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历史教学应加强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中学历史教学应加强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教学论文
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和民族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学历史教学在这一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通过教学中的一些实例,旨在探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贯彻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从而更好的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传统美德,民族精神,仁爱诚信,勤奋创新。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和民族精神,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学历史教学在这一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学历史教学理应承担起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提高现代公民道德素质,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充分重视和挖掘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通过从古到今美德史实的感化达到道德教育和品性陶冶,从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为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新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对历史教材内容的深入挖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首先应加强对学生爱国爱民意识的教育。在当今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富裕,在追求物质和金钱的过程中,私欲难免膨胀,人情往往淡漠,因此,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爱民教育,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爱国主义是把民族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无论何时何地,祖国永远是最重的砝码。历史上无数的仁人志士正因为具有爱国主义的坚定信念和高尚的品格而受到人们的崇拜敬仰,他们留下的关于爱国的美言佳话,更是被人们代代相传和颂扬。有为国家富强不怕长路漫漫而愿上下求索的屈原,有精忠报国的岳飞,有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誓死抵抗外来侵略的戚继光,为维护民族利益在虎门销烟的林则徐高大的身影,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邓世昌林永升,为变法富强而愿流血牺牲的谭嗣同。民族英雄张自忠表示为国与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绝不半点改变,身负重伤仍高呼杀敌报国。有高呼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革命烈士夏明翰。正是有无数坚定信念的夏明翰式共产党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把我们多灾多难的祖国拖出了可怕的地狱。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与同时代人相约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于世界之时。一代伟人邓小平对祖国怀有一腔朴素而深厚的感情,一生三起三落,在蒙难受辱时,不怨天尤人心灰意冷,而是沉着坚韧,缘于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和热爱,他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种质朴的情怀时刻激励着每个中国人的爱国热忱。无数事实证明,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历史。我们在历史教学中通过讴歌这些历史人物舍己为国的高尚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以增强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教育学生要仁爱诚信宽容友善。在大力倡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培养学生的仁爱宽容精神,诚信友善品格十分重要,缺乏仁爱和宽容,人们之间难以形成和谐关系;没有诚信友善更无从建立和谐社会。中华民族的仁爱精神源远流长,《尚书》中有容,德乃大体现了这种仁爱宽容的精神。孔子曰:仁者,爱人。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墨子的兼爱,推崇一种天下之人皆相爱的和谐思想,即强不执弱,众不却寡,富不欺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以宽容仁爱之心对待别人正是一个人高声品格的表现。
诚信建设离不开诚信教育,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许多惊天动地,感人肺腑的诚信故事。商鞅立木为信,季布一诺千金,曾参杀猪示诚信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进行诚信教育的重要资源。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像车子的轮中无轴一样不能行进。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失信不立,轻诺民寡信,言必信,行必果。这些有关诚信的格言警句,深刻反映了诚信原则的重要性。
教育学生要勤奋好学,勇于创新。勤奋好学是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苏秦刺骨悬梁,车胤囊萤,孙康映雪,匡衡凿壁借光,这些古老的故事仍然对学生有激励作用。孔子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三上是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充分利用时间的一种学习方法,乃马上,枕上,厕上,争分夺秒,积少成多终成一代文学大师。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的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都说明了勤学的道理。
创新是一个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源泉,中国古代文明在世界上长期领先于世界,与中华民族的一批优秀人物紧跟时代潮流,锐意进取,勇于创新是分不开的。商鞅以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的精神在秦国推行变法,虽身遭车裂,却决心坚定,为秦国雄霸天下成就帝业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的王安石,面对北宋中期以来积贫积弱的时弊,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口号厉行革新图强,其勇于进取,大胆变法,勇往直前的创新精神为后人所推崇和敬仰。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在民族危难之际,更是抛弃了华夷之防的传统观念大胆提出了向自己的敌人学习的想法,迈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风。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道路,这些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优良传统。
教育学生要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现在我们的物质生活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我们仍然不富裕,就我国的人均占有资源来看,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勤劳俭朴,艰苦奋斗。勤劳是创造财富探求未知的巨大力量,俭朴是我们民族历来推崇的美德。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俭朴,吃苦耐劳,富于创造力而著称于世。奉公以勤,律己以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体现了这一美德的内涵。墨子主张节俭、节葬、非乐,反对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是经验的总结,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豪华人之大恶。汉文帝隋文帝崇尚节俭,影响了西汉初和隋初的社会风气,经济一度繁荣。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奋斗的革命岁月里更是形成了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延安精神,正是凭借艰苦奋斗的作风,才取得革命的胜利,艰苦奋斗成为我党的优良传统。
教育学生要立志自强,一个人的志向高低决定其取得成功的大小。古人云,志当存高远,志不强者智不达。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人各有志,但这志惟有以天下百姓,国家民族为出发点才符合民族的传统精神,才能宏大高尚。大禹治水前后13年风里来雨里去,三过家门而不入。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孙中山以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为己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是个自强不息的民族,自强使他们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自强使他们的美名流芳百世,越是在逆境中,这种自强精神越显可贵。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成,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成大业,司马迁受腐刑之辱,仍发奋作《史记》。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的白色恐怖中,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这些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立志自强的品格特性。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源远流长,内容极为丰富,学习历史是弘扬和继承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只有深入挖掘民族传统美德精神的内涵,用丰富生动的史实加强对学生高尚品格和良好道德的教育,以便更好的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
第二篇: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2010年,我跨入教师这个职业已经10年了。回顾这10年的工作真是忙碌而又充实的,这段时间里,我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在成就产生的同时,我也进步不少,我无悔,我为自己是一名教师而自豪,并愿意为教育事业而奋斗终身。
一、在政治思想方面
2000年9月,我从黄山高专政史系毕业,成为了一位光荣的人民教师。作为年青的教师,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教育,热心教研,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潜心研究教育,在积极做好本职工作,争创一流佳绩之余,致力教育科研与改革,为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断努力。陶行知曾说过这样的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呀,只有爱的付出,才有爱的收获。因此,作为一名教师的我,一直坚信以爱为本,用爱来感化学生,来净化学生的心灵。无论何时,我都能够理直气壮地说,投身教育事业,我终生无悔。作为一名教师我感到无尚光荣。
二、教育教学工作方面
工作10年来,我工作主动热情、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平时的工作中,我常常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工作和道德品质教育,尤其对于班级里的后进生,贫困生,以及家庭复杂的孩子,我采取了用爱去感化他们的心灵,用心去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的方法。在课堂中也一样,我本着少惩罚、多肯定;少质问、多鼓励;少训斥、多交谈;少命令、多引发的谈话政策,进行入情、入理、入境、入心的教育,让孩子不把学习当成负担,健康快乐地成长。在历史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由爱学变成乐学,我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同时,我还常常与家长沟通、联系,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家长不要一味为了赚钱而忽略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长必须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我任教的班级一年较一年有进步,这进步,不仅仅只是成绩方面的,还有能力方面的,而更重要的是班上的学生有了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三、自身发展与进步方面
由于自身的能力和知识有限,我深刻感知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我积极努力参加各种培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教育理论。工作之初,我完成了政治本科自考。此外,我还刻苦钻研教育,吸取前辈们的经验,改善自身的不足。为了更好地充实自己,锻炼自己,我还积极参加各级教研活动,不断尝试教改。这些年,在大家的帮助下,我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均有提高。我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在2008年的新课程教学评比中获汾河区一等奖、滨州市三等奖,在2010年滨州市组织的新课程教学评比竞赛中获汾河区二等奖、滨州市三等奖,并有两篇论文获得的滨州市论文评比二等奖。在2010年9月工作调动到滨州六中以后,我秉承一贯的认真地教学态度,我所带的三个班在两学期的期末统考中,都进入片前3名。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
教师的工作精心而又繁琐,它是在广阔的心灵世界中播种耕耘的职业。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将用我的青春继续耕耘属于我的这片园地。争取有更大的进步。
第三篇:关于青少年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教育研究
题目:关于青少年民族传统文化
单位:
姓名:
电子邮箱:
联系电话:
和传统美德的教育研究信阳市光山县北向店中学 黄晓凌 huangxiaoling20092@qq.com ***
关于青少年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教育研究
摘 要:
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 历代流传下来的。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加强对青少年的培养和进行全面素质教育,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关键词:民族 传统文化 美德 教育 中国梦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的文化和美德。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加强对青少年的培养和进行全面素质教育,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在坚持主旋律和主导性教育的同时,应当挖掘、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让学生们不断地从丰富而深厚的民族文化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提升我国青少年的综合素养。
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是德性的文化,注重人的道德修养。文化建设,就是一个民族灵魂的建设、精神世界的建设。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 高尚道德价值体系的建立, 是与传统文化的长期孕育分不开的。对青少年进行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教育,必将对青少年的思想、认识、价值观以及行为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有利于培养提升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加民族凝聚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江泽民同志强调:“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锤炼与积淀形成的,其中有许多瑰宝精华值得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授。如《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宽容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天下为公,治国平天下”的集体主义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奉献精神等等民族传统文化中进步、积极的内容来熏陶广大青少年的思想,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广大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热情。
(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青少年道德文化素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育人为本的根本,就在于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围绕这一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内容的教育,特别是对民族精神的教育。道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灵魂,是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力量。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所宣扬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慎言敏行、严于律己、改过迁善等道德规范,几千年来就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灵魂,形成中华民族追求和谐、维护统一、崇尚适中、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见利思义、勤俭廉正、刻苦耐劳和精忠爱国的优良素质。
二十一世纪是经济、文化、科技、人才等竞争激烈的时代,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才的竞争。而在人才的竞争中,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占着尤为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视智慧、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育等思想,有利于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的提高,应当认真的加以弘扬。
(三)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应对全球化浪潮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我们不可避免面临国际文化竞争和思想文化渗透的巨大压力。西方文化的冲击已导致部分青少年学生出现民族信仰危机与民族文化虚无感,热捧美国大片、欧美流行音乐,而对民族传统文学不屑一顾。因此在全球化浪潮中,确立并发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优势,教育广大青少年学生继承、坚守民族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一致的文化实力和文化影响力,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文化竞争力。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无源之水,只有根植于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土壤中,不断吸收精华,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只有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吸收改造和超越,才能不断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与体制变迁的需要,把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有机统一起来,为发展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和主导意识形态服务。
二、目前广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当代的青少年学生是嘴里念着英文、吃着汉堡、看着大片、玩着电脑长大的的一代,深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对于西方文化充满了向往,不重视传统文化认识,对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部分学校在对待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上,仍缺乏深刻认识,多数只停留在口头与理论上,学校教育存在只注重“学做事”而轻“学做人”,强调“授业”,而忽视“传道”,在某种程度上学校成了“教育工厂”,“产品”大多知识能力强而道德素质低。而落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陈旧的教育方法,青年教师本身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不足,造成了传统文化教育效果不佳,教师教学不积极。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成为“走过场”。
三、当前社会如何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美德教育
(一)加强民族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培育学生的传统文化涵养
完整健全的现代教育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有机融合,这两者中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是教育的偏颇。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其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校要强化文化育人功能,树立“民族文化进课堂”的观念,开设传统文化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程。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中,持之以恒、积极主动地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然贴切地引入课堂、引入学生头脑,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有选择地阅读一些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文史哲典籍。天长日久,传统文化自然就能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他们提高人文素质的思想营养。同时,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情操陶冶和培养良好的美德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育效果, 不断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 并以此来教育、熏陶青年一代, 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 担当起历史重任。值得一提的是还可把传统美德教育的部分内容由学校延伸至家庭和社区。同时, 发动家长, 通过他们的配合和支持以提高教育的实效。
(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摒弃传统死板的灌输型教育方法,向寓教于乐的教育方法转变
教师对学生影响最大,是学生主要的模仿对象,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明修养、人生态度、治学态度、生活方式及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荣辱观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是终生的影响。因此教师更应提高自身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使学生眼中的教师不仅是一位智者,还应具有贤者风度和人格魅力,指导学生提高治学、做事、律己、交友、待人、处世等方面的修养。
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人们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传统方法的效果受到削弱。教师应大胆尝试、努力创新,以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为载体,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形式灵活、内容多样,而且做到了寓教于乐,实现由传统单一的灌输型方法向双向互动的交流型方法的转变。这样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会在良性的轨道上健康、蓬勃、有序地开展起来。
(三)推荐优秀文化产品,建设多形式校园文化,丰富青少年学生的精神世界
文艺作品是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优秀的文化产品对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史记》、范仲淹的《 岳阳楼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都曾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民族。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应围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轴心,向学生推荐发扬爱国主义、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文化艺术作品,为学生提供最美的精神食粮,丰富其精神世界。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发挥环境的熏陶教育功能,对于提高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效果亦具有重要作用。在学校园里,经常举办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为内容的系列讲座、故事会、民族文艺歌舞晚会、中华经典诵读大赛等活动,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再次,抓好校园网、校园宣传栏、校报、学生刊物等舆论宣传载体建设,积极宣传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大力弘扬先进文化,使学生在校园日常生活中各个方面都能随时随地感受到浓浓的民族文化氛围,在不断感染和熏陶中认同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对青少年学生的人格修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美德教育, 目的是继承民族灿烂文化, 弘扬民族伦理道德规范,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充分发掘传统文化和美德这一德育资源, 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新颖方式, 使传统文化为当代教育服务。传统是现代的根基, 青少年是未来的主人, 加强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学习,努力完善自身的人格, 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社会公德与传统美德.》
[2] 《法律与道德》
第四篇:中学历史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第1~12期目录
第1、2期
2007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优化设计
主编:朱世光
朱可
戴加平
专题一
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朱世光//01-02—04 专题二 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制度/朱可//01-02—09 专题三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戴加平//01-02—13 专题四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黄怀球//01-02—17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对外关系/周长森//01-02—21 专题六 人文主义与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毛宏良//01-02—25 专题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毛宏良//01-02—29 专题八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周长森//01-02—33 专题九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朱世光//01-02—37 专题十 中国古代的经济文明/朱可//01-02—41 专题十一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戴加平//01-02—45 专题十二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探索/朱能//01-02—49 专题十三 走向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与经济全球化趋势/朱世光//01-02—53 专题十四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朱能//01-02—57 专题十五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周葳//01-02—61 专题十六 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和亚洲国家经济的发展/周葳//01-02—65 专题十七 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黄怀球//01-02—69 专题十八 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与对外交往/朱可//01-02—72 2007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优化设计参考答案//01-02—76 新时代的历史观·导言/黄仁宇//01-02—01 学术茶座
呼吁尊重中华传统文化——从“昭君出塞”、“寝则同床”、“孟姜女”、“聊斋”谈起
(二)/臧嵘//01-02—81 教学研究
鸳鸯绣出凭君看,欲把金针度与人——2006年广东省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观摩与交流研讨会综述/鲁力//01-02—84 教材分析
我们到底可以拥有什么样的历史教材?/周建定//01-02—89 国家统一与世界近代史的主线/张彦//01-02—93 新课标教材中的“宜侯矢铜簋”及其他/徐丙利等//01-02—104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与马寅初的“新人口论”盛全生//01-02—109
高考研究
热点·重点·冷点·冰点——考点分级,增强历史高考复习的针对性/段家次//01-02—95 如何上好高三历史试题评讲课/王红兵//01-02—98 高考历史新课程复习线索表解
(六)/陈伟国//01-02—99 试题集锦
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曹朴//01-02—102 初中园地
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亟待关注/潘金传//01-02—105 历史博览
“爱国者”的歧路三例/粟真//01-02—106 历史英文:美利坚民族:美国历史迫近的危机(3)/陈其//01-02—110 图说历史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
(九):佛教诞生/黄牧航//01-02—112 世界文化遗产:历史名城罗马和“城墙前”的圣保罗大教堂/(封面)2006年广东省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观摩与交流研讨会掠影/(封二)
第3期
中国学校制度之批评/傅斯年//03—01 学术茶座
华夏文明的广泛传播与江南黄帝祠的修建/李凭//03—04 呼吁尊重中华传统文化——从“昭君出塞”、“寝则同床”、“孟姜女”、“聊斋”谈起
(三)/臧嵘//03—08 教学研究
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以“文革”史的教学为例/周凌,陈杰//03—12 从纪连海老师上央视百家讲坛说起/傅元根//03—17 小议乡土文化教育中学校和家庭的互动关系/赵东亮,巫云龙//03—19 公开课应不应该“作秀”?/展会//03—43 教材分析
简洁·清晰·生动·深刻——谈《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对历史课堂教学的启示/夏武荣//03—21 郡县制度起源研究的新进展/周群,李耀均//03—23 如何理解两个“最早”——《汜胜之书》与《齐民要术》/刘梨//03—11 对新课标教材中梭伦像的疑惑/刘琴//03—22 对“长乐未央”瓦当的解读/谯全春//03—45 何为“有理、有利、有节”/温晓霞//03—52 高考指导
追寻历史知识的真正意义——《2007年高考(广东卷)历史科考试大纲的说明》分析/黄牧//03—26
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实现科学备考——2007田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与最后阶段的复习对策/林桂平//03—33 2007年山东新课程《考试说明(文综历史)》解读/宋景田//03—37 高考历史新课程复习线索表解
(七)/陈伟国//03—40 试题集锦
浅析高考“考古文物类”选择题/于云雁//03—42 创新性试题汇编(16)/潘勇,孙美艳//03—44 初中园地
2006年全国中考试卷特点简析/张炜//03—46 师爱无价/蔡文华//03—49 历史博览
中学历史教科书没有写到的严复的那一面/马执斌//03—51 《文物讲读历史》序/朱启新//03—53 历史英文:美利坚民族:美国历史迫近的危机(4)/陈其//03—54 图说历史
大权在握/胡胜章//03—07 相煎何太急?!/史秀鱼//03—25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
(十)荷马史诗/黄牧航//03—56 世界文化遗产:历史名城佛罗伦萨//03—(封面)学者选介:聂幼犁教授//03—(封面)读者来信//03—50
第4、5期
2007年高考历史综合模拟题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 主编:赵鸿超 李栋山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一//04-05—04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二//04-05—06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三//04-05—08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四//04-05—10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五//04-05—12 文科综合模拟试题 主编:李栋山 赵鸿超
文科综合模拟试题一//04-05—14 文科综合模拟试题二//04-05—19
文科综合模拟试题三//04-05—24 文科综合模拟试题四//04-05—29 文科综合模拟试题五//04-05—34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 主编:王溅波 赵士祥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一/李赛娥//04-05—39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二/饶超英//04-05—43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三/陈叙通//04-05—47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四/黄永友//04-05—51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五/赵士祥//04-05—56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六/赵士祥//04-05—60 2007年高考历史综合模拟题参考答案//04-05—64 中国:传统与变迁/费正清//04-05—01 学术茶座
“浓妆淡抹总相宜”——陈寅恪与中国通史/代继华//04-05—79 教学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初探/吴磊//04-05—81 关于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有效性的思考/徐为章//04-05—84 在高中开展历史漫画创作活动的尝试/刘琴//04-05—86 教材分析
中国传统上对农民等级的划分/邰英盛//04-05—89 高中课标教材选修Ⅰ教师教学用书拾疑/刘剑//04-05—92 关于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一册12处表述的商榷/周仕德//04-05—93 过渡时期的几个易混易错问题/冯红梅//04-05—94 中国近代史规谬三则/曾润虎,何青//04-05—80 “太平天国”的“国”字为何少一点?/王鸿娣//04-05—111 高考指导
开放了,还要不要戴上“标准”的紧箍咒?/施福荣//04-05—95 高考备考与应试中的心理调整/林起汛//04-05—97 网络阅卷环境下文科综合主观试题的答题规范/李永达//04-05—99 高三历史学习中如何处理试卷/胡胜章//04-05—91 试题集锦
高考主观性材料题创设浅析——以2006年文科综合(全国卷Ⅰ)第37题为例/蒋兆强//04-05—100 创新性试题汇编(17)/邢新宝,杨富丁//04-05—103 初中园地
初中历史开卷考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任岩兵//04-05—96
关于“鹿延第四将带器械”铜版上的阿拉伯数字/黄波//04-05—88 对《卡尔·本茨和他制造的汽车》一图的质疑/蔡宝芳,张秋香//04-05—106 历史博览
司马迁的教训/冯一下//04-05—105 谈谈罗斯福新政中的“倒牛奶”现象/谢璇娟//04-05—107 容闳——中国近代留学教学的先驱/李积权//04-05—108 历史英文:美利坚民族:美国历史迫近的危机(5)/陈其//04-05—110 图说历史
阿尔萨斯和洛林:法德恩怨的见证/吕琮//04-05—85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
(十一):爱琴文明/黄牧航//04-05—112 世界文化遗产:吴哥古迹//04-05—(封面)学者选介:姬秉新教授//04-05—(封二)
第6期
目录
一个旁观者眼中的邓小平/史景迁//06—01 学术茶座
是总统制还是会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体制相关问题辨析/杨秀习//06—04 教学研究
小组学习与社会调查/赵亚夫//06—08 新课程标准下历史学习动机的调查与分析/梅莉莎//06—11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断想——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Ⅰ教材为例/朱可//06—14 论“相似诱导”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苏全有,申艳红//06—17 我为什么不问?/潘金传//06—54 历史教学中的“四节课“/黄庆华//06—51 谈学生课上睡觉/阚新红//06—49 教材分析
浅谈“学习延伸“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以人教版《历史·必修2》为例/冯荣国//06—19 关于先秦时期的历史纪年/汪永臻//06—18 正确看待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王宗信//06—22 对课标教材中程颢、程颐像的疑惑/胡永霞//06—21 全面理解“摊丁入亩“/武旭辉//06—24 再谈“太平天国“的”国“字为何少一点/陆瑞//06—23 张之洞应高“暑两江总督“/孔媛媛//06—07 浅析“大跃进“时期农村工作中左倾思想泛滥的原因/付亦农//06—25
哥白尼学说的最大意义是什么/李国权//06—27 关于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几个问题/刘堂裉//06—10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外大事编年(1)/刘琴//06—28 高考指导
近三年文综高考历史试题与初中《历史与社会》的关系/张志胜//06—32 试题集锦
中国古代典型易错解析/刘森//06—34 世界史双语试题汇编/温才荣//06—38 巧用书信设题一例/潘勇//06—26 初中园地
2007年广东省初中历史优质课观摩暨教学研讨会综述/周朝阳//06—41 真实·趣味·智慧——一堂《历史与社会》公开课的启示/周云华//06—44 关于《世界历史》的两点疑问/段寒冰//06—33 一项至今难以超越的古代中国科技成就/马执斌//06—46 换个角度看李广/史海威//06—48 讥讽袁世凯窃国的对联/宋晓东//06—50 一种特殊的交通运输工具——木炭车/易春梅//06—52 历史英文:古今文明(1)/陈其//06—53 图说历史
曾经把苏联变成历史的人走了/易卉,任俊琴//06—55 关于“门罗主义“的一幅漫画/刘卫萍//06—40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
(十二):古代希腊/黄牧航//06—56 世界文化遗产:京都、宇治、大津的文物古迹和花园//封面 2007年广东省初中历史优质课观摩暨教学研讨会掠影//封二
第7期
灯下杂谈/吴晗//07—01 学术茶座
从《新时代国文大观》看民国初年的中学历史教学/张齐政//07—04 教学研究
历史意识及其在历史教育中的价值/陈志刚//07—07 关于社会生活史教学的思考/范何勇//07—11 试论历史教学设计的现实性与理想性/潘金传//07—55 教材分析
从历史必修Ⅲ看高中历史课标与中学历史教材的得失/周道贵//07—14
对“俄国农奴制改革”提法的质疑/冯一下//07—17 浅析法国大革命领导机构名称的变化/邢新宝//07—18 陈连升牺牲在何处?/方光禄//07—37 对《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一图的质疑/卓伟//07—43 爱琴文明始于何时?/王宗信//07—45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外大事编年(2)/刘琴//07—19 高考指导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历史//07—23 2007年高考历史试题(广东卷)简评/鲁力//07—27 体现新理念,蕴涵新精神——2007年高考历史试题(广东卷)阅卷教师八人谈/叶炳健等//07—34 坚持探索改革,克服缺陷不足——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Ⅱ历史试题分析/孙双武,沈清//07—38 认真研究2007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做好新高三的历史教学和复习工作/王国华//07—40 2007年全国高考文综卷Ⅰ和文综卷Ⅱ历史部分之比较/杨俊龙//07—53 初中园地
必须在乎的几个课堂细节——《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调研手记/施福荣//07—42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地图教学/梁颖群//07—44 让历史风采重现——浅谈初中课堂中历史情境的创设/罗美素//07—46 关于山顶洞人距今的时间/张志胜//07—16 历史博览
百年服饰折射中国朝代变迁/陈倩仪,蒋湘桓//07—48 探体育用语之源 彰人文奥运理念/曹靓//07—47 世界上君主制国家还有哪些?/朱新昌//07—50 历史英文:古今文明(2)/陈其//07—51 图说历史
走向联合的欧洲/张波//07—54 错综复杂的巴尔干漩涡/史秀鱼//07—13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
(十三):古希腊的哲学家和科学家/黄牧航//07—56 世界文化遗产:乌尔内斯的条木教堂//07—封面
《时代》周刊封面人物——周恩来/唐加寿//07—封四 教坛精英:胡军哲//07—封二
第8期
史料择别与辨伪学/翦伯赞//08—01 学术茶座
毛泽东核心领导地位的确立经过/张国镛,陈一容//08—04
教学研究
天堂里没有恐怖——《天堂此时》电影沙龙教学故事/李冰//08—08 用心、用情感受中学历史教学/胡军哲//08—12 回首过去 展望未来——高中历史第一课讲什么?尹燕聪,侯召生//08—14 主题:课堂教学的灵气/刘俊利//08—16 课堂讨论法在高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崔向阳/08—18 历史课堂上的四种互动/张荣才//08—23 教好历史的“四诊法”潘金传//08—36 教材分析
人民版教材编写存在的不足——以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为例/陈伟国//08—20 “官撩资本”概念解析/郭景纯//08—22 试析新课标下的高中通史教学/毕茂荣//08—30 “行已有耻”还是“行己有耻”/沈丽平//08—38 关于“交子”与纸币/赵启莲//08—44 关于人教版教材所引《引享文集》中的一段史料/刘志昂//08—34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何时?/卓伟//08—07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外大事编年(3)/刘琴//08—24 高考指导
2007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卷Ⅰ历史试题品读/汪瀛//08—28 新课改理念在高考命题中的渗透及启示/林桂平//08—31 正本方可清源——从高考卷看教学存在的问题/桂俊//08—35 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Ⅱ管窥/范鸿波//08—37 全球史观下“三过程一体化”高三复习模式的构建/林沙沙//08—39 新课标、新考纲下的高三历史教学策略/李泳筠//08—42 初中园地
一节幸福的课/王建新//08—45 “两弹一星”到底指的是什么?/喻维勤//08—52 二战期间在欧洲战场上的中国记者/朱新昌//08—54 历史博览
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评晚清重臣曾国藩/蒋兆强//08—46 华盛顿纪念塔中的中文碑——一道高考题引出的话题/曹靓//08—49 银元中的一段历史变迁/赵鸿超//08—50 南宋宫廷的讽谏戏/郭友刚//08—15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家庭与婚姻/余海琳//08—51 历史英文:古今文明(3)/陈其//08—53 图说历史
战争的代价/吴新风//08—55 “群丑”还是“群美”?/刘玉广//08—17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
(十四):雅典卫城/黄牧航//08—56 世界文化遗产:艾斯雷本和维腾堡的路德纪念场所(封面)如此相似/张齐胜//08—封四 名师选介:汪瀛//08—封四
第9期
历史主义贫困论·序/波普尔//09—01 学术茶座
中日两国早期现代化道路比较:19世纪后半期/赵自勇//09—04 教学研究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话语霸权与对话教学/陈志刚//09—08 历史漫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教学为例/任俊琴//09—11 浅析美国原始资料教学的特点/吴朝阳//09—15 现实关怀——中学历史教学的“源头活水”/史丹丹//09—18 情景·实践·创新——与曹庆文、龚洁两位老师商榷/王叶军//09—21 历史亲教师如何促成自身的成长?/刘梨//09—26 历史教学中的听、说、读、写/王必闩//09—52 教材分析
读课本——历史学习急需要重新重视的一个问题/桂俊//09—23 中国近代租借地的99年租期从何而来?/杨锦銮//09—25 何处是江南?/欧榆韦//09—27 关于美利坚合众国诞生的标志性事件/丁红军//09—28 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三册指瑕/黄元罗//09—20 新航路开辟的七步学习法/李怀清//09—37 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的时间/焦庆//09—49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外大事编年(4)/刘琴//09—29 高考指导
近两年文科综合高考模式下历史试题的特点及2008年命题趋势预测与对策/陈银洲//09—33 “专题式”选择题何去何从?——全国文综卷Ⅰ、Ⅱ一个值得关注的变化/王露忠//09—38 合作学习在高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张书林//09—41 2007年文综卷Ⅰ学生答题问题及教学建议/张叠//09—43 烟标中的历史/徐继宽//09—45 初中园地
最后的盛世,最值得探讨的问题——由研讨课《最后的盛世》引发的思考/施福荣//09—48 常识的魅力/周良梅//09—42 怎样理解“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喻维勤//09—14 历史博览
对质疑穆罕默德“求学问尤当去中国”的探讨/马执斌//09—50 关于“战国铜壶金银错宴乐图”/韩增科//09—24 “军人魂”佩剑的兴替/尚磊//09—40 陈梧桐《洪武大帝朱元璋传》简介/杨润平//09—54 历史英文:古今文明(4)/陈其//09—53 图说历史
战争的戏剧性/胡之柳//09—55 联合,或死亡/刘玉广//09—10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
(十五):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黄牧航//09—56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蒂卡尔国家公园//09—封面 名师选介:朱可//09—封二
第10期
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10—01 学术茶座
1946年沈崇事件:南京政府的对策/左双文//10—04 教学研究
中学历史教育之痒/汪瀛//10—10 网络教研,鲜活挡不住/刘京平//10—12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的实践策略/王泳//10—14 中学历史教学回顾性提问的设计/王俊伟//10—18 公开课——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催化剂/万成银//10—21 历史课堂语言浅议/杨麒//10—51 教材分析
浅析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第3版的亮点——以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3版与第1、2版对比为例/刘松柏//10—23 如何构建专题教学背景下的历史时空概念/宗加银//10—26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对华交涉全权代表称谓正误/梁建//10—29 如何理解孙中山在护国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刘学林//10—30 以诗纪史话“两税”/张耀军//10—32 何处寻访“丹徒市”?/方光实禄//10—39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外大事编年(5)/刘琴//10—33 高考指导
社会史对高考历史试题的影响/冯一下//10—37 高中历史复习中拓展型知识的应用策略/朱可//10—40 2007年广东高考历史卷特点及应用策略/杨芳//10—42 似曾相识气温图——2006年、2007年两道高考历史题之比较及启示/张小华//10—44 错题本——提高成绩的捷径,师生交流的平台/代俊侠//10—22 电影经典台词设题举例/于京凤,李道海//10—25 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提纲/吴安京//10—46 初中园地
驱动内源,因材施教/何启国//10—52 “三限”中考复习训练法/贾兴岽//10—54 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建立时间小议/孟凡永//10—09 历史博览
狗事杂记/刘降有//10—53 图说历史
朝鲜战争/张波//10—55 这把破扇子,哪能抵挡得住外来的狂风骤雨!/史秀鱼//10—11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十六):亚历山大帝国/黄牧航//10—56 世界文化遗产:遗址城大津巴布韦//封面 读者来信/马天鹰//10—13 “两岸四地中学史地课程研讨会”在澳门召开//封二
第11期
中国史通论·绪言/[日]内藤湖南//11—01 学术茶座
何炳松外国史教科书选材思想的的现实启示/张天明,赵海红//11—04 教学研究
评价—堂历史好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与张显传、李宪老师商榷/陈志刚//11—08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历史教师素养
(一)历史教师的“史德”/徐赐成//11—13 历史课改亟待教师理念的转变/吴自兴//11—16 从杂志缝里找文章/潘金传//11—19 新历史课堂中五种常用课型简介/杨德志//11—53 教材分析
从“黄老刑名之学”到“独尊儒术”——西汉学术思想之变迁/王珺//11—18 浅谈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刘剑//11—20 后期新文化运动两个易错问题的辨析/王俊伟//11—22 “土地私有制”还是“国家授地制”——关于商鞅变法中秦国土地制度的疑惑/黎吉标//11—50 难寻难觅说“交子”/冯一下//11—17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自谁口?/杨晓晨//11—48 谈谈“绝对君主制”与“专制君主制”的区别/庞玉姬//11—36 关于岳麓版课标教材的几处表述问题/刘斌//11—38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外大事编年(6)/刘琴//11—24 高考指导
高考复习在课堂——再谈文科综合中历史科复习策略/胡军哲//11—28 2007年高考历史常识题举例/张波//11—33 专家争鸣与高考命题的动态/王涛//11—35 解读材料解析题的难度系数/夏东平//11—37 歧义重重的邮票题材试题/沈为慧//11—39 徐州市2008届高三摸底检测·历史/陈伟国//11—40 初中园地
历史教学中生成生动态教学资源的捕捉和利用/汤准田//11—45 莫把“祆教”当“袄教”——明末顾大韶的祆教考证/孙常凤,董光奎//11—47 “史书记载”是这样的吗?——兼谈昭君和亲的历史作用/王爱军//11—49 郑板桥的《兰竹图》印反了/莫宇苍//11—12 历史博览
恪尽职守的循吏/刘隆生//11—51 何谓“韵目代日”?/张保玉//11—54 图说历史
“火山口上”的美国外交/吴新风//11—55 马歇尔计划和西欧经济的恢复/吕琮//11—07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十七):古代罗马
(一)/黄牧航//11—56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奈贾高原上的岩画//封面
读者来信:与你同行——致《中学历史教学》/贾兴岽//11—32 名师选介:周明学//封二
第12期
论教育之宗旨/王国维//12—01 学术茶座
教材所述“二十一条”第五条质疑/刘玉广//12—04 “二十一条”中“第五条”质疑/李佩岳//12—04 “二十一条”的来龙去脉/肖自力//12—04 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历史教师素养
(二)——历史教师的“史观”/徐赐成//12—07 有感于一份截然不同的教学诊断/陈春露//12—10 美国中学教材《世界历史》(学生版)体现的“全球史观”及其启示/刘松柏//12—12 对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教学的冷思考/李强//12—14 善待学生的“插嘴”/陈水土//12—19 老师也是“顺毛驴”/韩新萍//12—45 教材分析
走出关于康乾时代的认识误区——兼与操璐璐老师商榷/徐德厚,蒋运文//12—17 浅析雅典的选举方式及希腊城邦的规模城邦的规模/臧书磊//12—20 “权力”与“权利”辨析/陈登鹏//12—21 关于中国最早实行复种制的地区/张继斌//12—37 北魏相州在何处?/唐剑锋//12—22 何谓“盟旗”/贾文治//12—50 内蒙古自治区为什么成立于建国前?/李健//12—39 初、高中不同体例历史教材衔接、整合的策略与思考——以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为例/王露忠//12—23 人教版《历史》必修①新、旧教材主要观点的变化/杜海军//12—27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外大事编年(7)/刘琴//12—30 高考指导
也评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兼与何凡、周明学老师商榷/王俊伟//12—34 高三历史教学提高学生选择题成绩的几点尝试/李明雨//12—38 联系《十七大报告》解读高考历史考点/卢虹//12—40 小议历史高考题中的解题指导语/张应进//12—26 革命歌曲巧设题/李道海,于京凤//12—47 初中园地
感谢周杰伦/莫宇苍//12—44 浅谈初中生的收藏爱好与历史学习/胡卓尔//12—46 历史博览
陈公博留下的文字资料澄清了中共“一大”的历史谜团/苗体君,窦春芳//12—48 孔子、孔庙与潮州红学宫/王忠雄//12—51 琉球半岛为何未纳入中国版图/姚焕成//12—54 开国大典为何没留下完整的影像资料/宋仲明//12—09
历史英文:古今文明(5)/陈其//12—53 图说历史
香港回归/易春梅//12—55 一战前的巴尔干局势/吕琮//12—11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十八):古代罗马
(二)/黄牧航//12—56 世界文化遗产:巴黎苏利桥和第纳桥之间的塞纳河沿岸的迷人风光//12—封面 教坛精英:徐赐成//12—封二
第五篇:中学历史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是国内中学历史教学圈内公认的四大学术刊物之一(陕西师大的中史参和天津的《历史教学》排头两名,华南师大《中学历史教学》和苏大的《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排后两名,此排名不含其他属于高校级别的专业历史刊物)。是一份面向广大中学教师和学生的历史杂志,自1956年创刊以来,忆走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在国内中学历史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刊物一贯
《中学历史教学》
坚持反映中学历史教学与高考的最新动态,贴近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对广大师生有着切实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