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打破思维定势,巧学二次函数
打破思维定势,巧学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是贯穿初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历年高考的热点,更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在初、高中阶段,教材对其处理方式是不同的.初中阶段,教材是在明处让学生在全体实数上感知二次函数的整体性态,而高中阶段,教材则在暗处用后继知识不断深化对二次函数的认识和运用.因此,在高中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用后继知识不断充实对其新的认识和理解,化暗为明,让其丰富的内涵得到充分的展现和深化.下面就二次函数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略陈浅见。
一.制造认知冲突, 强调局部形象
如果说二次函数在初中是一个完美的形象,意指其图像是整条抛物线;那么高中阶段更多的是局部形象,就是说二次函数通常是定义在某个区间内,其图像是抛物线上的一部分.因此,在高中教学中,首先应帮助学生树立二次函数的局部形象.完成这个转变最有效的手段是布置一些针对性强,能给学生留下强烈印象和心灵震撼的问题.如:设u,v是方程小值?并求出这个最小值.对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一接触该题,马上就会这样求解: 由韦达定理得 的两实根,当m为何值时,有最u+v=m,uv=,∴=.当对称轴发现:不可能!因为
时, 有最小值=.此时,学生会惊奇地
0.新旧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冲突,抓住时机,帮助学生转变观念,树立二次函数局部形象,已是水到渠成.提问学生:当m=1/4时,方程根的情况如何?原方程显然无实根.原因找到了,m不能取任意实数,必须满足方程有实根,即△0,得m-1或m2.再引导学生画出图像,把局部形象呈现出来,让学生细细品味.二.打破思维定势,树立配方意识
对于初三学生求二次函数最值问题,发现绝大部分学生热衷于用现存结论来求,即当x=时,y最值=,而对其解析式先配方,再求出最值,既不乐意,也有陌生感.对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由于经历了用结论求最值的题海式训练,已形成强烈的思维定势,一碰到求二次函数最值,马上就机械地呈现下列求解顺序:当x=
时,y最值=.因此,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牢固树立配方意识是高中二次函数教学的一个转折点.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编制相关的题组进行训练,特别是解决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求最值问题,应凸现配方的作用.另外,在用二次函数的图像解决相关问题时,其图像的特征量:对称轴、顶点坐标、与x轴的交点情况、交点横坐标等,在配方下均能清晰地呈现出来,配方式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三.突出“顶点作用”,化解最值难点
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尤其是含参数的最值问题,涉及到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学生更是理不清头绪,盲目入手,容易走入歧途.那么,如何突破这个难点?笔者认为,应突出“顶点”作用,让学生明确二次函数的最值和它的顶点与变量取值区间的位置有关.相应的图像可划分为有顶点和无顶点两种状态:若顶点在,则最值在顶点处或区间端点处取得;若无顶点,则最值在区间端点处取得.例1 函数A.2 B.0 C.4 D.6 的最小值是()
解 令t=sinx∈[-1,1],得因为顶点落在区间[-1,1]的右侧,所以最小值在区间端点处取得,当t=1时有最小值0,故选B.例2 已知函数时,f(x)的取值范围恰是[4m,4n]?
解:,问是否存在实数m、n,当x的取值范围是[m,n]
.若顶点在区间[m,n]上,则1∈[m,n],此时最大值1=4n,n=1/4,矛盾.故顶点不落在区间[m,n]上,且n<14,则顶点落在[m,n]的右测.依题意得f(m)=4m,f(n)=4n,解得m=-2,n=0.所以存在实数m=-2,n=0,可使函数f(x)在x∈[-2,0]时,其值域是[-8,0].例3 已知函数[a,b].在区间[a,b]上的最小值是2a,最大值是2b,求解:①若顶点落在区间上,即b=13/4.a=39/64>0,矛盾.a<0
.若f(a)=2a,得a =,满足条件;若f(b)=2a,得②若顶点不落在区间[a,b]上,分两种情形:(i)aa≥0这时f(x)在[a,b]上单调递减,∴f(a)=2b,f(b)=2a,解之得a=1,b=3.综上所述,得[a,b]为[1,3]或[,13/4].四.巧学三个二次,凸显“统帅地位”
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简称三个“二次”,有着紧密的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在处理三者的问题时,应注意突出二次函数在其中的统帅地位.教材中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既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又展示了三个“二次”的美妙联系,突出了二次函数的主角地位.建议在教学中应充分展示三者联系的过程教学,切忌将揭示三者联系的过程一笔带过,而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结果却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盲目套用,淡化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数学思想.曾做过这样一个练习: ①已知函数f(x)=lg(),若其定义域为R,求a的取值范围;
②已知函数f(x)=lg(),若其值域为R,求a的取值范围.问题①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唾手可得:若其定义域为R,则不等式>0的解集是R,从而△=4-4a<0,得a>1;但对问题②,许多学生感到十分茫然,其中部分学生竟认为与问题①一样.此时,我先引导学生从范围a>1中取特殊值验证.如:a=2,f(x)=lg()=lg[
]lg1=0,值域不是R,因此,两个问题是截然不同的.接着,引导学生考察对数函数f(x)=lgx,从图像知,其值域为R,x必需取遍所有大于0的实数.若令t=,则t必需取到大于0的所有实数,我问学生:二次函数的图像应如何?许多学生竟不知所云.究其症结,根源在三个“二次”的教学中,未能凸现二次函数的统帅地位,特别是二次函数的图像在解决相关问题时的独特作用.另外,在解决二次方程的根的分布问题及二次不等式在闭区间上恒成立的问题时,一定要突出二次函数的统帅地位,把问题的解决转化到二次函数图像特征的识别上,切忌把注意力集中到对上述问题各种题型的结论归纳,而把美妙的数学思想淹没其中.若如此,则十分可惜!
五.把握“二次函数”,渗透数学“建模”
整个高中数学教学问题往往都有它的实际背景;反过来,模型的构造或背景的揭示又可以为数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所谓模型思想主要包括这样的两个方面,一是构造模型,二是使用模型,它的实质是把原问题转化为一个已经解决了的或容易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说模型思想的渗透和应用最能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转化问题的能力,而“二次函数”模型可以说是 3 高中数学中应用最广,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函数模型,其应用已渗透到高中数学的各个领域,并为高考命题者所青睐.以二次函数为模型的高考题新招迭出,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教学中,应帮助学生树立二次函数模型意识,并结合教学内容,编制新颖别致,富于变化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归纳、突破,真正达到领悟其内涵,灵活运用之境界.
第二篇:打破思维定势教案
打破思维定势
教学理念:无数事实证明伟大的创造,无数的发明都是从突破思维定势开始的.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常用一种固定了的思路和习惯去考虑问题,它阻碍了思维开放性和灵活性,造成思维的僵化和呆板。这使得学生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创造性也受到了阻碍。突破原来的思维定势,善于创新,不被条条框框所限制才是成功最重要的精神所在。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今天由我给大家上一节心理健康课,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度过愉快的四十分钟。
师:在开始上课的时候,老师要先来考考大家。我们先来看一道趣味题。一个公安局长在茶馆里与一位老头下棋。正下到难分难解之时,跑来一个小孩,小孩着急地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这孩子是你的什么人?”老头问。公安局长答道:“是我的儿子。”请问:两个吵架的人与这位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公安局长是女的,小孩的妈妈)
有人曾将这道题对一百个人进行测试,结果,只有两个人答对。后来,又有人将这道题对一个三口之家进行了测验,结果,父母猜了半天没答对,倒是他们的儿子(小学生)答对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师:因为我们通常的思维就会认为公安局长一般是男人,所以习惯性认为公安局长是小孩的爸爸,其实啊这是思维定势在作怪,我们今天就来聊聊有关思维定势的内容,今天上课的主题是跳出思维定势。2.第二环节
师:那到底什么是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的含义:人们在长期的思维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条件反射,简单来说就是习惯于用以往常用的思维方式来考虑、分析和解决问题。
思维定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例如同学们在做一道数学题的时候,你做得熟悉了,下次碰到同一类型的题目你不需要多加思考马上就会做了;或者是发生地震人们会想都不想就跑出房子,这其实啊也是思维定势给我们带来的的积极作用,思维定势使我们能够应用过去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一些类似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思维定势可以帮助人们解决每天碰到的90%以上的问题。
人一旦形成了习惯的思维定势,就会习惯地顺着定势的思维思考问题,比如说在刚刚提到的公安局长的问题中,很多人会习惯性地认为公安局长是男性,这就会影响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与解决,所以思维定势在一定的情况下会禁锢我们的思维,抑制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很容易把人的思维限制在已有的条条框框或模式中,使我们的思维僵化。3.第三环节打破思维定势的方法
所以我们在享受思维定势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时,也要学会去跳出思维定势。那我们该如何跳出思维定势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有哪些方法。1打破惯性思维——跳出原来的圈子
数学擂台:我们来一道题目,这里有九个点,请同学们用四条连续的直线用一笔的方式将这九个点连起来,大家可以自己先拿出纸和笔来画一画。
小结:刚才很多同学被这九个点给困住了,我们习惯性地想着怎样才在这个框里链接这些点,但是只有我们把思路延伸到外面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其实我们刚才这种思维方式就是“打破惯性思维”。
认识了这个打破思维定势的方法,接下来我们来进行练习。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打结游戏)
我们可能会习惯性地先去用双手握住绳子,然后尝试着去打结,其实我们打破这种惯性思维,那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2、发挥逆向思维——不走寻常路
从前有一个老翁,他要测验两个儿子的智力。有一天,他牵来两匹好马,对两个儿子说:你们每人骑一匹马出去,回来的时候,看谁的马后到家。
兄弟俩便骑着马出去了,一直溜达到太阳落山,谁也不肯先回家。最后,两个人都停在离家不太远的地方,下了马等对方先走。一个牧童看他们站着不动,觉得很奇怪,问他们为什么不回家。兄弟俩便把老翁的吩咐告诉了牧童。牧童听了,跟兄弟俩说了一句。兄弟俩立刻跳上马,使劲鞭打马,飞快地往家里跑去。
你知道这个聪明的牧童给兄弟俩出的是什么主意吗? 这个牧童对兄弟俩说:这有什么难的? 比赛的规则是“谁的马后到家,谁赢”,又没有说你们必须骑着自己的马回去。你们现在应该骑上对方的马,抢先回到家的人,自己的马自然就后到家。
牧童在这里其实就用了逆向思维的方法,逆向思维就是“求异思维”“反其道而思之”就是指有突破常规考虑问题的固定思维模式,采用与一般习惯相反的方向进行思考、分析的思维方式。通俗地讲,就是倒过来想问题。
我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是逆向思维,那下面我们再来做一道简单的题目,来练一练同学们的逆向思维。
1=5 2=15 3=215 4=2145 那么5=? 运用逆向思维的关键在于要能随机应变地变换思维的目标点,不能将思考的着眼点死死地盯在某一个位置,要及时调整思维的方向和顺序。从不同角度、方向、层次来分析问题。
3、拓展发散思维
我们平时可以用“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我们今天就用一物多用的方式来培养我们的发散思维。
想想我们身边最常见的一样东西——回形针,请大家通过发散思维,尽快找出回形针有什么用处?越多越好,小组记录下来。
小结:其实,刚才我们进行的就是“拓展发散思维”,这是一种脑力激荡法,它是我们思维训练的好方法。在平时生活中,你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训练,随便拿起一件物品,几个同学一起说说它有什么用途。讲得越多,说明你的思维越流畅。
教师:相信同学们通过以上的讨论与学习,知道了一些打破思维定势的技巧。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些思维训练,一起运用一下我们刚刚学习的这些技巧。预备环节16个点,用一笔画6根直线将16个点连起来。4.结束环节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思维定势,并找到了跳出思维定势,更好发挥思维定势作用的方法——打破惯性思维、发挥逆向思维、拓展发散思维。
同学们,能够把人限制住的,只有人自己。人的思维空间是无限的。也许我们正在被困在一个看似走投无路的境地,也许我们正徘徊于一种两难选择之间,这时一定要明白,这种境遇只是因为我们固执的定势思维所致,只在勇于重新考虑,一定能够找到不止一条跳出困境的出路。
第三篇:打破思维定势激发创新思维
突破思维定势激发创新思维
同学们好,先自我介绍下。这学期的“心理沙龙”心理选修课将和大家一起探究如何促进我们的学习潜能开发。何谓学习潜能?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而这一次课我们一起学习有关思维的知识。首先,大家先来看一道很简单的题:
1=5
2=10
3=15
4=20
5=?
很明显以上的等式是不成立的,但是我们暂且不论等式的准确性,因为通过这个不成立的式子已经检测出大家的一种思维?为什么有同学会回答是25呢?因为随着我的书写过程,大家已经不知觉中掌握了一种规律,蓄势待发。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关系到了思维定势的小知识。
所谓定势,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影响着解决问题的倾向性。定势思维是指人用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固定的模式是已知的,事先有所准备的。举些简单的例子。
1、思维定势易产生功能固着心理,降低办事效率。铁锤是用来打钉子的,但必要时可以用来防御敌人。书本是用来读的,而没有想过它可以拿来当枕头或者其他用途。比如大家坐的椅子除了可以坐以外,还可以垫高了拿其他东西。就是说思维定势可能产生功能固着心理,只能看到事物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他用途。
2、思维定势易产生刻板印象,影响对事情的判断。如果你经常听人讲“中国有个安溪县,男女老少都会骗”,那你对安溪人印象好不到那去的。或者我们班有很多莆田男“好女不嫁莆田男,好女不娶福州女”,我们大家以后也会有所顾忌吧?如果给你看两张照片,一张照片上的人英俊、文雅;另一张照片上的人丑陋、粗俗。然后对你说,这两个人中有一个是全国通缉的罪犯,要你指出谁是罪犯,你大概不会犹豫吧!也就说思维定势可能造成刻板印象影响我们对事情的判断。
3、思维定势影响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位警察到森林打猎,他在野兽经常出没的地方隐蔽起来。忽然,一只鹿跑了出来,这位警察立即跳过灌木丛,朝天开一枪,并大喊“站住,我是警察!”这就是思维定势。也就表明了思维定势有可能我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先前形成的知识、经验、习惯,都会使人们形成认知的固定倾向,从而影响后来的分析、判断,形成“思维定势”——即思维总是摆脱不了已有“框框”的束缚,表现出消极的思维定势。
当然,思维定势的影响并非都是消极的。它也有积极的一面。比如同学们在做同一类型和事情时,你做得熟悉了,熟能生巧,下次碰到时就轻而易举、游刃有余了,有时甚至一看到题目就可以猜到答案了。或者我们骑车看到前面突然有只小猫我们就会本能地停下或者绕道而行,而不会撞过去啊。I只能和BE 中的“AM ”搭配,所以一看到I__agirl.。就马上会反应出是“am”,而不会选择“is”或者“are”。但是如果长期保持这种思维定势,就容易使我们思维僵化,它容易使我们产生思维的惰性,养成一种呆板、机械、千篇一律的解题习惯。当新旧问题形似质异时,思维的定势往往会使解题者步入误区。所以这节课我们就要打破这种常规,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突破“思维定势”会怎样?请看三个极成功的例子。一是“小草娃娃”,它与传统玩具娃娃的最大区别就是在头顶上“种”草。其做法是,先在娃娃的头皮上植入生长基并均匀地种上草籽,然后喷水使小草长出,待小草长到一定高度,再修剪成人们所喜爱的发型。由于那小草绿茸茸的,齐崭崭的,还可以随时修剪,不断地变换花样,所以一时间谁见了谁爱。大家不仅争着买,细细把玩,还把它放在桌前案边,让它为生活增加了不少诗意。
二是在车顶上“种”草。如德国姑娘艾玛有辆独特的小轿车,车顶上就长满了嫩绿的小草,其做法是,先在车顶上缚上营养土,然后在上面种上绿茵茵的青草,由于艾玛常常小心翼翼地修剪,她的车顶总是美不胜收,不论跑到哪,都像开来一片美丽的草坪。
三是兰州市的李炯发明了一种能长青草的“环保绿化砖”。此砖刚问世就轰动一时,同时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和甘肃省人民政府颁发的金奖,用这种砖做屋顶,不仅美丽而且保暖,此砖的绿色寿命可长达9年,也的确让人刮目相看,赞叹不已。
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以上“在头顶上种草”、“在车上种草”、“让砖草合一”的事例得到一个启发,这就是,“创造”与“创新”并不神秘,关键是必须勇敢地打破一切思维定势!
板书(突破思维定势激发创新思维)
闯关堂:
要进行创新思维,首先要跳出旧有的思维框框,有什么方法或者技巧可以打破这种思维定势呢?为了加深大家对思维定势的影响的认识,我们让大家来闯下一关。
◆突破知觉恒常性
●●●●
●●●●
●●●●
●●●●
程序: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请用6条直线一笔将16个圆点连起来。它是9个圆点4条直线的游戏姊妹版。等等我们每组请一个代表上来分享下你们的成果。在分享的过程中请用箭头详细标出6条直线的方向。
总结:你们是怎么想到突破口的?在小组中都出现了哪些好注意呢?你对哪个主意印象深刻?你对参加这个活动感受是什么或者有没有什么启发?
容易患我们知觉恒常性中的形状恒常性的束缚。一看就是方形就容易被框住。
那么,除了突破知觉恒常性外,如何突破思维定势,更新思维模式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创建思维的素质。
◆突破书本定势
有位拳师,熟读拳法,与人谈论拳术滔滔不绝,拳师打人,也确实战无不胜,可他就是打不过自己的老婆。拳师的老婆是一位不知拳法为何物的家庭妇女,但每每打起来,总能将拳师打得抱头鼠窜。
有人问拳师:“您的功夫都到哪儿去了?”
拳师恨恨地道:“这个死婆娘,每次与我打架,总不按路数进招,害得我的拳法都没有用场!”
拳师精通拳术,战无不胜,可碰到不按套路进攻的老婆时,却一筹莫展。
“熟读拳法”是好事,但拳法是死的,如果盲目运用书本知识,一切从书本出发,以书本为纲,脱离实际,这种由书本知识形成的思维定势反而使拳师遭到失败。
“知识就是力量”。但如果是死读书,只限于从教科书的观点和立场出发去观察问题,不仅不能给人以力量,反而会抹杀我们的创新能力。所以学习知识的同时,应保持思想的灵活性,注重学习基本原理而不是死记一些规则,这样知识才会有用。
◆突破经验定势
怎样才能突破经验定势呢?要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初生的牛犊之所以不怕虎,是因为不知老虎为何物,在它脑中没有“老虎会吃人”的经验定势。因此见了老虎,敢于本能地用牛角去顶,而这时,带上“牛见了我会逃跑”思维定势的老虎,反倒不知所措,于是落荒而逃。
在科学史上有着重大突破的人,几乎都不是当时的名家,而是学问不多,经验不足的年轻人,因为他们的大脑拥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敢做。下面的这些人就是最好的例证:
爱因斯坦26岁提出狭义相对论;
贝尔29岁发明电话;
西门子19岁发明电镀术;
巴斯噶16岁写成关于圆锥曲线的名著;
◆突破视角定势
法国著名歌唱家玛迪梅普莱有一个美丽的私人林园,每到周末总会有人到她的林园摘花、拾蘑菇、野营、野餐,弄得林园一片狼藉,肮脏不堪,管家让人围上篱笆,竖上“私人园林禁止入内”的木牌,均无济于事。玛迪梅普莱得知后,在路口立了一些大牌子,上面醒目写到:“请注意!如果在林中被毒蛇咬伤,最近的医院距此15千米,驾车约半小时即可到
达”。从此,再也没有人闯入她的林园。
这就是变换视角,变堵塞为疏导,果然轻而易举地达到目的。
◆突破方向定势
萧伯纳(英国讽刺戏剧作家)很瘦,一次他参加一个宴会,一位“大腹便便”的资本家挖苦他:“萧伯纳先生,一见到您,我就知道世界上正在闹饥荒!”萧伯纳不仅不生气,反而笑着说:“哦,先生,我一见到你,就知道闹饥荒的原因了。”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也说明了同样的道理。常规的救人方法是从水缸上将人拉出,即让人离开水。而司马光急中生智,用石砸缸,使水流出缸中,即水离开人,这就是逆向思维。
逆向思想就是将自然现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反向思考,如此往往能出现创新。认识对象,研究问题要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多学科、多手段去考虑。而不只限于一个方面,一个答案。
◆突破维度定势
在一块土地上种四棵树,怎样使他们之间的距离都相等?
答案是将其中一棵树种在山顶上。找不到答案的原因是习惯于平面思维,没有建立立体的空间思维习惯,而现代化大都市的交通都是立体思维的产物。
只有不断突破思维定势、超越自我,人生才会更精彩。
检测坊:在荒无人迹的河边停着一只小船,这只小船只能容纳一个人。有两个人同时来到河边,两个人都乘这只船过了河。请问:他们是怎样过河的?
2.篮子里有4个苹果,由4个小孩平均分。分到最后,蓝子里还有一个苹果。请问:他们是怎样分的?
3.一位公安局长在茶馆里与一位老头下棋。正下到难分难解之时,跑来了一位小孩,小孩着急地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头问:“这孩子是你的什么人?”公安局长答道:“是我的儿子。”请问:这两个吵架的人与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4.已将一枚硬币任意抛掷了9次,掉下后都是正面朝上。现在你再势一次,假定不受任何外来因素的影响,那么硬币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5.有人不拔开瓶塞,就可以喝到酒,你能做到吗?(注意:不能将瓶子弄破,也不能在瓶塞上钻孔。)
6.抽屈里有黑白尼龙袜子各7只,假如你在黑暗中取袜,至少要拿出几只才能保证取到一双颜色相同的袜子?
答案:
1.很简单,两人是分别处在河的两岸,先是一个渡过河来,然后另一个渡过去。对于这道题,你大概“绞尽了脑汁”吧?的确,小船只能坐一人,如果他们是处在同一河岸,对面也没有人(荒无人迹),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都渡过去。当然,你可能也设想了许多方法,如一个人先过去,然后再用什么方法让小船空着回来,等等。但你为什么始终要想到这两人是在同一岸边呢?题目本身并没有这样的意思呀!看来,你还是从
习惯出发,从而形成了“思维嵌塞”。
2.4个小孩一人一个。对于这一答案你可能不服气:不是说4个人平均分4个苹果吗?那篮子剩下的一个怎么解释呢?首先,题目中并没有“剩下”的字眼;其次,那3个小孩拿了应得的一份,最后一份当然是最后一个孩子的,这有什么奇怪呢?至于他把苹果留在篮子里或拿在手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反正都是他所分得的,不是吗?
3.公安局长是女的,吵架的一个是她的丈夫,即小孩的父亲;另一个是公安局长的父亲,小孩的外公。有人曾将这题对100人进行了测验,结果只有两人答对;后来对一个三口之家进行了测验,结果父母猜了半天拿不准,倒是他们的儿子(小学生)答对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还是定势在作怪。人们习惯上总是把公安局长与男性联系在一起,更何况还有“茶馆”、“老头”等支持这种定势。所以,从经验出发就不容易解答。而那位小学生因为经历少,经验也少,就容易跳出定势的“魔圈。”
4.二分之一,这道题本来很简单。硬币只有两面,不要说任意抛10次,就是任意抛掷1000次,正面朝上的可能性也始终是二分之一,不会再多,也不会再少了。对这道题,如果没有上题的那种定势在作怪,一般马上就可以说出答案来。
5.可以将瓶塞压入瓶内。在多数情况下,人们总是拔开瓶塞后才喝酒的。但是,也可以将瓶塞压入瓶内,不过,只是人们不常这样做罢了
6.3只,这也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有人曾用这道题去考4名大学生,其中居然有3人回答说,至少要拿出8只,才能保证取到一双颜色相同的袜子。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相同”与“不同”。取一双颜色相同的,答案是3只;取一双不同的,答案才是8只。那么,既然题只要求取出颜色“相同”的又为什么会产生颜色“不同”的定势呢?这主要是由于题目中“黑白尼龙袜”和“各7只”的影响。
第四篇:打破思维定势、谋求创新思维
打破思维定势、谋求创新思维
------读《创新思维训练》有感
吴忠利通区金银滩镇东湾小学苏金海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犹如交了一个好友,从书中可以了解社会,感受生活。海伦-凯勒曾说过:“书像一艘船,把我们从狭隘的地方载向生活无边无际的海洋。”
翻开《创新思维训练》这本书后,我心喜万分,爱不释手,这本书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入手,既考虑到理论的系统性,更照顾到思维的训练性。内容丰富,事例生动有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简明的训练读本。使我一下子毛塞顿开,解决了在我头脑中困惑、迷茫的问题,真是拨乌云见丽日。他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
“创新”是科学发展的源动力,是社会进步的源泉。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大家知道:我国神舟“五号”、“六号”的飞天,震惊世界使中国人扬眉吐气,这正是高科技创新的结晶。因此,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那么,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如何打破思维定势,谋求创新思维呢?读了《创新思维训练》这本书后,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首先、要观念创新。
正如书中所讲,21世纪必然是一个“创新思维”的时代。观念创新就是要敢于破除旧观念,敢于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就是要解思想,破除各种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要大胆地去实践,去创新,而传统的守旧观念,传统的体制却压制创新,这就更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不断的学习,课程改革下的新的思维,理念来充实自己,丰富自己,不断的给自己“充电”,1
不断的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动性,大胆放手于学生。应该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下学习,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要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
对于创新思维来说,惯常定势是一种消极的东西,要创新思维,也就是用不寻常的视角观察寻常的事物,使得事物显示出其些不寻常。所以,我们在创新思维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打破头脑中的所有条条框框,以便充分激发我们的想象力,达到更好的创新效果。
“哥伦布的鸡蛋”这个故事大家肯定都熟悉了。那么,怎样把一只鸡蛋竖立在桌面上呢?哥伦布的方法是把鸡蛋一端的蛋壳磕破一点,形成一个平面,从而使鸡蛋稳稳地立在桌面上,看了哥伦布的做法,我们才意识到自己的头脑中原先有一个框框,就是“不许打破鸡蛋皮”,这一条束缚是谁强加给你的呢?是你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原因就是我们头脑中无形的束缚很多,实在是太多了。所以,要创新就必须摆脱定向思维的桎枯,超越重复、常规、传统的方式,在平时的教学中诱发学生的奇思妙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激发参与兴趣,增强探究的主动性,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它使学生获得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求知欲。学生一旦对所研究的事物发生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最优的兴奋中心,促使各种器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起学习的高度重视,从而为参与探究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
根据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在探究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时时引
起学生惊奇、疑问、新鲜、亲近等情绪,引发情感体验,使探究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中,积极的去探究其中的奥妙。
如在教《奇妙的指纹》一课,让学生看完公安人员收集现场作案人员的指纹,最后破案的故事后提出疑问:“小小的指纹为什么能破案呢?”由于学生平常都看过类似侦破故事的电影,但却从没有去想过其中的奥妙。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产生了浓后的兴趣,迫切想知到原因,都去主动思考探究,增强了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第四,提供参与条件,提高探究的实效性,培养创新精神。
在科学探究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探究的各个环节,尽量为学生提供充足、典型、较为完整的有结构材料,设计一个能满足学生探究需求的典型环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途径,调动手、口、眼、脑、耳等多种器官,参与探究过程,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得科学知识。
如教学《物体的沉浮》一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各种物体的沉浮情况,教师可以分三步让小组进行操作实验:
1、准备体积大小相等,重量不同的两种东西。如:一个是木头小方块,一个是铁的小方块。让学生把这两种东西分别放到一个大容器皿(盛满水),观察这两种东西的沉浮情况,做好记录;
2、准备重量相等,体积不一样的两种东西,如:一种是石头,另一种是木头。同样把它们分别放到盛满水的器皿里,观察它们的沉浮情况,做好记录;
3、准备两种体积和重量不相等的东西,如:小石块和一张纸片,分别放到盛满水的容器里,让学生观察它们的沉浮情况,也做好记录。这样,学生凭借教师提供的条件,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做好实验操作结果的记录,进行比较,归纳出物体沉浮的条件。这种由师生共同创设的参与条件,学生参与程度高,学生智力活动潜力得到有效的挖掘和体现,提高了探究的实效
性。
第五、留有参与空间,调动探究的积极性,保护创新愿望。
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旧知识的参与下,通过积极思维,用实验和观察的方法,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眼、动脑,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验、推理、讨论等去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应把时间、空间最大限度的留给学生,使学生充分地去经理、感受,进行探究,将信息感受、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我们让学生去探究的真正意图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凭借这些知识去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在探究中得以体会科学家如何参与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科学探究的技巧和方法,养成探究态度和品质。因此,给学生充足、灵活的时间去探究,将会产生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这是一种不可估量的“长效”。
总而言之,科学教学中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老师自己要注重创新,同时更要激励学生创新,只有打破思维定势,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培养跨世纪的建设人才。
朋友们,请打开你手中《创新思维训练》这本书吧!我敢保证,你会有惊奇的发现和意外的收获。
最后,有一句话我想和大家一起共勉:
咬定书山不放松,谁有毅力谁成功!
第五篇:个性化作文是打破思维定势
个性化写作是作文教学的灵魂
沾益县德泽乡热水小学:戴兴德
人没有了个性,将是一生平庸。同样,没有个性化的写作,也是出不了好文章的。个性化作文是打破思维定势,突破传统模式,挑战一元化价值观,审美观的充满灵性的活力佳作。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写作呢?这个还需要为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设立多种路向,从而激活学生创造性写作的内驱
一、解放学生,尊重个体感受
把孩子从封闭的学校和课堂中解放出来,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时间能够亲近自然,走进社会,有时间读书,读好书,读自己喜欢的书,丰富他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解放孩子的心灵,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和心灵去感受、体验,用自己的笔写自己想说的话。据此,我向他们推荐了一些儿童读物,让他们去阅读、去感受、去领悟,并安排时间让他们在一起交流感受,共同体验阅读的快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从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是经常激发他做一个好学生的愿望。每个学生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生活天地,每个人对待生活都不同于他人的异样情怀。
我们在要求学生“以我手写我口”“以我口述我心”的同时,要让学生抒真情、少拘束,写出自己的亲临、亲历、亲感,写出与众不同的“这个”。教师不设框框,不搞模式,倾情投入地去用心赏识那些源于真情的感受和体验,写作的源头活水就会激起学生作文兴趣的浪花。作文本无定法,成功的重要一条在于解放学生,尊重孩子的主体意识,营造和保护创造氛围,爱护学生意愿和情感,让学生喜欢在此放飞思绪,自然翱翔。
二、正确引导,讲究感情想象
写作要重内容,不能只重形式和技能,只是在字词句上雕琢。要言之有物,写出真情实感,鼓励孩子富有创意的表达,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有个性才有真情。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消除写作的畏难情绪,让他们易于动笔,能说出来就能写出来,让他们乐于表达,多用肯定和激励的方法,多组织展示和交流。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宇宙、自然、社会与生活的各层面,各领域之间是息息相通的,是充满了想象力与联想的。作文是生活的一种方式,当然需要想象和联想,学生思维活动不受任何预定的路线、目标的限制,而是自由在的进行,“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脱谷的立意,新颖的见解都来自构建异于同类的创新思维。小学生生活阅历非常浅,让他们完全凭自己的实际体验去驾驭文字,组织文章确有难度。这时应引导他们借助对社会的观察,对生活的感悟,对阅读思索去进行独特的夸张,创造出全新的形象。尤其在实施新课标中探究式、研究性的学习方式使阅读不再是一个识别语言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系统的信息处理的过程,通过组合加工衍生出新的信息来,鲁迅的犀利激情,郭沫若的狂热恣肆,孙犁的清新淡雅,老舍的淳朴自然……种种作品无一不折射出独特的个性魅力。这些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以发散,使其想象力在大胆|、灵活、深度上有了独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