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浅谈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摘要:一直以来,生物学科在初中教育中的地位不够高,这源自于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全体师生都将自己的关注点放在了中考考查科目上,对于生物教学得过且过,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心需要,也从未考虑如何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来展开生物教学活动。生物学科在高中甚至是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做好准备。对如何在初中生物课堂之中展开探究性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生物 探究性教学 问题 合作 展示
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教师要通过利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以科学家的思维方式来获取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思维,掌握必备的探索技能,从而初步具备科学的探究精神。生物学科本身便是一门自然科学,生物研究成果对于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应用探究性教学模式,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受到良好的生物启蒙教育,还是为了培养与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使其正确看待生物学科,了解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版)也明确指出要“倡导探究性学习”。下面,笔者从问题激疑、以合作促探究、以展示促兴趣三个方面,讨论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展开探究性教学活动的具体做法。
一、以问题激疑
问题是探究性教学活动的一个主要内容,提问本身也是教师常常使用的一种教学策略。在提问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意问题的探究性,不要设计一些明知故问,或者答案唯一的问题,以免桎梏学生们的思路;教师也要考虑问题的梯级,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使学生们能够层层深入地思考,同时也考虑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的不同需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思考不同难度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保持思维的活跃性。只要教师设计出科学的问题,便可以大大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在疑问中不断探究,从而提高他们的质疑能力。在《花的结构和类型》一课中,我在课堂上带了一朵百合花,让学生们轮流到讲台上观察,然后提出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花的结构是什么吗?各自的名称与功能又是什么?”“什么结构是花最重要的结构呢?”“花缺少哪种结构之后就无法结出果实了?为什么?”如此一来,学生们便可以带着疑问进行自学,并在教材中探究这些问题的答案。
二、以合作促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是新课改所倡导的基本教学方式之一,而合作?W习也是每个初中生都应该掌握的基本学习能力之一。因此,教师可以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展开合作探究与交流活动,让学生们在同伴的帮助下更加全面的思考问题,学会借鉴其他同学的思维方式,并在讨论与交流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完成探究活动。在展开合作探究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一定要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即将智能不同、学习能力不同、生活经验不同等具有差异性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之内,保证小组内部能够彼此促进,互帮互助;同时,教师还要保证每个小组的探究水平是大体相当的,让每个小组都能够公平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在《婴儿的诞生》一课中,我充分利用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将4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让他们在课下收集生殖系统的知识。学生们对这些知识有着一定的好奇心,但是却不好意思直接询问,所以让他们主动在课下收集资料,既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也能够使他们克服害羞心理。在学生收集完毕之后,他们需要将自己所获取的信息在小组内部进行交流,分享他们在网络上、图书馆、询问家长等所收集到的男性、女性的生殖系统结构与功能,以及受精过程及胚胎发育过程的相关资料。
三、以展示激兴趣
初中生十分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希望他们所付出的努力能够得到别人的赞扬,尤其是教师的肯定。因此,教师要注意为学生提供展示探究成果的机会,为初中生提供一个展示平台,使他们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而学生们也会在展示过程中不断获得自信,肯定自己的进步,正视自己的不足,从而对生物教学更有兴趣。不仅如此,初中生是一个十分爱表现自我的群体,如果教师十分重视探究成果的展示,即使有一部分学生在一开始对生物学科并没有学习兴趣,他们也会为了吸引他人的目光而主动参与探究活动,这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与提高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每次探究性教学之中,我都会留出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们毛遂自荐,以小组的形式展示探究成果,我会根据这些反馈成果来评选出最佳小组,以使他们获得激励。
总之,为了改善教学成果,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就必须要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展开探究性教学活动,以学生的主动学代替教师的被动教,真正发挥初中生的主人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育芳,马明.两种探究性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教学,2013,(06).[2]胡婷婷.浅谈探究性学习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12,(07).
第二篇:PBL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PBL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初中生物教学在掌握生物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同时,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当前初中生物教学主要依赖教科书,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学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足,不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和培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与创新思维。PBL教学模式能将学生置于真实的、复杂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教师指导、小组合作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PBL教学;生物教学;教学思路
一、PBL教学模式的涵义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指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问题”是PBL的灵魂,也是PBL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在PBL教学模式中所设置的问题就要求学习者把从书本中获得的复杂概念灵活地运用到具体问题情境中,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使其主动投身到学习中,从而发挥自身的学习潜能。PBL教学模式在生物学中的应用是指以生物学问题为中心的学习,以生物学科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基础进行扩展和发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PBL教学思路
PBL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评价四个阶段实施。
1.提出问题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模式,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要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已有的认知水平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体现趣味性、现实性和探索性。
2.分析问题
本阶段是PBL教学模式的重要阶段,包括查找资料和分组讨论。针对课前提出的问题,学生课后查找资料。同时,教师要根据学习兴趣、性格以及学习能力等因素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保证每组同学的水平差异不大。由教师任命一名组长负责全组的协调工作。各小组推选一名记录员,负责记录组内成员在思考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和学习成果。课下小组成员发表对布置问题的见解并进行小组内部讨论,形成记录。在讨论过程中,学会使用各个渠道的信息,加以总结概括,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3.解决问题
课堂上,首先每个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发言,在回答问题时,小组之间可以自由沟通。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恰到好处地参与讨论,发现并帮助解决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控制课堂讨论时间,最终找到合理的问题解决方案,充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
能力。
4.总结评价
总结评价是PBL教学法的最后一步,包括学生组内评价、组间评价和教师对学生的总体评价。在完成评价后,教师要对本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并反思整个PBL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以便下次更好地实施PBL教学。
三、??用体会
应用PBL教学模式以后,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课堂气氛活跃,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能主动参与并完成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过程。PBL教学改变以往“填鸭式”教学,有益于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PBL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本人长期实行传统式的教学方式,在短时间内进行思维调整,鼓励和活跃课堂气氛方面稍显不足。在课堂学生讨论中不能很好地分配时间,使得课堂教学节奏出现偏差。在其他章节的PBL教学中,在设置问题情景等方面困难较大,无法找到学生特别有兴趣的话题,导致学生自主性学习动力不大。
笔者所在学校的初中学生的质量参差不齐。在PBL教学过程中,班级近三分之二的学生习惯了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模式,PBL教学的实施使得很多学生不在状态,不知所从,不知所措,甚至有的小组的学生在小组讨论时聊天,破坏课堂秩序。这些同学的学习观念没有转变,他们已经习惯传统教学方式,即使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到PBL过程中,也只是把它当成一种任务而不是一
种兴趣。另外,在应用PBL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在查找资料时使用百度搜索,并没有查阅相关书籍,导致学生的答案相似性较高,在课堂中讨论的局限性较大。因此,在PBL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应该教学生如何查找、分析、整理相关资料,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研究体系。在今后的工作中,笔者还会继续实施PBL教学,通过长期的实践逐步改变学生观念,鼓励更多的学生快乐地参与到学习和讨论当中,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卢亚捷.初中生物“四环节小组互助”高效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法与教法,2016(25).[2]严碧红.初中生物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法[J].科技资讯,2016(9).[3]马永科.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教学中常见问题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6(9).[4]管琴琴.PBL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S编辑 谢尾合
第三篇:PBL教学模式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PBL教学模式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摘 要】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PBL教学模式的提出,受到了各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使得我国教育改革迈出了新的一步。新课标提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因此,PBL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也逐渐被运用到小学课堂中,这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讲,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冲击。它一方面使课堂效率更加高效,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教师教学设计的问题未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等原因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PBL教学模式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小学课堂;应用策略
随着时代不断的变迁,新课程改革不断的推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新课标指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提倡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如何将PBL教学模式更高效的运用到小学课堂中,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一线教师非常关系的一个话题。
一、PBL教学模式的内涵
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为PBL,它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将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以问题为学习的中心,把学习设置在真实存在并且复杂的问题情境当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索等形式解决实际问题,学习隐藏在问题背后的基础知识。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既能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相互协作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国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育思想与PBL所提倡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使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培养学习的兴趣、合作意识及思维品质,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二、PBL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理念为当今小学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一些问题:
1、问题情境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新课程标准相比以往的课程标准最大的不同在于问题的提出和学科知识的引入都是在一定情境中展开的。然而在很多PBL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深入的去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等,一味的按照成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违背了新课标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很多的教学中存在着学生感到陌生、脱离生活实际、生硬的情境,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展开。
2、教师设计的问题难易程度不符合学情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开端,该问题设计得是否合理,将影响整体堂课的效果,甚至对后面内容的学习有所影响,因为不论是数学还是语文学科,都有一个很大的特点:知识是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得过于简单,学生可以毫不费力的解决,不具有挑战性,设置的问题不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致于阻碍学生积极建构知识。若设计的问题过难,超出了教学目标要求应到达的目标,学生解决起来会非常的吃力,如果经过小组协作仍然不能解决,那将会严重打击到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影响他们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导致课堂氛围沉闷,正常的教学活动难以进行。
3、注重结果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
评价学生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提高,并不是只为了给学生一个等级或一个分数。在教室巡视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当中,对学困生应该给予特别关注,了解他们出现困难的原因,掌握学情以致“对症下药”,才能够有针对性的给予相应的指导。教师不仅要进行定性的评价,更要关注定量的评价,细心观察和善于发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但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绝大多数考察的是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情况究竟如何,却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积极参与讨论等方面做定量的评价。
三、对策与建议
基于以上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建议,供读者参考:
1、问题的设计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表明,在教学时要符合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因此,在教学前教师应该准确把握学情,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学习水平和可能的发展水平。根据前人的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学生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实践表明,如果问题从他们熟悉的事物入手,就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在传授新知识的过程中,要尽可能把新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原有的知识去建构新知识。
2、教师设计问题的难度要?m中
教师设计的数学问题要满足“跳一跳,摘个桃”的效果,设计问题的难度应该适中。而且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坡度,照顾到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他们的潜能,从而使打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3、教学评价方式应体现多元性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一般情况,教师往往通过测评的方式来测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尤其以考试为主。但在运用PBL教学模式的课堂中,倡导过程性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首先教师应善于使用评价语,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反应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对学生在PBL课堂中的进步情况、理解能力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关注学生在PBL教学模式中的表现;既要评价学生个体,又要对学生所在的小组进行评价。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不仅要进行自我评价,比如我是否参与到小组协作中去?我对学习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吗?我能利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吗?还要进行小组评价,比如说:小组是否得到了合理分工?每个组员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吗?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是一个孰能生巧的过程,通过教师细心的引导及学生不断的练习,学生的评价意识将会不断增强。
四、结语
教育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源动力,一个好的教学模式就好比是教育的助燃剂。我们不可否认如今的教育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从另一个角度看是促使我们教育改革的指南针。我们只要善于总结、反思,并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推陈出新,我们的教育事业将会更加灿烂辉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 刘儒德.基于问题学习对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育研究,2012.[4] 周艳辉.对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PBL)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
第四篇: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曹葭苇
:初中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初中数学的教学成果直接关系到学生在高中、大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新课改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教学方法在新课标下暴露出了诸多问题,改革教学模式是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本文探讨了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作以浅要的分析与研究。: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分析研究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有效的探究学习活动。而教师作为主导者,在选材、设景、引题中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效率,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顺利落实延伸探究,发展学生探究的能力[1]。同时,探究能力也是初中阶段的学生了解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让学生通过探究去参与、体验和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比获取探究的结果更加重要。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数学是初中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在基础义务教育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长期以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教学工作中也是倍受重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初中数学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难以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必须做进一步的调整和改进。
第 1 页
(一)教学理念相对落后、陈旧
由于初中教学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理念普遍落后、陈旧、没有新鲜感,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的开发。现代教学理念所强调的教学基本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和谐、良好的关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以现代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要发挥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重要性。
(二)过分热衷于“题海战术”和“机械模仿” 我国学生的数学基本功比较扎实,学生的整体数学水平较高,但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强、创造能力较弱。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抓住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通过“题海战术”,使学生处于一种“机械模仿”加记忆的状态,以解题为目的,不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探讨,致使学生对一些常见数学问题的解法比较熟悉,但往往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2]。
(三)缺乏对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研究与指导
初中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初级阶段,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数学知识基础,才能更好的接受高中、大学阶段的数学教育。初中数学教师由于受教学任务繁重、工作较多等客观原因的影响,缺乏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的研究与指导,这就造成学生学习方式的单
一、简单的不良环境,很不利于初中数学教学顺利开展的。
第 2 页
二、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各学科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改的核心。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是“课题学习”的重要形式,它强调学生活动的自主性、课堂内容的探究性、生生之间与师生之间的合作性,因此它具备“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三位一体的特征,体现了数学学习方式新的内涵[3]。探究性教学模式对提高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意识有着深刻的意义。
(一)探究性教学模式要使学生学会类比分析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与穷于解释初中数学中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同,探究性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类比分析各知识点在理论和方法运用上的相似性。例如在进行分式的加减运算时,教师可让学生做同分母分数的加减和异分母分数加减,再让学生仿照分数的加减进行分式的加减,并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同分母分式加减的运算法则。探究性教学模式可以促使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学会类比分析问题的技巧与方法,并且将其应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二)注重探究问题的设计,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 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目的是让学生领会新知识的产生过程,并从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知识和能力同步增长。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
第 3 页 和领悟原理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分析、归纳、猜想、尝试等过程去研究、去探索。对于课堂问题的设计要有艺术性、新颖性、趣味性、现实性,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4]。
(三)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近年来,在国内义务教育阶段普遍推行新课程标准改革,新课改对初中数学教学活动进行了合理、科学的改革,并开始注重对初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在自身理论与实践能力强化的同时,推广和运用科学、合理的探究性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养成在数学学习中的自主思考能力。
(四)创设合适的探究性问题情境,提出探究的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探究性教学模式,教师对于探究性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探究性教学的起点和关键,良好的数学课堂情境有助于消除学生对探究的恐惧,易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助于提高探究的质量[5]。以目前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弊端与问题而言,创设合适的探究性问题情境应注意以下几点:(1)通过引起认知冲突来创设数学课堂问题情境,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进行反思,从矛盾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2)利用数学史实、名人轶事创设问题情境。
三、结论
第 4 页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考虑数学教学的自身特点,更应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推展行之有效的探究性教学模式。探究性教学模式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特点出发,将数学问题抽象化、具体化、形象化,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讲解。在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另外,初中数学教学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具有很大复杂性,需要初中数学教师们,积极开动脑筋,深入初中数学教学实践。
第 5 页
第五篇:初中生物课堂探究性教学的体会
初中生物课堂探究性教学的体会
现行的生物新课程为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探究,在探究性学习中提高创新的实践能力,从而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在教材中设置了许多不同类型的科学探究,以七年级上期教材为例:在七年级上学期教材中有9个“观察与思考”,6个“探究实验”,8个“一般性学习实验”,4个“模拟制作”,还有一些“课外实践”和进一步“探究”,这些内容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增加动手机会,通过多种方式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明白真理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根据新课改的精神,我认真阅读了有关探究性方法的大量资料,用于教学中,边教边思考边总结,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我是这样来进行探究性教学的。
一、组织学生做好探究课前的准备工作
初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转折时期,初步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有一定的自控能力,但学生在多数情况下,对新的学习任务、新的知识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对新知识间的关系辨别不清,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提出新旧知识的异同,探究性学习准备过程是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性,培养创新思维、动手能力的重要过程与环节。
1、课前组织学生进行预习和质疑。在探究学习中,组织课前预习质疑,应当从个人到小组再到组间,这样既可以体现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又使每位学生上课都有备而来,对焦点性问题展开学习,学生不仅是问题的提出者,而且也可能成为问题的解决者。如在“青春期”一节的探究性学习教学中,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质疑,提出几十个相关问题,主要集中在形态、生理、心理3个方面。这几个问题中,有的是谈自身的改变的问题,例如“妈妈说我小时候长得挺快的,可是近两年来,我的个子好象根本没长高,跟原来一样?”“我脸上以前没有小痘痘,可现在脸上总会长出小痘痘”?“有的学生对自己的所见所闻产生疑惑,“听大人说,身体发育迟对智力有影响,是吗”?通过学生自己的课前预习和讨论质疑,加之教师于其中穿插点评和讲解,许多焦点性问题一下子迎刃而解,学生沉浸在对自身生理变化的科学探究了解中,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还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2、针对学生 疑问设计探究性实验方案,在进行探究性学习课前,教师可针对学生疑问、围绕探究性学习的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小组讨论,然后学生再设计探究性实验方案,准备好探究性实验的仪器和材料,学生小组方案制定完成后,交给教师审阅,教师可向学生提供适当的建议和仪器。另外,一部分实验
材料也可由学生自备,这样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对“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①准备,按教材对探究计划制定步骤,一组设置了4个瓶子,我校七年级七个班需要准备许多瓶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和另一位生物教师就发动学生从家里带盛豆腐乳、果酱等的瓶子。实验前的1周左右,教师分发给学生40粒种子,按教材的设计分别放入1到4号罐头瓶,引导学生自己探究。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按教材的设置要学生探究水分、空气和温度3个变量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但往往有很多学生会认为种子的萌发还需要阳光。因此,教师要适时地鼓励学生做出另外的假设,例如有的学生做出了光和空气也能影响种子萌发的假设,此时教师要抓住这个契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独立探究,方法是将做出以上假设的这些学生的2号瓶,除了按照教材上的步骤进行探究以外还要将此瓶用黑布包裹作为探究“光”因素的对照组,1周后学生发现2号瓶无论是否用黑布遮盖,瓶里的种子都会萌发。所以,就否认了光是种子萌发的环境因素的假设,最后得出结论:适量的水、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才是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进行这个探究过程的同时,学生还会发现用黑布包裹的种子萌发后颜色发黄,没有黑布包裹的种子萌发后的颜色是绿的,对此现象的解释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课下通过查资料等方法寻找答案。因此,又可验证: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
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分析
教师要组织学生重视对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分析,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规范操作,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创新精神。
1、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在小组实验中,学生人人动手,相互指导,相互评价,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加强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如:称量仪器天平的使用,用滴管滴加液体的方法。
2、在实验中要精心设计步骤,如在观察心脏的结构时,可分四步进行。①观察心脏有几个腔,这几腔上下是否相通?左右是否相通?②观察心脏相连的血管分别是什么血管,各有几条?③观察心脏的哪些部位有瓣膜,用水从与心脏相连的血管中灌进去,看看水从哪里流出来,想一想这些瓣膜有什么作用?④用手捏捏心脏四个腔的壁,看看哪些壁厚?哪些壁薄?想一想为什么?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当注重让学生通过测量来获取数据,培养设计表格、记录和整理数据的技能,让学生了解科学实验中的数值往往可能存在误差,需要设置重复组,也就是同一个实验在相同的条件下,要重复做几次,如果重复组的实验数据十分相近,则说明这个实验的结果排除了偶然因素。因此,进科学实验,设置重复组是非常必要的。科学实验的结果应当取各重复组数据的平均值。
三、组织学生完善探究方案,撰写探究活动的得失体会
教师应当注重通过探究活动的反思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完善探究方案,撰写探究活动的得失体会,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科学性,教师也可以从这个侧面了解学生对科学实践或探究性学习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取向,有助于学生对以后的探究性学习提供有益的实践经验。
在教学中,我也感到有些困难
1、教材中各种实验增多,组织学生探究各个问题,课前备课量在。
2、探究多,观念变化累,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更多地选用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将促使学生从被动性的学习转化成探究性学习。我已从事二十多年的教学工作,受定势思维的影响,更多是考虑把问题讲明白,较少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就生物实验教学而言,过去教师极少做探究实验,旧教材的实验更多是验证性,教师只要保证将实验顺利验证正确就行,而现在不仅要在实验中贯彻探究精神,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还需要教师自己要有设计实验的能力,以利于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学习,它不仅仅体现在实验中,更体现在平进的教学中,因而探究性的教学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一切都要摸着石头过河。
3、活动多,课堂组织累。目前,我任课的班级有8个班,其中七年级四个班,九年级四个班,每个班的学生都在50人左右,探究实验课上,放手让学生实践时,教室内的气氛与菜市场(热闹)没两样,学生忘我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连时间都会忘记,遇到不理解课改的同行还以为教师是在“放羊”,让我有些担惊受怕。
4、课时紧,赶课累。目前七年级生物学科教学时数每周二课时,与教材要求的3个课时相关较远,教材的编写是经过专家按《标准》精心安排的。所以教师真不敢轻易砍去教材中的内容,赶课就成了自己教学的习惯。
新课程改革为教师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将是教师心中为之奋斗的目标。近一年来,我在备每节课、每项活动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艰辛的劳动,但看着同学们快乐地学习,看着同学们的合作意识的增强,看着同学们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提高,由衷地感到欣慰与快乐。参加课改的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有的老师说到“一年来的教学收获是过去6年的总和”。可以说,教师与课改一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