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制义务教育七年级(即初中一年级)新课程思想品德教材-教学教案

时间:2019-05-13 00:31: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七年级(即初中一年级)新课程思想品德教材-教学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九年制义务教育七年级(即初中一年级)新课程思想品德教材-教学教案》。

第一篇:九年制义务教育七年级(即初中一年级)新课程思想品德教材-教学教案

九年制义务教育七年级(即初中一年级)新课程思想品德教材是根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初中思想品德标准(实验稿)》编写的。它一方面总结和反思了我国思想政治教材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另一方面学习和借鉴了世界主要国家,特别是华人地区初中公民教育、品德教育教材的有益成果,因此在编写的理念、教学内容的构建、教材的呈现方式等方面体现了创新意识。我就该教材的具体施教情况谈谈自己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教材内容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为目标。教材的编写力求适合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删除了以往思想政治教材中大量的事例和教条式的理论知识,而是创设了学生基于问题、情景和案例进行学习的教材形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行为,有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和开展丰富的、多样的学习活动。如教材的第一课《我上中学了》,我和本备课组老师认真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标精神,组织学生开展校园知识竞赛,并带领学生参观校园,让学生走出教室,感性认识校园,活动效果十分理想,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涨,并不时地向我问到学校的情况,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教材的编写较适合培养和发展学生技能的需要,实际上就是要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遇到的问题,设置了“探究园”和“实践与评价”两个板块,一方面引导学生带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去寻找知识、学习知识,另一方面设计了一些新的情景和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所学新知识加以解决,这既培养和发展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又增长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的编写有助于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意识、理念和价值评价,使教育的针对性得到了加强,教学内容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使学生能够得到切合自己身心发展需要的教育和引导,提升了情感和价值观教育实效。如“心灵导航”与“探究园”紧密呼应,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教材的知识体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育内容以初一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让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始于生活、源自生活、又实践于生活。教材屏弃了以往教材心理学、伦理学知识罗列式集成的编写方式,而是以学生成长的需要为出发点,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对有关知识的规定来构建知识体系。教材以“成长中的我”为中心,以“认识自我”、“交往适应”、“学习适应”为主线,把相应的知识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的知识网络。以“走进中学”、“认识自我”、“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四个学习主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集体、正确对待学习等。

三、教材的呈现形式符合青少年的认知规律。教材删除了以往思想政治教材中大量的理论性的知识点,而代之以简单明了的阐述和展示。新教材结合国外教材和我国实际,每课设计了四个板块:“探究园”、“心灵导航”、“实践与评价”、“阅读与感悟”。“探究园”这一板块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探索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感知、体验、领略教学内容,认识和掌握课题的知识要点,判明是非对错。如“我上中学了”、“感受青春”、“我和父母”这三课的“探究园”设计就广泛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在活动中,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十分高涨,知识学习的效果十分好。教材中的“心灵导航”板块这是对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内容的阐述,这是学生学习的资源和老师施教的载体,其用词遣句一改以往政治教材命令式的知识点,而是以淳淳教导的方式让学生乐于接受,既不拗口,又容易接受。如:“认识新伙伴”、“悦纳自己”等学生无注意记忆把知识掌握得很牢靠,并能积极用于实际。“实践与评价”这一板块是对“探究园”活动的深化,使学生通过活动进行知识再运用,并在发展其运用知识能力的同时,通过内化形成自己的观念,建立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符合人对事物的科学认识观。“阅读与感悟”这一板块提供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阅读材料,使学生加深对所学课题的认识和理解,是对所学课题的深化、细化、强化和拓展。“我上中学了”这一课题上完后,针对很多学生认为自己不够主动、时间观念不强等问题,我适时布置学生在阅读“阅读与感悟”后写给自己的读后感,很多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表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很大提升。

四、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观,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教材创设了学生基于以问题、情景和案例相结合,启发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教师的传统角色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过去的政治教师总是高高在上,以我为主,滔滔不绝,乃至满堂灌。而探究式教学则要求转变主体,教师是指导者、引导者,师生关系平等,要成为学生的朋友,乃至与学生融为一体,教材为此供了条件。如我在上《师生情谊》这一节时,我就让学生来认识老师、评价老师,我只是作为一名旁听者来倾听学生的心声,结果就发现了学生对于老师的不少误会,然后加以引导,既纠正了学生的错误思想,又增进了师生情谊。

五、实施目标教学,培养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在学生普遍知晓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给学生以施教权,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学生的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思考给学生的一片蓝天,让他们自己向前走。我的具体做法是:在每节课开始时就明确提出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这节课应该了解什么、知道什么、理解什么、知道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教学目标的提出对学生起到了一种导向作用,能够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进而围绕目标积极参与活动,认真思考,也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教学实践证明,目标教学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比较完善地实现了教与学的有机统一。

以上是我个人在使用九年制义务教育七年级新课程思想品德教材(广东版)进行教学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和感想,仅代表个人看法,未必正确,请各位专家和同仁批评指正。

第二篇: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实践中的教学反思

初中思品新课程实践中的教学反思

蒋功宇

2012年的金秋,我应学校的安排,参加了初中思品的国培网络学习,认真听取了专家们对初中思品新课标的解读,再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认真审视、剖析我自己的某些教学行为,写一写自己的反思吧。

一、思品的教学目标是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初中思品新教材淡化了很多理论性知识,而侧重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内容,所以,我在教学中,重点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教育,常常举实例来进行教学,这样,即使在知识的学习方面说教不是很多,但是学生的品行,考试成绩都达到了较理想的效果。

二、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趣味带进课堂,把鼓励带进课堂。教师置身学生之中,和学生一起交流,一起参与,一起体验。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人格就会在宽松亲切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健康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调查等多种探究活动,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构建新知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这样不仅能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整合校内外的课程资源,还能赋予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机会。

三、在教学中做到关注时政热点、关注社会生活、关注成长感悟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把基础知识和当前的热点问题、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寻找结合点,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关注生活,把在现实生活中获取的新观念、新理论和所学知识相结合,根据所学的理论分析说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固的掌握;要让他们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体系。

初中思品新课标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对于我们而言,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通过创新而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过程,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教师能否形成独特教学风格的关键因素;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主发现、探究和不断创新的过程。

第三篇:初中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学总结(共)

初中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七年级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也有半学期了,可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是从学生的作业反馈、上课问答、期中试卷作答上来看,发现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这门学科上存在许多的误区。最大的就是认为开卷考试,打开书就能抄上答案,没必要记忆基础知识。只要在书上画画重点,考场上翻翻书就行了。因此往往出现了审题不清、答非所问、知识点盲目堆砌、不得要领等情况。这说明学生的解题能力还很薄弱,他们不会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根据所问的问题去认真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题目明明很简单,以前类似的也做过,但再次遇到,有的学生似乎碰上了个陌生人,成了“题目认识他,而他不认识题目了”。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材知识不熟悉。

很多学生认为是开卷考试了,没必要在看教材、识记知识了,只要打开书抄上就可以了。孰不知,现在的题目对思想品德的考查虽然依然会依据教材知识来命题,只是“题在书外”,“理在书内”。对教材知识不熟悉,对重要观点不识记,答题就会不得要领,就很难把一些简单的题目解答出来。

二、题目审不清。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有粗心大意的毛病,作答时所做题目的要求审不清,造成答案张冠李戴,答非所问。比如在做选择题中,学生还是习惯于正向思维,当遇到让选择错误选项时,只要看到一个正确的选项就入选了;题目要求回答怎么去做,而学生却会答成为什么要去做。

三、解题能力不掌握。

开卷的思想品德出题,更加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因此出题人多从社会热点和初中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或教训出发来命题。学生抓不住解决各种题型的方法,遇到老师课上没有讲过的新的时事、案例等问题时就成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会把社会热点与教材观点、原理联系在一起,于是打开教材胡乱抄上一通或者自己信口开河乱写一通,答案缺少组织,使答案看起来混乱不堪,老师找不到答案要点,学生当然就做不对题目了。

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把思想品德学好,我认为没有捷径可走,只有靠学生自己的勤奋努力,夯实基础,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具体要做到:

一、要认真反复地看书。

看书,首先要看目录,了解全书的知识体系,列出每一课的提纲及观点;其次要抓重点,记要点,对理解、活动类的知识要重点掌握;再次,要将重点、要点知识扩展开来,再现相关的全部知识,系统复习,并力求在实践中融会贯通地运用书本知识。只有自己悟出来的知识,才是终身受用的知识。在学习或复习时可采用归类法、比较法、列表分析法等掌握;还可以把有关的知识串在一起进行复习,找出容易掌握的方法。

二、要熟记基本知识点。

同学们在夯实基础、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必须要熟知基本知识要点。一定要熟记在心,装在脑子里,这就好比我们手中掌握了所有棋子,在开卷试题这张大棋盘上,就可以运用自如,运筹帷幄。而记忆具有遗忘的特点,因此思想品德的识记要运用小时间,勤记忆,多反复的方法,穿插在其他科的学习中间,这样既可以协调各科的学习,又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典型题要练习。

让学生先通过自己独立审题,开卷做答,然后对照标准答案寻找与自己答案不一样的地方,再回到材料看,找一下设问和材料中有哪些提示自己没有考虑到或者哪些知识点和角度自己漏答了,再寻找与标准答案不同的原因,这样反复练习,就可以逐步提高审题、解题能力。

四、掌握各大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老师指导学生在做练习时,不能敷衍了事,要探索解题方法。例如,解答单选题时我们可以分三步走:一“排”,即排除本身错误的选项;二“看”,即找准题干中的关键字,看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关;三“选”,即选出最能体现题意的选项。问答题主要侧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答题时可以分为四个步骤:一“读”,即认真读题,理解题目所给材料的内容,以及所提出的问题;二“找”,即在读的基础上找出题中的关键词,明确题目的要求;三“联”,即在找的基础上将题中关键词与课本知识以及自身的实践经验等进行联系,寻找相关的知识点;四“结”,即对前面分析、联系所得到的知识点和认识进行总结,组织好答案。只有这样坚持不懈的训练,逐步掌握解题的规律性,才能提高答题技巧和审题解题能力。

第四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说明-教学教案

一、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以第三次全教会《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寓德育于语文课程之中,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在语文方面奠定基础。

二、改革重点 1.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教材内容体现时代精神。3.教材编排符合语文学习规律。4.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5.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

三、教材编排 首先编排汉语拼音,在学习拼音的同时认识70个常用字。而后是识字

(一)、10篇课文,接下来是识字

(二)、又10篇课文。两个识字单元各5课,每课认字11-14个。20篇课文分作4个单元,大体按由浅入深的顺序编排,每个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联系。在每个单元之后设语文园地,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此外,全册设6个口语交际话题,安排在每个单元后面,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识字的编排,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全册认识400个常用字,写其中100个笔画简单的字。

四、教材特点

1.综合性。教材采用多种方式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以便使初入学的儿童受到比较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例如,在学习汉语拼音阶段,适当出现短语、句子和儿歌,学生在学习拼音的同时认识部分汉字,把学拼音、识字、发展语言结合起来,不但增加了趣味性,及早获得成就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练习设计也体现了语文综合性的特征,设计了读读说说、读读画画、读读做做、读读演演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体现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合沟通。

2.科学性。汉语拼音、识字、阅读、口语交际的编排,都注意遵循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以识字和写字为例,要求认的字都是最常见的,要求写的字都是最简单的。儿童最先认的字,是与他们的生活最密切的“爸、妈、我”。全册要求认识的字,是出现频率最高、最常见的400个字。此外,识字的安排重视汉字本身的规律,形式有象形字、会意字、按事物归类识字等,在识字的同时了解汉字文化,认识身边的事物。要求写的100个字,严格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独体到合体的顺序编排,每课只写3-4个字。结合汉字的书写指导,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汉字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打好写字基础,使每个学生不仅能把字写对,而且能把字写好。写字与识字不同步,这是本册教材的重要特点之一,目的是尊重识字和写字的各自规律,识高频字、与儿童生活关系密切的字,写简单的字、笔画少的字。表面上看识字和写字是脱节的,实际上在写字时不但能够复习巩固前面认识的字,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写字的基本功,打好写字的基础。

3.时代性。教材内容丰富,具有时代感。如,计算机、超市等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反映城市、农村生活以及科学常识的内容,在第一册教材中均有所体现。有表现家庭生活的《在家里》,表现课余生活的《操场上》,表现农村生活的《菜园一片好风光》,表现科学常识的《小松鼠找花生》。教材还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具有现代人的品质。如,《自己去吧》教育独生子女不要过多依赖父母,要大胆实践;《平平搭积木》表现儿童关爱他人的美好心灵;《爷爷和小树》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因素,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环保教育。上述内容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并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4.趣味性。教材的各个部分都体现了玩中学、主动学的编排意图。如,课文《雪孩子》和《小熊住山洞》是连环画形式的课文,图文并茂,符合儿童心理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两课全文不注音,文中出现的几个生字,由学生自己想办法认读。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得到自学成功的乐趣,又可以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练习作了很大改进,加强了参与性,增加了趣味性,有拼一拼、贴一贴、画一画、涂一涂、做一做、演一演等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生在游戏中、在自主实践中兴趣盎然地学习。此外,教材的呈现方式和语言,力求生动活泼,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爱看、爱读、爱写、爱做。5.弹性。教材注意符合我国国情。针对我国地域辽阔、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兼顾城乡,难度适中,为教师和学生留有选择、拓展和创造的空间。在识字方面,教材采用种种方式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识字,下要保底,但上不封顶。如语文园地中鼓励学生识记常见姓氏和同学的姓氏,鼓励学生认识牌匾字,引导他们有意识地识记身边的汉字。

第五篇: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第三框教学设计(精选)

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第三框教学设计

第三框 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

一、课标透析

1、“成长中的我”中的“自尊自强”部分:“懂得自尊和知耻,理解自尊和尊重他人是获得尊重的前提,不做有损人格的事。”“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

2、“我与他人的关系”中“交往的品德”部分:“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体会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尊重、理解宽容,相互帮助。”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正处在从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阶段:生理变化突出,身体成长快速,心理上开始寻找自己的位置,关注自我形象,自尊的需要非常强烈。人们总是通过评价标准的选择来获得较高的自我尊重水平,一般来说,人们都倾向于看重自己那些非常优秀的特点,而认为自己的那些缺点是无关紧要的。这就使得人们很容易出现对自身弱点的有意回避.这有碍于获得真正的自尊。研究证明,具有高自尊的学生比低自尊的学生在学业成就上倾向于为自己树立较高的标准。具有高自尊的学生均比低自尊者对自己的观点更加自信,更能影响别人,更不容易受别人的影响,从而避免沾染不良习气,维护尊严,维护人格。所以,学习如何树立自尊,对于学生的品德与学业的提高有重大意义。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自尊与尊重他人相互关联,密不可分。(2)懂得如何做到尊重他人。

2、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全面分析自己,评价自己。(2)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对待自身存在的缺点。(3)学会掌握尊重他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不断地尝试体验自尊带来的快乐。(2)在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过程中体验被尊重。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对自尊的理解,教会学生如何尊重他人。教学难点:对尊重他人和人格概念的理解。

五、导入:演一演《晏子使楚》的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有一回,齐王派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把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钻进去。晏子看了看,对接待他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接待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话传给了楚王。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把晏子迎接进去。

问:晏子为什么坚持从大门进?

说明:自尊的人最看重自己的人格,决不做有损人格的事。维护人格对自己的意义,维护人格对自己所代表的国家、集体也有着重要意义。

六、教学过程 活动一:名言展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

思考:这些名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活动二:

想一想:P13页,遇到下列情况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在你身边有类似的事例发生吗?

说明:要维护自己的人格,提高对自尊的理解。

活动三:

议一议:遇到这些情况会让我感到自尊受伤害吗?

1、有些人说话尖刻,不注意他人的感受,常常直抒胸臆,直指问题。

2、有些人爱说笑话,活跃气氛,虽然并不针对谁,但有时使人感到尴尬。

3、有人认为,在对待自己的有可能引起他人耻笑的缺陷上,敢于并善于自嘲,也是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它帮助我们轻松化解流言蜚语。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说明:自尊要适度,不要过分在意他人的态度和议论,议论只能代表个别人的意见,未必正确。批评是对事不对人。我们应该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活动四:

阅读P14诸葛亮给司马懿送妇女衣裙的典故 分析:我们应该向司马懿学习什么?

活动五:讨论课本15页事例,陶校长为什么反而给他四块糖?

思考:陶校长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说明:陶行知给糖的教育活动告诉学生如何做到尊重他人:一是要站在对方角度看问题,二是善于欣赏、接纳他人,三是不做有损他人人格的事。在相处时发生碰撞、产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面对不同的个体,要想做到彼此尊重,就要宽容大度。对他人的优势、长处是诚心赞美还是嫉妒挖苦,对他人的缺点错误是以宽容之心对待。活动六:

分享: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演一演自己在生活中是如何尊重他人的真实事例。

总结:尊重他人的原则:民主、平等、合作、宽容。只有尊重他人才能的得到他人的尊重,才能真正赢得自尊。我们应掌握更多与人相处的技巧。七:课后反思

我在讲过一课之后,感觉本课的设计还有些地方不够好,对道理的讲解还不够深入,不够透彻。所以在此后上课时,在活动一的后面又接着讨论:“我国还有个成语是‘委曲求全’,还有句古训是‘大丈夫能屈能伸’,这些和前面我们说过的明言是否是矛盾的?你认为什么情况下可以委曲求全,什么情况下不可以?”通过这个环节的讨论使学生明白,有些东西可以舍弃,但决不可丧失人格尊严。

另外在讲完司马懿的典故之后,我又引入了一则故事:以前有一支旅行队,当一切置办齐全时,队长发现还缺少两样东西,于是他大声叫到:“我们还缺少一个犹太人和一条狗。”一个犹太人听到了,便回敬道:“我和你一起,不就齐全了吗?!”以此告诉学生,在我们遇到尴尬的情况时,还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巧妙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并有力地予以回击。

大连第六中学 殷红艳

下载九年制义务教育七年级(即初中一年级)新课程思想品德教材-教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九年制义务教育七年级(即初中一年级)新课程思想品德教材-教学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