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3 群文阅读,推进语文校本化课程

时间:2019-05-13 00:24: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改3 群文阅读,推进语文校本化课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改3 群文阅读,推进语文校本化课程》。

第一篇:改3 群文阅读,推进语文校本化课程

“1+X”群文阅读 推进语文课程校本化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同志曾说:“语文教科书编得再好,仍存在一些先天不足。如教材内容的滞后性,课程资源的有限性。”《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显然,国家教材校本化势在必行。为把承载民族未来希望的国家课程变成学校一级的生动实践,我校紧紧围绕“办有文化品位的学校,培养有中华文化根脉的当代少年”的办学目标,把“1+X”群文阅读教学引入语文课堂,对教材进行补充、拓展、重组,使之更加适合我校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发展需求。

一、“1+X”群文阅读意义及价值

“1+X”群文阅读教学是基于教材内一篇课文(“1”)教学的基础上,加上与课文议题相匹配的一组文章(“X”)的教学。它绝不仅是课堂阅读形式的革新,也不只是阅读文本进入课堂后的简单叠加,而是我校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实施个性化教学,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1+X”群文阅读改变了课堂教与学的方式,让老师在课堂上不能讲太多话,不能提太多问,只有“让学”,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

“1+X”群文阅读丰富了学生的阅读方式,学生更多地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更多地尝试更真实、更实用的生活化阅读。

“1+X”群文阅读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打破以“单篇独进、深探细究”为主要特征的精读教学状况,变碎片化的阅读为整体性、结构化的学习,最大限度地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

二、“1+X”群文阅读实施策略

欢的人,达到以读促写。(课件:)

关于迁移性问题的设计。六年级备课组把特级教师蒋军晶的《创世神话》融入教学,在引导学生感受各国创世神话的民族性、本土性等特点之后,让学生深入思考:创世神话是先人的想象,不是科学,为什么今天我们还要读?从而引导学生在群文阅读中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3.有结构地呈现方式

“1+X”群文阅读教学不能一篇一篇孤立地呈现文章,也不能把多篇文章无序地呈现,要有一定的结构,集体构建的呈现方式也是多彩的,可以是知识树、图表、花朵式、阶梯式、金字塔(课件)等。

以花朵式为例,二年级教学《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先指导学生阅读《小壁虎借尾巴》,理解小壁虎借尾巴的经过,以课题“小壁虎借尾巴”为花蕊,都向谁借过尾巴为花瓣,这样一朵三色花就画好了。接下来,让孩子们阅读《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和《逃家小兔》,以“贪婪的老妇人都向金鱼要了什么”“小兔都想变成什么”为问题主线,自己画情节结构图。这样,学生就可以画出五色花、七色花了,寓教于乐,一举多得。(课件)

(二)研究群文课例,形成“1+X”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在实践中,各备课组逐步形成了“1+X”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思路、策略和课堂教学新常规,作为其他教师改进日常课堂行为的参照。

1.丰盈有效阅读的方法

群文阅读与单篇教学的不同点是,除了有默读、自由读和必要的朗读外,更多采用跳读、浏览、猜读、对比读等。老师教学《一圈一圈往下绕》,就大量运用了猜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环绕诗”的好玩有趣。

第二篇:改群文阅读交流材料

“群文阅读”实现语文课程的校本化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为把承载民族未来希望的国家课程方案变成学校一级的生动实践,让教育真正回归“以人为本”。我校紧紧围绕 “办有文化品位的学校,培养有中华文化根脉的当代少年”的办学目标追求,(课件)全力构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的校本课程体系:以《幼学经典》为蓝本的国学经典课(课件);以刺绣、剪纸为主的民间艺术课程(课件);以书法、国画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课程(课件);以打连厢、滚铁环为主的传统体育活动课程(课件)等。学校积极探索课程开发流程,操作规范、管理模式等,努力走出学校课程缺少选择、制约个性发展的困局,让孩子们个个都彰显“德润童心,个性飞扬”的育人理念,人人成为有中华文化涵养的少年儿童。

校本课程体系基本建立,那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老师们如何由教教材转到用教材教呢?将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转化为校本课程,探索教学内容的整合、衔接、补充、拓展,使之更加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发展需求,这就成为我们各学科研究的重点。

一次市级赛课,让群文阅读(课件)跳进了我们的视线,它改变了我们传统的单篇教学阅读模式,而是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与教材相关联的几篇文章或片段,反三归一,既扩大了学生阅读量,又帮助学生感悟了教材的意蕴,领悟其表达方法,还习得多种实用的生活化阅读方法(课件)。这一变革正与我校“深化课程改

革,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因此,我校在县教研室的引领指导下,将“群文阅读”引入我们的语文课堂,用“群文阅读”的理念来整合教材,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实施个性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了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我是一校的一名语文教师,是整个过程的践行者,现我就以“群文阅读”为手段,实现语文课程的校本化和各位同仁作如下交流:

一、开拓多种渠道,实践群文群读。(课件)1.成立“群文阅读”课题研究小组。

开学以来,学校优化了“课程建设团队”,专设了“群文阅读”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组召开了课题研讨会,会上,大家确定了“群文阅读”促进我校语文课程校本化的研究方向,讨论了课题的界定、研究的目标与内容、措施及预期成果,明确了责任分工。

2.以大组教研促进“群文阅读”的开展

将“群文阅读”纳入学校语文大组教研内容,组织全校语文教师学习“群文阅读”,对群文课堂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主动去实施“群文课堂”。定期开展“群文”交流活动,交流实施中的成功做法和存在问题,讨论有效的教学策略等。

3.开展“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的教学实践活动

充分发挥各年级备课组的力量,在各年级实施开展“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的教学实践活动,根据各班实际,创造性使用教材,丰富和完善了小学语文单元教学模式。在过去只注重基础知识的单元教学的同时,更加有效地向课外拓展,为大量阅读搭建了课内平台。同时,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教育机智和对课堂掌控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4.开好班级“两会”

有效利用班级开展的好书推荐会、读书汇报会。群文阅读的书目由老师、学生推荐。或者在老师引领下师生共读,或者让孩子们自由阅读。在班级读书汇报会上,师生聊聊近段时间所读的书籍,通过对比、整合,了解这些书籍或文章之间的异同,对这一系列书籍进行集体构建。

5.学习交流,促进教师群文之路专业化发展

为促进我校教师群文教学专业化成长,学校先后派了多名教师到重庆进行关于群文阅读的赛课、观摩、聆听专家讲座等。今年的11月21日,在我校开展了开县“群文阅读”研讨会,邀请了綦江教研室相关专家为我们解读“群文阅读”,来自开县一百多所小学的领导、教师,享受了一顿丰盛的群文盛宴。

二、运用多种策略,丰盈群文课堂(课件)

(一)有主题地萃取文章,让群文紧密聚合起来(课件)

实现“群文阅读”的教学价值的最大化,突破点就在如何组合文章上。群 文阅读“同主题,多文本”的特点,让我们在选文上可以相对自由,大胆取舍,文章组合的“线索”丰富。

把同一作家的几篇文章放在一起,以“作者”为线索,如:四年级上册学习老舍先生的《猫》《母鸡》时,四年级组的老师把《北京的春节》《养花》引入课堂,引导学生感悟老舍作品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特点;把诗歌放在一起,是以“体裁”为线索,二年级组在教学《假如》时,拓展阅读金波的儿童诗《狗尾草》,引导学生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学着创作儿童诗;把“反复结构”的文章放在一起,是以“表达形式”为线索,五年级组在教学《难忘的一课》,引导比较阅读《牧场之国》《斗笠》,感悟反复这一表达手法的妙用„„我曾执教了一堂经典赏析课《读文赏月》,以“月”为线索,选取了苏轼的词《水调歌头》、艾青的现代诗《我的思念是圆的》、季羡林的散文节选《月是故乡明》、吴然的散文《走月亮》,(课件)从不同文体、不同作家笔下的月亮,去感悟自古以来,不同作家寄情于月亮的不同情感。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线索”的丰富性远远超出了想象,它考验着我们教者视野、眼光、智慧和对阅读教学的理解,这就激励着教师去不断增加自身文化底蕴。

(二)有整体地设计议题,让群文横向联结起来(课件)

问题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教师教学的手段。群文阅读教学需要单篇文章阅读作基础,但重点是指导学生在多篇文章阅读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因此,群文的议题更小,目标更明确,聚焦点更鲜明。我们可以从比较性问题设计和迁移性问题设计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以今年10月在重庆举行的全国第二届群文阅读教学大赛重庆赛区现场课决赛的课例为例,课型上包括了鉴赏类阅读、以读促写阅读、绘本阅读、图表阅读

等。来自江津的老师执教的《借物喻人》就属于以读促写的阅读,她这堂课的议题是非常明确的,就是通过多文本对比阅读,找出人和物的相通点,再联系生活实际,用你熟悉的事物去比喻你喜欢的人,从而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学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这是典型的比较性问题的设计。

关于迁移性问题的设计,特级教师蒋军晶教学群文阅读《创世神话》就做了很好的范例。他在引导学生感受各国创世神话的民族性、本土性等特点之后,让学生深入思考:创世神话是先人的想象,不是科学,为什么今天我们还要读?从而引导学生在群文阅读中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三)有结构地呈现方式,让群文趣味多彩起来(课件)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不能一篇一篇孤立地呈现文章,也不能把多篇文章无序地全部呈现,最好有一定的结构,才能取得群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效应。群文阅读有一篇的“扶”到多篇的“放”,有一组文章的读到另一组文章的读,有先读一组文章,再重读这组文章。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发现异同,集体构建的呈现方式也是多彩的。可以是知识树、图表、花朵式、阶梯式、金字塔(课件)等。

以花朵式为例,如教学《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中,先指导学生阅读《小壁虎借尾巴》,理解小壁虎分别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的经过,师生共画文章的情节结构图:以课题“小壁虎借尾巴”为花蕊,都向谁借过尾巴为花瓣,这样一朵三色花就画好了。接下来,让孩子们阅读《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和《逃家小兔》,以“贪婪的老妇人都向金鱼要了什么”“小兔都想变成什么”为问题主线,自己画情节结构图。这样,学生就可以画出五色花、七色花了,寓教于乐,一举多得。(课件)

(四)有意识地渗透策略,让群文功效综合起来(课件)

习得方法比获得知识更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群文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从多篇文章阅读中获取丰富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快速阅读、整合信息、质疑讨论等群文阅读的策略。

1.丰盈有效阅读的方法

在群文阅读课堂上,我们与单篇教学的不同点是,除了有默读、自由读和必要的朗读外,更多的时候采用的是跳读、浏览、猜读、对比读等,让学生去发现

文本的写作密码。来自浙江的曹海棠老师在教学《一圈一圈往下绕》中,就大量运用了猜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环绕诗”的好玩有趣,激发学生阅读“环绕诗”的兴趣和创作“环绕诗”的欲望。蒋军晶的《创世神话》群文阅读,不像平时精读课那样去逐字逐句地分析、品鉴、大段大段地朗读。而是提出三个主干问题采用了富有成效的默读、浏览、对比读,将“群文”横向联系起来。学生在这洋溢着浓郁语文味的课堂中,也习得生活阅读的多种方法,促使他们的阅读能力不断提高。

2.提高有效整合的能力

“群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复杂信息环境中新闻的解读”这些名词短语,对很多教师来说还很新鲜,群文阅读就是要依凭“多文本”的优势,多教这些实用的、切合时代需求的策略。群文阅读教学,不拘泥于单篇文章阅读时的字词句理解,而是多创造机会让孩子多接触真实、完整的文本,侧重在大量阅读中提取信息,综合思考。我们要有意识地渗透整合信息的阅读策略,培养学生比较、综合、概括、归纳等集体建构的阅读能力。来自广西的林娟娟老师在教学《巧妙的对比》中,通过让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和教材《青海高原一株柳》,了解“对比”这一表达方法的作用和巧妙之处。

3.学会质疑讨论的策略

群文阅读教学,不同体裁、不同表达形式、不同语言风格、不同作者的文章,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信息量和巨大的思考空间,也给学生带来了许多疑惑,难以全面理解,需要在交流讨论中厘清。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渗透质疑讨论的阅读策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述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同学进行讨论。河北的李志刚老师执教五年级《到底什么是有用》,他在师生互动小游戏后提出质疑:到底什么是有用?“有用”和“无用”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让学生比较阅读四篇文章,联结自己的生活经验,领悟到“有用”和“无用”的辩证关系,提出对主题的认识。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群文阅读教学,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产物,给教师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对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有力促进。但在实践道路上,我们还任重而道远,这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而是需要教师自身长时间的阅读积累和文学修养,需要严谨的敬业精神和积极的工作热情。这也

绝对不是单独某位教师能够完成的工作,而是需要全体教师携手合作,集思广益才能尽善尽美。但我坚信,作为一名教师,只要对孩子有益,我们就乐此不疲。坚持阅读,我们一直在路上。群文阅读,让我们的教学闪耀着创意的星光,让学生的心灵得以滋养、个性飞扬,更让我们领略到群文带来的无限魅力!

第三篇:国家课程校本化

国家课程校本化

课程是人类生命意义上的历代创造之积累、选择、重组和更新,是人类过去经验有选择、有组织地作用于当下的中介,也是社会的主流价值有意识、有目的地作用于学习者个体的中介。它本身就是文本化的文化,所以,如何经过筛选、组织,进入学校教育教学,即公共课程经过校本化,在教育教学中落实具体的育人价值,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必要性分析

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它体现国家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国家课程具有统一规定性和强制性。正是由于这种特点,国家课程在实施方面必须走校本化之路:

1、目前的课程体系仍旧是学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不足;仍旧是知识课程为主,动手课程不足;选择性有增强但与学生适应还有差距。课程的设置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目前这种单一的以国家课程为主的课程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过去有360行的说法,目前据中华英才网2006年发布的各类职位分析,仅叫得出名字的职业就有1838种,随着社会的进步,一直会有新的职业产生,有些职业还没有被定义,也许就在每一分钟,每一钞钟都会有一种职业在消失或者在生成。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与课程设置的单一性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

2、国家课程注重的是普适性,很难考虑到学校、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多样化的需要。国家课程要面向全国,故容易导致与地方教育需求脱节;主要面向所有学校,容易与学校办学条件脱节;主要面向全体学校教师,容易与学校教师脱节,容易与学科发展脱节。国家课程必须面向全国和面向全体学生,必须确保所有学生学习的权利,从而获得一个积极的有责任感的公民实现自我价值和自身发展所必需的技能和态度,因而国家课程的标准不就宜太高,通常是中等偏下,这样就可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国家课程的标准,从而避免因标准过高而将那些处境不利的学生排除在外,这也是国家课程最显著的特征。但是,受到家庭环境、文化背景、民族习惯、政治信仰等多方面的影响,学生及其家庭在教育资源的选择,学生的培养目标,对未来发展的期待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需求,因而必须有足够多的课程满足这种多样化的需求。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必然要求国家课程校本化。

3、目前,新课程改革在实际操作的层面主要集中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即技术层面的革新,很少涉及到课程的层面。这与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有关。在课程的选择方面,仍然坚持着以考试为主的价值取向,把考试需要的科目看得很重,称之为“主科”,而那些不需要考试的科目自然就成为了“副科”,这种状况可能丧失基础教育的整体价值,导致教师为考为教,学生为考而学,而学生的发展则成为了一句空话。如果任由这种状况自由发展,新课程改革可能走向夭折。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而言,过于局限于技术层面的发展,过于依赖于国家课程的权威,也阻碍了教师的全面发展。

二、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目标定位

国家课程校本化不是简单的校本课程。目前,大多数教师习惯于使用“校本课程”这个概念,它主要是指学校在国家课程计划预留的课程空间内的完全自主的课程开发,这主要是以学生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开发出的特色课程,如时事论坛、活动课程、专题讲座等。

但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样也包括学校对“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学生)制宜的创造性的改编和再开发,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了区别于上述概念,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更为准确,它的基本含义是:在坚持国家课程改革纲要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学校根据自身性质、特点和条件,将国家层面上规划和设计的面向全国所有学生的书面的计划的学习经验转变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实践的学习经验的创造性实践,包括教材的校本化处理、学校本位的课程整合、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个性化加工及差异性的学习评价等多样化的行动策略。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基本要求是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意即国家课程在学校文化基础上的融合与建构。这样,每个课堂都是一个课程实验室,每个教师都是一个课程实验者,他们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时时刻刻检验、发展并具体化国家的课程理想,并形成合乎本校特点的课程理想与实践。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功能在于为国家课程的实施提供具体的符合学校特色与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特色说明书”。新课程的实施虽然也有由专家提供的“产品说明书”,即教学参考书可以遵循,但是真正起作用的只能是学校及教师在落实国家课程的过程中通过研究学校本身的条件和特点,研究所教学生的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内在生成的具有本校特色的“说明书”,即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班本化、人本化(内化到教师个人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课程)。这样,教师就不仅仅只是国家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而是课程改革的积极参与者。

三、国家课程校本化的三大引擎

新课程改革需要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才可能顺利实施,从外部环境而言,主要来自于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和决心,需要各种综合配套政策的落实。但是教育改革是一个关系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一所学校在改革中扮演什么角色,改革能够推进到什么程度,则主要取决于内部的动力。这里讲到三大引擎,主要是从内部来分析的。

(一)领导引领

一所学校能不能够在新课程改革中有所作为,关键取决于学校领导能不能洞彻教育的责任,能不能洞彻教育发展的规律,能不能洞彻学校文化的历史使命。新课程改革包含着多项艰巨的任务,就高中阶段而言,我们面临着如课程多元化问题、高效课堂问题、教育教学评价问题等,哪个问题才是基础性的问题?能够对其他问题的解决起到带动作用呢?夷陵中学首先选择了从课程入手,把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作为突破口,以此带动高效课堂的发展。为此,夷陵中学从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两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形成了具有夷陵特色的新课程改革领导体系。

在组织机构上,成立校长领导下的由夷陵名师组成的教学科研处,统一管理教研组和备课组,负责新课程的专题研究,其主要职责是研究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具体方案以及师资培训,为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人才支撑。这样就改变了教务处事务过多过杂过繁从而导致的重教学轻科研的状况。

在制度管理上,制定了以年级学科组为主体的集体备课制、以“以学导教、以教导学”为核心的高效课堂管理模式,以“双学双导”为依托的课堂观察标准以及全体学生参与的“评教评学”评价制度。三套制度从课前研究、课中实验、课后评价三个环节,全程覆盖整个

2教学过程,使整个教学过程都充满了研究的气息,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盲目性。

在具体实施上,夷陵中学形成了领导必须带课、领导必须带队、领导必须带头的文化氛围。夷陵中学三名副校长、四处一室所有中层干部都承担相当的教学任务,和教师一样接受学生的评教评学,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每名校级领导都分管相应的年级组和相应的备课组,深入具体的教学工作调查研究,指导和管理教学研究工作。各个层次的领导都必须深入课堂听评课,了解教师的业务发展状况并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在课题研究上,每名校级领导都有分管课题,每个处室都有自己独立的课题。

(二)名师引领

国家课程校本化是一项复杂的教学研究工作,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研究能力以及实践经验,必须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才可能由点及面带动教师发展,拓展研究领域,深化研究层次,取得良好效果。

1、大力实施名师工程。

名师是培养的,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学校的政策是对于有潜质的教师给位置、给任务、给政策、给机会,促进其成长,一句话,学校必须有产生名师的文化氛围和土壤。

给位置。学校的中层管理岗位全部实行竞争制,通过竞选学说、群众测评、专家组考察、学校党委审批,三年一轮换,优胜劣汰。给所有教师公平发展脱颖而出的机会,始终保持所有领导岗位的领导者必须走在教育教学的前列,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示范者、引领者和推动者。

给任务。恰当的任务是保证名师茁壮成长的最好的催化剂。课题研究、优质课比赛、高效课堂的实施、教学质量的提高一律推行名师负责制,促进名师在任务驱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在提高中出色完成任务的良性循环。

给政策。名师的培养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学校在名师培训等方面给出足够宽松的政策,通过带薪进修、委托培养等各种方式,提高名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

给机会。“十一五”期间,夷陵中学先后派出杜姝琳等19位老师分别赴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德国、新西兰等国家进修、考察和学习。并选送优秀教师赴高校继续学习或者接受高校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学习。通过脱产学习以及在职攻读研究生毕业或结业的教师共及27名。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夷陵中学培养名师的基本理念。

2、充分发挥名师在教学科研中的核心作用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包括课前研究、课中实践和课后评价三个大的环节。名师在每个环节的推进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课前研究。夷陵中学的课前研究的主要形式是集体备课制和课题研究制。而在集体备课制中具体实行的则是名师负责制、专题负责制、专人负责制。集体备课备什么,怎么备,出什么成果,名师是方案的具体制定者和过程的指导者,在国家课程的理解、教学大纲的解读、教育计划的安排等方面,名师发挥着理论指导、教学方案建构的重要作用。专题负责制则是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分工负责,形成精品案例。例如某个老师擅长作文审题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应成果,那么整个夷陵中学的作文审题的研究则以这个老师为核心,这样就形成了一人一课题、一人一特色的研究氛围,改变了面面俱到大而化之的不利情况,形成了人人有特色,个个有绝活的良好局面。专人负责制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全体教师都能够得到发展。实行名师负责制以后,可能出现教师的依赖意识,即名师研究,普通老师负责实施的局面,这样不利于全体教师的全面发展。因而每次集体备课都安排相应教师负责下一次集体备课的任务,作为中心发言人,使每一名教师都能够成为研究者而不是旁听者。

课中实践。再好的方案最终也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来检验、发展和完善。为此,夷陵中学主要采取的是以“双学双导高效课堂”为基本范式,以异课异构(名师精品课)、同课异构(对比公开课)、异课同构(专题研究课)为基本形式来检验课前研究的效果。“双学双导高效课堂”遵循的基本思路是“以学导教、以教导学”,基本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基本理念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夷陵中学特级教师、正高职教师、省骨干教师、宜昌名师、宜昌市学科带头人等每年都要上一节精品示范课,以此引领夷陵中学课堂教学的发展。名师精品课从本质上讲是国家课程与名师个人品质相结合的具体表现,是人本化的国家课程,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具体成果。而对比公开课采用的是同课异构的形式,在同一课程计划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特有品质,演绎个性化的课堂教学,从本质上讲,是国家课程班本化的具体表现。专题研究课主要表现为教学质量月、高三复习备考质量周活动等形式,选定特殊主题,所有活动对象即不同学科采用相同形式进行研究的课堂模式,例如学习方法指导课、评讲课等,通过这种形式研究学习活动的共性及规律,不同学科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课后评价。主要是以“夷陵中学双学双导课堂观察方案”为依托,形成三级评价主体(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三维观察内容(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元评价目标(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两种观察对象(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相结合的立体评价体系。所有评价的结果将会以“学生评教评学量表”、“双学双导课堂观察量表”、“我最喜爱的一节课”以及“学生学业成绩量表”等形式反馈给相应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及教师个人,并对教学工作作出相应调整。

(三)专家引领

任何一项教育教学改革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但是教师的专业性质、所从事的具体工作、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又无法满足教学研究所达到的理论高度。为解决这一难题,必须借助专家的力量,帮助学校建构教学改革的理论框架,并合作制定改革的计划方案。

校际合作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夷陵中学先后加入中国教师报为主体的“中国区域课改共同体”,湖北省名校联盟、湘鄂青年教师交流联合体等研究团体,通过资源共享、课题攻关等活动,提升课程改革的理论水平。

夷陵论坛。“请进来”与“走出去”是夷陵中学提升教师核心竞争力的两条路径。十一五期间,“夷陵中学学术报告厅”先后迎来了教育部基教司长、清华大学王文湛教授、北京大学朱怀球教授、清华大学胡伟教授、浙江大学王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王坤教授、杜时忠教授、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王余光教授和武汉大学著名文化学者、有“武大名嘴”之称的王三山教授、北京市广渠门中学高金英老师、南京十三中学王军校长、特级教师周时忠老师、山东兖州一中杜金山校长等教育专家来校传授教

3育理论与经验。通过借助专家的智慧,让夷陵中学的课程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四、国家课程校本化的三个基本原则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过程实际上是课程文化与学校文化的融合过程,是国家的课程理想与学校文化的双向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以纲为本的原则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强烈地体现着国家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提出的国家标准。其主要目在于确保所有学生学习的权利。国家课程是面向全国的,因此国家课程将保证所有学生都享有在一定领域内的学习权利,都享有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权利,从而获得一个积极的有责任感的公民实现自我价值和自身发展所必需的技能和态度。一般来说,国家课程的标准不宜过高,通常是中等偏下,这样就可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国家课程标准,从而避免因标准过高而将那些处境不利的学生排除在外。这是国家课程最显著的特征。

但是高中阶段,学校不仅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的任务,而且还承担着为高等院校输送优秀人才的重要任务。这就决定了高中阶段不仅要按照《课程标准》组织教学,还要按照国家考试中心编制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组织教学,即组织学生参加高考,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所以高考标准实际上也是社会认可的和强制实施的一种人才标准。《考试大纲》的标准显然要高于《课程标准》,通常是中等偏难,只能保证部分优秀学生最终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

坚持以纲为本的原则,正是基于两种标准差异性的客观要求。为此,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关系;二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关系;三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关系。

(二)坚持以校为本的原则

国家课程最终需要通过学校及其教师才能变成具体的教学行为,从而实现国家的教育理想与目标。但是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以及同一学校内部不同教师之间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在接受并实施国家课程的时候会表现出巨大的差异,因此,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从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体现出学校的特色和办学目标。

1、必须与学校文化相融合。一个学校总是沿着特有的文化轨迹向前发展,又朝着更高的文化目标继续追寻。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矛盾与冲突,本质上是原有文化意识与新的文化理想目标的冲突。阻碍课程改革的最大因素不是技术而是观念。因此,在实施改革过程中一定要培育新的文化氛围,同时包容不同的意见。

没有人反对的改革不是改革;

很多人反对的改革是不能实施的改革;

改革的本质是改变自身,是自我革命;

改革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改革的难度在于对改革的再改革。

2、必须体现学科特点。不同学科由于知识体系、思维特点等各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校本化实施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为校本而校本,忽视内容而流于形式的做法必须坚持反对。在学校制定的总体原则指导下,各教研组由名师牵头制定学科具体的实施方案,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3、必须明确研究重点,确定合理目标。新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任务多、难度大,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集中力量有选择性地研究,力求重点突破,以点带面。

研究的重点包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是如何体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在哪些方面给教师的发挥留有充分的余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在难度上的差异点有哪些?如何在贯彻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即学习必修教材的基础上拓宽与加深知识,并准确把握住度等。

(三)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新课程改革不是一项权宜之计,而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不是可做可不做的选择题,无论你愿意还是不愿意,无论你积极还是消极,总有一天要出发。消极等待和盲目行动是我们必须反对的两种错误倾向。

1、重点实验,积累经验。在全面铺开,一步到位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必须由部分先行者率先实验,积累经验,再逐步推广。夷陵中学在继承传统集体备课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将其提升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选择部分学科、部分年级、部分教师率先实验。“夷陵中学双学双导高效课堂学案”及“夷陵中学双学双导高效课堂教案”就是这些研究的具体成果,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班本化、人本化的具体表现。“学案”与“教案”不是什么新鲜名词,但是“学案”与“教案”如何体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体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要求,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如何将上述要求内化为教师集体和教师个人的文化元素则是一个新课题。它在国家课程理想与学生具体的学习行为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形成了类似教学参考书但是比它更具体的、更切合校情和学情的学习方案和教学方案,这种产品说明书式的学习计划与教学计划最终影响着一个学校的教学成果。

2、抓住根本,立足长远。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没有一支敬业精神强、业务素质高、研究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任何改革都只能是空谈。夷陵中学在教师培养方面采取了三大工程:一是名师工程,这在前面已经介绍;二是青年教师培养工程,这包括“青蓝结对工程”和“青年教师五项全能竞赛”两个具体工程。三是教师促进计划即夷陵中学教师评价体系。三大计划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支撑着夷陵中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夷陵中学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榜样示范,共同提高。评价名师不是看你一个人取得了多大的成就,而是看你身边的人有什么样的进步。名师的作用在于示范性,在于影响力,在于团队提升。10年来,夷陵中学有118位教师在全国、省、市级各类学科优质课比赛中获将,共获得奖项248个,奖项范围覆盖了所有学科。获奖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超过73%,有些教研组除开今年新进教师以外,全部获得过奖励。如果有人问夷陵中学最大的财富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即夷陵中学有一支敬业精神强、业务素质高、研究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第四篇:语文:群文阅读

做孩子生命中的贵人

“成功教育”是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语文课堂如何为孩子的成功奠基?语文老师如何引领孩子不断向成功靠近?怎样就是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那我们的课堂就要从引导孩子爱上阅读开始,语文教师,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我们的重要使命——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做孩子生命中的贵人——让他们爱上读书。

因为对阅读的重要性认识深刻,所以我们实验小学一直把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会他们读书,直至他们手不释卷作为我们努力的方向。2010年,我校承担了山西省教科院的一项课题——《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有机整合的研究》,从课堂模式到教学评价方式都进行了彻底的改革,课堂上老师引导孩子们习得读书方法,推荐介绍与文本,作者、单元主题相关联的文章,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满怀期待地阅读,利用读书交流课,彼此交流分享着读书的快乐。每周一节的阅读课时间,他们是翘首期盼。渐渐地书已经融入了孩子们的生活,他们的童年因为阅读而分外精彩。今年四月份,这一课题已经结题。我们想得到一种更好的理论支撑,使我们的阅读教学上升到更高的层次,我们的目光转向了“群文阅读”。我校的申慧敏老师是最先接触“群文阅读”的本土专家,本学期开始,我校的第一次语文教研活动就由申慧敏老师作了“群文阅读”的专题讲座,她从群文阅读的定义,教学价值,基本课型,关键策略,课堂形态,师生角色等方面详尽的对全体语文教师进行了一次“群文阅读”的专题培训,紧接着教研室又为全体语文教师订阅了《小学语文教师》关于群文阅读的专刊,通过学习,教师对群文阅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每个学段推出一位教师进行群文阅读的课堂尝试,在课前集体研课,课后集体评课的过程中,群文阅读的教学理念在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心中扎根。我们坚信因为对阅读的深刻认识,因为对阅读的高度重视,更因为对实验小学每一位孩子的爱,群文阅读必将在我们的努力下,绽放出绚烂的花朵。

第五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已改)

宜二中求真教育

翠屏区2016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漫漫求索

永逐真知

痴人识趣

——人物描写方法初探

执教者 宜宾市二中 范晓敏 议题:痴人识趣

篇目:《动物笑谈》《窃读记》《童趣》 研读目标:

1.初步掌握读书方法:通读、精读、写读。

2.通过整合阅读,品析重要句子,感知作者的“痴”,学会人物描写的方法。3.尝试在生活学习中做“痴人”,识“痴趣”。研读重点:

通过整合阅读,品析重要句子,感知作者的“痴”,学会人物描写的方法。研读难点:

品析重要句子,感知作者的“痴”,学会人物描写的方法。研读过程:

一、激趣导入(约2分钟)

二、通读——识痴趣(约12分钟)

活动:通读文本,初步体会作者的痴情,痴趣。

三、精读——品痴态(约18分钟)

活动:精读文本,赏析重要语句,品味作者的痴态,归纳人物的描写方法。方法归纳:1.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

2.运用修辞手法辅助描写

四、写读——达痴境(约8分钟)

活动:小练笔《我说“痴人”》,100字左右。

要求:用本堂课学到的人物描写的方法描写你心中的“痴人”。

课外推荐阅读篇目:《昆虫记》 《陈景润》 《梅兰芳传》 《红楼梦之香菱学诗》 板书设计:

痴人识趣

——人物描写方法初探

因爱而痴 由痴识趣 从形见痴

第1页

下载改3 群文阅读,推进语文校本化课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改3 群文阅读,推进语文校本化课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

    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 在坚持......

    学科课程校本化开发

    学科课程校本化开发: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良方 当前,学校、教师一谈到课程开发,便认为是开发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这是对课程开发内涵的窄化。这种认识的误区导致的结果是学科课程......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初探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初探一、什么是群文阅读教学?说起阅读教学,老师们并不陌生,我们习以为常的教法便是一篇一篇地教课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教师抓字词教学、抓......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初探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初探 摘要:群文阅读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的课堂组织模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笔者也在这条教学之路上不断探索,让学生在不同作者相同主题、......

    积极推进校本课程建设

    积极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努力创建学校特色项目 中国的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我们的历史使命是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校本课......

    加强校本培训推进课程改革

    [推荐]加强校本培训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校本培训推进课程改革内容提要:一、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校本培训的必要性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更新培训观念,转变培训思想积极加强校本培训是推进......

    语文学科校本课程

    构建语文学科校本课程体系 【论文摘要】: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对语文教育冲击越来越大的今天,如何满足社会对语文教学的更高要求,贯彻新语文课程标准,我们不但要研究语文课堂教学......

    选修课材料-语文校本课程

    山西长治高新区火炬中学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报送资料 杜雄丽 1 目录 一《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3 二 《语文》校本课程纲要 ······7 三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