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别小看初中历史导课的有效性
别小看初中历史导课的有效性
作者: 翟
笃
成 类别:教
学 论 文
学科:初
中
历 史
单位:芜湖县红杨中学 字数:
2622字
时间:
2015年4月
别小看初中历史导课的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广,有效教学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有效性等问题的不断提出,导课就自然而然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就好比拉二胡,定弦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二胡拉得好坏。这一环节处理得巧妙,可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 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的转入活跃的状态,这对学生学习新课,掌握所学的新知识有非常重要作用。
导课也是一门艺术,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自主性、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能起到事半功培的效果。导课关键在于教师的灵活运用,精心设计。它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可利用谈心、说情、绘画、音乐等等。下面就是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点心得体会,以飨同仁。
一、借今引古——开巧设悬念
注重历史与现实结合。从当前学生的熟悉的事情出发,引出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一下子就牢牢的吸引住学的眼球。例如人教课标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美国的诞生》,我是这样设计的:“现在的美国在国际上是个经济强国,那么古代的美国地位如何呢?它是如何出现在世界舞台的?”学生的求知欲马上就激发出来。学生纷纷翻阅教材,有一种先睹为快的快感。
二、迎旧引新——巧妙引导
这是导课艺术中最基本的方法。各种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在上新课之前,总是先将上节课或前几节课所学知识与学生共同复习,在此基础又顺势揭示新课题,这使学生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使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关联处,使新知识形成一个初步的体系,起到了架桥铺路的作用。如:在介绍人教课标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鸦片战争》这一课时,首先与学生共同回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及外国侵略者攫取的根本权益,然后指出英法虽然攫取了许多权益,但是他们并不满足,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法又寻找借口,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三.利用教材,直观导入
新教材中有许多插图或彩图,教师在讲解枯燥的文化内容时,先引导学生观看地图,人物画像等,再从观察中提出问题,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学生为解决直观感知中带来的疑问,产生了学习新知识的强烈要求。例如:在讲授人教课标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高度繁荣的宋元文化之》
(一)这一课时,可先出示:毕昇、郭守敬、沈括的人物像,然后问他在文化方面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呢!从而引入正课,这样不但引出了课题,而且通过对比增强了学生对这几个人物画
像记忆的效果。
四.借助艺术,激情导入
1、诗歌导入 诗歌是我国文学艺术的宝典,在不同的朝代,文人墨客以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赞扬政治的清明,经济的繁荣或批判了社会的黑暗与衰败。所以我们在讲某个朝代的政治或经济时可以以诗、词、名言名句导入,首先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不但能引出课题,对学生理解教材所反映的内容也有利。比如:讲人教课标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盛世经济的繁荣》一课时可以如此导课(利用杜甫的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库俱丰实,这首诗道出了唐朝什么样的经济状况?”以此引出课题,使学生对课文所述内容有一个总体的印象。再如:在讲金与南宋对峙的中国时可以用《题西临壁》导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讽剌了南宋统治者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学生答南宋统治者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接着老师告诉学生,正是因为如此,才形成了金与南宋对峙的局面。从而引出课题。
2、歌曲导入 以唱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来导课,形式活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从而使学生能自觉地遵守纪律,不但认真听讲,还能随着老师的思路积极认真地思考。例如:在讲《巴黎公社》这一目时老师给学生唱了一首《国际歌》后,立刻引起掌声、哄动,学生的情绪立刻被调动起来了。接着老师问这首歌的词曲是谁?创作的背景是什么?歌词大意是什么?然后再展开这一目的内容。
3、故事导入 中学生一般好动、喜新、好奇心强,课间的嬉戏打闹往往要延续到上课。常常是教师走上讲台了,仍有些学生的注意力没有完成集中到课堂上来。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用学生最喜欢的语言,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吸引其注意力。初中生对故事较感兴趣,所以讲一段与课文内容有关联的故事尤其重要。例如:在讲人教课标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课时,我用了一小段故事来导入新课:“1649年1月30日 的伦敦,清冷而阴暗,一个全身黑色装扮,面色惨白的瘦长中年人被推上了断头台“大家猜猜这人是谁?绘声绘色、略带神秘感的描述,使学生的情绪激动了,齐声说”查理一世!接着师指出“查理一世就是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被处决的”,从而引出新课。
五、设计问题,激发导入
教师在课前,编排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利用课前提示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讲人教课标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这一课
时,我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从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到1840年清朝鸦片战争以前,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庞大的元朝为什么会灭亡?朱元璋怎样从一个和尚做了明朝的开国皇帝?他统治时期怎样加强君主专制?明朝的都城为什么从南京迁到北京?从这一课中就可以找到答案。
六.紧扣课题——探根究源
历史新教材,往往把本课的内容作了个高度的总结,或概括,或指出原因,或明确意义。所以说课题是课文的窗户,从课题常常可以窥视全文的奥秘,明确全文的重点。抓住关键词,分析课题词语入手,不但有助于学生审破题意,了解所学内容,大致概括,而且为学生进入新课题铺垫心理基础。如在介绍人教课标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美国的诞生》这一课时,分析课题,抓住“诞生”,指出诞生的重要性,接着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后分析美国诞生的历史意义。“为美国成为世界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接着就趁机反问:“历史上的美国是怎样诞生的呢?”从而引发学生对本课的浓厚兴趣。
七、现史结合,创设情景
历史本来就是过去的现实,在历史的长河中,往往有许多历史事实是相似的,古为今用,况且有许多学生对时事新闻非常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结合现实,引发学生的兴趣。如在介绍人教课标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南北内战》这一课时,可以利用现在美国总统奥巴马是黑人这个历史事实,“现在美国总统奥巴马能够当上总统,应感谢历史上的哪一个人呢?”(林肯).从而导出新课。
总之,导课是一门艺术,因人、因事而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生动、全面在自主体验中理解和感悟历史,为历史教学创设一个和谐、良好的开端。
第二篇: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推荐)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根据本人多年任教初中历史教学的经历与经验,认为构建历史有效课堂的关键在于不仅要吃透教材、灵活应用教材做到因材施教,主要在于怎样掌控课堂、驾驭学生、调动学生、激发学习激情做到因人施教。只有做到掌握一手科学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探索一套驾驭课堂和学生的教学技能,才会使课堂生动鲜活,才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认为有效课堂的基本理念就是:有效课堂的核心是教学的高效益――检验教师教得好不好、学生学得好不好的唯一标准是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有效课堂追求的是有限时间内学生发展的最大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课堂生命的律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智慧的生成和生命的共同成长;有效课堂的价值取向在于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有效课堂不仅能使学生高效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思想是“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有效课堂需要不断的反思与创新――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主体意识,富有创新精神,并能进行持续的反思探究,不断生成自己的教育智慧。
教学有效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本人看来,历史作为一门古老而现代的学科,其存在的主要理由不仅在于对陈年旧事的叙述,更主要的是通过历史学习汲取古老的智慧,服务于现实的人生。由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因此,我认为要想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从多方面入手。
一、强化历史基本知识的识记,夯实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
识记性强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古今中外,历史现象纷繁复杂,需要记忆的知识很多,这也是学生学习历史倍感头疼的问题。初中学生由于受其年龄和生理特点所限,再加上受到一些课外读物和影视作品的影响,往往只注重了历史的趣味性,而忽视了对历史基本知识的掌握,并且由于嫌记忆历史知识太枯燥,太辛苦,不想主动去记。如何既能帮助学生减轻记忆负担,又能轻松愉快地学到历史知识呢?首先,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基本素质,尤其是在教学语言上要多下工夫,增强个人的语言魅力,使学生喜欢上历史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浓厚兴趣之后,就会在不知不觉之中掌握大量的知识,这是实践证明了的。
其次,掌握学习过程中的遗忘规律,不复习的内容容易遗忘,遗忘规律是“前快后慢”。学过的知识在几天后如不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为了帮助学生有效记忆历史知识,还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记忆历史知识的巧妙方法,如历史歌谣记忆法、概括法、记忆年代用谐音法、顺口溜打油诗法等等。
二、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历史学科课堂教学应培养的诸多能力中,最紧要的是历史性思维能力,即依据所给的历史材料去认识和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历史过程的能力。历史性思维能力不仅适用于考察历史,而且在观察现实、认识社会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下面谈谈我在近几年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历史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两点体会。
1.诱导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内驱力。首先,我认为应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尽量选择一些既与教材有关的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
其次,我还注意用学生的思维方法去联系分析社会热点问题,从不同层次、角度去分析历史现象。如讲到苏联历史中“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时,联系到我国现在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这样通过历史课的学习,使学生觉得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完全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接轨的。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第一,学会如何阅读,让学生学会阅读历史课文。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性思维能力的基础。把语文的阅读分析迁移到阅读历史教科书中。第二,学会独立思考。在学习历史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要会想、多想、善想,要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隐藏在事物后面的问题。
历史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根本。在这一点上,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是其他任何学科无法提供的。因此,历史老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他们自身学习的主动性。
三、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激活学生学习历史的激情
历史作为人文学科,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爱国情感、人文精神、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真善美的追求、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民主与法制的观念、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等,都可以通过历史教学进行培养。因此通过历史教学达到提高学生的自身思想素质和思想觉悟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为了达到目的,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但根本在于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加强个人业务学习,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避免空洞的说教,尽量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评价要公正、客观。
四、转变教学观念和谐师生关系,加强教学互动构建历史有效课堂
有效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全体学生主动而积极的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发展最大化的教学。
1.教学设计精当。准确解读教材与学生,能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对教材、教学资源进行加工提炼形成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脉络清晰、方式灵活、学法指导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同时,教学设计要把每一课教学的知识点与整个知识体系相联系并提出实现整体目标的教学策略。
2.讲课精炼有效。能抓住知识主线,做到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讲练适度,组织严密。彻底改变“满堂灌”、“一讲到底”的落后教学方式,做到三个精讲?D?D核心问题精讲、思路方法精讲、疑点难点精讲;三个不讲?D?D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一般情况下,教师连续讲课把握在5-10分钟,做到精讲、互动、与媒体交流(包括学生看书、练习等)有机穿插进行,力求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都发挥最大效益。
3.主体作用发挥。加强学法指导,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从接受性学习转换为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激励、鼓舞和自主中学习,掌握知识与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一般情况下,每节课学生自主学习和训练的时间应不少于20分钟。
4.分层教学落实。根据学生个性、认知能力、思维类型等差异,实行分层设计、分层教学、分层指导、分层训练。高中阶段要积极实行课程分层教学或走班制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充分的最大化的发展。
5.师生关系和谐。师生之间具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课堂里充满欢乐、微笑、轻松、和谐、合作和互动。教师与学生建立了一种民主、平等、尊重、温暖、理解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亲和力和教学艺术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90%以上的学生喜欢学科教师并对这一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之,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课堂,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要开展有效教学,必须以课堂改革为突破口,努力构建有效课堂,提高课堂研究。
第三篇:初中历史有效性教学设计初探
初中历史有效性教学设计初探
彭世斌
摘要:本论文研究源于课堂教学实践,又服务于课堂教学实践。有助于优化初中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有效的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有效性课堂教学设计是在一定的课堂理念指引下的工作实践,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教学设计;理论与实际结合
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就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来实现课堂教学目的,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整套的操作技艺和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着眼于完善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研读教材、了解学生,从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采取多种恰当的教学形式,设计有效的随堂练习,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以期实现每一个学生的最好发展。
初中历史有效性教学设计要把握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和规律,引导学生的学习意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探究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努力构建科学的、客观的、具体的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设计。从而提高老师的自我反思能力,养成不断审视课堂、诊断课堂、研究课堂、反思课堂的习惯,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和技巧。
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余教授还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有效性的课堂是为学生服务的课堂。是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目标的课堂。有效课堂又是有效教学的重要载体,要:实现有效教学就要利用好课堂40分钟,要把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放到学生身上,使学生乐于学,自主学,学会学。
乐于学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正如顾明远教授所说,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的前提就是兴趣,这种倾向可以使人不知不觉地去观察、研究某种事物,对感知、注意具有指向性。只要是对某项事物感兴趣,人们就会主动地想去了解它、思考它,就会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所以,教师要做的就是尽可能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就;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
二、使学生获得有效发展
是否是有效性历史教学,评判的唯一标准就是能否有利于学生终生有效的发展。所谓“有效发展”,就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能否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有没有教完教学内容或教得是否认真,而是指学生是否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效果好不好。如果学生没兴趣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虽然学得很辛苦,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属于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1)获取知识
新课程标准中确定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但是,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某些教师特别重视三维目标中的后两项,对“知识与能力”目标却比较忽视,总认为强化了知识就不符合新课标要求,重视了能力就会落入传统教学的模式中。于是便有了一些毫无实效的互动、表面热闹的辩论、浅薄煽情的表白,表面看似华丽多彩,实则过眼烟云,完全是低效或无效的作秀。
实际上,知识本身新课程并不排斥或贬低,恰恰相反的是,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我们应该认识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知识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永远是第一位的。知识既是学生获得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坚强基石。因此,只有全面准确地理解了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培养能力
在历史教学的实施中,考察教学的有效与否,根本体现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的有效方法以及对客观历史做出的合理评价,从而形成长效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能力。
能力的培养包括: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理解和记忆陈述性知识以外,更要注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加强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3)完善人格
历史学科不是一门“实用”的应用学科,而是一门文化素质养成性质的人文学科。《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主编任鹏杰先生认为:应从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上来探讨有效的历史教学这个问题。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在于用“整体”历史观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做好自己,简言之,就是“服务人生”。历史教学应扎根于人性的沃土,紧密关切学生的人生,把“教学”升华为服务人生的“教育”。
“历史学科的根本价值,或者说它的本义、旨归究竟是什么呢?那就是“人文性”。而这个人文性的核心就是“人”。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这个“人”当然也就主要是指作为教育对象的那些学生。教育的指向是为了使人类学会生存,为了人类的和谐发展和充满尊严的生活在社会中。教育应关注人的发展,关注社会的文明进步,应遵循社会客观发展的规律和人身发展的需求来追求生活的“美好”和生活的完善,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占据中心位置的应该是学生。当今世界已充分认识到教育是学生的教育,课程是学生的课程,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才能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自学能力。尊重学生的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要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指导者
第四篇: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万寨民族中学 孙本吉
摘要: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新课标下的新教材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可以说它直接关系到新时期的教育能否与时俱进的问题。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能否与时俱进,显得更为重要。本文从研究学生实际、整合教材资源、设计课堂活动、创设情景氛围、联系时事热点、学科交叉渗透等六个方面论述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途径。旨在抛砖引玉,通过自己的教学心得,与其他专家、同行交流,以图他日的进步提高。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提高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了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热门话题。这是提高教学效率必须研究的事。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涉及到的因素很多。我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自己从事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也颇有一些感悟和体会。
一.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切合学生实际
众所周知,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要是要从学生这个方面体现出来的。所以,课堂教学必须重点考虑学生的因素。一般说来,教师要考虑:1.学生基础。教师教学活动必须符合学生的基础实际,教学设计的标高、组织教学的步骤环节都必须是学生基础现状能接受的。例如: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入中学,对历史内容只有零星涉及。而且所知的那点历史知识,既不连贯,也不系统。因而,教学活动的组织就不
能太抽象、太跳跃。九年级学生已经较多接受历史知识,像中国历史就有了一个大致地全貌地了解,组织教学就可以有归纳、系统、深研等特点,在指导学习世界史时,还可以经常串联一些中国史内容。2.年龄特征。组织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才易于接受。像七年级学生,一般在十二三岁,属于少年儿童的特点,天真烂漫,好奇好玩。所以,教学活动的组织,甚至教学语言的运用,要尽可能通俗、生动、有趣、富于启发性。而九年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六岁左右,完全是青年阶段了,他们对系统抽象内容的接受能力就要强得多。此外,还要考虑学生的性格特征、心理特征等。
二.立足课标,深研教材,实现教材资源的二次整合 每个教师都有各自不同的教学风格,同样的教学内容对于不同的教师来说,也都有不同的感悟和看法。所以,教师在课前准备中,不仅是要选取自认为适当的教学方法,而且还要深入研究教材及相关资源,才能设计出科学实用的教学方案。这首先就要把握课标对相应内容的要求,然后再研究教材,充分利用各种相关资料,包括音像、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从而实现对教学内容处理的优化。
三.设计科学合理、精彩多样的课堂活动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精神王国的主宰,学生是教师意志的服从者。课堂上的所谓理想境界就是圆满完成教案,“死”的教案成了支配和制约“活”的教师与学生的工具,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多数学生只是群众演员,甚至是“观众”和“听众”,课堂没有了灵气。我们说,教学的目的最终是要
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无论教师怎样滔滔不绝、精彩透辟地讲授,也不能说明学生掌握知识了,形成能力了。所以,教师要多设计一些课堂活动,寓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于活动之中,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达成教学目的。吸引、鼓励学生参与活动,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得到提高。常用的活动形式有阅读、讨论、探究、动作表演、制表归纳、分组辩论、编演历史短剧、讲历史故事、相关的口头比赛、写作历史小论文等。富有创意的课堂活动,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得到大大提高。
四.创设生动情境,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情绪,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历史教学中,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去感受历史,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创设情景的方式主要表现为:生动的描述、利用影像资料等。用描述的方式再现历史,教师要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功底,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要做较充分的课前准备。描述要基本忠于历史,不能带有明显的个人偏向性和随意性。如果生动描述有很强的感染力,就能反映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较强的信任度、权威性和人格魅力。影像资料能更直观地再现历史,艺术的感染力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理解,能使他们认识得到提高,思想受到教育。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时,让他们观看《屠城血证》和《血战台儿庄》两部影片。使他们直观地感知了日本侵略者灭绝人性的残暴,和国民党军队英勇奋战抵抗外侮的民族精神。由此,他们的思想受到深刻的教育。
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要真正认可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弃自己的权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放开手脚组织指导学生活动。问题设计要引人入胜,问题要具有目标性、准确性、针对性、层次性、条理性、探索性,问题所及的知识范围和认知水平与学生实际相对应。教学过程要随机调控,表现出形散而神聚。教师在学生活动中要适时给学生提供一些方法和思路;机智地调整方向,聚焦主题:及时矫正学生在知识、认知或方法方面的明显错误;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做到放得开、控得稳、收得拢。从而使教学目的能圆满达成。
五、结合时事热点,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凸显历史学科的价值和意义
历史学科的价值意义在于让后世从中得到借鉴,让后来人能吸取经验教训,用以指导现实人们的行为。当然,它也能为现实人们的行为提供依据和参考。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注意发现和利用历史知识与现实的联系,既能活跃教学过程和课堂,又能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挖掘和凸显历史学科的价值和意义。如:李白生于安西都护府辖下的碎叶镇,而这个地方现在已是俄罗斯的国土,从而有力证明历史上沙俄曾侵占中国大量领土。又如: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西域都护管理新疆;唐朝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新疆;近代时,左宗棠收复新疆,刘锦棠任第一任新疆巡抚。唐朝时与吐蕃两次和亲,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密切往来;元朝设宣政院管理西藏;清朝派驻藏大臣和**、**共管西藏。说明新疆和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从而证明7·5事件和3·14事件完全是
违背人民意愿、损害各族人民利益和分裂祖国的可耻行行为。可见,历史学科对于解决现实问题,对于提高国人认识都是极有意义的。
六、重视多学科的交叉渗透
历史学科作为社会科学的门类之一,有其独立性,但它与其它学科有着种种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意到本学科的横向纵向联系,也要注意到多个学科的交叉渗透。有句俗语说“文史哲不分家”,就真切地反映了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密切关系。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会涉及到很多成语,学习古代文化史就自然与文学联系起来了,学习古代科技史又与数学、地理、物理等学科联系紧密。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不能只钻研历史学科本身,还要博览群书,能够运用其它学科的知识来解决历史教材中涉及到的学科交叉的问题。这样能使学生形成较为全面的、立体的、系统的知识体系,从而增强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此外,充分利用人力、物力等各种资源,特别是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历史教师的知识素养、人格魅力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等,也都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没有固定的模式与方法。只有切实研究学生实际,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精心组织课堂活动,充分利用课堂上的各种互动与训练来推进教学过程,落实教学目标,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我们教师工作中的种种努力和辛苦也才能结出舒心悦意的硕果。
第五篇:浅谈初中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初中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邵庄初中
鞠岷山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目前没有绝对的评价标准,只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历史学科而言,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除了要注重学科价值和学科特点外,还必须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二、准确理解教学目标;
三、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四、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今天,借此会议的机会,简单的谈谈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另外说说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问题。
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能够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是课程改革逐渐深入的一个表现。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和挑战,如何以高质量教学迎接挑战,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他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学会到会学;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余教授还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我认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关注以下几点:
一、正确看待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而是一名向导和顾问。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塑造他们到引导他们。教师在新课程中的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加大了,做教师更“难”了。怎样看待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教师首先是课程的执行者。在这个前提下,尽可能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和 “开发者”。但是,教师“研究”、“开发”的内容不是课程研究者研究和开发的内容。教师也是理论的“消费者”,同时肩负教学思想和方式的创新义务。只有对老师的角色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在新课改中结出累累硕果。因此,正确看待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二、准确理解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历史教师教学活动的核心,也是判断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忽视了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育人目标,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窒息的人。课堂教学因此丧失了实效。新课标确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课程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全面合理的教学目标”。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并没有理解教学目标真正的含义。他们在制订教学目标时,特别重视三维目标中的后两项,对“知识与能力”目标却不敢深化,似乎强调了知识就不符合新课标要求,重视能力就会落入传统教学的俗套。于是便有了一些不知所云的互动、游移离散的讨论、浅薄乏味的表白、肤浅单调的角色扮演、看似华丽多彩,形式新颖,实则完全是低效或无效的作秀。这样教学不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也不利于历史教育培养新公民的课程宗旨。
事实上,新课程并不排斥或贬低知识本身,恰恰相反,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更多的知识。我们必须认识到,知识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永远是第一位的。它既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坚强基石。因此,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三、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历史教材跨越时空之宽,信息量之大是众所周知的,教材中绝大部分内容对中学生来说并没有生活经历或生活体验。而且教科书所选的历史资料非常有限,不可能全面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历史的求知欲望。利用网络辅助教学,是非常有效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能够直接阅读原始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学生可根据本人的学习水平自主地选择学习资源,2 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全班学生都只能听什么,课本里有什么,学生只能看什么的被动学习局面。知识面得以拓宽,新信息及时获取。利用网络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去思考、去寻找答案。通过网络教学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视野,使历史课更富有吸引力,学生们也乐在其中。能够利用或经常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的其结果是明显的、高效的。但并不是课程资源现代化了就是教学现代化了,多媒体网络资源只能是课程资源中的一种,不能从根本上取代教师的地位。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条件、自身特点采用适当的课程资源,为教学锦上添花,而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为了追求课程资源的丰富、新奇而忽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目前已经成为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敢于表现自我、推销自我,个性得到了极大张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得到了极大提高。如何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聂幼犁教授认为:“学生主体”的核心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如教学目标、认知逻辑、实施方式、处理方法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情况,而不是某种形式。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作教师的就一定为学生创造条件,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说,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做,不能包办学生的一切。充分尊重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敢于向既定规律挑战,向权威挑战,批判地对待人类的认识成果,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正是历史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最本质的体现。卢梭有句名言:“大自然塑造了我之后,就把模型打碎了,所以我正是这世界上第一个‘我’,也是最后一个‘我’。”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发展良好个性的空间,使学生在标准中有变化,在规范中有自由,一致中有特色,统一中有个性,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不可缺少的养料与气候。
诚然,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是当前众多历史教学工作者探索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今后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真实的才是有效的,有效的也才会是真实的。
五、关于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如今,我市初中课堂教学改革在市教育局的大力推动下,高潮迭起,不断深入。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学方式大有改观,学生活动丰富多彩,综合能力不断提升。
根据我们市各学校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学科特点和定性的教学时数,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应该是“揭示目标、预习讨论、分组展示、质疑解惑、巩固提高”五大环节。教师纯粹的讲解不超过15分钟,保证学生30分钟的自主活动时间和空间。
揭示目标,就是上课伊始明确学习目标,问题细化、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拓展适度;预习讨论,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带着“学习目标”预习教材,讨论问题,形成共识(讨论的重点问题不能局限与某个学习小组,带有层次性的问题可以分散到学习小组);分组展示,就是讲解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共性的结论),允许学生阐述个人见解,鼓励学生学习历史要联系现实,展望未来。并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取讲解回报。质疑解惑,就是激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没有明确的问题,教师启发引导其他学生答疑,结论不准确或有争议的教师要给予及时纠正,明确是非。巩固提高,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形式检测达标情况,巩固学习成果,强化综合能力的提高。
总之,我们历史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主阵地,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努力的实践自己,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深化基础知识,培养综合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