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施新课程后.如何发展民族体统体育doc
实施新课程后,如何发展民族传统体育?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世界体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既是一种植根深厚从而形成自身一贯、稳定的精神特质文化,而又在历史变迁中不断改变其具体的结构样式,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差别相来。以至于在宗教形式、喜庆丰收、婚丧嫁娶以及各种节日中,民族传统体育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各种体育活动出现频率之高是其它文化所不能比拟的。流传至今的蒙古族的摔跤、维吾尔族的姑娘追、朝鲜族的秋千、回族的木球、傣族的跳竹杆、苗族的上刀梯、高山族的背篓球赛、羌族的推杆等无不凝结了民族人民的智慧。这种在民族文化体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特质,突出地再现了民族特色、民族心理和民族意识。民族体育是各民族人民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促进人类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智慧结晶,它对改善民族体质,提高各民族人民的身体健康水平起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国家及各地方召开的各种形式的民族体育运动会,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如雨后春笋一般得到了极大发展。特别是大量民族体育项目规则的制定,则为民族体育的推广和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形成规范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经历几千年的承袭、发展、演变之后,将根据自己时代和民族 的需求来寻求传统向现代转化的契机,进而合理地继承与消化异域输送来的养料,有效地促成固有文化结构的变换,博采兼收,融古今中外于一炉,创造出符合时代潮流并具备中华民族特色的崭新文化形态来。
云南省有众多的民族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决定了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十分丰富,是一种形式多样和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实施新课程后,如何更好地发展民族体统体育?我认为:
一是要打破课程资源单一结构。我县是一个拥有16个少数民族的彝族、傣族自治县,傣族中的花腰傣是特有的傣族支系。从民族传统体育的地域性、娱乐性、健身性、竞技性和广泛性上来看,我们选择了各民族都喜爱的打陀螺、烟盒舞和傣族健身操等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
二是要把发展民族体统体育要和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有机结合。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祖先遗留下来的一项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发展失衡,传统体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发展缓慢,甚至有些项目濒临失传的边缘。如果我们不去继承和传播民族传统体育,大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将会流失。若干年后许多项目的名称我们都会感到陌生甚至被遗忘,造成民族传统文化的巨大损失。作为学校体育教师,要主动、自觉地承担起传承民族体育传统文化的责任,通过学校教育的途径,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得以传播和延续。
三是要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和开放性。国家课程能够保证国民素质达到一个基本的、统一的水平,能保证各地教育质量的基本平衡,但很难照顾到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和学校教育情境的多样性。因此,不具备很强的适应性,尤其偏远和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文化环境和教育传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合理开发和利用本地区的课程资源,对于发扬本地区的教育特色,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具有积极的意义。体育教师应研究学生的兴趣需要,结合本地区课程资源的具体情况,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课程,将有健身价值,简单易学,趣味性强的地方特色体育项目引进课堂,充实和丰富学校体育内容,增强体育课的适应性和开放性。
第二篇:浅谈民族体育(定稿)
浅谈民族传统体育
摘要:中国古代体育文化是有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宝贵的优秀文化遗产,民族体育内容极为丰富,风格各异,其中导引、养生、武术、气功、太极拳等都属于民族体育的范畴。它具有很深的内涵和特性:其一,民族体育的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修身养性、自娱娱人的独特功能是任何体育项目不可相比的。民族体育以修身养生为主,以追求“健康”和“长寿”为目的,以“身心合一”、“动静结合”为特点。讲究“内外之合”,提倡“神形兼备”,如今传统体育中的气功、武术、保健按摩等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喜爱,而且还被誉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关键词:传统体育;气功;武术;保健按摩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指在中华历史上一个或多个民族内流传或继承的体育活动的总称。主要是指我国各民族传统的祛病、健身、习武和娱乐活动项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所有项目,就其历史发展及其运动的主体功能而言,可划分为三大类:即“技击壮力类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如武术、举重、摔跤、田径、射术项目等;“休闲娱乐类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如球戏、舞戏、舟戏、水戏、冰雪戏、棋戏等;“养生健身类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如导引、太极、保健按摩等。现就其养生健身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以简单介绍:武术
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术,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它的产生,缘起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人们在狩猪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是低级的,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却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武术作为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同中华民族文明的产生同步的。明清时期是武术大发展时期,流派林立,拳种纷显。拳术有长拳、猴拳、少林拳、内家拳等几十家之多;同时形成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主要的拳种体系。到了近代,武术适应时代的变化,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1.1武术的内容与分类
武术的主要内容;由拳术和器械的套路组成。根据拳种和类别的不同,套路有长有短,有刚有柔,有单练,有对练,风格不同,表现各异。但共同的的作用,如踢、打、摔、拿、击、刺等动作,是组成武术套路运动的主要因素,它们都有着不同的演练特点和攻防规律。中国武术具有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的神韵,由于武术动作是从格斗攻防技术中提炼出来的,因此要求手到眼到,手疾眼快;手脚相随,上下协调;意领身随,以气催力;意识、呼吸、动作必须和谐一致。要求是动作连贯、往返多变、起伏转折、快速敏捷、节奏鲜明。武术的分类:中国武术文化底蕴丰富,门类众多。按流行地区分类,划分为南拳、太极拳;按山脉、庙宇分类,可划分为少林拳、武当拳、峨眉拳;按形象分类,可划分为蛇拳、猴拳、螳螂拳等;按技术内容分类,划分为拳术类、器械类、气功类、摔跤类等。拳术类包括长拳、太极拳、南拳、形意拳、八卦拳、通臂拳等。器械类包括刀术、剑术、枪术、棍术四大主要
1形式。气功类包括禅家、道家、儒家、医家和拳家五大派别。摔跤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角力和相扑,现称为中国式摔跤。
1.2武术的特点
(1)寓技击于体育之中;套路的编排是技击与艺术动作,加一些趣味性动作的综合体。
(2)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气’‘阴阳’传统哲学引到武术中,强调内在精气神的修炼与外部形体动作紧密结合。
(3)广泛的适应性;幼者可以套路,老者可练气功,导引;年青人可练散打,推手,拳可打卧拳之地。
1.3武术的作用
(1)磨练意志,培养道德情操。
(2)心锻炼身心,增加体质。
(3)掌握技击,提高防身技能。
(4)娱乐观赏,丰富生活。
2气功
气功就是通过特定的修炼方法使机体的组织、器官在功能上更佳有序化与协同化的生理变化过程。由于修炼的方法不同,所导致的生理变化也会不一样,这种不一样就是气功的生理效应。气功在保健方面有独特的功效。他是建立在整体生命观理论基础上,通过主动的内向性运用意识活动的锻炼,改造、完美、提高人体的生命功能,把自然的本能变为自觉智能的实践。气功与中医、武术一起,被认为是重要中华传统文化之一,受到世界范围内许多人的喜爱。
2.1气功的分类
一般而言,气功可分两种,即养气与炼气。养气就是道家静坐功夫,把气运在丹田,使之凝聚不散,不让身外景物诱导而外泄。炼气乃以运行为主。如拳术家在练拳时要用臂力,就把气运到臂上;用腰力,就把气运到腰上;假如四肢百胲都用力时,就把气运到全身。气有呼吸的区别,呼为阳,吸为阴;呼为动,吸为静;呼为刚,吸为柔。要把阴阳、刚柔、动静结合在一起,才能完成它的作用。气要运行时,不可逆走,贵当顺行。如顺行的话,不但脏腑会舒畅,并可快慢自如;倘若逆运的话,内部各脏腑就要受到伤害,一些习练者练岔气致伤致残者时有所见。
现代气功一般划分为儒、医、道、释、武术五大派。儒家气功以“修身养气”为目的;医家气功以防病、治病、保健强身为宗旨;道家气功讲究“身心兼修”、“性命双修”等;佛家气功要求“炼心”以求精神解脱,其中入定派强调“四大皆空”,参禅派强调“修身养性”、“普渡众生”;武术气功主要为了锻炼身体和提高技艺。
2.2健身气功在养生保健中的三大特点
健身气功的三大特点是:第一强调练功过程中要调身、调息、调心三者密切配合;第二强调练功目的是促使体内精气神三宝不断充盈,起到养生保健、抗衰防老的作用;第三强调练功既可增强人体的生理功能,又可调节人体的心理功能。这三大特点不同于体操健身、武术健身和其他体育运动。
2.3健身气功在养生保健中的主要作用
2.3.1从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1)增强大脑功能:实验研究证明,在练功放松入静时,可见到练功者脑电图中α波波幅增高,并由枕叶逐渐向颞叶扩散;单位时间氧耗率明显下降。比清醒状态下的正常人约低16%,而正常人在熟睡时,单位时间氧耗率才降低10%,这说明健身气功锻炼比睡眠得到更好的休息。由于α波是反映大脑皮层抑制的波型,所以α波波幅增高,并有扩散趋势。说明健身气功锻炼可减轻或消除大脑皮层各种不良刺激,可调节中枢神经,促进大脑皮层和全身臓器得到修养生息,提高记忆能力和开发智力。
(2)调节各系统功能:实践应用证明,健身气功锻炼对防治高血压或低血压;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高血糖或低血糖;甲状腺机能亢进或甲状腺机能减退等病症都有一定作用,说明健身气功锻炼对人体各系统有双相调节作用。
(3)促进血液循环:实验研究证明,长期健身气功锻炼,不仅可以增强心脏的功能,促进大循环、小循环和微循环的血液流动,而且还可以减少异形血管的管袢数量。对防治冠心病、脑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病和其他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症都有良好作用。
(4)减少能量消耗:实验研究证明,练静功可以不同程度降低能量代谢,可使人体从“耗能”态转化为“储能”态。因此经常锻炼健身气功能减少能量消耗,增加能量储存,有利于养生保健,抗衰防老,延年益寿。
2.3.2从中国医学研究表明:
(1)疏通经络:通过健身气功锻炼,可促进经络疏通,经络通则不痛,臓腑组织器官就能得到气血的供应,减轻或消除各种病症。
(2)调和气血:气血是人体的营养物质。如果气血不足就可导致贫血或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下降,就产生许多虚症;如果气滞血瘀就可导致气血运行障碍,会产生许多实证;健身气功锻炼不仅可以补益气血,而且又可理气活血,所以能够防治虚证和实证的许多病症
(3)平衡阴阳:人体的阴阳必须保持相对平衡。如果阴阳平衡失调,就会产生阴虚阳亢、阳虚阴盛,或者出现阴盛阳衰,阳盛阴衰各种病症。健身气功锻炼可以平衡阴阳,所以能够改善和消除阴阳失调的各种病症。
2.3.3从中国气功学研究表明
健身气功锻炼能够促进体内精气神三宝不断充盈,逐渐达到精充、气足、神旺。精气充足则臓腑组织器官功能健全,神旺则大脑和免疫功能健旺。就能做到无病可强身健体,有病可治疗康复,最终达到养生保健,抗老防衰的目的。
2.3.4从健身气功锻炼的目的来看:
参加健身气功锻炼的人群各有不同的目的。主要有六个方面:(1)、增强体质;(2)、预防疾病;(3)、延年益寿;(4)、开发智力;(5)、陶冶情操;(6)、发挥潜能。无论哪一方面目的,最终都是为了达到养生保健和抗老防衰的目的。因此,几千年来健身气功都是人们最喜爱运动之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重视。保健按摩
保健按摩是指医者运用按摩手法,在人体的适当部位进行操作所产生的刺激信息通过反射方式对人体的神经体液调整功能施以影响,从而达到消除疲劳,调节体内内环境的变化,增强体质,健美防衰,延年益寿的目的。保健按摩是一种在人的体表进行适当维动的一种保健方法。其施术手法颇多,动作轻柔,运用灵活,便于操作,适用范围甚广,不论男女老幼、体质强弱、有无病症,均可采用不同的施术手法,进行保健按摩。相信今后随着人们精神生
活与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保健按摩一定会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日常的生活内容和健康需求。
3.1保健按摩的作用
3.1.1减肥按摩
肥胖症是指人体内脂肪堆积过多而引起体重超过正常人标准体重的20%以上。导致肥胖的原因,多数人认为与家族遗传、运动量少及膳食含高脂肪量大有关。通过近几年实践证实,按摩能够大量消耗和祛除血管壁的脂类物质,扩张毛细血管,增加血液流量,改善微循环,不仅可减轻心脏负担,而且有利于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故按摩减肥术既能达到减肥目的,又能增强体质,是肥胖者为早日摆脱痛苦,恢复健美身材而选用的一种好方法。
3.1.2美容美发按摩
美容按摩是通过按摩手法美化面容。生命在于运动,皮肤又何尝不是呢?按摩是刺激和滋养皮肤最积极的方法,既能使粗糙的皮肤恢复光滑柔细,又能延缓面部皱纹的出现,使已经出现的皱纹变浅、变少及防治面部色斑,延缓老年斑的出现。头部经络集中,腧穴密布,与脑、脏腑、气血皆有密切关系,通过按摩,不仅能够疏通气血,调理阴阳,而且可以凋节人体内各脏腑的功能,促进人体健康,进而为头发的生长与保养提供了有利条件。
3.1.3沐浴按摩
人们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身体上,感到疲劳是十分常见的,如情绪紧张、头昏脑胀、肌肉酸痛等。如果单纯靠放松休息,不可能很快完全消除疲劳,这不仅影响第二天的工作和学习,常此下去还会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发生疾病,此时若洗个热水澡,再进行全身或局部的按摩,就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使人体各组织器官得到充分营养,不仅很快消除疲劳,还有增加肌力和肌肤弹性、延缓衰老的作用。
3.1.4全身保健按摩
全身保健按摩能够消除疲劳,缓解紧张,疏筋活络,舒身提伸。经按摩后,可使人感觉全身轻松,舒适爽快。全身保健按摩的适用范围非常广,凡因脑力劳动、体力劳动、运动量过大,旅游或长时间进行电脑操作引起的过度疲劳;由各由各种因素引起的周身不适,如头痛、头晕、肢体酸痛、颈项强痛,腰背疼痛、落枕、肩周炎、岔气、失眠、腹胀、痛经、消化不良、感冒全都属于保健按摩的范围。
3.2按摩注意事项
按摩时除思想应集中外,还要求做到身心都放松;取穴准确,掌握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和操作手法;用力恰当,因为过小起不到应有的刺激作用,过大易产生疲劳,且易损伤皮肤;循序渐进,推拿手法的次数要由少到多,推拿力量由轻逐渐加重;持之以恒,按摩者应作到有信心、耐心和恒心,才可以达到保健或治疗的效果。除此,还要掌握推拿保健的时间,每次以20分钟为宜,若局部皮肤破损、溃疡、骨折、结核、肿瘤、出血等,禁止在此处作推拿保健。推拿后有出汗现象时,应注意避风,以免感冒。此外,在过饥、过饱、酗酒或过度疲劳时,也不要作保健推拿。
4小结
气功、武术、保健按摩都属于传统体育项目,都具有一定的健身作用和保健作用,也是我国历史文化的宝贵产物,我们应将其发扬广大,为此来发展民族体育,增强民族体质,加强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韩勇.民族地区高校体育课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实验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
报,2003,13(7):72-73.[2]白晋湘.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丰富世界现代体育宝库—民族传统体育研究述评[J].北体育大学学报,2003,4(5):23-24.[3]袁革,魏银彬,邱红峡.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教学比较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1(4):21-22..[4]张建雄,江月兰.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相关问题辩解与界定[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5(12):39-41
[5]刘德琼.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教学学生心理能力测试研究[J].体育学刊,2003,3(5):84-86.[6]刘志敏.浅谈体育文化的内容与特征[J].体育文化导刊,2003,3(8):79-84.[7]陈青.体育文化的叙述[J].体育文化导刊,2004,9(9):37-39.[8]丁玲辉.浅谈体育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4(7):23-24.[9]孟强.在文化的全球化趋势中审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7(3):26-28.[10]杨元英,李志清.全球化背景下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J].体育文化
刊,2006,1(5):66-69.
第三篇:体育学科实施新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在体育新课程改革不断推广深入之际,教师新遇到的问题、困惑也越来越多,这些问题如果不很好地解决,就会产生严重影响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影响到新课程的全面推广,我就新课程课标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谈一下: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四个方面: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而旧的教学大纲重视的是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运动技术的系统性、衔接性,忽视了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与旧的体育教学大纲比较来看,我们在课堂要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要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体育与健康课程也充分注意到学生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从而保证大多数学生能完成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体系,由旧的教学大纲的增强体质、传授三基和思想品行教育三大任务,拓展为运动与参与、运动与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大领域目标。课程目标决定着课程方向,制约着课程内容、方法、评价的设计与选用。因此,必须明确新课程目标,才能正确把握课程改革的方向,才能自觉地为实现课程目标而努力。
新课程的各类教学计划的制定,应以目标达成为前提,建立教学目标,再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选择教学内容并进行创造性的优化组合,其格式应富有个性化。
新课程教案设计,首先应关注如何设置学生的明确而具体的学习目标,以及达成目标所需要选取的学习内容与方法。教师应重视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去实现学习目标。即从备教材走向备学生。传统的三段式教案是以传授运动技能为主线而设计的,根据新课程健康三维的教学理念,应对它进行改造。新教案力求根据课改理念,抓住教学要素,简洁明了,不拘一格可以采用主题教案、叙述式教案等,教师的主要精力应放在创造性和有效性的教学方面。教案应突出教学设计。
对于教学中运动技能学习与发展体能要有正确的理解。运动技能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干学习领域,它是实现整体健康目标的载体,也是最能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特征。体育课程改革突出健康第一、关注学生兴趣。不是不教运动技能,而是要以运动技能为手段,促进学生达到健康目标。关于体能发展,主要发展与健康相关的体能(如:力量、耐力、柔韧、速度、灵敏等)。教学中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教与学、学习与锻炼的关系,充分发挥主体与主导两方面的积极性。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并非削弱教师的指导与启发作用。要注意学法指导的有效性,要创设有趣轻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学生理解和明确自己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不断获得愉快与成功的体验并在老师的激励下获得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最终达成学习目标。教学过程教与学双方都应注重教学过程的经验积累与反思。
第四篇:实施新课程
实施新课程,促师生共同发展
课程改革是一项教育创新的系统工程,它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机遇、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探索。在六年的课改实践中,我校全体干部、教师以积极、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课改实践中,通过不断地学习,我校全体教师清醒地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实施犹如一场及时雨,强有力地冲击着僵固、呆板的传统课堂教学,新的课堂不仅是知识建筑的空间,更是学生生命活动的场所。它不再是静止的跑道,而是提炼生活、展示风采、体验人生、追求成功、感受愉悦、发展生命的过程。因此,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把学校的焦点集中在师生的主动发展上,是我校课程改革始终努力的方向。
以人为本不应该只是口号,也不应该只是一种理念,在学校里应该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教育行为。为此,我校明确提出了“关爱每一个学生,关怀每一位教师”的办学理念,牢固树立了“校长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服务,学校为师生的共同成长服务”的管理思想,努力营造“凝聚人心、共谋发展”的人文环境,充分激发了我校师生的潜能,使课改工作得到了落实,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及办学水平。
一、更新观念,找准问题,提高认识
新课程的实施首先要求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新的课程理念到底是什么?课改“为什么改”、“朝哪个方向改”、“改成什么样”?„„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我们在思想上把这些问题弄懂了,想明白了,才能改变我们陈旧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使课改落到实处。因此,我校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利用各种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要求所有教师积极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培训,努力做到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参与式培训与讲座相结合,岗前培训与过程培训相结合,个人学习、自我培训与集体学习、外出学习相结合,提高培训的质量。
二是充分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解读》、《聚焦新课程》、《新课程理念下怎样上好一节课》、《新课改教师发展与教学新方法》等书籍,并要求教师做好笔记,写出心得,利用校本教研日组织教师进行交流。
三是开展沙龙研讨活动,共同探讨新教材的使用方法、在新课标的精神下如何使用好旧教材。
通过学习与交流,老师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及教学行为都有了可喜的转变。当我们正在用这与时俱进的新理念来推动我们的课程改革时,教育对象的变化给老师们实施课改带来了新的困惑。进京务工人员子女越来越多,目前已占我校总人数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这些孩子,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不如北京的孩子见多识广,而且流动性非常大;同时由于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或忙于生计根本没有时间教育孩子。面对这种情况,教师怎样去创造有灵性的课堂?怎样让这些务工子女能在每一节课上都有所收获?怎样使学校的课改更加深入?这些新的问题不得不引起老师们再度深刻思考,经过多次的交流与讨论,老师们再次在思想上达成共识,虽然他们是打工子女,虽然他们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我们依然要坚持课改,发挥新课程三位一体的功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依然要创建师生共同学习的课堂教学空间;我们依然要让这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开发潜能、全面发展。
二、立足本校,围绕课改,积极探索
思想统一了,认识提高了,但是老师们在具体的工作中怎样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也就是说,怎样备课?怎样上课?怎样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们围绕着老师们所出现的这些问题,抓住课改的核心,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一)加强常规管理,促进课改工作开展
学校管理者的重要职责就是要把强化常规管理作为促进改革的基础,又不断用改革的新成果充实、更新和完善常规,从而推动教学创新,保证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基于这种思想,我们在教学工作实践中又建立了以下几项常规制度:
1、建立三课制度,即:推门课、达标课、优秀课。三课制度每学期都要进行,优秀课水平最高,教师自由申报,教研组组织评定,课改优秀课有指导、推广意义,我校的每位教师都参加了评优课的评比活动,积极性较高。
2、建立课改教案、作业评估制度。为了促进教师认真备课,写出优秀的教案,学校每学期评估两次教案和作业,教案评估按学校制定的《教案标准》执行,评估作业主要看课后作业质量、数量和教师的批阅情况。我们提倡留不同层次的作业,不同学生学不同层次的知识,鼓励激励性评价方法。每次评估后及时与教师进行交流、反馈,以指导教师按课改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
3、建立以教研组为单位的校本教研制度。为了加强课程改革的实效性,学校建立了以教研组为核心的校本教研制度。
4、建立听课评课制度。学校领导每周至少听、评两节课,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二十节,每月学校必查一次听课笔记,每次听课情况有统计。听课后及时对每节课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将教学中的得与失进行认真地剖析。
5、建立交流共享制度。充分利用校本教研日举办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交流,让教师养成平等对话、相互交流的习惯,从而改进课堂教学,消除封闭,激活自我,启迪思维,共同提高。
6、建立案例研究制度。所有任课教师、班主任,都必须拿出自己的案例,在研究中总结自己教书育人及专业成长的心得体会和经验,学校结集成册供全体教师学习参考。
7、建立师徒帮教制度。为使年轻教师快速成长,我校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令其与一名年轻教师结成师徒关系,亲自指导年轻教师备课、上课,给年轻教师上示范课,共同研究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8、建立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分析制度。从学校管理层到每位教师,每学期都要对教学的全过程及检测结果进行全面细致的质量分析,并形成书面材料。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对教材的理解及重点难点的把握、教师作用的发挥、教学方式及方法的改进;师生合作的状态、调控措施的实施、目标完成的情况;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兴趣;主动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发展情况、学习效率及检测成绩、存在问题及产生的原因等,涵盖了教与学的整个过程。
通过以上这些制度的建立,规范了教师的课改行为,保证了课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开展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促教师专业化成长,使课改不断深入
校本教研是这次课改的基础、也是核心,它可以使广大教师在积极地参与中,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促进新课改持续、深入开展。校本教研之所以是基础、是核心,是因为教研的场所在学校,问题的发现在学校,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在学校;而且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主要依靠的对象是教师。抓住了校本教研,也就为新课改增强了“造血”功能。
1、建立校本教研制度。为了促进校本教研,我校首先建立了以教研组为核心的校本教研制度。定期进行听课、评课、备课活动。每学期开学,各教研组根据学校的研究课题制定本教研组的研究计划,每周每个教研组都将推选一名教师上课,然后大家进行评课、研讨,一个学期每位教师最少要上5节研究课。主管教学的王振凤老师带头上“课改研究课”,各骨干老师带头上“课改研究示范课”。全体教师中形成了良好的校本研究氛围。
2、加强校本研究,探究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常规课堂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
(1)规范备课,让教师先过备课关。
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是备课,备课认真、充分,课堂教学目标明确,结构合理,方法得当,教学效果就好,反之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就低下。因此,在备课上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上要多投入精力,要求教师做到八个明白:即:明白课标要求;明白教材说明;明白编者意图;明白本科教改专题;明白单元教学计划;明白本课达成目标;明白学生已经获取的相关知识;明白教法与学法。教师根据以上要求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为上好每一堂课,要求教师的教案实行课时备课。每一堂课都要有目标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教具、课堂小结、板书设计及课后反思等环节。
青年教师对工作有热情,不惜力,特别是接受新鲜事物较快,通过学习与培训,新的课程理念很快充盈在他们的头脑中,但是课堂教学总是不见成效,一堂课虽然教学形式多样,但学生并没有多少收获。针对教师们的共性问题,我们进行了认真分析,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他们还不会备课,还不会自己钻研教材,对教材的理解不够透彻。因此,我们决定先让老师过备课关。具体做法是:我们请有经验的退休老校长每周到校指导教师备课,带领教师们钻研教材,最主要的是交给老师们钻研教材的方法。首先是研究目标、挖掘目标。因为目标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既有显性目标也有隐性目标,一是知识与技能构成显性目标,它体现的是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重点难点,我们把这个目标作为三维目标中的基础目标。二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在学科知识学习和能力形成的全过程,构成隐性目标。三是过程与方法是“中介目标”,具有体现和落实显性目标及隐性目标的功能。三维目标的关系明确后,我们要求老师要逐字逐句抠目标,理解体会目标中的重点词语,然后再紧紧围绕三维目标设计教法与学法。体会是一个过程,教师不仅要内化知识,还要通过实践,质疑、反思尽快达到准确掌握目标的能力,梳理出目标中的层次,确定目标中的重难点。钻研教材是作为教师的一种必备能力,通过多次的教研活动,教师们能够根据本课的有关知识,找出新知与旧知,找出新知与旧知之间联系中的困难是什么,确立重点和难点,在钻研教学时,教师们能够研究教材和学生,根据本校打工子女多,基础差的特点制定教学过程。如三年级的《这个规矩不能有》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大多数学生甚至不知道“彭总”是谁。这种问题其他语文教师也经常遇到,于是我们的教师课前精心地准备,课上耐心地讲解,补充相关资料。在理解课文时,教师能整体把握,问题少而全面,《这个规矩不能有》教师抓住课题,让学生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从语言、神态、动作这几方面理解“为什么这个规矩不能有”。这样既提出了本课的重点难点,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2)创建自主学习的课堂。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接下来就是要解决怎么教?我校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要求教师力争做到“七个尽量”。即:问题尽量让学生去发现;知识尽量让学生去探究;内容尽量让学生去开掘;规律尽量让学生去掌握;学法尽量让学生去创造;收获尽量让学生去总结;能力尽量让学生去发展。如:四年级在科学课上学习《串联与并联》时,老师没有演示,也没有讲解,就是给学生提供了实验材料,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理解了串联与并联的相关知识。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强化校本培训,提高教学质量。
①内、外结合,共同成长
随着日常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渐渐发现,年轻教师对新教材把握不到位或者是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是教师本身缺乏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拿数学学科来说,有些年轻教师本身对某些数学概念及算理模糊不清,而实验版的教材及教师用书又没有这方面知识的说明,特别是近几年参加工作的老师又从没有接触过旧版本的教材,所以就出现了:钻研教材不透;对于课堂上的某些环节把握不好。因此,我们针对这种情况,对全员教师进行培训,如:我们在探讨如何讲清“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应用题”的具体算理时,让老师们明白: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就是求较大数,即:把与较小数同样多的部分和较大数比较小数多的部分合起来,就是较大数,所以用加法计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就是求较小数,即:从较大数里去掉较大数比较小数多的部分,剩下的和较小数同样多,也就是较小的数,所以用减法计算。除此之外,如何进行读、写万以内的数的具体指导方法;数位与计数单位的区别;对加、减法的意义的理解;除法的几种不同意义;加、减、乘、除的估算方法等都是我们培训的内容。
通过培训,老师们对数学学科的知识有了一个系统地了解,可再次走进老师们的课堂,我们发现:教师教学中的问题最大的还是对教材的理解不深、不透,对小学阶段数学的体系仍然没有清楚的线条。多数教师总是在每次听课后的评课中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这一点我没想到”等等感言引起了我的思考:如何改变现状?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等问题不断困扰着我。回想几年来的工作,我们曾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帮教师设计过教案;曾走进教师的课堂帮教师指导过重点内容的处理方法;曾给老师们进行了有关小学阶段的部分数学知识的培训等等,可这种直接地给予并没有在教室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怎么办?我们是仍然坚持给老师们培训,还是在培训的同时加大老师们自研的能力?最终我们还是选择了后者—注重自研,查找问题。因为外在的给予远不如内在的驱动。所以,我们决定内外结合,共同成长。本学期我们利用学科组研讨的机会,大胆地从张岩老师开始,让其自己备课、自己设计、不听试讲、不看教案,完全由个人经过理解后设计并利用外校学生进行实地演练。虽然课上失败了,但我们在课堂上让老师明白了认真钻研教材的重要性;在老师们的评课中让作课老师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在反思中让老师找到了努力的方向,从而逐步提高了教师自身的执教能力。
②“同课异构”,取长补短
任何人的知识结构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总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弥补缺陷的途径之一就是与人进行知识交流与互补。因此,为了让我校老师能够集他人所长,更好地提高自我,本学期我校为老师们提供了与花园村二小的老师共同研讨、学习的机会,进行了一次《长、正方形面积》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为了此次活动的成功开展,我们为上课老师提供了到外校听课学习的机会,主任亲自带领上课老师到外校试讲,目的就是进一步让讲课老师深入地理解教材,熟练地把握教材,让其在他人的课堂中吸取好的做法为己所用,找到自身的问题将其消灭在萌芽之中。经过多次的研讨,我们在四月二十九日顺利地举行了此次活动。两校老师各展风采,让听课的老师受益匪浅,这是我们从老师们的评课中感受到的。通过此次活动交流,老师们最大的感触是:在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精心备课的基础上,一个教学设计能否落实,老师在备课时必须有细致的预设环节来做保障;在课堂上必须能抓住学生中生成的信息有效利用。这两点是我们每一个人需要学习和提升的能力。在每一节课堂上,我们都要认真聆听学生发言,抓住有效信息,及时追问,灵活处理,相信这样努力做下去教学能力一定会得以提高。
③给予方法,减轻负担
随着年轻老师的不断增多,加上新课改后的教参的指导性不全面,使老师们对各种不同的课型找不到合适的教学方法。为了减轻老师们的负担,校领导共同帮老师们寻求方法。如:听课中发现低年级识字教学方法单一,于是校长便为老师们介绍了八种识字方法并与老师们一起探讨了怎样开展素读教学活动,并规范了早读,各班每月都有早读读书计划等。校长的亲自指导,老师们的劲头更足了,干劲更大了,效果也更明显了。记得,我校在语文基础知识验收中,一年级一班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获得了100分的好成绩,老师们看到孩子们的进步深有感触地对校长说:“以后您还得多给我们支点招”。上学期期末教学主任还针对老师们不会上复习课,为他们提供了一次复习课的研讨活动,并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些关于上好复习课的具体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发放了自己整理的教材中应让学生掌握的所有知识要点,为老师们的期末工作减轻了一些负担。虽然我们领导在背后付出了很多,但我们深感付出的价值所在。因此,看着老师们感激的目光,领导们真得感到无比快乐!
④多种听课,促进实效
为提高课堂实效性,我校领导至少要听三轮课。每学期开学初全校调研课、期中评优课、平时的推门课。每次听完课,校领导都会及时与教师沟通,共同探讨每位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增强教师的自主研究意识,上学期的评优课,我们采取了工作重心下移的策略——自评课。我们把每位教师的课录下来,刻成光盘,然后老师根据学校所发的自评表进行自我评价,找出自己的问题与优势。老师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对自己的课看了一遍又一遍,认真查找自己课堂中的教学问题。如:我校一位美术教师,她的讲课时间总是多于学生创作时间,我们给她指出后,但是怎么也难改变,通过自评课,她看到了自己的问题:
1、条理欠清楚
2、语速、动作较慢
3、语言不简练,浪费时间,4、个别环节时效性不强。我校的苗老师,不仅看光盘自己找问题,还请同是教师的妻子帮忙,最终理解到还是自己的教学观念制约着自己的发展,由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所以在本学期中,苗老师的课堂教学进步非常大。并且主动找校长交流自己思想改变后在课堂教学中尝到的乐趣。
通过这样的评课活动,很多老师都看到了自己的问题,并在自己的课堂中积极地加以改正。本学期,我们学校的那位美术老师在区美术组到我校进行课堂指导时改正了自己的问题,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这种自己评价自己的教研活动深受老师们的欢迎。
三、课改带来的喜悦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我校发生了深刻、喜人的变化。课程改革倡导的新思想、新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重视和加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已经形成;学生变得更加热爱学习和喜欢学校。
1、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整体提高,骨干教师越趋成熟。
六年的课改,多数老师已经能够把课改的新思想、新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在课堂上注重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水平也整体有所提高。
2、学校的工作越来越得到家长及社会的认可。一是不断收到家长的表扬信,赞扬我们的教师如何关心学生;二是多次收到表扬信赞扬我校的学生拾金不昧;三是我校入学人数逐年增加等等,这些不更加证实了我校的教学质量在不断提高吗?
六年的课改,不仅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锻炼了教师队伍,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了学生的和谐发展,虽然我们有了可喜的成绩,但我们深知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今后我们一定会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使教师、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使他们在掌握人类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在已有的课改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确保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第五篇:学校体育新课程改革与发展
学校体育新课程改革与发展
富县实验中学——王艳玲
1.研究目的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教育形式发生了巨大地变化。当前作为中学体育课程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已不适应当今社会对学校体育的要求,取而代之的《课程标准》应用而生,体育教学走进了一个新的理念,“健康第一”这是一个实质的飞跃,也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在当今社会不完全适应。《课程标准》它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并将改变了教师的课堂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对“课改”进行相关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性。2.研究方法 2.1课堂实验法:
根据课堂研究的目的,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按照一定的课堂设计来实施计划。并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性格张扬的程度以及运动后的享受程度来获取研究对象的第一手材料,从而达到研究的目的。2.2调查法:
通过问卷、座谈、课内外师生交流以及建立学生“快乐体育”的发展的档案等方式来获取课堂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课堂设计,积累课堂经验,真正让学生在体育课中享受体育的快乐。3.结果与分析
3.1课程改革后教师课堂行为的分析 3.2教师在教室中课堂组织形式的转变
教学的目的在于学生学,如可教会学生摆在教室面前的主要问题。体育课传统组织教学普遍存在教法枯燥呆板缺乏新意,一教师为中心的局面没有完全被打破,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课堂组织最求整齐划一,限制了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而新的课程改革力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师生平等,更加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给学生留有思考问题和进行独立创造的余地,使学生在欢快和谐的氛围中,互帮互助、边想边练,这种主题学习方式已逐渐成为主流。课改前后,在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中,教师组织课堂仍占选项中最高的,但与课改前相比,却降低15%除学生协助教师组织课堂“没有变化外”“教师指导学生组织课堂和学生自主组织课堂”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分别为2.5%和12.5%。在体育课堂组织形式上,虽然以“教师组织课堂”的形势仍被多数教师所采用,但已有明显好转,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与积极学习的发展学生能力的教学组织形式正被更多的教师采用,这种主体学生精神一旦被发掘出来,将是我们的教学具有无限生机。
3.3教师教学形势与手段的转变
新一轮的课堂改革促使教师形式与手段发生根本的转变。教师要有学生意识,课堂上教师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学习。3.4教师安排教学活动内容要灵活
多年来,我们一直习惯教学大纲对我们的约束,教师年复一年地教授同样的内容,一块秒表,一个篮球陪伴着我们走过了整个人生。《课堂改革》为我们开辟一条崭新的途径。教师可以依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和发展的水平,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当的教学活动,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学生喜闻乐见,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逐渐扭转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3.5教师课堂多形势,多手段引导学生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学生的天性是好奇、好动,但当今不少学生对学校的体育课并不太感兴趣,这是由于我们的体育教学无论是组织安排,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太或与成人化,太注意传授运动技能,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造成学生喜欢运动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我们可以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能较好地解决这类问题。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寓教材内容于各种有益的活动情境之中,创设具体而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实物演习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角色扮演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方法,把学生引入到一定情境当中,使他们产生愉快的心理和情绪体验,提高他们产生愉快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中经常有意识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具体场面: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以迎合学生心理爱好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在欢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在乐趣中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逐渐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志向和习惯,达到培养兴趣、培养能力和开拓创建力的目的。3.6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观念
学生是主体,是教学的对象。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主要是学生学的情况如何?掌握知识的情况如何?而不是教师讲解的情况和示范动作做的如何?当然,正确规范的动作示范和生动形象的讲解也是提高课堂效果的最基本、最首要的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特点和差异,根据他们的特点去组织教学。俗话说:“口动百遍,不如手动一遍”。体育课的学习更是如此,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认真的练习,才能最终达到提高体育课教学效果的目的。要让学生成为教学的核心。在体育课教学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可如何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必须让学生成为教学的核心,成为学习的主人翁。教师在教法上,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让学生也体会到自己对教学的积极参与。在教学中,让动作掌握好的同学为大家做示范,同时给大家讲讲自己在掌握动作的心得体会。这样一来,既给了一些同学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也对其他同学起到了激励的作用,也让他们有了竞争感,只要有了竞争感,学生们才能做的更好。
3.7教法要灵活多样,学生的情绪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方面。
在练习时,有的学生部太认真,就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从而对症下药。变换练习的方式和方法。讲解动作技术要领,要形象生动简洁明了;做示范动作时要正确、优美;在指导学生练习时,善于发现学生做的好的一面,给予表扬鼓励,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此外,要多用美的直观教具来吸引学生,最终达到师生默契配合,共同进去的目的。
4.结论与建议
课堂教学时达成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新课程强调目标统领教材,根据课程特点构建了七个领域,三个层次的目标体系,确定了依据学习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因此,课堂教学的开展应根据教学目标来组织进行。由此可见,确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七个领域三个层次的目标制定学年教学目标,再按学年教学目标来制定目标,依次类推,最后到单元计划,课时计划的制定。教学目标应主要设计的具体性,科学性和可测性,课堂教学应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4.1课前展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目标、激励学生达标
教师应在每堂课的开始,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向学生介绍本课的目标,然后 围绕目标展开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
4.2精心设问,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主动、探究、合作、最新的学习方式的三大特征,也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体现,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好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主动探究、尝试。问题的设计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注意好难度,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大胆探究尝试,在探究尝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4.3采用游戏、比赛、情境等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兴奋占优势,兴奋抑制转换快,好奇心重,上进 心强,故适度变换教学手段会取得表较好的课堂效果。4.4加强理论指导
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必要的理论、体育 常识的知道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实践和锻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在学生探究尝试后,教师应及时指导鼓励,对错误的结果加强分析指导,并尽可能地和理论知识相结合,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然后再去实践提高。4.5逐步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
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它蕴含着一定的教学思想、内容和方法,有稳定而 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和具体的教学活动程序和方式。现阶段各种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我们应大胆借鉴、创新和发展。教师应在认真学习把握新课程标准、性质、理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杨洪辉.影响体育校本课本开发的教学因素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项建初.中学体育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锻能力[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3年01期
[3] 尹
贞.中国学校体育;1983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