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历史多媒体教学观
我的历史多媒体教学观
顺昌二中 张百花(***)
内容摘要:
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也随之进入了多媒体时代,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手段以及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历史教学使用多媒体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也要注意应用的方式方法,不可陷入为“多媒体”而多媒体。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多媒体 教学手段 历史教学
教育进入21世纪,进入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教育教学手段的多媒体化也逐渐得到推广运用。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图像、flash动画、声音、视频等运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的技术。在历史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手段,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与效果。
一、历史教学引入现代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1、由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
历史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巨大信息世界,中国有着悠久的五千年文明史,世界历史更是浩瀚如烟。历史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内容涉及文学、艺术、体育、音乐、地理、建筑以及自然科学等许多学科领域,涵盖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等方方面面。而且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和不可重复性的特点,我们不可能穿越历史时空隧道去体验历史情境,不可能复原与复制历史场景,不可能在实验室里操作历史,只能依靠各个时代遗留下来的历史资料来认识,但是这些资料不可能被教师全面的接触和掌握,这就成了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难题。一般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容量都比较大,而高中历史教学,尤其是在高三的历史复习课上,历史知识所涉及的时间长、地域广、人物多,千头万绪。而且历史教学不只是要让学生单纯地记忆这些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通过历史资料的推理,形成辨别、比较、分析、综合、运用各种历史资料的能力。
2、由传统历史教学手段的弊端决定
传统的历史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弊端:(1)在教学目标方面,知识要求具体化、细致化,能 力要求被淡化,甚至被忽视,如果说有也只是培养一种应试能力;情感目标基本未涉及。(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仅凭一张嘴、一支粉笔和一本历史教科书,只强调教师的讲授作用,学生完全是被动地接受,充当接收知识的容器,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3)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只重视结果,不注重过程。以考试为主,一考定终生,分数成了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也成了考核教师的法宝。(4)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不足,兴趣不大。他们大多是被动学习,死记硬背,缺乏主动性。老师在考试前对学生进行题海战术训练,甚至是要求学生熟记答案,而不是引导学生正确的分析和解决问题。如果考试中遇到试题稍有变化,学生就不知所措。
3、由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决定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虚拟情境、信息量大、检索方便、网络化等特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处理好中学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能轻松地聚集起尽可能多的历史资料和信息,并能快速、便捷地加以利用,其巨大的信息储存能力和快速检索功能,使每一位历史教师拥有了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并能够快速地查找到所需的资料为教学服务。同时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仅使教师能够方便地传递图文声像等多样化信息,而且能够将它们集成起来,进行超文本链接,这就为再现部分历史提供了可能。古今中外每个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实物、图片、历史遗址等都能为历史教学所用,不仅开阔了教师和学生的历史视野,还能拉近学生与历史知识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创设历史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历史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可能性
1、硬件是躯体
目前,我校高中班级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高中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学校也建成了校园网络。而且教育部要求教师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基本通过了国家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和现代教育技能考试,掌握了基本的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这些为多媒体教学准备了硬件。
2、软件是灵魂
在软件方面,我国教育软件企业--科利华软件集团研制成功了历史版的电子备课系统。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中学历史教学开始走向现代化。这就为许多光盘载体的运用提供了可能,由于这些软件是大公司、专业化的制作,其多媒体效果远比自己单枪匹马地制作要理想的多。例如,文物、古迹和遗址是了解历史的重要来源,浙江音像出版社出版的软件《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内容涵盖自然、环境、科学、技术、人类、社会和艺术,完全适合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多媒体演示。再如,由西北大学编写、陕西省文物考古工程协会制作、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通史》大型多媒体光盘,就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三张光盘,包含了7000多张珍贵的图片,20分钟影视片断,30分钟录音解说以及虚拟动画片断,并增加了近200万字的文字教材,这 套光盘对促进历史教学是非常有利的。
此外,还可以利用网站下载很多教学资源,有专门登载图片的,有专门教学理论、试卷交流和课件下载的,有史学论坛,有综合性的。我经常使用的网站如:“中学历史教学园地”、“高考学习网”、“学科网”、“中学历史教与学”等,都是非常好的网站。
总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进行历史教学,可以达到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有助于我们探索新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所以,要让历史教学迈入多媒体时代。
但是,目前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过分讲求形式,盲目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倾向。如果使用不当,不仅不能真正地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可能还会适得其反,所以历史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要注意几个问题。
三、历史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要注意的问题
1、多媒体的使用在“精”不在“多”。
现在很多历史教师都会采用多媒体教学,但是在追求多媒体教学形式的过程中,往往没有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盲目的设计大量的图片,录像等资料,在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兴趣的同时不知不觉地陷入“陷阱”,成了多媒体的“奴隶”。结果是一节课下来,教学内容繁多,重点难点不突出,学生产生视觉疲劳,达不到教学目标,甚至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课不能说是成功的课。曾经观摩过一节历史教学示范课——《商鞅变法》,我粗略统计了一下,该教师一节课中使用了33张幻灯片,呈现的图片有20张,材料有十几则,我都觉得目不暇接,幻灯片跟走马灯似的切换,可想而知学生更无法将课堂的内容尽收眼底,又何谈掌握。我认为使用多媒体,应该“精”而非“多”。我设计过一节课——《辛亥革命》,参加市竞赛获得一等奖,我的处理是:在关键的几个环节用上多媒体,一是:导入用一段视频将学生带入历史的时空隧道,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对这段历史有感性的认识;二是:在解读《临时约法》时,将内容和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一起探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三是:在辩论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时,将不同观点与理由和学生一起分享,从而得出正确的认识;四是:在课堂小结时,再现孙中山伟人,做到首尾呼应,给本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一节课下来我只用了一段视频和八张经典的幻灯片,结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见多媒体的使用在于“精”而不在于“多”。
2、多媒体的使用不能本末倒置。
尽管多媒体教学有着相当多的优势,但也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自身特点适当地使用多媒体,为教学锦上添花,而不能一味地追求课件的美观、新奇而忽略其实用性。现代教育多媒体功能的发挥离不开教师,也就是说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不能替代教师的作用。课堂应该体现出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地位,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就有可能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特别是在上教学示范课(公开课)时,有的教师更是将课件制作得美不胜收。在课堂上展示时,给学生的感觉是漂亮精美,耳目一新,再加上动画和声音效果,整个课堂显得十分热闹,然而一节课下来,学生印象最深的是课件中漂亮的画面,对于课堂上教师讲解的知识点却掌握得不理想。这样的课可以说是“本末倒置”了,是多媒体成功了,教学效果失败了。其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在制作和展示课件时,忽略心理学中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规律。在制作课件中过度采用与教学内容无直接关系的图像、音乐、动画等,这样只会使学生把更多的无意注意放在精彩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上,而无法专心于这些画面和音乐所蕴含的教学内容,所以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因此,我们教师在设计课件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当地使用多媒体。紧紧抓住教学的主题,不能本末倒置,更不能喧宾夺主。
3、多媒体的使用要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片面的理解为多媒体教学就是制作几张幻灯片,说白了就是将黑板板书换成幻灯片,因此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有的教师甚至把上课要说的话,录制下来作为配音,跟随课件一起播放。上课时,教师只顾操作计算机,往往是从第一页开始一直放映到最后一页,学生跟随屏幕显示进行学习,教师没有语言,没有板书,没有交流,没有互动。整个课堂给人的感觉就是:教师操作,计算机演示,学生“洗耳恭听”。根本体现不出新课改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不要说通过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来达到教学目的。
其实,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并不能代替教师的作用。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教师的表情以及身体、语言的提示,都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上课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对学生都能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教师在应用多媒体的同时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的一张嘴、一根粉笔,而应该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有机结合起来。例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这节课,我在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这一特殊历史时刻的盛况时,如果单纯用语言的描述是无法让学生体会到“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感觉,无法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任务。因此,我先播放了一段《开国大典》的视频,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回归历史的感觉,然后我用非常自豪的语言和语气说到:“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他们也感到无比的自豪与骄傲。接着,我一边讲解,一边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还一边板书,学生也边听边想边记。这节课我就是将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有着自身突出的优点,在历史教学中确实有其它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优势,但它并非是万能的。传统教学手段也有自身的长处,而且至今仍然被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因此,只有从历史教学的实际出发,适当选用多媒体教学;只有把多媒体手段和其他传统教学手段结合得很好的课,才是真正的多媒体教学课,才能真正让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教师用书》
2、陕西人民出版社——《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
3、《多媒体教育应用的重大意义》 何克抗 人教网 2006.8
4、《世纪金榜》201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丛书
5、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学科网等网站
第二篇:我的历史多媒体教学故事
我的历史多媒体教学故事
历史学科辅助的教学手段很重要,我经常应用历史教学挂图、运用幻灯等进行讲解,可有的内容难以用挂图和幻灯片展示,我开始研究多媒体,利用网络可以获得好多教学材料,通过多媒体可以把知识更形象化地教给学生。以下就是我用多媒体教学的几个故事: 第一、运用多媒体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多媒体手段可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输送包括有正文、录像、动画、声乐、高质量的图表等综合内容,如讲到灿烂的宋元文化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四大发明,比较了罗盘、司南、指南针,并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不同,进一步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学生们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纷纷动手自作泥活字,自制活字版,在动手的同时,还积极动脑,有的同学还对活版进行了改造。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如讲授《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内容时,用《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导入。学生一听到熟悉、喜欢的歌曲,就跟着节奏一起唱。听完后,我让学生根据歌词简单地说出东汉末年中原的局势,从而引出“三国鼎立”这一课题。在讲课过程中,我利用多媒体插入主要战争的形势图、历史故事小插图、相关文物等形象的材料,并且让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搜集的历史资料讲历史小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始终让学生处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多媒体应用,使教学由“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静态灌输逐步向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过渡,丰富了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二、运用多媒体教学,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历史教材中某些内容比较抽象、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加上历史课中重点、难点较多,有时单靠教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也很费力。如果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耳闻目睹,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容易突破重点、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讲“隋朝的统一”内容时,我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展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图,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隋朝统一全国的重大意义。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效果很好,从而突破学生难以树立空间概念这一难点。
第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有三大任务,其中开发和培养智能是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智力结构中,思维力占了特殊的地位,它是智力活动的方法和核心。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为重要,多媒体教学方法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理特点出发,通过图像、声音、文字可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脑、眼、耳、手,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感官共同参与认识,由此获得综合感受,使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归纳。如对秦始皇的评价。我先不引导解决问题的方向,根据电脑所显示的材料,让他们自己思考。同学们各抒己见,最后,我再作个小结,这激起了学生的极大的兴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定的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和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第三篇:多媒体与历史教学
多媒体与历史教学
甘肃省正宁县永正初中
梁萌
随着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空间的日益拓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成为21世纪教育的主流,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是教育现代化的体现,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手段走进初中历史课堂,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多媒体把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集于一体,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再现性和运动变化的可控性、模拟性以及强大的交互功能。它契合了初中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征,使教学信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有效地渲染课堂气氛,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一、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新课程理念强调,“采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引进多媒体技术教学,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以其信息丰富、情感动态、有声有色、形象直观的优势,把久远模糊的人物事件实在化,使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明晰化,让抽象的历史事理条理化。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向导和动力,它能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才是积极的、主动的、进取的。兴趣更是步入历史天堂的敲门砖,只凭传统的模式不行,要借助多媒体教学,改变单调的、枯燥无味的“满堂灌”传统模式,使图、文、声、活动有机的结合,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这样就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就会增强,这样所达到的教学效果就比较好。
初中历史教材侧重趣味性,以历史人物、事件知识为主,理论分析要求不高,它的编写符合初中学生重直观感、逻辑分析能力不足的生理、心理特点。多媒体教学有容量大、节奏紧、直观形象生动等特点,为教师灵活机动的教学、历史和现实的结合、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的培养、知识的内化和迁移创造了条件。
尽管历史无法像物理、化学实验那样再次让我们去经历和体验,但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历史文物,或历史遗址,摄制成录像片,拍成照片,连同历史过程的影视实录,在客观真实的前提下,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现代技术使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集合在一起,加工编辑成多媒体辅助课件。历史教学中利用这些课件,打破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感人,形象逼真地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创造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学习主动积极性。
二、利用多媒体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历史课内容多、头绪杂,受课时的限制,教师在课堂上常常忙于板书,忙于描述那些学生看不到的人和事,忙于讲解那些学生费解的概念,结果也只是完成基础知识的传授,谈不上对学生能力的锻炼。利用多媒体事先准备好板书、法律资料、图像图形、影视音乐等信息,不仅省出了板书的时间,而且直观形象的资料、图文影视、图示板书将教师费尽口舌描绘讲解的人、事和概念以形象化、简单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大大节省教学时间,知识容量增大,加快课堂教学节奏。讲课过程中需要插入某些资料时,原来要写在黑板上再讲解,而用多媒体只需点击一下就可完成,并且字体的大小、背景、颜色等都可根据具体情形而变化,节省的课堂时间可以留下来充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教师不再苦于时间不够用历史教学内容往往比较繁杂、抽象,时间、空间跨度比较大,对中学生来说,学生主要依赖老师的讲解,然后记笔记才能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这无疑不利于独立性、创造性的培养。因此,在传统教学中,历史教学的效果不是很好,不少学生平时上课不听讲,下课不学习,只是在考试的时候花几天时间死记硬背,考后又全部忘记了,历史教学的成效不大。而使用多媒体能更好地再现历史的某些镜头,一个个生动的形象或过程通过多媒体表现出来,胜过教师长时间空口无凭反复的解释说明,能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目标。多媒体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呈现相对多的知识量,将属于不同领域的内容,以各种不同的现代化方式展现出来。同时,这些方面的知识又存在互为因果的联系,它们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完整的历史知识系统。多媒体教学就可以通过图表、动画,使复杂而抽象的知识形成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三、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不仅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和谐愉快氛围中学习,而且多媒体课件还是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清晰的认知导航路径,学习策略,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学习,探求新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能力。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引导学生自学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历史知识结构和学习任务的不同,分别设置若干相关问题,投影到教室屏幕上,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协作为单位,以投影出来的问题为学习目标,阅读相关课本内容和多媒体课件提供的相关历史资料,从中由浅入深地思考和理解本课所要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而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在完成历史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等学科任务的同时,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例如在《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中我采用了这种方式,设计了如下问题:
1、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长征的胜利有何意义,从长征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2、遵义会议为什么说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思考阅读课文内容和课件资料库中的影视资料、图片资料、文史资料,围绕这些问题学习思考,寻求答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另一种是设计制作学生自主学习型多媒体课件,在这种课件中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教学学习策略,友好的界面,让学生进行人机交互活动,在个别化的教学环境中依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爱好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学习。在实践中我设计制作了如《三次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等自主学习型多媒体课件,并认识到这种方式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容量大、内容多,不仅可以丰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引伸、拓展、比较、综合、分析、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为历史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四、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历史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以其特有的魅力,大大改革了历史课堂教学的形式、手段、途径。活跃了历史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因而赢了许多老师的喜欢和信赖。在教学实践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多媒体技术也不是万能的,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必须有个正确的认识。运用多媒体技术确实可以大大提高历史课堂的质量,但它也有其固有的缺陷,其中最突出的是它的机械性。历史课堂中的图文欣赏是种情感教育,它讲究以情动人,因而它需要历史教师的情绪投入,并要求教师能够对学生在欣赏活动中表露出的情感进行具体分析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些是多媒体技术所不能胜任的,因此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只能起辅助教师教学的作用,而不能喧宾夺主,取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师应当把握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发挥自己的个人魅力和感召力,不能只当解说员,而应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适时点拨,使多媒体技术真正发挥出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多媒体技术仍然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新生事物,在认识和应用的过程中都还是一个新的课题,但它的确可以更好地辅助历史教学。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这样它才可以真正为历史教学服务!
第四篇:《观 潮》--多媒体教学设计
《观潮》
——多媒体教学设计方案
麻栗坡县新寨小学——刘廷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从多种角度体会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意词“观”的不同用法。(3)学习作者抓特点的观察方法。2.能力目标:
(1)给课文分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2)通过本课学习,训练学生按事物本身发展变化的顺序有次序地观察,有条理地叙述,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描绘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
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可分为二个大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自古有名。
第二段(第2--6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写“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整个经过。
2.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具体描写潮来时的样子和声音的。3.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学情分析 由于本课面对的学生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学生年龄小,对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感知少,本课所介绍的自然现象又比较复杂,地域性、空间性强,因此,学生很难掌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自学总结能力,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我力求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自制PPT课件,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理解。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计算机以其独有的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形象的声音及完整的情节,在课堂教学中施展出独特的魅力,对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其效果是十分明显的。教学媒体设计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循教学原则、教学规律,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的教学媒体运用主要以多媒体计算机和PPT课件为主,多媒体计算机和PPT课件的运用贯穿整堂课的始终,让学生通过看大潮到来时的情景、听大潮到来时的声音,达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教学过程设计及分析
一、启发谈话,质疑激趣:
1.板书“奇观”,分析“观”的意思,“奇观”呢?你们亲眼见过奇观吗? 农历的八月十八是我国钱塘江的观潮日,这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今天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观赏那著称“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2.板书题:观潮
比较:“奇观”和“观潮”
二、初读感知,理清层次 1.自读,思考: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3)追问:课文那几部分分别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 2.自学,汇报。
三、细读探究,升华认识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课文第一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3.小结:在“奇观”前加上“天下”二字就使奇观的程度加深了。这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到底是什么样的?
(二)学习二、三自然段
1.分析观潮的地点和和、钱塘江的地形。2.画出潮来前江面景色的句子。(指导朗读)3.当时人们的心情怎样? 4.理解词语。5.过渡:
面对平静的江面,观潮的人们怀着焦急而又激动的心情在耐心地等待着大潮到来。这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潮一定是壮丽、雄奇、令人神往的,遗憾的是这么壮观的景象,老师却没有见过,同学们,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让我们现在就一起去体验钱塘潮的壮观。6.观看课件
7.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三)学习四、五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
(1)用“——”画出描写大潮声音的词句,用“……”画出描写大潮样子的词句。
(2)潮来时,声音是怎样变化的?样子又是怎样变化的?(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声音和样子的变化的? 2.两人讨论学习,汇报。(1)分析描写大潮声音的句子。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①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②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
③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找出声音变化的词,说说声音的变化: 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在找词语中,说变化中理解词语:
①“闷雷滚动”:沉闷低沉的雷声滚滚而来。说明当时潮水离得远。②“越来越大”相对于“闷雷滚动”说明什么?
③“山崩地裂”:形容响声大,就像山上的岩石、土块塌下来;地面裂开时的响声一样。
④第三句是什么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
⑤“山崩地裂”还可以用什么词来代替?(震耳欲聋、地动山摇、惊天动地)
⑥能听到“山崩地裂”的响声说明什么?
作者按什么顺序写大潮声音变化的?体会潮声由远至近、由小到大的变化。逐句分析:
①这条白线是什么?为什么是一条白线呢?说明什么? ②“逐渐”、“横贯”是什么意思?
③“城墙”是古代城池周围的围墙,又高又厚。如西安的城墙。“两丈多高的城墙”到底有多高?(用实际的例子说明。)“白色城墙”与“一条白线”相比,说明什么? ④这是个什么句子?把什么比做什么?
(3)作者抓住了潮水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声音和样子)(4)你认为文中哪一句描写大潮声音和样子的句子写得最好? 比较句子,说说逐步添上的词语有什么作用? ①浪潮犹如战马飞奔而来。(比喻的意思已经完整)②浪潮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写出了大潮的颜色)③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突出了数量)
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飞奔而来。(刻画出了大潮的特点:开阔、横贯江面;势猛、有进无退)
⑤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描绘了大潮的声势之大)3.小结:
作者在描写潮来时,抓住了潮水的声音和样子这两个特点,由远到近,从声到形,声形交错,描绘出了一幅气势雄伟、壮观,激动人心的钱塘潮涌的画面,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4.指导感情朗读,读出大潮到来时那雄伟壮观的气势。(四)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1.齐读。2.小结:
潮头已经过去,余波还是“漫天卷地”,“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堤下的江水涨了两丈来高了”,由此可见潮水来势凶猛,气势磅礴。
四、总结:
本文围绕着钱塘潮是“天下奇观”的“奇”来描写的。写潮来前,用江面的平静和观潮的人们的焦急而激动的心情渲染了钱塘潮的“奇”,为大潮的到来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氛围;写潮来时,则通过对大潮声音和样子生动逼真的描写,从正面写出了钱塘潮的雄伟、壮观的“奇”景;最后,作者用潮过后的余波来烘托钱塘潮的“奇”。在读者眼前再现了钱塘潮那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
五、品读内化,指导朗读 1.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练习朗读。2.指名朗读。
3.评价(主要引导学生从语调、重音、语速、表情等几方面进行评价。)4.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练习朗读。5.有感情的朗读,读出大潮到来时的气势。6.自由练习背诵。7.尝试背诵。
六、板书设计:
第五篇:观历史
观历史
护理102班 彭虹媛
世界上,如果他说他是最能忍的人,就没有人敢称第一;如果他说他是最冷静的人,就没有人敢说不;如果他说他是最残忍的人,就没有人敢不服;如果他说他是最孤独的人,也不会有人反驳。
他就是康熙的第四子—爱新觉罗胤祯,历史上的雍正。
印象中的我们只知道他是一个篡改遗诏,抢夺了他弟十四爷的皇位。其实不然,他的皇位是名正言顺的从康熙那继承而来。没有他在位十三年对贪官污吏的严惩,又怎会有充盈的国库让乾隆三下江南?没有他在位十三年兢兢业业的治理,又怎会有乾隆时期的鼎盛时代? 他的忍是在自己最亲爱的十三弟被陷害囚禁时表现得淋漓尽致。十三胤祥是她从小到大最好的手足,却因为他而幽禁十年。面对八爷党如此的行径,他忍了,因为他知道唯有忍才能真正的解救自己的手足!
他的冷静是在于与手足争夺皇位的时候,能够从容面对。无论什么变动,与他有关或无关,他都是同样的表情,同样的态度,仿佛他是个与世无争的闲人。
他的残忍在他登基之后完全显现出来。对八爷党的人从不念及手足之情,杀囚毒削,无所不用其极。对待曾经害过他的人绝不手软。
同时他也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他的母亲从来不重视他,在他的母亲心中十四爷永远比他重要,甚至在他登基后都不接受他的赐封。有这样的母亲他的人生能不孤独吗?他的亲弟弟也仿佛没有,帮的是八爷,在他登基后还处处与他作对,有这样的弟弟他的生命中会有温暖吗?
这就是四爷—雍正,坚忍、冷静、残忍、孤独,成就了他的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