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知识提高感悟能力(大全)

时间:2019-05-13 00:24: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夯实基础知识提高感悟能力(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夯实基础知识提高感悟能力(大全)》。

第一篇:夯实基础知识提高感悟能力(大全)

夯实基础知识 提高感悟能力

商丘市民主路二校 皇甫阿诺

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我有幸成为执教教师之一,在日常的备课、授课过程中,我感受到感悟在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使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创造性的学习过程,而不再只是知识挪移的过程。只是吸收知识,那还不是学习过程,或者说那还不是完整的学习过程。小学生由于受生活阅历和语言感悟能力的局限,他们在阅读一篇课文时,有时会与课文内容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无法自然地“入乎其内”。出于这种情况在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基础知识不够牢固。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手段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缩短学生与课文内容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身临其境,帮助学生感悟、理解课文。同时也体会到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课文,感悟文本的前提。没有扎实的语文基础,根本无法学习语文,更不要谈感悟文本了。

通过几轮的教学研讨,我感受到在教学中要夯实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感悟能力,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在课堂中突出基础知识的训练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其课程的性质决定它必须注重基础知 识,必须在讲读课文要注意重点词句的训练,结合语句理解词义,懂得一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本轮教学中,我花了大量的时间给学生正音、结合语句理解字、词的意思,懂得一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磨刀不误砍柴工”,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很快进入文本、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可以和文中的人物一起同呼吸,共命运。

(二)让读贯穿全课

“语文”姓“语”,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语”,就是说、就是读;学语文,是要靠个人“悟”的。要想“悟”的出,“悟”得深,就必须“读”。语文课上必须读,要书声琅琅。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张田若先生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他曾经把学生是否读熟课文作为评判一节语文课教学的成败。语文阅读课的教学,就是一个字──“读”,狠抓“读”。因为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生命。

“文不读熟不开讲。”现在许多学生的读书存在很大的问题:添字丢字、读破句、唱读、数读……又谈什么感情呢?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读课文好象爬台阶一样──分三个层次的读。第一级台阶要求学生读正确,不能错字、掉字,不能出现有破句的问题;第二级台阶要求学生读流利,学生在流利的朗读课文的同时了解课文大意,分清文章脉络;第三级台阶读出感情,这是“精读”──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读出 字面背后的意思,进而把课文读出感情来,做到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感悟形象;最后是品读,做到赏析与反思、完善与修正相结合,将读写训练相结合,学以致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让学生每次读的任务明确,效果好,大多 学生在三次读后都能回答课后的问题,对人物的形象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创设情境,提高学生感悟

其一,要将文本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因为只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此时的感受才能是最真实的,最深切的。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人文教育只是一种牵强附会的形式,无法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其二,可以借助媒体在课堂上营造一种与文本内容相一致的氛围。如选择一些和文本类似的故事、录象片段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因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毕竟是有限的,根据学习的需要恰如其分地补充一些课外内容,也就是在保持学生个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个体经验,将更广泛意义上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从而打造一条学习世界和生活世界、课程与生活之间的阳光大道。举《桥》的例子,上课伊始,我先向学生介绍一些解放军战士抗洪抢险的英勇事迹,并播放几组真实的镜头让学生观看。这样做得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因为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与老汉的舍己为人、英勇献身的事迹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而补充内容与文本内容在思想境界上高度更为接近,正好弥补了这一差距,这时再引入课 文学习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其三,要想文本感动学生,教师必须先被文本感动。记得赞可夫说过: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世界的加温,传授越多,您的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是的,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将自己高尚的情感,独特的人生体验融进文本,努力创设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使这一切共同成为学生解读的资源,这样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使文本、学生、教师三者融为一体。所以,一个能够释放自身情感的教师,也必定能够引领学生的情感,这样的课堂才是最是精彩、最丰富、最宜人。

语文不光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它更是一种感受,是一种领悟,是情感共鸣的弦乐,是心灵净化的乐土。让我们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孩子们学习的乐园。

第二篇:夯实通用能力,提高就业能力

加强通用能力培养,提高中职生就业能力

重庆市经济贸易学校 杨淑华

摘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就业能力不仅仅取决于从业者所掌握专业技能,而更多的取决于学生的通用能力。所以,中职学校必须加强通用能力培养,努力探究通用能力的培养途径,从而提高其就业能力。

关键词:中职生、通用能力、就业能力

中职教育是就业教育,核心问题是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中职教学模式已逐渐由学科本位为主转向能力本位为主。许多中职学校在理解和实施能力本位为主的过程中,把能力本位等同于专业技能,过分强化学生的技能培养,忽视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职业越来越趋向综合化,跨行业、无边界、转岗、换岗就业越来越普遍,对就业者的通用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笔者认为中职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应强化学生的通用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通用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内涵及其关系

就业能力,就是从业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具备的能力。郭志文在《提升就业能力:一种人力资源发展观》中提出:就业能力是指个人具有劳动力市场和雇主所需要的和认为有吸引力的技能〔1〕。他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的就业能力:一种新的心理契约》又提出:就业能力是指个人所具有的获得基本就业、维持就业以及在需要时重新获得就业的能力和意愿。从个人行为的角度来看,就业能力意味着个体获得、保持和利用某种资质或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的行为倾向〔2〕。

通用能力,通用[ in common use]指可以在各处使用;公共使用;普遍使用的意思。通用能力不是针对某种具体的职业和岗位,是各行各业或者说一个行业或职业群体所必需具备的、共通的一般能力。李兴志在《BTEC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对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中提出通用能力是指那些与具体的的职业和专业无直关系,可迁移的,对于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能力,它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对职业能力的发挥以及个性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3〕。唐朝莉、谭宏在《试析职业通用能力的课程评价标准》中提出:职业通用能力是一种跨职业、可转变的、可发展的、有助于个人独立的终身不断学习进步所必备的能力,是体现一般素质的、作为岗位技能基础的一般性能力〔4〕。

从社会发展和职业变迁上看,就业能力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具备从事某种具体工作的专业技能,即职业岗位能力;另一方面是具备适应岗位和岗位变 1

化的一般能力或综合能力。通用能力是个人的综合能力或者综合素质,是维持就业或者转岗必须的一般能力。所以,就业能力和通用能力二者的关系实际上一个包含一被包含的关系,就业能力包含了通用能力,通用能力是就业能力中重要能力之一。

二、通用能力的构成及特征

英国BTEC课程将职业学校学生应该具备的通用能力归纳为七个方面:

*Managing and devloping管理和发展自我的能力、*Working with and relating to others与人共事相处的能力、*Communieating交流通讯的能力、*Managing tasks and soIving problems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Applying numeracy运用数字技术的能力*、Applying technology运用设备和软件的能力、*Applying

〔5〕design and ereativity 创新和设计的能力”;唐朝莉、谭宏在对职业通用能

力培养目标确定为三大类能力:基本能力,即能为就业、上岗、取得工作进展以及获得最佳工作成绩奠定基础的能力;个人管理能力,即就业、上岗、取得工作进展及获得最佳工作成绩所必备的能力、态度和行为的综合;团队工作能力,即在工作中与他人共事并取得最佳工作成绩所需要的能力〔6〕。孙正明、高光辉在《中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与实践》提到,所谓通用能力表现为自我管理、与人合作、交流沟通、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数字运用和科技应用等方面的能力〔7〕。蒋乃平把“宽基础阶段”称为学生的关键能力培养阶段,即学生的通用技能,他概括 “政治文化类板块、工具类板块、公共类板块、职业群专业类板块”四大板块〔8〕。

就中职生的培养目标和现代社会对从业者的要求上看,笔者认为,中职学生应具备以下主要的通用能力:一是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职业能力中的关键能力和基础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作为当代教育的方向,是现代社会生存和就业所必须的能力。二是执行能力。是从事在生产、管理、服务的工作者通过执行预定目标的操作,把目标转化成为效益、成果。可以理解为工作能力、办事效率、经营能力等。三是个人管理能力。包括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自我发展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也包括对工作的意愿、态度、兴趣、价值等。四是社会能力。包括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公关能力、合作能力、社会责任心等。五是信息能力。就是操作电脑和处理各种信息和数据的能力。六是身心理承受能力。指身体素质和心理抗压能力。七是创新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设计和创新。

从通用能力的构成来看,它具有以下特征:普通性,可迁移性、隐形性、自主性、工具性、可持久性、综合性等特征。普遍性,就是对于所有职业或者同类职业群都适用;可迁移性,从一种岗位到另一种岗位的适应能力,或者说是用已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能够解决另外一个问题。隐形性指不像专业技能那样可见,可

测试性,是在实际工作中逐渐显现出来的。自主性,指强调自身、自我的发展。工具性,指掌握其他能力的手段和基础。可持久性,它不容易过时,或者说终身享用。综合性,多种能力的集合,是“博一片”的意思。

三、加强中职学生通用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首先,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如果中职生只有“一技之长”,怎么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多样的世界,未来的发展变化呢?《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中职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劳动保障部在二十世纪末更明确地提出了我国的职业教育的新能力观: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核心能力。《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办法》也明确规定:中职业教育“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要达成以上的目标,就必须强调通用能力培养,做到“博一片”。

其次,是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提高现代就业能力的需要

目前中职生就业相对比较容易,但守业难,稳定性差,转岗、换岗较困难。2007年我到深圳对我校毕业生作跟踪调查和回访企业。通过调查发现,离职或换岗的学生较多,而找到更好的岗位或自己理想岗位的却不多,有的换了无数次也没有找到自己理想的岗位,后悔者居多。学生就业不稳定往往不是掌握不了企业生产操作技能,而是适应不了企业严格的管理制度,吃不了苦,或者不能和同事很好相处主动离职;有的因为违反工作纪律或者工作不细心造成损失被开除;更有甚者受传销者的迷惑上当受骗而离职的。可转岗到另外的单位仍然要面对前单位面对的问题,仍然感到困难。用人单位也明确表示,他们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身体好、心理健康、能吃苦耐劳,守时、守纪、有团队合作精神,特别强调吃苦耐劳精神。现在的中职生缺乏的也是综合素质,他们在家娇生惯养,在学校更是缺乏锻炼,没有吃过苦,到了工作岗位干不了几天就吃不消。美国一份有关失业的报告说,失业中的90%的人不是因为不具备工作所需要的技能,而是因为不能与同事、上司友好相处,或者经常迟到。这一切都说明了通用能力对提高就业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产业结构在不断地调整,生产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一线岗位工种和技能也是不断变化,社会固定工作减少,职业流动加快,工作范围拓宽。据专家预测中职生在校学习的专业技能最多5年就要更新,有的甚至更短。那种谋一份工作干一辈子,靠一种技术吃遍天下已成昨日黄花,传统的终身

就业保障思想已成为历史。转岗、换岗是经常的、必然的事情。只有那些拥有持久的通用能力的劳动者,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职业的嬗变和技能更新的需要,获得生存和职业成功。所以不拥有扎实的通用技能,是无法适应现代社会职业变迁的需求的。我们不希望也不愿意看到我们培养出来的现代中职生几年下岗后就失业。

再次,是奠定终身学习、促进个人发展的基础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公告中提出:“职业教育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是职业教育必须贯穿的主线。中职学生大多数是初中毕业或者具有同等学历者,属于高中阶段的教育,正是夯实基础的阶段。中职生年龄较小,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评价等能力还没有形成。加上起点低,学生的个人知识和能力发展空间很大。通过加强通用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学习,掌握制订职业规划与发展、开展自学、寻找工作、自我评价、自我创新等基本方法和技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接受继续教育奠定一个较为宽厚的基础,促使学生个人持续的发展,也是为持续提高就业能力做铺垫。

四、培养通用能力的途径研究

1、克服中职教育学制“短斤缺两”现象,为通用能力培养提供时间保障中职教育学制“短斤缺两”现象比较普遍,目前许多中职生在校学习一年半、一年、有的甚至半年或者更少,就出去顶岗实习或者就业了。大多数学校采取只开专业技能课,不开或者少开设通用能力课。更有甚者打着半工半读的口号,学生在校只学几个月的文化课程,暗渡陈仓,就把学生送到企业去当学徒学技能了。《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中明文规定: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基本学制以3年为主;还规定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顶岗实习各占1/3学时,平分秋色。这个规定就是充分保证通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教育的“短斤缺两”是对学生严重不负责任,不利用于就业能力发展。我认为要保证学制,克服“短斤缺两”现象,教育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社会媒

2、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通用能力培养提供平台。

中职学校要突破传统的课程设置及知识框架的束缚,以现实职业岗位的需要和未来职业发展的趋势为出发点,本着“专业技能和通用能力并举,实现就业和后劲发展并重”的思想。课程设置按照“宽基础、活模块”的模式,开足、开齐体暴光、学生、家长抵制等督促来保障通用能力的培养。

通用能力课程。加强学生的德育、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法律知识、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书法、公关礼仪以及专业基础知识等课程学习。在教学内容上充分利用有效的学制,克服学科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的弊端,采取模块式教学,以满足市场、职业对学生要求的必须、实用为度展开教学。在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采取多种教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团队合作、沟通交流、自学,创新、时间管理能力。

3、寓通用能力于实践教学,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通用能力

实践教学即专业技能实训教学,是中职教学必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顶岗实习工作,有意识地锻炼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感、严明的纪律性、吃苦耐劳的精神,细致的工作作风,与其他员工的交流合作能力。做到了“在做中学、学中做”,在实践中提高通用能力。这是学习理论无法替代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式。

4、学校提供多平台、多渠道,加强通用能力的培养。

学校定期进行DACUM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一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一方面,请企业家、专家、优秀员工等到学校来讲解各专业各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让师生了解职业或职业群所必须具备的技能和通用能力。另一方面学校提供教师进修学习和下企业锻炼的机会,让教师更新知识和技能,了解企业文化和素质,了解企业对通用能力和职业能力的要求,建立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档案,有针对性进行学生能力的培养;学校要经常性地组织演讲、书法、普通话、英语口语、计算机操作、应用文大赛、职业礼仪表演等各种活动和平台,使学生在活动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通用能力;班主任通过日常的教育工作,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精神、责任感等;校团委通过一系列的团队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自己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来锻炼通用能力。

本文参考文献

〔1〕郭志文提升就业能力:一种人力资源发展观〔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5年第5期

〔2〕郭志文B.I.J.M.范·德·赫登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的就业能力:一种新的心理契约〔J〕心理科学 2006年第29卷(第2期)485-486

〔3〕李兴志BTEC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对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J〕消费导刊2010年01期

〔4〕唐朝莉 谭宏 试析职业通用能力的课程评价标准〔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4期 总第42期

〔5〕于传璋 冯伟国 徐静缪 英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成功“产品”---BTEC课程〔J〕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年3月 第三卷第1期

〔6〕唐朝莉 谭宏 试析职业通用能力的课程评价标准〔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4期 总第42期

〔7〕孙正明 高光辉 中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与实践 〔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 年第31期

〔8〕蒋乃平

年 19-20

活模块”的理论与实践〔M〕宁波-宁波出版社 1999“宽基础、

第三篇:夯实基础知识

夯实基础知识全面提高素养

苏明灿

现在中考已经进入冲刺阶段,作为初三的一名语文教师,面对学校领导和家长的殷切期望,我深深地意识到责任的重大、时间的紧迫,为此我不得不认真思考如何进行复习才能更好地提高成绩?自己虽然有带过两届初三,但是对于总复习还是“山重水复疑无路”,直到参加完2005年中考语文学科会后,才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针对当前同学们对语文复习存在的两种心态:一部分同学认为语文知识点繁多,而且中考侧重考查学生的课外迁移能力,考查课本的内容很少,因此往往把精力投放在一些“速成”的科目上,复习语文时十分浮躁;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认真复习课本的知识后,也做了大量的阅读题,考试却仍不见成效,感觉语文复习无从下手,于是干脆放弃。我根据“一切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学科会精神和学生的实际,经过深思熟虑后,我认为应把“夯实基础知识,全面提高素养”作为语文复习的指导思想。实际上,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一样,有自身的知识系统和复习规律。从前几年学生复习情况来看,在冲刺阶段,若能够按照老师的复习计划,复习形成知识网络,答题依据正确的技巧方法,稳扎稳打,考试前做到成竹在胸,考试中是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的。

那么,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应该讲究哪些策略和方法?下面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首先,应认真领会学科会精神,“吃”透近两年的中考题。

2005年中考为了追求“全部考课外,全面考素养”的境界,确立了“为中考减压,为学生减负”的目标,按照“依纲据本”和“稳中求变”的原则来命题,保证全卷难度控制在0.8左右,保证单科及格率保持在80﹪以上。今年和近两年的中考试题,在试题结构、命题内容和题型、题量上基本上没有变化。试卷分为“语基”、“口语交际”、“阅读”和“写作”四大板块。试题内容也保持相对的稳定,测试目的明确。重视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尤其是注重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今年的中考试题,应该怎样复习?现仅就试卷的四大板块简单说明。

一、语基部分。仍然保持三明的特色,用语段来考查语基。考试的范围是基础知识(拼音、标点、识字),基本技能(写字、查字典)和基本积累(以课内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名句为主,鼓励延伸到课外)。为此针对学生基础薄弱的这一特点,下一阶段的复习应把强化基础知识作为一个重点来抓,背诵复习不但要强化记忆还要理解记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不但篇篇背诵,还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平时默写时经常出错的字,更要时时“温故”。切记:一字出错,满“盘”皆输。

二、口语交际部分。都是在假设的口语交际情境中进行考查,即通过笔试来考查。因此我们应根据相关要求来进行各种类型的笔头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阅读部分。

1、文言文阅读。从课外选取浅易文言短文,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大意的理解。在理解内容的前提下,结合文意,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汉字通假”的掌握情况,不考文言语法知识,不考词类活用知识。要以“形在课外,神在课内”的思想为指导,复习时一要抓好重点。根据考查范围和要求以及自身的熟悉程度对复习内容进行取舍、侧重。重点复习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含义和用法;归纳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汉字通假的词语。二要选好篇目。选取教读篇目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往往也是文言文中最典型的、知识的覆盖面最广的文章,这样复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两年的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大多选择故事型的文段。内容比较浅显,考察内容基本与课内部分相似。做题时一定要注意与课内学过的课文或知识点相联系,注重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运用。

文言文阅读题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翻译类。此类题解答思路是:(1)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2)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注意翻译时应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这些字词往往是得分点。(3)还可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4)另外还要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偏义复词等特殊现象。

(5)若直译不通,则用意译。须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想。二是启示类。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思想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场,联系文章主要情节及主要人物,抓住评论性的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

2、现代文阅读部分。从课外选取一篇现代文,采用阅读全文的考查方式,考查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文章阅读能力和整体阅读能力。从“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考查学生的阅读水平。阅读考查坚持整体性原则。

近两年的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大多是偏重于议论的散文和生活感悟类文章。因此,在最后复习中,要把握“考点”,掌握答题技巧。在课外选段上应尽量多选取这两种类型的文章进行练习。另外,在阅读题目的设置上,一般都是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顺序进行考查。做题时要牢牢地记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篇不离背景”和“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的原则,同时这也是我们检验解答效果的唯一标准。任何文段的考查都侧重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的筛选,二是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在阅读复习中,应该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写作意图,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首先弄清“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两个问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靠船下篙”——在原文中找线索找答案。比如,整体感知类的题目,常常要求考生回答“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或者“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等问题。做此类题,答题时应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看标题,二看开头、结尾,三找议论、抒情的语句。这些常用的方法和思路一定要熟记于心。再比如,同学们认为最难回答的“理解句子含义及作用”这一类题目,我们可以这样作答:先观察句子的特点及位置,分析其在表意和结构上的作用;结合语境,抓住句子表达时最关键的词语,指出其语境意。此类题目考查的大多是那些在文章表达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或是一些运用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所以分析把握句子的特点是做好此类题目的要诀。凡述种种题型,都有一定的解答思路和方法,所以做阅读题切忌盲目。

四、写作部分。主要考要学生文章的写作能力,今年命题从学生实际出发,不设审题障碍,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采用话题和命题、半命题并列的形式,“话题”作文是今年考查的主流。

因此,在最后阶段应要求学生多读书看报,开拓自己视野、了解时代信息、把握时代脉搏,并学习别人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为写作积累素材,补充新鲜血液。虽学习比较紧张,但仍要每天“挤”出十到二十分钟的时间来看书读报。在写作中,要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大题化小,以小见大,学会“一滴水里见阳光”“半瓣花上说人情”;善于联想,张扬个性。让文章体现出你真挚的感情,丰厚的文学积淀,做到文质兼美,富有生活气息。

其次,在复习中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历年的答卷中都存在着一些考生不认真看原文,不能认真审题的毛病。平时做阅读练习,语文老师一定要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抓准题眼、抓住关键词句,再作答。另外,书写也应重视,若平时书写潦草,则会在积累中出现错别字,在写作中丢掉书写分。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若平时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和书写的习惯,考试时也就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丢分。总之,“厚积而薄发”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最后的冲刺阶段,我们语文教师应以“夯实基础知识,全面提高素养”为指导,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指导正确的答题思路,增强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若三者都能兼顾,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第四篇:夯实农村党建基础提高执政为民能力

夯实农村党建基础提高执政为民能力(何立峰在平潭调研农村基

层党建工作时的讲话)

2004-07-29无

何立峰:夯实农村党建基础提高执政为民能力

(根据记录整理)

【编者按】日前,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何立峰在平潭调研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时,就夯实农村党建工作基础、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发表了重要讲话,对于指导我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何书记强调今后我市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要紧扣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条主线,实现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的“两个转变”,以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为总抓手,以“服务党员、服务农民、服务发展”为切入点,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现将何书记的调研讲话整理刊发,希望各地结合实际,认真学习贯彻,积极探索新时期加强农村党建工作的新路子,与城市社区党建工作同步推进,全面提升全市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7月12日到13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何立峰先后深入到平潭县北厝、敖东、澳前、平原、白青、中楼、岚城等乡镇、村调研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召开基层干部座谈会,听取乡村党建工作情况汇报,研究探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执政水平的新途径、新办法。调研期间,何立峰书记还专程到省定贫困村----岚城乡流东村,看望慰问了省海洋与渔业局下派干部、流东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赵鸣娟同志。

通过调研,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乡镇党委的权力减弱、威信降低。由于前几年农村基层一些干部在处理计生、征税、征地等问题时方法比较

简单,导致一些乡、村的党群干群关系比较紧张,同时随着行政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当前乡镇缺乏必要的人事任免权和执法权,开展工作较之过去难度增大。二是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农村党员流动性较大,党员年龄老化,知识能力偏低,有文化的年轻人入党积极性不高,党员教育管理难度大。三是后进村党支部转化难。后进村普遍存在基础建设落后,紧缺人才和资金,存在“没人做事、没钱办事、无址议事”的问题。四是乡镇干部队伍存在断层现象。近年来推行公务员“凡进必考”,又遇到党政机关机构改革人事冻结,加上机关与事业单位体制上的限制,乡镇机关进人渠道不畅,急需的有文化、懂经济的人才得不到及时补充,乡镇干部青黄不接现象比较普遍。五是村级党组织面临复杂的形势。一些地方村级党组织在与当地的宗教、宗派、老人会等势力的争夺阵地中显得力不从心,党对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减弱,党的阵地建设面临新的挑战。

针对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何立峰书记强调,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这是我们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是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联接点。党执政以后的全部实践活动,都是围绕着执政展开,都是围绕着提高执政水平、巩固执政地位来进行的。当前,全市各级党组织要认真学习贯彻曾庆红同志在闽考察工作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这一目标,紧扣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条主线,实现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的“两个转变”,以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为总抓手,以“服务党员、服务农民、服务发展”为切入点,进一步带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方式方法,进一步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风建设,进一步做好选派干部驻村工作,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1)要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来带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政治建设。

今年是建党83周年,我们党实现了从一个革命党到执政党、从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的两大转变。随着党的历史方位的这两大转变,各级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中心、功能定位和工作方法方式都随之发生了变化。基层党建工作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是新形势和新的阶段党的建设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乡镇党委要认真研究和思考产生这些问题的内在因素及破解办法,不能只把它当作一种困境和问题,而要把它作为开展工作、研究问题的一种动力和方向,这是对乡镇党委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考验。应该说,我们现有的人、财、物力仍然有限,但与解放初期相比,我们可配置的资源和工作条件已大大改善,为什么工作还做不来?关键还是执政能力问题。因此,要通过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来破解当前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实践证明,每一次思想的飞跃,都会带来我们事业上的飞跃。乡(镇)、村党组织作为党的最基层的执行层面,全体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转变思想观念,大力加强思想建设,不断创新和活跃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活动方式和载体,积极引导农村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改变村容村貌等健康向上的活动,提高党员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坚持用先进理论、先进文化占领阵地、武装干部、教育群众,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2)要以适应党的执政方式的转变来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方式方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党和政府的职能更多地体现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在新的形势下,不能再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的手段和方式体现党的领导作用,而必须以新的形象,即服务的姿态开展工作,以服务的功能增强群众对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的认可,真正体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乡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方式上,更应该注重执行政策和强化服务的功能。因此,乡镇党委要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把有限的人、财、物力用在农村、农民最需要重点突破的项目上,体现一级党委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要直面新形势下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困难、新问题,思考和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从农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做好“三农”工作。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找准定位、有所作为,比如应当从如何改良农牧渔产品品种、解决农产品的保鲜技术和市场对接等问题入手,通过党委、政府的作为,降低农民生产成本,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要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推动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要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原则,实事求是地选择确定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项目,特别是工业集中区,不能一哄而上,即使对于工业项目,如果本乡、村暂时缺乏条件也应当坚决暂缓,切忌操之过急,等到水到渠成、条件成熟时再做,以免增加农民负担。

(3)要以加强党的阵地建设来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党的基层组织创造力、战斗力、凝聚力的提高,有赖于基层党员干部领导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的提高。县、乡、村三级要按照省委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的工作要求,切实加强基层组织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基层组织的生机与活力。一要适应农村税费改革以后的新形势、新情况,摸清村财底数,尤其是村负债情况,并采取有力措施增加村财收入,确保村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二是要积极稳妥地解决少数村存在的无村部问题。县里要制定出具体的工作计划,一年解决几个村,全市拟用二年左右时间彻底地解决无村部问题。对于没有村部的村要优先建设,之后再考虑解决列入危房的村部。解决无村部问题,前提是不能增加农民负担,不能搞集资。在资金安排上,要采取市、县各出一点的办法统筹解决。要保证专款专用,切实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三要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切实做好党员的发展工作。要大力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素质,当前一些农村党员干部缺乏技术,致富无门,难以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要从培养提高党员干部的致富能力入手,加大对农村党员干部农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力度,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科技文化知识,带头应用和普及农业实用技术,掌握致富的本领。大力倡导“三向培养”,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带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能力,解决一些农村党员队伍“思想僵化、年龄老化、能力弱化”问题,不断为基层党组织增添新鲜血液。

(4)要以改善党群干群关系为纽带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风建设。

作风建设的核心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公生明、廉生威”。各级党员干部一定要在国家宪法、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一定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不贪不拿,不负重托,经得起执政考验。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注重改进工作方式,积极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理顺农民群众情绪,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合法权益,密切与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认真思考农民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和矛盾是什么?尤其要着力解决好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当然,化解矛盾尤其是长期积累的矛盾不容易。我们一定要从解决农民最迫切的问题抓起,在解决农民最迫切问题的过程中化解矛盾,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要从解决老百姓最难的问题抓起,村党支部书记要带头去破解之,以树立威信,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要切实关心困难群众、困难党员的生产生活问题。这方面工作,平原镇红卫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00年前,由于该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民积贫积弱、械斗不断,怨声载道。2000年,林希建同志通过“两推一选”担任村支部书记。上任后,他团结和带领村两委班子,从解决农民最迫切的要求入手,自掏腰包,垫资2万多元,带领村民修建一座小水库,解决了全村生产生活用水;他又自备干粮,多方筹措100多万元经费,修建一条2.8米宽水泥公路,解决了全村交通难的问题;他带领村民承包开垦荒地种植水果,提高农民收入。这样一位公而忘私、爱岗敬业、急村民之所急、想村民这所想,带领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村支部书记,既是平原镇红卫村农民所拥护的“当家人”,也是我市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市、县两级要及时发现和树立一批像红卫村这样后进村改变面貌的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工作。今后,农村的困难户的慰问、救济款项的发放等工作都要让村党支部去做,一方面他们对农村情况最了解,另一方面让村党支部的同志开展慰问和扶贫济困活动,能够直接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困难党员、困难群众的心坎上,以改变他们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不断改善党群、干群关系。

(5)要以创新党的农村工作机制来做好选派干部驻村工作。

省委决定下派省、市、县机关党员干部到农村任职,是新形势下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的一种方式,目的是通过下派干部这项工作,尽快改变后进村、贫困村的落后面貌,同时也锻炼和培养我们的干部。各级党委务必高度重视,关心、支持、帮助下派干部尽快熟悉情况、开展工作,积极为他们工作和生活创造条件。下派干部在驻村工作中,要增强责任感、光荣感、使命感,明确工作任务,讲究工作方法,团结和带领班子成员,从群众最需要、最紧迫要求帮助解决的事情做起,可以通过改良土壤品质、选择种养品种、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帮助农民掌握科学知识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等途径,着力破解发展村级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变村容村貌等问题,改变下派村贫困落后面貌,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提高村级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一定要讲究工作方法,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不急功近利,放眼长远,立足现有条件,从一件一件具体的项目做起,逐项解决,逐步推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驻村干部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于培养好接班人,建立起一支永不走的队伍,解决农村发展的后续力量问题。村里各项事业的发展,既要善于借助“外力”,又要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发展项目,最后把工作成效体现到稳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这一根本目的上来。

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周宏和市纪委、市委办公厅、市委宣传部、市旅游局的领导参加了调研。

第五篇:2020年提高七种能力感悟

【篇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强调: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应对当前复杂形势、完成艰巨任务的迫切需要,也是年轻干部成长的必然要求。

年轻干部是干部队伍的“后浪”,朝气蓬勃、后劲十足,在面对各种复杂困难问题时有有耐心想、勇气上、有信心干,这让年轻干部成为基层工作的重要攻坚力量,我们的干部队伍也正需要这样的力量。想要挑得起重担,就要有一身“铜皮铁骨”的硬功夫;

想解决实际问题,要切实提高“火眼金睛”发现问题、“抽薪止沸”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就“火眼金睛”寻找问题苗头。基层干部最接近群众,是政策落实的第一责任人,要学会在基层“炼丹炉”中练就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火眼金睛”。要在日常工作中总结问题,在工作中要注意细枝末节,基层工作点多、面广,错综复杂,干部面对不同阶段、不同时间、不同群体对象开展的工作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耐心、细心总结应对,要知道“魔鬼总是藏身于细节”。要在和群众交心中发现问题,群众满不满意是衡量工作做得好不好的标准,群众来访说问题、入户核查摆脸色、推行政策不配合,这些都是问题的征兆,这都需要年轻干部留心观察、细心品味。只有尽快发现问题苗头,由表及里、见微知著、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深入思考深层次问题,才能尽早着手“防患于未然”,将小问题解决在萌芽期。

善于“抽薪止沸”解决问题根本。发现问题是前提,解决问题是关键。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方法简单直接却是“治标不治本”,最有效的方法是找准“病根”,抽丝剥茧找到问题根源“对症下药”,做到主次分明、抓住关键。首先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把最容易解决的地方作为突破口,找到千丝万缕中的根源线索逐步突破;

其次要稳扎稳打、因势利导,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调整工作方法,标本兼治一步步化解问题,积小胜为大胜,化量变为质变;

最后要深挖问题根源,“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只有找到问题症结所在,“深入病灶,靶向治疗”,才能彻底消除隐患,避免类似问题反复出现。

锤炼“铜皮铁骨”提高自身素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再正确的理论都需要强硬本领的支撑。能否解决实际问题归根到底是自身能力的体现,年轻干部要把提高自身能力作为一种责任,把成为某一方面的行家里手作为一种追求,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学习上,不断提高自己。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年轻干部也应该做到“胸怀政策言有物”,只有学懂学透理论政策,熟练掌握基础性的政策方针和各项规章制度,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才能让老百姓在咨询相关政策时,自己脑里有东西,张口既来,不至于哑口无言。

讲清政策让群众放心,避免不懂政策而“找问题”;

提高能力让自己安心,避免工作失误“生问题”。做好每一件事,接待好每一个群众,不产生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篇二】

习近平总书记10月10日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提出了提高“抓落实能力”的明确要求,干事业不能做样子,必须脚踏实地,抓工作落实要以上率下、真抓实干。基于“抓落实能力”的明确要求,年轻干部应当把“夙夜在公”视为自己的座右铭,肩负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端正的工作态度在干事中不断发扬钉钉子精神,立足本职,埋头实干,不断通过化解难题开创工作新局面。

“正”工作态度。年轻干部都是满腔热血地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的,但激情万丈的情绪却容易引起心浮气躁,特别是刚开始工作时,“两点一线”的日常生活,每日面对重复繁琐的“小事”,感觉自己的能力智慧仿佛无处宣泄,很容易让年轻干部忘掉初心,忘掉选择这份职业时的热血和自豪,工作态度也随之走上“歪路”,变得懒懒散散,在工作上变得敷衍了事,在困难面前变得畏畏缩缩。工作态度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意识,年轻干部应当在繁琐重复的工作事务中“耐得住寂寞”,在细微的工作上也要拿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沉下心把业务基本功练扎实,克服浮躁心理,一门心思地干好本职工作,再细微的工作上也能展示出个人的闪光点。

“葆”学习活力。年轻干部的基本能力可能和自身的学识阅历有关系,但在实际工作中,要想井井有条地处理好每一项公务,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一天不学问题多,两天不学走下坡,三天不学没法活”,年轻干部从开始工作的第一天就应当对每一项事务保持想学好学乐学的态度,从点滴学起,小到收发文件,大到撰写材料,以谦虚好学的态度向前辈们请教经验,在提升工作能力上少走弯路。同时也不能安于现有的知识储备,特别是政治理论素养,更应当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讲话中指出,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在干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

“思”工作方法。“吾日三省吾身”,有新知识的输入,就应当有知识体系的输出。年轻干部在新工作中接触到的技能、方法、经验,都应该接收到后及时回顾,总结反思,将其吸收成为自己的东西,通过这样的模式,最终推陈出新,结合自身工作特点,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创新思想、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在实际工作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不断改进工作方法,让自己在工作中越来越得心应手、有条不紊。

年轻干部应当“夙夜在公”,在平凡的岗位上以端正的工作态度、不灭的学习活力、创新的工作方法耕耘自己的事业追求、践行自己的信念承诺、实现自己的青春理想。

【篇三】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应对当前复杂形势、完成艰巨任务的迫切需要,也是年轻干部成长的必然要求。”年轻干部要更好肩负起新时代的职责使命,就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在实践中锤炼“勇于解题”的真功夫、硬本领。

做“勇于解题”的年轻干部,要涵养“担”的气魄。“理想如灯,信念如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干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理论基础不扎实,遇到重大政治考验和急难险重问题就会缺少“根”和“魂”,不愿去拼、不会去闯、不想作为,好比是沙滩上建高楼,风一吹就倒。年轻干部要将理论学习向深度拓展,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加强政治历练,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扎牢思想“根基”,蓄积干事激情。

做“勇于解题”的年轻干部,要淬炼“干”的本领。“软肩膀挑不起硬担子。”面对复杂局面,一些干部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却两手空空,甚至躲躲闪闪、不在状态。究其原因,就是学习不够、调查不忘初心中无数,解决问题没有办法,存在“本领恐慌”的困境。年轻干部要稳住心神,多到吃劲岗位、基层一线摔打历练,在“摸爬滚打”中充分汲取成长“养分”,沉心静气积蓄能量。要始终敢于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项目建设等中心重点工作中“站c位”,多接“烫手的山芋”,勇做“热锅上的蚂蚁”,在破解难题中积累底气、培养胆识、提升能力。

做“勇于解题”的年轻干部,要点燃“拼”的斗志。“志不求易,事不避难。”新形势下,环境更多变、任务更艰巨、问题更复杂,如果缺乏攻坚克难的勇气和迎难而上的锐气,遇到难事、棘手事就回避,不仅落实会大打折扣,也不利于干部成长。年轻干部要提振精气神,砥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和“愈难愈坚,愈挫愈勇”的冲劲干劲,直面困难矛盾,不找借口找办法,推动工作落地落实。要强化问题意识,坚持目标导向,做好调查研究,打破思维“枷锁”,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在破解难题中不断开拓工作新局面。

历史总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进的,时代呼唤越来越多“勇于解题”的干部。广大年轻干部要勇做“起而行之”的奋斗者,经风雨、见世面,练就过硬本领,为党和国家勇挑重担、再立新功!

下载夯实基础知识提高感悟能力(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夯实基础知识提高感悟能力(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提高七种能力感悟5篇范文

    【篇一】历史总是在前进变化中,如何应对当前复杂形势,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年轻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10月10日上午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

    加强技能培训 夯实基础知识

    加强技能培训 夯实基础知识 电子工程学院预祝学院2013年 陕西省大学生电子产品技能大赛取得优异成绩 电子工程学院根据陕教职[2013]3号《关于举办2013年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

    提高政治能力思考感悟心得体会

    提高政治能力思考感悟心得体会强化政治历练,把握思想“总开关”。伟大的事业造就了伟大的党,伟大的党领导了伟大的事业。这次抗击X疫情斗争的实践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是风雨来......

    浅谈提高学生感悟能力的教学策略

    浅谈提高学生感悟能力的教学策略 摘 要:“以学生为本,以读为主,联系生活,整体感悟”,是感悟性教学的核心思想。课堂上,我们要让学生知有所获、学有所思、理有所悟。本文以当前语文......

    夯实基础_重视能力

    夯实基础 重视能力 ——九年级思想品德中考复习道德教育部分教学反思 中考复习已经一个月了,目前我已将思品课本上道德教育部分的的知识点详细、系统的复习了一遍。复习时我......

    新教师夯实基础知识小策略

    夯实基础知识小策略 1、每次新课尾声,对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进行系统总结;每堂课开始前3分钟对上一节课的基础知识进行小本测,及时批改,当日下发。 2、习题课时,涉及到的......

    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措施(★)

    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措施 收集本组教师意见,形成如下共识: 对于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要求学生背下来,上课前提问,检查学生课后的复习情况,然后因材施教地采取措施进行解决,出题给学......

    夯实“三大作风”提高业绩演讲稿

    夯实“三大作风”提高业绩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市政家人们: 大家好!我是河北****项目咨询管理有限公司经理***,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认真负责、不找借口、坚守承诺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