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展示课感悟王建红
“展示课”心得体会
王建红
2013年11月28日,我参加了学校教研组组织的听课,讲课的每一位老师都以自己的特色诠释着数学课堂教学中生命的对话,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置身于会场中,倾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最优化的思考:
1、在这些优质课中,体现生本教育,教师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上,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比如:马连平老师的《认识几分之一》,教师凭借个人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及独有的人格魅力驾驭着课堂,引导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等数学活动中学会了知识。
2、精彩的导课非常重要。讲课的教师几乎都精心设计了课堂导入,有的以情境图导入新课。有的以谈话的形式导入,其中三个教师的课堂导入我认为比较好。六年级的林丽老师的古语导课和一年级梁艳英老师的身体导课以及五年级李春玲老师的结合生活实际导课。
3、注重“板书”的设计与书写。每位老师的板书列出了本节知识点,并且将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用线画出,使本节知识清楚明了。
4、这些课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每一节课都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使抽象的知识更直观,更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努力探究,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这些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第二篇:创新展示课达标感悟
《花木兰》、《穆桂英挂帅》整合学习创新展示课感悟
初一年级
缪月
为期几周的创新展示课拉下帷幕了。此次的创新展示各位老师发挥自己的优势,发挥团队的优势,完成了一节又一节的优秀课例。本次我上的是《穆桂英挂帅》与《花木兰》的整合课程。下面就上课前的导学案创编,教学设计,以及课程活动进行一一阐述。
一、导学案创编:
《木兰诗》又称《木兰辞》,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此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富有生活气息;以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木兰诗》被列入七年级人教版课本,被千千万万的青年学生世代诵颂。木兰的事迹和形象被搬上舞台,长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保卫国家,可歌可泣。根据形式和机构,我们依旧选择课外的一篇推荐文本《穆桂英挂帅》作为本次的整合篇目。两篇课文的主人公都是巾帼英雄。在形式上也可以进行对比。两人身上都具有同一种巾帼不让须眉的爱国精神。都是从古代女子脱下女儿装,穿上军装,为国出征的感人事迹。对于这两个人物身上所具有的闪光点,每位同学都有不同的观点和建议。联系这样的教学实际,我把花木兰与穆桂英这两个人物联系起来了。关于此单元是家国情怀的,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它是国家和名族的精神凝聚力。这个单元所选的都是表现国家情怀的作品,能够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基于这样的一个大环境背景下,按照课标要求:
1、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刚建明郎、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
2、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特点,感受人物的魅力。我设置了以下的学习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两遍,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说出花木兰、穆桂英等人身上的优秀品格,用颁奖词或诗歌等方式对“巾帼英雄”表达你的赞颂之情。
根据语文的核心素养要求,我设置了以下的一个的大情景:自古巾帼不让须眉,初一年级准备举行“巾帼英雄”评选活动,参选人物有武则天、花木兰、樊梨花、穆桂英等人,经过初一八班严格海选,参选人物花木兰、穆桂英脱颖而出。针对以上的一个大环境,根据学生的学情特点,分别设置了三个小任务:1.推荐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巾帼英雄”有关的文字,可以是选文中的内容,也可以是其它内容。读完后,与同学分享你的感悟。2.活动要求每位推荐人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巾帼英雄”的人物事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说出花木兰、穆桂英等人身上的优秀品格。3.千百年来。花木兰、穆桂英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同学们,学完这首《木兰诗》、《穆桂英挂帅》,请用手中的画笔,描绘你心目中的“花木兰”与“穆桂英”,并附上150字左右的颁奖词。
二、课堂设计:
对于整节课的把握程度来看,首先最关键的是课前导入部分。关于花木兰和穆桂英来说,这两位人物,对于前者来说,更家喻户晓。而穆桂英知道的孩子可能较少一些。由于这个原因,我选择在上课前,选择一段具有代表性的影视作品作为导入。关于花木兰我选的是带有范读的花木兰动画片。而关于穆桂英,我则是找了影视作品中挂帅的节选。这样既能调动学生们的兴趣,也能带动刺激他们的感官。
课中,关于花木兰部分,在课后,也安排了一场关于《木兰诗》情境再现表演。由他们自导自演。这部分的安排是建立在学生们对课文完全熟知并且能够完全背诵的情况下设置的。这样既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能带动他们的舞台表演欲。纵观语文课本,很多金典篇目都是可以用舞台剧的形式呈现。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高中苏教版必修一中的《鸿门宴》和必修二中《林黛玉进贾府》都可以把故事搬上舞台。让学生们尽情演绎。同时也可以把文章的内容细致地过一遍。从课上学生们的反应上来看,效果的确达到了我当初的预想,很多学生参与度极高。本节课根据导学案设计,最精彩的部分算是绘上你心目中的花木兰和穆桂英,并为他们附上150字左右的颁奖词。这部分设计也完全涵盖学科的核心素养,其中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涉及到了。这一题的设置也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
当然在这节创新展示课上,也有很多不足之处,这也是其中上课的疑惑的地方。如何在一节课里既涉及到文本核心知识,又不脱离实际为学生们量身制作导学案。其中也很迷茫,把课堂交还学生,但是却失去了课堂最本真的环节,怎么样帮助学生们掌握基础知识。如果把基础类文言知识全部放在课前,让学生自己消化巩固的话,虽然能提升小组合作交流能力,但是依旧达不到重点句式,重点词语教师点评突出效果。所以对于《木兰诗》这一首经典文章而言,其中出现很多修辞手法,如互文、对偶、复沓、顶真、排比这样的修辞学生们不一定印象深刻,导致即使下一篇古文出现,学生不一定能发现,这也失去了基础知识学习的意义。
三、优缺点分析:
对于本节课,从导学案设计到课堂设计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下面我就假期整合和一发三纲结合的内容进一步进行阐释。
1.在假期整合中,董小玉教授对语文核心素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其中我受益匪浅。对于语文学科素养有了重新的认识。其中导学案设计,我也充分参照董小玉教授的指导。在进行语文教学中,活动的设计要紧紧扣住文本内容,不要让活动空洞而缺乏语文味。对于这次导学案设计,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首先,在课堂导入部分,应该结合两篇课文的共同主题而重新选择一个导入背景。这样课文的主题会更加鲜明地突出,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也不是很大。对于之前的大情景,设置的也有些小瑕疵。比如,对于年级举行的我心目中英雄活动中,其中穿插了武则天、樊梨花、穆桂英和花木兰,这样范围太局限。把孩子的目光局限古代人物的选拔上,这里不应该进行局限,应该让他们眼光放得更远些。比如,可以穿插现当代人物,如网坛新秀李娜、杨澜等一些优秀女性人物…这样可以提升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可以利用古代与现代的女性人物进行强烈对比。让学生们进行总结,分析对比,提炼出古代女性的顽强拼搏精神。
2.对于课中与同学之间的互动环节连接不紧密,如其中一个问题的抛出,我心中所期望的答案,学生们可能只理会一二点,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没有设计好问题。在课前的调研没有做好。
3.课前基础知识的把握上没有抓住重点。这也是需要我不断地发现,不断总结。对于有些知识,学生早已掌握可以一带而过,甚至可以略过。而对于本节课重点知识,我们则需要不断地归类,以最完整的形式展现在学生们面前,不能就此略过,这样起不好重点强调作用。优点:
1.本节课设计的最后一个问题,要求学生们画出心目中的花木兰,并附上150字左右的颁奖词。这个环节的展示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其中有一小组展示的是一半军装,一半女儿装的花木兰,看起来非常新奇独特,至今让我难以忘怀。他们心目中的花木兰既有穿上军装时的英姿煞爽,也有脱下女儿装的倾世容颜。
2.对于语文课的内容,如果其中活动环节不设置好的话,很容易造成学生们不认真听,甚至容易走神。这节课还有一个亮点之处是让木兰诗搬上舞台,这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同时也对文章内容也有了深刻的印象。
对于本次创新展示课,从导学案设计到教学设计,充分研究了语文核心素养,认真贯彻十二字方针。在以后的课堂上还需要不断改进,认真学习集团的一法三纲,不断进取,砥砺前行。
第三篇:焦建利《微课》感悟
焦建利《微课》感悟
“微型课题研究”是当前教学中的一个热点话题,成为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微课作为这个校本教研新形式的产物时,我觉得挺困惑的。进入教院的培训学习,看了焦建利老师讲解的微课的形式内容,发胀的趋势等等,再看看里面的微课,看多了我就悟出了道。“微课”其实就是无生上课,就是教师根据事先设计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听课者上课。它在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的基础上增添了“说课”和“答辩”等环节。通过学习微课,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是我的几点的感受:
一、对微型课题研究的初步理解
“微课”不同于常态教学研究活动。“微课”可以在办公室或其他场所进行,它观察、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状态只能作出猜测。活动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培训教学技能等。微课程是微型课程的简称,是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它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能使学生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
二、对微型课题研究的特点的初步认识
“微课”的规模小、时间短、参与性强。教师在学科组内参加活动。每人上“课”、被评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听“课”者由其他参加者(同组教师和专业人员)组成。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不仅登台上“课”,展示自己对某堂课的准备情况,同时又可作为学生向同事、向专业人员学习,并参与对教学效果的自评与他评,不断反思、修改自己的课前备课,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1、小,即微课容量小,目标明确,具有相对独立性。微型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教师在教师教育教学过程各个环节、有价值的细小问题。拿历史教学来说,可以具体到某一历史情境的背景的探讨分析,或者是某一历史事件教学的导入方式等等。容量很小其强调深度而不强调广度,学习的内容往往是一个具体的点,而非一个泛面;持续时间较短一般控制在5—8分钟。
2、活,即微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范围广泛,内容相对集中。微课程可以涉及很多课程内容领域并且适合于不同的学习结果。其研究的选题论证、方案设计、立项开题、实施研究等相对简便。其次,在研究的组织形式上,教师可以单独研究,也可以合作研究。
3、实,即首先是选题“务实”,微型课题研究立足于当前教育教学工作,选题贴近学校、贴近教师、贴近教育教学实际。其次,研究过程“踏实”,源自于实践中的问题还在实践中解决,微型课题研究在教中研、研中教,不是游离于教育教学实践之外的活动。再次,研究成果“真实”,微型课题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注重在工作中做得怎么样,强调在“做得好”的基础上写得好,从表达形式上看,它不需要编写专著,也不一定要撰写长篇的结题报告和专业论文。它可以是教学案例设计稿,听、评课稿,教育案例,教育故事,课堂教学实录;也可以是研究小报告,访谈记录,调查报告,还可以是音像作品,图表、教具等实物。这些成果是教师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自己的实践。从自己的实践中提炼自己的经验,让自己的经验体现自己的特点。
三、初探微课的几点优势:
1、微课程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设计。由于微课程课时一般比较短,教学材料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所设计的活动一般和现实相关,不只是让学生提取知识,而是要鼓励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设置一些与现实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情景来感染学生,对于学生的情感具有积极的影响,并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励学生完成指定的任务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微课程可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微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多的主动权,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离开老师的指导进行探究。在微课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扮演内容呈现者、学习帮助者和课程的设计者等多重角色,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控制和学生的自主活动之间要达到一种平衡状态。教师为学生创建“有源”的学习环境,根据学习过程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支架,不断引导学生的思维,对学生日后的探究性学习也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使得学生根据实际的需要寻找或构建支架支持其学习。
3、“微课”的反馈及时、客观、针对性强。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型,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
第四篇:《细节决定成败》读后感—明溪分公司王建红
—建党91周年读书征文活动
《细节决定成败》读后感
单位:闽通长运明溪分公司姓名:王建红
企业为员工购置了《细节决定成败》等励志书籍,供员工学习参阅。这本书通过正面或反面的例子,讲述了细节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作者汪中求在书中不断强调,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重视小事,关注细节,把小事做细、做透,揭示了细中见精,小中见大,寓伟大于平凡的真理。
细节是创新之源,要想进行创新,就必须要明白细节的重要性,明白持续改善的道理。闽通长运公司未来《五年发展规划》——“真抓实干谋求发展、多元经营增创效益、全面推进企业生产经营发展跨入新阶段”,正是闽通企业创新发展的辉煌前景。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也是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灵魂,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在谈到创新时说:“创新不等于高新,创新存在于企业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海尔集团在细节上创新的案例可谓数不胜数,公司内以员工名字命名的小发明和小创造每年就有几十项之多,如“云燕镜子”、“晓玲扳手”、“启明焊枪”、“秀凤冲头”等等。并且这些创新已在企业的生产、技术等领域发挥出越来越明显的推动作用。
只有注重细节管理,创新工作思路,把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做细,才能为旅客提供一流的服务。最终才能在市场搏击中增强我们企业的竞争实力,才能保障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我们企业服务创新项目的推出,也正是关注细节的具体体现。例如,在全司广泛开展“温馨之家”服务活动,我们为弱势群体筹集助困基金、设立重点旅客休息室,组建温馨服务班组。为旅客免费提供开水、婴儿床、便民服务车、小件寄存、手机订票等服务,虽说是件小事,却能给客户带来人性化服务的温馨感觉。我们只要用心留意我们工作的每一处细节,用
心一一做好,就没有做不好的服务!我们在工作中,时常要换位思考,想旅客所想,急旅客所急,把旅客当做自己的亲人、朋友,以真挚服务感动旅客,去感知他们的心,用真心去微笑,用耐心去服务,用温馨去渲染,将每一个细节贯穿于我们的服务工作,诚于中才能温于外。我们从事的旅客运输服务是我们企业的生命,而我们的服务却是联系广大旅客的桥梁和纽带。务必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每个细节,每个操作流程,都要规范细致,要让旅客都感受到闽通人最温馨的服务和关怀,不能有丝毫的马虎。这就要求我们自己必须要做到扎实工作,用心服务,以旅客的满意为首要目标。真真切切让旅客感受到在我们的服务中受益决不是一句空谈,这就需要我们把服务的每一个细节都做好,让旅客从点点滴滴的服务中体会到我们发自内心的真诚。
细节是习惯,优秀也是一种习惯!人的习惯就是一种潜意识。当人做一件事情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后,就会变成一种潜意识,变成一种习惯。任何一项工作,都可以分解成为无数个细节,无数个细节严格执行,使其变成一种习惯。如何把细节做好,最重要的,第一是认识,第二就是训练。比如,文明礼仪的规范培训,首先,必须深刻认识到做好规范服务的重要性,提供一流的服务是窗口服务品牌体现,是企业市场竞争的实力。其次,需要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加强自身的修炼,养成良好的服务工作习惯——服务过程程序化、服务管理规范化、服务质量标准化。形成一种团队优质服务的格式化,将细节训练成习惯。就能达到一定默契,形成有战斗力的队伍。比如,微笑服务、走姿、站姿、坐姿等,最基本的格式,都需要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进行自我训练、相互督促、不断纠正,从而达到发自内心微笑的完美、真诚的效果。所以员工们都需要进行很多操作规范的细节培训,必须非常严格要求格式化的操作,使大家久而久之形成团队格式化精神的工作习惯。在日积月累的工作实践中,从各个细小的细节,提高自己的办事能力,不断优化、美化自己的行为,从而形成优秀的习惯。
在办公室,烧开水是日常的小事,也是每天必做的事。有时候越是简单的事,越要细心的做好,我们的工作就好比烧开水,99℃就是99℃,如果不再持续加温,是永远不能成为滚烫的开水的,那么我们每天喝的都是没有开的水,久而久之,对身体不宜,甚至会造成身体健康危害。所以我们只有烧好每一个平凡的1℃,在细节上精益求精,才能真正达到沸腾的效果。再比如,打字、写文章、起草文件等,都是日常琐事,可是,每个字眼、每个符号、每个数字,都要做到准确、精确才是;又如,我们外出办事,此时你代表的不是你自己个人,而是代表整个单位集体,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形象等微小的细节及敬业和精业程度等办事能力,维护单位的利益等等……小事不可小看,细节彰显魅力。一个个行之有效的细节和关注离不开我们公司全体员工对自己工作的反馈和分析,只有我们认真地剖析,增加我们工作细节关注的程度,提出合理的改革意见,进行行之有效的优化改进,才能为我们下次的工作积累经验。工作的改进和创新正是源自我们对这些细节管理的深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我们工作执行过程的自我提高。
当我们学习时,学习别人的专业,要注意多多观其中的细节;当我们集中精力,想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更大的价值时,就要心思细腻,从点滴做起,以认真的态度做好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件小事,以认真负责的心态对待每个细节。中国道家创始人老子有句名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意思是作大事必须从小事开始,天下的难事必定从容易的做起。
让我们做事都以“烧好每一个平凡的1℃”开始,从细节做起,从小事做起,最终达到自我完善、自我突破的成功目的!为闽通企业的科学发展、跨越辉煌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感悟建大
感悟建大
来建大学习是我梦寐以求的愿望,如今已经不经意间在建大度过了将近两个月的时光。曾经怀揣着渴求、期盼的心情,来到拥有百年历史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这种激动、兴奋的心情真是无以言表。当踏进建大的校门,一种肃穆的敬仰感便油然而生。是的,建大的确很神圣,的确令人神往。因为,这里有百年的思想文化积淀,有“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建大精神。来到这里,你不做梦都不行,因为建大是个造梦的地方。
通过近一个月的学习,聆听数名知名专家精彩的学术报告,不仅开阔了世界眼光,提高了战略思维,拓宽了知识领域,吸收了新的思想观点,而且感悟了不朽的建大精神,真正是启迪了智慧,丰富了人生。得到精神的滋养,受到心灵的洗涤,真正感受到了“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博大精深。
自强:自强是一种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浩然气度;自强是一种困难压不倒、厄运不低头、危险无所惧的亮丽操守;自强是一种不怕己弱小、勤勉解困饥、敢于硬碰硬、四两拨千斤的拼搏精神。是有时尽管弱小,但也有折顶天立地的豪迈与胸襟。自强才邪不能入,正气浩然;自强才固本强身,国运强盛。自强,是一叶高扬的风帆;自强,是一道亮丽的景观。自强,将永远伴你走向希望,走向成功,走向圆满。才不愧为一名建大学子。
笃实: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核心。科学精神要求有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等的争论、实践的检验、宽容的激励。作为一名刚刚踏入建大的一名学子,弘扬求实精神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在今后的学习中要自觉弘扬求真务实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不断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引导人们奋发图强,积极向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求源:即是一种认知的态度,就是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不仅仅是从表面理解,而应该从深层次理解其含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追溯其来源,进而掌握运用延伸。
创新:胡锦涛同志指出,当今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在发展上掌握主动。陶行之先生也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只有具备创造性的思维,才不会墨守陈规,才能冲破思想的牢笼。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大胆创新,锐意改革,努力为建设创新巴中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