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PCK理念的有机化学教学方法策略研究[范文]
基于PCK理念的有机化学教学方法策略研究
摘要:突破有机化学学习的瓶颈,帮助学生走出有机化学学习的困境,是每一位化学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从把握不同模块的目标要求、吃透教材内容的知识逻辑、明晰教材栏目的设计意图3个方面深度解读教材是有机化学教学的前提。对学生的前知识、“最近发展区”、学习内容理解和误解的知识、学力、心理特征及认知倾向全面了解学生是有机化学教学的关键。着重从“剖析结构,揭示本质”等8个方面阐述了优化教学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PCK;有机化学教学;教学策略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6)4?C0024?C06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有机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科技发展、提高生活质量、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有机化学“不适应”,患有“有机过敏症”。突破有机化学学习的瓶颈,教师除了要具备学科专业知识、课程教学知识,还应具有把学科知识转化为教学任务,又由教学任务有效地转化为学生实际获得[1]的学科教学知识(PCK)。作为PCK主体的教师,只有深度解读教材、全面了解学生、优化教学方法,才能带领学生“突出重围”,走出有机化学学习的困境。深度解读教材
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物化形态,是教学系统必须具有的实质性的因素,在教学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2]。教材不仅提供了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还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指导。教师深度解读教材,能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的逻辑联系,并获得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的知识,从而丰富教师的PCK。所以,教材对教学活动和教学质量必然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故而全面、准确并深刻地解读教材对实施有效教学有着非比寻常的价值。
1.1 把握不同模块的目标要求
本轮课程改革和以往历次课改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课程内容设置的模块化,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基础上为全体高中学生开设的课程,旨在促进学生三维教学目标的发展,初步形成学生适应未来发展所需的基本科学素养,也为学生学习其他化学课程模块奠定基础。选修课程则是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设置的课程模块。选修课程的学习无论是在方式、方法上,还是内容要求等方面都有更高的标准。更加突出学习方法的改善(自主探究、实践参与)、知识的实际应用(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选修课程为提高学生化学科学素养,为促进具有不同潜能和特长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3]。
有机化学知识是化学科学的核心知识之一,高中化学教材中主要分布在必修模块《化学2》[4]“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和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5](以下简称“基础”)中。在必修模块中知识难度要求较低,学生可通过典型有机代表物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学习,初步了解有机化学的知识,体会有机化学对人类文明、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作用。教学目标定位在“知道、说出、举例、了解、认识”等第一、第二层次上。选修模块“基础”则系统地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学习各类有机物的性质与应用,认识有机物在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其教学目标侧重于“应用、设计、评价、掌握、灵活运用、形成、养成、具有、树立”等第三、第四层次上。如乙醇在必修模块中只要求学生了解乙醇的组成、主要性质和结构特点,在选修模块中是通过对乙醇性质探究,学习醇的化学性质和结构(乙醇能与金属钠反应而不能与乙醚反应),并通过对物质性质差别的归因分析,感悟官能团之间的相互影响,建立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的学科思想。
1.2 吃透教材内容的知识逻辑
教材是课程标准进一步细化的文本呈现形式,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体现(见表1)。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任务设计、教学活动设计等都是以教材内容分析为前提。因此,教师要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主题、化学科学理解的基本结构和学生认识规律结合起来理解化学教材的组织结构[6]。将教材内容逻辑转化为学科知识逻辑,再由学科知识逻辑转化为学生心理认知逻辑,最终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获得。
“基础”建立在《化学2》中专题3“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基础上进行教学延伸与拓展,引导不同学习需求学生进行系统、深入学习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基础”属于专门领域的学科课程,按照二级学科分类的思路对知识体系进行编排,注重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7]。“基础”突出了“结构决定性质”这一主线,构建结构、性质、反应、合成之间的内在联系。首先,在知识逻辑性的把握上,不局限于某一个模块、章节或单元,应站在化学学科整体的角度去理解高中教材的各个模块,整体上感受和理解知识,实现对化学核心知识的意义建构[8]。其次,要整体把握学科知识,理解同一知识点或同一类型知识在不同模块中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做好不同层次知识间的对接,构建整体的学科知识体系。如苯的结构与性质,在《化学2》中,是通过苯的系列实验探究,说明苯分子中不存在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交替出现的现象,而是一种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特殊共价键。在“基础”中,对苯的这种特殊结构学习是通过对苯的1H核磁共振谱图以及取代反应产物的种类和价键的断裂与形成等方面进行讨论探究。显而易见,前者是基于对宏观物质性质的探究以达成对苯的结构的认识。而后者则着眼于微观结构的探密,从本质上去探究和理解苯的结构。上述不同阶段不同的知识架构设计,符合知识内容螺旋式上升的逻辑关系。第三,从知识整体的视角理解教材,有利于学生揭示知识的内在因果关系。在必修教材中主要是通过典型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学习,感性地认识有机化学知识,而在“基础”中则是通过对物质结构(碳链、官能团)的研究理性地把握知识,使学生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必须认真梳理教材、研读教材、吃透教材,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内在的逻辑关系,实现“用专业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综合地去理解特定单元的教学如何组织、呈现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兴趣和能力”。亦即,以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创生一种师生共享的“语言”。
1.3 明晰教材栏目的设计意图
“基础”在栏目的设置上与课改前的教材比较有了很大的改进,增设了“你知道吗”、“活动与探究”、“拓展视野”等10种栏目。这些功能各异的栏目承载着教材的核心内容,为教师设计教学程序,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建构学科知识体系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这些栏目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丰富、更具体、更生动的学习素材,使学生视野得以开阔,思维得到拓展,能力得到提升[9];这些栏目的设计既是落实知识与技能的环节,也是实现对学生科学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教育的有效途径;这些栏目的设计还有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完善,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个性的张扬。如教材中“回顾与总结”栏目目的是帮助学生通过问题线索学会归纳整理知识、促进学生学会反思、提高自我评价和自我调适的能力。“拓展视野”虽不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但选择适当的内容拓展延伸对将来有意向进一步深入学习化学的学生有引导作用,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化学知识。如,通过“单糖的立体异构”、“镰刀型贫血症”、“酶的催化作用”等内容的学习,学生会感悟到物质世界的千姿百态,千变万化是微观世界的真实写照,也正是由于其分子内部结构的微妙差异或变化,致使物质的性质发生质的变化(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观)。全面了解学生
如今,教育关注的焦点已从教师的教学转移到学习和学生知识的形成[10]。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课堂转型在全面推开。课堂转型使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由注重教师的“教”,逐渐转变为引导学生的“学”,突出对人真实的“学”的关注。课堂教学从教学内容选择、程序设计、情境创设、活动安排等,都朝着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转变。这与PCK所研究的三大主题“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高度契合。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实现课堂转型的关键在于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和理解学生。这其中包括了对认知基础、认知技能、认知态度、学习习惯和意志品质等方面的了解。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接受刺激、积极思维、知识建构与学习行为等发生持久变化的过程和结果”。而这种思维、知识建构都和学生的“过去”有着割舍不掉的联系,这种“过去”必然会制约着学习的开展和深入进行,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达成。所以,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思维、智慧、能力、情感等方面的了解,和对学生当下的实际需求的满足,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
没有对学生真正了解的教学,其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有了对学生的前知识、“最近发展区”、学习内容理解和误解的知识、学力、心理特征及认知倾向等全面的了解,才能从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方面来科学地设定教学目标;才能合理地组织教材,重构知识内容,突出教学的重点,化解教学的难点;才能合理地运用教学策略,实施有效教学。
2.1 对学生的前知识、前概念和已有经验的了解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在过往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这些已知和将获得的知识密切相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知识、经验使学生学习有了“着力点”和“抓手”,是形成新知的认知基础。如,在学习苯酚的性质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水、乙醇都能和金属钠反应,原因是它们含有相同的羟基(-OH)官能团,苯酚(C6H5-OH)中存在同样的基团,不难理解苯酚也可以和金属钠反应(-OH的共性)。并通过实验事实分析三种物质中“-OH”的活性。一样的“-OH”表现出异样的性质,其缘由不辨自明。有机物性质及官能团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学习水到渠成。
2.2 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了解
加涅的学习层次理论指出,学习是累积性的,较复杂、较高级的学习是建立在基础性学习之上的。任何一种技能,都是以已习得的、从属于它们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明确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清楚地看到学生能学什么,能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清晰地洞察到教学应选择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方法、教到什么程度,才能使“教”更精粹,才能切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奥苏贝尔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2.3 对学生某一学习内容理解和误解的知识的了解
格罗斯曼将PCK分解为四个核心组成部分,其中之一就是“学生对某一学习内容理解和误解的知识”。这一层面的PCK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前概念和前知识,预判或预测学生在将要学习的活动中的表现,可能出现的学习思路、理解障碍或问题陷阱,以便于对学生在课堂中将会出现的学习障碍与偏差及时给予引导和纠正。
2.4 对学生学力的了解
毫无疑问,教学只有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若在实施教学前,对学生的学习方法、逻辑思维方式、知识基础、认识水平、感知方式等方面都一无所知,忽视对其学力的分析,教学设计必然会脱离学生实际,从而导致教学起点与学生能力的错位,致使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重挫。这就要求我们全方位地去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明确学生的学习差异,采用灵活变通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关心、呵护,尊重和引导,而不是“揠苗助长”、“越俎代庖”。
2.5 对学生心理特征的了解
学生的年龄、性别、学习动机、情感、意志等都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心理因素。这些因素虽不像已有知识和起点能力那样与教学有直接的关系,但却影响着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合理选择和正确运用。心理学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而消极的非智力因素会阻滞学生智力的发展。在化学教学中,要达成轻负担高效益的学习,必须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思维方式和认知习惯的学生,有的放矢地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2.6 对学生认知倾向的了解
对不同的学习者而言,他们对已有信息的提取、组织和表征方式都有稳定的独特的倾向,并表现在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考、识记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上,同样有着个人的认知习惯和思维方式。学生的认知倾向的表现会因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策略及教学内容的类型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差异,并可以通过教学来加以培养和调整。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考虑学生认知倾向差异,实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达到教学的最优化效果。优化教学方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采取适切的表征内容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在既定的情境中构建最有效的理解,是PCK“将特定学习内容显示给学生的策略性知识”的基本要求。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要素,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方法的选择也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转变教学方式为支点,撬起深度教学的“大作为”。
3.1 剖析结构揭示本质
有机化学课程的中心问题是结构与性质的关系问题,把握结构与性质是学好有机化学的关键。从有机物的结构特征出发,可以很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特征。教学中要牢牢抓住结构和性质这条主线,从结构出发弄清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掌握有机化合物之间的转化,揭示有机反应的机理,从本质上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乙烯和苯同属不饱和烃,但性质差异很大。乙烯可以发生加成反应、加聚反应、氧化反应等。在乙烯等单烯烃中存在不饱和π键,π键的键能小于碳碳σ键,容易发生断裂而反应。苯也是一种不饱和烃,其不饱和程度更高,但苯不能使溴水褪色,也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并没有表现出类似烯烃的性质。在乙烯等单烯烃中,碳碳π键是相对独立的,容易断裂。苯分子中6个碳原子之间的价键完全相同,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离域大π键),虽能体现不饱和价键的性质,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H2等物质发生加成反应,但不能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苯结构的特殊性,从本质上揭示了苯化学性质与不饱和烃的相异性。
3.2 注重比较促进理解
比较是化学学习中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比较,能发现物质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性;比较,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比较,还有利于发现物质之间的变化规律。在有机化学学习中要充分利用比较的方法,剖析物质间存在的某些相似、相同或相异之处。通过对官能团之间的某些共性、差异和特殊性的比较,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化理解所学知识,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
在苯酚、水、乙醇中存在着相同的基团“-OH”,与羟基相连的分别是苯环、氢原子、乙基,由于这些原子或原子团的相互影响,使“-OH”中“O-H”键的极性发生变化。其中苯环与酚羟基中氧原子形成p-π共扼,使“O-H”键极性加强,在水分子作用下电离能力增强,显示弱酸性;乙醇中甲基的电子云密度比氢原子大,使醇中“O-H”键极性减弱,结果导致电离能力减弱。因而,随着苯酚、水、乙醇中羟基“O-H”键极性减弱,其与钠的反应剧烈程度也在减弱。
3.3 浓缩要点减轻负担
有机化学知识信息量大,有机物种类多,反应复杂,学生记忆负担重。教学中应避免“宏大”与“整全”,应将教材中主干、重点的内容,进行浓缩简化、去粗取精、抽象概括,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浓缩简化就是提炼知识要点,扣准关键性字眼,把要识记的材料加以概括和压缩,使需记忆的知识数量减少,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烃的命名是初学者的难点之一。教学中将复杂的命名原则“削枝留干,以主带从”,进行浓缩与简化。冗长的命名原则缩略为:“长、近、简、多、小”。选择碳链最“长”的链为主链,从支链靠“近”端点的一侧编号,命名时支链从“简单”到复杂(先甲基后乙基),当同时有几个相同碳原子链时选择支链“最多”的为主链,主链编号要保证取代基序号总数“最小”。
烃的同分异构体书写规则可缩略为:主链由长到短,环由大到小,支链由整到散(少到多),位置由心到边,排列由邻到间再到对,并注意碳链的对称性。
3.4 强化直观感性体验
有机物结构复杂,反应原理抽象,学生难以记忆和理解。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认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反应历程和反应机理是有机化学学习的重要策略。运用图形、模型和动画教学能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生动的表象,进而准确、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对物质结构分析、反应机理探讨时,一些简单分子(甲烷、乙烯、乙炔、苯)的空间结构运用传统的球棍模型、比例模型就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对于那些复杂结构和反应历程的表达却无能为力。在当下富媒体时代利用计算机软件制作动画进行教学已成为一种常态。通过动态模拟抽象的立体结构,“再现”反应历程,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变不可见为可见。如乙炔与水的反应可以利用计算机制作Flash动画,将反应历程清晰地呈现。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加热,首先是碳碳叁键断裂和水分子氢氧键断裂形成的氢原子、羟基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烯醇,这种不稳定的烯醇式结构发生了分子内的重排(演示价键的断裂和原子的迁移)形成一种稳定化合物乙醛。
3.5 构建网络内化吸收
作为PCK四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特定学习内容在横向和纵向上组织和结构的知识”,在有机化学学习中显得尤为突出。不同有机物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通过对比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通过综合归纳发现其内在联系,掌握不同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构建知识网络,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实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与灵活运用,将所学新知识纳入到自己原有的知识架构中,使之成为知识系统中的一部分。
“结构决定性质”是化学学习的重要观念和方法,围绕这一思想,指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和归纳的方法,以碳原子结构为中心,以官能团为主线,建立起结构、性质、转化、合成及应用的转化关系,“编织”知识网络,使有机化学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或以有机化学反应为中心,按不同官能团有机物的性质、合成、应用交织成网(见图1),内化吸收。
3.6 强化实验追求创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学习和研究都是以化学实验作为基础的。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说过:“化学实验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基础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实验教学仍是课堂教学的薄弱环节,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举措。当下实验教学“黑板上画实验,课堂上讲实验,课后背实验”的现象依然存在。强化实验教学势在必行。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从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抓起,通过一系列的典型实验,分析实验原理,选择适当的仪器和药品,安装实验装置,规范操作要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录,正确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发现总结规律,得出正确结论。在此基础上对教材实验进行合理整合,设计一些综合性强的探究实验,由学生自己经过分析写出设计方案,通过独立的操作来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案,并与其他同学的方案进行比较,分析优缺点,改进实验设计,提高实验的效率。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7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课堂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能学会运用化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知识得到升华;理论联系实际能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适应性,关心社会生活,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
在教学中及时向学生提供最新科技领域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等专题性科普资料。如新能源、新材料、新药物等,以及医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等与化学密切相关的科学。并在教学中适时地把涉及生产、生活、科技等知识作为背景材料或切入点,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从有机化学的视角进行观察和分析,学会对背景材料的处理和运用,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3.8 揭示规律巧用方法
同分异构体是有机化学中的重要概念,是有机化学学习中的一个重点。其涉及知识点多、知识面广,特别是围绕有机物同分异构体书写问题更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于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这是不教之教,是真正的教,最大的教,最美的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6]梁永平.论化学教师的课程知识及其发展[J].化学教育,2012,(6):1~5.[2]曾天山.论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与功能[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5,(5):25~27.[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5]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有机化学基础[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7]李青萍.新课程下普通高中《有机化学基础》教学策略[J].宁夏工程技术,2011,(12):401~403.[8]孙天山.基于理解的学科教学知识(PCK)建构研究[J].化学教学,2013,(7):23~25.[9]孙天山.发挥新教材中“拓展视野”栏目的教学功能[J].化学教育,2006,(3):16~18.[10]约翰?D?布兰斯福特等.人是如何学习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3.
第二篇:中学数学教师PCK构建策略
中学数学教师PCK构建策略
[摘要]PCK是学科知识与教育知识的一种特殊合成。本篇论文对教师构建PCK的意义及其形成的影响做了分析,并针对性的对中学数学教师PCK的构建提出了一些建议。[关键词]中学数学;学科教学知识;PCK [Abstract] PCK is a special synthetic subject knowledge and educational knowledge.In this thesis, the impact on teachers to build their sense of PCK formed to do the analysis, and targeted to build a middle school math teacher PCK some suggestions.[Keyword]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pedagogical knowledge;PCK
一、PCK的研究背景
(一)、PCK的含义
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是教师知识的核心,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重要意义。PCK这一概念最先是由舒尔曼教授提出的,1986年,他在美国《教育研究者》发表的一份,关于学科知识和教学发展关系的研究报告中,就提出了,应该改变过去那种,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各自相互独立存在的形式,应该将两者进行整合。舒尔曼认为,PCK 是教育知识与学科知识的一种特殊合成,是教师本身的一个独特的知识领域。PCK,它不同于教学方法,同时也与学科知识有所不同,它是两者的结合体。它无法单纯的从某个特殊的渠道获得,只有教师在自己日常的教学工作实践中积累,自我总结与反思,不断学习,才能实现构建。
PCK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教师的经验之上的,所以它有自己科目的独特性,运用的独特性,不同的知识、针对不同的学生身应当运用怎样的教学方法,这些都是需要科任教师进行总结和研究的。
(二)、PCK的相关研究
在舒尔曼教授的号召之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将精力投入PCK研究中。
在方菲菲,卢正芝写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新焦点:学科教学知识及启示”和顿继安写的“数学课堂中教与学擦肩而过的现象研究兼谈PCK的利与弊”中,都说明深入研究、提高教师PCK的质量,是有效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在马云鹏,赵东臣等人的“中学教师专业知识状况调查研究”中的统计数字表示,在任教师PCK要优于职前师范生。得出结论:教师的PCK是在实践中,在教学细节里由教师发现和自主构建的。除此之外,数学史与高等数学教学紧密联系,是师范生构建PCK的一条有效的途径。黄云鹏的论文,“数学师范生PCK建构与数学史、高等数学教学融合关系的思考”中就强调过这点。前辈们的研究都强调了同一个问题——PCK对于教师的重要性。
二、由一个教学案例分析PCK对数学教师教学策略的影响 知识点的讲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背景:学生已经学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方法一: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师会直接将“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一公式告诉学生,然后讲解一个求解三角形面积的例题,接着用大量相同类型的练习题进行强化。
方法二:利用布鲁纳的发现法。
第一步:让学生动手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用不同的方法将它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个部分,会出现如图(1)的四种情况。
ABCD
图(1)
第二步:教师出示事先画好的四种分割情况,如图(2),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
ABCD
图(2)
学生会发现: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分割为两个完全相同的平行四边形(如图A、B),也能分割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如图C、D)。
第三步:擦去A、B两个图形,只留下被分为两个三角形的C、D两图,让学生继续观察:如何计算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学生会发现,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就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第四步:让学生计算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第五步:让学生观察图形和所列出的算式,归纳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发现: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比较三角形面积公式的两种教学方法,我们会发现,两种方法,学生都能够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求解方法,但是,两种教学方法又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方法一:教师直接给出求解方法,让学生模仿,这相当于是将知识直接、粗鲁的灌输给学生,这样教学的作用仅仅是让学生学会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求解方法,学生都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探索,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只是被动的接受了知识。
方法二:教师分几步走,将知识点一步一步的展示给学生,最后让学生自己探索出要掌握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教师着重于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即“学会如何学”。
从这两位教师的教学方式来看,会运用发现法,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师的PCK,明显高于只会利用传统教学方式的这位教师。因为,针对这个知识点,运用发现法,充分的利用学生好动的心理特点,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有效的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能够合理的利用教学方法,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获得,这是教师对于自己专业的一种独特的认知领域,即教师的PCK。
教学方法的使用应该是有选择,有控制的。然而,要如何进行这个选择和控制,就涉及到教师转化学科知识能力的问题上了,它取决于教师的PCK。
三、影响教师PCK构建的因素
(一)职前教育的影响
当代的教学,越来越多的重视网络、多媒体教学方式。人们生活的环境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受教育者应该接受不断更新,适应社会发展的知识,这要求教育者要熟知先进的信息技术。
可数学职前教师在校学习也有其局限性,除了本门的专业知识外,都还需要学习如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学科知识,却总会忽略与中小学教育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性课程。许多人认为大学课程知识,对日后的工作起不到多大作用,只要考试通过就可以。可是,学科知识是教师PCK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重视如《初等代数研究》、《高等数学》等专业课,这是教师PCK构建的一个重大损失。
不被重视的学科,还有《数学史》,它追根溯源,让人“知其然”,还“知其然所以然”,对学习、教学都有很深刻的意义。不仅如此,“文化是一切非自然的、由人类所创造的事物或对象。”[1]数学不是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而是一代代数学家们经过长期的实践创造而来,所以,数学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数学教师有义务和责任把它继续传承下去,却因为不被重视,一切都变为空谈。
(二)、在职期间的影响
教师这一专业“相对于一般职业而言,更具复杂性、排他性和与时俱进性,除了要求从业人员职前受过严格的专业培养外,还要求职后的职业生涯都被继续教育贯穿。”[2] 在职教师的学习,通常是基于自己关于教学、处理学生问题等方面的需求去学习。由外部强加的任务,通常无法有效的达到让教师学习的目的。对在职教师培训 的实践证明,培训项目普遍受到教师的排斥,究其原因就是培训项目没有让教师得到管理自己的学习的机会。
波斯纳说过: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他认为,若教师不会在经验中反思构建PCK,就不可能在教学上有所进步。教师的反思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反思中把相关教育学科知识与自身经验相互渗透,不但可以使教师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形成对于教学工作的独特实践理论。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提到过:“教师教育必须通过优化课程资源的共享机制,才能提高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的效益和水平。”[2] 倘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的进行自我的调整,获得的经验就可能在很大程度上的带有教师本身的主观意念,还可能使教师走入误区而不自知,这样对教师PCK构建有极大的影响。所以,必须重视教师的资源共享、交流,更重要的是要形成教师与同行之间的交流,以便于发现相互间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提倡,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负责引导。学生想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要明白学生的需求,适当的根据学生的需要调整教学,也能让教师更轻松而有效的处理班级上各种问题,这也是教师必不可少的PCK.数学科任教师只需要研究数学这门学科,其他领域,知不知道不重要。这样的想法,可以说是武断而主观的。没有丰富多彩的认知,没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没有渊博的知识体系,教师如何把被普遍认为,枯燥乏味的数学课进行的多姿所采,又如何能真正以最巧妙的方式,去转换学生需要认知的知识呢?
四、教师PCK获取策略建议
我们知道,教师的PCK是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的一种特殊合成,那么,我们可以就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师PCK实施构建。
(一)、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1、熟悉中学数学学科知识
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中学数学教师,一定要有扎实的数学专业知识,要熟悉中学的数学知识,只有教师具有丰厚的底蕴,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师范生在入职前进行的职前师范教育阶段,就应当开始重视中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因为新课改的实施,中学的学习内容也有了巨大的变化,所以我们必须要在入职前就做好准备。
2、加强教育学科知识的学习
教育学、教育技术、心理学等基本教育理论知识,被称为教育学科知识或条件性知识。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刚从师范学院毕业出来的教师,必须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不断研究心理学,他才能在教育工作上有所成就。”[3] 因为,数学教师的教学任务,并不仅限于指导学生学习数学这一科目,还要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3、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
数学这一门学科的逻辑性和抽象性都很强,可以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使一些抽象的知识点变得直观易懂。
例如:在讲解圆锥曲线这一节内容时,可以利用几何画板,动态的演示随着离 心率的改变,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各图形轨迹随之改变的情形,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图形的变化情况,更容易理解圆锥曲线的几种图形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发现统一定义:
图形轨迹随着改变:
(1)当 时,是椭圆;
(2)当时,是双曲线;(3)当时,是抛物线。
利用多媒体教学,更直观,更形象,相比于传统的直接使用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显然是更有效率的。
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生活中占据着一个巨大而重要的部分。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必须去适应这样的生活方式,只有教师懂,才能更好的帮助、引导学生成长。
4、将大学各专业课与数学史的学习紧密结合
克莱因说过:“中学和大学数学教师都应当了解数学史,有许多原因,最重要的一个应该是:数学史是教学的指南。”[4]
如绝大部分人认为的那样,数学的学习非常枯燥,如果能合理利用定理创造者的有趣故事或发展史,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学将可以更有效。同时,师范生学习《数学史》,并将其与专业课程紧密联系,更重要的是能形成一种正确的数学观,和对知识来龙去脉的求知习惯。自主思考、寻找最易于学生接受的、最适合的教学方式等教师素养,都是支持教师迈向成功的PCK.5、有针对性的对学科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教师的主战场在课堂里,但也还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持,教师要针对不同科目的需求,参加学术报告,教学专业指导,理论学习辅导讲座等培训。教师对教育机构强行施予的培训,多带有排斥心理,就不会以认真态度去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克服这种心理,同时,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学习。以实现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目标,使教师职业技能和业务水平得到提高,进一步实现PCK构建。
(二)、通过实践自主构建PCK
1、重视师范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不可否认的,教师PCK的构建,需要各种条件性知识的支持。但是教师在面对复杂教学情境时,能迅速做出正确反应,离不开条件性知识的支持,更多的却是教师不断地体验感悟,形成的一种本能。实践是构建PCK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只有走出校门,针对自己所学的科目,寻找恰当的实践项目进行实践,才能真正实现为进入教师这一职业做充足准备。针对师范类数学这一专业,可以在假期到实施补课的中学学校里,或者直接进入假期补习机构中进行实践。
当然,如今学校也都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强制性的要求学生进行暑期实践,可认真执行的并不多。大多的大学生都只是将它当作一个需要完成的任务,没有将其视为自己的需要去学习和体验。师范生必须给实习、见习等社会实践活动更多的重视,更有效的构建PCK.2、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波斯纳(G.J.Posner)说过,从不反思获得的经验,那它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教师的必须在实施教学活动之后,及时反思。
(1)、反思教学过程中自己对教学目标的把握。(2)、对自己的教学过程、环节等进行反思。(3)、反思课堂上的突发状况和教师的处理方式。(4)、反思通过各式各样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自己获得的独特感悟。
教师要反思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得满意的教学手段和不足之处。比如,在实践中悟出的道理,课堂辅助手段,使用的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及其使用的效果等等。尽可能的将这些切身的体会与广泛的理论知识相联系。
3、重视与同行、学生的交流与沟通
教师必须进行自我反思,但也不能独自闭门造车,应该对外开放。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学习、成长。
无论课程如何改变,也不管对教师、对学生的地位如何定位,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始终是教学的一个基本任务。所以,教师不仅仅是要自己掌握所授科目的知识,还要求教师能用一种能让学生理解的方式,将学科知识授予学生。PCK正是形成这一转化过程的关键。要知道何种方式更易于学生理解,仅仅反思或与教师间进行交流,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了解学生对知识点认知情况、学科知识范畴以外问题的处理方式的接受程度,这些都是教师需要直接与学生交流才能掌握的。
4、广泛的阅读各类书籍
教育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不同于艺术或发明创造,它是被融入了人文气息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及对社会文化、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深刻认识,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
而且,如今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各学科间的知识交叉渗透,学生旺盛的求知欲,都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开阔的视野。大量的教学现象及事实表明,学生都喜欢渊博、风趣、爱好广泛的老师。因为教师的知识、兴趣、才艺能充分的表现出教师的人格魅力,将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而且,知识阅历越丰富,对于学生的教育引导也就越是得心应手,这也是教师必要的基本素养之一。
五、结论
“PCK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实践的,建构的过程,带有明显的情境性,个体性与建构性,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实践、探索,将各种知识进行整合、创新”[3]。教师PCK是指能恰当的运用教学方法,把学生要掌握的学科知识转化为,易于学生理解的知识。它不是以独立的形式存在的,是教师将自己的学科知识、学生的特点、课堂文化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整合而成。在这个整合过程中,还融入了学科教师自身的经验、对该学科教学的看法等。可以说PCK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混合物”,可它又不是由几种知识单纯的叠加而成,更不能说,其它教育类的知识丰富,PCK也就丰富,只是,PCK必须以其他知识作为基础。数学教师要能根据课程的目标、知识特点、理念等有效的将数学学科专业知识,合理转化为教学任务,再转化为学生的获得。它对于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根据自己的需求,在职前就开始为PCK构建做准备。与此同时,PCK更多的是在实践中构建的,在职后,更要继续学习,针对性的,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获取,进而,更有效的促进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六、致谢
诚挚的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文萍老师和我的几个中学数学老师,在我写作过程中对我的悉心指导。
[参考文献] [1]、黄云鹏.数学师范生PCK建构与数学史、高等数学教学融合关系的思考.陕西教育报刊社,2012.9.[2]、靳希斌.教师教育模式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3]、李斌辉.中小学教师PCK发展策略.陕西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4]、克莱因M.古今数学思想(第1 册)[M].张里京,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2
第三篇:基于新课改理念的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新课改理念的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研究
传统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因为教师常常主宰着课堂,所以学生基本上没有自主学习和探究实践的机会,既缺乏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无法提高地理学科素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地理教师应当顺应时代潮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地理学科素养的提升。
一、新课改推行现状
1.整体推行现状。
课程改革已经开展了十几年,取得了很多理论和实践成果,但是,一些问题和不足也开始显露出来。教师仍然把关注点放在了学生成绩的提升上,虽然认识到了要通过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来活跃课堂气氛,但是,只关注了教学关系的平等,没有认识到师生人格上的平等,所以课堂中仍存在教师不理解、不尊重学生的现象。
2.高中地理推行现状。
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仍然局限于课堂,几乎没有机会进行实践活动;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学活动中扮演观众的角色;教师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二、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新课改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颇受教师和学生欢迎。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可以将枯燥的知识变得形象有趣,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使他们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
例如,在教学《工业区位选择》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如果你是一位投资者,根据你对某地的了解,你会在此地建立一个什么类型的工厂?工厂应该建在什么位置?说一说自己的理由。学生都很有兴趣,快速进入到角色中,从投资者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2.小组合作教学法。
有效的教学活动过程应当是师生相互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打破学生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法来开展教学,把全体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让每个小组分别思考和讨论不同气压带、风带的性质,最后教师综合各组的讨论结果,与学生共同完成“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示意图”。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探究欲望被调动起来,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其中,不仅收获了知识,也提高了学习能力。
3.信息辅助法。
当前,信息技术已经在教育领域得到了普遍应用,具体到高中地理课堂中,信息技术打破时空的界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信息技术集文字、图画、动画、声音等于一体,能够将教学内容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活动的生动性,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立体地、形象地展示自转和公转的关系,使教学重难点轻易得到了解决。
4.过程评价法。
以往的教学评价基本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准,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使得大多数学生没有得到合理的评价。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转变以往的评价方式,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并给予他们表扬、鼓励和指导,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虽然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处于探索阶段,作为新时期的高中地理教师,我们应当继续探索现代教育的特点,突破传统的教育观念,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第四篇:小学数学pck研究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pck研究心得体会
有幸参加了“小学数学pck研究及教学能力提升”主题培训,从中获得了很多新知识,有一些心得体会。心得:
一、更新教学观念,确立主体地位
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明确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而确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转变学生是“收音机”、“容器”、“观众”或配合教师演“教案剧”的配角的传统观念。“教”完全是为了“学”,“教”要服从于“学”,学生才能成为真正的主角、主人,教师应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让自己的“启”达到学生的“发”,让学生在知识的内在联系上,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思考、理解、掌握、新知。
二、学会赏识别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小学生心中的世界,是个真、善、美为主体的纯真世界,他们对社会上不良行为和不良风气的影响往往难以判别,甚至于盲从。习作或日记是他们心灵的窗户,友爱、憎恶是其真情流露。教师应善于从中发现苗头,引导教育,防微杜渐。教育学生从小要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明确学习的目的,关心和体贴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从劳动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三、和学生一起探究学习
教学中要善于和学生一起探究,不要怕丢面子。有学生问我猫是怎样睡觉的,我还真不知道,于是我叫他查找资料,请教家里养猫的同学,我也去找,我不能留给学生一个“?”。后来他果然找到了并告诉了我,我仍装做不知,看着学生好为我师的样子,我体会到教学相长的乐趣。
四、和学生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悦
学生的成功,也就是教师的成功。在教学中,我先学生之忧而忧,为学生之乐而乐。学生在课堂上会思考,会提问,我感到欣喜;学生能自己主动阅读,写笔记。我为他高兴;学生在运动会上获奖,我为他欢呼;我学着做一个伯乐,为学生的每一个进步喝彩;我试着和他们一起体验学习的压力,成功的喜悦。
在新课程自由、崭新的天空下,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着改变,改变学习的方式,改变思维的方式。为此,我愿意学习,汲取,探索,在学习中成长,在合作中成长,在实践中成长。
第五篇:CDIO理念下PLC教学方法研究论文[范文模版]
【摘要】本文介绍了CDIO先进的教育理念、PLC课程的特点以及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立了运用CDIO理念指导教学方法改革。针对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过程、考核与评价机制等主要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总结,并就相应的策略予以了分析。
【关键词】PLC;CDIO;教学方法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国际著名高等院校推出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是一个新型的高等工科教育模式。它是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蓝本,让学生以主动的态度、实践的方法学习工程。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掌握实际生产工艺技能。获得熟悉生产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可编程序控制器(简称PLC)是一种在工业控制领域应用十分广泛的自动化设备,它是PLC、变频器、触摸屏、工控机、组态软件、现场总线等设备构成的现代工业控制系统的核心。作为制造业三大支柱之一的PLC技术,已经成为每个机电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项技术。PLC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对毕业生的就业也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该课程必须要有优秀的教学理念,完善的教学设计,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课程实施效果。
1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教学方法是从PLC的基础知识开始,介绍PLC的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PLC的编程指令、应用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教师为主导地位,学生为载体,被动地接受知识。PLC应用技术特点是综合性较强,知识覆盖面宽,新产品更新速度很快。如果理论内容较多,理论与实际脱节,教学效果不会很好。花费很长时间学习各种指令的语法,而不重视指令在实际工程中的使用方法,学习过程是被动地接受各种知识而没有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培养严谨的工程应用能力;在程序设计时,缺少实际项目的实施目标,不能对实际项目进行任务分析、总体方案设计、程序设计。只是为了考试而编程,没有建立工程的概念,对工程设计没有深刻的理解;课程结束后对于控制系统设计没有清晰的思路,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PLC技术和变频器以及人机界面的综合应用在工厂控制系统中广泛使用。但是大多数院校并没有专门设置PLC、变频器和触摸屏或者组态软件综合技术一体化教学课程。而是主要学习PLC、变频器的理论,再加上各自独立的验证性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而且实践课时偏少,学生往往只能掌握各门课的基础技能。内容相对独立,学生无法从整体上把握控制系统开发的思路,也就无法体现“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的教学思想。另外PLC、变频器和触摸屏种类繁多,各种新产品层出不穷。当毕业生就业时从事相关行业工作,如果没有综合性的项目培训,只是学会一些理论知识,所学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存在一定的脱节。毕业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这就降低了人才的竞争力。
2基于CDIO理念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理论环节。针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我们将先进的CDIO教学理念引入PLC课程教学。从项目构思、设计、实现到运行,开发PLC教学和实践项目结合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内容,结合实验室现有机型三菱FX系列PLC,开发以项目为驱动的课程标准。课程以项目为主线,将相关知识点和原理等内容贯穿其中,循序渐进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少而精,学生学起来不枯燥,而且项目基本涵盖了工业控制领域PLC控制系统常用技术。常用的项目包括以下几个。项目一通过电机启停控制让学生掌握PLC基础知识及PLC的基本工作原理,包括基本指令应用。项目二是电动机Y-△降压启动,主要学习定时器编程使用方法。项目三是工作台自动往复运动控制,学习行程开关和计数器的使用方法。项目四是气动机械手的控制,让学生掌握顺序控制的方法,学习气动电磁阀的控制。项目五是立体仓库控制系统设计,学会步进电机控制指令的使用。项目六是变频器多段速控制,包括丹佛斯、三菱、西门子等机型,采用不同方式实现对电机的调速控制。项目七是模拟量的温度控制,可通过内部模拟量指令实现控制,学习使用PID指令实现闭环控制。项目八是触摸屏、PLC的液体混合控制,学习使用触摸屏设计人机界面以及和PLC相互通信。项目九是触摸屏与变频器、PLC恒压供水控制系统,学习用触摸屏、PLC、变频器相结合的控制方式,学习设计信息简洁丰富的人机界面,并且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远程监控。PLC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是网络化与智能化,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PLC通讯联网功能将会越来越强大。这十个项目基本涵盖了PLC教学要求中的知识点。使学生逐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习各个重点和难点,学生会在学习中充满成就感。项目的选择是精心安排安排的,按照知识点合理分配的原则。而且每一个项目都应该是实际项目,来自于生产一线,同时应用比较广泛。按照项目的知识连贯性和学生的能力基础,把整个学习过程分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包括三个项目。在第一阶段,学生对相应的PLC理论知识与电气实践技能还不了解,需要通过教师示范教学引导,这样学生才能适应以项目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初步学习完成项目的具体步骤,为后续项目教学组织奠定良好基础。第二阶段,学生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初步掌握了实施项目工作的具体步骤与常用的实践技能,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项目四、五、六这四个项目属于第二阶段内容,指导教师不用示范教学而是制定概要的项目步骤,学生依据步骤完成任务,目的是加强学生的进一步自己独自完成项目的能力;在项目进行过程中,要重点使学生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合适的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第三阶段,也就是综合项目阶段,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专业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阶段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项目能力,通过实际的综合性项目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结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得到很大提高。通过三个阶段的努力,学生找工作时,非常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需要重点指出项目必须来源于常用的生产现场,每一个训练项目都包括构思、设计、实现、运行(CDIO)四个环节,真正在理念上贯彻这个理念。尤其重要的是初级阶段的项目设计,每个项目中包含的知识点不能过多过难,也就是说学习训练负荷不能太大,要让学生有边学习边思考的时间,重点和难点内容要经过反复训练。项目内容的选择非常重要,需要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设计。
3项目实施的教学组织过程
项目教学过程中,基于CDIO教学理念,按照构思、设计、实现、运作、评价等环节,认真体验做中学、学中做。任何知识的运用与能力的培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能力的培养如果仅仅是学生被动的在课堂训练,这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课后也需要全心投入。在CDIO教育理念下,提示学生对项目中所涉及的各种知识自己需要主动的学习。资料的查找,实际项目的应用情况,都是学生在课外调查研究。CDIO理念培养人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在课改教学组织过程中,课程组成员采用简单控制系统由学生独自完成项目,稍微复杂的控制系统由老师指定小组分工合作。通过课内学生相互之间的评价和交流,学生借鉴他人经验的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知识的应用移植能力;自学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锻炼。课程评价改变传统的闭卷考试为主的方式。过程考核成为最重要的部分,其中过程考核占70%,笔试考试占30%。更加注重学生细心严谨的学习,重视培养严谨务实的习惯,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总结
在PLC教学中体现CDIO理念,以项目为目标,把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等培养融入到每一个项目教学过程中。学习内容围绕项目这个核心进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评价方式的改革,避免了闭卷笔试的弊端。通过实际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齐占庆.机床电气控制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李辉.S7-200PLC编程原理与工程实训[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2008.作者:杨旭东 单位:唐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