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策略研究》》中期报告

时间:2019-05-13 00:08: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策略研究》》中期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策略研究》》中期报告》。

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策略研究》》中期报告

市级语文课题 中期报告会材料

市级课题《小学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策略研究》

中 期 小 结 报 告

长铺中心小学语文课题组

高 芳执笔

我校市级课题《小学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策略研究》(AJKT 2008-24)自2008年6月启动以来,至今已历时一年多了。在上级领导的精心指导和鼎力支持下,我们的研究工作正按照预定的计划稳步、有序地开展。经历了充分的准备阶段后,研究工作就步入了扎扎实实的运作阶段。

我们的研究,自始至终贯彻新课标的理念: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是学生主动与教材、与教师、与同学、与环境等相关课程要素进行互动整合的活动过程。我们在充分认识、理解新课程实质的基础上,在前期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农村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决定从学生的个性发展入手,积极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

我们的研究,坚持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积极实践、主动反思、不断交流”为原则。为了使课题研究工作更深入更有序更科学地开展,现对前期工作作如下回顾: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1.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基本策略,谋求生成性课堂教学的深入和突破,促进互动,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

2.通过课题研究,增强教师的生成意识,提高教师的预设能力和调控能力,使教师的课堂更具智慧,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3.通过课题研究,从成功的案例中探索出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有成效的、具有推广价值的语文课堂生成的教学策略,并服务于 1 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

4.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最佳发展,使学生在语文课堂生成中,发展语言、张扬个性、升华情感、完善人格,全面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正确理解和把握“预设”和“生成”的概念,以及深入探讨二者唇齿相依的紧密关系。

2.重点从“教学结构设计”、“教学问题设计”、“板块教学”、“教学语言设计”等角度深入研究课前预设的有效策略。

3.重点从“课堂对话”、“多元解读”、“质疑问难”、“捕捉意外”、“利用错误”等角度深入研究课堂生成的基本规律。

4.动态生成课堂的教学评价以及师生角色的转化过程。5.以前机械单一的灌输式课堂与现在民主互动式的生成性课堂的差异。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根据《课题实施方案》的安排,2008年6月——9月为“准备阶段”,我们重点完成了学习、论证、立项、定方案等工作;2008年10月——2009年2月为“运作阶段”的第一小阶段,重点进行了教学预设的研究,辅之以增强课堂生成的意识;2009年3月——2009年7月为第二小阶段,重点进行了课堂生成的研究,辅之以结合教学预设的思想;本学期进入综合性研究阶段,提炼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策略。这里我们主要对课题研究前半个时间段的工作作中期汇报。

(一)建立机构,形成制度,有计划地开展课研工作 1.确立课题小组,分工明确。为确保《小学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扎扎实实地进行,我校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课研组由我们的业务校长、县、市小语会理事徐跃前担任组长,市级教坛新星高芳担任副组长,并精心挑选骨干教师担任课题组成员,特别是学校一把手陈文丰校长也亲自参加课题组的研究。我们以课题组成员所教的班级为实验班,其他班级为对比班,实验班与对比班经常性开展活动。我们的研究立足于课堂,定期听课、评课、交流、反思,这是我们经常性的工作。每一项工作、每一阶段的工作我们都明确分 工,专人负责,并尽心尽力地做好记录,写好小结,整理归档,确保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2.建立研究工作制度。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研究工作,一是制订了“课题研究奖励办法”,二是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三是将课题研究与教师的日常考核、评优晋级相联系,极大提高了教师从事课题研究的热情,使研究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二)加强学习,开拓视野,有底蕴地开展课研工作

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在认真搞好实践研究的同时,重点加大教育阅读的力度,在准确把握最新教育动态,汲取别人先进教学经验中反思自身教育教学的优点与不足,落实教育理论学习的实效性。我们激励每一位教师勤读书勤学习,一要继续认真学习新理念,写心得体会;二要广泛阅读教研资料,学会收集、归纳、整理,做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丰厚自己的研究知识。根据课题组分工,带领大家进行理论学习的是陈校长。在此期间,陈校长带领我们系统学习了《新课程,新理念》、《创新能力教程》、《创新教学设计》等理论著作;带领我们学习了《生成不可预约的美丽》、《动态与生成的初步解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以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前预设》、《别让生成入误区》等相关文章。徐校长也为我们作了“着眼课堂生成,着力教学预设”专题讲座。除了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之外,我们还掀起了网络学习的热潮。课堂教学网、人教网、中小学农村远程教育网、安庆教育博客等都是我们经常光顾的网站。通过学习,课题组人员的积淀丰厚了,眼界开阔了,思维活跃了,研究有底了。

(三)立足课堂,多边交流,有实效地开展课研工作

我们的课题研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植根于课堂。为了保证课题研究扎扎实实地开展,每个学期我们都围绕研究内容经常性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从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一年多来,课题组进行了以下教学交流:

2008年10月30日,张丽华老师上研讨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2008年11月13日,石云荣老师上研讨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2008年11月26日,课题组成员赴河塌中心小学学习、交流; 2008年12月4日,胡明兰老师上研讨课:《乌塔》; 2008年12月5日,课题组成员赴松兹小学学习、交流; 2008年12月11日,余小姝老师上研讨课:《农村的变化真大》; 2008年12月19日,徐声喜老师上研讨课:《好汉查理》; 2008年12月23日,高芳老师上研讨课:《小熊住山洞》; 2009年3月5日,徐玉莲老师上研讨课:《走向生活》; 2009年3月19日,石爱兰老师上对比课:《猴王出世》; 2009年3月31日,石炜平老师上研讨课:《梦想的力量》; 2009年4月10日,唐达君老师上研讨课:《走进信息世界》; 2009年5月7日,叶汇琴老师上研讨课:《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本学期我们连续听了部分课题组外老师上的对比课,在对比剖析中,不断提高研究水平。我校徐玉莲老师有幸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她选送的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中《搭石》一课,全体课题组成员以此为契机,反复展开了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改课等研究活动,大家群策群力、共同打造。据了解,课堂的预设及互动生成的效果都很好,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四)积极反思,及时总结,有层次地开展工作

在这一年多的课题研究中,我们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课堂中进行有效的生成,探索出一些课堂有效生成的方法与途径。现将我们的探索与发现汇报如下:

1.课前,精心预设促进生成。化线性预设为板块式设计。从知识整体入手,抓住突破口,条块切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呈现出更大的灵活度、机动性。改满负荷预设为弹性设计。有效生成的课堂预设,不能满打满算,要为动态生成留有一定的时间、空间。弹性设计是有留白的课前预设,具有一定包容性和自由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思维方法、学习方式、教学组织形式、学习的时间等不是凝固不可变的,可以随着课堂的变化而灵活变动,随着学生的发展需要而随时调整。变以教师为中心预设为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设计。教学预设不能不顾“学情”,只关心教师自己如何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能力;关注学生的 内心需要,学生个体的生活状态和学习状况。让每一个学生在动态的学习实践过程中,有选择地进行学习,促使每一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2.课中,巧妙捕捉善于生成。根据课堂动态生成的具体情况及生成资源的价值,或放大动态生成的瞬间,或扩展动态生成的亮点,多法并举,让全班同学分享之,共研之。如:挖掘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抓住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以此为新的学习生长点;发现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拓展其他学生的思维等,即为“放大法”。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信息是庞杂的,由于学习环境的不同对学生产生不同的作用,有的利于正常教学,有的不利于正常教学;对那些不利于正常教学的消极信息,使之或大化小,小化无;或大化小,再适当利用其合理的部分;或给它来个“转折”,取其积极的因素,巧妙利用,这叫“缩小法”。根据课堂动态生成的具体情况及生成资源的价值,及时、适度地调整预设教学环节,或临时增加教学环节,或临时删去预设的教学环节,或临时调换预设的教学顺序,此为“变序法”。

3.课后,主动反思强化生成。课堂生成资源具有方向的不确定性,教师不可能对所有生成资源都作当堂即时回应。根据生成资源的性质,有的作即时回应,有的作延时回应。如,由于课前背景资料准备不足一时无法回答的问题,由于课堂时间、空间有限无法当堂探讨的问题等,都可以通过反思延时生成。反思主动延时生成,根据不同的目标有不同的分类。根据参与人数,分为自主性反思生成与合作性反思生成;根据内容,分为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反思生成,在理论学习中反思生成,在实践与设计的对比中反思生成。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前阶段的研究工作我们主要是对“教学预设”和“课堂生成”有侧重地进行单项研究,从两方面总结了一些成果。

(一)策略成果 1.教学预设策略:

(1)“活用教材”的策略。我们把“教教材”的做法变为“用教材”的理念。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 知识激活,形成富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其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活用教材:①从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出发,找准学习的新起点;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找准学习的兴趣点;③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出发,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

(2)“弹性设计”的策略。首先,学习目标的制定上要体现弹性要求。在制定开放性学习目标时,除了共性目标外,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指定的目标要因人而异,分层要求。其次,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有弹性。教师除了事先设计些预备内容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及时捕捉课堂上的有用信息来调整教学内容。把生成资源进行最大效率的利用。第三,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要有弹性。由于语文活动的探究性和开放性,各个教学环节的用时上难以预料,所以在设计教学预案时,对时间的安排上要留有余地,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表现再随时调控。

(3)“板块教学”的策略。“板块”是可以移动的,板块式的教学方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进程中是可调整的,而单一的教学方案的流程是固定不变的。板块式设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删减或换位。另外,大板块下面又分成许多活动的“小板块”,每个“小板块”代表一种方案。教学中究竟使用哪个“小板块”,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而定。

2.课堂生成策略:

(1)“让学生先开口”——找准起点,因人施教。教学新知前,让学生先开口说说对新知已经知道了多少,可以使教师对学生已掌握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水平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避免超前,防止滞后,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如何因人分层施教,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该策略的特点是通过学生先“动口”,获得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从而生成新的教学起点和因人施教的切入点,它是教师“胸中有人”教学观的体现。

(2)“巧用学生的话”——自此及彼,趁热打铁。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中会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话,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抓住这些“话”,巧用这些”话”,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就会使课堂出现一些让人记忆深刻的闪光点,从而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该策略的特点是通过捕 捉学生回答中有意义的“接下茬”,教师由此及彼,突破原先预案的设计,生成“趁热打铁”的新教学思路,它是教师“胸中有整体”教学观的体现。

(3)“妙用学生的错”——将错就错,因势利导。新知教学时,学生限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在思考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教师如果从伴随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想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引出正确的想法,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该策略的特点是通过利用学生的错误,并使其充分暴露出错的过程,然后进行因势利导,从而生成正误知识的辨析点,它是“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学观的体现。

(4)“善用学生的问”——顺势延伸,乘胜追思。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信息交流活动,有师生之间的,也有生生之间的。通过学生的质疑问难来推进教学,使其认识逐步深化便是其中一种重要手段。该策略的特点是通过及时抓住学生的提问,顺着学生的思路延伸下去,通过步步追思,从而生成新知教学的深化点,它是“教学要顺着学生的思路来组织”教学观的体现

(5)“活用学生的题”——急中生智,随机应变。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充分地参与学习话动,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可以让学生在新授环节中自己出题作为探究的材料,在巩固环节自已出题作为验证的材料。怎样将学生的这些材料用足、用活,并顺着他们的思路深入下去,能充分体现出教师的教育机智。该策略的特点是充分利用互动中生成的学习材料,当学生编的题出乎教师的意料时,要急中生智,随机应变,从而生成教学的创意点,它是“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教学观的体现。

(二)其他成果

1.自开展实验研究以来,在课题组成员的一致努力下,课题组教师撰写教学论文30余篇,教学案例20余篇,教学反思20余篇,其中有部分教师的论文获县、市级一、二等奖,举行了城东五乡镇公开课2节,培养了一批专业素养强的、教学水平高的青年骨干教师。

2.教师的业务素养、教育教学技巧等在实验研究中有了很大提高,备课更加精细,课前搜集资料越来越多,课堂不再是循规蹈矩地 上演预案,生成火花不断闪现。

3.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和独特见解得到了尊重,学生思维活跃,主动学习、互动学习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五、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措施 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师顾虑教学成绩,顾虑教学任务能否完成,在角色转变上还是有些迟缓,还应该鼓励他们要积极面对新形势,新教育,新理念,尽量跟上新课改发展的速度。

2.个别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总结研究的不够。不能像骨干教师那样积极进行实验、深入探讨,认真总结;没有带着问题,反复实践,反复研究;还存在一些拖拉、散漫的不良习惯。

3.课堂教学机智还有待提高,对于课堂中出现的一些异样的声音,在处理方法上不够灵活,甚至有些欠妥当。

4.研究工作中还缺少向城市的先进学校学习的机会,研究活动大多局限于校内,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活动较少,课题研究层次还不够深。

改进的措施:

1.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鼓励课研人员养成勤写勤记的好习惯。2.勤开研讨会,勤听研讨课,鼓励大家多交流平时的学习心得、教学经验、成功的教学案例等,促进大家共同提高。

3.完善课题研究制度,树立课题研究典型,加大在课题研究的奖励幅度。

4.增加对课题研究的经济投入,多组织课题研究人员走出去学习,多听听名师的示范课以及学术报告等,开阔眼界,有利于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作为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心小学,我们扎扎实实地开展课题实验,有收获,更有诸多问题亟待我们进一步认识、实践、总结、解决。诚然,课题研究是一项复杂、艰巨、长期的工程,但是我们坚信,在各级领导专家一如既往的扶持、指导下,只要我们全体教师众志成城、志存高远,反思过去,立足现在,前瞻未来,随着实验的稳步推进,我校课题研究工作的明天必将再上新台阶。

第二篇:省级课题《小学教学预设与生成策略研究》中期报告

省级课题《小学教学预设与生成策略研究》

中 期 报 告

长铺中心小学课题组

张丽华执笔

我校省级课题《小学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策略与研究》(JG12059)自2012年6月启动以来,至今已历时一年多了。在各级领导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正按照预定的计划和步骤扎实、有效地开展。在吸取了县、市级课题研究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经历了充分的准备阶段后,研究工作进入了扎扎实实的运作阶段。

我们认为“课前预设”是教学的一项基本功,“课堂生成”是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选择本课题并通过实践与探求,期待教师从实践中苦练教学基本功。并不断提高预设的能力和水平,打造教学智慧,实现“由技而艺”的教学境界;期待推进本校课程改革,提升办学品位,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的研究,坚持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积极实践、主动反思、不断交流”为原则。为了使课题研究更深入更有序更高效地开展,现对前期工作作如下回顾: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基本策略,谋求生成性课堂教学的深入和突破,促进互动,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

2.通过课题研究,增强教师的生成意识,提高教师的预设能力和调控能力,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具智慧,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3.通过课题研究,从成功的案例中探索出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有成效的、具有推广价值的语文课堂生成的教学策略,并服务于教师的课堂教学。

4.通过课题研究,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最佳发展,使学生在课堂生成中,发展语言、张扬个性、升华情感、完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本课题主要从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策略方面加以研究,与之密切相关的问题适当探讨。

2、重点从“教学结构设计”、“教学问题设计”、“教学语言设计”、“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情境设计”等角度深入研究课前预设的有效策略。

3、重点从“对话争论”、“质疑问难”、“捕捉意外”、“利用错误”“动手操作”等角度深入研究课堂生成的基本规律。

4、动态生成课堂的教学评价以及师生角色的转化过程。

5、以前机械单一的灌输式课堂与现在民主互动式的生成性课堂的差异。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根据《课题实施方案》的安排,2012年6月——12月为“准备阶段”,我们重点完成了学习、论证、立项、制定研究方案等工作;2013年1月——5月为“运作阶段”的第一小阶段,重点进行了教学预设的研究,辅之以课堂生成;2013年6月——10月为第二小阶段,重点进行了课堂生成的研究,辅之以教学预设;本学期自11月开始进入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综合性研究阶段,提炼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策略。这里我们主要对课题研究前半个时间段的工作作中期汇报。

(一)建立机构,形成制度,有计划地开展课研工作

1、确立课题小组,分工明确。为确保《小学教学预设与生成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扎扎实实地进行,我校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课研组由学校一把手陈文丰校长亲自担任组长。我们以课题组成员所教班级为实验班,其他班级为对比班,分成语文、数学、常识三个组进行研究,不同班级、不同学科经常性开展活动。我们的研究立足于课堂,定期听课、评课、交流、反思,并使之成为学校的常态化工作。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阶段的工作我们都明确分工,专人负责,并尽心尽力做好记录,写好小结,整理归档,确保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2、建立研究工作制度。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研究工作,一是制定了“课题研究奖励办法”,二是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三是将课题研究与教师的日常考核、评优晋级相联系,极大提高了教师从事课题研究的热情,使研究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二)加强学习,开拓视野,有底蕴地开展课研工作

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在认真搞好实践研究的同时,重点加大教育阅读的力度,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武装自己,在准确把握最新教育动态,汲取他人先进教学经验中反思自身教育教学的优点与不足,落实教育理论学习的时效性。我们 2 激励每一位教师勤读书勤学习,一要继续认真学习新理念,写心得体会;二要广泛阅读教研资料,学会收集、归纳、整理,做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丰厚自己的研究知识。根据课题组分工,带领大家进行理论学习的是陈校长。在此期间,陈校长带领我们系统学习了《新课程 新理念》、《创新能力教程》、《创新教学设计》等理论著作;带领我们学习了《生成不可预约的美丽》、《动态生成的初步解读》、《小学语文、数学、常识新课程标准》、《以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前预设》、《别让生成入误区》等相关文章。除了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之外,我们还掀起了网络学习的热潮。课堂教学网、课程资源网、人教网、农村远程教育网、安庆教育博客等都是我们经常光顾的网站。通过学习,课题组人员的积淀丰厚了,眼界开阔了,思维活跃了,研究更积极了。

(三)立足课堂,多边交流,有实效地开展课研工作

我们的课题研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植根于课堂。为了保证课题研究扎扎实实地开展,每个学期我们都围绕研究内容经常性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从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一年多来,课题组进行了以下教学交流:

2013年9月30日,课题组成员赴程店小学听取葛园、熊月月老师的语文对比课《梅花魂》、《爬山虎的脚》;

2013年10月24日,杨文娟老师上语文研讨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2013年10月30日,江爱玉老师上数学研讨课《垂直与平行》;

2013年11月1日,课题组成员赴铁寨小学听取石婷、曹慧敏老师的语文对比课《泊船瓜洲》、《少年闰土》;

2013年11月5日,沈美华老师到武汉市参加“2013年全国小学品德与生活优质课”观摩研讨活动;

2013年11月14日,课题组成员赴高岭中心小学学习、交流;

2013年12月5日,松兹小学周迎莺老师送教语文示范课《一路花香》; 2013年12月5日,松兹小学刘洁老师送教思想品德示范课《站起来的中国人》;

在研讨课和对比课的交流总结中,我们力求做到准确理解和把握课题的两个关键词:预设与生成;优化课前预设的策略;把握课堂教学生成的待征;掌握课堂教学生成的规律;调控课堂教学生成的过程和环节;动态生成课堂的教学评价; 3 构建课前预设模式和课堂生成模式。

(四)积极反思,及时总结,有层次地开展工作

在这一年多的课题研究中,我们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课堂中进行有效的生成,探索出一些课堂有效生成的方法与途径。现将我们的探索与发现汇报如下:

1、课前,弹性预设促生成。预设不是简单的写一份教案,它是对课堂环节,教学过程等做的一系列展望性的设计,改传统意义上的线性预定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网状、弹性的课前准备,如给孩子们创设一个怎样的情境,需要准备什么样的教学媒介,学生可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教师如何做好引导和疏通等等,这些都事先尽可能考虑充分。预设其实就是一个教师课前备课所需做的多方面的工作。它不仅包括对教材的解读,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定,还包括对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把握对学生在交流中可能出现的偏差,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进度与目标达成的其他变数等等因素的预先思考,以及相关的应变策略。教学预设具有目标明确、结构严密、操作性强等特点。

2、课中,巧妙引导善生成。生成即课堂教学实实在在的过程。因为教师是带着预设走进课堂,与一群并不知道你教学设计的学生共同完成教学的,这个过程中一切都是生成的,学生的参与充满变数,并且是推动课堂教学开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从一开始就变成了师生共同推开的课堂教学,生成便开始了。这也要求教师根据课堂动态生成的具体情况及生成资源的价值,及时、适度地调整教学预设环节,巧妙引导课堂上出现的积极因素,合理利用,激发有效的课堂生成。

3、课后,及时反思延生成。课堂生成资源具有方向的不确定性,教师不可能对所有生成资源作当堂及时回应,根据生成资源的性质,有的作及时回应,有的作延时回应。如,由于课前背景资料准备不足一时无法回答的问题,由于课堂时间、空间有限无法当堂探讨的问题等,都可以通过反思延时生成;根据内容,分为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反思生成,在理论学习中反思生成,在实践与设计的对比中反思生成。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前阶段的研究工作我们主要对“教学预设”和“课堂生成”有侧重地进行单项研究,从两方面总结了一些成果。

(一)策略成果

1、预设之策——精于心,简于形。(1)预设须“精心”。

“一盎司的预防可以达到一磅的效果。”教师要精心备教材、备学生、备生活、备情境、备自己。教师在预设过程中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科学重组和整合,有效地激活教材形成富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要从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出发,找准学习的新起点、兴趣点和生长点;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弹性预设,做到统观全局。总之,教师要预设和课堂有关的一切主客观因素,使预案更具宽度、厚度、深度和广度。

(2)预设须“简形”。

“大道至简”。有效预设同时不应深耕密植,不宜刻意设计“层层推进、步步为营、环环相扣、起承转合、一唱三叹”的过度推敲的课堂教学。而应以约驭博,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给予一定的弹性空间。只有为了生成的预设,才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致呆板教条,才能使二者并举,激情共舞,使课堂教学在生成中呈现智性之美。

2、生成之“略”——成于智,止于随。(1)成于智

①智在——善用疑问。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时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信息交流活动,有师生之间的,也有生生之间乃至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通过学生的质疑来推进教学,使其认识逐步深化便是其中一种重要手段,该策略的特点是通过及时抓住学生的提问,顺着学生的思路延伸下去,通过步步追思,从而生成新知教学的深入点。

②智在——敏于倾听

苏格拉底有句名言——上天赐人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寥寥数语,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听”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处于意想不到的课堂情境中,对于课堂中突如其来的意外信息,教师不是固守预设,而是敏于倾听,尊重学情,及时跟进,从而演绎出“潜心会文,疑义相与析”的精彩对话。教者珍视“旁逸斜出”,从而使课堂走向睿智,走向灵动

③智在——动手操作

在数学、科学等学科中,有很多动手操作的内容,教师充分利用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想一想、看一看、做一做、说一说,让学生手、口、脑并用,调动他们的综合素质,有简单到复杂,由课本到课外,促进生成的意识,达到训练思维能力的良好效果

④智在——将错就错

新知教学时,学生限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在思考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教师如果从伴随着教学过程出现的错误想法出发,将错就错,进行引导点拨,引出正确的想法,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⑤智在——互文对读

他山之石可攻玉 “不用旁的文章来比勘、印证,就难免化不开,难免知其一不知二。”(叶圣陶)此语阐明了互文对读在的重要性。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的,教师要善用教材以外的其他资源,教学中互文对读资料的运用在学生整个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成为点睛之笔。它的运用让学生最终达到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境地。

(2)止于随。

教师在掌控课堂生成时,为了防止生成迷失,应努力把握生成三度。要根据具体的内容、学生的特点、现场的情境、教师的风格等综合因素来确定,做到:①目标生成度:适可而止,;②内容生成度:不可偏离教学目标;③过程生成度:注意把握火候,该放手时且放手,该回归时且回归。

(二)其他成果

1、自开展课题研究以来,在课题组成员的一致努力下,课题组教师撰写论文近30篇,教学案例20余篇,教学反思近20篇,其中有部分教师的论文、优质课等获县、市级一、二等奖,培养了一批专业素养过硬、教学水平高的青年骨干教师。

2、教师的业务素养、教育教学技巧等在课题研究中有了很大提高,备课更加精细,课前搜集的资料、课后撰写的反思越来越多,课堂不再是照本宣科地上预案,生成的火花不断闪现。

3、学生的个性得到解放,独特的见解得到尊重,孩子们思维活跃,主动学 6习、互动学习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五、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措施 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机智还有待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需进一步锻炼,对于课堂中出现的一些异样的声音,不能够及时的化解为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教师的处理方法不够灵活变通。

2、部分教师顾虑教学教学任务能否完成,顾虑教学成绩的好坏,在角色转变上有些迟缓,还需要鼓励他们积极面对新形势,新教育,新理念,尽快跟上新课改发展的速度。

3、教学楼办公室里没有网络和电脑,教师的新理论的学习、新理念的更新得不到满足,教师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教学论文的创作都要在家中进行,导致教师的上班时间得不到充分利用,而业余时间却被大量侵占,影响了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4、研究工作中还缺少向先进学校、想名师学习的机会,研究活动大多局限于校内,走出去和请进来的交流活动较少,课堂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得不到拓展。

改进的措施:

1、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鼓励课研人员养成勤写勤记的习惯。

2、完善课题研究制度,加大研究的经济投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为课题研究工作提供更好的条件。组织课题组成员走出去博采众长,开阔眼界,使我们的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入。

3、树立课题研究典型,鼓励大家多交流平时的学习和教学心得,促进大家共同提高。

作为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心小学,从县级课题研究、市级课题研究到今天的省级课题研究,一路走来,我们扎扎实实地开展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有许多的收获和提高,更有诸多的问题和困惑等待我们的进一步研究、实践、总结。虽然课题研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但有各级领导、专家一如既往的支持,有全体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长铺中心小学的课题研究工作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策略研究——“生成策略”阶段小结

“小学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策略研究” ——“生成策略”阶段小结

语文课题组

徐玉莲

我校市级课题“小学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策略研究’自2008年6月启动,到2010年5月结题。全体课题组成员在组长徐跃前校长和副组长高芳老师的带领下,分三个阶段运作:第一阶段即准备阶段:组织相应的理论学习,完善本课题论证,课题立项和制定课题方案。第二阶段即运作阶段:进行课题的系统研究,定期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和案例分析总结,提炼有效地教学策略。第三阶段是总结阶段:进行课题的全面总结,系统搜集、整理,形成结题报告。当前我们已完成了前面两个阶段的运作。

课题组分为课堂预设小组和课堂调控小组,并将两个小组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课堂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下面就课题组的生成策略进行阶段小结。

一、课堂生成的准备。

预设与生成绝非水火不容,而是矛盾的统一体。生成离不开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是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预设是生成的必要途径。

课题组成员定期按计划进行集体备课,面对一篇课文,教师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充分的估计。这种生成早在课前已经以一种意象的形态在教师头脑中存在了,处于一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呼之欲出的生命萌发状态。如叶汇琴老师在教《火烧云》一课时,1 提出:“火烧云的形状真是变化多端呀,你还能想到它可能会怎样变化?我们也像书上那样用优美的句子写一写吧!”她事先预设学生可能写到哪些,会怎样写,并从学生角度写了两段话,提炼出各种可能和每种可能情况下的引导方法。于是课堂上同学们写出了许多好句子。就这样,每一个环节精心设计,教师有备而来,顺势而导,才能有真正的“生成”。这种“预设”越充分,生成就越有可能,越有效果。

二、生成策略的研究。

“生成”就是经过教师与学生、文本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精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时刻关注生成,并及时捕捉师生互动所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情况、新信息、新问题,重新调整教学结构,重组信息传递方式,把师生互动的探索引向深入,使课堂产生新的思维碰撞,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从而使课堂更加精彩。因此,我们课题组从五个方面对课堂策略进行研究。

1、对话争论促生成。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在互动的对话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教师以敏锐的洞察力,抓住争论演绎精彩的生成。如我校的胡明兰老师在《秦始皇兵马俑》一文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面对这样雄伟壮丽的秦始皇兵马俑,你觉得最感谢的是谁?有的学生说:“我认为最感谢的是秦始皇。”有的学生说:“我最感谢的是第一个发现秦始皇兵马俑陶片的农民。”有的说:“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古代那些建筑秦始皇兵马俑的劳动人民。”„„学生们各抒己见,胡老师抓住他们的对话争论,巧妙的引 导,让学生了解了建筑兵马俑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劳,我们最应该感谢他们。

2、多元解读促生成。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对话,往往是多元的感受和体验,充满个性化。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常常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让学生在多元解读中促发有效的生成。

3、质疑问难促生成。在课堂中面对学生的质疑问难,我们都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捕捉有价值的疑问,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徐玉莲老师在教学《大江保卫战》时,当学生理解文中的“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时,有学生质疑:老师,我发现这里有点不对劲儿,这场大江保卫战明明是狂风暴雨带来的,可战士们为什么还在喊:“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这一问题出乎徐教师的意料,这个问题她没预设到,但这又是一个富有价值的问题。于是徐老师故作惊讶地说:“哦,你发现了,大家也发现了吗?”很多学生都说发现了。徐老师又说:“看样子,这里真的有问题了。”于是大家立即结合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原本沉寂的课堂立即活跃起来了。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纷纷发表见解,课堂成了他们真正的舞台。

知识起于疑,只要我们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疑问,因势利导,很好的把握了即时教学资源,并将它整合到原先的教学计划中,生成了新的阅读话题。课堂就会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碰撞出精彩而独到的的智慧火花。

4、捕捉意外促生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在完 成认知结构的变化过程中,并非按照我们事先拟定好的知识演进路线前进,也不一定运用常用的经验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对于课堂中突如其来的“惊人之语”,教师首先要判断这些语言可否为我所用,是否有利于教学,然后再选择是及时转移、回归主题,还是顺学而导、升华主题。这些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教师要抓住它,放大它,让个别的创造成为全体的创造,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成”的智慧火花。

5、利用错误促生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本理解无论正确与否都是正常的,出现错误有时并不是坏事,关键是教师如何利用好这一“错误”带来的契机,赋予它特有的价值为我所用。当学生的思想与教师的不一致,甚至偏离文本原意时,教师要有耐心,不轻易打断他,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把纠错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生成正确的认识。例如张丽华老师在教《雪儿》一文时,让学生读一读作者放飞雪儿时说的话。有一名学生是这样读:“雪儿、雪儿、雪儿,你去吧,蓝天才是你施展本领的地方。”这位同学把“雪儿”连读三遍,因为紧张而读错了。有个别学生轻声嘲笑,张老师发现后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样读有道理吗?”这一问,引发了学生的许多见解。有的说:“把雪儿连读三遍,说明他与雪儿心灵相通,他舍不得和雪儿离开,伤心地连喊三声。”有的说:“还可以表现雪儿离开时伤心,但又希望雪儿自由的矛盾心情。”„„张老师抓住读书时的一个小错误作为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体会小作者与雪儿的深厚情感。学生很自然地走进文本,与小作者有了共同的感受。

三、课堂生成的努力方向。在参加市级课题研究的这一年多,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是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例如课堂上的教育机智,巧妙引导等都需我们进一步去探讨和实验。我相信,只要我们肯下功夫,一定会结出硕大的果实。

第四篇:对外汉语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研究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研究 ——以美国佛蒙特大学项目在华课堂教学为例

摘要

关键词: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进程和研究方法 第五节 论文结构安排

第一章 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预设与生成理论 第二节 生成性教学理论 第三节 有效教学理论

第二章 美国佛蒙特大学项目教学案例展示与分析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基本概况介绍 第二节 案例的整理与分析

第三节 基于教学案例分析的几点思考

第三章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问题归因

第四章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应对策略 第一节 提高对外汉语教师专业素质 第二节 改善课堂教学行为

第三节 提升对外汉语课堂中互动的质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一)文献启发近年来,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外汉语教学在基本理论和教学实践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科研究主要围绕如何进一步提高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来展开。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是整个对外汉语教学过程的中心,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是提高整个对外汉语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所在。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实际来看,尽管教师在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了设计和安排,但是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表现与教师预期的目标不符,如提问和回答超越了教师原有的思路和教案,学生的兴趣发生了转移,学生在课堂上的“节外生枝”、偶发事件的出现等,这些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常使得教学活动无法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从而使预期的教学效果发生改变。面临这样的对外汉语教学现状,如何综合分析、协调和控制影响课堂教学的各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调整和促进师生双方创造性的发挥,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换言之,如何处理好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每一位对外汉语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目前,已有的相关理论主要是探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预设问题,尤其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而对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研究则近于空白。本文以美国佛蒙特大学项目为例,通过听取该项目的相关汉语课程,调查课堂上师生的实际表现,分析影响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因素,探求改进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措施,以期为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和效率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预设与生成的理论研究

国内对预设与生成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界80年代中期。当时,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广大中小学教师已经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开始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态。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问题上,引发了有关教学主客体关系的大讨论,尽管讨论最终并未取得一致的结论,但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地位逐渐引起了学界的重视,其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就暗含了教学中的生成问题。进入90年代,传统的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受到挑战,建构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维特罗克的生成性学习理论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些学者开始从课堂教学改革的角度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问题,叶澜自1997年以来先后发表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论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深化》、《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和《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等多篇文章,在总结了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她认为要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框架,就需要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并明确提出动态生成教学过程观,即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该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以实现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生成。

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有关生成性教学的研究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研究主要围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来展开,学界涌现出一大批丰硕的研究成果。如:郑金洲(2005)的《生成教学》一书通过对教师教学实践的案例分析,探讨了生成教学实施途径、实施策略、教师在生成教学中的作用以及生成教学中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具体实施。黎奇(2006)《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一书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主要问题入手,剖析了问题的成因,并通过对课堂教学典型案例的分析,从准备策略、实施策略、评价策略三个方面阐述了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胡庆芳(2007)的《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提出“预设是对未来教学过程的前瞻性准备,生成是对过程情景变化的灵活性顺应”,详细论证了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将预设与生成有效地结合起来,并结合课堂教学实录加以分析说明。王荣生(2007)的《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主张从教学内容观课评教,讨论了课堂教学的流程,提出教师在努力扩大预设范围的同时,也要关注课堂教学非预设的一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把握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流向,为教学内容的“生成”留下广阔的空间。朱志平(2008)的《课堂动态生成资源论》提出并全面论述了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结构及功能等问题,并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论证为教学的基本问题,从教师、学生、环境等不同层面剖析了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机制问题。崔允漷(2009)的《有效教学》从准备、实施、评价三方面探讨了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式,以及教师如何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导、专家引领三种途径开展教学研究,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趣味性。余文森(2009)在《有效教学十讲》中论述了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对立统一的关系,分析了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生成误区,并就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提出了有效的建议。

二、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研究

根据吕必松先生的归纳,在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这四大环节中,课堂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近三十年来,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教学环节、教学技巧和各项教学活动来进行,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相关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课堂教学活动,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师的教学意识、教学行为、学习者的行为以及师生的相互应对,这些都属于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研究范围,然而,从我们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研究多从预设的层面探讨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一问题,而较少从生成的层面关注实际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

对于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行为,李泉(1996)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理论思考》指出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行为是影响影响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活动及其效率的关键,提出了成功的课堂教师应具备的十一种课堂教学意识。关于教学意识和教学行为的同类研究还有杨惠元(2004)《试论课堂教学研究》、刘珣(2005)《对外汉语教与学引论》、蒋雯(2008)《试论对对外汉语教师课堂教学的几点要求》、周凤玲(2008)《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行为》。杨惠元(2007)在其著作《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分析了影响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并详尽地阐述了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十种课堂教学意识和应加强的八种教学意识,为提高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指明了方向。阮咏梅(2002)在《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机智和课堂教学》中论述了对外汉语教师具备教学机智的必要性,并具体说明了对外汉语教师该如何培养教学机智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机智。赵书红(2006)的《试论对外汉语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思》认为对外汉语教师要具有反思性意识,并讨论了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反思的意义和策略。

对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崔永华(2008)的《对外汉语教学设计导论》是一本专门讨论对外教学设计的著作,该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设计,通过介绍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对外汉语教学设计的依据和所涉及的因素、过程,并具体说明了教师该如何进行对外汉语教学设计,主要任务包括课堂教学的前端分析,阐明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过程、选择课堂教学法和技巧、选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选择教学媒体、课堂教学评价、教案编制。刘珣(2005)《对外汉语教学引论》中概括介绍了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特点、主要环节,从备课与写教案、课堂组织管理、教师的语言、教师的提问、板书五方面讨论了如何提高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技巧。黄晓颖(2005)《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课堂组织管理艺术》一文从授课时间的分配、教学节奏的调控、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学环节的设计等方面就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组织管理艺术进行了探讨。张和生(2006)《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研究》分别按教学内容和不同课型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同时,还对非语言行为类(板书设计、教师体态语言、情感因素、组织课堂教学的方法)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进行了介绍。

对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相互应对,刘晓雨(1999)的《语言获得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实践和调查统计,讨论了如何适应学生学习心理,增进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对外汉语的教学效果。陈岩等(2004)《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互动》则从文化互动方面探讨了提高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效率以及文化输入的有效性的问题,指出对外汉语教学应注重汉语文化的输入,也应注重有效输入的方式。亓华等(2009)《中美联办普北班中、高年级课堂话语互动模式研究》选取普林斯顿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办暑假培训班中、高年级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优秀教师的一个课时教学的录音,详细分析了课堂教学中师生话语互动情况,最终得出该培训班的成功指出在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样化、高密度的话语互动。李柏令(2010)在《新思域下的汉语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对外汉语教学探索》指出: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实行“讨论式教学”十分必要,“讨论式教学”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交流,互相启发探讨,使学生从学习语言到运用语言,从根本上提高汉语表达能力和在交际中的应变能力。

三、分析与思考

通过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研究的梳理,我们发现:有关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行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对外汉语课堂教师的相互应对的理论研究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针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学习者的行为的研究却相对落后。以往的研究在讨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问题时,往往是提出了某些规定,即课堂教学“应该如何如何”,而对课堂教学“究竟如何如何”的调查研究却寥寥无几,关于这一点,孙德坤早在1992年就已经敏锐地觉察到了。换言之,已有的相关理论主要是探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预设问题,尤其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而对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研究则近于空白。对外汉语教学不同于国内的语文教学,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牵涉到教师、学习者、教材、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等诸多因素,而最关键的因素是学习者。对外汉语教学对象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学习动机不同、汉语水平参差不齐、接受能力各异、认知特点不尽相同,因此,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控的,面对不同背景和不同需求的教学对象,教师很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预设出课堂教学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教学很难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进行,而学生在课堂课堂教学中复杂的生成则更难把握,这种局面往往构成提高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极大障碍。

目前,预设与生成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相关研究较为薄弱,尤其是对教学对象的研究不够重视,在研究教学活动时忽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表现,以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德国教育家克拉夫基曾经说过:“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具有教学论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实际进行的教学是否能尽可能与计划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是否能够使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教学论上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动,使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借以为发展他们的自觉能力作出贡献——即使是有限的贡献。”加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相关研究,关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成性活动,对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叶澜指出:“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地是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状态的方式决定的。”影响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师和学生是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就必须开展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调查研究。本文通过进入实际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考察师生在具体的一堂课中的活动及状态,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行为(导入、讲解、提问、评价、调控等)、学生的课堂表现(情绪状态、参与程度、反馈等)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情况,力图探究外汉语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找出改进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措施,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第五篇:小学作文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小学作文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摘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处理好课堂是以老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这个问题。

关键词:预设和生成、支架教学法、学生中心、灵活性、兴趣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一组矛盾。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逻辑性与连续性,课案的准备是必要的,它帮助了老师组织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快速准确的掌握知识。但是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当学生的回答与教案设计不一致时,应当以学生为主,不应该用拘泥于教材而丧失了课堂的灵活性。

所以我们在设计作文教案的时候,应当留出相当的空间作为弹性的回旋,教案应该是粗线条的,开放的,给教学实施留有发展的空间,不应当过于详细和封闭,使内容不易及时调整。比如说我们在教学生写物的时候,不能说自己教案里写了兔子是白色的,那么教师思想里就先入为主的想所有答案都是白色的了,当学生说出兔子是黑色的,灰色的,这都是可以的。事物的特点因为观察角度的不同而变得不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师的教案只是一时一地之作,并不是权威的百科全书。

建构主义提出了一种教学方式叫做支架式教学。它的原理是先老师指导学生学习,然后渐渐放手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这种方式可以也可以应用到小学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来。老师可以先给学生们指导教学,比如说怎么写物,老师先大概描述一下这个东西的轮廓,然后让学生们自己去丰富这件东西的细节,慢慢去补充它,最后成为一个好的作文。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所介绍的轮廓便相当于是一个支架,他帮助了学生见到写这篇作文的基本结构,然后这中间的添砖加瓦的细节活便交给了学生们自己去做,学生在老师指导和自我探索中找到写作的乐趣,我想着也是处理预设和生成的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啊。

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处理好课堂是以老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这个问题。预设强调老师的指导性,生成着重于学生学习的自发性。所以既要注重老师指导,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作文课堂上体现的就是老师讲如何写和让学生自己写。作文课顾名思义便是写作文,主体在于学生。老师的讲只是辅助的作用,最后的着力点还是要落到学生的作上来,所以老师应当花最少的时间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高质量的完成作文。

所以作文教学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的关键因素就在于激发学生兴趣,这就要求老师在出题选材时就应当关注学生身边的事物和吸引学生的话题,借此来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喜爱,从而慢慢就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下载《小学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策略研究》》中期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策略研究》》中期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一、教学中的预设及其反思 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设可以体现在教案中,也可......

    语文课堂预设与生成教学随笔

    课堂预设与生成教学随笔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不上无准备的课,不上准备不充分的课。在上课之前,我们在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时,对课文的重点难点把握要准,对学生学习中......

    处理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关系的主要策略

    处理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关系的主要策略 通过专业实习,我发现了在阅读教学中的诸多困惑,也是通过实习我得以反思这些困惑,并通过实践,努力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南丰明德小学韩其祥 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重新认识课堂,也就是在重新认识教师和学生生活的舞台和空间。“凡事预......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

    如何应用预设与生成提高教学机智

    如何应用预设与生存提升教学机智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 常会遇到这种尴尬的情形:教师课前花费很大气力,钻研教材,精心预设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写下一份详实、规范、有特色的教......

    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 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预先设计。生成是指在具体教 学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

    常态课堂下预设与生成精彩融合的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常态课堂下预设与生成精彩融合的策略研究 项目主持人:长葛市第一小学 张 草 周秋阁 主要合作者:侯伟娜 王海燕 朱连英 谢丽敏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