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公共艺术教材立体化建设探析范文
高校公共艺术教材立体化建设探析——以《音乐鉴赏》教材为例
葛春先
当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概念被引入之后,教学方式发生了极大地改变,教师和学生对教材产生了新的需求,立体化教材就呼之欲出了。[1]
立体化教材以纸质图书为载体,同时又以课程建设为中心,是综合性的教学资源整合和交流平台。它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微课视频、案例素材、模拟场景、动画演示、考核评价系统与课程教学网站等都是其包括的内容;表现形式有纸质教材、音像光盘、电子书和网络出版物等。[2]
立体化的《音乐鉴赏》教材直观形象、信息量大、网络教学便捷,其浓郁的趣味性、强烈的个性色彩和较好的互动效果都为广大师生所喜爱。《音乐鉴赏》教材的立体化,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整体教学效果。
%形势与政策&新形态教材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侯良健
目前,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平台,传统教材与数字多媒体资源正从共存$互补$整合$优化创新发展到一体化研发,实现纸质内容与数字资源之间1+1>2的效应。一体化资源建立在纸质教材、数字多媒体资源、教学和设计制作队伍以及平台深度合作等基础之上才能实现资源一体化设计。相信随着慕课$微课等数字课程的研发,必然改变!形势与政策“课程与教材的关系’结合新形态教材与数字课程的深度融合及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在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必然要求教学内容形成更加丰富$开放$动态的系统。
关于教师教育新形态教材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魏振水
进行教材的资源组合,进而改变课堂教学核心要素间的关系(见表 1),打破教师是知识权
威、信息的主要占有者和发布者的状况,通过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学习线索和学习资源,改变教学必须在课堂中进行,必须按照教师安排的进度进行的状况,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师的主导下,通过主动学习和活动体验,建构自身知识,获得自身经验的不断积累。使得课堂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成为教学和师生共同进行研究的中心。
随着理念、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成上线,与之配套的新形态教材应运而生,对高等师范院校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支持,也提出了挑战。文章结合新形态教材建设实践,对新形态教材的内涵、特色及建设路径进行研究。
总结高教社教师教育新形态教材的实践,我们认为,新形态教材是指以纸质教材为核心,纸质文本与相关数字资源(或数字课程)整体规划设计,多种形态的资源(教学微课程、教学工具、音频、动画、图表、图片、视频案例等)通过二维码技术与文本有机紧密关联,支持学习者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学习的新型教学和学习资源集合体。
在新形态教材中,文本仍然是最主要、直观的内容呈现形式。通过二维码关联的多种形态资源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教学微课程,即文本教材中相关知识点、重点、难点、关键点内容讲解的教学微课程;二是教学 PPT 以及与文本紧密关联的背景知识,拓展阅读材料,图表、图片等;三是中小学幼儿园课堂教学案例,这也是教师教育独具特色的资源形式;四是相关测试题及答案,等等。
新形态教材提供的教师对关键知识点、重点、难点等教学的微课程,既是对师范生掌握知识的帮助,也是对师范生将来教学实践的示范;同时,教材中大量引入的中小学幼儿园一线教师教学案例,为师范生了解和研究一线教学提供了鲜活的材料,使得学习和实践紧密结合。新形态教材,不仅支持师范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也支持师范生入职后继续通过相关学习,反复实践和验证与发展相关理论,获得新的经验。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并且不断实现学习成果的有效转化,最终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文本内容与相关辅助资源的配置,知识点、能力点教学微课程的配置,不同形式资源的配置要符合教学和学习的逻辑,符合学习规律和学生发展阶段与水平,因此,要有机整合资源。师范生缺乏对一线实践的深度了解与认识,还无法恰当地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资源,需要教师得当的引导,根据教学需要,对内容和丰富的资源进行得当、适量、适度的搭配和整合。
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设计,是新形态教材建设的关键环节。设计包括内容体系设计和教学设
计。内容体系设计包括文本结构、文本容量、关联资源的种类和数量等。教学设计包括知识点、能力点、重点、要点讲解的教学微课程数量,相关资源(包括教学材料、学习材料、案例、动画、图片等)与文本内容的衔接及形式。
我国中小学教材多样化建设30年历程#问题及对策
杜尚荣 李森
笔者认为&多样化教材的核心价值取向问题&至少可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是就本质内涵而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多样化教材必须兼顾的共同要素问题!这就是说&一方面我们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恰到好处地融入多样化的教材发展中*另一方面&教材的特色性多样化发展也必须充分考虑和提取出一些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核心价值要素!二是就发展过程而言&当前多样化教材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问题!三是从教材实施的角度出发&所关涉的多样化教材的核心价值转化问题!多样化教材的特色化必将带来相应的教学模式的特色化变革!探索翻译教材建设,促进翻译专业教育
张美芳
(四)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编写理念,彰显人文关怀
以往的大部分翻译教材注重知识和技巧的灌输,而忽略了!人“在学习翻译和翻译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该书引进了全新的教材观,即提倡翻译教材的编撰应以!学生为中心”,针对不同类型(水平(性别(地区)的受众,编写分层次(多样化系列教材,其建设目标是培养翻译专业学生翻译意识,不仅仅要提高他们的翻译能力,还要加强他们译者能力(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书中呼吁,翻译教材的编写要用描写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引进案例分析和!项目驱动型“翻译任务,创造性地在教材中留出!空白”,培养学员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本书也为教材编写者(使用者(五个附录)提供了一份有益的指南%第五章就是从教材编写者视角出发,比较客观地分析了影响翻译专业教材建设的外部因素,呼吁专家们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切忌!盲目性“,要根据翻译政策和教学大纲的规定,适当地考虑处在一定社会语境中翻译教师和学生的方方面面,贯穿!全人教育”理念。
十年教材建设“成就#问题及建议
靳玉乐 王洪席
教材不仅仅被看作是传承人类文化知识的载体$而是一种动态的!生成的以及体现人文关怀的意义开放系统*它不仅要能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发展其多方面的能力”)教师教学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由此可见$两种教材观的对峙与分野也就成为了新旧教育教学活动的分水岭。
给章节命名,小细节,大学问,彰显教育睿智和人文关怀”
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高度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
宿州学院
丁虎
周家华
三、生物教材编写依据
教材是重要的教育教学因素。它既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又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依据,也是学生 学习知识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先决条件。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与出版的质量,事关广大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和民 族的前途与命运,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如何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辑与出版,我们认为 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教材内容的针对性
教材是内容的载体,因此编写教材时首当其冲的便是对内容的选择。要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促进德育课程与学科课程之间的有机结合 [3]。
特别是要将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必需的职业道德素质与未来的职业教育完美地结合起 来。这就要求在编写的内容上体现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与素质教育的一致性,特别是对于工科院 校,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要求教材的内容与人文学科的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无论在内容的选择,还是深浅度上,都要求教材对所有的学生不能千篇一律,要突出它较强的针对性。2.教材内容的时代性
教材的内容一定要反映出涉及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发展和时代青年所关心的热点问题的探讨,比如时下社会热议的“80后”、“90后”青年人的思想焦点,“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等,以体现教材的时代性。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历史任务,必须始终与时代同步,在坚持中与时俱进,在改革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2] 同时还要注意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时代特点、普遍存在的问题、问题的成因以及解决的方案等,如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市场经济下人际交往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等。这些现实问题须给予正面的回 应,以体现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3.教材形式的灵活性
形式是内容的表达方式,好的形式对大学生对内容的学习和理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教材在形式上更应该灵活多样。如有的教材把内容分为“理论篇或者认知篇、个案篇、实践
操作篇、思考篇”[4]等几个大的板块。有的则在每一章中体现内容的丰富多彩,例如有本教材把一章的内容分为“名人名言、个案与热点、理论园地、操作指南、思维空间”[5]等几方面。由上述的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这样的编写思路既体现了教材的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让大学生真正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的实在性、实用性,也克服了以前教材那种呆板、枯燥和抽象的理论说教在学生中的印象。对于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4.教材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性
教材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需要造诣很高的有关专家的主持和参与,因为没有较高的学术水
平作为根基,就很难从理论的高度上驾驭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价值、目标等,就不能从未来的角度把握思想道德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方向和出路。同时,也很难在内容所依赖的形式上有所突破,甚至出现由于专业的原因,编写出的教材不伦不类的现象。另一方面,思想道德教育更应该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没有基层相关教师对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实际教学实践,没有他们对大学生实际思想状况的了解和总结,即使是再高深或者再前卫的理论,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或者是无的放矢。要么就只有空洞的理论,要么是教材中的理论和实践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脱节,根本难以满足教学和学生的真正需要。因此,教材的编写不但要有从事这方面的专家学者担当主持,而且还应该吸收具有丰富经验的一线教师积极参与,这样的教材才具有切实的实践基础和较强的针对性。另外,教材编写人员的来源仅有这两方面的人仍然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吸收更多的有关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人才补充到这个队伍里来,比如涉及大学生心理的心理学专家、时政问题的社会学专家,以及美学、文艺学等方面的专家等等。这样就能从教材源头的质量上,保证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效果的提高。
5.教材版本的规范性
在教材版本的问题方面,国家应该拿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法规,规范思想道德教育课教材的
编写和使用。如教材名称的问题,虽然有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材”等的总体上的指引,但具体到各个版本,除了体现教材的一些特殊性如“最新版本”、“理工科适用”等特征以外,应保持教材名称的基本统一,以维护思想政治教育的严肃性、规范性,减少随意性和与主题游离的可能性。在版本的选择上,国家最好组织相关的专家团,将各个院校使用的教材通过各种方法、途径,从教学效果和实践效果等方面进行评定,评选出综合情况较好的教材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荐,在某些条件下甚至可以作为指定教材。当然,指定非限定,也并非只是一种,这样可以给使用者更大的空间、更多些选择的余地。在版本的更新上,应提高版本的更新速度,把更多相关的新的理论成果、实践经验和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地在教材中反映出来。但不能为了速度而速度,因此各个院校应该加强经验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打造高质量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材精品。
第二篇: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实验立体化教材建设与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实验立体化教材建设与应用
作者:王香婷 刘涛 徐瑞东 张晓春
来源:《中国电力教育》2012年第30期
第三篇: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论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公共体育课程 立体化教学资源 建设 应用
摘要:从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内容、特征等方面进行阐述,提出了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具体方案和应用措施,为公共体育课程实现教学信息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构建立体化教学资源是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途径川。近几年,在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产生了一大批能够反映课程建设与学科发展新成果、体现现代教育思想、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型教材及相应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但在立体化教学资源的总体建设上仍处于探索、提高的阶段。因此,我们就必须在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加强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形成体育教学的信息化,才能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改革教学模式,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立体化教学资源的概念、内容和特征
立体化教学资源是立足于现代教育理念和网络技术平台,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以学科课程为中心,以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服务为内容的结构性配套的教学出版物的集合,是数字化时代教学现代化的标志,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网络化,优化教育资源诸要素配置的重要途径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立体化教学包、教学资源库、学科(专业)网站,也可以把它们分成三个层次。它具有以下特征:数字化处理、光盘化存储、多媒体显示、网络化传输、学习资源系列化、教学过程智化等囚。这样的特征能够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实用化的教与学需求。
2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
公共体育教学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系统与社会系统的中介,能够反映社会的要求,并受到体育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为实现体育教育的目的和体育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就必须包括知识、技能、情感、身体发展等四个方面。教学理论主要包括:体育卫生知识、人与环境有关知识、体育保健知识、人体解剖与生理有关知识、运动营养学基础知识、人体健康知识、传统养生知识等教学实践内容主要包括:促进身体全面发展的内容、竞技性内容、娱乐性内容、保健性内容、情感性内容(体育游戏类)等。教学形式是以室外的运动实践为主,理论教学为辅,使学生在学习各种运动技能的同时进行身体素质的锻炼与培养。
3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3.1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路
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应结合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分步骤进行建设,首先,要建设公共体育课程的立体化教学包,完善基础的教学资源;其次,要整合基础的教学资源,建设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资源库;最后,要建设大学体育专业网站,提供综合的网络服务。
3.2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内容
3.2.1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包
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包的建设要以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为主,重点开发公共体育教学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的主教材、教师参考书、学习指导书和技能锻炼指导书、试题库等,以及开发用于教师授课和学生复习的PowerPoint电子教案、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助教助学的CAI课件、提供学生自学自练的网络课程等同时要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进行一体化教学设计,呈现包括纸质图书、音像、电子网络出版物等多媒体、立体化产品形态,使这些内容相关、表现形式各异的教育资源,既有重复和强调,又有交叉和补充,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教学资源的整体解决方案(如图1),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3.2.2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资源库
在完成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包建设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将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指标体系和课程教学包应用数据库、高级编程语言和媒体制作软件开发形成学习系统。使体育理论知识形成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流媒体等各种素材,并按照课程、知识点的树状结构排列,便于教师、学生按内容检索;为体育实践教学提供运动技能的仿真练习、模拟系统,以便于学生学习各种运动技能。同时还要完善体育教学资源库的管理系统,以便于教师和学生进行查询和运用,形成整个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如图2)。
3.2.3大学体育网站
大学体育网站的开发要根据专业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网站为门户进行建设与实践。建设的内容应包括教学网站、课外辅导网站、体育知识网站等几个部分(如图3)。教学网站包括教学管理系统、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测试、教学评价和反馈系统等;课外辅导网站包括课外锻炼知识、俱乐部活动、校园体育竞赛组织与训练、场馆器材情况等;体育知识网站包括各类体育网站的链接、体育学术网站的链接等。使公共体育课程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将数字化学习资源、虚拟化网络空间与传统的课程资源及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师生之间利用学校、课堂、网络、通讯、生活实践等活动方式将体育运动的知识学习、经验建构和社会体验联结在一体,形成高质量的教学过程。
3.3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实施
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公共体育课程丰富的专业资源,而且还需要数码相机、扫描仪等外部设备的支持、计算机专门软件开发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参与。从整体来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个高校要协调好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相关的师资队伍,共同努力进行建设;二是技术手段的准备,以现代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和开发工具为基础,配置用于开发的软硬件平台,建设教育信息化的主干道,并应用先进的资源建设技术、工具和手段;三是聚集优秀的师资力量,整合出优筹立体化教学资源;四是制定合理规划,分期分批,稳步实施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4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应用
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比较滞后,体育教学中只是简单的以教师教学为主体来学习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学生以盲目的模仿练习为主,教师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学的服务水平和质量等都满足不了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师生对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应用,以提高体育教学水平。
4.1提高师生综合运用立体化教学资源的能力
一是要提高体育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其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二是提高体育教师运用PowerPoint多媒体教案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的能力,及运用多媒体形式进行体育课程的教学;三是提高学生网络教育资源的应用能力,自主高效地进行体育知识的学习与交流,从而提高教育信息化的程度。
4.2以立体化服务保障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应用
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应用,需要立体化的服务来支撑。首先,学校公共体育教学部门要实现动态化服务,将体育教学和体育相关服务延续到学生的整个学习期间,以满每一个学生对体育教学资源的需求;其次,通过体育教学资源数字化信息服务系统,为师生提供多类别、多形式、多阶段的教学资源应用服务,形成服务形式的立体化;最后,形成服务对象的立体化,任何教学单位和个人都可以通过不同途径,获得内容丰富的不同类型的体育教学资源。
5结论
对立体化教学资源与网络化教学系统的利用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个新课题,它涵盖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诸多方面的变革,这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以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公共体育立体化教学资源与网络化教学系统,使学生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进行自主学习,以达到自主发展的最终培养目标。
第四篇:公共艺术教案
第一课 课时:2节课 教学内容:
1.歌曲:《渴望春天》。2.创编:为歌曲配打击乐伴奏。3.配乐散文:《春》。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磁带、VCD、打击乐、铃鼓、三角铁、响板、沙锤等。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渴望春天》,并在反复地练唱中体会6/8拍子活泼欢快的特点。2.通过对散文《春》的配乐朗诵,使学生感受音乐与文学的密切关系,审美内涵。
3.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教学过程:
1.教师要充分注意“教学导入”环节的重要性,精心设计。如:(1)可以通过教科书上的彩色画面启发学生的想象力,用语言描述春天的景色;(2)可用优美的旋律导入;(3)可用简短的诗句导人;(4)可用录像资料(风光片,春景图,配乐散文)导入。要求学生共同参与。
2.请学生朗诵散文诗《春》,并选择适当的乐曲做背景音乐,有感情地表演。教师也可以发动学生自主找一些抒情音乐的录音并请大家边听边讨论,选择合适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
3.播放歌曲《渴望春天》。请学生仔细聆听,听后用语言描述歌曲所表达的情绪。
4.随录音轻声哼唱歌曲。其间,教师可以为学生范唱,也可以用钢琴伴唱,通过多种形式的练唱,使学生逐渐熟悉歌曲。
5.请学生从曲谱中找出相同的旋律片段。如:
一、二乐句的开头:(插图)并打着拍子反复地唱一唱,加深印象。
6.请学生从曲谱中找出变化音。如(插图)在演唱中注意唱准音高及旋律对感情表达的作用。
7.再次播放歌曲《渴望春天》的录音。提示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感受音乐: ①音乐的速度是什么样的?快,稍快,很快,极快。结合词、曲特点,谈一谈为什么用这样的速度来表达。
②歌曲演唱的力度是什么样的:很弱(pp)、弱(p)、中强(mf)、强(f)、很强(ff)。你认为歌曲应该用哪种力度表现最合适。
③应该用怎样的情感才能恰当地表达歌曲的情绪? ④你喜欢这首歌曲吗?为什么?谈谈对整首作品的感受。
8.在老师钢琴伴奏下,(或用录音带伴奏;老师指挥)全体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渴望春天》。演唱形式可采用领唱、齐唱。之后,也可由学生独唱或小组唱。
9.请学生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伴奏型可由师生共同设计,更多的是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边唱边教学内容:
1.欣赏:《新疆之春》小提琴曲 《春晓》歌曲 《春节序曲》管弦乐曲 《春天奏鸣曲》(小提琴与钢琴)2.器乐:学吹竖笛《春游》3.创作与表演:为旋律创作歌词,并表演。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以描绘春天为主题的声乐、器乐作品,了解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并感受其抒情性、审美性。
2.学会用竖笛吹奏《春游》。
3.通过学生创编歌词、填词唱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以及对音乐的理解、表现能力。
第二课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 1.《新疆之春》
(1)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品表达的情绪,如:豪放、乐观、奔放、流畅、欢快、载歌载舞等。
(2)出示《新疆之春》的主题旋律片段(第一、二部分),引导学生对两个部分的主题片段进行分析。让学生带着问题听录音,如:各部分的演奏形式有什么不同?第一部分主题是钢琴伴奏,小提琴以装饰音、强音、跳弓等多种演奏形式出现,第二部分则是小提琴以双音演奏舞曲般的节奏和拨弦的形式演奏,让学生充分体会和感受小提琴丰富的表现力。
(3)通过欣赏《新疆之春》,使学生了解新疆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热情奔放的性格特征及他们的精神风貌。
2.《春节序曲》
(1)边听边感受这首乐曲的风格特点,如:热烈的、欢腾的、载歌载舞的等。学生小组讨论并谈感受。
(2)将不同部分的音乐主题用板书、投影、课件等方式呈现出来。请学生边听边对比音乐的不同特点,如:欢快的、抒情的、流畅的、赞美的等情绪特点,以及力度上的特点。
(3)学生自主地找一段主题旋律并为其划旋律线,感受旋律的表现特征。3.《春晓》
使学生了解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春晓》这首诗构思精巧,令人回味无穷,加入黎英海的配曲,更使其意境深邃。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词曲结合歌曲的深刻内涵,并吟诵全诗。
4.《春天奏鸣曲》
(1)作品是贝多芬所作10首小提琴奏鸣曲中的第五首,该曲因音乐绚丽甘美,明澈如水而得名。共四个乐章,可以选听其中的第一乐章,教师可以根据优美、抒情的旋律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
(2)组织学生讨论:乐曲第一部分中,小提琴演奏和钢琴伴奏有什么特点?
(二)学吹竖笛《春游》
1.教师弹琴,学生轻声哼唱旋律,熟悉曲谱。2.学生练习吹奏。学生相互帮助掌握技术难点。
3.引导学生找出乐曲中旋律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如:
二、四句旋律完全相同,第三句变化;结尾不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4.为乐曲配打击乐伴奏,在有标记的地方敲击三角铁或其他打击乐器。
(三)创作与表演
1.请学生即兴为《春节序曲》(教材内容)的旋律配一段歌词,并试着唱一唱。分小组创编,然后为大家展示成果。
2.师生共同表演《春节序曲》音乐片段。形式:弹奏、舞蹈、扭秧歌、敲锣打鼓、演唱,教师要将全体学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表演,表演形式由学生自主选择,也可教师、学生讨论安排角色。
第三·四课
课型:综合课
课时:4课时 教学内容:
1、歌曲:《渴望春天》。
2、创编:为歌曲配打击乐伴奏。教学目标:
1、以“春”为主题,使学生通过歌唱春天的歌曲,欣赏春天的乐曲,来寻找春天,发现春天,感悟春天。
2、在反复聆听、歌唱《渴望春天》的过程中,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绪。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启发学生体验在清新流畅的音乐中焕发的青春气息,唤起学生对音乐、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并引导学生能够用甜美、圆润而有弹性的声音、轻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渴望春天》,尝试用声音、速度、力度的变化表现赞美春天、渴望春天的心情。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有关作曲家生平等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背景知识,放到课外由学生自主探索解决,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4、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文化,在音乐的启迪和感染下,产生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和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及风格。教学难点:歌曲情感的表现。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欣赏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录音机、磁带、打击乐器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受春天:
(一)、播放门德尔松的《春之歌》,学生进教室。
(二)、看春、说春、听春:
1、通过多媒体出示一些春景图片,配有优美的背景音乐。(从冰雪融化到万物复苏、春光明媚、到处充满无限生机)
师:同学们,看一下这几幅图有什么变化?你能感受到图片所表现的内容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生:略
2、师:是啊,现在正是春天。春光明媚,百花盛开,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生机。那么春天在你的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呢?你能用一句话来描述春天的美景吗?或者你说一、二句赞美春天的话或诗句。
师:古人云:一年之计在于春。那么,你喜欢春天吗,为什么?
3、师:是啊,正如同学们所说的,春天是那样的美丽,让我们静静的听一听,你听到了春天大自然的哪些声音?你能模仿一下吗?(学生模仿小鸟的叫声、春雨的声音等等)
二、导入新歌:
师:春是四季之首,她在人们的艺术创作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百花争艳,一切都欣欣然像刚睡醒的样子,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春天是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人都期盼的季节,我们是多么渴望春天啊!
三、学唱歌曲《渴望春天》:
1、播放童声合唱《渴望春天》,边听边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课件出示): A、作品的演唱形式?
B、作品的情绪:
1、热烈激动
2、抒情愉快
3、低沉忧伤
C、作品描述了什么样的画面?(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D、歌曲的拍号:
1、3/4 2、6/8 3、3/8
2、听一听,比一比。
(1)、学习新知识:什么是6/8拍,6/8的特点是什么?乐曲开始的第一个字“来”,是在小节的第几拍?
指导学生划拍子唱一唱上面旋律,巩固6/8拍的节奏。
(2)、比一比歌曲为什么用的是6/8拍子,而不用3/4拍子。(学生在听中比较,同样的旋律用不同拍子有何不同的感受。)
3、跟着老师的琴声用“啦”进行哼唱旋律。并模仿一下节奏XXX拍手为旋律伴奏,注意6/8拍子的强弱对比。
4、同学们唱会了这首歌曲旋律之后,有没有注意到这首歌的几句乐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请学生从曲谱中找出相同的旋律片段。分析歌曲四个乐句中,哪几句开始部分完全相同,哪一句完全不同?在音乐的表现上有何意义?请学生从曲谱中找出变化音。在演唱中注意唱准音高及旋律对感情表达的作用。
师生共同讨论,引出对该曲结构的讲解:这首乐曲由四个工整对称的乐句组成,前两句为上下句,似一问一答,活泼流畅;第三句变化音的出现,丰富了乐句的色彩;第四句由前两句变化而来,旋律更加婉转,并起到总结作用。
5、请同学们按照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感受其中的春天气息。
6、复听《渴望春天》。师生共同分析歌曲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对春天的赞美?哪些地方表现了渴望春天来临的急切心情?
7、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好听的歌曲是哪位作曲家创作的?他是哪国人?写过什么作品?什么时代的音乐家?有什么成就?称号是什么?„„。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收集的资料,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莫扎特。学生简单介绍音乐大师——莫扎特的出生地、出生时间和非凡的音乐天赋。
师介绍莫扎特创作《渴望春天》时的情景:这首歌曲作于1791年1月14日,这时的莫扎特已疾病缠身,贫病交加,可令人惊叹的是这首歌曲中没有丝毫伤感和绝望,整个旋律清新欢快,充满天真和童趣,足以看出作曲家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世间上恐怕没有一位作曲家像莫扎特那样,其作品的美好和自身生活的痛苦有着如此鲜明的反差,除了童年时期饱受宠爱,莫扎特的一生经历贫穷、疾病、妒忌、倾轧等种种坎坷。(可以要求学生进一步结合莫扎特的人生之路体会歌曲如阳光般灿烂,如春天般和煦的作品风格。)
8、艺术处理。提示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感受音乐:
(1)这首歌曲的曲式结构什么?音乐的速度是什么样的?结合词、曲特点,谈一谈为什么用这样的速度来表达。
(2)歌曲演唱的力度是什么样的?你认为歌曲应该用哪种力度表现最合适。(3)应该用怎样的情感才能恰当地表达歌曲的情绪?(4)你喜欢这首歌曲吗?为什么?谈谈对整首作品的感受。
9、在老师钢琴伴奏下,全体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渴望春天》。演唱形式可采用领唱、齐唱,边唱边加上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伴奏型可由师生共同设计。
课件出示乐器伴奏: 三角铁:X.X.沙
球:0XX 0XX
(还可以用串铃、铃鼓、响板等乐器伴奏)
10、同学们,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充满生机的季节。音乐家创作了许多作品来赞美春天,表现春天的美好。请你们想一想,还有什么歌曲或者乐曲是描写春天的呢?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歌曲:《春天在哪里》、《三月里的小雨》、《春晓》、《北国之春》„„ 乐曲:《春之声圆舞曲》„„
四、实践创作活动:
1、师:同学们唱着描写春天的歌曲,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春天美好的图景,如果让你来表现春天,你会采用哪些艺术表现形式?接下来我们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一下春天怎么样?分小组进行创作,把你眼中看到的春天的景物表现出来。(学生分成三小组,以朗诵、绘画、舞蹈、器乐等形式来表现春天)
第五·六课
课型:综合课
课时:4课时 教学内容:1.唱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2.音乐故事:国歌的故事。3.音乐欣赏:《绣红旗》。
1.教学目标:
1.通过准确而有感情地演唱和背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体会国歌的情绪,理解国歌的来历,了解人民音乐家聂耳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2.结合欣赏《绣红旗》创编歌表演。2.教学过程:
(一)唱歌
1.学生随音乐《红旗颂》走进教室。
2.师生谈话:教师引导学生:看谁能唱出刚刚听到乐曲开头由小号演奏的曲调。3.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启发学生根据“国歌的故事”等资料,说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理解。
4.学唱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录音、影视或教师范唱)。
(2)教师指挥学生随录音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注意启发学生对演唱的效果进行评价。
(3)学生探究:歌曲速度、节奏、节拍、旋律等音乐表现要素的特点,并能运用音乐要素及表情术语描述歌曲所表达的情绪。
(4)引导学生随音响(录音、影视、伴奏等)听好前奏,准确地把握弱起起唱,唱准三连音,有表情地唱熟歌曲的曲谱和歌词。
(5)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如自由改变本歌的速度、节拍(如2/4变3/4)与节奏(如变弱起为强起;改变三连音节奏),并与前面进行对比,体会音乐情绪及风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6)引导学生随琴声或录音机唱乐谱(包括前奏)。边唱边划拍子,并三连音节奏。
(7)反馈与评价:学生采用竞赛的方式,看谁能很快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曲谱和歌词准确地背唱下来,师生共同评价。
(二)欣赏
1.观看歌剧《江姐》的录像片段,聆听女声齐唱《绣红旗》。
2.学生探讨《绣红旗》的演唱形式、表现的情节、表达的主题思想和音乐的基本情绪等。
3.创编歌表演动作:学生可通过个人或分小组,根据各自对歌曲《绣红旗》内容和情节的理解和想象,创编歌表演动作。设计符合故事情节、乐曲结构及音乐情绪的表演形式,以表达江姐和狱中战友绣红旗、迎解放的意境和坚定的信念。在表演的实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自己、他人和集体的伴奏作简单的评价,并在群体中参与相互交流二度创造的感受,并提出改进的意见。
第七·八课
课型:欣赏课
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
1.管弦乐曲《红旗颂》。
2.歌曲《红旗飘飘》。
3.歌曲《国旗颂》。
教学目标:
1.感受器乐曲《红旗颂》的音乐情绪及演奏的形式。能边聆听乐曲《红旗颂》边看油画,边结合历史知识描述《开国大典》的盛况。
2.感受歌曲《红旗飘飘》《国旗颂》的音乐情绪及演唱形式;能哼唱歌曲《红旗飘飘》中一句或几句曲调。能边聆听音乐,边即兴模仿中国健儿在奥运开幕式行进时的姿态。能描述自己面临不同场合升国旗时的联想与感受。
教学过程:
1.教师介绍《红旗颂》的作者及首演的背景,然后播放录音。2.学生聆听引子及第一部分主题。
3.教师引导学生从这段引子和主题中,听出乐曲分别用了哪些乐器来演奏?其中听出了什么熟悉的音调?(《国歌》音调)
4.聆听第二部分(展开部)。听后,学生畅谈:从乐曲中听辨出节奏、音型有什么特点?这段乐曲在演奏的形式、乐曲的风格较第一段有何不同?
5.聆听第三部分及尾声。
6.学生边聆听乐曲边观看油画《开国大典》,结合语文知识和历史知识,各自畅谈听后的感受和对乐曲的理解。描述《开国大典》时的盛况。
7.学生对以上的见解进行评价,教师参与评价活动,说出自己的理解。8.欣赏男声独唱歌曲《红旗飘飘》。
9.学生自由讨论《红旗飘飘》的音乐情绪、演唱形式以及表达的主题思想。10.学生随录音边看歌谱边随之哼唱。
11.如果高音区有困难,教师可作移调处理。学生可畅谈对这首歌曲的感受,并说出对其中哪个乐句的印象最深。(可能会有不同答案,教师都应予以鼓励)
12.学生聆听音乐,即兴模仿中国健儿在奥运开幕式行进时的姿态。
13.欣赏歌曲《国旗颂》。引导学生讨论这首歌曲的音乐情绪、演唱形式,以及表达的主题思想。
14.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描述自己面临不同场合升国旗时的联想与感受.(参考课本的插图:天安门国庆节升国旗的群众集庆场面)。
第九·十课
课型:综合课
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
1.讲音乐故事,欣赏古琴曲《流水》。
2.学习歌曲《阳关三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并能复述“知音”的故事。
2.了解古琴曲《流水》的音乐内涵,认识古琴的音色。
3.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能够感受和表现出歌曲的基本情感。教学过程:
(一)讲音乐故事
1.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有关知音的故事吗?
2.请学生讲故事,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些关键词。如:伯牙、子期、古琴、高山、流水等。教师适当补充。(如果学生不了解,由教师讲故事。)
3.问:同学们,知音的故事对你有什么触动?
学生的答案可能涉及到朋友间的友情,这为下面学唱歌曲《阳关三叠》做了铺垫。学生的答案也可能涉及到音乐沟通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作用,也可能涉及到古琴音色塑造自然现象的造型功能,等等,都应予以鼓励。
4.听古琴曲《流水》
这项教学内容也可以先安排听古琴曲《流水》,后讲故事。也可以由教师在古琴曲《流水》的音乐声中讲故事,然后摘要其中的某些片段加以欣赏。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自主领会音乐的文化内涵和意境。
(二)唱歌
1.可以安排学生先欣赏歌曲《阳关三叠》;也可以先安排学生朗诵诗句,教师弹奏作为背景音乐。
2.让学生跟随录音学唱。
3.请学生分析歌曲在调式、节奏、音程等方面的特点。比如,歌曲前面部分较为平缓,音与音之间多为邻音,节奏上先长后短等。应注意使学生总结出这些特点对歌曲情感表达的作用。
4.教师辅导学生学会这首歌。全班集体演唱。
5.可以让部分基础好的学生吹竖笛为其他同学的演唱伴奏,并为下节课的音乐情景剧做铺垫。
6.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让学生相互评判在歌曲意境、词曲准确性上的得与失。总结并布臵下节课的内容。
第十一·十二课
课型:欣赏课
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
1.编排并表演音乐情景剧。2. 2.欣赏《楚商》《秦王破阵乐》
教学目标:
1.组织和引导学生根据上节课学习过的歌曲《阳关三叠》编排并表演音乐情景剧。发挥学生自主创造的能力。
2.能够在音乐情景剧中将舞蹈、器乐演奏(吹竖笛)、吟诗等相关艺术手段融人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表现的能力。
3.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以编钟、乐舞等为代表的我国古代辉煌的音乐成就。引导学生将各门学科(如历史、语文等)的相关知识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概念。
4.了解编钟的音色特点及其在古代音乐文化中的作用。5.了解大型乐舞在古代音乐文化中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阳关三叠》
采用齐唱、接唱、小组唱等方式复习歌曲《阳关三叠》。
(二)创编音乐情景剧
1.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创编音乐情景剧“送友人”。可以引导学生先讨论角色、剧情,然后进行剧本和台词创编,最后分角色表演。
2.教科书中有角色和剧情的简单提示,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参考提示时不必拘泥于课本,可以自主创新;应鼓励别出心裁的设计方案和表演。
3.对于人数较多的教学班,教师也可以从班级中选出几位“演员”表演给大家看。对学生观众可以做简单的分工:可以安排部分女同学在周围做杨柳摇摆的示意,可以安排同学吹竖笛或演奏其他擅长的乐器作为声音背景,可以安排部分同学哼鸣《阳关三叠》的旋律营造某种氛围„„
(三)欣赏
《楚商》《秦王破阵乐》
1.问:听赏《楚商》和《秦王破阵乐》,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请用精练的词语描述你的感受。
2.播放录音。
3.教师将学生回答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并总结这两首作品所展现出来的古代音乐风格──凝重、庄严、神圣、清虚等。
4.讨论:是什么原因使这两首作品的音响不同于今天我们所听的音乐? 答案可能会涉及乐器的音色、生活环境、音乐的作用等。
(四)总结
教师自己总结(或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学习效果等。
第十三·十四课
课型:综合课
课时:4课时 教学内容:
唱歌:《江河万古流》; 欣赏:《黄河船夫曲》、《保卫黄河》。教学目的:
学会歌曲《江河万古流》,理解歌曲中旋律、节奏与歌词的密切关系,两段相同结构的歌词与不同旋律和节奏达到的艺术效果。欣赏《黄河船夫曲》和《保卫黄河》,了解黄河──中国的母亲河,体会在《保卫黄河》中所表现的黄河的汹涌气势和中华民族的精神。
教学过程:
1.以提问导入新课。
我国幅员辽阔,有很多江河、湖泊,在众多的江河中,最著名的是哪两条?为什么?它们流经的省份有哪些?
黄河和长江(可出示地图)
黄河:青海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
长江:青海省(通天河)、西藏自治区(金沙江)、云南省(金沙江)、四川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
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中华民族对它们有着特殊的感情。《江河万古流》中寄托了我们对黄河、长江的感情。
2.教唱《江河万古流》。
(1)播放歌曲《江河万古流》。
(2)讲解歌曲中的节奏难点,并做练习。体会歌词与节奏、曲调结合在一起所表达的情感。
(3)教唱歌曲,并打拍子唱乐谱。用自然的、较深沉的声音演唱歌曲。(4)学唱歌曲后,启发学生体会歌曲的结构──单二部曲式(二段体)。两段开始处的不同旋律所表达的不同情感,旋律的再现起到歌曲“统一”的作用。
3.欣赏《黄河船夫曲》(2遍)以提问引入欣赏内容:
你是否知道与黄河、长江有关的故事,或以黄河、长江寄托某种感情的音乐作品?
(1)欣赏一首描写黄河边人们生活的歌曲──《黄河船夫曲》(第一遍)。
(2)参考谱例找出歌曲中的“重复”部分。
(3)其旋律是由几句构成的?歌曲的分句与歌词的写法(排比)和内容有着直接的关系。
(4)跟着录音模唱这首歌曲(第二遍)。
4.欣赏《保卫黄河》
(1)以“抗日战争”引入欣赏──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提问:在这个作品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气势?强调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精神和乐曲中所表现出的滔滔河水奔涌向前的宏伟气势。
(2)介绍《黄河大合唱》及其词作家光未然,曲作家冼星海。简单介绍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背景。
(3)介绍《保卫黄河》中的主题旋律。分段欣赏,感受不同音乐形象:引子、主题旋律(第一、二部分)、主题展开(第三部分)、宽广的旋律(第四部分)、主题再现(第五部分)。
(4)完整欣赏。
5.小结
通过唱歌和欣赏,感知歌曲的二段体结构和音乐中的再现、重复,感受和体会歌曲的不同风格,什么叫做钢琴协奏曲,以及不同作品中的不同音乐形象。第十五课
课型:学唱课
课型:2节课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送别》。
2.欣赏根据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
教学目标:
1.背唱歌曲《送别》,并能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通过讨论能够对《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做出分析,并能够体会每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及其在电视连续剧中的作用。
3.了解影视音乐的不同类别。教学过程:
(一)唱歌
1.讨论:同学们,你们看过哪些电影、电视?其中哪首影视歌曲(或器乐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2.教师简要介绍影视音乐的几种类型。(主题歌、插曲、情节音乐、背景音乐、片头曲、片尾曲等)。
3.请学生唱唱他们所熟悉的影视歌曲(人数可根据时间灵活掌握)。
4.教师:同学们,让我们听一听下面这首歌曲,听完后说说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是怎样的。
5.播放《送别》录音之后,回答问题。然后参看教科书上的有关文字提示。6.请同学们学唱这首歌。
7.用分小组接唱、表演唱等方式检查学习效果。8.请同学们讨论歌曲的结构特点。9.全班完整地演唱这首歌。10.比一比,谁先会背唱。
(二)欣赏
1.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吗?
2.请学生讨论四大古典名著中哪些人物形象给他们留下过深刻印象。3.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根据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中的音乐吗? 4.教师先分别播放《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片段(每首约20秒时间),引起学生兴趣。
5.教师:我们接下去要分别仔细听赏这四首主题歌。
6.分别播放。期间要求学生按教科书要求完成讨论及练习。
7.《敢问路在何方》的音乐情绪豪迈奔放、果敢有力,具有英雄性格。它塑造了唐僧师徒四人不畏艰险、跋山涉水去西天取经的英雄形象。教师也可引导学生说说《西游记》中四人的不同个性。节奏练习要做到准确、整齐,应提醒学生从谱例上找出类似的节奏。
《滚滚长江东逝水》的音乐风格是宽广抒情的,同时具有雄浑、古朴、苍劲、慨叹等情绪。书中的练习可以由学生自由选择处理,风格多样,只要能够发挥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就达到了目的。如果学生有什么疑问,教师(或请学生)可以向他们介绍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
《好汉歌》《枉凝眉》后有一个练习,即讨论各自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其中《好汉歌》塑造的是梁山好汉的形象,而《枉凝眉》塑造的是以贾宝玉、林黛玉为代表的“红楼人物”形象,二者区别很大,音乐上有明确体现。
听完四首主题歌后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主题歌的作用或意义等问题。提示学生关注影视中的主题歌等音乐。
第十六课
课型:欣赏课.复习课
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我心依旧》、《啦呀啦》、《辛德勒名单》主题音乐、《卧虎藏龙》音乐。
2.编排并表演音乐情景剧《一个真实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复习歌曲《送别》。
2.组织和引导学生根据上节课学习的体会,简单讨论如何欣赏影视音乐。
3.让学生阅读《我心依旧》《啦呀啦》《辛德勒名单》主题音乐、《卧虎藏龙》音乐后面的文字材料,然后提问检查学生掌握的程度。
4.让学生提出欣赏的顺序。教师依照大多数意见逐一播放并讲解。
5.《我心依旧》的转调知识点不要求学生死记概念,只要学生能够听出音乐色彩上的变化即可。《辛德勒名单》主题音乐的主奏乐器是小提琴,它表达的是一种发自肺腑的追思;《卧虎藏龙》音乐的主奏乐器是大提琴,它表现的是一种洒脱、清虚的情绪和意境。
6.注意让学生对这几首器乐主题音乐的作用加以评述。7.听《一个真实的故事》录音或观看电影片段。
8.分小组讨论这首歌所表现的女大学生为拯救丹顶鹤献出年轻生命的事迹。9.各小组讨论音乐情景剧的设计方案。
10.试试用抽签的方法(也可以用其他方法)决定各组演出顺序。在教师的帮助下依次演出。
11.请同学们对各组的演出作出评价。
12.请同学们课后写一篇关于影视音乐感想的小论文,作为对本单元内容的总结。
学习总结:
1.复习已学的歌曲,要求流畅 2.对歌词要求背记 3.歌唱过程中音准要准 4.歌唱过程中节奏要稳
5.把歌曲原有创作背景了解清楚 6.需要带感情的去歌唱 考试要求:
1.考试时要求坐姿站姿端正 2.学唱歌曲为考试重点主要内容 3.考试曲子由老师随机抽选
第五篇:基于E―Learning立体化教材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基于E―Learning立体化教材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摘 要】当前,教学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有力促进了高校课程教学改革,也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高职“影视特效”课程为例,探索如何在高职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立体化教材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并设计了具体教学方案。
【关键词】翻转课堂; E-Learning;立体化教材;教学资源库;教学设计
0 前言
教育部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清晰准确地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1]。这类人才的主要特点是实用型、应用性,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有差异的。在高职教育教学中提倡“做中学”、“做中教”,课程重视实践性和实用性,理论内容比例较少,更加强调自主性、个性化、多元化。显然,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是无法此类教学的需求,因此需要引入新的教学模式,而翻转课堂是一种值得高职教育尝试的崭新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与立体化教材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概念被明确提出始于2000年,后因美国科罗拉多州森林公园高中两位化学教师的课堂改革而引起关注。2011年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在 TED 大会上做了演讲报告《用视频重新创造教育》,向大家介绍了翻转课堂的概念,从此,这种新型教学形式开始为众多教师所熟知并引起全球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翻转课堂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而诞生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学生不用再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去听教师对概念性知识或操作方法的讲解,可以通过在家观看视频的方式完成知识的传授过程,课堂上的时间主要是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吸收。翻转课堂把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放到中心位置,围绕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创设有利于探究问题、建构知识和提升能力的资源环境与运行机制[2]。不夸张地说,翻转课堂点燃了现代教育的革命的导火索。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课前的学习资料是学生学习是否有效的关键支撑[3],单一的纸质教材显然无法满足此类教学的需求。为此,各高等教育出版社积极探索立体化教材的开发,立体化教材是一种信息化的教材,以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及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服务为内容的整体教学解决方案。立体化教材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现提供了有利条件。
本文以“影视特效”课程为例,探索基于立体化教材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实施翻转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1)课程分析
《影视特效》课程是高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属于软件类课程,主要学习如何通过专业数字视频处理软件 After Effect进行影视后期处理、电视节目包装、网络动画制作等。通过课程学习,除了要掌握软件强大的功能外,还要提高学生对电脑设计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创造能力。课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教师既需要向学生讲授一定理论知识,演示软件的操作,训练学生的动手实践,还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完成具有创意的个性化作品。很显然,仅仅依靠有限的课堂时间很难全面顾及,且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会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讲解,不能体现学生主体,较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不易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翻转课堂能够把耗时量大的操作练习放在课下,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用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创作和学习交流,体现课堂学生主体作用,更易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教材分析
课程所采用的教材是 E-Learning 立体化教材,是由本校数字媒体应用技术教学团队按照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量身定制,共同完成的数字媒体应用技术网络教学资源库。库中汇集了大量教学课件、高质量教学视频、案例素材及结果、测试练习和答案等。正因为采用 E-Learning 立体化教材,才使得翻转课堂中的学习环节有可能放在了课下
(3)学情分析
本课程授?n对象是高职二年级的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学生已经学习了photoshop、动画规律、非线性编辑等前导课程,具有一定的独立拍摄、剪辑的能力,渴望制作的影片有个性,更具欣赏性。学生具有高职学生重实践,轻理论的特点,急于动手操作,有一定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能力参差不齐。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程已具备实施翻转课堂的客观条件。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本文以课程中的“影视片头制作”为例研究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本案例,中需要学生掌握After Effect搭建三维场景,设置摄像机穿越不同场景的技术。这需要学生先了解基本的原理,如“After Effect中的三维是’伪’三维”等;然后要熟练掌握对应的软件操作方法,这需要老师详细演示具体的操作方法,并让学生反复模拟操作练习;在此基础上需要引导学生团队协作、学以致用、开拓创新,制作出有一定创新效果,个性化的作品。在教学中综合运用演示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和自主探究式教学三种教学方法。
本案例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主要分解为课前自主学习、课中训练内化、课后整理固化三个部分。
3.1 课前自主学习
课前,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自行从网络教学资源库中下载本项目的制作任务单,明确本节课的制作任务,并按照任务单要求开展课前学习。学生登录网络教学资源库平台查找对应的视频提前学习,了解本案例的制作方法,掌握基本的软件操作。教学视频是教师提前录制好的,有详细操作过程的微课视频。对于三维层和摄像机设置的操作这个技术上的重难点,学生可以按照个人的能力情况,参照视频的演示反复操作,直到熟练掌握,遇到问题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向老师咨询或者和同学协同解决。学习掌握情况可以通过资源库提供的测试题目进行自我检测。同时,学生按照资源库中扩展资源的引导了解影视片头制作的基本知识,并查看更多的相关案例。
通过课前自主学习把需要大量时间讲解、练习的软件操作放在了课下,在课前就攻克操作技术上的难点,给师生流出更多的课堂时间进行探究交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3.2 课中训练内化
翻转课堂成功的关键在于通过组织课堂活动完成知识内化的最大化[4]首先,教师针对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并根据学生课前测试情况,有针对性地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如设置摄像机穿越镜头的软件操作,是学生反应较集中的课前学习难点,课上教师进行重点讲评。然后,教师把任务单要求进行解析,引导学生充分了解“影视片头”项目制作的课时目标和任务。第三,模拟企业开发小组指导学生组建制作团队,学生以制作团队为单位研究、制作项目,团队成员明确分工。第四,在学生完成任务后,采用学生讲述、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对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交流和评价,这是翻转课堂中必不可少的落脚点。按照教学目标,本案例的综合评价重点在于考核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对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
3.3 课后复习固化
课后,布置学生按照教学资源库中的课后作业单完成课后学习,巩固、拓展学习效果。一是,针对已完成的项目进行完善和学习总结,提交修改作品和项目制作报告;二是,完成开放式题目,引导学生在完成本次学习任务的基础上,举一反三,拓展思维,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案例中,课后开放式题目就是要学生搜集运用三维场景效果的影视案例,拓展学生的创作思维。小结
基于立?w化教材的翻转课堂形成了一种“学习知识在课外、内化知识在课堂”的新型教学结构,能够很好地体现教学相长、和谐共济、互相转化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陆丽婷,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江苏科技信息,2017(8),67-68.[2]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2013(2),58-64.[3]胡金艳,蒋纪平.翻转课堂在软件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2016(3),45-51.[4]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