经布置学生写过描写秋景的作文,学生凭印象写,结果很不理想,不是仿写的东西多,就是摘录的内容多,假大空的语言多,自己的体会少,缺乏上乘之作。
我们要把作文的过程,真正变为新课标所蕴涵的深层教学理念,即“作文是生存,作文是一个人的生存方式,是生命的体验过程”。因此,只有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参与意识、动感意识,明确学生的表达主体地位,养成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改变学生被迫的角色意识,才能不断达到作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即要让学生能够敏锐地抓住生活的本质,“小中见大”,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看法,将生活的内涵化为自己的感悟,从自己的生活阅历、文化背景、思维特点、审美情感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题材和自己的写作角度,写出令人击节赞赏的好文章。这一次作文,由于学生亲身经历,眼见为实,始终“动”在其中,许多平时作文无话可写的学生,都写出了较长的习作,基本上取得了大面积丰收。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传统的作文训练,对写作动机的诱导、写作过程的体验不太重视,有的只布置一个题目,有的只注重作文的结果,有的过分注重写法和技巧的点拨,这是过去作文教学所存在的弊端。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强调“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这就使作文教学进入到一个宏阔的空间,归入到正常的轨道。
这次作文,由于动因强烈,交流和评改的过程充分,学生既要在活动中观察、体验,又要针对别人的作文力求做出一分为二的客观的评价,还要力求修改好自己的作文。我始终引导学生在共同探讨、民主、合作的气氛中深入地进行,集思广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兴趣。如果能把这种兴趣强化为写作的动机,就能转变为富于情趣性、挑战性的写作欲望,养成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的眼睛,内心能产生一种强烈的表达欲,那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3、“动”到实处,“感”在好处
即使是没有明显的行动,也有手动、眼动、嘴动、心动,只不过有的表现为隐性的动。在每个环节中,都要学生积极地“动”(心、身),认真地“感”(感受、感悟)。动与感是相辅相成的,在动中感,在感中动。这样,就变成了开放的作文,互动的作文,“自能作文”(叶圣陶语)、科学的作文。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校园走向社会,从片面走向全面,从现实走进历史、走向未来。写作之前有动,作文过程中有动,写完之后也有动。总之,一定要从静态走向动态。不光要想方设法动,更要强调感,在动感中自然而然地生成作文。
新课改下的作文教学,针对的是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是社会的特点和需求,是科学规律和科学发展,是文学艺术的崇高和优美,是对外开放和发展的全人类的精神。盲目、封闭、落后的形式主义的作文教学模式,是适应不了现代社会对学生写作的期望的。在“情境作文”、“绿色作文”、“生态作文”、“新概念作文”、“创新作文”、“生活化作文”、“个性化作文”、“人文作文”、“大作文”等这些成功的作文教学模式已经百花齐放或正在不断研究的今天,构建“动感作文”教学模式,我们认为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当然还有待于理论上的深入探讨、论证,尤其是在实践中检验,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提高。
(其中作文《泥里鳖之行》和评语发表在《新课程报·语文导刊》2006年8月8日)
第二篇:动感教学心得体会
动感教学心得体会
庞燕荣
实施“动感教学”课堂改革以来,学校领导对全体教师进行了相关的培训,我们老师积极投身到动感教学课堂中。我深深感受到动感后的课堂氛围与以往有所不同,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氛围活跃。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收获:
1.因为增加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高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合作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2.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确保参与机会。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独立思考、认真倾听、积极参与、合作意识、认真写作业等。
二、动感教学中遇到的困难:
1.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不太好,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但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在课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参与,其他同学仍是被动,没有表现的机会。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而且在合作学习的内容中,农村的孩子见识不多,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使得合作交流大部分机会变成尖子生表见的机会而大部分学生更多表现为消极的、被动的观众或听众。对于那些能力较低的学生而言并没有调动其课堂积极性。
2.学生展示效率低,花费时间多。小组汇报,汇报者还表现出含羞,扭扭捏捏不知该从何汇报的情况而听者不够认真,要根据展示及师生补充点拨随时作好记录的习惯没有。展示汇报效果不理想。
3.低、中年级收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的影响,如何引导他们较好的进行展示和评价?
第三篇:构建初中语文开放式教学模式
构建初中语文开放式教学模式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以人为本,倡导开放性教学。经笔者调研与实践,认为应该在现代教学理念指导下,建立开放式的教学系统,实现语文教学过程全方位的开放,拓展学生的创造时空,给予学生创造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开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165-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这就说明了语文教学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放性教学尤其必要,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开放性教学的意义,挖掘开放性因素,积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1.扩展教学内容
由单一的课本知识延伸、扩展到课外阅读。据统计:在学生掌握知识总量中,课本知识约占35%,是知识的核心部分;课外知识占约65%,是知识的外围部分。前者求“精”,后者求“博”,“精”与“博”是知识大厦纵横两部分的构件,是知识的最佳结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出现“通才取胜”的局面。所谓“通才”,是具有一、二门专业知识,而又知识面广博、基础扎实的人。美国曾对1311位科学家的论文、成果、晋级等方面情况作了五年调查,发现很少有人是仅仅精通一门专业的“人才”,而多数是以博取胜的。杨振宁、李政道两位博士指出:知识面窄是我国青年的一大缺点。学生在多读多写和多向评价过程中,他们感到轻松、自然、有趣、和谐,精神压力消除了,心理状态改善了,就能变“苦”为“乐”,变“难”为“易”,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学生语文积累丰富,语文素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必然大幅度提高。大量阅读和写作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大有裨益的。正像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转化“差生”时曾经说过的:“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思维变得更加迟钝。我曾经用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个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写作范围。”
中学语文教材是语文信息的载体,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内容,它的综合性很强,不仅涉及社会、经济、人文等因素,也与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密切联系。尽管这几年教材改革力度在不断加大,然而,语文教材在目前还是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还有许多尚待完善的地方,这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发展的空间。如此这些,要求我们在教学实际中,应力戒照本宣科,注意活用教材,提高教材的开放性。我们知道,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的教学应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跳出教材,对教材做灵活变通、或重组或增加或删补,还可以选取文化内涵比较丰富、深厚的文章或文学作品,如冰心、朱自清、老舍等著名学者的文章。还可以增加一些富于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特点的文章或文学作品,如韩寒、贾平凹、王安忆等的作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语文的教学面,开阔语文的教学视野,这一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个性。
2.更新教学观念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要转变,这就需要教师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和实现新课程。教师要把教学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教学策略以学习者为中心,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者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以主动获取对知识本身和知识价值的真正理解。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不断反思自身的行为。其中课堂的开放性是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水平的一把尺子。教学理念新,教改意识强的教师,课堂上敢放能收。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猜想、去操作、去探究、去思考分析、去讨论、去判断、去验证结论。现在不少教育专家都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让学生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说明,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见,而且还要培养学生自己敢于提出挑战性问题的习惯。开放式的课堂,要确保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发表意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于质疑,有时间质疑。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为此,教师必须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做到真正地关注学生和接受学生,建立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对知识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客观知识”的传递过程。教师不仅是一个教育者,也是一个学习者、发展者,与学生一起成长。为此,我区正在进行一系列的课改模式,即“10+35”,也就是教师讲10分钟,学生活动35分钟的形式。这既要求教师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不断反思自身的行为,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
3.灵活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离不开手段的现代化。中学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名篇,但由于年代的久远,跨越国度等原因,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单调乏味,学生很难在短时间里真正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而这又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在此有所突破,学生就无法真正理解课文。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要充分了解信息技术和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利弊,“观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让现代化教学手段为语文教学添翅插翼。其最便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利用多媒体演绎,课堂教学直观化;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化;利用电脑网络,开启课堂教学数字化。
4.把握好开放的度
在初中语文开放性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握好开放的度。开放度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语文问题进行怎样的开放教学,问题开放到什么样的程度。教师只有充分把握教学的开放度,才能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自由地交流和探究,对学生那些不成熟的见解、想法进行及时点拨、反馈,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
总之,由传统的教学向现代教学转变,由封闭的教学向开放的教学转变,不但是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更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开拓语文教学的新途径,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只有实施开放性的教学,才能培养出开放性社会所需的开拓创新的人才。
第四篇:语文教学模式构建方案
语文教学模式构建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实现学校科学发展和内涵发展为目标,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以广泛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坚持“准确定位,重点突破逐步实施,全面提升”工作思路,积极探索适合我校校情、班情、学情”的特色教学模式,推动学校管理精细化、教育科研校本化、教师队伍专业化,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总体目标
构建高校课堂,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真正实现教学的“轻负、优质、高效”目标。
1、构建高效课堂,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学生终身发展理念为指导,以规范和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扎实的教学内容为载体,以多元的学习方式为中介,以扎实有效的过程为基础,以积极的课堂气氛为依托。努力从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调动师生情感等方面积极实践,全力探索,尽量做到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
2、深度整合校本教研与教育科研,提升教师的研究能
力
以“优化教学方式”为切入点,把构建高效课堂与校本教研结合起来,引导教师正确领会高效课堂的精神实质,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积极开展教改实践。着力研究有效课堂教学的教学准备,落实集体教学研究,强化集体备课。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三位一体的教研形式研究和
解决“构建高效课堂”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以校本科研带动校本教研,优化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水平,促进专业成长,推出一批教学有特色的骨干,逐步建立一直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3、优化教学管理制度,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以推进“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为契机,有针对性的解决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逐步改革管理制度,建立一套适应“高校课堂”的管理机制,落实精细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益,以管理改革促质量提升。
三、实施科目
1—6年级语文、数学、3—6年级英语
四、组织领导机构
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学校成立实施领导小组,负责
整个工作的管理、组织、规划和推进。
组长:卢云军
副组长:吴官乾刘德林
成员: 除组长、副组长外的全体教师
四、实施步骤
(一)学习培训 提高认识 剖析问题
本阶段的目标为: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制定措施有序实施。
1、学习培训,提高认识 一是对全体教师集中进行培训,了解教育局关于推进此项活动的具体要求,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吴忠教育信息网”级我校网站上发布的关于“高效课堂”的相关理论和案例,丰富理论储备,解决教师理论“短板”问题。二是充分利用校本教研时间,开展高效课堂认识讨论
活动,统一思想,达成共识。三是观看教改学校经验案例,组织教师外出观摩学习,去粗存精,提高广大教师对“教学模式”的认识和理解。
2、健全组织,制度方案 一是学校成立“优化教学模式 构建高效课堂”实施推广小组“二是制定学校实施方案,确立高效课堂的学科实施模式,完善管理制度或细则
3、剖析现状 明确思路 集中分析排查课堂教学活动中
“无效、低效教学行为”,针对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寻找突破口。帮助教师转变观念,转变角色,提高认识,创新教学方法。
4、根据学校实际,发挥本校资源优势,确立试点科目、教师。其他教师可依据教学实际和意愿随时加以跟进,实施小组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谈体会、提要求、明目标、定方向。
二、探索实施阶段
本阶段的目标为:聚焦课堂,开展教学示教活动,交流研讨,学习借鉴。通过教学示范课,集体评课,研讨总结,探索创建高校课堂新路子,为全面推进积累经验。
1、模式原创 突出实效。
具体做法是展示课堂教学——筛选优秀课堂教学——
总结提炼——反复实践这样一个过程,分学科、分学段、分领域从丰富、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提炼出抽象、简约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模式还处于初始阶段,还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得到较为完善的效果。
2、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移植模式不存在一成不变,优化模式不是统一模式,批判的继承与更高层次的综合是我们创模的支点,本阶段将根据我校教学实际条件出发,移植一些成功教学模式中的全部或某一环节,灵活的创造性的去运用和发展,进行内化,为我所用。通过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确立实践——反馈——实践——提高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积累经验,对探索出的已有经验和成果积极认真的进行总结、整合,并通过实验教师上示范课,并进行有效的评价。把在探索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成绩进一步升华、整合,通过教研组评课讨论,最终形成有效的校本模式。
三、推广应用阶段
本阶段的目标为:反思深化,升华完善、成果展示、经验汇总。
1、经验汇总。完成创模阶段的总结,反思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研究和探讨,提炼出我校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2、推广应用。在学校全面展开,努力探索新课改与学
校传统优势的结合,使教改项目全面推广,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四、保障措施
(一)转变思想 深入研究
构建高效课堂是我校近三年校本教研的中心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确立“尊重主题,面向全体的教育观,实现教育思想的转变。
(二)研讨跟进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
一是发挥骨干教师专业引领作用,开展示范课活动。二是开展青年教师指导课活动。三是开展同讲一堂课活动在活动中互听互学,共同提高。四是以研究教学策略扎扎实实搞好集体备课活动。
(三)是加强课堂教学的刚性管理,确保课改成效
针对部分教师缺乏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力和信心这一现
象,适当采取刚性管理手段,在今后的课堂达标实验中规定:课堂教学效率低的课不能评为优级课,要多次上、反复上达标课。目的是“逼迫教师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习惯,增强教师对原有教学中不合理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进行变革的力度和动力,纠正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学习教育新理念,改革自己的课堂教学。
(四)改革课堂评价方法
教师工作的最终成效不是看教师教了什么,而是看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看学了什么,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是教育思想的重大转变,按照这样的教育思想,教学活动理所当然地要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轨道,衡量一节好课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来进行评价
第五篇:构建物理新课改教学模式
构建物理新课改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认为,教师只要讲得多、细、深、透,学生学得就比自己摸索着学更快一些。事实上,这样做容易造成学生学习思维惰性化,学习效率很低。这是物理教学整体成绩不能提高的根本原因。在新课改中,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物理素质,整体性地提高学生的成绩,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锁定45分钟,构建一个使每位学生都会学、乐学、学好的教学模式;一导入、二自学、三引导、四练习、五拓展。
这个教学模式的程序为:1.教师根据授课内容,联系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创设情境,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积极的思考之中;2.提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自学要求,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并随时把自己没有弄懂或有疑问的地方做好标记;3.教师巡察发现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4.教师提问,学生汇报自学结果;
5.师生讨论,相互纠正,检查自学结果;6.教师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一些联系实际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练习题加以巩固;7.将课堂学习的内容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探索,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这种教学模式中包含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师的责任虽然是教,但主要的是教学生学,教学生会学;学在先,教在后,要以教导学,以学促教。该模式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思想。
一、导入
导入是一切课堂教学的前奏。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寻找生活中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物理现象,联系本课学习的内容,将其有取舍地移到物理课堂,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教学内容之中,让学生的思维处于疑惑和探索的边缘。导入之后,教师及时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这样,学生就能自主地去学习和探索本课的内容。
二、自学
当然不是让学生将教材从头到尾地单纯看一遍,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学、实验。学生自学的前提是,教师提出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并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问题,在一定时间内,自学相应的内容,完成检验性的练习。自学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读课文、看例题、做实验、发现疑难做标记、做习题等等。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巡察,发现问题记下来,切记不能打断学生思考,干扰学生自学。
三、引导
这不是教师将教材从头到尾地单纯讲一遍,而是在学生充分自学以后,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学习、互动式学习、合作讨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巡察,全面准确地掌握学生自学情况。学生自学结束后,引导学生通过质疑、讨论、交流等方式自行解决自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也可鼓励和引导已学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达到学生互相帮助、合作学习之目的。同时,教师也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应是学生自以为简单或是没有察觉到的问题,由师生共同讨论,达成共识。之后,教师可简要将学习重点系统地小结,梳理本课的学习内容。
四、练习
这是在学生对本课内容基本掌握的情况下进行的,约20分钟。练习有思考题、必做题、选做题,主要让学生通过一定的训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理解课堂上所学知识及知识的重、难点。
五、拓展
这是学习的目的。将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借以解释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一些物理现象,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同时,也能更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的积极性。
该教学模式能使教学效果显著,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能把它当做僵化的教条,机械地在教学中盲目地运用,而应该从教材、教学内容、学生理解程度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并根据教师自己对教学本质和教学内容的理解,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完善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