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程文本
·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模块四
主持:陆志平
嘉宾:薄俊生、魏星、戴晓娥
专题一讨论 戴:关于写话”“习作”教学目标,有两个问题一线老师比较关心,我想请教一下陆老师:一是“写话”“习作”教学目标设计的思路?二是“写话”“习作”教学目标有什么特点?
陆:1.“写话”“习作”教学目标的设计思路 从两个维度去设计,一是序列,二是内容(1)序列,发展的路径。
戴:可以具体阐述一下它的内涵吗?(2)内容,发展的目标。
戴:看了这个表格,再听了„„确实清晰多了。陆老师可以再谈谈这样设计的意义和价值吗?
陆:这实际上是我们要讨论的 2.“写话”“习作”教学目标的特点(1)兴趣。(2)基础。(3)创造。专题二讨论 魏星:
据我的观察,常见的问题是:
(1)在“写什么”层面,存在着说空话、假话、套话等现象;(插入ppt2)(2)在“怎么写”层面,缺乏有效的策略,有的教学指导只停留在几条作文技巧的概念上。描述作文案例并作简要分析。(插入ppt3)薄俊生
这个案例反映了一种技术化的倾向。刚才说到的假话、空话、套话问题,比较让人头疼。课程标准明确倡导“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那么,我们要追问:学生为什么喜欢说假话呢?叙述案例阐释。
魏星
是啊,语言正在远离孩子的心灵,而逐渐沦为一架没有灵魂的躯壳。学生的写作,只是课本上、范文上的现成描述,而不是从“心灵词典”中衍生的。词语的匮乏、枯燥、干瘪、空洞、无味,这是作文教学面对的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语文教师首先要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作文要贴近自我,唤醒语言的感觉,这是方向性的东西,不能看成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连语文教师都忘了,或者根本没有理解,写作除了作业,除了考试,作文还能是什么呢?
主持人
学生无话可说就说假话、空话、套话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作文说真话,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并愿意与人交流。爱说什么就写什么,怎么说就怎么写,表达真实的自我。那么在写话及习作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有话可说呢?
·国培计划(2011)—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小学语文·
薄俊生
写话教学的要点:
(1)留心观察生活,激活写话欲望;
(2)创造想象情境,引导学生表达;(3)结合口语交际,由说到写;(4)结合游戏活动,以玩助写;(5)结合阅读教学,以读带写。魏 星
您介绍的写话策略比较具体,在习作教学中也是适用的。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有效的技术也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创生写作的内容。我们反对唯技术化、唯理性化的教学模式,但不反对有效的教学指导。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四种能力的培养,即观察力、思考力、表达力和创造力,这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结合案例说明,插入课件(PPT6)。
主持人
我认为这种探索是有意义的。作文教学需要一定的技术作支撑,下面的专题还要讨论这个问题。思维线图可以使人产生形象感,有利于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表象,促进思维、言语的生成。刚才提到作文的四个能力,这要抓住选材、立意、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培养。每一次作文,都要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写作体验,从中获得规律性的东西,逐渐养成习作的能力。薄俊生
美国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中教室里都悬挂着写作过程,即:构思——写作——修改——校对/编辑——出版/递交。现在我们有的教学是“半截子教学”,老师出题,学生应命作文,缺乏必要的过程,尤其是忽视了作文的修改、发表。我认为,讲评是最好的指导。
魏星
是的。在每一个教学环节,我们都要注意培育学生语言趋优的意识,作文的创造力蕴含在每一个过程中的。以《月亮的联想》教学为例子,谈在构思、指导、修改等各个环节,都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好语言。
专题二小结 主持人
小结要点: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2)准确地把握“写作”的目标;(3)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4)注重学生的自主写作与自由表达;
(5)重视学生写作的过程与实践;(6)注意写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联系。
专题三讨论 薄俊生
“课标”将能否清楚、明白地表情达意作为重要的标准。然而在现实的操作中,作文评价中积弊难改的,我认为是“两高”:
第一,过高地看重作文的思想、意义,抑制了学生作文的兴趣;第二,作文评价起点高,无论哪个年级,过分强调“文笔”,按照“优秀作文选”的标准衡量学的习作,叙述案例及·国培计划(2011)—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小学语文·
评析。(呈现ppt)
魏星
小学习作要体现“小”的特点。我这儿有一个正面的案例。2006年福建9岁男童郦思哲一篇107字短文获首届冰心作文奖一等奖,题目是《妈妈回来了》,朗读案例,并做出评析。(插入)薄俊生
作文评价指向学生自由习作,这是对的。同时,我认为只是停留在这个层面是不够的,还要紧扣各学段的目标,体现“科学化”的追求。在教学实践中,有的老师将标准的内容,转化成可以操作的量表,融入学生的作文评价,我觉得就比较好。比如,一位四年级的老师用这样的表格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出示表格并作简要说明。
主持人
小学作文评价要加强目标意识,这种“科学化”的探索是值得提倡的,但要掌握分寸,不能陷入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唯技术化”的套子。刚才在讨论中认识到:小学作文评价要做“小学”的事,这个学段要做“这个学段”的事,这节课要做“这节课”的事,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模糊处理,降低作文的要求,要做到“适时”、“适性”。我们应该特别重视对写作兴趣、真情实感,写作过程以及写作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写作态度等方面的评价,注意选择恰当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发展。
魏星
江苏吴江有个老师叫管建刚,他搞一个作文实验,以“班级作文周报”为主阵地,创立了一套坡度性的激励机制:获得3张“刊用纪念卡”可以换取一张“作文新苗”奖状;再发表5篇,可以获得“作文小能手”称号;再发表7篇,就可以获得“班级小小作家”称号,有资格出期“个人专刊”这基本能保证学生一年的写作兴趣不减。第二年开展系列“积分活动”:在《评价周报》上每发表1篇习作,就能获得一张积分卡,累计的积分,是“素质报告单”上“作文”项成绩的依据。第三年搞“发稿费”活动:“稿费”是一张模拟稿费单——到“班级图书交流中心”买喜欢的书。此外举行“最受欢迎的作文”,“没有错别字的作文”“最另类的作文”,“构思最巧妙的作文”“引起轰动的作文”等评比。
薄俊生
办作文报、出版学生的书、建立写作档案袋等,这些方式可以称之为“表现性”作文评价。课程标准提出来要重视学生修改的评价。我们不仅要上好作文指导课,更要上好作文评改课。作文评改课要以鼓励为主,看看哪些学生的言语表现是成功的,为什么成功,同时要从学生作文中找出些共性的问题,一次解决
一、两个问题,养成学生自我评改、自我评价的意识。
魏星
好多学生爱上作文,源于爱上批语。因此,我们应当换一种角色,换一种目标,换一种表达,让作文批改绽放最美的微笑。
专题三小结 陆志平
小结要点:
(1)依据学段目标,突出重点,综合评价。(2)重视兴趣和习惯、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国培计划(2011)—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小学语文·
(3)重视写作过程的评价。
(4)关注写作评价呈现方式的多样性。
专题四讨论 薄俊生 魏星
1.修改稿中关于口语交际的总目标是怎样表述的,我们如何理解和把握? 2.口语交际是综合性很强的训练,其综合性体现在哪里? 3.修改稿与原课程标准相比有哪些变化?
4.各阶段的口语交际目标是什么,内在联系是什么? 专题四小结 陆志平
口语交际有总的目标要求,还有年段的目标要求。在教学中应增强目标意识,准确把握目标,突出年段教学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落实口语交际教学的各项任务。
专题五讨论 薄俊生
口语交际中存在着“话题不当,交际失真”的问题。如教学“谈理想”,学生纷纷说自己想当清洁工、解放军、医生等,还说了些“崇高”、“伟大”的理由,总觉得有点像“演戏”。这不怪学生,口语交际的话题太大了,脱离了学生的思想水平。课程标准强调“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这就需要在创设话题情境时,一要儿童感兴趣,有话可说;二要有一定的难度,“跳一跳”,可以完成;三要体现语文学习特色。如果有了真实的交际情景,真正的交际需要,真诚的交际过程,学生讲的话自然也就真诚了。
魏星 薄俊生
话题情境的创设,还存在着“定位不准,无效对话”的问题。像做客、问路、看病、打电话这些表现日常生活的内容,师生简单地模拟表演,学生所说的话都是平常会说的话,教学没有增值。(呈现PPT案例说明。)怎样克服这样的问题呢?要点:(1)目中有“人”;(2)心中有“标”;(3)手中有“法”,简单诠释要点。
“单向传输,缺少互动”是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又一问题。口语交际课最大的难题,就是只有“你来”,没有“我往”,教学成了“独角戏”。如何展开过程设计,从单一到综合,从浅易到复杂,展开多个回合的互动,这是教学的关键。联系“小烦恼热线”交际课说明。
魏星
在互动中要注意让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倾听是应对的基础。让学生主动地听,分析性地听,听出问题,听出自己的感受,这样才能做出判断,同时针对对方的意思准备自己的发言!
联系课例谈。主持人
小结以上讨论(呈现PPT4)
关于口语交际的评价,实践中的问题也不少。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考察口语交际水平的基本项目可以有讲述、应对、复述、转述、即席讲话、主题演讲、问题讨论等。不少学校在试卷上体现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变成了笔试。那么,如何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薄俊生
·国培计划(2011)—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小学语文·
评价的方法有很多,教学实践中经常运用“情境测验法”。情境测验法,就是创造言语交际的情境,一般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实际情境,好有一定的冲突、矛盾,然而根据情境展开测验,如:案例见附表。
魏星
结合实例介绍“自我评价法”专题五 主持人
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综合考察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突出重点,注意坡度。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态度与习惯,重在鼓励学生自信地表达;第二、第三学段主要评价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设计活动,方法多样。如“情境测验法”。
注意整合,相机评价。注意口语交际教学与阅读课、作文课及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整合,增加学生表达的机会,增强评价的意识。专题六
戴晓娥
新技术带来了教学环境的变化,也给教学带来了创新和发展的空间。新技术的一些特点与课程标准倡导的习作教学理念是一致的,教师如果能关注这些技术,用好一些工具,就能设计既有时代气息,又符合学生心理的教学活动。(呈现写话案例1)
陆志平
这个写话教学案例,充分发挥了技术和媒体的作用。新技术为老师获取教学资源提供了很好的工具(照相机)、平台(网页),也为学生表达与交流提供了新的工具、新的空间、新的机会。写作不仅可以用纸和笔,还可以用电脑,用手机,还可以加上照相机、录音机等工具,图文甚至音频、视频介入,更加生动活泼。
薄俊生
的确如此,数字时代、网络环境,给写作教学带来了无限空间,最关键的是改变了原来传统作文教学中为了训练而写,只有教师单一评价的模式。我们学校的班级网页一直是学生进行习作、交流、评价的平台。
陆志平
以班级或者个人网页为代表的网络平台是非常好的载体。孩子们根据自己表达的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把自己写的文章发表在一个可以让大家都共享交流的空间。读者的对象丰富了,评价的角度多元了,孩子作为表达的主体,责任意识也会增强。
戴晓娥
以电脑为工具,网络平台为代表的新技术,不仅仅提供了表达的空间,还提供了很多学习支架。
教师在写话和习作教学中,假如能够很好的利用这些工具软件作为帮助学生进行作文练习的支架,不仅能够激发兴趣,还能解决作文教学中的难点。(习作案例1)薄俊生
每一项新技术的产生,背后都有自己的思想。我们的老师如果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技术,接受并应用技术,让技术的思想和教学的思想很好的融合。的确,能够产生革命性的变革。
戴晓娥
我这里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案例。《我的妈妈》是学生经常写的文章,有一位孩子用“数字故事”的形式,呈现了他的文本——
(习作案例2)薄俊生
·国培计划(2011)—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小学语文·
这一案例,虽然应用的工具和《乡间郊游》是一样,但是解决的重点和难点是不一样的。如何帮助学生解决叙事类文章的选材的真实和表达的具体细致问题,我们可以从这一案例中得到一些启发。
陆志平
信息技术与网络至少让习作教学有三个方面发展与创新:第一,写作目的不一样了,已经成为学生表达、展示、交流的需要;第二,形式也更加丰富了;第三,工具和载体更加多元。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新媒体和网络环境,革新了教育的手段,改变了教育方式。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能够丰富表达的形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相互评改的机会。很多学校,学生建立了自己的网页,建立自己的博客,运用网络查找资料,在网络上相互评改作文等等,都取得很好的效果。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环境,创新习作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也给口语交际教学带来新的气象。薄俊生
戴晓娥 讨论要点:
1.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哪些好处? 2.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口语交际的教学?
3.要正处理好手段与目的的关系,运用信息技术应注意哪些问题?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手段,要为教学目的的达成服务。另外,要用好传统的教学方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教师的语言示范,教师要随机应变、正确引导,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为口语交际
·国培计划(2011)—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第二篇:课程
《海伦凯勒》教案案例
灵石县紫金学校
王雅丽
一、教材依据:苏教版第十册第三段元第一课。
二、设计思想:在案例教学中,我让学生从重点词语入手,学会抓住关键词来理解句子,体会句子的内涵,感受人物精神,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朗读,以声传情。朗读指导没有机械的固定程式,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来读。应该说,这种教学思路对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掌握读书方法很有益处,朗读训练也很扎实。但是如果仅止于此,那么这节课也只会流于一般,学生的情感也无法与文中人物产生真正的碰撞与对接,不能产生拨动学生心弦的力量。有了下面教学的延伸,我们才能有了一个精彩的情感课堂。在紧接着的教学设计中,让学生想象画面读,并在语言情境的描述中,帮助学生走进海伦的世界,抽象的文字渐渐灵动起来,鲜活起来。学生是最易打动的,他们在穿越时空的漫游中,感性而细腻地根据自我已有经验,个性化地还原人物活动场景,实现“人”入我心的效果。于是,一个真正的、“不屈不挠”的海伦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感动着我们。这是的“读”的水到渠成,课本的语言融入学生的发自内心的情感,变得句句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这样的课堂是感性的、厚实的、同时也是学生精神的栖居的“家园”。
三、教学目标:
1、自读自悟,体会海伦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片断。
四、教学重点、难点:体会海伦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五、教学准备:收录机、背景音乐磁带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课文主要讲了哪些事?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自读第一节,想一想:这一节告诉了我们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2、同学小组间交流。
3、集体评议。
4、指导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就在这时,沙利文老师来到了海伦的身边,她是怎么做的?海伦又是怎么做的?在文中画出有关句子。
2、分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评议。
①沙利文老师开始是怎么教海伦的?后来呢? ②海伦开始是怎样的表现?
③海伦接着是怎么做的?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出示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文中哪些语句能帮助我们理解“不屈不挠”这个词,同学们刚才也默读了课文,谁来说一说你画的第一处句子是什么? “他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吮吸着知识的甘霖。他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他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
第三篇:课程[模版]
课
程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类型(1)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2)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4)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5)研究型课程(6)企业管理培训课程 A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B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
C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D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并且是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 内涵
课程即教材
课程内容在传统上历来被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重点放在向学生传递课程知识这一基点上,而知识的传递是以教材为依据的。所以,课程内容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上课所用的教材。这是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观的体现。教材取向以知识体系为基点,认为课程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而知识的载体就是教材,其代表人物是夸美纽斯。课程即活动
这种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杜威认为“课程最大流弊是与儿童生活不相沟通,学科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点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通过研究成人的活动,识别各种社会需要,把它们转化成课程目标,再进一步把这些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取向的重点是放在学生做些什么上,而不是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上。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是一种探究性的教学。
课程即经验
在泰勒看来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而学习经验是指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课程现场,他认为“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学习经验,而不是向学生展示各种事物。”这种观点强调学生是主动参与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的质和量决定于学生而不是课程,强调学生与外部环境的互相作用。教师的职责是构建适合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
类型课程,包括文化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隐性课程。文化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活动课程包括阳光体育、大型活动、兴趣小组等,实践课程包括社会调查、学生会、团委等学生团体组织的自主活动、综合实践活动,隐性课程包括除了上述三类课程,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资源、环境、学校的文化建设、家校社会一体化等。
(1)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分科课程也称文化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
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Bruner,J.S.)的结构主义课程论、德国教育学家瓦根舍因(Wagenschein,M.)的范例方式课程论、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Bahkob,J.B.)的发展主义课程论。
①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论。基本观点:首先,主张课程内容以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学科的基本结构是由科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所构成的。其次,在课程设计上,主张根据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的特点安排学科的基本结构。最后,提倡发现法学习。布鲁纳很多思想体现了很强的时代精神,对当前学校教育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不足:如片面强调内容的学术性,致使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将学生定位太高,好像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这门学科的专家;同时在处理知识、技能和智力的关系上也不很成功。但布鲁纳的思想对今天我们的课程研究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②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课程论。强调课程的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主张应教给学生基本知识、概念和基本科学规律,教学内容应适合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教材应精选具有典型性和范例性的内容。特色在于:其一,以范例性的知识结构理论进行取材,其内容既精练又具体,易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其二,范例性是理论同实际自然地结合的。其三,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都是综合的,不是单一的。其四,范例教学能更典型、具体、实际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赞科夫的发展主义课程论。把“一般发展”作为其课程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称为“发展主义课程论”。所谓“一般发展”,是指智力、情感、意志、品质、性格的发展,即整个个性的发展。主要观点:第一,课程内容应有必要的难度。第二,要重视理论知识在教材中的作用,把规律性的知识教给学生。第三,课程教材的进行要有必要的速度。第四,教材的组织要能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即让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成为自觉的学习者。第五,课程教材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促进差生的发展。
活动课程与分科课程相对,它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它也常常被称之为“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等。杜威常被认为是代表人物之一。
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是学校教育中的两种基本的课程类型,我们可以把两者看作是一种相互补充而非相互替代的关系。分科课程讲科学知识加以系统组织,使教材依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分科课程将科学知识加以系统组织,使教材依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以便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但是,它由于分科过细,只关注学科的逻辑体系,容易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不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活动课程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救这一缺失,但同时,由于活动课程自身往往依学生兴趣、需要而定,缺乏严格的计划,不易使学生系统掌握科学知识。一正一反,利弊兼具,任何一种在张扬其特长的同时,也就将其弊端暴露无遗。所以,这两类课程在学校教育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2)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
核心课程反对将各门学科进行切分的做法,强调在若干科目中选择若干重要的学科合并起来,构成一个范围广阔的科目,规定为每一学生所必修,同时尽量使其他学科与之配合。核心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被看作是对儿童中心课程的反对,它在产生之初,尤其反对课程只从学生个人兴趣、需要动机出发的做法。它提醒教育者注意,儿童并非生活在真空里,而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社会环境里成长的,课程需要反映儿童所赖以生活的社会的需求。因此,核心课程在产生之初,其显要特征就是注重社会需求以及生活为中心。乃至后来,核心课程在离场上稍有改变,其实也吸纳了活动课程的一些成分。
核心课程产生于20实际二三十年代的社会动荡时期,改造主义在其中的作用功不可没。改造主义自称是“危机时代的哲学”,宣称社会文明已面临着毁灭的可能,必须改造社会使人们能够共同生活。这种改造不只是通过政治行动,而更基本的通过社会成员的教育去实现人们共同生活的目标。因此,在他们看来,教育必须专心致志于创造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必须在人们的心灵中引起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于是他们倡导一种“以未来为中心”的教育纲领,其目的是通过说服而不是强制的办法来实现“社会改造”,以“社会改造”为核心来构建核心课程,打破原有分科课程的界限。有些人看来,核心课程之真正特点乃是注重社会需要及以生活为中心。
核心课程除了学科间的综合并构成一个“核心”之外,它还有另一显著特征,即这种课程是要每个学生都要掌握的,是需要所有学生共同学习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些问题:一是社会生活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哪部分课程需纳入“核心课程”?二是随着新学科的不断涌现,这些学科的拥护者都极力希望纳入到课程中来,并且有的学科也的确需要在核心课程中得到反映。这就又使得课程选择与设计中的古老问题——时间和可利用资源——反映了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如同分科课程自身的缺失造就了活动课程一样,与核心课程互补的外围课程也就应运而生了。
外围课程指核心课程以外的课程。它是为不同的学习对象准备的,它不同于照顾大多数学生、面向所有学生的核心课程,而是以学生存在的差异为出发点,它也不像核心课程那样稳定,而是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年代的不同及其他差异而作出相应的变化。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的差异,如同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的一样,是相辅相成的。
(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从课程开发的主体来看,可以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国家课程亦称“国家统一课程”,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课本课程是由学校全体教师、部分教师或个别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地方课程介于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指由国家授权,地方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而言的,它是一个比较笼统的和宽泛的概念,并不局限于本校教师编制的课程,可能还包括其他学校教师编制的课程或校际之间教师合作编制的课程,甚至包括某些地区学校教师合作编制的课程。与国家课程相比,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呈“三位一体”的态势,形成统一的三个阶段,并由统一批教师负责承担。
一般来说,中央集权的国家比较强调课程的统一性,较多地推广国家课程,而地方分权的国家比较强调课程的多样性,较多地推广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已经认识到,虽然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不同的课程形式,但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在推广国家课程的同时,应该允许开发一定比例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而推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学校,也不应该贬低或排斥国家课程。
(4)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
显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是教育者直接地表现出来的,如课程表中的学科。
隐形课程包括除上述课程之外的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资源、环境、学校的文化建设、家校社会一体化等。研究中有很多类似的名称,如隐蔽课程(hidden curriculum)、潜在课程(laten curriculum)非正规课程(informal curriculum)、未研究的课程(unstudied curriculum)、未预期的课程(unanticipated curriculum)。指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也可以说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具有非预期性、潜在性、多样性、不易觉察性。
隐形课程与显性课程有三方面的区别:一是在学生学习的结果上,学生在隐形课程中得到的主要是非学术性知识,而在显性课程中获得的主要是学术性知识;二是在计划性上,隐形课程是无计划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是无意接手隐含于其中的经验的,而显性课程则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有意参与的成分很大;三是在学习环境上,隐形课程是通过学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的,而显性课程则主要是通过课题教学来进行的。
隐性课程研究可以追溯到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附带学习”,即指学习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隐性课程”一词是由杰克逊(P.W.Jackson)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如果说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formal curriculum)或官方课程(office curriculum)的话,那么隐性课程则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我国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对其下的定义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隐性课程的特点主要有:
第一,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
第二,隐性课程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第三,隐性课程的影响是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统一;
第四,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有意识性与无意识性的辨证统一;
第五,隐性课程是非预期性与可预期性的统一;第六,隐性课程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正是由于隐性课程的特点,要求在隐性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 首先,优化学校的的整体育人环境; 其次,要特别重视学习过程;
最后,通过隐性课程的实施,塑造与完善学生的人格结构。(5)研究型课程
关于研究型课程的争论很多,按功能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型(探究型)课程三个部分,研究型课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就课程目标来说,研究型课程在目标上的特点表现为目标的开放性,课程目标的开放性,课程目标不仅指向某种知识内容,而且指向各种知识的综合探究过程,指向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所发展的探究意识、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指向学生对各种知识的综合探究过程的情感体验。并且这些目标指向在不同的课题探究过程中,有不同的侧重,除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外,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达到的知识目标是开放的。就课程内容来说,研究型课程在内容上呈现出综合、开放、弹性大特点。其中综合性与弹性是体现其生命力的重要因素。此类课程的内容弹性非常强,在保证一定的学习量的前提下,学习所探究的内容和主题,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甚至不同的学习小组,都可以进行不同的选择。
就课程组织来说,以开展合作性的、综合探究型的课题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研究型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在组织形式的选择上,应体现出合作性与独立性相结合的特点。学生的探究过程既有个体的活动,也
有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因此,在课程的组织形式上,既有体现独立性的个体活动的过程,也有体现合作的小组活动的过程,也有体现集体性的全班交流活动。在某一个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这几种形式都会出现。
就课程评价来说,由于研究型课程在课程目标和内容上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因此,在课程评价中,不适宜运用目标评价,而应该运用过程性的评价方式。这样,研究型课程的评价就具有了过程性的特点。
研究型课程作为一种开放性的课程,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有了一定的载体。各个学校可以根据“以学习者、以社会发展中心”的原则,开发适合学校实际教育条件和具体特点的课程。在研究课程中,课程的设计者除课程方面的专家、专门的课程设计者、教育行政部门人员之外,学校和教师也是课程的设计者的开发者,这是研究型课程的一个最典型的特点。(6)企业管理培训课程
以提高管理技能、提高生产运作效率为目的的培训,它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培训、生产采购管理培训、企业经营决策培训等各个模块。
根据统计,目前最热门的十项管理培训是:
1.高效培训
有关提高效率的培训课程,费用高昂,受到高层次职业人士的欢迎。
2.时间管理培训
课程传授的不仅是工作时间的管理方法,还包括生活时间的管理方法。由于时间管理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因此不论是公司还是个人都很欢迎此类培训。3.团队精神培训
受西方现代企业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意识到,员工整体协作对企业的发展将起重要作用。团队合作逐渐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对这方面专业培训的需求水涨船高。4.营销技巧培训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要求企业更加主动、积极地开拓市场。营销人员要想提高业绩,参加专业培训非常重要。
5.客户服务技巧培训
客户是上帝,只有充分满足客户的需要,才能实现企业的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客户服务作为一种盈利的好方法。6.沟通技巧培训
演讲技巧、谈话技巧、客户接待技巧都属于沟通技巧的范畴。
7.项目管理培训
包括对质量、时间、费用等几方面的管理,其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起到科学协调作用。可以帮助企业保证项目实施质量,制约实施时间,控制费用等,因此倍受重视。8.薪酬设计培训
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实行市场化薪酬制度,薪酬已成为员工能力差异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但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缺乏薪酬设计的能力,此类培训正好满足了这方面需求。
9.领导艺术情景培训
形式灵活,内容实用,从日常工作中可能碰到的一些小案例出发,教给学员实用的处理问题的方法。10.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正本清源,管理培训既然要引导学员思索和解决他们面临的不同的实际问题,就一定要求培训师的培训课是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换言之,他的许多培训课应该具有唯一性,不可复制、不可推广,其他人想学也是徒劳。每个培训师应该努力在不断的经验反思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创出自己的特色。(1)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2)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3)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中介。(4)对学校进行管理与评价提供标准。
第四篇:专题课程
阅红色经典,陶冶官兵爱党爱国爱民情操。为增加广大官兵对党光荣历史的理解,支队开展了“读红书、学党史”主题读书实践活动。支队为每个大队购置了一批反映我党我军光辉历程的红色经典读物,供组织官兵开展读书活动。各大队根据自身实际,利用晚饭后休息时间和周末,由由各大队教导员牵头,组织全体官兵参与到 “读红书、学党史”主题读书实践活动中。通过开展“读红书、学党史”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官兵爱党、爱国、爱消防事业的坚定信心,树立了警营新风气,使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牢牢占领了警营文化阵地,有力促进了部队思想政治建设。
唱红色歌曲,深情抒发消防卫士爱国情怀。支队领导高度重视唱红歌活动,专门聘请专业音乐老师到支队指导唱红歌活动。排练中,广大消防官兵一丝不苟,认真学习乐谱、熟悉旋律,得到老师的高度赞扬,一曲曲红色歌曲唱出了官兵们的飒爽英姿和豪迈风采。在消防警营,官兵们形成了大家学唱红歌、爱唱红歌、赛唱红歌的良好氛围。红歌勾起了全体官兵红色的情怀,也表达了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祖国的无限祝福。
看红色电影,增强官兵为消防事业献身意识。6月15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献礼巨作《建党伟业》正式公映。为推动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进一步加强党史教育,提高官兵敬党爱党的自觉性和爱国热情。6月23日下午,博州支队组织官兵到博乐市影剧院观看了建党90周年献礼片《建党伟业》,引导党员和广大官兵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重大历史事件,全面了解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周恩来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员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中为新中国不断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和百折不挠的革命斗争历史,号召广大官兵党员要练就过硬本领,扎根消防,献身消防,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努力为博州消防事业再上新台阶作出积极贡献。
树红色信念,提升消防官兵的思想意识。支队紧紧围绕“坚定理想信念、忠诚履行职责使命”深入开展学习实践“三句话”总要求主题教育,集中开展以“学党史、知党恩、强党性”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教育,以组织官兵收听收看纪念活动、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党课教育等形式,充分利用宣传橱窗、网络等媒体,深入学习党的光荣历史、辉煌成就及优良传统,增强党性观念,加强党性修养,不断提升官兵的思想认识。
开展红色基地庄严宣誓活动。各级依托全省消防部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纷纷组织优秀党员和新党员,在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红色革命遗迹遗址前,举行庄严的入党宣誓和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50余次,提高广大党员的荣誉感、自豪感和使命感,增强广大党员的先锋队意识和先进性意识。同时也使“红色基地”真正成为激发爱国情感、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成为陶冶道德情操、提升品德修养的重要场所,成为掌握革命历史知识的重要课堂,让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优良传统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活力。
开展“牢记党恩?情系消防”主题征文活动。在全省消防部队部署开展以讴歌党的丰功伟绩、牢记党的恩情、情系红门建功立业为主题的征文活动,通过征文活动,充分展现在胡锦涛总书记“三句话”总要求指引下,新时期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表达消防官兵对党的无限忠诚、对消防事业的不懈追求和对人民群众的满腔热爱,反映消防官兵快乐工作、幸福生活和丰富的情感世界,展现新时期消防官兵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各单位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把主题征文活动作为推动部队警营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发现培养优秀文艺人才的重要途径,积极鼓励广大官兵开展创作活动,力争创作出一批主题鲜明、内容健康、格调高雅、文笔隽永,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艺术感染力,体现思想性、可读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精品力作。
第五篇:课程
小孩子搭楼梯,重复式搭建,递进式搭建,可以告诉家长有意识的去锻炼孩子的这种搭建方式
课程梳理
小小乐高 我爱我家 动物与环境
管道游戏 故事大王
故事大王老师要给家长讲明白故事大王 让孩子熟练地了解游过,爬过,钻过的意义,通过他搭建的场景来理解河流是可以拐弯的,山是需要爬过去的
回去自己在家做游戏的时候要让孩子在家里有逻辑性的表达出自己搭建的场景,让家长知道我们讲故事也是很有意义的
Eg:《小红帽》用玩具的大灰狼,搭出树林,突然窜出大灰狼,要吃掉小红帽,猎人打不过大灰狼,人不能单独跟野兽搏斗,需要使用工具,让孩子们搭建枪,让孩子知道在生活中遇到危险需要求助大人,使用工具。试听建议:《小火车》 做出的试听课场面大 好看 延展空间大 火车 铁轨 候车室 商场 延展比较丰富 几个孩子都可以上课
《购物车》人少,女孩子可以做这个试听,去商场买东西用购物车来推,老师画图片,搭建购物车,第一层长砖,第二层用方砖互锁,夹住缝隙,每隔一排颗粒搭一块方砖,教孩子对称,间距。车把引导孩子搭建阶梯式的。在认知发展中了解了购物车的使用,了解了买卖东西的意义是社会性发展,两个人的合作还有情绪的控制,如果孩子在搭建过程中屡次失败,回产生暴躁的情绪,老师引导他耐心的完成任务就是对社会性发展控制情绪能力的培养。
百变工程
3-4岁孩子认知的事物都是身边能够看到的,比小小乐高进阶一步,因为他要运用到螺丝刀,人类是先发展肢体,后发展认知,所以加大难度运用螺丝刀,第二个难度是侧向连接,只有这套课有侧向连接,知识点跟小小乐高一样,但是增加了动手难度。
数字游戏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运动范围的增大,孩子不在满足于事物的表象,而是愿意研究事物的内在
《排水管道》《大中小》《电影院》探索更复杂的社会关系内部结构 百宝,生活和早期所探究的内容大概是一样的,但是方式不同,生活与科技
每一个单元是独立的知识点包括 滑轮 齿轮 轴
Eg《缆车》汉堡包结构,上面带一个滑轮用来带动缆车 《圣诞雪橇》《秋千》 早期简单机械
是生活的一个渐进,把滑轮齿轮复合起来使用,相对来说更加复杂一些
机械是一种复合的结构,所有的机械实现的功能都是改变速度和力,这个探究过程中让孩子开始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迷你机械 探索与发现
可以做更细微的动作,人大脑的发育6岁的孩子脑容量已经接近成人了,再生长就是长骨骼和肌肉,这个时候最促进脑发育的时期,是培养孩子脑神经元最重要的时期,通过对大脑的刺激来促进头脑的发育。
小小,百变是了解身边的事物,到了探索是我们看不见的,宇宙宇航员那些我们平时看不到的事物来刺激头脑的发育。
6岁的孩子需要有意识的引导孩子的思维,最应该做一些有创意,刺激性的东西。0-3岁长身体
3-6岁学知识,守规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个性发展非常重要的阶段
动力机械
早期简单编程
4C教学理念,联系
每上一节课,需要了解孩子的认知和动手能力,以及孩子的兴趣爱好,从这方面进行导入 联系环节的目的是希望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一定要设计一个情景把孩子本身带入进来,如果孩子本身就很有兴趣,就不用进行长时间的联系。
Eg:搜救马航
建构
先头脑,后动手,才能够让孩子记住这堂课需要了解的知识点 Eg:动物园搬家,《卡车》,让孩子动手画一辆卡车,简单的画出车头,车厢,轮胎,门 然后让孩子用现有的积木进行搭建,注意提示车身用互锁结构等
反思
今天做了什么,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反思,加深孩子的记忆,做分享将给家长听
延续
在现有这节课的基础上去拓宽,横向纵向都可以,从教学的角度来讲,可以增加孩子在这一节课基础上的知识和能力,比如说搭一个塔延展是讲重心,孩子搭建动手有快有慢,让孩子在搭建完成后继续发挥,加深孩子的个性化表现。
Eg百变工程 区分孩子的左右和镜像左右
分享按照儿童发展成长认知的三大领域寻找知识点,跟家长进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