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的中小学英语教材(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00:49: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改革开放30年的中小学英语教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改革开放30年的中小学英语教材》。

第一篇:改革开放30年的中小学英语教材

改革开放30年的中小学英语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 刘道义

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中小学英语教材建设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978年至1988年,1988年至2001年,2001年至今。在这三个历史阶段,中小学英语教材不断改革创新。现在,分别介绍三个历史阶段的中小学英语教材编制情况及其特点。

一、以结构主义语言教学理论为基础编制的通用中小学英语教材

1978年,全国教材会议英语编写组编订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并且编写了小学英语课本六册、初中英语课本六册和高中英语课本二册。此外,为了适应当时高中英语教学的需要,1979年秋季编辑出版了程度较低的过渡性的高中代用课本二册。配合各册课本使用还编写了供教师使用的教学参考书。这套教材对拨乱反正,纠正不顾外语教学规律突出政治的错误倾向,对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80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82年秋,中小学开始使用新编的英语课本(小学1~4册,初中1~6册)。接着,在1984年开始使用高中课本(1~3册)。这一套统编教材一直用到1998年(最后一届高三学生),是建国后使用时间最长的英语教材。这个期间,尽管教学大纲几经调整,但教材没有做大的变动,仅相应作了修订和调整(主要是减轻分量)。领导这段时期教材编制工作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张志公和唐钧。

1986年11月,根据“适当降低难度,减轻学生负担,明确教学要求”的原则,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了1986年的《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这个大纲确定,中学外语科有两个起点,一个是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另一个是从高中一年级开始,其要求接近初中一年级开始的外语课的要求。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大纲的精神,听取了广大师生对现行教材的意见,对教材作了适当的修订,降低了难度。也就是根据这个大纲和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学外语教育的意见》,人教社在现行初、高中教材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了高中起始的英语教材,共六册。

从1978年到1992年,全国各地中小学使用一套通用教材,称为“统编教材”。当时的中小学英语教材的编者受20世纪中期的结构主义语言教学理论的影响较大,而且参考了以此理论为基础编写的大量外国引进版教材。分析起来,我国那个时期的通用教材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重视英语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运用英语基本技能的训练

当时谈到语言知识,仅限于语音、语法和词汇。教材十分重视对英语的语言知识作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安排。例如,课本中的语音教学是以模仿为主,让学生通过朗读字母、单词、句子和课文逐步学习英语的语音和语调;通过大量单词的拼法和读音逐渐记住必要的拼读规则;采用句型训练和语法归纳相结合的方法教学语法。

2.重视语音和口语训练

在起始阶段(小学或初中),进行口语训练主要是通过句型操练(pattern drills)、句型式的对话和含有语法句型结构的课文来进行。教材的编者认为,典型的句型练习有助于学生模仿和掌握句子结构,容易说出完整的句子,表达思想。

既然重视口语训练,就必然把语音教学放在重要的地位。课本把语音教学列为入门阶段的重点。在字母教学阶段,通过教字母和单词,教学了五个元音字母的读音。在编写教材时,选择词汇和句型,甚至课文都要充分考虑到语音教学的需要,例如尽量选择符合拼读规则的单音节词,使学生在初中第一册课本结束时可接触到英语绝大部分因素。第二册第1、第2课集中教学国际音标,以后又不断反复进行拼音和辨音的练习。初一至初三课本中专门安排了语音和语调练习,后三册课本各课练习中也编有语音练习。

3.采取句型操练和语法知识归纳相结合的方法

结构主义语言教学者认为,语言是一种线性结构,是由不同层次的小的结构一层一层地组成的。而句子是基本的结构。因此,句型是语言教学的基础。无论是语言材料的安排还是语言技能的培养都要以句型为出发点,以句型为中心来进行,句型操练是主要的教学方式。

通用的中小学英语课本遵循这种思想,认为以大量的句型练习提供典型结构是进行基本语法教学的有效方式。因此,课本中以基本的句型操练为主,各课以句型为核心,来体现每课的语法重点。课本的语法安排十分细致,从单词开始,到短语、句子;从单数名词到复数名词;从be动词开始到have/has到行为动词;从行为动词的第一、二人称到单数第三人称;从祈使句到行为动词的现在进行时,然后,各种时态逐步展开;从简单句到复合句等。与语法翻译法不同的是,从实例出发积累感性知识后进行归纳,而不是从演绎出发先传授语法规则后进行实践。

4.重视模仿、记忆,以便提高语言的准确性

结构主义语言教学理论认为,语言教学过程是一种新的习惯形成的过程,语言习惯形成的过程又如动物的行为一样,是“刺激—反应”的过程。因此,弗里斯主张学生把85%的时间运用在反复模仿、记忆、重复、交谈等实践练习上,使得语音、词汇、语法结构达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境界,形成自动化的习惯。为此,通用中小学英语课本每课精选句型和词汇,以少而精的原则选编课文。使用过这套教材的师生反映,他们中许多人都非常熟悉书中的课文,甚至至今都能背诵其中不少课文。

5.注意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并注意英汉语之间的比较

通用教材编者绝大多数都来自教学第一线,很注意继承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经验,认为中国学生学习西方语言有许多困难,而历史上已积累了不少针对中国学生学习的英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的教学方法应该保留。

通用教材提倡尽量利用英语进行教学,但不像早期“直接法”那样完全排斥母语。课本的编者认为,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外语与思维的关系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初学外语时,学生已充分掌握了母语这个思维工具,运用它已经成为自然的习惯,因而,通过母语的中介作用(心理活动)与思维联系起来,这是不可避免的。学生习惯于用母语思维,再学习英语时,必然受母语的影响。因此,如何利用母语的正迁移并克服其干扰,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课本根据英语和汉语的异同,确定了语音、词汇、语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课本中编入了英译汉、汉译英的对比练习。

6.图文并重,利于进行直观教学

以初中六册课本为例,共有428幅插图,比过去的课本增加了许多。图文并茂可以帮助学生直接理解英语词语、句子和课文的意思,使英语的文字同图中形象所代表的语义和概念直接联系,不需要翻译。这有利于英语听说实践,而且也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通用中小学教材从指导思想到编排体系并不属于传统的语法翻译法的范畴,而是接受了结构主义语言教学理论的许多观点,带有结构法的特点。这些特点对于语法翻译法来说是很大的进步。当然,结构法本身的缺点在通用教材中也有明显的反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忽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学用脱节。尽管掌握了一些语言知识,但是听说读写的能力较差。

(2)过于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和句型的操练,对语言的内容和意义,特别对语言的实际运用不重视。更为严重的是,缺乏对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的研究,课本重视语言的形式,机械性的句型练习较多,缺少生动活泼的、有交际意义的、有助于发展能力的语言材料,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阅读量小,生词率高,复现率较低,而教学要求又较高,因此教学的难度较大。为了弥补课本的缺陷,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单位编写出版了与课本配套的同步教材,如初中和高中阅读训练、听力训练、练习册等,还有《中学生英语读物》(共50本)。

二、语言结构与语言功能相结合的中外合编的中小学英语教材

1.中学英语教材

1988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颁布后,为了满足各地不同的需要,国家教委鼓励各地根据大纲编写不同的教材。1993年全国试用的初中英语教材有人教版(全国大部分地区使用)、上海版(上海市使用)、广东版(主要在广东、福建少数地区使用)、北师大版(在山东少数地区使用)和四川版(四川少数地区用)。这标志着“一纲多本”的开始。这几种教材的程度、分量、难度、编排体系和特点有所不同,但都认为采取了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方法编写。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材是人教社与英国朗文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编写而成的。这个项目是根据我国政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达成的协议,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供资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执行机构,中英双方合作完成的。此项目主任是刘道义,副主任是魏国栋。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次中外合作编写外语教材。1990年中英合编的初中英语教材(Junior English for China,简称JEFC)在部分城市进行实验。这套教材由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后于1993年投入全国(除上海市外)试用。1993年初中实验JEFC的班级即将升入高中。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课时减少,大纲和教材带来的教学思想变化较大。为解决初、高中衔接问题,1991年1月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和人民教育出版社联合召开高中英语教学大纲研讨会,启动与初中衔接的高中英语教学大纲的设计工作。1993年5月,《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由国家教委审定通过。1992年,人教社与英方继续合作编写高中英语教材(Senior English for China,简称SEFC),1993年秋供应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英语教材,在部分实验地区使用。这套教材由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于1996年秋开始在全国(除上海市外)各地试用,直到2005年,其中根据教学大纲的变动做过适当的调整,但变化不大。

中英合作编写的初、高中英语教材“借他山之石为我所用”,引进了国外现代语言教学理论,并与我国传统的经验结合,采取了语言结构与语言功能相结合的路子,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之路,对我国中学的英语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欧洲共同体国家一些语言学家所倡导的功能法(又称交际法),就是以语言功能为纲,培养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体系。他们首先分析学生运用语言准备做什么事,然后决定了做这些事应该掌握的语言形式。在这样的基础上制订出功能意念大纲。功能法能够抓住语言的本质职能,重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交际化,鼓励学生多接触和使用外语,培养学生掌握交际能力。

JEFC和SEFC编者认为,在研究和探讨我国中学英语教学改革时,应当参考功能法。但是在借鉴他人的经验时,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注意继承和发扬我国已有的好的经验,不能照搬功能法。其原因是:

我国中学外语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具有专有性质。学生需要的是语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对实际交际能力的需求是有限的。

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缺少高水平的师资、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教学设备,教学班级过大,不可能推行交际法。

功能法有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如以功能项目为纲忽视语言的循序渐进原则,对学生的错误听之任之等。

基于上述原因,教科书编者认为,我国中学不可能全面推广功能法。另一方面,以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听说法、句型法等已为许多教师所熟悉,那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仍有生命力,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学英语教材改革的方针是,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引进功能法中确有成效的部分,并吸取各家之长,为我所用,结合我国的实际,探索出一条改革我国中学英语教材,适合我国国情的最有效的路子,那就是结构与功能相结合。

中英合作编写的初、高中英语教材具有如下特色。

(1)打破了单纯以语法结构为主要脉络组织和安排教学的模式,采取了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路子编写,高中教材还加上了话题

为了切实贯彻教学大纲的精神,初中课本从语言的实际意义出发来教学语言形式,以达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因此,JEFC不单纯以语音、语法项目为主要脉络来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而是根据交际目的的需要,既考虑语言的功能意念和话题,也考虑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等因素,并使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起始阶段就让学生开口说话,彼此用英语介绍,展现书中的主要人物,但同时仍然穿插字母教学和语音教学,而且初一和初二系统地安排了语音教学,特别加强拼读规则的教学。SEFC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确定了16个话题。每个单元围绕一个话题开展听、说、读、写的活动。过去教材以语法句型结构为主线,而今结构与话题、功能交织在一起,并用循环式编排语法项目,但保证语法结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呈现。而且,每册课本在附录部分把所教学的语法项目系统地作了归纳,并尽量用表格形式呈现。使语法规则更为简明扼要。

(2)教学内容贴近现代生活,符合学生的需要,重视培养思想情感和提高文化素养

教材所确定的话题具有时代感、思想性、知识性和真实性,不再像过去的课本中大部分课文与现实社会相距甚远,学生读背书中课文却无法谈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JEFC考虑到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设计了一群中外青少年形象及其家庭,这些人物富有个性。教材描述了他们在三年中的种种经历和成长,加上又有录像配合,生动活泼,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教材中人物的良好的道德素质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SEFC和传统教材相通之处是注意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所不同的是SEFC大部分语言材料反映的是当代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如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妇女权利,饮食卫生,自然灾害,体育音乐,航天技术等;这些材料渗透了思想情感的教育,同时生动地展示了中外文化的差异,可以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3)通过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培养学生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

教材的编者认为,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训练相辅相成。听说有助于读写,说写有赖于听读,写又可巩固听、说和读,因此四项技能要全面训练。

JEFC从视听说入手,听说比重比较大。听说训练主要通过课堂互动、语言呈现和操练、语音练习、听力练习和各种口头信息交流活动来完成。在发展听说能力的同时,逐步培养读写的能力。系统地安排了阅读和写作技能的训练,从拼读、朗读、阅读对话开始,进而阅读短文和各种体裁的语言材料;从抄写、填空、完成句子、组词成句、写短文到有指导的写作。教材不只是要求学生单纯地重复语言,记住一些孤立的、机械的句型,而是要求学生把这些词语和句型变为自己运用英语技能的积极组成部分。这就必须进行交际性的运用,即运用语言说些或做些有意义的事情。课本较多地提供机会结合实际运用语言,使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使语言技能发展成为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

SEFC仍然重视听说,每个单元都设有专项听力和口语训练。而且读、写教学也提倡与口语教学结合,开展问答、讨论、采访等活动。更重要的是中考和高考加上了听力测试,这样一来,学生重视听说训练,听说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为解决“聋哑”英语问题找到了突破口。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高中英语侧重阅读,主要通过阅读课文和补充阅读训练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抓住要点、理解文章内涵、吸取书面信息等阅读技能。写作练习有三类:巩固语言的笔头练习、有指导的写和自由写作。

(4)以教科书为主、系列配套

教材除了学生用书、练习册、教师教学用书,还有阅读训练、挂图、简笔画、投影片、录音带、录像带,加上各地配套的检测题等,配套齐全,资源丰富,为教材增加了弹性,满足了不同的教学需要。

(5)要求区分层次,教材具有弹性

根据教学大纲的精神,教材对词汇、语法等项目及教学内容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这种做法使教科书具有弹性,对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减轻学生负担有好处,也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

JEFC和SEFC根据2000年初、高中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作了修订,于2001年出版。目前,部分省市仍在试用修订版SEFC。

2.小学英语教材

1990年,英语学科已受到空前的重视,小学开设英语课的势头越来越高。尽管国家教委没有组织力量研究小学英语课程和教材,但为了满足小学对英语教学和教材的迫切需要,人民教育出版社外语室决定编写新的小学英语教材(Primary English for China),并组织了编写组,由刘岩负责组织班子,首先通过调研、酝酿编制了《小学英语教学与教材编写纲要》。小学教材也采取了中外合作的路子,合作对象是新加坡泛太平洋公司。这套教材共四册,于1992年投入使用,十多年来,在小学英语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

三、21世纪初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编制的中小学英语教材

1.形成了教材多样化的局面

20世纪90年代虽已有了数种不同的英语教材,但实际上除了上海市用上海版的教材,全国绝大多数地区仍然使用人教社的教材,“统编教材”的概念名亡实存。而今天真正实现了教材的多样化。经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小学英语就有30套,初中英语共有10套,高中英语有7套。这些教材都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基本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其中约有一半的教材是在引进版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加以改造的,有的教材是中外专家合作编写的,有的是由中国专家编写,外国专家审定的。

2.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特点

21世纪初的中小学英语课程的进一步改革,也使教材的开发和利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材虽然多样化,但各种教材基本符合课程标准的精神,具有以下特点。

(1)充分重视学生的发展,注意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实验教材编制也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其出发点和归宿的。这些教材的内容,结构体系、程度与分量、理论与实践、活动与任务的设计等,都力求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能够激发其兴趣。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现代社会生活,如友谊、旅游、语言、音乐、卫生、体育、文化、戏剧、幽默、娱乐、节日,及对未来的幻想等都易于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教科书中的语言材料富有时代的气息,话题范围广泛,视野开阔,信息量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大部分教材都遵循“功能——结构——话题——任务”相结合的途径进行设计

注意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地安排语言材料,以利于学生构建知识、提高技能;教学单元以话题为中心开展听说读写的活动,设置真实而生动的情景和“任务型”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交流,提高用英语做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获得和积累经验,使他们逐步形成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新教材多数不拘泥于一种教学方法,而是采取综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发展多元智能。这一点在小学英语教材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仅仅依据某一种教学方法编写的教材是不受欢迎的。现在几乎从通过审查的教材中都可发现结构法、视听法、交际法、认知法、全身反应法、暗示法等倡导的方法,可谓兼收并蓄,集各家所长。设计的活动形式多样,活泼有趣,有视、听、说、读、写、唱、游、玩、演、做、画等。教材中的这些活动彻底改变了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在静动结合、基本功操练和自由练习结合、单项和综合练习结合的活动中出现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活跃局面。学生多种感官并用,积极思维,通过感知、实践、体验和参与,大量接触英语,习得语言,培养感性知识,逐步理性化地学习和掌握语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语言知识的“容器”,摆脱了死记硬背的框架,更自由地发挥潜能和个性。

(3)充分重视以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课程标准进一步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课程标准强调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因此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新教材已不再像过去那样把学生看作“空的容器”,对学生灌输知识的填塞容器,而是认可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譬如,教科书的目录就向学生展示了教学的内容。教学的目标,以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计划,设定评价指标,帮助学生发展学习策略等。

有些教材已注意到学生具有构建知识的重要基础,那就是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甚至英语语言基础,尝试着使用了探究式的方法呈现新的语言材料,主要的做法有:热身运动(Warming up),引入(Introduction)、读前提问(Pre-reading questions),发现有用的结构(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调查(Survey),动脑思考(Brainstorming),采访(Interview),实验(Experiment),智力小测验(Quiz),探索(Exploration),讨论(Discussion),辩论(Debate)等等。探究式学习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传统的接受式的学习所难以做到的。部分中学英语教材在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方面已有了突破,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学习提供了空间,如让学生看图编故事、读故事想象结局、根据情景编对话、解决难题,猜谜等。学生不仅可以从中感悟和体验英语,而且能够激活思维,开启心智、大胆想象,敢于批判,发挥创新精神,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点燃学生心中的火花,使他们发出灿烂的光芒。

教材普遍运用两人小组(Pair work)和小组(Group work)活动的形式,来解决因班级大而导致学生言语实践量不够的问题。这种合作学习不仅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加学生活动频率的好办法,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些活动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分工负责,互相支持、信任、帮助、配合,还要相互沟通、解决矛盾,必须加强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这样,就可以改变长期处于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中形成的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的性格;增强集体的荣誉感、竞争的意识和能力。

(4)注重学科融合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交流的工具。学生学习外语最终是为了用语言吸取和处理信息。因此,外语教材应具有较强的跨学科的性质。目前,不仅中学英语教材,甚至小学英语教材也已突破了日常交际活动的范畴。渗透着其他学科,如思想品德、社会、自然、体育、音乐、美术、医学、历史、地理、人口教育、环境保护、法制教育、信息技术、航天技术、天文气象等。具有学科融合特点的教材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满足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且能够引导学生面向社会、了解世界、增强国际意识。

(5)系列配套增强了教材的选择性、拓展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作为英语课程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教材(Teaching material)已不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了。受欢迎的英语教材必定包括学生用书、教师用书、练习册、活动手册、配套读、录音带、录像带、挂图、卡片、多媒体光盘等,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这些材料大大加强了教材的弹性,为教师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教学内容提供了条件。许多教材的出版单位还设置了网站,学生运用互联网可以自学,排除课堂上的紧张、焦虑的情绪,使学习个性化。教师利用网站帮助他们备课和开展教研活动。有些小学和初中英语教材特制了示范教学的光盘。并通过电视台播放“空中教室”,为师生展示了优秀的课堂教学,弥补了英语师资力量不足的缺陷。

(6)增加了评价的机制

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为了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为了帮助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教科书与其配套的评价手册提供了质性评价的样本和行为评价的方法。教材中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的方法,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激励自己,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同时,也使教师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帮助他们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7)教材的版式设计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多年来,中小学教科书印刷质量低劣,纸张粗糙、字体不清晰、版面不规范、插图不美观,严重影响学生的视力和审美观。然而,多种英语教材的竞争促进了教材的版式设计,英语教材普遍采用四色胶印,版面设计新颖,插图精美,足以引起中、小学生的兴趣。

(本文选自《英语教师》2008年10期)

第二篇:改革开放30年中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年中的问题

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从消灭了剥削制度、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及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来看,都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范畴。但是,由于在指导思想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认识不完全清醒,思想僵化,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中确有不少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东西,概括地说,主要有:“一大二公三纯”的所有制、计划经济体制、以阶级斗争为纲、高度集权。恩格斯说,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每一个国家的情况都不一样,所以为了走出中国自己的道路就必须通过改革开放把不切合中国实际的东西,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东西改掉,并且打开大门走向世界。

回顾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取得的成就斐然。在经济上,2007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24.66万亿元,居世界第四位;GDP约占世界的5.5%,而1978年时中国GDP仅为世界 的1.8%,为中国有史以来最低(据著名经济学家Angus Madison《中国长期经济运行》(1998年)一书,按照购买力平价(PPP)法计算:1820年中国GDP占世界的32.4%,居世界第一 位,1890年降为13.2%,1919年降为9.1%,1952年降为5.2%,1978年降为5.0%,改革开放后1995年上升为11%)。在社会生活方面,中国的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上升到2005年41.8%、2006年的43.9%,近30年向城市转移了4至5亿人。改革开放后,中国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事业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或一定的成就。目前,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世界第一、博士生数量世界第一、大中小学生数量世界第一;政府先后在农村和城市推广了免费义务教育,2007年又开始实施师范大学生免费教育试点。在民主法制建设上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言论自由、迁徙自由,绝大多数国民的公民权利获得保障;中国社会、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民主政治有所进展,最高领袖的个人独裁已经让位于政治局常委的集体领导;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事业在曲折中前行,物权法、监督法、行政许可法、反垄断法等得以实施;新闻媒体摆脱了全盘歌功颂德的局面,舆论监督、网络监督的力度不断加大;人大、司法、监察、审计等的独立作用越 来越明显。

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总体上来说很成功,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转变还远远没有完成,并且我们在改革中遇到了许多问题。

回顾三十年来的改革,我们体会到,从旧体制转变为新体制,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转变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确实是一场革命。在改革进程中,困扰改革者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姓资姓社”的问题。改革从起步时起,就有人指责是走了资本主义道路;改革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姓资姓社”的争论。邓小平针对“姓资姓社”的争论,明确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除此之外,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政府与政治体制问题。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最大的失误是公权力失控,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约束政府和官员,以至于逐渐形成了庞大的特权利益集团,严

重地阻碍了公民社会、法治国家的建立。改革开放之初,为了应付经济搞活、人员流动、言论放开的局面,保证社会的稳定,同时,为了以政府之手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最高当局自然选择了建立大政府、强政府的模式。然而,市场经济要求的是小政府、有限政府、适度政府,要求政府不错位、不缺位、不越位,要求公权力退出微观经济、退出市场,履行宏观调控、提供公共产品、建立社会保障、保卫产权等职能,否则会导致“政府失败”——政府的寻租活动,官员的腐败;政府部门的自我扩张,官员不断地扩大支配资金的规模;政府机构工作的低效率,政府职责的推卸。而中国的改革开放恰恰伴随着两个相反的运动——经济的自由化、市场化,政治思维的僵化、政府的大规模化。一方面,公权力大肆地介入市场经济,从改革开放之前的三级政府(中央——省——县,那时的地区行署、人民公社只是省政府、县政府的派出机构,规模很小)发展为改革开放之后的五级政府(中央——省——市——县——乡镇)或五级半政府(加上村委会半级政府);各级政府的部门迅速增加,虽经过历次“精简”,但机构越减越多,编外机构更是如恶性肿瘤一般繁衍。前审计长李金华曾经指出:国家审计署调查了31个部委,每个部委除了下面的几十个司局之外平均还有163个自行设置的非国家编制的机构;目前中国的县市一般设有80至120个编内机构,另外有数不清的临时机构和事业单位。政府的超级规模化并没有起到强化社会控制的效果,恰恰相反,由于存在严重的政府失败和官员的败德行为,导致中国的“软政权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法不依,执法犯法”;各级政府的权威性、公正性受到了空前的质疑;地方政府信用不断降低,社会不满情绪不断增长;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的《社会蓝皮书》显示,从1993年到2003年间,中国群体性事件数量由1万起增加到6万起,参与人数由约73万增加到约307万;有数据表明,2006年的群体性事件已经达到八万起。可见,那种认为大政府可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可以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的想法完全是错误的。另一方面,公权力没有受到有效的制约与监督。长期以来,为了批判与抵制发达国家政治的“三权分立”,有关方面以至于违背人类文明的“权力必须分立、制衡”的原则,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全部集中于一人或者少数人手上,形成同体监督、自我监督的荒谬机制。各个地方的司法、检察、监察、反贪、审计、新闻等都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媒体皆为各级政府所控制,往往成为自我美化、逃避问责的工具。由于迟迟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特权制度及由特权引发的腐败问题、民生问题、行政性垄断问题、弱势群体问题成为当今中国最严重的社会问题。

社会与公民权利问题。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大陆通过户籍制度、单位制度、人民公社制度、票证制度(粮票等)把人民牢牢地束缚在居住地,几乎不存在自发的人口流动。改革开放之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单位制度、人民公社制度、票证制度逐渐松动或瓦解,但是户籍制度依然故我,几乎没有进行过全局性的实质性的改革。由此,如今的户籍制度造成了城市人的特权、农村人的社会底层化。而且隔离型的户籍制度,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城市之间割裂开来,按照特权、等级、排序进行治理,保护一部分人的利益,同时损害另一部分人的权益。源头上的不公正日益成为仇恨、犯罪的渊薮。户籍制度与市场经济完全相悖离、相冲突,成为“三农”问题的祸根,严重阻碍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户籍的制度安排,使得城市可以无限度地榨取农村的财富、富裕地区可以无限度地掠

夺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而无须负责外地人的社会负担,不用考虑外地人的医疗、工伤、养老、子女教育问题,地方政府的人均GDP、人均财政支出也不包括外地人在内。有专家统计,每个农民工每年创造的剩余价值是1.9万元,全国有2亿农民工,每年创造的财富为3至4万亿人民币;另据统计,由于国有银行不给农民贷款,农村邮政储蓄也只存不贷,因此,农村每年向城市流出6000亿人民币,进一步维持了城市的繁荣。可以说,中国城市的发展,是以牺牲农民工的利益、放任农村越来越贫困为代价的。西方评论家认为,“中国的城市像西欧,中国的农村像非洲”,在很大程度上是事实。如果不废除户籍制度,中国的“三农”问题就永远不可能解决。迁徙自由是现代国家公民权利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很多人回避或者从来不敢正视公民的自由迁徙权以及对自由迁徙权的限制所带来的危害,好像在中国,人口多,人民的迁徙权利就要受到控制,存在即合理。当中国社会出现种种不公平的事件时,人们只是震惊、气愤于地方政府或者某个领导人在处理具体问题时没有人性。例如孙志刚事件,虽然导致了收容遣送制度的被废除,但其背后的根源——户籍制度、暂住证制度、歧视制度却纹丝不动。由于长期以来中国没有树立社会正义、公平思想,没有“正义压倒一切”的理念,相反,奉行“稳定压倒一切” 的错误指导思想,一些官员以社会稳定为借口,剥夺当地人民的话语权、谈判权、参与权、管理权、组织权、投票权、抗议权,导致弱势群体不断扩大,社会道德沉沦,群体性事件频发,最终难以维护社会稳定。

经济问题。中国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特权与垄断。特权市场经济酿成了腐败市场经济、不公平市场经济、不道德市场经济的后果,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过度垄断造成了社会矛盾与冲突的激化。特权垄断利益集团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祸害。特权垄断也使得中国沦为世界的打工崽。由于国有大银行不屑于为小企业服务,不给小企业贷款,而能够为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银行、私人银行又不允许存在,加上小企业没有技术创新能力,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税赋之重居世界第二,企业的利润率微薄,没有资金投入到研发之中,因此,中国只能成为世界廉价的加工业基地,小企业无法发展壮大。据报道:美国拥有中小银行7000余家,欧盟也有社区银行等8000余家,而中国的金融业被特权势力所垄断。所以,中国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垄断国企进入了世界500强,使得国民福利受损,另一方面是漫山遍野的小企业,整个珠江三角洲上百万个企业的产值之和也仅相当于一个跨国大公司的产值。特权垄断还造成了新农村建设的失败。农民应当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但目前由于金融垄断,农村处于金融真空的状态,国有大银行不愿意也不可能为农民贷款,农村的土地、宅基地由于是集体所有,不能够抵押,承包的土地也不能改变用途,所以,农民已经没有了创业的可能。新农村建设只能沦为地方政府的政绩工程。台湾有农会,农会有信用部,信用部可以给农民贷款;美国有信用合作社11500家,可是中国目前有谁给农民贷款?农村合作信用社也产权不清,坏账率达56%,而且一直为地方政府所控制。农民已经无法在农村创业,只能流落到城市,成为苦力和打工崽。

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是中华民族的生存底座,不可恢复的生态环境破坏等于是断了子孙后代的活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奉行唯经济主义的指导思想,不惜破坏人民的生存基础和生态环境,以谋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的提高。

2007年中国环境绿皮书指出:中国的生态环境“局部治理,总体恶化”。特别是大江南北,非旱即涝;长城内外,沙暴连连。现有森林系统之所以未能充分发挥出应有的效益和服务功能,正是因为质量最高的原始林被大量采伐并转化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而天然次生林又屡遭破坏,大面积人工化和单一化,加之森林总体数量不足,分布不均,因此无法有效地遏制住全国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自然灾害愈演愈烈的势头。中国正在为环境污染付出沉重的代价。世界银行2001年发展报告中列举的世界2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国占了16个。中国许多大城市肺癌标化死亡人数增加了8~10倍。据研究,空气污染使得慢性呼吸道疾病成为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其造成的污染和经济成本约占中国GDP的3%~8%,相当于广东和上海GDP的总和。另一个数据是,到2020年,中国仅为燃煤污染导致的疾病就将付出3900亿美元。

目前改革处在关键阶段,问题很多,矛盾复杂,难度很大,各种议论纷起,我们要下最大决心,拿出民主革命时期提出将革命进行到底那样的决心、气概和魄力,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虽然改革开放成就与问题同样突出、经验与教训刻骨铭心,但只要中国政府总结经验,接受教训,勇于纠错,改正缺点,中国还是可能从目前的“反改革 开放”时代过渡到“新改革开放”时代的。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滴水成海,集体是由个体组成的。要想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需要我们没一个人的不懈努力。我国进行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为“中华”这座大厦奠定坚实的基础。

动力与机械学院 自动化二班赵聪聪 2010301470033

第三篇:改革开放30年后

“改革开放30年后,不能再摸着石头改革了,需要顶层设计的改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3月7日来到广东代表团,与人大代表们一起重温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在广东代表团引发持续回响。(3月8日《南方日报》)

不能再摸着石头改革了!这话铿锵有力、意味深长。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不仅广东代表团如是表示,陕西省省长也深有感触。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省长赵正永说,改革初期是摸着石头过河,是碰到什么问题就改什么问题,到现在这个阶段就不能继续这样了。赵正永认为,改革不能再摸着石头过河,需要有系统的顶层制度设计。“摸着石头过河”本是一句民间俗语,后因改革开放初期被用来鼓励国人“大胆解放思想、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而广为人知。“摸着石头过河”被称为“摸论”,与“猫论”(“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不争论”(“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并称为改革开放3条经验。30多年过去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不能再摸着石头改革了,而需要顶层设计的改革。“顶层设计”首见于“十二五”规划,它强调的是目标明确、中央主导,正如经济学家吴敬琏所说,“我们要在比较短的时期内形成新的体制,而由政府来主持建立我们新的体制,这个设计不是像指令性计划那样把它弄得丝丝入扣、非常具体,但是一个框架性的设计是必须要有的,这就是最上面的一些设计”。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不能再迷恋于“摸石头”,更应该高屋建瓴,进行顶层设计,如果再“摸石头”,恐会贻误大好时机。

不能再摸着石头改革了!这是一个巨大的时代进步,也是一种认知的清醒与理性。当前我们不是不需要依靠经验改革,也不是不要小心谨慎,而是不能再仅仅满足于搞“碎片化”的改革,改革需要重点突破。不能再摸着石头改革了,不是对“摸着石头过河”的背叛和颠覆,而是更深刻地加以发展与深化,是新时代的重要命题。

毋庸讳言,如果明明有桥可过,干嘛要“摸石头”呢?明明路已修好,为何还涉水“摸石头”呢?为何“摸石头”、怎么“摸石头”,为何仍有一些人在“摸石头”,而老百姓看得很清楚。比如网上有个小段子:群众已经找着大路了,有的干部还在假装抄小路;群众已经站在桥头了,有的干部还在假装要下河;群众都已经过河了,有的干部还在假装“摸石头”。“假装”二字十分传神,难道个别干部的认知水平就那么差吗?不!他们精着呢,只不过是为了保持既得利益而假装“摸石头”罢了。还有个别干部连石头也不愿意摸了,刚走几步就打退堂鼓,开始走回头路了。这些人连石头都不愿摸,更别说改革创新了。

不能再摸着石头改革了!这是一个积极信号,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时代在变化,公众的变革诉求更强力,在“碎片化”改革之外多一些顶层设计,是众望所归,也是继续推进改革的必然要求。

第四篇:改革开放30年中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迁演

改革开放30年中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迁演

我们都知道,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而青年,从来都是教育的主角,也是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中国恢复对外派遣留学生,高校大扩招,助学政策出台,义务教育免费……每一项教育政策出台,每一次教育改革实施,都与一代又一代青年的命运息息相关,都是中国教育在这30年中留下的历史脚印。而作为青年中的佼佼者的大学生,拥有知识和技术,还有先进的观念,其思想意识的迁演,侧面影射了改革开放中社会的发展,也唤醒人们对教育的重视。

恢复高考:希望破晓

1977年,从国家决定恢复高考的那一刻开始,570万青年纷纷从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军营哨所奔赴考场,一个国家的光明前途在一夜之间被重新点亮。恢复高考,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声,也是全面拨乱反正的突破口。从这一刻开始,中国教育步入了改革与发展的新征程。刚开始有个问题,面对全国上下百废待兴的状态,高考报名费如何收取?据当时参与招生文件起草工作的原教育部学生司有关人员回忆:我们觉得如果要考试,比方要印卷子,要评卷子,总要一部分钱,全靠国家拿也是很困难的。我们希望报名费能定在一块钱。当时中央政治局讨论说,不要增加群众的负担,收五毛钱就行了。

正是这五毛钱伴随着恢复高考的好消息让千千万万有志青年拾起了书本,带着满腔的热情,投入了复习,高考之后,他们之中的许多人进入了大学校园,成为一名光荣的大学生。每一个人都学习认真,因为他们深知学习机会来得不易,很多人苦苦等了十年。不过那时的校园容纳不了莘莘学子火热的求知热情,每天晚饭后图书馆“抢”座位也成了校园一景。从二楼绕着楼梯一直站到大门外总是长长的队伍,有的先放书包占着队,匆匆刨两口饭又匆匆赶回,还有的干脆晚餐免了,买个面包对付对付就成,精神的饥渴甚至远胜于物质即肚皮的饥渴。很多人走路、排队买饭都在背单词,谁要是看了一场电影、上了一趟街,就觉得吃了大亏,一定要补回来。每一个人都不服输,每一个人都在暗中较劲。那个时代的学生注重身体的锻炼,每天早上的早操、下午的体育活动都是自觉参加的,因为他们知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每个人似乎都有一种油然的使命感,觉得自己肩负着振兴中华的重任,因为文化大革命把中国的经济推到了崩溃的边沿,十年我们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又拉长了,努力学习,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就成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带着这样的感情,我们把当时学生的刻苦求学称为“革命”并不为过。

人们那个时候普遍都把恋爱当作低级趣味,高等教育当然地对大学生恋爱实行全盘禁令。大多数高校在学生管理条例等文件中,明文规定大学生在校期间不准谈恋爱,甚至批评、处分、歧视谈恋爱的学生,并在学生毕业时有意将恋爱双方分往不同地区工作,造成人为的分居两地或劳燕分飞。这种管理模式与人性相违背,在大学生这样观念先进的群体中,在校园这样纯净浪漫的环境里,大学生恋爱有禁不止,暗中进行的不少,地下恋人颇多。

不要以为他们只是死读书而已,那个年代的年轻人有自己心目中的偶像。刚经过“文革”浩劫的中国,科学技术、文化教育都处于百业凋敝的可悲境地。在这样的情况下,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陈景润就成为国人民族振兴愿望的一个投射对象。一篇《歌德巴赫猜想》

激发了全国人民尤其是大学生对于科学的无比热情。另一个新鲜的面孔就是来自台湾的邓丽君。她的歌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斥为“靡靡之音”,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年轻人对她的喜爱。她的歌曲因为对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而赢得了青睐。她差不多是大陆第一个完全来自民间的、非官方确立的娱乐偶像。当那些熟悉的乐曲《甜蜜蜜》《月亮代表我的心》响起的时候,不知多少人会涌起万千思绪,回到那个温馨的年代。

80年代:热情依旧燃烧

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颁布,实行教育体制改革,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其中规定了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改革高校招生和毕业分配制度,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等 内容。

改革开放的春风让旧思想和体制解冻,各种思潮在高校校园产生了空前激烈的交锋,大学生很自然地成为中坚力量:演绎理想,创造激情。80年代的大学生都是天之娇子,无论是国家,社会,人民还有他们自己都这么认为,因而他们都有一种荣誉感和责任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那时候大多数人每天的生活是三点一线,宿舍--食堂--教室,每天早上6点上早操,晚上10:30熄灯后(学校实行灯火管制)很多人用自制的小油灯继续学习到深夜。那时的大学生都想要一台收音机,但谁都没有钱,幸好学校设有奖学金,如果谁想买点什么奢侈的东西,就只能拼命学习,努力拿到奖学金。大三大四时大学生们要到单位实习,曾经的工作和生活阅历,令这批学生显得格外勤奋格外能干也格外成熟,吃苦受累在他们看来是家常便饭,冲锋在前他们毫不畏惧理所当然,不止一家单位给了他们从未有过的极高评价,希望他们能留下来,或者至少毕业后能分到这里来。

大学生们不但对学习充满热情,对恋爱也充满好奇和期待。上个世纪80时代,恋爱有其独特的印记。那时女大学生是比较幸福的。那个时代,学校里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文科中的英文、中文等,男女比例一般能达3:2左右,哲学、历史一般为4:1左右。为了争取这为数极少的稀缺资源,许多男生以淳朴敦厚的方式积极地追求。举个例子,某次聚会。男生红着脸问女生的系科和宿舍号。女生很含蓄地说:“咱俩适合做朋友吗?我觉得你是个书呆子(那时很光荣的称号哩!)”男生急了:“我不但学习好,邓丽君的带子我都听了三盘了”。他俩以后真好了,那女生说他“很懂音乐”。其实最普遍的还是只要男生爱读书,期期艾艾地说,自己将来要考研,或者有什么理想,约会时每每迟到,说某本书写得太好,读书忘了时间了,等等,保准能成杀手,不用求,绝大多数女生就会跟着大胆地往前走,不回头。这也是一个春回大地的年代,仿佛一夜之间,万物复苏,蓬勃生长。社会更趋于包容多样,许多新鲜事物开始出现,偶像也一样,这个时期的偶像如同雨后春笋,从社会的各行各业冒出来,令人应接不暇。上世纪80年代的偶像,可以清晰地分为两种类别:一种是传统的社会道德楷模。他们当中有身残志坚的“中国保尔”张海迪,救火牺牲的少年英雄赖宁,还有为救掉进粪坑的大爷而牺牲的张华。另一类偶像则是在各行各业取得辉煌成就的成功人士。在体育界,中国女排以“五连冠”为中国人找回了自信和骄傲,成为万众仰慕的焦点;在文学界,顾城、北岛、舒婷等诗人成为无数文学青年心目中的英雄。同时,来自港台的金庸、三毛、琼瑶也在内地产生了一大批“迷”和跟随者。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中中外名著、言情、武侠、人物传记盛行,也是拜他们所赐。港台娱乐明星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涌入内地,使国人形成了早期的明星崇拜,这个时期的港台歌星有BEYOND、张雨生、费翔以及以一曲《我的中国心》传唱大江南北的张明敏等等。由此大学生渐渐地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业余娱乐生活,模仿当

时的明星留长发穿喇叭裤手抱吉他,唱着当年流行的校园歌曲;爱好诗歌的同学们,自发地组织起诗社,在草地上大声朗诵自己喜爱的篇章;开始有各种各样的比赛和文艺演出,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文学是他们的武器,美术和音乐更是在一帮呐喊助威;诗人多如牛毛,先锋派比比皆是;高谈阔论,畅言理想爱情,社会人生,文化风尚,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多么潇洒的校园生活,由此我们谈谈当时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去向,80年代中期以前,当时高等教育仍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就业实行的是“统包统分”,由国家包下来分配工作,负责到底。该阶段中国青年的择业观念比较被动、单一。由于社会就业制度、招聘制度比较硬性和僵化,强调一切服从社会需要、服从国家分配,“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大学生数量少,美好的未来不用发愁,都由国家铺垫。大学生就业最看重的就是“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普遍对理工科感兴趣,追求的理想职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后来成为祖国建设中各行各业的技术骨干或者业务精英,是改革开放发展的中流砥柱。

90年代:带着迷惘面临变化

1991年,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非均衡发展战略,“211工程”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被正式提及,并由《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的《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意见》提到党和国家决策的高度。此后,1999年6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正在执行当中,中央和国务院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对中国高等教育进行大扩招。

90年代的大学生远没有以往那么好的环境,上大学要交不菲的学费,生活费也不低,家庭困难的还要出去打工赚钱。在市场经济日渐成熟的背景下,商业活动日益频繁。改革开放中,国外思想文化涌入国内,与国内文化形成摩擦纠结,各种思想影响着大学生。努力学习还是那个时代不变的主旋律,毕竟就业环境开始变得恶劣,竞争也逐渐开始激烈,如果不具备良好的技术知识,很快就会被淘汰。此外,大学生们开始有了商业意识,做做兼职,打打零工,甚至有人“下海”。

没有了“铁饭碗”,没有了“天之娇子”的观念,因此他们更倾向于闲适逗笑的休闲,来排解他们内心的某种迷惘,这个时候社会文化的叛逆者成为年轻人崇拜的对象。罗大佑和崔健是早期的叛逆者,他们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以“愤怒青年”的形象对现实社会发出了批判的声音,表达对时代的清醒思考,因此很快成为年轻人心目中的偶像。同时他们也是整整一代青年人在充满向往与迷惘的成长岁月中难以磨灭的印记。“愤怒”过后,大学生们可能怒吼累了,身子软了,渐渐地进入颠覆传统与精英主义、消解一切深度和意义的“无厘头”时代。在这个时代,周星驰和王朔成为叛逆的英雄,他们以嘲弄一切正经事物、调侃一切权威和正统的游戏态度成为了青年的新偶像。在满足了物质生活的需求之后,世俗化、大众化的文化消费取代了过去有思想深度的文化形式。

恋爱被从低级趣味中解放出来,高校对大学生恋爱的认知和管理也随之有了质的变化。九十年代初,高校对学生恋爱的管理变得宽松,基本不提倡不反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公开场合还是不主张学生在学期间恋爱。九十年代中期,高校对学生恋爱主张加强正面引导,尽量减少和避免恋爱带来的负面影响,实际上是默认了在校期间可以谈恋爱。从旧传统压抑

下解放出来的人性必然反叛传统,难避膨胀。一时间高校学生恋爱成风,双双对对,花前月下,热闹起来。九十年代末,在校大学生能否恋爱已不是问题,高校管理呈空白状态,大都没有制定实质性的管理条例,大学生恋爱基本是放任自流。

大学毕业生更趋于“物质”,其就业观念的最大变化是“经济地位”成为择业时最优先考虑的因素,超过了执牛耳多年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主要表现为:一是希望到特区和沿海地区的中外合资或“三资”企业工作;二是不求高学位,只求高收入。三是第二职业和职业流动性增长。出现了大学生踊跃奔赴沿海开放地区的热闹景象。四是经济收入成为择业的第一标准。当时青年在择业过程中考虑的第一因素是收入和福利待遇;青年最喜欢的行业依次是:金融保险业、工业企业、国家机关、服务业、科研机构等。

20世纪至今:困惑下的挣扎

在目前的招生制度下,各种学校层出不穷,五花八门,而进入门槛不高,教学质量和生源质量均得不到保证。中国经济在高速地发展,相较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难免有滞后的地方,而校园文化建设更是经常被人们忽略。在这个缤纷的社会中,信息化发达的时代,很多惑和喧嚣都伸向校园。在周围不难看到,当今的大学生鲜有雅士,更多的是嬉皮。虽说学习还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但我们看到很多同学还是选择了逃课,玩电脑,上网,看闲书,或是忙碌着各种各样社团里大大小小事务。临到考试,除了即时突击之外,便是毫不羞耻地作弊,和老师拉近乎,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办法提高自己的成绩,突破60分大关。“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成了他们的口号。当今的大学生,面对求学,除了教材和一些畅销书之外,恐怕没有认真读过一部经典著作的。而对于学术论文,不乏有部分人四处剽窃、随意拼凑。他们几乎没有学术意识,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给自己的毕业证镀金,为了找一个出力不多、但报酬丰厚的工作,满足自己的物质文化享受。我们看到大学里高水平的学术活动少了,大师的讲座少了,更多的是歌唱大赛,风采大赛,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大学文化和精神的缺失。但是这一切并不意味着这代大学生是垮掉的一代,他们为自己为家庭想得更多,不像旧时代的大学生那么“纯”,他们热爱着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他们有远大的理想,他们有先进的思想和观念,他们有强大的能力。只是他们在当今的中国教育体制下艰苦地挣扎,上着很多不想上的课,考对他们来说并不难过的试,参加很多不想参加的活动,被一种强大的力量推着,去顺应一种潮流。

这里不得不提到当下大学生的恋爱观。社会的变化,时代的变迁,观念的更新,使人们对大学生恋爱越来越宽容,高校对学生恋爱的管理也越来越模糊、松散和边缘化,在校大学生获得了恋爱的绝对自主权,却也产生了由此带来的认识和行为上的缺损及偏差。所谓的恋爱,大多数学生都是因为好奇和紧张后的空虚而形成的。两个思想还未完全成熟,对人生还未完全了解的年轻人,就因为好奇走到一起,看看电影,吃吃饭,聊聊天,天天把时间浪费在这些无聊的重复活动中。不少学生认为恋爱就是要跟着自己的感觉走,认为轰轰烈烈的恋爱必须“放任感性,放逐理性”。有的学生以为恋爱就意味着性爱,因而放纵自己的欲望,双方了解不深就踏入了最后阶段。实际上,在很多学生在好奇的尝试中,以苦涩的没有结果的结果为自己的恋爱划上了句号。

毕业之后,大学生都要面临生存和发展的问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现在大学生对择业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要求。首先,在择业标准方面,看重发展前景、施展才干机会、薪酬福利和工作环境。其次,在就业认识上,逐渐打破机关、事业、企业和国有、集体、个私单位

之间的等级观念,“创业也是就业”成为普遍接受的观念。第三,是在择业意向上,由“重工轻商”转变为“工商并重”,往日不被看好的服务行业也成为择业的热门。第四,是在职业评价上,政治色彩更加淡化,而是向往适合自己兴趣的职业,把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结合起来。第五,是在就业地点与父母所在地的距离上,对父母和他人的依赖心理淡化。“考证热”、“外语热”、“出国热”正是这种自主意识强化的证明。第六,是勇于创业,由被动就业向自主创业转变。2002年共青团中央青工部主办的中国青年就业创业网正式运行,各地方团组织也相继成立并出台了青年就业与创业的支持平台和措施。

此外,作为毕业之后的一种出路,出国在大学生中也涌起了一股热浪。大学生们普遍认为外国教育水平较高,生活环境较好,拿到“洋证书”能更好帮助自己达成职业理想,实现人生价值,此外,他们还认为国外生活也是一种磨砺,教会他们成长。目前国内留学情况是,公派留学生稳中有升,自费留学生迅速扩大,留学人员成分更加多元化,学习领域也非常广泛,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留学生的自信心也大为提高。

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社会确实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人民文化观念的,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一定程度上引领和代表着当时主流社会的思想。其中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认为国家政策应该符合大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舆论和各种媒体应该正确引导大学生健康发展。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多关注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的思想文化建设问题,让他们真正成为国家可靠的未来和接班人。

”。

第五篇:xx市保险业在改革开放30年中发展壮大

XX保险业在改革开放30年中发展壮大

改革开放30年来,XX市保险业实现了蓬勃发展。1979年3月,当时的中国银行XX支行内设有5人保险科。1980年1月起,根据国务院“逐步恢复国内保险业务”的决定,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成立保险机构。同年10月1日,XX地区保险中心支公司和XX(芝罘区)保险支公司(一个机构两个牌子)同时成立,恢复开办国内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业务,继续办理国外保险业务。1994年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进入XX。1996年5月,根据《保险法》关于产寿险分业经营的规定,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XX分公司进行重组,成立中国人寿保险公司XX分公司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XX分公司,分别经营人身保险业务和财产保险业务。1998年中国平安保险公司进入XX保险市场。2001年和2003年,中国太平洋和中国平安分别完成产寿险分业。进入新世纪,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我国加入WTO,XX保险业发展迅速。2004年x月XX市保险行业协会成立。截至2008年9月全市保险公司达到43家,其中财产保险公司20家、人寿保险公司23家;另有保险中介机构xx家。此间,相继有合资保险、专业农险、专业健康险、专业汽车保险等公司进入市场。XX市保险市场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

30年来,XX保险业顺应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充分发挥现代保险的经济补偿、资金融通、社会管理三大功 1

能,发展活力日益显现,保险市场持续繁荣,机构数量迅速增加,布局设置更为合理,保费收入连年增长,开办险种不断丰富,服务领域有效拓展。2005年XX市出台《X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保险业发展的意见》,同年11月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视察XX保险工作,保险业在促进改革,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XX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保险业规模显著提升。自1981年XX地区所辖15个县市相继全面恢复开办国内业务以来,分别以中国人寿和中国人保为带动,至2008年9月在XX市所辖4区1县及7个县级市范围内全部有保险分设机构开办业务。各类保险企业在XX经营的市级保险机构(一级分公司)达到**家,中心支公司(二级分公司)**家,营销服务部**家,代理公司**家,公估公司**家,经纪公司**家;各保险机构下设的县区级支公司(营业单位)**个,乡镇营销服务部***个,银行邮政代理保险网点****个。对外开放取得较大突破,2004年第一家合资保险公司——海尔纽约人寿XX营销服务部成立,至2008年9月全市共有**家合资保险公司营业。全市保险从业人员从1980年的不足30人,发展壮大到2008年9月的*万人,其中管理人员**人,销售人员*****人。全市初步形成了国有控股公司、股份制公司、政策性公司、专业性公司、合资保险公司等多种组织形式、多种所有制成份并存,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保险市场格局。

保险业发展势头强劲。改革开放30 年来,XX保险业坚持加快发展,效益至上,保费收入持续增长。1980年—1985年,6年累计保险业务总收入7747万元,居山东省第二位; 1989年XX市保费收入达11352.6万元,成为全省第一个过亿元的地市。1996年产寿险分业经营以来,中国人寿XX分公司保费收入连续12年保持全省第一,仅2008年前9个月保费收入就已突破20亿元。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XX保险业基本形成了包括财产保险、人身保险、保险中介等供需互补、种类健全、分工明确、专业规范的市场体系。保险市场规模和居民保险意识增强,保险深度(保费收入与GDP之比)和保险密度(人均保费收入数量)分别由1980年的0.4%和2.3元上升到2008年9月的**%和***元。保险业成为经济领域中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朝阳行业之一。

保险业产品不断丰富。改革开放30年来,XX保险业牢固树立“想全局、干本行,干好本行、服务全局”的观念,积极提供涵盖生存、养老、医疗、死亡、残疾等多种人身保障和财产保险范围,全面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险种结构明显改观。由初期的保险4大类不足30多个产品,扩大到2008年集产险、人身险于一体的16大类8000多个产品,其中财产保险有12大类3000多个产品,人身保险有4大类4000多个产品。在发挥保险的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在应对重大疾病、意外伤害、灾害事故、服务地方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参与社会管理等方

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03年中国人寿率先开辟银行、邮政代理保险业务,2005年中国人保探索实践出“治安保险”新模式,2006年实施机动车交通事故强制责任保险。

保险业保障能力增强。改革开放30年来,XX保险业围绕XX作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的特点,抓住全市工业四大支柱产业和三大产品集群,积极开展业务,政策性农业保险、强制性责任保险、商业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和人身意外保险等一些涉及国计民生的重点业务得到创新发展,为XX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和健康解除了后顾之忧。承担的保险责任由1980年—1985年六年累计的321亿元上升到截至2008年9月的****亿元。30年间全市保险业累计赔付支出*****亿元,其中100万元以上赔款****笔。截至2008年9月,全市支付各类赔款与给付****亿元,赔付率**%;其中财险赔付****亿元,占总赔付的**%,赔付率**%;人身险赔付****亿元,占总赔付的**%,赔付率**%。值得一提的是:1985年9号台风损失数额之大、范围之广,是XX市恢复保险业务以来所未有的;1988年“芝罘轮”事故是XX市保险公司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保险事故;1999年“11.24”海难事故按推定全损一次性赔付5000万元,创下了XX保险业有史以来赔款金额最高、赔付最快的记录;2005年雪灾全市共计赔付****万元。

保险业功能有效发挥。改革开放30年来,XX保险业注重发挥保险的“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在为

社会提供经济补偿、保障人民生活、扩大社会就业、促进金融市场体系完善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社会提供了××万个就业岗位。各保险公司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地方公益事业,开展各类保险宣传活动,普及保险知识,塑造行业形象。仅中国人寿就帮扶56个特困村、243个特困户、46个残疾人、500名特困生、为海阳穷困山村建起了“中国人寿希望小学”。中国人保在XX市代表国家承办的两次APEC国际技术交流和经贸合作盛会中提供保险保障,在历年XX市所举办的各类大型活动中都活跃着XX保险业的身影。尤其是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XX保险业积极行动,支援灾区,全行业共为灾区捐款****万元,中国人寿还为所有赴四川抗震救灾人员提供了人身意外保险保障,中国人保为赴汶川救灾武警官兵提供了保险保障。

未来XX保险业的发展,将围绕省委、省政府“东部突破XX”的决策部署和“一体两翼”区域发展战略,围绕市委、市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稳中求进、好字优先、又好又快,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高综合实力,着力加强自身规范,着力服务经济发展,着力满足人民需要。

努力建设市场体系完善,业务规模较大的保险业。基本建立中外资保险机构并存、法人机构、分支机构和基层服务网络健全,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合理分工、良性合作,具有较强风险防范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保险产业。到2010

年,实现保费收入达到80亿元,年均增长16%,保险密度达到1000元/人,保险深度达到2.8%。

努力建设服务领域广泛,功能充分发挥的保险业。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立效益中心的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统筹兼顾,加大改革创新,优化业务结构,使保险渗透到地方经济的各个行业、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保险的各项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保险对经济社会贡献度显著提高,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努力建设经营诚信规范,综合实力较强的保险业。增强大局观念、责任观念和纪律观念,保险市场主体依法经营、诚信服务、规范管理。市场主体盈利能力明显增强,全行业效益显著提高,行业自律不断完善,市场秩序公平健康,产品种类齐全,销售渠道和服务方式丰富多样,从业人员素质明显提高,人才队伍逐步壮大,行业形象持续提升。

努力建设社会广泛支持,外部环境良好的保险业。保险业被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涉及国计民生的政策性、强制性业务得到健康发展。政府推动和政策支持保险业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人民群众保险意识明显增强。保险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为实现富民强市做出更大贡献。

下载改革开放30年的中小学英语教材(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改革开放30年的中小学英语教材(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09年1月思想汇报-改革开放30

    个人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吹响了祖国改革开放的号角。三十年前的这一天,中国的改革开放满怀着必胜的信心迈开了跨越性的第一步,三十年后,当我们回首这一......

    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中各方面领域取得的成就概述

    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中各方面领域取得的成就概述 [关键词]社会主义、四个坚持、改革开放、教育成果、中外合资 [摘要]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问题,就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基......

    小学英语教材分析

    小学英语教材分析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实验小学 尹红敏 进入教坛已有十三年了,使用教材也有好几套了,从最初的《儿童智能英语》,旧版的人教版的《小学英语》,还有《新标准英语》......

    改革开放30年来的得与失,解决方法

    一、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 30年来,我国始终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新的伟大成就。 1、我国锐意推进各项体......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验教训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验教训 作家狄更斯曾经这样描写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这是 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个令人绝望的春天,这是个充满希望的春天,我们前面什么也没......

    乡镇改革开放30年来成就回望(最终定稿)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族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30年来家庭生活的变迁

    论文 改革开放30年来家庭生活的变迁 班级:13房建8 姓名:** 学号:******* 改革开放30年来家庭生活的变迁 ******* 回望祖国大地,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了。30年来,从城市......

    改革开放30年来家乡的变化

    15机自二班李红 ***022 改革开放30年来家乡的变化 从改革开放30年以来,家乡从一个贫瘠的小村庄一步步走向一个富强、日益繁荣的城市! 我觉得我家乡的变化可以从以下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