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究微课在高职院校教学应用的问题
研究微课在高职院校教学应用的问题
【摘 要】随着当代教育不断地完善与修改,微课教学理念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在现代高职院校的教学中,教师将微课理念融入平时的教学中,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教学方式,通过微课理念的教学让学生不仅对新的教学理念产生兴趣,还对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加强学生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以后学习发展有所帮助。本文主要针对高职院校中微课教学应用问题。
【关键词】微课教学;高职院校;应用问题
随着微课的出现,新形式的教学理念也正式面向广大的学生。所谓微课教学是指利用计算机为主要模式,将课程的重点通过投影向学生展示本堂课的内容,通过短时间的放映将学生每堂课的难点与学习重点播放出来,吸引学生的目光,打造更优质的学习氛围,这就是微课教学。
一、高职院校教学应用微课教学优势与教学现状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微课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热情,更加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并没有引进微课教学方式,还是简单的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觉得枯燥对学习没有热忱。学生对于传统教学来说较为熟悉,但是根本没有对知识有所了解,缺乏动手操作的能力,造成对学习知识较为模糊不够熟练。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师对教学不重视,没有督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导致学生对知识没有兴趣。
二、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过于传统
在现代高职院校在教学中,教师总是进行传统的教学模式,专注于书本上的知识一次性的传授给学生,没有注重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在听课的状态下没有深入的了解知识理念更好的学会知识,也不加强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对新知识有所忽略,不够熟悉,造成教学上的漏洞。比如在上信息技术课时,教师在介绍信息及其特征时就只是将书本上的理论进行朗读,面对许多专业的词汇时教师仅仅一带而过,并没有针对性进行解释,造成学生学习的困惑,久而久之学生不懂的地方越来越多,跟不上教师的思路,让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将来学生学习的态度。
2.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较弱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进行培养,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传授理论知识后,不及时对学生进行督促,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及时的将理论进行消化,产生学习上的盲点。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对动画课程的教学时,只是单单的将动画制作与方法进行讲解,没有给学生留出时间进行对动画制作的实际联系,导致学生虽然知道如何进行操作,却没有机会对动画操作进行实际的演练,造成课堂上的资源浪费,使学生没有真正的掌握所学习的知识,将学习时间浪费。
3.学生个体差异明显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让学生理解所学习的知识,更要加深学生学习的观念与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有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更好的对知识点进行理解,教师就直接对这类学生进行忽视,渐渐班级里学生产生差异,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对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不够全面,有问题不敢提出,造成学生在学习上的困惑。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仅仅负责传授知识,并没有真正的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进行观察,导致班级里的学生个体差异比较明显,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困难。
三、微课教学对策
1.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微课教育模式里主要以学生自我学习为主,教师找到可行性的教学方案对其进行传授,更多的还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我的学习能力,从自身上找到学习的方式与方法。比如在学生生学习动画制作的时候,可以先询问学生平时看过哪些动画,通过学生对动画的喜爱与了解向学生介绍动画是怎么形成的,教师可以举例子询问学生“大家喜欢猫和老鼠这部动画吗?有没有人思考过如何制作出这么经典的动画吗?”学生一下子就提起兴趣,再结合微课理念,运用10分钟的动画教学让学生一下子被动画制作这节课所吸引。微课理念就是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
2.注重学生个体化差异
微课理念下的教学方式正好可以帮助解决学生个体化差异明显这个问题,在教学上,教师可以根据每节课不同的知识理论对学生进行教学,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要采取逼迫的态度,要让学生理解一个层次的知识后再渐渐地展开下一层次的教学,比如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将重点知识划分为三点,初级,中级,高级,面对学生接受知识能力进行不同方式传授,观察学生掌握程度,从而进行下一阶段的教学,采用不同层次的教学理念,逐步攻破学生存在的问题,渐渐地消除差异,使学生能不断地完善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3.完善教学方案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思考模式进行调整,优秀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的热情十分重要,要根据不同的教学方式结合微课教学理念将学生的思维重心把握住,采用高效的方式进行教学,从而完善教学方案,找出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有良好的发展。比如分组教学,在学生学习的时候使用分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高效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以小组模式展开对知识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不断对知识掌握,从而加强学生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打造高效学习方法。通过完善教学方案加上利用微课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集中注意力,提高自身的兴趣。
四、结语
微课理念的提出是高职院校在教学中一次重大改革,针对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态度,微课教学理念解决很多问题。在微课理念实施的同时,还要紧紧抓住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在提升课堂的气氛同时还要着重提高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方式,及时对问题进行改正,优化课堂的氛围,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微课理念教学模式下不断地加深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与学习质量,使学生更能有效的学习信息技术,提高学习质量,为今后学习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靳丽丽,陈锦生.微课在高职院校教学应用的问题研究[J].时代教育,2015(08).[2]郑小斌.高职院校微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3).[3]徐杨.微课在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9).[4]周圆.微课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研究及应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01).
第二篇:微时代“微课”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微时代“微课”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针对目前传统教学出现的诸多问题,提出了时间短、内容精、模块化、情景化、半结构化等特点微课教学,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微课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微课相对传统教学的优势,总结了微课的开发步骤及途径。
【关键词】高职教育;微课课程教学
2009年,微博的出现使我国进入了微时代,微电影、微信等应运而生,佛山市教育局开展了“佛山市中小学新课程优秀课例片段(微课)征集评选活动”的通知,从此,微课在教育领域拉开了序幕。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此次比赛把微课推向了高潮。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微课具有时间短、内容精、模块化、情景化、半结构化等特点,结合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微课能使学生通过终端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碎片化学习,便于知识的传播与共享。
1微课的研究现状
1.1国外微课发展的现状
在国外,微课程的雏形是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60秒课程,由LeRoyA.McGrew 教授所提出,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的一分钟演讲,由T.P.Kee 提出。微课程概念最早是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David Penrose 提出的,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
1.2国内微课发展现状
在国内最早开始于华南师范大学与凤凰卫视联合开发的“凤凰微课”,以视频为载体,对课程二次开发,将知识进行碎片化、模块化、情景化,并在终端呈现出来,给学习者获取知识提供网络学习体验。微课的概念在2010年由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提出,2010年11月,佛山市教育局开展了“佛山市中小学新课程优秀课例片段(微课)征集评选活动”的通知,要求选题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在短短三个月时间内就征集到微课1700多节。2012年10月至2012年11月中国教师报举办全国首届微课程大赛。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开展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生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暨中国微课大赛。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此次活动分为初赛、复赛、决赛,内容有作品推荐及现场教学竞赛,参赛选手多达4721名参赛作品多达3152件。2013年3月江西省教育厅开展2012~2013学年全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优秀微课评选活动,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上传作品数量14157件。由此可见,在教育领域微课比赛正如火如荼的开展。
2微课的优势
2.1利用移动设备刷微博玩微信已成为大众每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微课就是让学生能通过这些终端设备,不受空间的限制,在校园里、在商场里、在公园里、在野外都能进行学习。微课短小精悍,正好满足了大众利用各种零碎时间进行学习,实现了“人人皆学、处处皆学、时时皆学”的学习意愿。
2.2兼职教授可以在企业内通过拍摄微课程为学生上课,不仅节省了他们的时间,同时可以利用企业设备讲授,不仅解决了高校设备及场地不足的问题,同学们也能更直观的学习相应的技能。
2.3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程的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是课程中的某个教学环节,相对于传统教学,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炼。微课的教学内容主题明确、重点难点突出、内容完整,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
2.4微课促使教师研究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教师也可以通过微课开展教学研究,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上实现移动学习,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2.5微课容量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师生可流畅地利用各种终端设备观摩,查看教案、课件。
3微课的开发
微课的开发一般分为几个步骤:课程分析、教学设计、微课制作、评价。
3.1课程分析
课程分析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分析课程的教学形式,及分析教学资源的利用,总结出课程的重点及难点,选择适合微课形式教学的知识点,一门课程不需要很多微课,也不是所有的章节都要微课,一个知识点形成一个微课,微课的教学内容都围绕这个知识点开展,时间不超过十分钟。
3.2教学设计
微课开发最关键的环节就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要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合理安排,形成教案。微课教学时间不超过十分钟,所以教学引入要简明,快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尽量利用动画或图片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授课内容要严谨充实,突出重点及难点,授课过程要清晰,知识点的讲解要清楚,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点,容易抓住重点。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的现有的知识水平,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手段。教学形式要新颖,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学课件要注重视觉效果,但也不要过于花哨,否则会分散学生注意力,板书可以把授课思路及要点写上,方便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课程结束时应概括要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3.3微课制作
不同课程、不同知识点可以采用不同的微课制作方法,现有的微课制作方法有PPT法,PPT法利用文字、图片、动画、音频或视频构成PPT,让PPT自动播放,转换成视频,这种方法适合任何一种微课的制作;录屏法,使用制作的PPT或手写板等显示内容的软件,教师在话筒上讲课,再用录屏软件录制PPT内容和教师讲课的音频。摄像法,用摄像设备如摄像机、手机、摄像头等拍摄教师上课的视频,可以在教室、实验室、校外实训基地等拍摄教师上课的场景,之后采用软件比如Adobe Premiere添加文字字幕、背景音乐等。自动录播法,使用全自动录播系统,把教师上课场景、课件等自动录播到硬盘里,系统可以自动完成场景切换。
3.4评价
微课的评价要注重的是过程性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学生参与互评,统计微课的访问量或记录学生的参与量,收集对微课的建议和意见,多元化的评价保证师生的参与度和评价的客观性,也有助于微课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2]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1.[3]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4]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作者简介:
楼京京(1980~),女,浙江义乌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控制工程、高职教育及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4研究课题《微时代“微课”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14SCG431)
第三篇:浅析微课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微课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微课相关概念介绍
(一)微课的定义
“微课”是“微型视频课程”的简称,也可称为“微课程”。微课是对传统教学课例的继承和发展,指的是教师在课堂内外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微课的特点
微课是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而产生和发展的,微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时间较短,内容主题突出。微课通常时间较短,时长为10分钟左右。在内容上也多为某一重点难点,主题突出,可以看作是浓缩的精华课程。
其二,电子化存储,传播方便。微课视频的大小在几十MB左右,利用网络可以方便地进行下载,特别是借助3G、4G和WIFI网络可以实现在多个设备中的传播和共享。
其三,创作方法简单明了。微课视频素材的录制时间和地点十分灵活,借助制作软件,其剪辑制作也更为容易,这对于微课在高职院校的普及有着先天的优势。
其四,反馈效率高,交互即时。在微课的多种传播方式中,教师都可以随时随地得到学生对微课内容的反馈,并针对学生的提问进行高效率的交互讨论,为学生解答。
二、微课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将微课运用于高职体育课教学,是以微课视频为载体,对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等,或者是教学过程中的某个体育项目的技术动作而设计一种教学情景。在高职体育教学中运用微课,可以对传统体育教学形成很好的补充,并为学生提供新型的体育教学感受。
(一)运用微课满足学生对体育教学以外的体育学习兴趣
当前,高职院校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制订了不同的体育教学大纲。然后教学大纲是兼顾教学内容和知识技能的平衡性的,在制定过程中,学生兴趣不能被充分考虑。举例来说,相比投掷实心球、跳远这类课程,男学生可能对篮球、排球课更感兴趣,而女学生可能更喜欢打羽毛球和乒乓球。但从综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角度来讲,并不能因为篮球、排球、羽毛球和乒乓球更受学生欢迎,就大幅提高这些课程的比例,从而使整个教学计划失衡,还是要合理安排其他各种体育项目。但这样做的后果会使很多学生认为他们更感兴趣的体育课太少,他们的愿望无法得到满足。而将微课引入到体育教学中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感兴趣的不同教学内容,制作不同的微课,这样不仅可以在不影响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满足各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以充分地提高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兴趣爱好逐渐转化为特长,实现更好的专业发展。
(二)借助微课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教师在按照体育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时,教学进度需要适应每个班的平均水平,同时还要兼顾基础较差的学生,使他们能够跟上教学大纲的进度。这种情况就会导致身体素质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对于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可能早已掌握或很快就能掌握,但是他们还不得不耐着性子听教师对其他并未掌握的学生进行指导。重复学习已经掌握的内容是一种时间上的浪费,也很难让学生提起兴趣。运用微课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师可以利用提前录制好的微课,让已经掌握了所学教学内容的学生自主学习进阶的知识点和技能,避免时间的浪费,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运用微课引导学生预习和复习
利用微课教学可以使学生对体育技术动作进行预习和复习。一般来讲,教师都很了解自己班级学生的基本状况,对于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教师可以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录制一些更简洁易懂的微课,让他们提前预习,从而减少课堂上语言讲解的时间,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练习和实践。在高职体育教学大纲中,每个学期都包含很多的教学项目,教师往往会对这些项目逐一进行教学,而当这些项目完成之后,就很难再分配更多的时间进行复习,这就会导致一个学期结束后,早期学习的一些项目,学生早已忘得差不多了。微课可以让学生用比较短的时间对已经学过的技术动作、核心知识点进行复习,避免遗忘。
(四)借助微课突破传统课堂结构
受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使得目前大部分体育教学的课堂结构依然是:上课集合、点名、跑步、徒手操、组织教学活动、自主活动、点评、下课集合。进程固定,形式僵化,不利于学生保持?e极的学习情绪。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微课可以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微课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进行传播,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对学生来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例如在体育课即将开始时,往往有许多学生提前到达体育教学场地,却因为无事可做聚在一起闲聊。教师可以利用这段时间给学生播放一段具有表演性质的微课,像精彩的电影预告片那样,将本节课最有趣的部分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产生期待,这样做也可以使一部分爱迟到的学生因为兴趣的原因,自然而然地提前到达运动场地。
(五)简化教学难度,强化学生理解体育
由于条件限制,教师在课堂进行技术动作示范时,有些动作很难放慢速度或进行分解展示。例如跳高过杆时的空中动作,篮球跳投动作等。运用微课教学可以很容易地进行慢动作和分解动作的播放,这非常有助于学生了解整个技术动作的细节,从而使他们更准确地完成这些动作。另外,教师也可以在微课中对以往学生的一些常见错误动作进行展示,让学生少走弯路。教师还可以利用微课展示一些危险动作的后果,对学生提出警示,使学生更注意运动安全,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另外,体育教师对自己不擅长的项目进行示范时,动作可能会出现偏差。有时教师因为伤病或年龄等原因无法完成标准的示范动作。运用微课教学,可以降低示范难度,保证示范动作标准,更有利于学生当做标杆参考。
三、结语
综上,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微课教学无疑也是“互联网+”的一种真实体现,是一种新型的多媒体教学形式,它更方便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毋庸置疑,微课将对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亚丽.浅析微课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6,(33):36.[2]庄丽.浅析微课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和意义[J].武术研究,2016,1(07):144.作者简介:
隋晓峰(1983―),男,汉族,籍贯:辽宁沈阳,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第四篇:关于高职院校教学资源整合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化,我国高职教育需求El益高涨和教学资源供给有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何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现有教学资源,提高其使用效率,己经成为当今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从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现状分析入手,设计高职教育教学资源整合方案,并提出相关的政策支持,希望能为高职院校教学资源整合提供借錾和参考。
论文关键词:高职 教学资源 整合教学资源是指学校将收集到的经过加工、整理,用于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方面的各种信息。教学资源在高职院校运转中发挥着物质资源所无法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缺乏教育资源的高职院校,犹如失去方向的航船,不能驶向希望的彼岸。
我国现阶段各个高职院校很难以聚集一流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同时我国高职院校自身的科技创新工作还不能很好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主要表现在高职院校的科研力量分散,科研工作缺乏长期性;科研整合程度不高,难以实现科技资源和成果共享;现有科技创新平台的综合性、交叉性和集成性程度普遍较低,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得不到强有力的投入和支持等。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高职院校创新能力提升的步伐,也不符合高职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的时代要求。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教学资源配置角度出发,审视教学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对高职院校教学资源整合与共享研究对提高高职院校整体教育水平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现状分析
通过对xx地区高职院校实地调查,归纳出对xx地区教学资源配置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共享意识。通过对xx地区高职院校行政部门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学校部门界限较严重,部门管理思想比较僵化,管理人员没有共享意识,很难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2)缺乏系统的教学资源投入产出效益评价体系。xx地区大多高职院校对教学资源投入产出效益评价方面没有形成全面的评价体系,学校相关部门只对重点项目、后勤单位等方面进行效益评价,却忽视了作为高职院校主体的教学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益。
(3)缺乏对教学资源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全面、详细的调查。教学资源管理主要采用学校统一登记,各部门独立管理的形式。各部门对自身的教学资源基本只做到统一登记处理,不考虑后续的使用情况,提高利用率的执行力意识不强。
(4)对教学资源整合优化重视程度不够。地区高职院校有整合资源,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效益方面的思想,但只是提出了这些想法,具体实施还在摸索阶段,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最终使这些思想没有变成行动。高职院校教学资源整合方案设计
首先,由学校管理部门对全校教学资源进行清查,通过投入产出效益评价和利用率状态评价对教学资源进行状态分析。
其次,根据分析结果将教学资源进行初级分类,分为:可优化资源和不可优化资源,然后对可优化资源中投入产出存在问题或利用率较低的资源进行细致分析。再次,根据资源的性质采取相应优化措施进行优化。最后,对优化后的资源再次进行效益评价和利用率评价,回到最初状态。这个方案是一个循环的过程,直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为止。
(1)教师资源的整合。教师是高职院校最为宝贵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最显著的特征是可开发性。高职院校要避免重使用,轻培养(开发)的现象,对教师的管理、使用要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教师资源的重要性,从专业的合理设置、专业的整体布局、课程体系的安排和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出发,来规划教师资源的配置与优化。特别要注重教师资源的开发,以使高职院校的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师资整合的基本思路是教师跟着专业走,专业在哪个系,该专业的教师配置到哪个系,避免师资力量分散,发挥资源集中优势。
(2)课程整合。高职专业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教学实现的,课程是学生在学校应该享受到的基本教学资源。课程整合有三个层次:一是公共基础课与公共选修课的整合;二是专业基础课程的整合;三是专业课整合。课程整合的核心是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全校可以制定统一标准,比如教学内容、授课学时、考试考查办法等;专业基础课程根据培养目标将课程教学内容分成若干模块,不同专业根据教学计划进行选择,实现资源共享。专业课的整合主要根据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开展整合性教学活动,一是根据学生的共性开展同一化教学,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教学活动总目标。二是在同一化教学基础上,针对个体差异性和差异化学习“小组”开展差异化教学,也就是说,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的分类组合结果,选择某些特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现差别化教学活动。
(3)实训资源整合。合并、重组专业实训室及实训基地,组建专业综合实训教学中心,提高专业综合实训水平。改变目前按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实验室办法,依据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内在联系和岗位综合能力培养要求,按专业设置专业实训教学中心,开展综合性专业实训工作。
提高综合性实训教学的比例。学生在学完主要专业课程后,教师要布置综合性实训课题,指导学生把不同岗位所涵盖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强学生专业综合技能的培养。实训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实训教学结束后,要对学生进行技能考核,或者组织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各岗位的实训教学必须严格按照职业技能鉴定的标准来组织实施。学生在校期间要获得有关的各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4)信息资源整合。利用校园网资源共享功能为信息资源整合提供技术支持。校园网教学资源库的信息资源是为全体教师服务的,信息资源要想发挥作用,必须让教师、学生能全部或部分地共享这些资源,使网络中资源做到分工协作,调剂余缺。高职院校教学资源整合的政策支持
(1)实行全校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要有稳固的支持力量,即学校管理层的全力支持,这是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的前提。除此之外,全校教职工的配合也至关重要,防止出现阻碍工作顺利进行因素,这也不利于整合优化的进行。
(2)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开展一项工作的前提是明确最终完成的目标,而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的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学校投入产出效益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因此,高职院校应以此为目标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制度是对工作开展过程的保障。
(3)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制度的执行和反馈。控制在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保证了管理工作顺利实施和目标实现。结语
高职院校创建教学资源共享、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平台,能够增加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优势。搞清学校教学资源状况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为学校在改革发展中进行合理规划,科学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关注教学资源的建设,管理和共享是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关键。
第五篇:改善高职院校太极拳选项课教学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改善高职院校太极拳选项课教学的研究
作者:陈晓妹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8期
摘 要:本文从太极拳的概念与运动特点入手,通过问卷调查高职院校太极拳选项课教学的现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改善高职院校太极拳选项课教学的对策,旨在提高高职院校太极拳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继承和发展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关键词:高职院校太极拳选项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c)-0134-02 前言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厚重、深刻的文化底蕴,极具特色的养生作用与技击性受到越来越多的追求健康、享受运动的学生喜爱。太极拳选项课在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进行开课,太极拳运动对提高改善大学生身体、心理素质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但是,由于太极拳枯燥的表演式套路、缓慢平稳的运动节奏、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现代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太极拳选项课现状的调查,提出合理的教学方法,旨在提高高职院校太极拳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继承和发展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常州六所高职院校08级太极拳选项班学生338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论文的需要,利用网络在中国期刊网上、互联网上和高校图书馆查阅了与太极拳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概括,为本论文奠定理论基础和依据。1.2.2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调查表338份,回收325份,其中有效问卷318份,回收率为96%,有效回收率为98%。2 结果与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2.1 太极拳的概念与运动特点 2.1.1 太极拳的概念
太极拳是以太极学说为理论基础,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十三法为运动技术核心,包括套路、推手、散手和功法的武术徒手项目。[1] 2.1.2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周易·系辞》中“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刚揉相摩,八卦相荡”等辨证思想不仅说明太极拳的称谓源之于此,而且还表明太极拳的拳理阐释、拳架组成、运动规律、技术要求、攻击原则都包含有阴阳哲理,即太极拳是道家哲学在养生与技击方面的经验之学。陈王廷《拳纪总歌》中写到:“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即太极拳以沾,粘,连,随为四大要点,其内有柔化之力,外示缓慢之形,锻炼时主张用意不用力,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犹连,其动作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特点。
2.2 高职院校太极拳选项课教学现状调查结果 2.2.1学生报选太极拳选项课提高身体素质意识淡薄
随着体育选项课在高校的普及,更多的学生偏爱于西方的运动项目,因为西方运动项目具有趣味性强、运动强度大、实用性强等特点深受中国学生的喜爱,而中国特点的武术项目,虽然经过了千百年历史的锤炼,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枯燥的武术套路只是花架子,实用性不强,尤其是太极拳,调查显示如图1,太极拳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对于充满活力的学生来说远远不够。通过问卷调查显示,选报太极拳选项课的原因修身养性和保健、改善和调节心理,其次是对太极拳项目感兴趣,探究太极拳的内涵,再次是改善和提高身体素质,探究太极拳的内涵。所以所以现在选报太极拳选项课的学生更多的是偏爱于太极拳的养生和保健的作用。2.2.2 教学方法单一
通过问卷调查显示,目前太极拳选项课的教学形式还是以以往的教师教,学生学为主,更多的凸现出教师的重要作用,而教师的教还是讲解-示范,学生进行模仿练习,使得学生学习效率较低,教师教学效果不明显;复习课时,教师以口令指导学生集体练习或分组练习。而教师利用挂图、电视录像等辅助手段不仅能够丰富教师课堂教学方法,而且能够获得较好教学效果,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在体育课程应用较少。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5%的学生对于教师教学方法不满意,因此目前高职院校单一的教学方法对于太极拳选项课的发展有着较大的束缚作用。2.2.3 教学内容注重套路学习,缺乏拳理和拳法的学习
问卷调查显示,传授太极拳的老师有许多不懂的拳理、拳法,或是即使懂也很少向学生传授这方面的知识,只为完成教学计划而教,使学生在学习太极拳时只会模仿,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对太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极拳的理解存在较大的偏差,认为太极拳选项课就是学习套路,造成少数不喜欢运动的学生来说选择太极拳是最好的课程,而对于喜欢太极拳或想探究太极拳内涵的学生来说选太极拳课程的人数越来越少,这样的两极分化现象,不利于高职院校太极拳课程的开展。2.2.4 教学过程中缺乏攻防技术训练
太极拳是一种攻防兼备,内外兼修,既对立又统一的拳种。该拳讲求“听、化、拿、发,有的放矢”。讲求“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讲求“柔化刚发,以柔克刚”。故在其招数中,都含有化,打之意识,攻防之技巧[2]。由于体育教师自身武术综合素质偏低的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合理,造成了学生对于太极拳的认识和兴趣产生了变化,教师教学过程中过多重视太极拳的养生与健体的作用,而忽视了太极拳的攻防技术的学习。通过问卷调查显示,73%的学生选择教学过程中应该增加攻防技术内容的训练和学习。2.3 改善高职院校太极拳选项课教学 2.3.1 教授养生理论,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在太极拳教学中,教师不仅使学生学会太极拳套路进行强身健体,更要让学生了解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学习中华民族的养生理论。因此,在套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揭示太极拳蕴涵着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和基本技法,使学生从生命科学的角度了解太极拳健身的原理,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好奇心,从而达到引导学生对太极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自觉探索其运动规律,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2.3.2 明确太极拳教学内容的侧重点
太极拳运动的特点决定了太极拳运动重在韵合,靠得是内悟,不像其他体育项目重在形似。而大多数教师认为学生只有在动作熟练后才能体会到太极拳的韵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身形和动作规格,而忽略了精、气、神和肌肉感觉的结合,导致学生从一开始学习拳就只注重花架。所以,无论是初级阶段的学习还是高级阶段套路的学习与应用,教师都不能忽视太极拳基本功的练习,让学生体验心静体松,气息绵绵,意念集中的感觉。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图2显示,学生注重在太极拳课程中基本功法的练习占96%,其次是养生保健知识占91%和太极拳攻防技术占75%。从调查数据显示出学生对于太极拳课程的实用性比较注重,而对于太极拳套路的学习则不是很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注重太极拳的实用性教学,使学生不仅能够有兴趣掌握套路,而且能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2.3.3 增加太极拳攻防技术的教学环节
太极拳源于技击意识很强的攻防技击动作,经过长时间历史的演练和发展,逐步形成了完善的套路,但它是在保留技击特点的基础上,向增强体质的功能方向转移,虽然套路中的攻防动作受套路技术的约束,但是太极拳作为一种拳术运动,符合攻防规律,具有攻防的含义,能够产生一定的攻防实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太极拳攻防技术的教学可以利用“推手”进行练习,太极拳的双人徒手对抗练习称谓推手,又称打手、揉手、擖手,其练习不受套路限制的徒手短打。推手是两人对练,动作粘连绵随,周而复始,随屈就伸,无不合宜。技击原理全从推手中领悟出来。推手包括绷,履,挤,按,采,列,肘,靠八字,分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八大履等[1]。攻防技术教学教师也可以采用套路中的单个动作进行,例如“揽雀尾”动作,教师可以与学生配合和示范,分析其攻防技术特点,让学生更深刻领会绷,履,挤,按等太极拳基本特征。
2.3.4 太极拳的分层次分阶段分组教学
太极拳选项课应打破年级和行政班级的限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运动水平自主选课。依据教学的可能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以及学生将来的实际应用性制定基础班、中级班以及高级班三个层次教学目标,突出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根据人的认识规律、教学原则,教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和太极拳技术动作的特点分阶段进行教学,使学生有顺序地、连贯地、系统地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分阶段教学分为为基础阶段、练习阶段、巩固阶段和贯通阶段。基础阶段教学主要进行太极拳的基本手型、步型、手法、步法,重心转换,圆裆松胯,用意念导引放松进行运动等的基本功法的教学,把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及缠丝劲练习作为基础贯穿于套路教学;练习阶段在掌握基础阶段的基础上,掌握太极拳完整套路,同时进行太极推手的基本动作练习;巩固阶段是在练习阶段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太极拳的动作质量,加强推手技击方法的一些技巧;贯通阶段是在全面掌握太极拳套路和技击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实战练习,组织教学比赛,让学生通过实战比赛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在太极拳选项课中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分组练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3.5 利用多种辅助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太极拳是方向性很强,对步法、身法、眼法、手法都有明确的要求的运动。因此,因太极拳运动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如多媒体教学、电化教学、配乐教学等,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清楚动作的细节,明确太极拳动作的方向和路线,通过摄像机拍摄学生的动作进行正误对比教学等。
2.3.6 课内课外一体化延伸教学
由于学生不同的接受能力和不同的学习方法,太极拳选项课应选择课内外一体化延伸教学。在课堂上教师起到主导性作用,所教授内容可以放在网络上,让同学在课后可以自行学习,在课堂上可以与老师和同学互相沟通交流,体现学生主体性作用。在课堂教学之外,充分发挥分组教学的作用,小组长可以组织小组成员进行学过内容的巩固与提高,积极开展不同形式的太极拳练习与竞赛活动,以此巩固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1] 孔祥华,刘小平.太极拳概念的界定[J].体育学刊,2009.[2] 李志龙.浅谈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J].甘肃科技纵横,2009.[3] 韦朝贵.普通高校“太极拳”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