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现代小说解读与教学策略
《初中现代小说解读与教学策略》研修日志
小说是学生最爱读的文体,因为它具有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独特精妙的构思,从而产生令人陶醉的艺术魅力。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小说并不好教:创设情境的分角色朗读、表演,热闹之后学生仍是茫然;以三要素入手将文本分析的支离破碎。如何解读小说文本,如何实现小说课堂的有效教学?学习了《初中现代小说解读与教学策略》一课,让我有所领悟。
首先,提高小说教学的有效性,细读文本是前提。教师一定要研读文本,要“走进去”,融入感情的体验;还要“跳出来”,进行理性的分析。作业一的第二题,要求我们选一篇教材中的小说做文本细读,写出有独到发现与见解的文字。专家布置这样一道作业题,让我反思自己以往对小说文本的解读的确是太粗糙,这些教材中的小说多数都是经典,自己小时候学过的,又教了这么多年,自以为很熟悉了,上课前翻翻教参,查查资料,做些课件,或者也琢磨下创设情境、小组交流,力求将课堂上得兴味盎然,唯独没有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更不用说自己独到的发现。听了这个讲座,我把初中六册课本中的小说都逐一的重读,尤其是当前正在教学的九下第二单元的《蒲柳人家》,更是做了认真仔细的阅读,上课的感觉及效果都特别的好。我们的学生,尽管长在乡土,但对民间文艺和乡土文学知之甚少,如果因为这一课的学习而对底蕴丰厚独具魅力的民间文艺产生兴趣,懂得去体悟、探究,是令人倍感欣慰的。其次,小说教学应该以人物为中心,借助人物形象去了解生活,探寻生活的本质,所以要多侧面、多角度地分析小说丰富的内涵,挖掘其内在的教育教学价值。可以从社会历史视角、文化视角、心理视角、人类学视角等方面对作品进行分析和把握,观照作品的角度不一样,领略到作品的意蕴也不一样。
再次,小说的教学要关注到叙事层面,关注叙事视角与叙述者的选择,叙事人的安排是作家创作的核心课题之一,因此以叙事者作为小说阅读教学的切入口,可以为教学打开一扇新视窗。另外,还要重视叙事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从细节处品析小说创作的艺术美。
第四,要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小说的语言,如教会学生揣摩人物语言中的言外之意,能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人物感情及作品的主题;对动词等一些语词的细致分析,能剖析出人物形象的鲜活性,使学生更可感可知。
第五,要寻找小说教学的文眼:从人物情感的多元错位着手,使学生发现矛盾,产生兴趣,并进入对复杂人性的深层思考,避免出现人物分析的简单化;从情节的跌宕处寻找文眼、组织教学,就容易由表及里,触及小说的灵魂;从精神的细微处发现并以之来组织教学,能让学生直抵小说人物的情感世界。
总之,小说教学要创新教学内容,关键在于如何真正地汲取、消化 , 使其融化成为一种血肉相连的意识与视野 , 从而“润物细无声”地体现在每一个小说文本的具体阅读和教学中。小说教学的最佳效果,就是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强烈兴趣。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而达到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语文教学终极目标的实现。
第二篇:初中现代散文解读和教学策略
《济南的冬天》文学作品学习测量表
《济南的冬天》前测卷
1.《济南的冬天》作者是()原名()字()著名作家。2.选出下列加粗字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A、晌晴xiǎng 安适shì 贮蓄chǔ 慈善cí
B、着zhuó落 温晴qíng 澄清chéng 绿萍píng C、发髻jì 镶嵌xiān 狭窄xiā 宽敞chǎng D、肌肤jī 水澡zǎo 地毯tǎn 秀气xiù
3、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字母序号填在横线上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A、狭窄 B、狭小)城外又那么(A、宽广 B、宽敞)山坡上(A、卧 B、躺)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A、积 B、卧)着点雪,对,这是(A、张 B、幅)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4、选出对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
①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②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③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④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A、比喻 拟人 拟人 比喻
B、比喻 比喻 拟人 拟人
C、拟人 拟人 比喻 比喻
D、拟人 比喻 比喻 拟人
5、对“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作为文章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的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
B、这段话和开头相呼应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C、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
D、题目是“济南的冬天”结尾却说“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文不对题是作者老舍先生疏忽的表现。
6、对“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中加精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了使水富有了灵气更写出了“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
B、“不忍得”其实是“没办法”的意思。
C、“不忍得”写出水是有感情的它喜欢垂柳以它为镜。写出了济南初春时水的特点。
D、“不忍得”突出了济南水的特点和文中出现的“绿”没有关系。
《济南的冬天》后测卷
1.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⑴ 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情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⑵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蓝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⑶ 山尖全白了给篮天壤上一道银边。
2、选出对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
①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②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③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④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A、比喻拟人 拟人 比喻
B、比喻比喻 拟人 拟人
C、拟人拟人 比喻 比喻
D、拟人比喻 比喻 拟人
3、对“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作为文章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的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
B、这段话和开头相呼应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C、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
D、题目是“济南的冬天”结尾却说“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文不对题是作者老舍先生疏忽的表现。
4、对“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中加精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了使水富有了灵气更写出了“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
B、“不忍得”其实是“没办法”的意思。
C、“不忍得”写出水是有感情的它喜欢垂柳以它为镜。写出了济南初春时水的特点。
D、“不忍得”突出了济南水的特点和文中出现的“绿”没有关系。
反思教学效果
1、后测效果比前测好——教学常态
2、复讲班级比初讲班级效果好——课间反思、调整的作用
3、气氛活跃的班级比沉闷的班级效果好——学生主动活动的效果
4、进行测量比不进行测量效果好——潜意识影响了学习注意力
5、设计问题比设计环节效果好——引发思考
6、提出问题后给思考时间的长短影响课堂效果
第三篇:(初中现代散文解读与教学策略)鲁迅《故乡》赏读
(初中现代散文解读与教学策略)鲁迅《故乡》赏读
从《故乡》中去寻找小说阅读的钥匙
“故乡”是什么?故乡就是那一方水土加那一方人,是我们心灵深处最深沉的思念。“故乡”,在很多诗人、作家的笔下都出现过,大多以诗歌、散文的形式出现。而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故乡”则是以小说的面目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小说的要素有哪些?人物、情节、环境。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也不例外,并且这是一篇非常经典的小说,它有贯穿整篇小说的完整而生动的故事情节,也有个性鲜明而刻画得栩栩如生的人物,还有跃然纸上的环境描写。正因为这些,《故乡》在今天仍然是我们学习小说的经典篇目之一。我们读《故乡》,就要从中去找到读懂小说的钥匙。
钥匙之一: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
什么是情节?就是小说叙述了一个怎样的事件,这个事件是怎么开始、怎么发展、怎么达到高潮、结局又是怎样的。完整而生动的故事情节是小说的最重要的特点,人物性格要在情节中体现,环境描写要在情节中展开,所以抓住了小说的情节,就抓住了读懂小说的关键之处。我们读《故乡》,就应从题目入手,去分析作者围绕“故乡”叙述了怎样的事件。“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两千余里,别了二十多年的故乡去。”小说的第一句话就给我们交代了情节的开端:回故乡。接着“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一句就给我们交代了下面的情节应该是叙述在故乡期间的故事。最后“又过了九日,是我们启程的日期。”则是叙述将要离开故乡了。抓住这些时间点和事件点,我们就会发现这篇小说先以“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为贯穿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和环境的描写就是在这样的情节中展开的。
钥匙之二:把握人物描写的方法。
读完《故乡》,有两个人物或许会让我们久久不能忘记,那就是闰土和豆腐西施杨二嫂。而这两个人物之所以能描写得栩栩如生,这与作者多种人物的描写方法的运用是分不开的。方法之一:将人物形象放在具体的场景中去描写。请看: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是一幅很遥远也很生动的画面。月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衬托着一个项带银圈的少年,诗情画意般的描写烘托出一个英勇少年的鲜活形象。
方法之二:通过人物的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请看: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写同一个人物,鲁迅先生前后用了两种不同的写法,既有变化又形成对比。这里则采用了工笔般的肖像描写,灰黄的脸、通红的眼睛、像松树皮一样的手,头戴破的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这样的肖像描写,形神兼备,人物的形象呼之欲出。
方法之三:通过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请看:
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看到这一段话,就仿佛看到了一个昔日美丽而今日圆规的杨二嫂,其变化不仅仅在肖像上,更在她的内心。在恭维之中把别人的东西
占为己有,在她的眼中,只有物,只有利,把天地间只有一个“利”字的小女人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钥匙之三: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既能表现人物生活的社会背景,从中看到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同时环境描写还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渲染故事发生的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方面的作用。请看: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这是一幅故乡景物图,眼中的故乡是一片萧瑟:深冬、寒风、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这眼前的故乡怎能不让人悲凉。这段环境描写既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故乡的荒凉正是当时中国乡村的缩影,又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烘托了人物的心情,同时也为闰土的变化做了铺垫。
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正是通过情节、人物、环境这小说的三个要素形象的表达了渴求跳出“故乡”式的生活要走一条没有“隔膜”的新路的愿望,作者清醒地知道有希望,才会有未来,只有不断的“走”,也才有实现希望的可能。所以,只要我们抓住了阅读小说的三把钥匙,也才能真正的把握小说的主旨之所在。
第四篇:通过学习初中现代散文解读与教学策略,我试图运用测
通过学习“初中现代散文解读与教学策略”,我试图运用测评手段,诊断学习效果《荷塘月色》两课时,所测班级为初二(2)班,我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测量,步骤如下:
第一、制定测量工具。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前测卷
1、下列各组中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袅娜(liǎo)羞涩(sè)参差(cī)蓊蓊郁郁(wěng)B、倩影(qiàn)惦记(diàn)敛裾(jū)含情脉脉(mò)C、渺茫(miǎo)颤动(chàn)斑驳(bú)缕缕清香(lǚ)D、和谐(xié)凝碧(nín)弥望(mí)梵婀玲(ē)
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但杨柳的风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美好的姿态)B、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满眼)
C、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原 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D、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随风飘荡的样子)
3、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满含感情的样子)B、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树木茂盛的样子)C、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消失享受)D、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享受,得益)
4、下列各句中不含比喻的一句是()
A、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B、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C、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是一团烟雾。
5、散文要有“文眼”,所谓“文眼”,就是表现主题思想内涵的句子。下面是这篇散文的“文眼”的一句是()A、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B、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C、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D、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第一课时前测答案: 1.C 2.D 3.B 4.A 5.C)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课后测卷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A 踱(duó)步幽僻(pì)煤屑(xiè)B 蓊(wēng)郁弥(mí)望点缀(zhuì)C 渺(miǎo)茫倩(qiàn)影脉脉(màimài)D 参差(cēncī)袅娜(nuó)媛(yuán)女 2、“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一句中前后两个“什么”是指()A、任何事情
B、白天愿想的事;白天不愿想的事 C、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 D、高兴的事;令人烦恼的事
3、结合写作背景,上题题干中的句子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自由自在 B、渴望超然物外的自由
C、不满现实,幻想超脱 D、害怕现实,逃避现实
4、文章的第三部分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故乡江南的惦念,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境中解脱出来。B、作者生活丰富,这种联想充实了作品的内容,读之倍感妙趣横生。
C、当晚闲着无事,作者沿着荷塘漫步而浮想联翩,自然而然地回忆了这段读书生涯中的趣事。D、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家乡的荷塘,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5、下列词语中的“弥”,与“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中的“弥”意义相同的是()A、弥留之际 B、欲盖弥彰 C、弥天大谎 D、弥补过失
(第一课时后测答案: 1.A 2.D 3.B 4.A 5.D)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课前测卷
1、在下列词语的括号内注音
A、参()
差()
差()别
参()见
差()劲
人参()
差()遣
B、脉脉()的流水
山脉()
脉()搏
2、给下列句子中红色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A、有袅娜()地开着的 ①nà
②nuó
B、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①zhàn
②chàn
C、这是独处()的妙处()
①chù
②chǔ
D、哪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①mò
②mài
3、作者写荷塘月色的高明之处是把荷塘和月色作为一个整体来写。荷塘的景物是月下的景物,月色又是荷塘里的月色。写荷塘,主要抓住荷叶和荷花的形:__________,色:________________,香:_____________写月色,主要抓住光:_____________,影: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本文描写作者心情的语句,理出作者的行踪,说说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本文的行文顺序又是什么。
5、将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与括号里的词作比较,说明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A、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B、薄薄的青雾浮(升)起在荷塘里。
C、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出现)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已经盛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含苞欲放)的。
D、这令我到底惦着(想起)(回忆起)(思念着)江南了。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前参考答案:
1、A、参(cēn)差(cī)
差(chá)别
参(cān)见
差(chà)劲
人参(shēn)
差(chāi)遣
B、脉脉(mò mò)的流水
山脉(mài)
脉(mài)搏
2、A、② B、② C、① D、①
3、形: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色:白
香:缕缕清香
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影: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4、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心情的不宁静——游荷塘排遣不宁静——喜悦与哀愁——惦着江南更添苦闷——家门,回到现实,仍不宁静
行文顺序——以夜游荷塘的行踪为序:出门——缓步前行——荷塘——荷叶——荷花——月光——树木——山色——怀古思乡——进门
5、A、“泻”表现出月光似流水自上而下的动态,“照”仅写出光线的照射。
B、“浮”表现出雾气朦胧,“升”则失去朦胧之态。
C、袅娜地开着(已经盛开)
羞涩地打着朵儿(含苞欲放)
“袅娜”常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羞涩”意思是难为情,是专写人的情态之词,这两个词用来形容荷花妍媚多姿,把花写活了。如改成“出现”、“已经盛开”“含苞欲放”就不那么形象动人。
D、惦着(想起)(回忆起)(思念着)不仅是单纯的回忆往事,而是更有关切的深情。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课后测卷
1.请选出下列带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 A.倩影(qiàn)霎时(shà)参差(cēn)脉脉(mò)B.袅娜(niǎo)独处(chù)幽僻(pì)煤屑(xiè)C.颤动(chàn)纤腰(xiān)弥望(mí)踱步(duó)D.酣眠(hān)乍看(zhà)敛裾(jū)宛然(wǎn)2.选出对加点词语的解说有误的一项:
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似乎”,有不确定的意思,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开始不十分确定。
B.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蓊蓊郁郁”,是后置定语,突出了树的茂盛,也更加突出了荷塘的幽静。
C.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总”,表明在这样的日子里月光就会另有一番样子。
D.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大意”,在这里是大概的意思,可见当时的朦胧静谧。3.了解作者并填空。
朱自清(1898—1948),中国
著名
家、学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文学研究会成员。先后在江苏、浙江的几所著名中学和清华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等校任教,并致力于学术研究。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因贫病在北平逝世。著有诗文集
、散文集
、等。
4.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归恰当的一项是()①白天
少人走,夜晚就更加寂寞。
②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
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③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④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A.也 受用 落 泻 B.很 享受 映 泄 C.也 享用 留 泻 D.很 受用 映 泄
5.《荷塘月色》如何表达出朱自清的思想矛盾?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课后测卷答案: 1.思路解析:独处(chù)——独处(chǔ)答案:B 2.思路解析:“总”在这里是“毕竟”,“终归”的意思。在句中是说无论如何一定会这样的。答案:C 3.思路解析:此题帮助了解作家,以丰富知识。第一个空要填写上时代。第二个空要填作品的名称。
答案:现代 散文家(“文学家”也可以)《踪迹》 《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任选其二就可以)4.思路解析:①“也”字表明这个地方无论白天还是夜晚都少人走,而“很”字却不同,“很”表明的是白天少人走,但夜晚却有很多人走。②“受用”更加形象地写出作者当时的心态。③“落”字写得自然,能表现出作者当时幽静的感觉。而其他几个词不恰当。④“泻”是流体类的东西往下流动,而“泄”是“泄露”的意思。
答案:A 5.答案:全篇在宁静与不宁静的心情隐曲变化中,传达出作者不满现实、欲超脱而不得的复杂感情。
第二、进行测评。课上由科任老师(本人)完成。
第三、进行测评统计。
前后测成绩统计 第一课时(二2班)
通过五题 通过四题 通过三题 通过二题 通过一题 人数 %
人数%
二 2 54 前测
后测
3.71 6 7.41 8
人数 %
人数 %
人数%
11.2 18 33.3 17 33.2 11 20.3 14.8 12 12.9 20 37.0 10 18.5
第二课时(二2)
通过五题 通过四题 通过三题 通过二题 通过一题 人数 %
人数 %
人数%
人数 %
人数 %
二 2 54 前测
后测
总结:
①后测效果比前测好——教学常态;
7.41 7 11.2 8
12.9 11 20.3 20 37.0 12 12.9 14.8 10 18.5 15 27.8 15 27.8 ②常规知识比特殊文体知识的课时效果好——文体特点不够突出; ③进行测量比不进行测量效果好——潜意识影响了学习注意力; ④设计问题比设计环节效果好——引发思考; ⑤提出问题后给思考时间的长短影响课堂效果;
⑥学生提问比老师按计划教学效果好——解决学生提问是满足需要,老师讲课是完成任务。第四、量化分析
(初中现代散文解读与教学策略)制定《荷塘月色》学习测量表.doc 点击下载..
第五篇:小说文本解读之二
二、人物
人物是小说文本解读的核心,读者可能记不住故事情节、故事的主题、某个生动的场面,但很少会记不住人物。但是,人物也是小说最复杂的一个元素。就种类来看,有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圆形人物、扁平人物、象征性人物等,可以说,世界有多丰富,人物就有多复杂。而只要人类存在一天,人物就一天不能被写尽。理解人物这个概念,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
1、第一个含义:小说是写人的。着眼点是人物本身。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东西方文化都认为人的存在是一个谜。如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谜,英雄俄狄浦斯解开了这个谜,最后却落得个弑父娶母、刺瞎双眼、自我放逐的悲剧命运。这个谜意味着,人是一个谜,如果解不开就生活在盲目当中,而解开则又会招致灾祸。小说解读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对人物的把握与理解。
这里面就有一个我们对人与人物的关系的理解。人不等于人物。人是一个实体,是自为的存在,不可能进入小说的平面世界。影视戏剧中虽然有真人,但那是由演员演绎的角色(人物),是用演技来展示作者对某一个角色(人物)的理解而暂时性存在的,而角色本身只是表达作者的观念、承载一定意义的工具,是假人。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在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就是自传体小说,其人物也不是真人。好比《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有曹雪芹的身世,但并非就是曹雪芹本人。《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有杨沫的真实经历但并非就是杨沫本人……。这一点是由小说的本质特点——虚构性所决定了的。
只有行为艺术中的人才以真人的方式进入艺术的世界。但这里的真人也是假人。生活中的人是自在自为的,我们只有给予他一个观察的角度,他才会被我们意识到。只有捕捉到他隐藏起来的与世界(包括与他人)之间的联系,他的存在才是可以被看到被理解被言说表达的。行为艺术中的人从进入了艺术家的大脑的一瞬间,作为艺术家某种观念的载体而被设计、组织,到活动、展示,观众观看并理解的全过程,他就打破了隐藏起来的关系而进入了可以呈现各种意义的形而上的艺术状态。
归根结底,人在小说中是一种观念性的存在,不是自在自为的本真的存在。他仅仅是一个替代品,是承载着作家某种观念的符号与代码,是被作家高度抽象化以后的形象。我们把人物作为核心元素来解读,一是解读者可以通过认识理解人物(假人)去认识真人(即上一节课我们讲到的:故事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事物的一种特殊方式),找到人的奥秘,建立起我们对世界对人的某种观念。二是通过对人物的认识与理解,使解读者获得一种审美的想象的快感,反过来说,通过对人物的认识与理解,解读者也可以完成对自我的某种认识、认同、发现与完善。第三是人物在小说中的存在是无比丰富多样的,通过解读各种各样的人物,我们得以认识到各种生命形态包括人的生命形态的多样性。进而以文学艺术的方式来发现世界把握世界。(即我们上一节课所讲到的:故事的意义是作家个人对世界的独特发现,与科学的那种实验的分析的论证的认识理解方式同等重要)
理解小说的人物,关键是要找到作家让这个假人承载的观念(意义),其次是要找到作家如何让这个假人活动起来的机关,也就是要找到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人物的性格、命运的理解,通过对故事情节的解读从外部入手来把握人物。这种认识是建立在人对世界完整性的认识的基础上的,是一种整体性的把握。这符合传统小说对人与世界的认识。
2、另一个含义:小说是由人写出来的,也即人物是由作者塑造出来的。解读小说,也 1
要关注作者是如何写(塑造)人物的,这一点在现代小说理论中尤其受到重视。解读现代小说,除了理解故事情节所表现的人物的性格与命运以外,更多的要把着眼点放在人物的意识与潜意识层面,捕捉人物的内心活动,情绪变化,精神心理状态,感觉与幻觉等。这是建立在作家对世界的破碎性的认识的基础上的,是一种碎片状的、零散的、跳跃性的、流动的、随意的、不确定性的把握。这符合现代后现代小说家对人与世界的认识。
3、最后我们还要落实到解读者自己。能否走进小说的世界,以何种方式去把握人物,还得看我们自身以何种观念看待世界看待自身,以什么样的心灵图式去把握世界把握自己。一句话,并没有一种一劳永逸、方便快捷的方法可以讲授,(请参考教材P142),解读者自身观念是否独特,心灵是否充盈,视野是否开阔,决定小说文本解读成果的丰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意味着你可以发现属于你的那一个哈姆莱特,也可以发现属于你的十个、百个、千个哈姆莱特。同时,别人也可以。同一个文本,国王从中读到的是权力与野心,嗅到的是反叛的信号,知识分子读到的却是“知”与“行”的分裂,产生的是“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的思辨;同一个文本,一个女人读到了爱情的坚贞,另一个女人却读到了欲望的可怕与残酷;同一个文本,牧师读到的是对上帝的虔诚,异教徒却读到了对上帝的嘲弄;同一个文本,一个人读到了人性中的善良与美好终将获胜,另一个人却读到了人性的脆弱和世界对真善美的排斥与挤压……。所有的人在所有的时代对“哈姆莱特”的解读构成了“哈姆莱特”这个人物的全部意义与价值,并且这个意义与价值不是封闭的凝固的,而是面向未来敞开,并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不断延续下去。这就是小说的魅力!
小说文本解读示例2: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
一、小说主题:生命的信念与人性中的善——超越生死的精神力量
我们不难在小说里发现生与死,生活与艺术,信念与爱等诸多主题。解读的关键是怎么来梳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准确地找到小说的故事内核。这得从对人物的理解开始。问题一:人的信念与爱的关怀能否超越生死创造生命的奇迹?
比如得了重病,在医学已无能为力的情况下?答案是肯定的。《最后一片叶子》就是一篇赞美人的生命信念与爱的关怀能够超越生死的小说。
问题二:琼西的康复靠的是什么?对一片叶子的莫名其妙的联系。还有所寄托,骨子里隐藏着对活下去的信念。生命信念。而这生命信念体现在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上。两个女孩的友谊。她们的梦想。她们在贫穷中的坚持。她们对爱情的态度。老画家的梦想(年过六十,画了四十年的画而一无所成。但还是拥有对艺术的梦想,坚持着)。“她---她希望有一天能够去画那不勒斯的海湾。”
过了一个钟头,她说道:“苏娣,我希望有一天能去画那不勒斯的海湾。”
“男人?”苏像吹口琴似的扯着嗓子说,“男人难道值得---不,医生,没有这样的事。”
艺术作为人类的精神产品,其价值是审美的,而审美本身就是一种超功利的精神价值。艺术以现实为基础但最终又是超越了现实的理想化的结果。如果生活是大地,那么艺术就是天空。如果一个人确定要以艺术创造作为自己生命的价值与自我实现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他要承受沉重的现实压力。意味着他可能会和与贫穷孤独为伍,可能会牺牲很多生活的乐趣,甚至不得不放弃世俗中所谓的幸福(比如可能就没有时间与精力去与一个男人 2
约会),意味着他得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代价,承受比常人更多的压力。
由此,我们可以推想,琼西的病倒,生命系于一线,是在疾病的打击下暂时失去了信念的支撑。她累了,坚持不了了,想要放弃,渴望解脱。
“我想看那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我等得不耐烦了,也想得不耐烦了。我想摆脱一切,飘下去,飘下去,像一片可怜的疲倦了的叶子那样。”
这时,疾病就成为了一种考验:对生命韧度与耐性的考验,对艺术的忠诚的考验,对人的精神力量的考验。一句话,对生命信念的考验。
而考验的设置就是“最后一片叶子”。这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地方。琼西并没有任何“值得她想了又想的事”,却把生命的希望寄托在最后一片叶子是否掉下来这个在苏和贝尔门看来“傻”、“胡思乱想”、“愚蠢”的事情上。最后一片叶子是联结生与死、现实与艺术、大地与天空的纽带。琼西能否活下去,与叶子的掉落本无任何联系,但琼西却在两者之间搭建了一种神秘的联系。最后一片叶子没有掉落,琼西意识到自己的脆弱,重燃生活的勇气,重拾生命的信念:
“我是一个坏女孩子,苏娣,”琼西说,“天意让那片最后的藤叶留在那里,证明我是多么坏。想死是有罪过的。”
过了一个钟头,她说道:“苏娣,我希望有一天能去画那不勒斯的海湾。”
解读至此,我们可以说,小说的故事内核是对生命信念的讴歌。(艺术是支撑琼西与苏还有贝尔门的生命信念)。
而最后的一片叶子其实是老画家贝尔门画在墙上的,因此,解读的角度现在要转换到贝尔门这个人物身上来。
二、小说人物:苏。琼西。贝尔门。主要人物是贝尔门。
老画家贝尔门,衰老,丑陋,贫困潦倒,失意,酗酒,粗野,性情火暴,是一个执著追求艺术而被现实的重压所磨损、压榨的人。但是,他身上却有着不能被漫长艰辛的生活所磨损的东西,那就是善良与无私。给两个女孩当模特儿。自觉提供保护。无私:“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我们就可以都搬出去了。”他能想到并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为琼西画了一片叶子,自己却因此而牺牲。善滋生出爱,使得苏无微不至地照顾体贴萍水相逢的琼西,善滋生出无私,使得贝尔门冒险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此,我们可以确定,小说的另一个故事内核是对人性中的善的讴歌。
三、艺术创造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杰作?
艺术创造当然需要才华与天赋,但是,最重要的是对善与爱的捕捉与表现。“操了四十年的画笔,还远没有摸着艺术女神的衣裙”的贝尔门,老说要画一幅真正的杰作却让杰作在画架上等待了25年的贝尔门,却用生命画出了一幅真正的杰作:一片以假乱真的树叶。这幅杰作不会带来钱财、不会变成贝尔门渴望的大房子,这片画在墙上的叶子很快会消褪、消失,但却拯救了一条生命。因此,具有善与爱的深刻内涵的作品才是真正的杰作。这幅杰作震撼了苏,接着是琼西,接着是每一个读者。
四、作品的艺术魅力:
简笔与繁笔的精妙处理(对琼西生病过程的繁复描绘,对贝尔门风雨之夜冒险画叶子的简省讲述)。伏笔的层层铺垫、环环相扣,悬念的设置,最后谜底的揭开(琼西的重病能否 3
痊愈;叶子一天一天掉落,最后一片会不会掉,为什么竟然没掉……)。对比的魅力:叶子之轻与生命之重。讽刺与赞美相对比的叙述语调(对贝尔门的前后描述)。充满了内部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