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教学目标

时间:2019-05-13 00:55: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教学目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教学目标》。

第一篇: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教学目标

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19世纪末,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如何挽救民族命运、将中国建设成为富强的国家。中国社会各阶层先后对此做出了自己的回答。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先后失败,革命任务落在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肩上。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同盟会成立以后,发动和领导了一系列武装起义,虽相继失败,但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统治,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鼓舞了全国人民,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重点分析

①同盟会的建立是重点。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在宣传、组织和具体筹划革命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的成立使“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中国的民主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理解和认识这一点,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辛亥革命的发展过程。

②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重点。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孙中山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中国资产阶级第一次公开提出摆脱民族危机、建立符合本阶级要求的国家的设想,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革命纲。学习和掌握这一内容,有助于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性质、功绩及失败原因的理解。

重点突破方案

关于“同盟会的建立”:

建议教师首先让学生分析背景:a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b革命团体的相继建立;c各地革命活动的蓬勃发展;d革命形势的迫切需要(各革命团体分散的起义先后失败)。然后教师分析政纲(参见下文)。最后师生共同分析其意义(学生分析,教师补充):从同盟会的规模、领导机构、组织形式、政治纲领、人员构成可以看出,它已成为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关于“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建议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掌握16字政纲,然后教师重点讲清其涵义。第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有两层意思:一是推翻清朝的统治,废除清朝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独立,即推翻作为帝国主义走狗的清朝,暗寓了反帝意愿。需强调:“反满”是指反对清朝统治者及其特权,非所有满族人;“反帝”旗帜不鲜明,只把对帝国主义的仇视集于其代理人满族统治者身上,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第二,“创立民国”,有三层意思:一是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帝制;二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三是防止封建君主制复辟。需强调:这一主张不仅批判了保皇派君主立宪的谬论,也打破了推翻清王朝后,重建汉人君主政体的观念,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强烈愿望。第三,“平均地权”,孙中山想通过“核定地价”,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资产阶级的“土地国有”。教师需强调:这种通过“核定地价”在不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条件下,实现土地国有来解决土地问题,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但它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符合历史要求的。这16字政纲后来被阐发为“三民主义”(详见“难点突破方案”)。

难点分析

如何评价三民主义是难点。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他们难于理解对三民主义的评价。教师应联系同盟会的十六字政纲讲清三民主义。使学生明确三民主义的概念、内涵及其与同盟会政纲的关系。认识到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难点突破方案

关于“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教师首先要使学生掌握“三民主义”概念及涵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满清政府的统治,光复汉族的主权国家。“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土地国有制的土地纲领。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国民共享。

其次要使学生明确三民主义与同盟会政纲的关系。教师突出说明:从字面上看,它与兴中会的纲领没有两样,但是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一,孙中山把反对清朝统治同反对帝国主义瓜分的斗争结合起来,指出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欲免瓜分,非先倒满清政府,则无挽救之法也”。其二,孙中山把“驱除鞑虏”的民族斗争同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政治斗争进一步结合起来,民族主义反对的不是整个满族,而是以皇帝为中心的满族统治者。“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这是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的核心问题,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它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的问题。“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政治思想最重要的发展,也是其经济思想的核心和社会革命的主张。“核定地价”的办法及后来提出的“土地国有”政策,反映了他对农民的同情,包含着逐步取消封建土地所有制,代之以资产阶级国家土地所有制,发展资本主义农业经济的要求。在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是前提,民权主义是核心,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

对三民主义的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其内容明确:①进步性。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对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表达了资产阶级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是比

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也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号召力,因而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深入发展。②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也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因此也就不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务。

第二篇: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3.2 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式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其意义;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的内容和作用;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2.能力要求:(1)通过对三民主义及其评价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内容评价,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与时俱进的历史观。

3.情感目标:(1)20世纪初是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期,孙中山站在时代前列,“集全国之英俊”,成立全国革命政党——同盟会,发布革命纲领——三民主义,连续对清政府发动武装起义,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2)通过对秋瑾、徐锡麟等献身革命事业英雄事迹的介绍,培养学生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和乐于为人类进步事业献身的价值观。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是重点。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在宣传、组织和具体筹划革命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的成立使“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中国的民主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孙中山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2.难点分析:如何评价三民主义是难点。教师应联系同盟会的十六字政纲讲清三民主义。使学生明确三民主义的概念、内涵及其与同盟会政纲的关系。认识到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课堂教学设计

师: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相继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1905年,孙中山联合各革命团体的成员,组建了全国性革命政党——同盟会。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什么要创建同盟会?

一、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 1.同盟会的建立

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同桌讨论,找出同盟会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生:(阅读、讨论、回答问题)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简要说明)同盟会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相继建立,革命时机日益成熟的形势下建立的。随着革命运动的深入发展,分散的、地方性的革命团体已不能适应革命发展的需要,客观形势要求组建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政党。下面,我们看一看同盟会是怎样成立的?考察一下同盟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生:(阅读、思考同盟会建立的有关情况)

师:(在学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简要说明)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的中国同盟会,不同于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它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领导机构;有明确的章程和政治纲领;且具有全国的规模(出示《同盟会国内支部和分会分布》投影地图和电脑教学软件):有机关刊物《民报》。这些说明了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肩负起了领导全国革命运动的历史使命。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师: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大会制定了政治纲领: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将其阐发为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掌握三民主义的含义。

生:(阅读教材,理解三民主义的含义)

师:“鞑虏”这里指的是满族人。(设问)“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仅仅是要赶走满族人,恢复汉人的统治吗?

生:(思考)

师:“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其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主张独立,推翻“洋人的朝廷”,暗寓反帝的意愿。但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他们的反帝旗帜不够鲜明,只是将对帝国主义的仇视集中于清政府的身上,而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师:(设问)“创立民国”是什么意思? 生:(思考、回答问题)

师:“创立民国”,有三层意思:一是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帝制;二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三是防止封建君主制复辟。“创立民国”的主张不仅批判了保皇派君主立宪的谬论,也打破了推翻清王朝后,重建汉人君主政体的观念,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强烈愿望。师:“平均地权”又是什么意思?孙中山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主张?(让学生阅读课文第77页文字材料,并思考)

生:(阅读、思考,回答问题)

师:针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孙中山提出了“平均地权”的主张,希望通过“核定地价”的办法,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资本主义的“土地国有制”。这种在不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条件下,实现“土地国有”,进而解决土地问题的办法实际上是难以实行的。但它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3.三民主义的评价

师: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纲的展开表述。在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引导学生评价三民主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阅读、思考,发言中有不同的看法)

师:(归纳学生的观点)三民主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要矛盾,并试图用革命手段予以解决。它从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三个方面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因而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但是,它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二、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1.论战的起因

师:(启发学生回忆康有为、梁启超在戊戌变法时期的主张和观点)生:(与教师共同回忆)

师:20世纪初,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已成为当时中国历史之主流。流亡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站在维护清朝统治的立场上,成为保皇派。他们大肆攻击革命派,阻碍革命的发展。这必然引起革命派的反击,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2.论战的内容

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及楷体宇,掌握或了解论战的时间、主要阵地、焦点及具体情况)

生:(阅读,在课文上作标记)

师:(强调)革命派关于民族、民主革命的政治主张,是适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而康有为、梁启超在实践上已经证明改良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之后,仍然顽固维护清朝专制统治,他们已成为阻碍革命发展的保皇派。革命派同他们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双方论战的焦点是什么?

生:(让一名学生朗读双方论战的三个主要问题)

师:应该指出,革命派在论战中也暴露了自身的局限性。如:革命派在驳斥保皇派的革命将招致列强干涉的观点时,天真地认为:中国的革命绝不会引起帝国主义的干涉。他们还奢求帝国主义的支持和赞助。表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关于要不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论战中,革命派对于保皇派提出的革命将引起“内乱”以及诬蔑中国人民的反动言论,没有进行有力的批判。而且,革命派本身也存在着不信任劳动人民的倾向。因而不可能依靠劳动人民把民主革命进行到底。在关于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的论战中,革命派对于保皇派提出的“土地国有”为“夺富予贫”的指责,不但不敢予以有力的回击,反而进行极力辩解,这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革命派对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妥协性。

3.论战的作用

师:这次论战起了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回忆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的情况并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生:(回忆、阅读、回答问题)

师:(视学生的回答情况,强调)前边讲过的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资产阶级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而这次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从历史的角度看,实质上是资产阶级不同派别关于斗争方式、斗争手段和政权形式之争。通过论战,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三、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师: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和插图:《秋瑾》、《徐锡麟》并将几次起义的情况列成表格。项目包括:起义名称、领导人、时间、结果等)

生:(阅读、按要求列表)

师:(出示自制《同盟会成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主要起义形势》投影地图或电脑教学软件,指图简介下列几次起义的情况)

1.萍浏醴起义

师:萍浏醴起义是在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这次起义是由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联合当地的会党发动的,参加者达3万余人。范围波及湘赣两省,它扩大了同盟会的政治影响。

生:(阅读、了解起义情况)2.浙皖起义和镇南关起义

师:萍浏醴起义后不久,各地反清起义迅速掀起高潮。(让一名学生参照投影地图简介两次起义的情况)

生:(简介起义情况)师:(适当补充秋瑾、徐锡麟为革命事业献身的感人事迹,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3.黄花岗起义

师:在同盟会成立后的一系列反清起义中,孙中山、黄兴领导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影响最大。(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和插图:《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碑亭》)

生:(阅读、归纳起义概况)

师:广州黄花岗起义是同盟会领导和影响下的诸次起义中准备最为充分的一次。孙中山吸取了以往起义失败的教训,在起义前作了认真的准备工作。早在1910年,他就约集赵声、黄兴等在槟榔屿(今马来西亚)开会,制定起义计划;并亲赴欧、美各国在华侨中募款,支援起义;同盟会还在香港成立了“统筹会”,作为起义的领导机关;在广州还设立了30多个秘密据点;在起义前,同盟会还组织了“敢死队”,作为起义的中坚力量。如此充分的准备,其结果竟惨遭失败,其原因何在?

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师:(归纳学生的发言)黄花岗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同盟会领导上的软弱,他们始终没有深入群众做思想发动工作,对各地分散的群众斗争没有作必要的联系、组织和配合工作。最终导致起义的失败。然而,这次起义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孙中山先生对其做了高度评价,称这次起义与武昌起义具有同等的历史意义。这是为什么?

生:(引导学生阅读楷体字)

师:(视学生的解释情况,着重强调)这次起义尽管失败了,但它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这次起义以后,两广总督张鸣岐除了奏报朝廷外,还三次电告各省督抚,建议他们小心防范。此后,各省官员只要一听到革命党起事,就惊恐万状。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也更加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这次起义失败后不到半年,武昌起义便爆发了。可以说,黄花岗起义为辛亥革命高潮的到来和武昌起义的胜利,作了重要的准备。

小结

师:请大家依据板书归纳本节内容。生:(思考、归纳、回答问题)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小结)(略)

第三篇:高一历史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2

第三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亡 第二节 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其意义;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的内容和作用;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2.能力要求:(1)通过对三民主义及其评价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内容评价,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与时俱进的历史观。

3.情感目标:(1)20世纪初是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期,孙中山站在时代前列,“集全国之英俊”,成立全国革命政党——同盟会,发布革命纲领——三民主义,连续对清政府发动武装起义,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2)通过对秋瑾、徐锡麟等献身革命事业英雄事迹的介绍,培养学生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和乐于为人类进步事业献身的价值观。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是重点。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在宣传、组织和具体筹划革命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的成立使“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中国的民主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孙中山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2.难点分析:如何评价三民主义是难点。教师应联系同盟会的十六字政纲讲清三民主义。使学生明确三民主义的概念、内涵及其与同盟会政纲的关系。认识到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课堂教学设计 师: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相继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1905年,孙中山联合各革命团体的成员,组建了全国性革命政党——同盟会。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什么要创建同盟会?

一、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 1.同盟会的建立

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同桌讨论,找出同盟会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生:(阅读、讨论、回答问题)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简要说明)同盟会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相继建立,革命时机日益成熟的形势下建立的。随着革命运动的深入发展,分散的、地方性的革命团体已不能适应革命发展的需要,客观形势要求组建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政党。下面,我们看一看同盟会是怎样成立的?考察一下同盟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生:(阅读、思考同盟会建立的有关情况)

师:(在学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简要说明)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的中国同盟会,不同于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它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领导机构;有明确的章程和政治纲领;且具有全国的规模(出示《同盟会国内支部和分会分布》投影地图和电脑教学软件):有机关刊物《民报》。这些说明了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肩负起了领导全国革命运动的历史使命。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师: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大会制定了政治纲领: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将其阐发为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掌握三民主义的含义。生:(阅读教材,理解三民主义的含义)

师:“鞑虏”这里指的是满族人。(设问)“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仅仅是要赶走满族人,恢复汉人的统治吗? 生:(思考)师:“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其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主张独立,推翻“洋人的朝廷”,暗寓反帝的意愿。但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他们的反帝旗帜不够鲜明,只是将对帝国主义的仇视集中于清政府的身上,而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师:(设问)“创立民国”是什么意思? 生:(思考、回答问题)

师:“创立民国”,有三层意思:一是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帝制;二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三是防止封建君主制复辟。“创立民国”的主张不仅批判了保皇派君主立宪的谬论,也打破了推翻清王朝后,重建汉人君主政体的观念,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强烈愿望。

师:“平均地权”又是什么意思?孙中山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主张?(让学生阅读课文第77页文字材料,并思考)

生:(阅读、思考,回答问题)

师:针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孙中山提出了“平均地权”的主张,希望通过“核定地价”的办法,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资本主义的“土地国有制”。这种在不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条件下,实现“土地国有”,进而解决土地问题的办法实际上是难以实行的。但它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3.三民主义的评价

师: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纲的展开表述。在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引导学生评价三民主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生:(阅读、思考,发言中有不同的看法)

师:(归纳学生的观点)三民主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要矛盾,并试图用革命手段予以解决。它从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三个方面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因而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但是,它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二、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1.论战的起因

师:(启发学生回忆康有为、梁启超在戊戌变法时期的主张和观点)生:(与教师共同回忆)

师:20世纪初,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已成为当时中国历史之主流。流亡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站在维护清朝统治的立场上,成为保皇派。他们大肆攻击革命派,阻碍革命的发展。这必然引起革命派的反击,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论战。2.论战的内容

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及楷体宇,掌握或了解论战的时间、主要阵地、焦点及具体情况)生:(阅读,在课文上作标记)

师:(强调)革命派关于民族、民主革命的政治主张,是适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而康有为、梁启超在实践上已经证明改良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之后,仍然顽固维护清朝专制统治,他们已成为阻碍革命发展的保皇派。革命派同他们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双方论战的焦点是什么?

生:(让一名学生朗读双方论战的三个主要问题)

师:应该指出,革命派在论战中也暴露了自身的局限性。如:革命派在驳斥保皇派的革命将招致列强干涉的观点时,天真地认为:中国的革命绝不会引起帝国主义的干涉。他们还奢求帝国主义的支持和赞助。表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关于要不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论战中,革命派对于保皇派提出的革命将引起“内乱”以及诬蔑中国人民的反动言论,没有进行有力的批判。而且,革命派本身也存在着不信任劳动人民的倾向。因而不可能依靠劳动人民把民主革命进行到底。在关于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的论战中,革命派对于保皇派提出的“土地国有”为“夺富予贫”的指责,不但不敢予以有力的回击,反而进行极力辩解,这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革命派对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妥协性。3.论战的作用

师:这次论战起了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回忆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的情况并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生:(回忆、阅读、回答问题)师:(视学生的回答情况,强调)前边讲过的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资产阶级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而这次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从历史的角度看,实质上是资产阶级不同派别关于斗争方式、斗争手段和政权形式之争。通过论战,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三、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师: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和插图:《秋瑾》、《徐锡麟》并将几次起义的情况列成表格。项目包括:起义名称、领导人、时间、结果等)生:(阅读、按要求列表)

师:(出示自制《同盟会成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主要起义形势》投影地图或电脑教学软件,指图简介下列几次起义的情况)1.萍浏醴起义

师:萍浏醴起义是在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这次起义是由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联合当地的会党发动的,参加者达3万余人。范围波及湘赣两省,它扩大了同盟会的政治影响。

生:(阅读、了解起义情况)2.浙皖起义和镇南关起义

师:萍浏醴起义后不久,各地反清起义迅速掀起高潮。(让一名学生参照投影地图简介两次起义的情况)生:(简介起义情况)

师:(适当补充秋瑾、徐锡麟为革命事业献身的感人事迹,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3.黄花岗起义

师:在同盟会成立后的一系列反清起义中,孙中山、黄兴领导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影响最大。(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和插图:《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碑亭》)生:(阅读、归纳起义概况)

师:广州黄花岗起义是同盟会领导和影响下的诸次起义中准备最为充分的一次。孙中山吸取了以往起义失败的教训,在起义前作了认真的准备工作。早在1910年,他就约集赵声、黄兴等在槟榔屿(今马来西亚)开会,制定起义计划;并亲赴欧、美各国在华侨中募款,支援起义;同盟会还在香港成立了“统筹会”,作为起义的领导机关;在广州还设立了30多个秘密据点;在起义前,同盟会还组织了“敢死队”,作为起义的中坚力量。如此充分的准备,其结果竟惨遭失败,其原因何在? 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师:(归纳学生的发言)黄花岗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同盟会领导上的软弱,他们始终没有深入群众做思想发动工作,对各地分散的群众斗争没有作必要的联系、组织和配合工作。最终导致起义的失败。然而,这次起义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孙中山先生对其做了高度评价,称这次起义与武昌起义具有同等的历史意义。这是为什么? 生:(引导学生阅读楷体字)

师:(视学生的解释情况,着重强调)这次起义尽管失败了,但它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这次起义以后,两广总督张鸣岐除了奏报朝廷外,还三次电告各省督抚,建议他们小心防范。此后,各省官员只要一听到革命党起事,就惊恐万状。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也更加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这次起义失败后不到半年,武昌起义便爆发了。可以说,黄花岗起义为辛亥革命高潮的到来和武昌起义的胜利,作了重要的准备。小结

师:请大家依据板书归纳本节内容。生:(思考、归纳、回答问题)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小结)(略)

第四篇:第二节 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教案(提交版)

第二节 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教案

农志虎任课班级:1004班

同学们,今天咱们开始学习第三章的内容,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的第72页。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从鸦片战争开始,清政府在与列强的战争中是一败再败,签订的条约也是一个接着一个。咱们一起来数一下这些条约。(先是《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又签了《天津条约》、《瑷珲条约》、《北京条约》,还还有后面的《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数数这些条约,清政府差不多都成了签约专业户了。

面对列强的入侵,一些人起来进行积极的探索。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为维护清朝统治,发起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但是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还是一败涂地;资产阶级维新派呢,扶助清政府,希望实行君主立宪,但是他们所进行的戊戌变法运动也只是进行了103天;义和团,扶清灭洋,最后却落下被清政府无情的屠杀的下场。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义和团都想通过清政府实现国家富强,但是呢,都失败了。这些说明清政府这时候,烂泥扶不上墙了。对于只会签约卖国的清政府,还能留着它吗?不能了,要不然,说不定整个中国都会被列强劫掠殆尽。清政府既然扶不上了,那就怎么样啊?把它推翻。对,第三章讲的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是怎么样推翻这个腐败清政府的。

请大家先看到第三章第一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这一节是阅读课,我们简略的点一下就可以了。这时候更多人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意识到推翻清政府的必要性,革命思想也传播开来,20世纪初,不少中国留学生到国外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他们大力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代表人物有谁多呢?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各自的代表作)

随着民族革命思想的传播呢,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也在国内相继建立起来,主要有哪些革命团体呢?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这些革命团体建立后发动了多次起义,但是这些分散的起义先后失败了。说明,单干不行,那就找帮手、建立同盟,一起干。那么资产阶级革命派是怎么建立同盟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要学习的内容了请同学们先快速的将“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这一幕快速的浏览一下。

一、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

刚我们也说到了,各革命团体分散的起义先后失败,使资产阶级认识到,不能单干,要建立一个同盟。所以这时候,建立一个同盟会已经是变得非常必要了。革命派是意识到需要建立一个同盟。但要建立同盟也要有条件是吧。假如都没人跟你联合,难道要自己跟自己联合啊,那不叫联合,还是叫单干。首先要有一些人跟你志同道合,就是和你想得一样。那么条件具备了没有呢?

请大家翻到页,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虽然受到帝国主义的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但仍然有了一定发展。(物质基础)

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阶级基础)

各个革命团体的建立(组织基础)

革命思想的传播(思想基础)

条件成熟了。1905年,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员70多人开会,决定成立同盟会。8月,召开成立大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以什么为政治纲领啊。为了宣传革命,又创办《民报》为同盟会的机关刊物。

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在《民报·发刊词》孙中山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现在的台湾,哪一个党是执政啊,国民党的党歌。第一句是什么呢?“三民主义,吾党所宗”可见,国民党对三民主义的重视,那么三民主义又是什么呢?咱们一起来看一下。

第一个民族主义,是由政治纲领什么阐发来的?具体内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上一节课,我们说到,《辛丑条约》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列强的统治工具。打击清政府,给列强的利益造成影响,间接就打击了帝国主义,是吧。间接打击的另外一个意思就是没有明确提出要反帝。

第二个民权主义,是由什么阐发来的?具体内容: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课本上说,它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怎么理解呢?民族主义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啊,推翻清政府。清政府那么腐败,要是我们在那个时代,说不定我们也拿起家伙,跟清政府拼命去了。但是推翻清政府之后呢,还得怎么样啊。是回到原始社会呢,还是建立封建社会或者康有为、梁启超主张的君主立宪呢,孙中山认识到封建社会的弊端,提出革命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就解决了革命以后的发展方向的问题。

第三个民生主义,是由什么阐发来的?孙中山为什么提出民生主义。看到具体内容:核定全国物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原主是指谁啊?地主。土地还是归地主所有,这样还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局限性:不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分析它们三者的关系:民族主义是前提,民权主义是核心,民生主义是补充;

再来分析三民主义和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关系,三民主义是对政治纲领的阐发、进一步解释、另一种说法。

评价: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二、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我们说这时候呢,清政府腐败卖国,已经是烂泥扶不上墙,推翻清政府已经成为历史的潮流,但是呢,流亡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还固守他们原来的观念,要继续支持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并攻击革命,这时候呢,他们已经成为保皇派。康梁的攻击呢,也必然引起革命派的反击,于是双方展开了一场论战;这就是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论战的内容有哪些啊?要不要以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大家认真看一下,是不是与三民主义的思想有些相似性啊?

在《戊戌变法》那一节课中,也有一次论战,是谁跟谁论战啊。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那么这次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的性质是什么啊?革命派与谁,是革命派和和封建顽固势力吗?不是,保皇派呢,是哪个阶级的?革命派呢。他们都要要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只是他们的斗争方式、要建立的政权形式不一样。保皇派是以变法的方式,目标是实现君主立宪;革命派是用暴力、革命的手段,最终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是:资产阶级内部不同派别的争论。

三、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经过同盟会的建立、三民主义的提出、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组织上是有了,指导思想也有了,经过论战,越来越多的人也认识到要革命,但是要这些想法付诸实现,还得干什么?行动起来,不能光说不练。那样,同盟会建立以后呢,就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1906年12月,同盟会的会员刘道一就联合萍乡、浏阳、醴陵的会党,发动的萍浏醴起义。这次起义有什么特点吗?是在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参加起义的人有不久,各地反清起义迅速掀起高潮。著名的起义有哪些呢?秋瑾、徐锡麟领导的浙皖起义,我们崇左也爆发了一次起义,什么起义啊。孙中山、黄兴领导的镇南关起义。但是呢,广州的黄花岗起义的影响是最大的。1910年,孙中山和黄兴、赵声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开会,决定集中同盟会的精干力量,在广州发动大规模的起义。1911年4月,黄兴在广州率领800名敢死队员猛攻总督衙门,两广总督张鸣歧潜逃,起义军和清军发生激烈的巷战,最后因寡不敌众失败。后来,收敛到72具烈士遗骸,被合葬在广州黄花岗郊外,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也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影响很大。黄花岗起义以后,清朝的统治基础更加的动摇,革命党人的勇敢精神和视死如归的气概,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加速了革命的发展。

小结:各革命团体分散起义的失败,使资产阶级革命派认识到建立一个全国性的革命组织已经十分必要了。于是同盟会诞生了。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后来孙中山又把这一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但是三民主义也具有一些局限性。没有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的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萍浏醴起义、浙皖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都先后失败了,资产阶级革命派是从此放弃推翻清政府,还是继续奋斗呢?下节课,我们再继续讲解。

第五篇:同盟会革命纲领缺陷的深层次原因试析

同盟会革命纲领缺陷的深层次原因试析

[内容提要] 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在宣传、组织和具体筹划革命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系统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但作为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这些缺陷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

同盟会

革命纲领

缺陷

Abstract: Tongmenghui is the first modern national and unificational bourgeois revolutionary party in China。It has a vital in publicity, organization and specific revolutionary planning。The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which is the revolutionary programmer of Tongmenghui is a more systematic and clear program of bourgeois democratic revolution。But as a revolutionary program, the Three People’s Principle exist its own shortcoming which has a great effect on the Chinese revolution。

Key words: Tongmenghui, revolutionary programmer, shortcoming

作为问题的提出,有必要首先对三民主义作简单的辨别。三民主义在整个旧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随着革命形势与时代背景的发展,可分为两个历史阶段。一是从兴中会到同盟会时期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旧三民主义;二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阐述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本文所谈的三民主义,指第一个时期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

孙中山(1866--1925年)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最主要代表人物,他一手创建和领导的同盟会使“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矣。[①]”同盟会的正式成立,使中国民主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存在着重大的缺陷。本文试图从深层次分析缺陷的原因。

一、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任何思想、理论的产生都与它所处的时代密不可分。自1840年起,西方列强用大炮叩开了中国的大门,连续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侵略战争,威逼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尤其是《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面对亡国灭种的危局,许多仁人志士提出各种变法救国的主张,如:“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林则徐等)、“中体西用” 兴办洋务、发展实业开展“商战”(洋务派)、“君主立宪”变法维新(维新派)等,但均以失败而告终。

屈辱的历史告诉人们:要想维护民族独立,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进行推翻清政府统治的革命,而革命需要先进理论的指导,因此,创立指导革命的理论已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而孙中山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担负起这一伟大的历史重任。

1.社会历史背景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至19世纪70年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的的条件已经成熟。部分商人、地主、官僚挣脱洋务派的控制,开始建立近代工业。从规模来看,从1872年广东华侨商人陈启源在南海县设立继昌隆缫丝厂始,至1894年止,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较大的有50多个,总资本为500多万元。从经营的内容来看,有纺织、缫丝、面粉、火柴甚至有采矿和机器制造。从布局上看,遍布江浙、两广和两湖地区[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产生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民族工业分布区域后来成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主要活动地区。

从世界形势来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满足高额利润,进行重新分割殖民地和落后国的斗争愈演愈烈。中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政治、经济又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因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争夺,尤其带有拼命性质。

自1895年3月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始至1900年八国联军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短短几年间,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中国的铁路交通、财政金融、航海贸易、工矿企业等主要经济命脉,几乎全部沦入敌手。

帝国主义和清朝统治者的相互勾结,使中华民族处于严重的民族危亡关头,挽救民族危亡,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

2.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

孙中山从小目睹地主阶级统治下农村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对中国下层劳动人民抱有深厚同情。在追随其兄去檀香山谋生时目睹了夏威夷被美国吞并的厄运,感慨万千。关注正处于风口浪尖上祖国的命运,其情日浓。1879年进入英国教会学校念书,系统地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教育。1882年秋入美国教会学校奥阿厚书院肄业。这些学习,使孙中山掌握了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特别是西方文艺复兴思想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为日后革命打下坚实基础。1883年尝试在家乡改良乡政,未果。1893年和陆皓东等谋划组织革命团体,但思想上仍然动摇不定,遂尝试上书李鸿章,希望能推动清政府自上而下改革。他在上书中提出了解除封建主义对民间工商业的束缚,全面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机械化,根本改变教育制度和选拔人才制度的改革纲领。这些主张是好的,但却没有得到答复。此时他才深知改革是不可能的了,要改变中国的命运,只有革命。

3.同盟会的成立及其革命纲领

孙中山的上书遭遇冷落,使他尤为愤慨。便回到檀香山开始宣传革命思想,得到一些华侨的同情与支持。经过酝酿,1894年正式成立革命团体檀香山兴中会。但是兴中会章程没有提出反帝斗争的明确任务,没有阐述推翻清政府建立合众政府所应该采取的革命步骤、政策与方法;在组织上没有明确严格纪律。檀香山兴中会没有形成气候。但毕竟为革命的开始。孙中山从檀香山回到香港后联络革命友人,扩大兴中会组织,成立香港兴中会。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逐步建立起一个采取实际行动的战斗核心,为以后同盟会能够成长为一个团结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反对清政府的政治联盟打下基础,兴中会分会遍布国内外各地。

香港兴中会成立以后,组织和领导了广州起义和惠州起义两次起义,但遗憾的是,前者还没开始就遭到了破坏,后者也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但这些革命运动客观上起到了深化革命理论宣传的作用。

随着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形势的发展,国内外掀起了创办革命报刊,发行革命书籍的热潮。比较著名的有《国民报》(1921年创刊)、《游学译编》(1902年创办)、《湖北学生界》、《浙江潮》、《直说》、《江苏》、《国民日报》等。尤其是1904年蔡元培在上海创办《俄事警闻》,在宣传反对沙俄侵略,激发人民爱国热情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觉醒的主要标志。涌现了一大批宣传革命思想的志士,如邹容,陈天华等。

至1905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形势趋向高潮,越来越多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仅积极从事革命宣传,而且在国内外相继建立了革命团体,直接投身于各项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中去。这些新出现的革命团体有湖南的华兴会,上海光复会,贵州科学会,江西自强会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华兴会。革命形势的发展,在孙中山面前提出了一个新的任务,必须把分散与全国各地的革命团体联合为一个统一的革命政党。

1905年7月,孙中山来到日本,在日本友人宫崎寅藏的安排下,认识黄兴,孙认为目前首要任务是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政党,这个主张得到黄兴和广大留学生的赞同。经过充分的酝酿和筹备,1905年8月20日下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同盟会革命纲领缺陷的深层次原因试析举行了成立大会。会议通过了同盟会章程。孙中山提议采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作为革命纲领。这个纲领通过讨论后得到通过。1902年11月26日,《20世纪之支那》改名《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在日本东京同盟会革命纲领缺陷的深层次原因试析创刊。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解释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即“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当时中国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反抗满族统治的有力武器。

“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是孙中山革命思想的核心,把建立共和国的主张同实现民族独立紧密联系起来,用以动员广大人民奋起进行民主革命,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

“民生主义”的中心内容是“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今后随着工业和交通的发展,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同时实行征收地租税。这样,就可以防止因土地价格高涨而引起社会不平等现象,杜绝少数人垄断的弊端。

三民主义学说,是卓越的民主主义思想,在当时,是一种最先进的革命思想体系,体现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所领导的斗争是一场争取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革命。二、三民主义的缺陷

1.三民主义本质及意义

三民主义是闪耀着光芒的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正是在这个纲领的指导下,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摧毁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摧毁了腐朽的清朝专制压迫。但是,这个纲领存在着严重缺陷。“三民主义学说概括了当时整个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方向,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认识的最高成就,既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进步和成功,也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挫折。[③]”

2.三民主义的严重缺陷

孙中山对三民主义这样概括说明,“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艺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④]”许多年以来,我国大多历史学家也一直对三民主义大加赞颂,即便谈到三民主义的缺陷时也只是简单地说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反帝反封。然实际的历史情形并非如此。

(1)民族主义。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同盟会成立前,其民族主义以反满为主要特征,未能完全摆脱狭隘民族主义的藩篱。同盟会成立后,从本质上说,已确立以民族建国为目标的近代民族主义。但因作为革命主要力量的会党群众基本上只能接受反满的号召,加之他对帝国主义列强有幻想,同时又必须与立宪派在反满的问题上划清界限。所以,孙中山仍未能完全摆脱反满的局限。民国成立后一段时期,孙中山在国内民族关系的问题上的提法严重错误,使他被认为是一个大汉族主义者。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有了新的飞跃。他非常明确地阐明了争取建立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国际新秩序的思想和主张。这是他民族主义思想遗产的重要部分。[⑤]早在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时,就明确提出兴中会的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中国” [⑥],这个宗旨,类似朱元璋反元时提出的“驱除胡虏,恢复中国”的口号。朱元璋曾经用这个口号号召了大批汉民族民众参与革命。孙中山无非也是这个意思。但是,一个最简单的事实,他不会不知道,那就是,朱元璋使用这个口号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因为蒙古人原本就不是和宋朝同属一个版图,是两个不同国家。北宋北方疆域最远达到山海关。朱元璋的主张,是将蒙古人驱赶回通古斯草原,即赶出北宋疆域以外。而满族早就归属明中央政府,满族地区上层人物也一直是接受中央册封。满族地区和明朝的关系本质上是地方和中央的关系。满族后来崛起,与中央对抗,属于地方割据。而满族如此仇恨明朝,究其原因也是因为明朝滥杀满族王公。假设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主张是对的,那么他的主张就等于将满族驱赶出山海关,即满族的老家东北。换句话说就是不承认东北属于中国领土。如何理解?

众所周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政权结构也一直呈汉族掌权为主,其他民族参政为辅的结构模式。纵观整个中国历史,除了蒙古族和满族崛起入主中原,没有哪一个文化民族能与汉民族匹敌,即便是元朝和清朝,最终也被强大的汉文化反征服,汉民族也因此有很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尤其是汉武帝的民族主义的成功,使这种民族优越感的情绪达到顶峰,使汉民族绝大多数群众形成这样一个观念,汉族之外的民族都是异族。这种情绪深入一些汉人的心,在蒙古族入主中原和清军入关两个历史阶段表现得更加强烈。孙中山很显然也受到了此种情绪的深深影响。早在檀香山兴中会成立之初,就迫不及待地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将满族同胞斥为“鞑虏”,将满族地方政府取代中央政府称为“支那亡国”,说现在的中国“帝位和一切高级文武职位,都是外国人占据着的。[⑦]” 居然将满族同胞说成是外国人。随着革命气候日益高涨,孙中山也将这种情绪加以理论化,有计划有组织地大加渲染,在国内外挑起了汉族对满族同胞的仇恨。1906年,孙中山主持制定《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将反满的情绪加以理论化,条理化:

“一

驱除鞑虏

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奴隶,又不从者,杀戮一万。我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

“二

恢复中华

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敢有为石敬瑭,吴三桂之所以者,天下共击之” [⑧]。

这段话,火药味特浓。有两个非常明显的错误:其一,推翻清朝统治,是为了“光复我民族国家”。既然满族不在“我民族”之列,那么,壮蒙藏回苗也不可能包含在其中。其二,满族入关,绝非异族入侵。满洲地区早就属于中国版图。洪武年间,明在东北的势力最远只达到松花江、牡丹江及牙兰河一带。永乐时,明迁都北京以后,把战略重点转向北方,除了征抚蒙古外,更加强对女真地区的经营。永乐帝十分注意调查研究女真的情况,亲自找女真人询问地方风俗人情。早在永乐元年(1403年),就派遣邢枢等人,“往谕奴儿干吉列迷诸部落招抚之”。永乐二年(1404年),又派遣辽东千户王可仁前往豆满江等地,安抚建州女真。明王朝采取安抚政策,收到很好效果,“东北至奴儿干,涉海有吉列迷诸种部落,东邻建州、海西、野人女直,„„永乐初,相率来归”,“悉境归附”。明朝政府在这里“因其地分设卫、所”。于是设置奴儿干卫,以把刺答哈、阿刺孙等四人为指挥同知,古胪寺等为千户所镇抚,随后设立了一百多个卫所。永乐七年(1409年),奴儿干卫地方官员忽刺冬奴等人来朝,奏称奴儿干“其地冲要,宜立元帅府。”明廷接受了这个建议,设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任命内地官员康旺为都指挥同知,王肇舟为都指挥佥事。永乐九年(1411年),正式派遣太监亦失哈、都指挥同知康旺等,“率军一千余人,巨船二十五艘”,前往该地“开设奴儿干都司”,专管卫所事务。奴儿干都司管辖地区,“东濒海,西接兀良哈,南邻朝鲜,北至奴儿干北海”。明代在奴儿干设官建置,进行有效管理,表明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及库页岛地区已经是我国疆域的一部分。明朝中后期,满洲地区得以崛起,并与中央对抗,乃因中央对满洲地区管理失效所致。如果明朝中央是个有能力有威望深得天下拥护一如大唐王朝的政府,满洲地区人民又怎么会不顾牺牲也要推翻之?而满洲地方政府首领也一直是受中央册封,后来崛起与中央对抗,本质上与李自成建立“大顺”,张献忠建立“大夏”,并无二样,所不同的是,满洲形成气候而已。

岂不论满洲本身就包含女真崛起过程中一路收编的蒙古人,汉人,达斡尔人,锡伯人,朝鲜人,单就满洲地方政府而言,大清帝国的创始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祖先早就归顺中央,并一直接受册封。努尔哈赤的祖父昌安,父亲塔克世都是明朝委派的地方官员,但都不幸于1583年被明军所害。后来为了安抚女真,明朝又继续委派受害者之后人努尔哈赤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后又封为龙虎将军。但是,明朝无故杀害努尔哈赤先人这一行为的仇恨早就埋在他的心中[⑨]。1616年,努尔哈赤鉴于女真地区内部各民族力量的融合改女真为满洲,公开与中央对抗。这样,明朝中央完全失去对满洲地区的控制。虽然这样,满洲并没宣称自己不隶属中国,也没标榜自己属于另一国家。它的本质,属于地方武装割据政权。

孙中山作为一代革命大家,不会不知道这个历史事实。之所以提出“驱除鞑虏”这样的口号,实为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所致。这不,他刚刚当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就以国家元首身份迫不及待地举行隆重的祭祀大典,而祭祀的对象正是汉族皇帝朱元璋。一个力主建立民主法治的国家元首,祭祀一个封建势力代表人物朱元璋,此种行为,如何理解?当年朱元璋提出“驱除胡虏,恢复中国”口号,号召了许多汉族民众加入革命行列,孙中山不论是从口号还是从革命后的行为多少有些模仿朱元璋,却犯下了常识大错。

早在革命派与立宪派论战时,梁启超就极力反对孙中山的排满主张,坚持维护民族大团结,而孙却没有丝毫改变。辛亥革命爆发以后,各省为孤立清朝统治者,纷纷宣布独立,但步调并不一致,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省份,主张和解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鉴于孙中山的排满情结,大搞大汉族主义,已经人心惶惶,忧心忡忡。中国一片混乱。日本,沙俄,英国积极利用此良机进行肢解和瓜分中国的活动。日俄密谋瓜分中国东北和蒙古,俄国和英国欲瓜分新疆与西藏。这些帝国主义国家趁机策动边疆少数民族实权人物宣布所谓“独立”,幸得北洋政府及时采取措施安抚少数民族实权人物,才没酿成大祸,使列强肢解中国的愿望落空。但是,外蒙古越走越远,已经成为定势,这不能不说是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悲哀。外蒙古的脱离,不能说责任在孙中山,但是,他的民族主义情结,与外蒙的脱离,不无关系。

(2)民权主义。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它的基本内容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以资产阶级为主体的人民民主权利。孙中山在论述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的关系时说,民族主义是“扫尽现在恶劣的政治”,民权主义则是彻底挖掘“那恶劣的政治根本”,孙中山认为,“民主立宪”才是“最为相宜”的政治制度。他根据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学说,结合中国的国情,第一次提出在中国实行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分立的立宪方案。“希望在中国中国实行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分立的立宪方案,是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还有考选权和纠察权的五权分立的共和政治。”“五权分立”还包括人民的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其基本精神是直接的民权。五权分立和直接民权反映了孙中山对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批判精神,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迫切需要的问题,即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但是民权主义没有提出发动人民群众的具体措施,对封建势力具有很大的妥协性。辛亥革命后不久袁世凯就窃取了革命果实。对待外国列强,甚至以承认各帝国主义国家逼迫清政府签定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有效,幻想帝国主义国家能够理解和支持中国的革命。他说,“我们所需要的援助仅是英帝国以及其他列强善意的中立,就可以使得目前的制度让位于一个不贪的制度了。[⑩]”以牺牲国家利益来换取外国列强的同情,这是他底气不足的表现。一个正扩张的帝国主义国家,怎么可能对一个有着广泛诱惑力的落后国家客气?退一万步讲,即便帝国主义列强保持中立,而资产阶级内部条件不成熟,中国当时的国情也与资产阶级的所提出政治制度不相宜。资产阶级也无法完成革命。

主张中国实行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分立的立宪方案, 建立共和政治这种主张出发点是好的,实际上也是中国民主发展的历史方向。但是,此时提出这种方案,严重脱离中国实际。中国当时的国情是,城市工商业正遭遇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侵略破坏,并没有步入正轨,就是说,城市工商业欠缺发达;广大的农村地区普遍处于小农经济生产状态,当时中国绝大多数人口属于农村人口;统一的市场并没形成,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差距太大。代表城市工商业阶层利益的资产阶级所提出的民权,实际上并不实用于阶级力量悬殊如此大的中国,因此,五权分立的共和政治,无异于空中楼阁。换句话说,占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是无法享受到所谓五权分立共和制度的优越。当然也就无法号召最广大人民参与革命了。资产阶级并不是代表人口占多数的农村人口利益,在他们看来,仅凭他们的力量就可以取得革命的成功,自然用不着发动广大的人民参加革命。从这点上讲,民权主义不是提不出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具体措施,而是根本就没想到去提罢了。孙中山五权分立的主张,实际上是他盲目模仿西方政治所致,这与他在西方学习的经历有密切关系。只看到西方的先进,没看到这种先进与中国实际是不相宜的。

(3)民生主义。“夺富人之田为己有”,核定地价,原地价归土地属主拥有,将来因为交通或工业发展,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毫无疑问在当时很短的一段时间里是可行的。但是农村的人口占多数,这个情况应该受到重视,农村发展的结果必然是农民减少,土地规模化经营。如果平均地权,那土地如何集中?如果节制资本,农民如何减少?私人资本要操纵民生,那是在私人资本很少的情况下的担忧。如果一个社会私人资本居多,那他们还怎么操纵民生,国家不是严控私人资本,而应该创造条件使得他们不能控制民生。所以,“这是小资产阶级空想。”(列宁语)

孙中山主张土地国有。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把资产阶级共和国看做是代表全民的“民国”,认为土地国有就是为全民所有,全体人民都有地权。但在农民如何人分配土地的具体措施上,没有提出。这说明,在土地问题上,没有实践的经验。“夺富人之田为己有”,全民都有地权,不过是空想。

三、结束语

三民主义的这些缺陷,导致革命充满了挫折。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实现了“三民主义”中所谓民族主义的任务。但这种民族主义是极端狭隘的,并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外来民族压迫依然存在。中华民国成立,《临时约法》颁布,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自由权利,但没有结束地主土地所有制以改变中国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开始帝国主义操纵下的专制统治,民国徒有虚名。为此,资产阶级革命派先后领导进行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但民权并没有实现。因此,辛亥革命只是部分地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并未实现民族独立和建立真正的民主政府,因此不能说“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任务,除了致力于实现民生主义外,还应当继续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下载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教学目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教学目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3章02 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精选)

    第二节 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同盟会的建立;同盟会的性质和政治纲领;三民主义;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的内容和......

    说课第三章 第二节 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式的发展(共5篇)

    第三章 第二节 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式的发展—说课稿 一、 说课题 1、 课题地位 本课课题选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三章《资产阶级民主革......

    教学革命

    读《教学革命》有感 第一次接触“先学后教”这种教学方法是在上次考试的时候,因为考试是要考说课的,于是就找了一位老师帮助写了一篇说课稿。在他给我讲述说课的概论的时候向......

    教学革命

    湖北省第三届“我和我的书”读书征文: 以生为本 以学促教 ——读《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有感 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第六小学 陈晓晴 联系电话:*** QQ:9055910......

    教学革命 心得体会

    《教学革命》读书心得 在暑期期间我读了《教学革命》一书,感受颇深。《教学革命》给我们详细讲述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不是......

    教学革命心得体会

    读蔡林森《教学革命》心得体会 读完蔡林森的《教学革命》一书,我的感受颇多,收获也很多。“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一种教学方法,并非教育规律本身。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不是万能的,......

    《教学革命》读后感范文合集

    读《教学革命》有感 读了《教学革命》这本书之后,我对蔡林森校长推行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有了新的认识。初次认识这种教学模式是在两个月前,王校在大会上向我们......

    教学革命(精选五篇)

    3、小学尤其是低年级,出示学习目标、自学指导方法,不一定都要有屏幕显示,一般以口述为主,口述时要使用儿童语言,不宜用概念化的、抽象化的成人语言(如“自学指导”、“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