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初中“小班化”语文教学的课后作业设计探析
农村初中“小班化”语文教学的课后作业设计探析
现阶段我国农村学校的生源越来越少,很多学校由几年前的五六十个学生一个班,逐步减少到只有二三十个学生一个班。在一些偏远山区甚至出现了只有十几个学生组成的小班级,我们称为“小班化”。农村初中教学“小班化”的出现,使得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的时间大大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得以加强,给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对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的语文教师尤其是在农村任教的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把握其特有的优势,对语文教材的课后作业进行合理有效的设计,使得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进步呢?
一、重视个体差异,合理布置语文作业
布置作业要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教师在布置语文作业的时候,一定要将作业与学生特有的个性和个体差异结合起来。按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布置作业通常都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用这种方法布置语文作业,学习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会觉得非常简单,信手拈来,很快便完成了任务。这样不仅得不到任何提高,还浪费了时间。而面对同样的作业,学习成绩稍稍差一点的学生就会感到很吃力,很久也无法完成甚至难以找到答案。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智力水平、生活环境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同,其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也会表现出不一样的特点。在农村教学“小班化”的趋势下,作为语文教师,要从不同的方面从整体上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语文作业。在教学中,语文作业的类型通常分为很多种,比如有手写式的作业,有背诵式的作业,还有实践型的作业。我们以初中语文教材中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为例,看看该如何分类布置语文作业。一部分学生专门负责搜集毛泽东的相关资料,一部分学生对这首词进行鉴赏,剩下的学生负责对中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调查。总的来说,我们要根据中学生特有的情况,合理设计和布置课后作业,对部分学生可以降低要求,对一部分学生可以稍微提高作业的难度。在每学期语文教学刚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稍微降低作业的难度,让学生轻松完成作业来使其增强自信心。针对记忆力比较强的学生,我们可以给这些学生布置一些背诵的作业,比如要求学生背诵名篇《论语》;对于语言组织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可以为他们布置与写作有关的作业,也可以让他们阅读世界名著,写读后感。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汤姆索亚历险记》都是很好的书籍。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来布置作业,可以帮助每个学生提高语文学习成绩。
二、利用不同资源,多元批改作业
在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批改作业,这样能够培养学生检查作业的好习惯。一些学生的考试成绩不理想,并不是因为他们不会做题,不懂,恰恰是因为这些学生比较粗心大意。因此,教师培养学生养成自己检查作业的良好习惯,可以避免出现学生在考试时由于粗心而意外失分的情况。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批改作业,互相评点,这样,学生就能发现自己比较难发现的错误。学生之间互相批改作业,既是在帮别人检查作业,发现别的同学的错误并帮助其改正错误,同时对自己也是一种提高,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让学生之间互相批改作业,还能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巩固、提高语文知识,同龄人之间互相找错更能增强学生进行自我检查、避免出错的意识,也能营造出一种友好竞争的氛围。此外,还要加强教师对学生的辅导,对学生交上去的作业,老师要详细批改。教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不能简单地以对错“√”“×”来标示,还应该增加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等定性评价,同时要掌握评判的尺度,既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又能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三、有效评价作业,激发学生的兴趣
对学生的作业,教师要进行一个总体评价,标注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简单的评价不能让学生了解自己作业完成的好坏。在“小班化”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和缺点,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无论是何种作业类型,只要学生认真完成了,我们就要给予表扬,对其进行认真的评价。如果学生无法完成作业,教师要问清原因,如果不问明原因就指责、批评,学生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形成逆反心理,会让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教师要意识到自己给予学生的每一声关怀、所提的每一个建议都能让他们受益。教师可以采取“两周一次评比”的教学模式,统计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对取得第一名的学生要给予奖励,这对努力学习的学生是一种鼓励。通过这样的作业评比方法,我们可以使学生增强竞争意识,重视课后作业,学生学习的欲望会得以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之中。
总的来说,教师要充分利用农村初中小班教学的优势,重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获得整体发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在学习中获得满足,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第二篇:教学系统设计课后作业
教学系统设计课后作业
(一)什么是教学系统设计
答: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Design,简称ISD),也称作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SD)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是将学和教的原理转化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方案的系统化过程,是一种教学问题求解,侧重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找和决策的过程。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即教学设计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解决教与学问题的一套系统化程序。
教学系统设计从其学科形成的历史来看,是在综合多种理论的基础上随着技术的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根本目的是通过对学习理论和学习资源所做的系统安排,创设各种有效的教学系统,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人们对教学系统设计概念界定上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在分析比较国内外较有影响的几个定义后,下面是我对教学系统系统设计含义的一些理解:
(1)“计划”说——把教学系统设计界定为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研究解决问题途径、评价教学结果的系统规划或计划的过程。
这种论点的代表当推美国学者肯普。
(2)“技术”说——“教学系统设计是一种用以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这些经验和环境应该促进学生获得特定的知识和技能”(3)“方法”说——把教学系统设计看做是一种“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
(4)“过程”说——“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资料、教学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的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目前教学系统设计的定义,主要还是强调教学系统设计是一种“过程”或“程序”,这是必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正是这些教学系统设计的操纵程序使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结合实际谈谈学习《教学系统设计》有什么作用?
答:1.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为了使教学活动高效、有序,人们一直致力于探讨教学的机制,对教学过程、影响教学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并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知识体系——教学理论。但这种理论偏重于理论上的描述和完善,对于教学的改进产生的是非直接的作用,因为理论到实践仍然是有距离的,而且实践是有丰富情
境、发展变化的,有些时候也不完全能够套用现成的理论。学习理论亦是如此。正如Pgrow指出:“对于描述性的理论,说明怎样应用它比产生它要困难得多。我是一个智力正常的人,但是我花了大约14年的时间、精力来弄明白怎样将一个思想方法转变成具体的课程……我自己的体验是进行适当形式的研究来开发技能并确定适用于大多数当地条件的应用细节是实际可行的”(Pgrow,1996)被称为“桥梁学科”的教学设计学起到了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作用。一方面,通过教学设计,可以把已有的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中,指导教学工作的进行;另一方面,也可以将教师的教学经验升华为教学科学,充实和完善教学理论,这样就把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2.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说它是一门科学,乃是因为教学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是能够通过建立在系统论思想基础上的科学方法——教学设计使理论转化为实践;说它是一门艺术,是因为教师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直觉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所展示的人格、语言魅力以及表现出来对课堂的游刃有余都给人一种艺术般的享受。要掌握这门艺术固然有天生的成分,但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却不是几年内所能达到的,尤其是对于青年教师。长期以来,青年教师的培养大多通过模仿和经验积累的方式,这种师傅带徒弟式的做法有其积极意义,但是对于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效果却是缓慢的,因为这种“只可
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往往很难通过传授得到,而连教学基本技能都不高的教师在教学中是很难有艺术可言的。综合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论、传播理论等多种理论的教学设计正是克服了这一局限,将教学活动建立在系统方法的科学基础之上,使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成为可复制、可传授的技术和程序,教师通过学习可以迅速掌握教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并在实际运用中不断熟练,“熟能生巧”,最终成为一名教学专家。何况,现在的课堂更加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关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只靠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的课堂现象已不多见,这给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也带来了新挑战,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老教师都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技能,通过教学设计则可以实现新理论、新方法的有效运用。由此可见,学习和运用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技术,可促使教学工作的科学化,也为师资队伍的培养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3.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是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按照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发现(鉴别)问题、选择和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案、试行方案及评价与修改方案,可见教学设计和传统的备课有明显的差别。在利用教学设计优化学习的过程中,设计人员一方面要善于发现教学中的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谋求解决的方案,另一方面需要在设计、试行过程不断地反思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思维习惯得以有效的培养,发现、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也会逐渐提高。此外,这种解决问题 的方法、技术和思维方式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可用于其他相似的问题情境和实际问题。因此,教学设计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设计人员从中领会到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态度,他将从中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原理和方法。4.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教育技术发展迅速,关注新技术应用研究的不仅仅是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教育技术实践应用的领域大大拓宽了。在这个广阔的研究与实践群体中,不乏那些仅仅将现代教育技术当作教学手段的改进、补充的人,由于对技术的盲目热衷而经历一些失败的尝试后,有人就开始怀疑一切新技术的应用,怀疑教育技术的存在价值。然而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给教育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手段上的革新,更重要的是对信息时代人才培养观念、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引发了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教学设计作为教育技术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发、管理、应用、评价其他四个研究范畴的基础,它将教学当作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强调在社会大背景下从整体出发来创设教与学的系统,关注技术要素对教学系统中其他要素(教学内容、教与学的方、评价手段等)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这使得人们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更加深刻,关注深层次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关注多种学习方式的融合(即 Blending Learning 的思想)。因此,教学设计是一门将教育技术理论和思想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中的新学问,它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同时也使教育技术理论在总结实践经验的
基础上得到升华与完善,从而促进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
第三篇:浅谈农村小班化美术教学
浅谈农村小班化美术教学
学校:淤上乡中心小学 作者:吴俊青
【论文摘要】 在美术教学中发挥农村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培养和发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值得思考、实践和反思的一个难点。本文从农村小班化教学的优势,让学生更好的参与课堂、自由的欣赏形式、缤纷的实践形式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间的合作能力,从而激起思维的火花,积极的创新。我在教育实践中,结合新的教育理念,对农村小班化教育中的美术教学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 关键词 】
小班化
活动空间
师生互动
分层教学
合作学习
欣赏
实践
【 正文 】
“时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也对二十一世纪的学校美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班化教育的提出,使我们对未来的社会发展、教育方向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艺术教育已不只是教会学生唱歌和画画,而应在参与艺术活动,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得到自主发展的空间,从接受艺术技巧的教育转向接受艺术能力的教育,以达到全面发展、完善人格、涵养品德、培养创造,使教学工作更能适应社会迅速的变化,并在这个变化中可持续发展。“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刻阐释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特别是农村面对人口日益老年化、学校班级人数锐减的现状,如何培养高、精、尖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现代社会需求、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彰显小班化教育的优越性?这是我们每一个从事小班化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小班化不是简简单单的班级人数少,活动多浮于表面的形式而已。可以说,“小班化”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趋势,新课程由单纯的集体性教学转向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个人选择,个人参与和个人创造。“小班化”教育教学的根本宗旨就是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对于美术教学而言,传统的农村美术课过分地突出和强调知识的接受与技能的掌握,而冷落甚至忽视了发现与探究,从而导致在实践中学生对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完全处于“你说我听,你示范我模仿”的被动接受过程。结果学生不但画不好做不好,更别提有什么创意了。如何利用小班化的优势,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我从创设学生灵活的学习活动空间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进行了一些尝试。应该说灵活学习活动空间的创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一)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学生为主导的参与教学和师生间的互动。
1、学生参与
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多的参与教学,发挥更好的师生互动,由于学生数明显减少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多,师生交流机会增多,教师更频繁、具体的点拨每个学生,人人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特别是美术教学中教师的具体点拨尤为重要,学生也会信心大增,并且学生会感觉老师不偏心,是在关爱每一位学生的。以前经常听到学生说老师对成绩好的同学个别辅导,而对成绩差的则很少点拨,如今基本听不到学生这么说了。这种师生间地互动,体现的是师生间的平等、民主,强调的是“以人为本”而非以知识的传授为本。
2、合作学习
农村的学生因为各方面条件不足更注重合作学习。新课程要求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和教师平衡调配手段相辅助,因为每位学生的特长平衡他们之间的不足之处。农村学生并没有像城里的学生那么全面,但他们有其中一项还不错的技能,但是美术作业是个比较检验综合能力的,而且农村学生对于材料不足,见识不足也有很大问题。所以我针对这些特点进行了合理的分组,让小组之间的能力水平达到均衡,让小组成员人人都能运用到美术工具,小组之间又有竞争。
有了明确的责任分工后各组成员们各司其职,他们动静结合、有张有弛,充分发挥了本组各成员的优势。可以说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了学习过程,人人尝试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为组内成员提供了互助性学习的机会。
3、教师引导
团坐的形式下,教师不能忽略自身对学生的引导。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教师对班级的领导方式多分为,即:权威式、民主式、放任式。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温以及诸多心理学家经过反复实验研究均发现,在权威式领导下的儿童学习成果最高,他们很快而且很有效的达到预期的目标,然而他们都表现出过分的紧张、敌意和侵犯性等消极的情绪。放任式领导下的学生,无论在学习成果还是情绪方面的结果均不理想,因为在需要成人指导的情况下缺乏必要的指导,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处在摸索、彷徨和不安之中。而民主式的领导方式对教学的成果,学生的态度、行为表现等均有较好的影响,它是把较大的责任交给班级来负担,靠集体的力量来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大班型教育的条件下,许多活动的开展受到限制,权威式领导相对用之过多。现在小班化教育的实施让我们选择了更多的灵活教育方式。有些老师过于侧重学生自我个性的绽放,采取放任式领导方式,往往高估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果一个活动下来收效往往甚微。因为每个学生有着学习水平、学习速度和学习能力倾向上的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在小组活动时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如学生的需要、兴趣、能力、性格等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的许多方面实施差异教学,扬长避短。教师应该在小组合作过程中针对学生特点给予不同的引导,帮助,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并获得成功。
(二)小班化教学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分层教学
在小班化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容地进行深耕细作,因为人数少教师可以更加充分的了解每一个学生。课前准备按照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的素养和要求分别为他们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建设性的学习方法以及课堂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差异教学、个别教学教师有条件针对学生不同情况设计一系列弹性作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水平来选择。向日葵的教学为例,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教学目标、方法,我们要认真的了解每一个学生掌握好每一个学生所处的层次,我们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阶段。当然我们教师不能直接对他们说,否则会伤了他们的自尊心教师心里明白就行。我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安排不同的练习,当然这样教师会比较辛苦课前要准备得比较充分。比如我在上《向日葵》这一课时,首先我们看到凡高向日葵的原作,我们的共同目标是学会欣赏这幅作品。他画的向日葵不只是色彩,而更加是他生命与精神的自我流露。是为生活高唱的赞歌那种狂放、不羁的风格,充满激情的色彩和粗犷豪放。的线条。凡高热烈而狂躁来自太阳的光是金色的火焰,那强烈地色彩的发源地代表着磅礴的志气,为了追求最辉煌的色彩效果。凡高用不同明度、不同纯度的黄色来描绘向日葵。蓝色的背景黄色的花瓶,黄色的花,深黄、浅黄、柠檬黄、橘黄、土黄„„配一点天蓝色的花蕊和天空,凡高的黄色,如此动人散发着无比感人的魅力。画布上流动着金色的阳光,向日葵生气勃勃尽情地吸收着热量。作品以饱满而纯净的黄色,展示了画家内心中似乎永远沸腾着的热情与活力,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仅散发着秋天的成熟,而且更狂放地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顽强追求。每位学生都必须了解这幅作品的内涵。低层次的学生只要求他们把物体的造型比例基本画准确,色彩的大致色调画出来。中间层次的要求物体的造型比例准确,背景色主体色及色彩的冷暖区分好,并且画出要求色彩相对丰富冷暖对比强烈。高层次的学生不仅要求他们色彩要丰富、冷暖恰当,而且让他们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有机会近距离的看到老师的示范,又能直接地向老师提出自己疑惑,致使学生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
(三)有利于分层评价,鼓励达标
画画是一件极为美好的事情,没有画不出画的孩子,有的只是不被承认的作品。在作画前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分层要求”在作业展评时,把它作为评价不同层次学生成绩的标准和依据,把同一层次的学生作品进行比较。还有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跟前面的作品进行比较,只要有一点提高和进步就及时加以肯定,激发他们更旺盛的求知欲望。我深刻体会到,如果我们能看清每位学生所处的位置,根据不同的层次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和形式,使同学们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为达到教育教学目标提供有利保障。
(四)小班化利于以自由的欣赏形式,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教师不能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要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作为视觉艺术教育的美术课,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不仅需到学会在生活里捕捉题材内容,而更本质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感受能真实描绘和创造生活。
1、浏览网页。参观画廊,参观博物馆对于农村学生而言遥不可及、不切实际,但我们可以运用我们身边的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在上美术校本课程时我精心设计时间段,带同学们一起浏览美术网页,同学们可自由地点击观看网上美术馆、艺术馆,进一步接触名师名作,感受作品的设计制作过程,欣赏更多的艺术作品,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交流学习心得,共同感悟艺术的美。
2、接触身边的大自然之美,感受自然的美丽之处。
(五)小班化可以用缤纷的实践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罗丹论艺术》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说道“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学生回归自然的环境,这也是新课程中所蕴含的新理念。
1、走进大自然。《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农村中有许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我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和农村地区地方性、季节性特点,选择学生常见且感兴趣的自然现象和农村生活作为活动内容,如观看水稻、油菜、小麦、竹子的形状、色彩、生长过程及特点;如观察小桥流水、林荫小道、曲径小路、农耕细作场景。师生共同确定活动区域,在教师视野之内,开展分组活动,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发现,从生活中去发现美。这种近距离接触大自然、接触原野活动,既锻炼了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用身边的材料学习民间美术,感悟民间美术的艺术美。结合农村随处可及的资源开设了编扎(草编、竹编、藤编)、纸工(刻红钱、窗花)、雕塑(蔬菜雕刻、泥塑)等特色校本课程,利用网络教程资源拓宽学生学习眼界。民间美术校本的创设,有效激发了学生们的思维,他们的创新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民间的传统文化更得以发扬广大,对劳动人民和家乡的热爱之情得以进一步升华。
2、课外空间拓展。要求学生在生活中找寻自我学习空间,学生在课外找寻自己的课堂收到的效果十分明显.例如,有的同学家里可以上网,他们就把网络作为了自己学习艺术的自由空间,在网上找出的大堆相关艺术资料,带回课堂。不仅让自己在课外丰富了艺术体验,也让其他学生、老师有了一个补充艺术感知的机会。再如,我家乡是龙灯之乡,很多同学家长能制作出很多漂亮龙灯上的装饰图案、剪纸等,于是家庭就成为这些同学学习美术的自由空间,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连接让这些同学接触到课堂以外的艺术,也让教师和其他同学又有了一个新的学习交流机会。
事实证明,团坐形式、欣赏实践等形式不仅改变了以往教学中单纯的课堂教学形式,它更注重了趣味性,更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得学生学习的热情高起来了,自主实践更好的实施了。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小班化教育也不例外。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在小班化美术教学的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多思维、多角度、多创造能力,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应不断思索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个性化的学生,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一个长期实践和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如何让小班化教育教学达到实效,这是一个漫长探索的过程。
我还认为小班化教育教学不仅在知识方面、教育教学方式上要体现它的优质性,在教师自身素质上更要体现优质。我们教师要让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为树立榜样,让小班化教育真正变为优质教育。我们坚信在小班化教育教学研究的路上,我们踏出的是一个个坚实的脚印,前方的路尽管荆棘丛生,但我们始终有理由也有信心认定,小班化实验将在改革的进程中作出引领和范例!参考文献:
《小班化教育》,毛放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学校美术教育方法研究》,顾平著,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
《全日制义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
第四篇:浅谈农村小班化美术教学[模版]
浅谈农村小班化美术教学
【论文摘要】
在美术教学中发挥农村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培养和发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值得思考、实践和反思的一个难点。本文从农村小班化教学的优势,让学生在灵活的团坐形式、自由的欣赏形式、缤纷的实践形式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间的合作能力,从而激起思维的火花,积极的创新。【 关键词 】
小班化
活动空间
团坐形式
合作学习
欣赏
实践 【 正文 】
“为什么我们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学森之问如惊雷般震惊全中国。学生疏于独立思考、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是我们在培养杰出人才时遇到的最大困境。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并未将学生作为主体,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刻阐释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面对人口日益老年化、学校班级人数锐减的现状,如何培养高、精、尖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现代社会需求、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彰显小班化教育的优越性?这是我们每一个从事小班化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小班化不是简简单单的班级人数少,活动多浮于表面的形式而已。可以说,“小班化”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趋势,新课程由单纯的集体性教学转向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个人选择,个人参与和个人创造。“小班化”教育教学的根本宗旨就是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对于美术教学而言,传统的农村美术课过分地突出和强调知识的接受与技能的掌握,而冷落甚至忽视了发现与探究,从而导致在实践中学生对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完全处于“你说我听,你示范我模仿”的被动接受过程。结果学生不但画不好做不好,更别提有什么创意了。如何利用小班化的优势,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我从创设学生灵活的学习活动空间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进行了一些尝试。应该说灵活学习活动空间的创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一)灵活的团坐形式,增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1、分组团坐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单纯的课堂教学模式,延伸艺术课堂。开学之初,我现在小组合作上进行了尝试。我先对学生进行摸底,让每个学生完成两幅画,一幅是临摹我所给的范画,一幅是随意创作,可以是写生画,可以是小制作,主题不限。根据学生的作品质量,我有针对性的把全班学生分成七组,每组4~5人,采用团坐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把一些对美术感兴趣的学生安排在每个组里,由每个组里的美术特长生帮带他们,要求每组学生合作,集体一起学习,与别组同学竞争。有个同学平时功课很差,上课漫不经心,其它学生告诉我,他不仅美术课不交作业,就是其他课他也很少交。针对他的情况,我安排他坐在美术课代表边上,并私下交代美术课代表多给予其热情激励和帮助。学生与学生沟通是最直接有效的。当本组同学小组合作活动时,在课代表的暗示、带领下,同学们总有意地请他帮忙拿这个,帮忙做那个,渐渐地他也参与到合作和创作中来,这时加之同学们适时的帮助与鼓励,他的美术作业无论质量好差他都能按时交上。后来我发现,其实他并不笨,有的作业创意还比较独特,于是有机会就会在全班同学面前肯定表扬他,可以看出他现在对美术课充满了自信和乐趣。
2、合作学习
团坐的形势下更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新课程要求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和教师平衡调配手段相辅助,我将每个学习小组辅以以下四个基本角色,由小组成员自荐担任:
(1)召集人:组织本小组讨论,将小组人员进行工作分工,协调小组整体工作进程。(2)代言人:记录小组中每位成员的发言及组内评论,代言本组讨论的结果。(3)策划人:在绘画上有一定功底,编辑策划小组集体作业。(4)计时员:保证小组内每一位成员都有时间发言,遵循每个成员的意见,提醒小组发言和集体作业时间。
此外,因各班人数的不同,有个别小组可能超过4人一组的现象,可在策划人员中增添1位。有了明确的责任分工后各组成员们各司其职,他们动静结合、有张有弛,充分发挥了本组各成员的优势。可以说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了学习过程,人人尝试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为组内成员提供了互助性学习的机会。
3、教师引领
团坐的形式下,教师不能忽略自身对学生的引导。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教师对班级的领导方式多分为,即:权威式、民主式、放任式。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温以及诸多心理学家经过反复实验研究均发现,在权威式领导下的儿童学习成果最高,他们很快而且很有效的达到预期的目标,然而他们都表现出过分的紧张、敌意和侵犯性等消极的情绪。放任式领导下的学生,无论在学习成果还是情绪方面的结果均不理想,因为在需要成人指导的情况下缺乏必要的指导,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处在摸索、彷徨和不安之中。而民主式的领导方式对教学的成果,学生的态度、行为表现等均有较好的影响,它是把较大的责任交给班级来负担,靠集体的力量来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大班型教育的条件下,许多活动的开展受到限制,权威式领导相对用之过多。现在小班化教育的实施让我们选择了更多的灵活教育方式。有些老师过于侧重学生自我个性的绽放,采取放任式领导方式,往往高估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果一个活动下来收效往往甚微。因为每个学生有着学习水平、学习速度和学习能力倾向上的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在小组活动时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如学生的需要、兴趣、能力、性格等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的许多方面实施差异教学,扬长避短。教师应该在小组合作过程中针对学生特点给予不同的引导,帮助,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并获得成功。
(二)自由的欣赏形式,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教师不能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要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作为视觉艺术教育的美术课,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不仅需到学会在生活里捕捉题材内容,而更本质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感受能真实描绘和创造生活。
1、浏览网页。参观画廊,参观博物馆对于农村学生而言遥不可及、不切实际,但我们可以运用我们身边的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在上美术校本课程时我精心设计时间段,带同学们一起浏览美术网页,同学们可自由地点击观看网上美术馆、艺术馆,进一步接触名师名作,感受作品的设计制作过程,欣赏更多的艺术作品,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交流学习心得,共同感悟艺术的美。
2、走进身边的艺术家。邀请身边的画家来校为学生现身书画,接触我们家乡的艺术大师以后,有的同学不禁在观后感中有感而发;“大师离我们很近,只要我们努力,或许若干年后的我们也能成为大师。”
(三)缤纷的实践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罗丹论艺术》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说道“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学生回归自然的环境,这也是新课程中所蕴含的新理念。
1、走进大自然。《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农村中有许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我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和农村地区地方性、季节性特点,选择学生常见且感兴趣的自然现象和农村生活作为活动内容,如观看水稻、油菜、小麦、竹子的形状、色彩、生长过程及特点;如观察小桥流水、林荫小道、曲径小路、农耕细作场景。师生共同确定活动区域,在教师视野之内,开展分组活动,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发现,从生活中去发现美。这种近距离接触大自然、接触原野活动,既锻炼了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用身边的材料学习民间美术,感悟民间美术的艺术美。结合农村随处可及的资源开设了编扎(草编、竹编、藤编)、纸工(刻红钱、窗花)、雕塑(蔬菜雕刻、泥塑)等特色校本课程,利用网络教程资源拓宽学生学习眼界。民间美术校本的创设,有效激发了学生们的思维,他们的创新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民间的传统文化更得以发扬广大,对劳动人民和家乡的热爱之情得以进一步升华。
2、课外空间拓展。
要求学生在生活中找寻自我学习空间,学生在课外找寻自己的课堂收到的效果十分明显.例如,有的同学家里可以上网,他们就把网络作为了自己学习艺术的自由空间,在网上找出的大堆相关艺术资料,带回课堂。不仅让自己在课外丰富了艺术体验,也让其他学生、老师有了一个补充艺术感知的机会。再如,我家乡是龙灯之乡,很多同学家长能制作出很多漂亮龙灯上的装饰图案、剪纸等,于是家庭就成为这些同学学习美术的自由空间,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连接让这些同学接触到课堂以外的艺术,也让教师和其他同学又有了一个新的学习交流机会。
事实证明,团坐形式、欣赏实践等形式不仅改变了以往教学中单纯的课堂教学形式,它更注重了趣味性,更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得学生学习的热情高起来了,自主实践更好的实施了。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小班化教育也不例外。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在小班化美术教学的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多思维、多角度、多创造能力,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应不断思索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个性化的学生,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一个长期实践和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如何让小班化教育教学达到实效,这是一个漫长探索的过程。
我还认为小班化教育教学不仅在知识方面、教育教学方式上要体现它的优质性,在教师自身素质上更要体现优质。我们教师要让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为树立榜样,让小班化教育真正变为优质教育。我们坚信在小班化教育教学研究的路上,我们踏出的是一个个坚实的脚印,前方的路尽管荆棘丛生,但我们始终有理由也有信心认定,小班化实验将在改革的进程中作出引领和范例!
参考文献:
《小班化教育》,毛放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学校美术教育方法研究》,顾平著,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
《全日制义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
第五篇:浅议农村小学小班化教学
浅议农村小学小班化教学
辛店街道茶坡小学杜文巧
近年来随着农民工子女跟父母一起大量外出,以及教育布局的调整,农村小学,尤其是村完小的生源出现了自然的萎缩,很多农村学校形成了人数大约30人的小班。在这种被迫“小班化”的形势下,如何实施“小班化”教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值得我们去探讨、去研究。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自己对农村小学小班化教学的一点看法:
一、“小班化”教学的优势
由于我们辛店街道茶坡小学新校区于2012年9月正式启用,学校严格按着规范化学校建设的,教室里配备着多功能多媒体电教设备,所以,学生的学习环境得到了极大的优化,由于人数的减少,班级空间显得很充足。我们班共有33名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5、6个学生。我分组时坚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组长能力强的,就把特别调皮的分给这组。每个小组的同学把课桌围在一起,组成不同的类型。教室内再安排一个简易的书柜作为小图书馆。教室的其他布置由学生自己设计,把教室变成了乐园,宽松、安逸、清静、独特。
授课方式抓放结合,由于空间的变化,教师融于学生中间,角色变了,授课的方式也改了。首先以语文课为例来说说小班化教学在课堂上的运用。语文课的第一课时,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目标
一般有三大方面:(1)认读并会写课后生字词。(2)有感情朗读课文。
(3)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中心内容。我根据这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设置了上课的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比赛项目有:
(1)对课文进行流利朗读。要求从六个小组中,老师每个小组各抽出两名学生进行比赛。每人满分3分。比赛规则①声音洪亮。②无错字。③阅读流畅、有节奏感。④哪个小组的同学违纪一次,给该小组代表减一分。⑤认真听的同学,每指出一处错误,给该小组加一分。这种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让没有参赛的小组员有个小约束,不由自主地去认真听别人读书。(2)有感情朗读课文。和比赛流利朗读规则大体相同,这次抽查的同学和第一论的同学不能重复,目的就是扩大学生参与课文学习的范围。同样,老师把得分写到黑板上。(3)小组内讨论文章中心内容。这次是小组推荐代表来汇报小组的情况,满分3分。(4)小组之间生字词听写。整个课堂,前二十分钟由各个小组长根据比赛内容,安排组员准备,后二十分钟老师进行各个项目的检查工作。这个时候,教室里貌似很乱,但是每个孩子脸上充满了朝气,在小组长的安排下,他们一会儿进行流利朗读,一会儿有感情朗读,一会儿听写生字词,忙的不亦乐乎。而此时,老师走进了孩子们中间,可以对小组和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可以有针对性地关注到每名学生,教学环境民主宽松。在这样的课堂上鼓励学生小组学习、合作学习、互相竞争。每个学生都受到教师的有效关注,扫除了心理障碍和学习障碍。而且作业是面批,问题是面讲,大家学习得非常开心。
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广播站传来稚嫩的声音,操场上回荡着动听的笑声,音乐教室传出悠扬的歌声,校报上刊登着孩子们自己的作品,绘画室里藏着未来的小画家,书法教室里孩子们在一板一眼练着方块字,阅览室里座无虚席„„我们的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每周三的下午走到自己喜欢的场所,发挥着自己的特长,施展着自己的才华。现在我们学校领导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在校园的东北角专门开辟了大约半亩地的种植园,根据季节变换,种植园内栽种不同的蔬菜,让学生亲自体验播种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开展如此丰富的活动,目的就是培养真正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让教育目的落到实处。课外活动课、实践活动课真正发挥总用。
二、“小班化”教学的组织形式
小班化教学的组织方式,将一个班的三十名左右的学生分为五、六个合作学习小组。改变了长期以来,在我国小学课堂里座位排列都是“秧田式”的形式,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形式将单一的“秧田型”变为“马蹄型”、“品字型”、“口字型”、“U字型”等。讨论、实验等采用 “餐桌型”,游戏、表演等采用 “口字型”、“U字型”;操作、竞赛等采用“餐桌型”、“品字型”、“U字型”;考试时采用原有的“秧田型”,并且进行什么类型的课,孩子们都会在小组长的帮助下,完成自主调位。我们班每两周就调整一次座位,小组成员不变,小组座次顺时针旋转,这样能够公正、公平地照顾到每一个孩子,再也没有孩子说,老师我不想坐在后面的话。风水轮流转,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坐到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小组内的调位,老师充分发挥学生
自我管理的作用,由小组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座位,有的小组内部实行抓阄;有的小组商量着座次;有的小组也是和老师一样轮流“坐庄”,这样的调位方式,不仅解放了老师的时间,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作用,让每一位学生都树立主人翁意识,实现小组的事情人人参与,班级的事情组组建言。小班化的教学模式,改变原来课堂教学的人际关系,建立起师生平等、生生相容的和谐关系,形成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组长、组长与组员、组长与组长、组员与组员的多层次交往的良好人际关系,加大了交往的宽度和密度。
四、“小班化”教学的实施过程
小班化教学彻底废除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问,学生答”这种单向交往的教学模式,营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多向立体式交往局面。把小组合作学习,分层教学,分类辅导引入课堂,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围绕小组合作学习这个中心,着力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团结协作精神。其教学程序一般为: <1>情境(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探究(独立学习,小组讨论,探究问题)——<3>交流(组织交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4>应用(巩固应用,解决实际问题)——<5>延伸(课内小结,领悟方法,拓展纬度),从而让学生在知识的发生过程中体验学习,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引发探究的兴趣;在解决问题,找到答案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品尝成功的喜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小组的集体力量与智慧。
五、小班化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1、关注小班化教学的“内在核心”——关注每一个孩子前段时间听过几节小班化教学的展示课,发现大家最多的评价就是:这样的课在大班也可以上,而且没有小班的特点。可以说,直到现在还是如此。其实,让很多人思考的话,可能也没有办法提出小班化教学该是如何的。或许这就是站在小班化实践的外延去思考问题吧。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小班化教学和大班教学最核心的差别就是孩子将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因此,可以很直接的界定了小班化教学的“内在核心”,那就是关注每一个孩子。如果说,这样的核心要在实践中体现出来,就是要在教学中构建属于本学科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当体现这么几点:首先教学的问题设计,尝试使用多层次的问题设计,让不同层次的孩子有不同的尝试;其次建立一种合作的管理模式,有分组,有思考,有参与,让每一个孩子的参与,都能够在课堂上直观的表现出来,而不仅仅是在做一个外在的参与的模子。然后是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料,给孩子们进行课堂的学习,变教案为学案,让教学在学生的大量阅读的背景下进行。而教师可以在学生的学习中,进行关注,并发现问题,这样就可以体现了关注到每个孩子的发展了。关注每一个孩子,关键还是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思维的发展。因此,在课堂的形式上,还要更加多样化,让孩子们参与,并发表意见。
六、“小班化”教学的面临困难
1、“小班化”教学没有现成的理论和经验,我们只有摸着石头过河。“小班”的来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果实施得好,也不失为农村教育发展的一次契机。
2、目前农村小班化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政府解决的问题,如师生比的设定、小班班级环境的投资、小班教材的供给问题等。
3、“小班化”需要农村教师转变教育思想和方法。教师的服务意识、朋友意识、合作意识尤待加强,教学方法、组织方式尤待不断探讨与模索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