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课例为载体探讨有效课堂教学
以课例为载体探讨有效课堂教学
首先欢迎各位领导和专家到我校指导,并感谢各位领导给我们提供一次展示、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有效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和提升,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因此,根据教育局的具体要求,我校组织全体教师对有效课堂教学的理念进行了深入学习和探讨,把有效课堂理解为:有效课堂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并把它定位于三重含义:教学有价值,教学有效果,教学有效率。
教学有价值现在满足了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也就是教师的教学是否做了值得去做的事情;教学有效果体现在达成了学习者所要实现的目标,也就是教师的教学是否做对做好了要做的事情;教学有效率体现在学习者用最少的投入达成最大的产出,也就是教师的教学是否做到了尽可能的多、快和省。
基于以上的定位和理解,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开展了以“课堂”为载体,以“关注学生,走进课堂,成长师生”为内容,以“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研究”为对象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尝试和探索,现在我就以刘老师的这节课为案例,就我校在“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研究”方面的一些探索和尝试向各位领导和专家汇报一下。
一、有效备课
有效备课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为了做到有效备课,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突出备课三要素的有机统一,凸显备课的有价值。
备课”需要考虑要素很多,但我们却重点关注学习者、学科内容、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达到三者的有效统一,体现备课的价值性。刘老师在备课过程中,首先研究学习者——学生,研究他们的“需要”,研究他们的差异,并重点研究他们求知兴奋点,例如本节课一开始就设计了学生较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情景导入,同时复习数词,一个数词138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教师抓住时机由此导入新课,对后续的知识学习及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然后,关注学科内容——教材,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有效课堂教学离不开有效备课,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注重对教材的研究、挖掘、整合和再度开发,英语教学提倡任务型教学,每个单元有一个大话题,每一节课有一个小话题,本节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通过研究教材,把内容进行了增删和调整,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情景教学步骤,按照有简到繁的梯度,层层递进地对教材进行了在开发,实现课程内容的“校本化”,“生本化”。最后,研究教学目标的预设在生成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由于学生水平的不均衡,如果上课节奏过快,可能有些学生对部分难点掌握不好,另外有一部分同学的听力可能有困难,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备课中提出了教学过程多采用pairwork的形式,以及放录音时学生跟读的形式,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实现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二)、强化集体备课,凸显备课的有效果。
集体备课是集中大家的智慧,引导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有利于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带动和提高新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我们的集体备课主要分三个过程:
第一步,一学科组为单位,集体研讨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本单元、本课时所体现的课程标准;然后依据课程标准研读教材,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做到“用教材而不教教材”,根据我校学生实际水平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对课程内容进行“校本话”,“生本化”处理。刘老师的这节课就是在杜老师的带领下,整个初中英语教研组集体研讨,把教材中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一堂课以一张中国地图的多次运用,把知识层层递进地整合起来,不仅准确的把
本课时课程标准,而且实现了本节课的语言目标,培养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逻辑表述能力。
第二步,以备课组为单位,依据研读后的课程标准、校本化处理的教材和学生的三者统一,编制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确定教学方法,认真备好教案。
第三步,集体备课与集体听课、集体评课有机结合,作为有效备课的重要环节。课备好之后,学科教研组要集体听课,并进行听评课研讨,提出不足之处和进意见,对现有教案进行修改,进行二次备课。
二、有效上课
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坚持效益第一的原则,把学生的发展当成第一要务,刘老师这节课突出体现了我们在有效课堂教学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1、体现有效的课堂讲授
刘老师在讲授中注重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灵活选择和优化,创设学生参与探究的时空,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突出“五个让”,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推导的结论要让学生自己推导,做到教师在互动中的点拨、引领、启发和强化。体现了我校倡导的“三讲三不讲”有效课堂讲授原则,即讲易混点、讲易漏点、讲易错点,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学也学不会不讲。
2、突出有效的课堂提问
我们提出有效课堂提问是针对当前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诸多无效现象,要么“满堂问”,连珠发炮;要么蜻蜓点水,处处开花但不着边际;要么废话过多,不切实际;要么过于简单,“大合唱”,热热闹闹;要么过于深奥,启而不发。课堂40分钟是相当宝贵的,因此设计的问题要精当有效。
刘老师的课堂提问一是优化了学生的认知结构,突出了提出问题的价值性,引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思维素质和思维能力的养成。二是注重设计问题提出的情景,使学生在一种民主、愉快、乐于、悬念、兴奋的问题情景去思考、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创设了一种任务型问题活动方式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问题交流方式。四是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开放性、层次性,并保持一定的难度,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同学的求知需求。
3、强调有效的课堂训练
强调有效的课堂训练,注重课堂落实,向40分钟要效益,是我校有效课堂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刘老师的课堂教学就体现我们在有效课堂训练的一些研究。
第一,设计训练着眼于学生全面、多元、有差异发展,研究编制的训练问题具有个性化、层次化,能够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和进步的动力。
第二,把训练融入到一种能充分激发学生兴奋点的情景中,让学生带着热情,在愉快中完成训练,使训练最大效益化。
第三,以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训练方式代替单纯的试题练习,题海战术,让训练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合作学习中完成,达到训练的最大效果化。第四,精心设计有效可行的课堂检测,关注学生的课堂反馈,促进学生的学后反思和教师的教后反思。
三、有效研究
有效教学呼唤教学研究必须有效,我们的有效研究反对不切实际、不着边际的假大空的“科研”,教学研究重心一律下放到课堂,推行“问题即课题,对策即研究,收获即成果”教科研模式。,把学生发展中的问题和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困惑作为校本教研的课题;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把大家在研究的收获作为我们的研究成果。
第一,把关注学生作为研究内容。我们提出“把学生作为一个个长久不衰课题” 引导教师把研究学生的发展作为中心的话题来探讨。在研究中倡导“四项基本原则”一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二要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敏锐地触觉到学生的言行举动;三要自觉地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思考学生的举动所
反映出来的心里状况,感悟学生的心态;四要依据所感,根据实际采取恰当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健康成长。
第二,把走进课堂作为研究途径。我们提出“把课堂作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实验室”。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不再是教师自编独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空间;不再是对学生机械训练的场地,而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乐园;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讲坛,而是师生探究建构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的平台;不再是教师模式化运作的车间,而是师生展现聪明才智的天地。因此,我们必须用新的理念去研究、改进教学行为,我们要求教师从教学设计、教学进程、教学实施等方面做到每课三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我是怎样实现教学的有效的?”“我的教学怎样可以更有效?”
第三,把成长师生作为研究目的:。有效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师生的成长,从学生角度来说,学得更快乐、更有效;从教学角度来说,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有课程改革的神圣使命,也是深化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有效教学是让师生既享受教学过程又享受教学成果的教学,它必将丰富师生的生命厚度,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生的甘露!
以上仅仅是我们在有效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很不成熟尝试,存在着很多问题,敬请各位领导、专家给予批评指正。
高新区第一实验学校
2008年9月24日
第二篇:以课堂教学为载体
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中华风骨
特克斯县乔镇中学
莫冰洁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承载着优秀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家乡情结、大爱无私、关爱弱者的优秀道德品质。我们语文教育者应深刻挖掘出教材中的精华传授给我们的下一代以滋养他们的灵魂,塑造中国人的风骨和情怀,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在我们这偏远地方的乡镇中学,孩子们在家里用母语与父母交流,文化氛围比较薄弱,中国古典文化与学生的生活相距遥远,枯涩难懂。少数民族的孩子学习汉语尚且为难,古典文学文化就更难了。所以我校语文组今年开展了《在文化氛围比较薄弱的少数学校如何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课题研究,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少数民族孩子的文言教学,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老师们在课堂上深度挖掘了文本的价值,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理解作者。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提升孩子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如张琳老师的古诗课堂《水调歌头》,在优美婉约的配乐诵读后,学生们自由表达“我能理解你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为人生在世很多事不由我们主宰,悲欢离合在所难免。我们不妨豁达一些,在心里默默祝愿亲人吧。”……马亚萍老师的《五柳先生传》的授课中,问题精当,层层深入。由小组讨论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对陶渊明是怎样看的?能激发学生充分与陶渊明进行对话,正确理解陶渊明先生的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美好情操。巴刚老师的《陋室铭》授课中大量的背景和刘禹锡诗词的介入,加深了学生对刘禹锡风骨个性的了解。在富有文学味的课堂中我们认识了这样一位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洁身自好、不慕荣利的古代思想家、文学家。《春酒》是我们这一学期的重点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教材。于是我们进行了集体备课,分别由莫冰洁老师和张龙老师执教。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要风俗,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的老师带领孩子们读出了中华民族以及作者琦君寄寓在文中的丰富的内涵。在这两节课中,学生们沉醉在《春酒》中,沉醉在春酒的香甜里,沉醉在民风的淳朴里,沉醉在母亲的贤惠里。尤其是张龙老师最后以一副春联结课。上联由老师出:“春酒留香蕴乡情”,下联有学生自由对,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这样的课堂传统文化的氛围很是浓厚,学生们沉浸在其中,不由自主地受着传统文化民俗民风的熏陶感染。
当然每一堂课都是有遗憾的,课堂教学就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比如马亚萍老师的《五柳先生传》中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其实每个人的心理都有一个世外桃源,都有对现实的不满,但是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还是比较完善的。所以我们不能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而应该积极入世,在各行各业中做出自己的贡献。巴刚老师的尽管很有文学味但是《陋室铭》的仿写却没有到位。其实完全可以放开学生的手脚模仿写出自己风格和个性的铭志文。5月份在伊宁市六中的七年级组的墙报中就能看到学生们的富有特色的《教室铭》、《吃货铭》、《学子铭》、《老人铭》、《考试铭》等。再说张龙老师的《春酒》课中,学生基础较好,完全可以深挖到“寻根情结”、“家国情结”的深层次上来。
所以说“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乔镇中学语文组的老师们将不断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不辍探索的脚步。深挖传统文化文本的内涵,以培养我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优秀的道德情操,养成其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培养有中华风骨新一代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第三篇:以书法为载体
以书法为载体,弘扬传统文化
2017年5月11日,武威六中高级教师,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陈守阳先生为新城区第一小学教师和书法社团的学生分别讲了两节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书法课。(p1陈老师示范书写)
陈守阳老师是甘肃省武威市人,自幼习书,诸体皆能,尤擅楷行,长期沉浸于“二王”和米芾行草。作品多次入展省内外书法展,在2012年和2014年全市“临创书法展”中蝉联一等奖。
在跟教师们讲书法时,陈老师首先提到“汉字之美”这个话题,强调“汉字之美”、书法艺术之根就在于笔法、结构、布局三个方面。进而指出:书法,从最初的实用工具、到逐渐演变为艺术审美,在历史的嬗变中,逐渐融入和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艺术形式,“学书法,就像打开了一扇窗,引领我们去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然而,陈老师说据他所察,“现在高中生的书写是一年不如一年”!在当前,党和政府大力倡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在中小学开设了书法课、大学设立了书法专业、无论是教育界还是社会各个阶层都越来越重视书写的形势下,作为教师的我们,理应热爱书法,学习书法——“学书法,写好字,传承书法,教师责任重大。”之后,陈老师与大家进行了交流,指导大家“学书法,毛笔、硬笔都可以,然笔法自毛笔书法中来”,临帖要“学经典守传统,由描到摹再到临,到自觉书写„„选名家为榜样,喜欢谁写谁。”(p2陈老师为学校教师讲座)
接着,陈守阳老师为学校书法社团的孩子们讲了一堂生动的书法课。陈老师语言生动形象,孩子们听得趣味盎然。在讲到用笔时,陈老师说——毛笔睡着了,先要唤醒它——这叫“醒笔”;要把毛笔的毛捋顺,捋齐整,那感觉就像是给小猫小鸟捋一捋背上的毛一样(讲“荡笔”),又讲到藏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陈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娓娓道来如山涧溪流,清丽明快,毫无艰涩之感。(p3陈老师为书法社团学生授课)
今天,新城区第一小学与陈守阳老师,以书法为载体,践行着一个教育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机构或个人加入这个行列,“热爱书法,传承经典,让自己成为一个美好的人。”
第四篇:以活动为载体
以活动为载体,体验学语文之乐
上虞市百官镇叶家埭小学黄兰娟
教育的脉搏总是最灵敏地按照国际风云的节律跳动,自上海市研究性课程的率先开发以来,研究性学习正以人的发展与完善为主旋律,奏响着新世纪的乐章。
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教师说,学生听,教师讲,学生记,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读,学生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诚惶诚恐地跟着老师转,无主体地位可言。应试教育的扭曲,更加剧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失落,学生终日为争分应考而疲于奔命。研究性学习中,“研究”与“学习”都是学生的主动行动,“探索”和“研究”使学生自觉积极饶有兴趣地投身其中。
在深入理解和钻研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和方法的同时,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大胆尝试,在学习内容上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情境为中心,由学生在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自主选择课题,自主开展研究活动,在学习方式上,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时空的开放性,过程的参与性;在学业评价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研究的过程,而不过分看重结果,重在评价学生亲自参与探索和实践中所获得的体验。
以“以活动为载体,体验学语文之乐”为宗旨,我们的尝试与成果可从三板块反馈:
一、生字教学走新道。
初入学的孩童,要他摆正姿势已属难事,让他注意间架结构、笔锋走势更是天方夜谭。传统的生字教学,习惯于“师道尊严”,教师强调一笔一画,学生被动而无奈地“拼凑”。即使是在教学百花齐放,追随前沿的今天,也无非是大同小异,“雷声响,雨点小”,学生提出哪些字难写难记,众人说一通,教师露一手,无非是让学生多写几遍而已。而传统的名人效应更已吸引不了现在的孩子,所以必须有一种新型的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写字教学法。
受一张张小熊图的启发,我们总结出了“双改双写”的写字教学新法。
所谓双改双写,就是学生比较观察老师的范字,如果发现有这样那样即便是轻微的疏忽,则上面附着的小熊也是住的极不舒畅的,让孩子来发挥创意,过一回设计师的瘾,造一间最温馨舒适的房间,一旦被大家认可,小熊就立刻搬进房间。老师在学生的七嘴八舌下将错就改,全班再以老师的进步为动力,拉开你追我赶的局势。
教师写,学生改,教师改,学生写,这一尚待完善的生字教学模式不正是新形势下“减负”最铿锵的回音吗?教师和学生之间完全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提高”的平等关系。老师不露痕迹流露出来的“迎难而上”“知错就改”等品质无形之中深深地感染着孩子们。尤其是“学生为小熊猫重新设计房间”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观察、比较、分析等心理机能,培养了他们细心、韧心、合作、自信等学习精神,使他们的学习意识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课文表演助阅读。
阅读课文虽以抽象的文字符号为载体,但大部分昌由作者心灵感受后精心描绘的生活画面,因此可通过表演活动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成人生的风景。这种表演的基础是对文字的解读、研究,这就决定了课堂表演具有内存的研究机制,而且课文表演符合小学阅读教学的特点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不同体裁的课文,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形象性,天真活泼的儿童有很强的想象力和表现欲。课本剧表演被他们喜爱是于情于理的。
课本剧表演是一种创造性的研究性阅读,它不仅是课堂表演的一种形式,且已成为取材于语文课本并为语文教学服务和丰富校园文化的一种新型戏剧活动,正如剧作家曹禺所说“学生参加演戏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和感情,要具备活泼生动的想象,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课本剧可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使他们对听课,读书发生兴趣。”
学生接受并选择一篇课文,进行表演的过程也就是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并如何“形诸于外”的体验过程,这一过程虽需花费不少精力,学生却乐此不彼。
以我所教的四年级为例,初始的基础是不堪一提,一句话写得千疮百孔,说得支离破碎,表演课本剧却是全身投入,象模象样,别有一番洞天。在表演《神笔马良》中,班上的双差生陈某把贪官演得淋漓尽致,平时一声不吭的叶某虽只是演了个小角色,却把课文内在的潜信息表现得生动形象。一段时间的尝试,学生视学习语文为一种享受,无形中成绩也发生了变化。因为通过课本表演,阅读课文的思想内涵和语言形式,能动地转化为个体的亲身经历与自我认识,同时又重视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合作,促使了学生在情感、认识和生理、心理上的全面发展。
三、在想象王国放飞童心。
自1997年来上海《萌芽》杂志社与7所高校联合发起“新概念作文大赛”以来,“新概念”这一提法,“新概念作文大赛”这一形式,冲破了传统作文教学的大堤。眼下对作文探索的形式喜人,什么“作文要反映新思维,新体验”,“作文教学要提倡放飞想象”,“走面向生活,自由表达之路”,“真实的写作是作文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作文要展示个性和创造才能”等等。
然而从我校的学生习作来看,却不容乐观,尤其是我所带的四年级,更是望“文”而畏,勉强应付的作业也是牵强附会,不是“内容雷同”,“格式僵化”,就是“语言呆板”,“文句不通”,毫无情趣可言,更是难回归到抒发个性、自由表达的本真。
想象,一切从想象入口,孩子的心灵是洁盈绚丽的,他们善于用幻想编织多姿多彩的世界。童话是他们的梦,编织美丽的童话,驰骋童话王国是他们莫大的快乐。在他们笔下,狡猾的狐狸也有多愁善感的时候,凶恶的考虑也有动情善良的时候,躲在一角的拖把也有黯然神伤的时候……尽管文笔朴实无华,故事却是惊险离奇,别出心裁。一堂音乐课中的节目表演,幽默诙谐的动作惹得全场捧腹大笑,生动风趣的描述更是逗得大家前俯后仰。什么“谁的开头最扣人心弦”,“谁的创意最丰富醉人”,“谁的构思最别致”,“谁的句子最精彩”等等。而为了摘取这些头衔他们写得更欢了。
第五篇:以初中函数教学为载体的课例研究
以初中函数教学为载体的课例研究
一、研究思路
1944年美国心理学家勒温(K.Lewin)提出行动研究的新方法,对研究方法在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向上作了开创性的尝试.卡布隆的课堂学原理提出了课堂教学研究的三个维度——教的行为、学的行为与互动行为的理论,开创了国内外课例研究的高潮.国外澳大利亚的比格斯和美国的杰克逊等以及香港的一些学者都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国内顾泠沅教授在青浦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教育模式研究”,倡导教师在课例研究中相互合作,共同提高.顾泠沅教授提出“一个课例,三次讨论”的行动教育模式来促成教师的成长,指出教师成长的关键在于三个阶段中的两次反思.三次讨论,即:
1)一个教师小组,邀请一、二位外来研究者,坐在一起学习有关文献、文件,交流分享各自体验,首先形成理念高地,然后切入一个课例,寻找差距,设计如何改进以往的做法的上课计划.2)按改进的计划上课,同事、研究者看课,课后再坐在一起反省与实际效果的差距,修改上课计划.3)按修改后的计划再上,再一次看课,接着再讨论,把整个过程写成报告,如此一学期几次,逐步建立“行动教育”的知识库.三个阶段中的两次反思,指:
1)在反思已有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间的差距中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2)在反思理性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收获间的差距中完成向行为转移的飞跃.“行动研究”,对“经验型”教师的进一步成长具有非常有效的作用,它通过案例为载体把教师成长建立在学科基础上,克服了通常培训无法落实的缺失;通过“伙伴互助”克服了“案例教学”中没有行为跟进的缺失;通过专家的专业支持克服了“伙伴互助”中没有“专业引领”的缺失.在课例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出适合我校学生的数学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数学教师的理论认识与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使得我校的数学教学借二期课改之东风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同时这也是对农村薄弱学校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二、研究主题的选取
函数知识是中学数学的核心内容,它研究变量,反映一个变化过程.函数是研究现实事件的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模型,函数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说重要,是因为它引入了函数思想,融合了方程思想和数形结合等初中数学的重要思想,勾通了代数、几何,是高中函数、三角与解析几何的基础,更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说它难,是由于在此前学生接触的基本上是常量的内容.第一次学习非常量意义的函数概念,特别是在学生的概念形成水平较低时,他们在认知上可能会出现困难.因为引入了新的思维方式,题目的综合性大大提高,题目的难度也随之增大,而学生的学习被动,缺少好的学习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函数望而生畏.据调查,学生函数概念的认知发展有以下 3 个阶段:作为“算式”的函数(初中);作为“变化过程”的函数(高一);作为“对应关系”的函数(高二).对初三同学的调查中发现:学生把函数看作是一个二元方程或一个等式.学生并不把“一个 x 对应唯一一个 y”来判断是否为函数.他们的标准多为:是否学习过,是否熟悉.认知理论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学习的人已经知道的是什么.在开始接触函数概念之前,学生所学的代数内容有:代数式和方程等.初中阶段学生主要学了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及二次函数,它们的表达式均为一个二元方程(或者说是 y 等于 x 的一个代数式). 学生要理解函数,首先是把这一概念与自己已知的知识联系起来.由于书面形式的相似性,此时最易发生的是把函数与式联系起来进行理解.对函数来讲,x 给定一值,就能算出 y 的值,而多项式或方程也有类似性质,但这种性质原先并没有被特殊强调,所以对函数体会也就肤浅.
从以上可知,函数教学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基本问题的特征,我们以初二到初三的函数教学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教学观念、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工具,探索函数教学这个难关,并以点带面,使我校数学教学与二期课改接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和学习习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教改方面迈出坚实的一步.三、研究方法:
1、文献检索,情报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掌握课例研究的一般步骤及原理,了解国内外初中函数教学的常用方式及其理论基础.2、调查法: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数学学习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以及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程序的意图、教学手段的应用等教学策略,以进一步了解和分析形成教师教学行为的背景,促进师生的进一步沟通与反思.3、个案研究法:
1)课例个案:以“一个课例,三次讨论”和“三个阶段中的两次反思”为指导通过查阅资料、集体备课、听课及课后的评课、反思的螺旋反复进行,对课例个案进行研究探索;
2)对某些典型的学生个体进行追踪调查,分析研究他们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数学学习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转变与课堂教学行为的相关性.4、课堂教学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我们选取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一些有代表性的课,首先大家确定一个研究的主题、进行集体备课,在备课的基础上录制课堂实录,然后对这一节课采用微格分析的方法对教师的目标的达成、课堂引入的效果、活动展开的有效性、练习的编排和合理性以及学生反馈情况进行剖析,寻找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之间不能衔接的节点,探寻更好的解决方案.在课堂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实现“设计——实施——反思——调整”螺旋形上升的过程.四、研究内容:
1、我校数学教学与教研的现状分析
1)近年来,随着我校几位老教师的陆续退休,数学教师出现断层现象.以青年教师为主,缺少教学经验的积累,缺少与外校的交流与沟通,更缺少专家的引领与指导,信息闭塞,教学观念、教学手段陈旧.对初中数学的整体结构把握不好.教师在教学中出现了种种与新课程不和谐的因素.2)教研组活动流于形式,教师之间缺少有效地交流与沟通.在以往的教研组活动中,教师牢骚多,集体的研讨较少.面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多数教师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而每学期每人一次的组内公开课,也因缺少研究的主题而流于形式.由于教研组活动的低效,教师对教研组活动缺少兴趣,迟到、早退现象突出.2、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教学设计的研究
1)最近几年的优秀课大多注重课堂引入的生活化.在二十几节课的设计中,全国优秀课中除了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的两节课外均以生活问题引入,综合分析可知,新进入的学习主题多以生活问题引入,如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等;而如果是前面学习主题的延续,则从前面的知识点引入居多,如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的就是由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延伸而得.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说“应用的数学”是“烧鱼尾”,那么“由生活到数学”就是“烧鱼头”.只有把“应用的数学”与“由生活到数学”共同结合到传统数学教学中,才可能改变传统数学教学只“烧中段”的现象.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如何寻找一个恰当的生活“主题”,使学生在主题活动过程中能够把获得的问题经验加以形式化,并形成数学概念知识,就成为这个课例成败的关键.具体的引入方式也多种多样,可参考附件.2)优秀课大多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手段,但使用的方式以教师的演示为主,学生参与操作占极少数比例.电脑是信息时代的重要工具,如何指导学生用好这一有利工具是学科教学所面临的新的挑战,针对函数这一内容的抽象性、动态性,是数与形的数学思想的完美体现,利用《几何画板》这一优秀的平台,为学生搭建一座沟通计算机与数学的桥,通过学生的操作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情景化,动态化,更有利于学生领悟和掌握函数的通性通法,形成函数的思想.因而如何让学生参与电脑操作,探索函数图象的规律还是我们有待进一步研究的.3)优秀课大多注重东西方传统的结合.东方(如日本)课堂教学设计比较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注重题型的变式训练;而西方(如美国)课堂教学设计比较注重情境导入,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数学与生活经验的联系.3、实践研究
在理论学习与资料收集分析的基础上,比较我校数学教学与优秀课之间的差距,我们对课堂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教学目标的制定从以前单一的知识与技能目标逐步过渡到三维教学目标,从过去沉闷的课堂引入方式到关注学生身边的生活的引入方式,从灌输式教学到注重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将鼓励性评价进入课堂等一系列的措施在“设计——实施——反思——调整”的过程中不断地改进.此外,我们还对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拓展性的研究和探索:
1)小组合作与生生交流的探索
因为我校学生的特殊情况,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学生基础与能力发展不平衡,而这种学生间的差异性恰恰成为我们教学的一大资源,如何利用好这一资源促进生生交流成为我们的研究主题之一.我们在原有的分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一方面对学生进行隐性分层,另一方面进行异质小组的合作学习方式的探索.在探索中我们得出如下规律:
①.在新课的引入中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更易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多角度思考、深入全面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②.在新课的引入中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更易于引出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更有效地理解和识记.③.小组合作运用于部分探索性问题的处理中,可以降低思维的难度,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④.试卷讲评过程中,合理利用小组合作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⑤.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方式,还可以有效利用班级差异作为资源,在班级进行有效的分层教学.⑥.小组合作的成败,小组长的培养是关键因素,此外还要针对班级学生特点确定不同的分组方式,不能一概而论.具体见附录.2)多媒体辅助学生体验与探索的实践研究
如前所述,函数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难点,一方面函数体现的是一个变化的过程,研究的是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学生以往所接触的是以常量为主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函数的学习讲究数形结合,这种思维方式也是突破了学生的常规意识的.正因如此,我们要在学生刚接触函数及其图象的时候让学生充分体验由数到形、由形到数的转变,促成学生的思维飞跃.而几何画板这一软件恰恰在这一方面体现出它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对多媒体辅助教学进行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中,一个更大胆的设想开始成为我们讨论的中心,我们是否可以把“数学实验室”搬到电脑房去,把几何画板的教师演示过程改为让学生自主地探索、体验、内化的过程.我们积极进行了实验,下面以二次函数y=ax2的函数图象的体验与探索为例来介绍我们的研究:
课前准备:教师要先熟悉电脑房的基本情况和学生的电脑操作基础,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并安装调试,保证学生课上的操作能顺利进行.计算机辅助课堂实验的主要步骤:1)指导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建立直角坐标平面,然后在x 轴上任取两点:x和a,度量两点的横坐标,移动点x或点a观察度量值的变化.通过移动和观察体验点的变化引起的数的变化,第一次体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2)建立函数关系:利用画板中的计算器得出一个数值y, 使得yax2,从而建立函数关系.移动点x或点a观察体会点的移动对y值的影响,再次体验由形变到数变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3)点的确定:以(x,y)为坐标在平面内确定一个点P并找到点P在y轴上对应的点y,虚线连结Px、Py,移动点x观察点P和点y的变化,体验自变量变化引起函数值的变化,用直观的形的变化到数的变化再到形的变化,体验函数思想及数学结合思想.4)函数图象的形成:让学生自主移动点x并追踪点P,我们可以形象地看到无数个点P所组成的一个集合——一条抛物线(点动成线).修改抛物线上点的个数我们还可以更形象地体验轨迹、集合、函数图象等词的意义.描出抛物线的轨迹之后,我们就可以对比上抛物体的轨迹归纳总结,得出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是抛物线的结论.5)感受函数图象的性质:在图象性质的探索中,学生可以拖动点a,就可以形象地发现,a的绝对值越大,抛物线的开口越小,抛物线的两部分逐渐向y轴靠拢,而a的绝对值越小,抛物线的开口越大,抛物线的两部分逐渐向x轴靠拢,当a=0时,抛物线变为一条直线,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下.6)感受抛物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美.引导学生欣赏卢浦大桥、定点投篮、投掷铅球等场景,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道理,感受数学的魅力.7)练习与反馈.考虑到学生对几何画板操作熟练性的差异,我们又设计了按键操作与菜单操作等不同的操作方案,使学生能通过不同的方法达到同一目的,同时在课件中加入简单明了而又趣味化的操作指导,使学生更易于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需要强调的是,课堂中完善的课件并不能代替教师的作用,教师的启发、引导、鼓励、认同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动力源泉.叶澜教授指出,“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通过教师这一层面的‘动’,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以学生电脑操作模拟实验的函数教学模式正是这样一种多向互动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的操作、讨论与归纳,为学生展示更多的信息,引导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分享学生的兴奋与快乐„„
随着学校的硬件设施逐步改进,“网络教室”进入学校电脑房,使得师生通过电脑的交流更为方便,全体同学都可以通过电脑屏幕近距离接受教师的展示与指导,也可以欣赏其他同学的成果;而教师则可以通过屏幕监控学生的操作并进行及时地指导.硬件设施的改进为这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有利保证.学生电脑操作模拟实验的教学模式的适用范围远不止函数的教学,其实它有着更广泛的适用范围.在图形的运动的有关内容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更形象地体会图形的不同运动形式,促使学生更主动地学习.推而广之,这种教学模式适用于各种与数形结合有关的探索性问题、操作性问题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也为九年级学生解决开放性的问题提供了有利的工具,对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思考与创新创设了条件,为图形的变式训练搭建了平台.五、研究成果
1、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学习成绩有大辐提升.所以试验对象是从我校八年级中选取了成绩偏差的10名同学,在实验前后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前后同一组对象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从学习兴趣诊断量表、学习态度诊断量表中可以看出,试验前后平均得分有进步,学习方法诊断量表试验前后,在P≤0.01可信度上,效果及其显著.2、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高.教师的课改意识明显提高,与学生的关系更为融洽,多媒体应用的水平也走在了学校的前列,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主要参考资料:
《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教育模式研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上海研究中心等
《聚焦新课堂——课堂教学评价问题讨论》顾泠沅 杨玉东 《课题研究的准备》黄建初
《寻找中间地带》顾泠沅 易凌峰 聂必凯
《变量与函数》廖鸿珠《2004全国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说课与讲课大赛精粹》 《一次函数》赵丹《2004全国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说课与讲课大赛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